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2 X 3分)

1.无组织排放: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废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或排气筒低于15米

排放源的无规则排放。

2.有组织排放: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废气污染物经过排气筒且排气筒高于15米排

放源的有规则排放。

3.正常排放:指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

4.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

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5.环境容量:指大气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质量。

6.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7.风险:指人员遭受死亡、受伤或环境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8.危险源:在环境风险评价中将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

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单元称为危险源。

9.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

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10.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

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1.事故排放: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和储存装置,在事故状态下对发生泄漏的化学品进行收

集处理的设施,实现事故状态下的污水达标排放,避免周边环境收到污染。

填空(4 X 5分)

1.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严于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执行。

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环境影响划分:环境影响可划分为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

3.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特点:⑴类比分析法: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可信度较高。在

评价工作等级较高、评价时间允许,且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是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类

比分析法。⑵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⑶实验法:通过

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⑷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较简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在理论计算中的设备运行状况均按照理想状

态考虑,计算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保措施。⑸查阅参考资料分

析法:最为简便,但所获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建设项目。

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拟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

特点:①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应首先考虑。②物理模拟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需

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③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④专业

判断法,定性的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如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

5.大气的等级判断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

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

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P i定义为: P i=c i/c oi×100%

式中: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

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 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

有h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

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

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按表 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按公式⑴计算,如污染物数i>1,

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6.地表水评价等级(P102 例题)

7.声评价等级

⑴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规定的0类(疗养区)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

⑵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商住)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

⑶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工业区、公路)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

8.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9.河流的简化: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

⑴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⑵大中河流,预测河段弯曲较大(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其它简化为平直河流;⑶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时,可视为非矩形河流并调查其流场,其它简化为矩形河流;⑷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⑸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简化。

10.污染源简化:①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②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通常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11.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12.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13.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14.大气评价模型

⑴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

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

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

大地面浓度>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1h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此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进一步预测模式包括AERMOD模式、ADMS模式、CALPUFF模式。

⑵AERMOD模式系统是一个稳态烟羽扩散模式,可基于大气边界层数据特征模拟点源、面源、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适用于农村

或城市地区、简单或复杂地形。AERMOD考虑了建筑物尾流的影响,即烟羽下洗。AERMOD包括两个预处理模式,即AERMET气象预处理和AERMAP地形预处理模式。此

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⑶ADMS 模式系统可模拟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等排放出的污染物在短期(h平均、日平均)、长期(年平均)的浓度分布,还包括一个街道窄谷模型,适用于农村或城市地区、简单或

复杂地形。模式考虑了建筑物下洗、湿沉降、重力沉降和干沉降以及化学反应等功能。化学

反应模块包括计算NO,NO2和O3等之间的反应。ADMS有气象预处理程序,可以用地面的

常规观测资料、地表状况以及太阳辐射等参数模拟基本气象参数的廓线值。在简单地形条件下,使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时,可以不调查探空观测资料。ADMS—环境影响评价版适用于评

价范围≤50km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⑷CALPUFF模式系统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型系统,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时

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CALPUFF适用于从50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模拟尺度,包括了近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建筑物下洗、烟羽抬升、排气筒雨帽效应、部分烟羽穿透、次层网格尺度的地形和海陆的相互影响、地形的影响;还包括长距离模拟的计算功能,如干、湿沉降的污染物清除、化学转化、垂直风切变效应、跨越水面的传输、薰烟效应、以及颗粒

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适合于特殊情况,如稳定状态下的持续静风、风向逆转、在传输和

扩散过程中气象场时空发生变化下的模拟。CALPUFF适用于评价范围≥50km的一级评价

项目,以及复杂风场下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⑸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

距离。

1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

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16.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特殊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重要生态敏感区:风景名胜,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原始天然林,濒危动植物聚集地,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红树林

17、生态影响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项目中的选址(线)、项目的组成与规模、工艺和生

