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摘要: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在

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对作为其使用环境的网络语境的研究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境的作用,考察了网络语境在网络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从而揭示了对网络语境的研究的

价值。

关键词:语境;网络语言;网络语境;语用学

Abstract: Context refers to the surrounding situation in which an utterance or discourse occurs. As

a new style of linguistic formation,cyber language plays a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ife,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study of cyber context is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topic.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value of the study on cyber context by enumerating the influence of cyber context on cyber language and exploring the existing forms of cyber context from a pragmatic prospective.

Key words: context;cyber;language;pragmatics

一、引入

在网络语言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同时,网络语境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

境主要指的是聊天室、QQ、MSN、小纸条对话等即时的交际语境。

二、网络语境及其特点

(一)网络语境。

按照有无交际媒介来划分,语境可以分为在场语境和非在场语境。网络语言就属于典型

的非在场语境。人们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一问一答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带给双方的

毕竟只是一种“虚拟在场”的交流。非在场语境决定了网络交际的特殊性。

(二)网络语境的特点。

首先是中介性。网络交际使得现代人走向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交际主体一中介客体一交

际主体,即交际主体间通过一个媒介而进行交往。这种语境造成了交际主体的非言语符号的

部分缺少。

其次是虚拟性。网络世界是虚拟现实。网络交际打破了交流双方面面相对时所必须遵循

的社会、伦理的秩序,消除外在的交流压力(如绝对的权威、主宰话语),使得交流的方式更

加从容,交流内容更加真实。

三、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

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

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

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

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

(二)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

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

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拥抱、踢,

还有一些心情,像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抱抱、踹一下、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笑得开心、:(=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三)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

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

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

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四、语用学阐释下的网络语境

网络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中存在,考察其存在方式可以从直接的网络言

语语境和间接言语语境两个方面来看。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儿童商业广告文案 篇一:童装经典广告语 童装经典广告语 让宝宝一出世,就能享受到“向阳“温暖! 向阳牌童装向阳童装,天使风采,儿童用品,向阳独佳! 向阳牌童装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童的梦牌童装 欢笑伴童年! 童的梦牌童装 童装要穿“童的梦“! 童的梦牌童装 梦蕾娜儿童服装,新一代儿童的追求. 梦蕾娜牌童装 妈咪的爱! 志兴牌儿童套装 过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志兴牌儿童套装 一件心爱的志兴童服.一个甜美童年回忆的开始! 志兴牌儿童套装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志兴牌儿童套装舒儿纸尿布------宝宝穿的开心,妈妈选满意. 舒儿纸尿布让小宝贝在“凯尼“中幸福成长吧. 凯尼童装 篇二: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20xx六一儿童节促销广告语集锦 01.商场六一促销词 六一快乐果,幸运来摘取 六一儿童大会,折扣真的实惠 玩具促销,进店送礼,10000个气球免费大派发! 有学有玩欢乐无限

02.儿童家具六一促销词 缤纷六一,兴利绿色爱心装,限时抢购 健康家园,快乐成长 环保儿童家具首选xx 健康成长,有xx陪伴 03.童装六一促销词 留住美好童年时代的亮彩 扮靓你的宝宝 花一样的六一,花一样的宝宝 人生之路,童装起步 艳丽毛衣,送给靓丽的女孩! 04.其它六一促销词 欢乐童年精彩无限 开心六一奇瑞温馨相随 六一大放“价” 篇三:儿童用品广告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聚焦中国语境中的儿童用品广告语,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两个维度探析其语用特点。语境顺应上,存在两大受众心理:“安全优质”和“个人情感”,“安全优质”由物理世界的产品安全危机引发,“个人情感”由社交世界中父母爱孩子的社会文化引发。语言结构上,顺应儿童语言特点,叠音词较多,语言简单,同时拉近与家长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好人难寻》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分析较少,因此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到位。对此,可以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好人难寻》简介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的一家五口的平凡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一家五口人在自大而且唠叨的老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度假,但是在路上却碰到了逃犯,由于老奶奶多嘴,所以使得一家人最后都丧命。奥康纳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

