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摘要:至2015年底,中国PPI已连续40多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期。能否去杠杆、消化过剩产能,对实现结构升级、减少转型阵痛至关重要。我国产能过剩由来已久,原因多样,解决之策非一蹴而就。去杠杆和消化过剩产能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如果不能实现结构转型,不能在转型中消化过剩产能,中国经济难以走出紧缩的泥沼。因此解读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寻求化解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化解对策;

一、产能过剩国内外研究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产能过剩高峰,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外,体制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用指向性很强、偏好性过强和很具体的产业规划或产业政策指导甚至指令企业对产业的投资行动,这使得对少数产业的投资集中大量涌入,势必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而退出时期政府的“父爱主义”又会进一步加剧过剩程度,并使过剩产能难以消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暴露出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带来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内在机理是:一方面通过向企业传递信号或改变投资预期收益等方式造成“投资潮涌”(林毅夫,2010);另一方面在企业的退出阶段,反向激励效应使得企业陷入“越过剩越投资”的怪圈。

“潮涌现象”的微观理论基础:从企业投资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产

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由于投资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良好共识将引发社会投资大量集中于相关行业,从而导致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社会对行业良好前景的共识更加强烈,或预期中的行业前景进一步变好时,会有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投资进入该行业,从而使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许多学者认为转型体制下政府的干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比如,王立国和鞠蕾(2012)认为地方政府干预使得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可以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进而造成产能过剩。江飞涛等(2012)指出体制扭曲背景下,地区对于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是导致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原因。

国外学者主要从贸易政策角度对产能过剩展开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steel(1972)研究发现,在进口替代战略背景下,供应商信用

以及资本品的低关税刺激了制造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同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规模较小又影响了原材料的进VI,从而导致产能过剩;

Sahay(1990)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品进口配

额造成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而用关税去替代进进口配额则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Blonigen和Wilson(2010)分析了贸易政策对别国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补贴并不是造成美国钢铁企业过去几十

年衰退的显著因素。

二、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

(一)传统行业过剩与新兴产业过剩并存

不单单是传统行业产能长期过剩,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目前也出现严重过剩。就传统产业来说,轻工业领域主要体现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上,即市场竞争导致的周期性过剩,而重化工业主要体现在“体制性产能过剩”上,即行政体制干预微观经济导致的过剩。部分新兴产业则二者皆有。从国际经验值来看.产能利用率处于80%左右比较合理国家发改委衡量产能利用率合理的标准是80%-85%,按照这个标准,1998年至2015年。我国共有28个季度处于产能过剩状况.占1998年以来全部季度数(67个季度)的56.7%。目前,在各相

关行业协会调查的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属于严重过剩,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以下是2009年以来部分产业的产能利用率:

(二)产能过剩与低消费水平并存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贸易大国,但不是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与政府

消费率之和)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率也达到了65

—70%。2003—2008年,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2.3%,中等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58.5%,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9%,世界平均水平为61.5%,而中国同期仅为41.7%。根据2011年有关数据,我国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5%(毛中根,洪涛,2011)。2015年中国消费率才首次突破50%。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

鲁用中国过去60多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大概65%左右的消费量对经济长期增长是有利的,但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只有5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的产品并不是真的多了,而是消费不够。因此,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需,改善群众生活仍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过剩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尽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但是高端产能仍然缺乏。2014年,虽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仍然进口钢材1443万吨,比2013年增长了2.5%。产能过剩与技术研发不足并存。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然而,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马凯,2009)。虽然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如石油、芯片、高性能机床、精密仪器仪表、高档汽车及其配件、精细化工等却是产能不足。没有自主技术的产品,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加剧了结构性过剩的程度。因此化解产能过剩,除了从需求端解决问题,如何从供给侧解决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技术创新,更值得关注。

(四)产能过剩与多重约束并存,化解过剩产能困难较大

我国经济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结构转型,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