产技术、施工和运营方案、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方案

18.清洁生产定义: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

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

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选择题(8 X 3分)

1.工程分析:⑴工程基本数据。建设项目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

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

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

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环保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⑵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

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⑶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工

程内容,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

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

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

及达标情况等。

⑸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行,使当

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⑹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消耗量等,并

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⑺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

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

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⑻环保措施和设施。按环境影响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环保措施和设施,给出环保

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⑼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

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

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2.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烟囱,集气筒)

①大气点源调查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

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

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数(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

排放h数(h)。

②水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⑴排放特点: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断面位置、排放方向、形式(分散或集中)。

⑵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

⑶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⑷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水质状况。

3.噪声防治措施: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噪声超标问题,首先从布局规划角度分析建设项目的

选址(选线)、规划布局、总图布置和设备布局等的合理性,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进行调整。其次,从技术角度通过改进设备的机械设计、生产工艺、设备结

构和形状、改进传动装置或选用发声小的材料和低噪声设备等从噪声源头避免噪声。在噪声

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声屏障等传播障碍物或利用声源和敏感目标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自然地形物降低噪声。增设受声者自身的吸声、隔声设备。从管理角度制定合理的方案。

4.特殊水质因子(P109)

DO f =468/(31.6+T)

判据: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

境质量标准要求;否则,则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5.SO2排放量,烟尘排放量计算(P66)

Gs =0.8BS (S的计算)

6. 风速增大,污染物浓度减小。

危险风速:风速对地面最大浓度有双重影响。风速增大时,地面最大浓度减小。从烟气抬升

高度公式看,风速增大,抬升高度△H减小,地面最大浓度反而增大。这两种相反的作用,

定会在某一风速下出现地面最大浓度的极大值,称为地面绝对最大浓度。出现地面绝对最大

浓度的风速,称为危险风速。

简答题(2 X 10分)

1.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①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

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②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

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③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三本账: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应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技改、扩建项目自身污染物最终排放量,第三本

账是技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包括“以新带老”污染物削减量)。

其相互关系可表示为: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以新带老”污染物削减量+技改、扩建

项目自身污染物最终排放量=技改、扩建工程完成后污染物排放量。

[例4-3] 某企业进行锅炉技术改造并增容,现有SO2排放量是200 t·a-1(未加脱硫设施),

改造后,SO2产生总量为240 t·a-1,安装了脱硫设施后SO2最终排放量为80 t·a-1,请问

“以新带老”削减量为多少t·a-1?

解析:第一本账(改扩建前排放量):200 t·a-1

第二本账(扩建项目最终排放量):技改后增加部分为240-200=40 t·a-1,处理效

率为﹙240-80﹚÷240×100%=66.7%,技改新增部分排放量为40﹙1-66.7%﹚=13.32 t·a-1

“以新带老”削减量:200×66.7%=133.4 t·a-1

第三本账(技改工程完成后排放量):80 t·a-1

3.工程分析:⑴工程基本数据。建设项目规模、主要生产设备和公用及贮运装置、平面布置,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的理化性质、毒理特征及其消耗量,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原料及燃料的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数量,物料平衡,燃料平衡,水

平衡,特征污染物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建设周期、运行参数

及总投资等。根据“清污分流、一水多用、节约用水”的原则做好水平衡,给出总用水量、新鲜用水量、废水产生量、循环使用量、处理量、回用量和最终外排量等,明确具体的回用部位;根据回用部位的水质、温度等工艺要求,分析废水回用的可行性。按照国家节约用水的要求,

提出进一步节水的有效措施。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需说明现有工程的基本情况、污染排放及达标情况、存在的环保问题及拟采取的整改措施等内容。

⑵污染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包含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分析各种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列表给出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产生浓度、排放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达标情况;分析建设项目存在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及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转移途径和流向;给出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及电磁辐射等污染的来源、特性及强度等;各种治理、回收、利用、减缓措施状况等。