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她的小说中很多人都是行为比较怪异的人,而且精神麻木冷淡,一般都要经过一场暴力的事件之后,才能醒悟过来,精神上可以得到救赎,她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背叛了宗教就一定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以及变态的心理,而这样的人只有依靠暴力或者经过了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地决裂之后才可以获得救赎。这篇短篇小说正好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小说结尾的地方比较有趣,这个逃犯与老奶奶讨论了关于《圣经》的问题,然后就对着老奶奶狠狠开了三枪。 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被外界誉为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先知”。奥康纳的人生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源泉,年轻时患上了红斑狼疮,此后她便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在她与病魔进行斗争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宗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她生活的时代也十分动荡,她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等,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天主教家庭的成员,她的思想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记号,奥康纳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语境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作用: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 听力是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近年来一些语用学家更将听力理解定义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尽管我国对英语听力教学已做了诸多改进。实际教学与学习成果依然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学生听力障碍的根源并不完全在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学生听清了也听懂了全部意思,做起配套练习却屡屡犯错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听力障碍在于听力技能的缺乏。听力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地、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嘲听力的这种积极、能动的特点表明,要想提高听力水平,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针对性的听力技能的培养。而要做到这一点,强化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和重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文针对听力理解中学生“听得懂,作不对”、“听得字,不识句”的问题,从当今语用学炙手可热的语境角度着手,剖析确吾境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1语境及其特点 近年来。语境受到了普遍关注,已成为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语境不断深入了解和探讨,随之形成了对其更加详尽的论述和认识。语境作为语用学的一个概念,在语言学习与话语交际中对言语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语境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语境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确切定义,因为不同学科、不同理论对语境有不同认识。在语言学领域,人们认为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提出的。1923年,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0f situation)。“文化语境”(contextof culture)即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即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将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解释。两我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和归纳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何兆熊教授将语缴分为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朱晓农教授将其分为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本文采取朱教授的说法。其中语言环境可定义为: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该语言单位可以小至音位大至句子、段落。非语言语境指言语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单位表达某种特定定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因素。旧 1.2语境的特点 语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制约性和生动性。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部分,对语义的选择有很大的决定性。也就是说语境制约着整个言语交际,使言语交际中的各个词实现了具体的语境意义.这是语境的制约性。而语境的生动性则指具体的、不同的语境可以使语义更加丰富生动。 1.2.1制约性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语用三论

《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 张运桥, 严敏芬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 文章介绍并简评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该书摒弃了传统语用学经典课题, 向读者展示了当今语用学研究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 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著作, 它有益于语言学专业学生作进一步具体的专业化研究, 也有助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自学者提高言语理解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 评介 20世纪70年代, 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 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然而, 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极为迅猛, 它已经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优秀学者和语用学著作教材不断涌现。暂不算国外的语用学著作,仅是国内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如熊学亮、何兆熊、姜望琪、严辰松、冉永平、何自然等学者都著有一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作品, 而其中何自然编写或主编的语用学著作及教材居多, 如《语用学概论》、《语用学与英语学习》、《语用与认知: 关联理论研究》、《语用学讲稿》、《当代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等。[ 1 - 12 ]这些语用学专著有力地推动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2007年12 月, 由何自然主编, 谢朝群、陈新仁两位学者合作完成的语用学著作《语用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以下简称《语用三论》) 诞生了。[ 13 ]与以往国内的语用学著作相比, 该书并没有沿袭诸如指示语、语用含义、前提关系、言语行为等语用学经典课题的讨论,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取名为《语用三论》, 让人耳目一新, 可谓独具匠心, 值得一读。 一、著作的理论来源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 除了探讨指示结构、会话结构、语用预设、语用隐含等常规议题外, 还探讨特定民族中程式性言谈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习语的语用理据与功能等。语用学与诸多学科之间存在不可分离性, 因此,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也不断涌现, 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等。毋庸置疑, 语用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各种新理论的涌现为语用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丰富了它的发展。而将西方理论引介给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作者们没有知难而退, 而是紧扣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集语用学理论中具有前沿性的三种理论于一书, 可见其在学术问题上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 关联论: 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6615757.html,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 作者:李海艳 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 摘要:语言学这一领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其分支学科的语境和语用学更显 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说明什么是语用学以及语境对于语用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以及这一功能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解释功能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不仅在搞语言研究时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难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常常使教育者陷于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这个因素在语用意义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离开了语境,便无所谓语用意义了。下面,我将就语境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功能——解释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语境的定义及分类 本文主要是结合语境在语用学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基于这一点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对话双方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推导、分析理解话语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语用学家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语言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的双方必须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共同知识,包括所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此外,交际双方必须了解交际的上下文,即口语中所说的前言后语。 语言外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表达某种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方式、目的,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各种与话语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等。 二、对语用学的理解 一些语言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的新学科,这就是语用学。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在语义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指出:语义是“二价”的,即X意指Y;而语用学是“三价”的,即说话人通过X意指Y。例如:(1)“dog”意指“犬科哺乳动物”。(二价)(2)说话人通过“dog”意指“小心!有条狗”。(三价)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 2002,№3 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戈玲玲 (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 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2 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讲语言的使用,那是讲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顺应论”对语用翻译及翻译标准会有哪些启示呢?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1 语用翻译的发展 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理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学者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翻译问题,从而赋予翻译研究新的深度和广度。语用学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已跨越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中外翻译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都往往要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术语equiva2 lence(等值或等效)也成了20多年来争论的焦点。对翻译等值概念作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奈达(E. A.Nida)。早在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就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2 quivalence)。1969年,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又写道:“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从语用学视角浅析广告词