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带来的种种约束,而且,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等。国内市场与国际环境都不容乐观,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3.1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僵化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投资失误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但这种现象为什么长期出现而且难以纠正?看来还必须从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机制上探求其深层次根源。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投资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效益较差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把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尤其是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首选措施,受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支配,加之软化的国家预算约束,企业养成了难以满足的“投资饥渴症”。年年要超额完成计划,势必要年年扩大投资。而僵硬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向国家伸手要项目、争投资,国家对企业又施行有求必应的“父爱主义”,使企业较为容易拿到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在这种主要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方式下,任何企业也不会重视人才、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产品质量(因为这样做不仅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会加大成本,减少盈利)。企业与政府此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和产量不断增加,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则普遍下降。虽然“九五”以后我们就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

重心来抓,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所以。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现象的出现难以避免。

2.长期僵化的体制机制也是造成投资率高、效益差和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长期以来僵化的投资无偿拨款体制,使企业形成了一种对投资的等、靠、要依赖心理,而权责利脱节的运行机制又使资金到位后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企业只要资金到手,就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其次是行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更是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整个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过度的行业竞争,使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难以形成有序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某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度和投资效益较差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从而使由投资过度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得以凸显和放大。

3.失误的产业政策也是构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来进行的,而各级政府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往往重点考虑的是产业的关联度基准,而对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则重视不够。因此,真正纳入各级政府规划并给予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大多是诸如机械、化工、汽车、钢铁等产业关联效应较强而需求收入弹性和

生产率上升率较弱的传统制造性产业.而且各地区“主导产业”基本趋同,这就会导致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效益下降。

3.2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

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投资冲动.而投资冲动在统计数据上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下面具体分析近年来这两个数据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

总额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差额很小两者之间

区别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规模以下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规模以下投资.这个规模标准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早期的5万元到后来的50万元和最近的500万元。这个差额应该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不是现实中的相反。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无形资产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却包括无形资产投资近几年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无形

资产投资有所增加这个差异同样也是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不应该是相反结果。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购买以前年度生产的产品.而资本形成总额却不包括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经计入当年的GDP。这是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资本形成总额的因素之一.但这个比重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土地交易额,而资本形成总额却剔除了土地交易部分。因为土地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土地交易不能形成GDP。过去这一部分所占比重也是很小.但现在这

一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资本形成总额的

主要因素。用公式表示:

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规模以下投资额+无形资产投资额-购买以前年度产品额-土地交易金额

尽管近几年土地出让金数额惊人.但仍不能解释两者之间的差异近几年的土地出让金数据如下:2011年3.1万亿,2012年2.7万亿,2013年3.9万亿,2014年4.0万亿,2015年3.4万亿。而2011年至2014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差额分别是8.3万亿、12.2万亿、16.6万亿和20.8万亿 2015年两者的差额也会超过20

万亿很显然.土地交易金额只能解释两者差异的小部分.大部分差

额仍然得不到解释。现在只有两种解释:一是虚假投资.二是未经许可的非法投资。许多学者指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含有水分。虚假投资不少,但仍没有具体的估算。我认为,虚假投资固然存在.但仍不能解释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可以推论.存在大量未经许可的投资。而恰恰是未经许可的投资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过于强烈,中央政府的投资许可制度已经无济于事。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同时失灵这就是我国产能过剩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地

方政府公司化曾经是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秘诀,但这种体制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在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经济机制开始失灵,优势逐渐丧失,弊端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只是这一弊端的表现之一,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确定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的改革目标迈进.这些体制障碍最终能够顺利化解。

四、

1.通过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途径加快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存量调整固然重要,但增量调整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改革与管理。具体来说,一是要适当压缩投资规模,扭转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加大技改和创新驱动的力度,力争到“十三五”结束时使中国的投资率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内。二是要适当降低一般