⑶生态影响因素分析。明确生态影响作用因子,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具体环境特征和工程内容,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性质、作用方式和影响后果,分析生态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应特别关注特殊工程点段分析,如环境敏感区、长大隧道与桥梁、淹没区等,并关注间接性影响、区域性影响、累积性影响以及长期影响等特有影响因素的分析。

⑷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通过对建设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⑸交通运输。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⑹公用工程。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⑺非正常工况分析。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⑻环保措施和设施。按环境影响要素分别说明工程方案已采取的环保措施和设施,给出环保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⑼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4.河流监测(P104)

①对照断面: 应设在排污口上游100~500 m处,基本不受建设项目排水影响的位置,以掌

握评价河段的背景水质情况;

②消减断面:应设在排污口下游污染物浓度变化不显著的完全混合段,以了解河流中污染

物的稀释、净化和衰减情况;

③控制断面:应设在评价河段的末端或评价河段内有控制意义的位置,诸如支流汇入、建

设项目以外的其他污水排放口、工农业用水取水点、地球化学异常的水土流失区、水工构筑物和水文站所在位置等。

消减断面和控制断面的数量可根据评价等级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河流流量、水力特征和河流的环境条件等情况确定。

大的江河在沿岸排污往往会形成岸边污染带,对评价不同水文条件下岸边污染带的状况与规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为此,必要时可设计新的断面,以描述岸边污染带的状况并分析其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以上断面应尽可能设在河流顺直、河床稳定、无急流浅滩处,非滞水区,并且是污水与河水比较均匀混合的河段。

(2)断面的垂线布设:当河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①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②大河、中河河宽≤50 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

③河宽>50 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5 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三条。

④特大河(如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淮河、松花江、海河等)由于河流过宽,取样

断面上取样垂线数应适当增加,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有排污口的一侧可

多一些。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应结合主流线位置,适当调整取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3)垂线采样点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5 m时,在水面下0.5 m处及在距河底0.5 m处,各取一个样;水深

为1~5 m时,只在水面下0.5 m处取一个样;水深<1 m时,取样点距水面≥0.3 m,距河

底也应≥0.3 m。

(4)水样的对待:对于二、三级评价需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将

在该断面上各处所取的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对于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

不取混合样。

5.污染源调查

①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1)点

源的排放特点(排放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及排放方向;排入口在断

面上的位置);(2)排放数据(调查主要水质参数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3)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4)废水、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②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1)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2)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6.水土流失措施:①水土流失预防:1、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2、合理选择弃渣弃土场,保证弃渣场安全,并对弃渣弃土场实行先挡后弃的操作方案;3、实行集中取土、集中弃土方案,既减少破坏又相对易于防治;4、合

理确定施工期,避开集中的降雨季节施工和避开大风季节;5、施工期备齐防止暴雨的挡护设备;6、矿业和工业项目做好弃渣、尾矿、矸石的回用和堆放,防止风吹雨蚀的流失;7、建

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措施,尤其须加强施工期的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②水土流失治理:1、工程治理措施:(1)拦渣工程;(2)护坡工程;(3)土地整治工程;(4)防洪排水工程;(5)防风固沙工程;(6)泥石流防治工程等。2、生物治理措施:(1)人工再植被工程;(2)土地整治。

7.风险防范措施(P204)

调整选址、优化总图布置、改进工艺技术、加强危险化学品贮运管理和电器电信安全防范、

增加自动报警和在线分析系统。

8.大气评价范围: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

区域。

⑵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5km。

⑶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9.S-P模型:河流中耗氧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是定常的,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

衰减引起的,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若只考虑河流中有机污染物的耗氧和大气

复氧时,则沿河水流动方向的溶解氧分布为悬索型曲线。

计算题(2 X 10分)1. SO2计算

2. S-P模型

亏氧量D=DOf-DO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