摘要: 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有创意的广告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商家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本文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从格氏量、质、关系、方式四种准则的违反情况加以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 语用学广告词会话会意 1.引言 美国广告学家克劳德?霍普金斯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事物和活动。”[1]有创意的广告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商家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对受众来说,广告语言不仅提供了产品的有关信息,广告的言语手段和言语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它通过运用独特的语言达到促进商品消费的目的。一则优秀的广告口号一般具有简洁明了、新颖独特、亲切感人、鼓动力大等特点。然而商业的激烈竞争也使得广告语言的使用大胆创新。本文将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加以解释和分析。 2.从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进行分析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一则广告词的传播实际上是广告业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广告词的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含意深远。因此对广告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理解就非常重要。 2.1理论背景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格氏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都遵守着一些基本准则,特别是所谓“合作原则”。格赖斯将“合作原则”划分为“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包括若干个“准则”和“次准则”。[2]但是,格赖斯又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当一方违反了这些原则时,另一方就要迫使自己超越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一层含义,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意理论。 2.2利用话含意理论推导的广告词的语用含意 如果广告发出者总的来说遵守合作原则,但他未能真正恪守某些准则,而是有意违反某些准则,这时,广告词中就会产生会话含意。消费者要能意识到这一违反,并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其会话含义。下面按照格氏量、质、关系、方式四种准则的违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2.2.1“量”的准则 广告主公开有意地传递多余信息或少量信息。多余的信息看似不必要或者不相关,而实际蕴藏着一定的含义。少量信息可以激发消费者想象力,对产品产生积极的评价。[3] 例1:27层净化(乐百氏纯净水)此广告词只指出纯净水通过了二十七层净化而非常干净,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方面很放心。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哪二十七层,广告受众看到这则广告就会产生疑问。因此,这则广告违反了“量”的准则。正因为广告未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因此产生了会话含意。 例2:coke adds life...(coca-cola)这则广告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可口可乐的品质,即没有提供足够的关于产品的信息,违反了“量”的准则,但消费者却很容易记住这则广告,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语用学视角下的网络语境分析 摘要: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在 生活中越来越频繁,对作为其使用环境的网络语境的研究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境的作用,考察了网络语境在网络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从而揭示了对网络语境的研究的 价值。 关键词:语境;网络语言;网络语境;语用学 Abstract: Context refers to the surrounding situation in which an utterance or discourse occurs. As a new style of linguistic formation,cyber language plays a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ife,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study of cyber context is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topic.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value of the study on cyber context by enumerating the influence of cyber context on cyber language and exploring the existing forms of cyber context from a pragmatic prospective. Key words: context;cyber;language;pragmatics 一、引入 在网络语言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同时,网络语境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 境主要指的是聊天室、QQ、MSN、小纸条对话等即时的交际语境。 二、网络语境及其特点 (一)网络语境。 按照有无交际媒介来划分,语境可以分为在场语境和非在场语境。网络语言就属于典型 的非在场语境。人们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一问一答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带给双方的 毕竟只是一种“虚拟在场”的交流。非在场语境决定了网络交际的特殊性。 (二)网络语境的特点。 首先是中介性。网络交际使得现代人走向一种新的交际模式:交际主体一中介客体一交 际主体,即交际主体间通过一个媒介而进行交往。这种语境造成了交际主体的非言语符号的 部分缺少。 其次是虚拟性。网络世界是虚拟现实。网络交际打破了交流双方面面相对时所必须遵循 的社会、伦理的秩序,消除外在的交流压力(如绝对的权威、主宰话语),使得交流的方式更 加从容,交流内容更加真实。 三、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境的特殊性对网络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语言符号朝简化变异。 因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模拟的“面对面”即时交际,交际双方在心理上都期待对方能像自然 交谈一样快速对自己的话语作出回应,但由于打字速度的限制,使得言语输出速度往往不能 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需求。网民对输入法改进无能为力,但可以努力提高打字速度,而速度 提高是有限度的。因此,简化语言符号是网民最容易发挥能动性的地方。 (二)使网络言语具有很强的表情性。 面对面交际时,可以采用表情、体态、动作等副语言手段来辅助语言表达,网络交际中 副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必须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日常的交际动作,像握手、拥抱、踢, 还有一些心情,像愤恨、吃惊,在网络中可以用文字来代替,如说成“握手、抱抱、踹一下、哭、笑”。此外,键盘表情符、专用表情符也应运而生,例如^-^=笑得开心、:(=不高兴,等等,这使得网络语言有了动作性、表情性。 (三)网络匿名制过滤掉了现实语境的诸多要素。 网络匿名制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这就 大大减弱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轻松,少顾忌。语境的宽松,交际 者心态的自由,对网络言语风格有重要影响。 四、语用学阐释下的网络语境 网络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中存在,考察其存在方式可以从直接的网络言 语语境和间接言语语境两个方面来看。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