性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第三产业以及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以优化投资结构的方式促使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三是要在提高全社会投资效果系数的基础上,重点消除一般j生制造业投资效果系数严重低于社会投资效果系数的“瓶颈”制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该行业新增产能向满足有效需求的转化能力,加快其转化速度。2.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力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中国投资领域出现上述问题的思想根源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僵化、低效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则又为其提供了制度保证。因此,产能过剩问题的的根本性化解必须从转变方式和改革体制机制上进行不懈努力。对于企业来讲,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由过去的向政府争项目、要投资转向挖掘内部潜力上来,为此.就要增加研发投入,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技术革新与改造,强化市场调研和营销环节,尽可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使新增的产能尽快转化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则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僵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上来.适当简化企业的融资程序,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必须淡化单纯的资金拨款意识,强化对项目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先进程度以及满足需求和适应市场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落实“新常态”要求的重要内容,对于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改革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倾斜和引导方式

就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来说,今后政府规划部门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首先必须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科学确定其选择基准.可适当弱化产业关联度基准的作用.降低其权重指数,加重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的权重指数。换言之,不能把某产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它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与感应程度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必须把产业的发展前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能力以及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和适应市场需求状况

等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已入选的“主导产业”不能仅从投资额度上进行简单扶持,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人才、品牌以及研发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倾斜.以确保在增加项目投资的同时,促使这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集中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巫和懋, 邢亦青.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 中国投资,2010(1):118-118.

[2]孙泾源.经济困境与改革取向[J].中国改革,2015.(1O).

[3]于立,张杰.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与三步走战略Ⅲ.产业经济,2014,(2).

[4]朱剑红,左娅.产能过剩再分析[N].人民日报,2014—03-17.

[5]刑昀.转型动力何处寻[J] .中国改革,2015,(12).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7]卢锋.失衡与调整---中国近年宏观形势特点解析[J].中国改革,2014,(8).

[8]迟福林.以转型改革释放增长潜力[J].中国改革,2015,(11).

[9 曹海霞. 略论中国产能过剩的应对机制与政策选择[J]. 经济问题,2008,(6):23 -25.

[10]张明哲.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8):59 -61.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oc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源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源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严重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 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危机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康健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巨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例外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够。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 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详尽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

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精神,进一步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我省钢铁工业发展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省钢铁工艺装备优化升级取得进展,高强钢筋、高品质特殊钢、无缝钢管等产品比重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电耗低于全国重点行业平均水平,完成了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任务。截至目前,我省共有钢铁企业6户,炼钢转炉、电炉19座,中频感应炉7套(带LF炉精炼设施的工艺和装备),炼钢总产能1722.2万吨。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需求回落、产品竞争力弱、金融业涨息抽贷等因素影响,钢铁产能利用率远低于合理水平,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2015年,我省粗钢产量418.5万吨,比2010年下降26.4%。 国家将钢铁行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为我省钢铁行业彻底摆脱困境提供了历史机遇。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钢材消费量有所下降,但每年需求

量仍超过1000万吨,除了我省自产钢材外,每年净调入钢材500万吨至600万吨,为我省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改善供给结构提供了市场空间。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是推动钢铁行业脱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机遇。各有关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的原则,抓住“禁住”、“退够”、“升级”主要任务,积极稳妥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促进钢铁行业脱困发展,努力把我省钢铁工业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转动力、转方式,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确保社会稳定,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提质增效。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前,压减炼钢产能610万吨。全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进展,行业销售利润率、

2019年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重「图」

2019年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重「图」 一、炭黑行业产业链全景图 国际炭黑生产原料油分为三类:一是煤焦油,是炼焦生成的副产品,其中高温煤焦油产量约占焦炭产量的3%~4%;二是乙烯焦油,是烃类裂解生产乙烯得到的副产品,可作为生产炭黑原料,也可作为工业锅炉燃料,产量约占乙烯产量的20%;三是澄清油(FCC),是粗柴油催化裂化生产汽油时的产物。炭黑下游需求主要是橡胶用炭黑,大约占到90%左右,其中67%用到轮胎行业,剩下23%用于其他橡胶制品。而轮胎对应的下游需求是汽车市场。 全球炭黑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炭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炭黑行业当前正在遭遇产能过剩、行业利润较低、市场无序竞争以及出口形势严峻的问题,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产能800万吨,同比增长6.2%。 2010-2019年中国炭黑产能及增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橡胶用炭黑占到炭黑总用量的89%,是炭黑的第一大下游,而导电炭黑属于非橡胶用炭黑(占比11%)的一种。 炭黑主要用途分类(单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进口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的进口量为7.54万吨,同比降低20.96%;进口金额为21825.61万美元,同比降低23.07%;进口单价为2894.91美元·t-1,同比降低2.68%。 2010-2019年中国炭黑进口量及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出口方面,据统计,2019年中国炭黑的出口量为81.23万吨,同比降低7.27%;出口金额为75714.10万美元,同比降低34.33%;出口单价为932.15美元·t-1,同比降低29.18%。 2010-2019年中国炭黑出口量及增长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介绍

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 2011年04月22日14:56 来源: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 王志伟 【作者简介】王志伟(1948-),男,陕西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内容提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我国显露出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这种过剩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相对过剩和产能过剩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本质的不同。其产生原因除一般市场经济中的固有矛盾外,也有我国特有的原因和机制。建议政府增强宏观的行业信息传递和投资引导工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和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产品和产业投资进行宽松有限的管理,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关键词】产品相对过剩/产能结构性过剩/市场竞争/攀比机制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进程中出现较大减速和波动。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最先直接表现为出口产品订单下降、已有产品滞销,相关工厂减产、倒闭。由于生产供求链条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冲击随后导致国内相关产品的销量下降和滞销,最终造成整体经济增长的减速与下滑。危机中表现突出的产品相对过剩问题背后,暴露出我国一些产业的产能相对过剩和经济结构的不适当等问题。尽管政府及时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抵御外来经济冲击,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举措,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类似的消极局面难免重现,并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在长期内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表现及危害 (一)关于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辨析 此处的产品过剩,是指相对于市场现有需求规模而言的产品暂时过剩,或者说是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对过剩,而不是长期、持续性过剩;产能过剩则是指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超出当前市场实际需求所要求的、或者所能够支持的生产能力的最大范围和限度,它也是暂时的和相对的。产品过剩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短期内超过市场需求,找不到销路和市场,存货大量增加和积压,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而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超出当前市场需求。产能过剩可以在实际运转和生产过程完成后表现为大量产品过剩,也可以在产品没有增加销路但社会潜在需求可以或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现有企业生产能力闲置、机器设备闲置、开工不足、停产、关门等。 产品相对过剩也许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如有效需求不足,物流不畅,产品在外观、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不符合消费需要,等等),但不一定是产能过剩造成的;而产能过剩则主要是生产能力超过潜在需求造成的。产品相对过剩可以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也可以表现为经济中的全面过剩;而产能过剩则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的,可以借助于生产的供求环节造成较大范围的产能过剩和产品过剩。 尽管二者在含义上有一定区别,但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产能过剩必然会表现为产品过剩和生产呆滞,而产品过剩则很可能是产能过剩的最终表现之一。产能过剩是产品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表现 我国在几年前已有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的迹象,而在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得更加明显。众多加工制造行业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也很严重,绝大多数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9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60%,甚至有低于40%的。如钢材产能过剩40%,且粗钢在2008年产能过剩就已经达到53%,焦炭产能过剩200%、电解铝58.4%、电视机90%、家用电器30%、汽车18.75%、服装和纺织业超过10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如全国有50多家公司正在扩建多晶硅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7.7万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3倍和目前中国产量的150倍;

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2-20 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一直如影随形,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以2006年~2012年为例,8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六倍。 在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下,中国钢铁产能不降反增,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先看看中钢协最新调研的汇总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 76亿吨,到2012年,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其中,中钢协的会员单位去年炼钢产能是7.94亿吨,比2008年增54.8%,产能利用率76. 4%。 中钢协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示,这些产能都是经各个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钢铁企业产能,属于比较有效的产能范畴。 根据这份统计,2012年,国内炼铁炼钢轧钢工序完成投资共计4320亿元,按照新增产能折算,吨钢投资为3800元。"近五年,将投资加在一起同口径一共是1.71万亿元,新增产能对应的数据是3.96亿吨,平均吨钢投资是4318元。"迟京东说。 但总量激增,实际需求并未随着产能的增加而增加。 迟京东分析,根据国内外消费需求趋势和经验来判断,国内钢铁去年消费了6.7亿~6.8亿吨,预计峰值会在7.3亿~7.8亿吨,未来中国钢铁消费量也会在这一范围上下波动。"我们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增长小于产能扩张,控制新增产能是化解长期产能过剩非常关键的一步。" 实际上,最近几年,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产能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 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但如今,单靠片面的追求规模效益似乎行不通。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

地产研究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V1.0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 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

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1%,这也是自2012年4月以来连续43个月出现下滑,其中采掘业同比下降19.7%,原材料同比下降9.4%,加工业同比下降 4.1%。规模以上主要产品产量依然处于疲软状态,其中水泥产量同比下降4.6%,平板玻璃同比下降8.3%,生铁同比下降3.3%。价格下跌与需求不振也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下滑,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3032.4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利润跌幅更是高达40%以上。工业数据持续表现不佳说明我国工业领域中的部分行业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现阶段产能过剩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价格下降幅度,产能过剩行业价格的下降会对PPI造成较大的下降压力,而PPI对CPI具有一定的领先作用,因此产能过剩会加大社会整体的通缩风险。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我国对外出口下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下行阶段,地方债务危机限制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内外需求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利润的减少将导致投资回报的减少并进一步减少国内投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增长。而且随着利润的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会出现恶化,杠杆率也会随之攀升,从而导致相关企业的债务风险加大。当产能持续过剩时,企业的债务风险会向银行系统传导,表现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特别是在现

阶段的大环境下,银行风险的不断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演化成系统风险。产能过剩的有效化解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进而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而且还有利于降低经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及评价标准 (一)产能过剩的定义 产能过剩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其中又可以划分为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随着经济的衰退,部分行业由于需求萎缩而表现出产能的相对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由于需求量逐渐增加而造成产能的相对减少。非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受经济周期以外其他因素影响的产能过剩,其中又可分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时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和受体制及政策影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产能过剩的评判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刻画主要基于产能利用率,衡量的是实际产出与可能获得的最大产出的比值。理论上,产能利用率若低于100%则存在产能过剩,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从投资到运营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受企业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而采取的行为也会导致产能的波动,因此产能利用率通常会低于100%。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的正常

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一、钢铁产能过剩的危害在金融危机导致钢铁需求大幅萎缩和钢铁投资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已经相当突出。据估算,我国过剩钢铁产能总体规模已经高达1.5—2亿吨,产能过剩率超过30%。这样庞大的产能过剩,给钢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和冲击。(一)破坏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在产能过剩特别是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需求势必展开激烈竞争,相互杀价进行惨烈的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来进行销售,其结果必将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投入能力,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强化企业对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的依赖,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编辑。同时,在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国内钢铁企业往往以大量出口为目标以谋求国内产能的供需平衡,这样国内市场难以消化的产能往往会流向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来为过剩产能寻找出路。在国际市场需求固定的情况下,势必引发国际钢铁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价格竞争加剧,贸易争端增多,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遭到破坏。(二)造成能源供应紧张钢铁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加大能源供应压力,造成资源供应紧张。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钢铁工业所消耗能源总量从35988.2亿吨标煤增加到47774.4亿吨标煤,增长了32.7%,年均增长15.2%,比同期整个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16.1%提高到了18.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可以说,钢铁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是加剧近年来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加剧生态环境破坏钢铁工业产能过剩,加大我国环境负荷。由于近年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从80.1万吨增加到166.1万吨,增长了107.3%;烟尘排放量从48.3万吨增加到59.37万吨,增长了22.9%;粉尘排放量从86.4万吨增加到92.7万吨,增长了7.3%。2008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钢铁工业及其上游产业的粉尘排放量居第2位,二氧化硫、烟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均居第3位,废水排放量居第5位。可见,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不仅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阻碍因素。(四)加大交通运输压力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铁路总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只增长了47.7%和52.4%,而钢铁产品的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却分别增长了73.8%和73.6%,分别比货物总运量和总周转量快25.9个和21.2个百分点。如果把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包括在内,钢铁工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部货物运输中所占的比重还要高。数据显示,近年来上述3大货物运量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由17.7%提高到了22.3%,提高了4.6个百分点;周转量占全部货物周转量的比重从17.0%提高到了22.3%,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可见,钢铁工业的重复建设是导致近年来我国运输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治理对策防止和治理钢铁产能过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解决产生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问题,又要解决需求、投资等紧迫的现实问题。从体制来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与钢铁产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钢铁产生的刚性需求,使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追求本地gdp等地方利益的考虑,鉴于中小钢铁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财政贡献”,仍纵容一些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甚至不达标、不环保的新钢铁项目开工,使原本已过剩的钢铁行业产能难以抑制甚至加剧。可见,避免我国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问题,并辅以必要的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措施,在市场与政策层面双管齐下,做到市场调整与政策调整两相配合、相互促进。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2013-10-23 来源:期货日报 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 今年月,工信部将年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要求有关方面力争在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 在这份名单中,除了水泥、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这个行业和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相关性不大外,其他的个行业或者有上市的期货品种,或者和相关的上市品种密切相关,如印染和化纤。 产能过剩的界定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统计上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和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又叫“设备利用率”,业内通俗些的说法为“开工率”,通常被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潜在产出)之比。 实际产出也就是当期所生产的商品的供应量,潜在产能一般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和估计法。调查法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统计出总体和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估计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其中定义法直接采取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峰值法则是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其中潜在最大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峰值年份的产能即为潜在最大产出;生产函数法估计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应用较为宏观,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效果一般,在国别报告中采用此方法评估各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链各种类型的企业样本的调研获得开工负荷情况并推导产能利用率较为常见,另外通过峰值测算加上峰值后期的产能投放情况综合进行估算也经常使用。 考虑到设备检修等因素,一般认为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状況。当产能利用率超过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在以下,表示设备利用不足。国内目前没有官方发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估计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左右。 国内外产能利用率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中国要稳定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8修订)

附件 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钢铁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常态,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2005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制定《钢铁产业调整政策》。 第一章政策目标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014-08-13 17:24:00 访问次数: 1332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本文主要对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钢铁业。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国内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业。从2010年开始,我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困境一直未得到缓解。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炭企业,有8家煤炭企业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炭企业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不跌造成的。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403356.html,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史培 来源:《商情》2016年第40期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能不断扩张,而需求却无法和产能同步扩张,最终出现了严重的、长期的产能过剩。面对当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形势,文中首先进行了相应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异于常态的特点,进而从政府角度分析得出解决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去产能产业转型市场化 一、我国去产能现状分析 2015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2016年的重头戏是去产能。何为去产能呢?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能不断扩张,而需求却无法和产能同步扩张,最终出现了严重的、长期的产能过剩,而不是一般性、周期性的过剩。 从范围上,2011年以来,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行业因产 能过剩而处于全行业亏损,甚至几年前还被推崇为“新兴产业”的太阳能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行业,也陷入产能全面过剩的困境;从时间预期上,一般而言,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产能过剩属于周期性现象,但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国内外需求萎缩成为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变得更为棘手,因此产能过剩的持续时间将会更长。 实际上,每隔几年,产能过剩就会成为行业问题,成为政策调控的关注热点。但这一次产能过剩又与以前不同。过去,产能过剩伴随的往往是经济过热,短暂调控之后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今,与产能过剩相伴的却是增速不断减缓的中国经济。当经济不可能继续高速增长,此前预设的许多产能建设便沦为“绝对过剩”,这也是我国当下产能过剩的重要特点。 为什么去产能呢?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挤占了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又挤压了新兴产业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过剩产业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常明显,本义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在产能过剩行业中表现为,整个产能过剩行业供过于求,产品价格回落,好企业的效益也难以保障,企业发展创新后劲不足,最终不景气波及整个行业。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分析及化解对策 当前,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推向体制和管理部门,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的;二是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周期原因,认为产能过剩完全是由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的。上述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忽视了形成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因素。本文旨在将产能过剩的原因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市场规律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导致产能过剩的微观机制,为制定更加合理、全面、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所谓的微观机理,是指从企业自发的经济行为出发,总结出企业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的行为特点,通过对文献的仔细梳理发现,当前对产能过剩原因的理解大多数偏重于分析体制原因,而忽视了对企业行为的分析。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生产、投资的决策是否也能对产能过剩产生影响?是否能影响产能过剩的治理?种种疑问,需要从企业自发的行为中寻找答案。研究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其重要性就在于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产能过剩的行为,从而为产能过剩的科学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力求为宏观层面加快推进一系列改革提供有效的着力点。 产能过剩的微观机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潮涌现象”的产能过剩,二是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三是基于“企业博弈行为”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三种情况下的微观作用机制基本上从企业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产能过剩的微观原因,为治理产能过剩宏观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一、“潮涌现象”下的产能过剩 林毅夫先生于2010年对“潮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深刻揭示了“潮涌现象”与过剩产能直接的关系,开辟了一条深刻揭示产能过剩原因、寻求破解方法的新思路。“潮涌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从行业结构、企业行为两个方面揭示了过度投资、产能过剩

调整结构腾出先进产能空间

调整结构腾出先进产能空间 专家指出, 应鼓励用新型干法水泥通过市场竞争把落后方法生产的水泥挤出市场 ◆中国环境报记者姚伊乐 "762家水泥企业,1.07亿吨落后产能"。在这次工信部淘汰落后的黑名单上,水泥行业又一次成为焦点。近年来,水泥行业已经累计淘汰了数亿吨落后产能,新型干法工艺的势力日益强大。 然而,时至今日,全国统计在册的水泥行业落后产能仍然有5亿吨之多。在资源消耗、能耗、排放等各项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缘何近10年不能将落后产能赶出市场?对于水泥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而言,全行业一刀切"对付"产能过剩的政策是否合理?各地边淘汰落后边抑制新型干法工艺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 有专家指出,一定程度的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对于水泥行业而言,结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同时,抑制产能过剩不能抑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更不应"一刀切"地限制所有新建项目,而应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配套政策调控和局部限制等手段,科学地促进产业升级。 水泥产能局部过剩怎么解决 市场对新型干法工艺的需求有较大空间,但应注意产能局部过剩问题 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产业界内部,对淘汰落后的态度异常坚定。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8号文)规定,从2009年开始的3年内,水泥行业必须彻底淘汰落后产能。那么,从2012年开始,供给水泥市场需求的企业应该全部采取新型干法工艺。 而根据水泥协会高级顾问高长明的估算,市场对新型干法的需求具有较大的空间。行业统计显示,2000~2008年间,我国水泥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1.2%;2009年,增幅更是达到了25.4%。 高长明分析说,在我国基础建设投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拉动下,如果今后每年水泥使用量增长持续在8%左右,以此类推,到2012年,我国水泥需求量将增加到20.6亿吨,对应需要约27.5亿吨产能。而在2015年后,这一增长的趋势才开始回落,预计到2020年为15亿吨左右。 而无论是2012年需求量达到20.6亿吨还是2015年需求量达到20亿吨,今后,水泥消费量都将由新型干法生产线提供。 记者了解到,去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为12亿吨。因此,到2012年新型干法产量还需增加8亿吨左右。为保证达到这个产量,需增加约10.7亿吨的产能。扣除目前在建的147条生产线,仍需增加400~450条生产线。对此,专家的观点是,从全局和长远情况看,水泥新型干法产能本身并不过剩。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九哥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企,有8家煤企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企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元-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元-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企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跌造成的。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

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分析和对策

我国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分析和对策 一、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及特点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增投资难以遏制 我国电解铝产能从2003年的554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600万吨,年均增速为18.7%,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我国电解铝产能应为2400万吨,而我国“十一五”末的产能已经接近2400万吨。我国电解铝的产量从2003年549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988万吨,年均增速为15.4%。2008-2011年产能利用率均未超过75%。2012年铝产能达2600万吨,实际产量为1988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76%。 尽管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国家限制电解铝产能政策不断,但仍然难以遏制电解铝产能的扩张,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电解铝投资的力度始终不减。由于电解铝是高耗能行业,而西部地区电价相对便宜,2010年以来,国内电解铝产能增量的90%以上投向了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目前,西部电解铝在建产能依然巨大,不但进一步加剧全国电解铝产能过剩,也将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 2、价格持续倒挂,行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由于成本和市场价格的长期倒挂,电解铝企业大多亏损,2012年全国有93%的电解铝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靠地方政府补贴勉强支撑生产,而且劳动力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库存成本的持续上升将进一步加重亏损程度。受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房地产调控以

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需求疲弱影响,电解铝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滑,电解铝行业处于寒冬期。 3、电解铝属于阶段性过剩,需求回暖将逐渐消化过剩产能 虽然目前我国电解铝全行业处在煎熬中,但从长期来看,电解铝的产能过剩属于阶段性过剩。第一,虽然产能利用率不到80%,但近几年在逐步提升。过去5年,电解铝产能年均增长9.5%,产量年均增长13.7%,产能增长速度低于产量增长速度。第二,当前我国电解铝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而产业集中度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根据工信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电解铝等八大行业为重点,全力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缓解供需矛盾。第三,未来国内对铝的需求较大,相对于其他“绝对过剩”的行业而言,由于铝有质量轻、耐腐蚀、可回收等诸多优良性能,在铝的使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具有节能减排和绿色功效,在交通、机械制造、建筑、电力电子等行业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我国节能减排大背景下,铝的应用和消费前景较好。而且目前我国人均铝的消费量约为15公斤,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均25公斤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电解铝产能过剩的原因及产业转移的趋势 1、地方政府行为是电解铝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 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领域干预过多。在电解铝产业更是如此。可以说,地方政府的干预不但造成电解铝产能过度发展,也造成电解铝产能退出困难。一方面,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维下,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通过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鼓励电解铝企业投资,导致产能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当电解铝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点击次数:4 发表时间:2013-7-5 8:42:50 所属分类:工作学习深度 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 “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过剩,指的是实际生产能力大于最佳生产能力而形成的过剩。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该指标等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潜在产能指经济中已经形成的产出能力,不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建和拟建产能)之比,正常值一般应在79%~83%区间内。美联储认为,如果产能利用率达到85%,就可以认为实现了产能充分利用。超过90%则可以认为产能不足,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如果明显低于79%~83%的区间,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即开工不足,可能出现通货紧缩。 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 (1)周期性过剩与非周期性过剩并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不同行业在不同阶段已经经历了多轮产能过剩的危机,往往是某个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了,新的过剩行业又出现,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本轮产能过剩自2005年、2006年起凸显,主要是在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 (2)总量过剩与结构过剩并存。从总量看,部分行业存在产能总量过剩问题。例如,中国钢铁、船舶和水泥产能已居世界首位,在满足建设需要的同时,已存在过剩

趋势。从结构看,低端、粗加工领域产能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产能不足。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的特种钢材很多还严重依赖进口。 (3)传统行业过剩与新兴行业过剩并存。传统行业中,重化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拉动能力,是近年来投资的主体。2008年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大部分投往重化工业,在缓解经济下行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重化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另外,新兴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风电设备、多晶硅以及光伏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现象,产能过剩倾向加剧。 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当前中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或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引发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快速扩张;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对各类投资主体和政府部门强烈的投资意愿缺乏有效的约束;市场机制不完善,制约了落后产能的有效退出等。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转型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工业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给中国工业的中长期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1)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首先是一直以来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影响较大,一旦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外需急剧萎缩,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其次是重化工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也延长了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重化工行业的特点是产能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产品供给的弹性相对较低,产能调整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资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