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一)

【内容提要】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后现代学术语境下出现的一种学术思潮,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这一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它与传统的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分别,人们还不甚了解。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视觉中心主义以及对它的批判、奇观社会中的拟象进程以及英国文化研究的扩展。通过这一描述和阐释,可以清楚地看到,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并非视觉产品本身,而是隐藏在一切文化文本中的

【关键词】视觉性/视觉中心主义/视觉政体20世纪末以来,在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思潮的洗刷之下,随着现代哲学的中心化主体的坍塌,一种所谓的“表征危机”弥漫于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中。所谓“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德里达语),说到底就是表征的背后空无一物。在传统哲学中,表征总归是某个“在场”的表征或再现,不论那“在场”是实际存在的(如某个物)还是想象中的(如上帝)。那么,在现代之“后”的哲学中,表征是什么?从消解的方面说,表征即是文本,表征即是自身;表征不是在场的呈现,尤其不是隐藏在表征背后的不在场之物的呈现;从构建的方面说,表征乃是一种文化实践,表征是显现在场的机制,是生产意义的机器,是捕捉不可见的显形的异型。然则,何以主体的坍塌会与表征的危机联系在一起?表征的危机在文化上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从文化的视角看来,表征的危机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皆关涉着各种后现代思想的核心,也同样关涉着我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核心。

“视觉文化研究”是近几年在西方学术界颇受关注的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这一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visuality)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构建、文化表征的运作以及视觉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总之,“视觉文化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针对“视觉”或“视觉文化”的研究,而是一种针对“视觉性”的文化研究,是对“视觉性”进行的一次后现代质疑,是对“奇观”社会作的一种后现代逆写。在此,我拟对这一研究的学术谱系做一梳理。一、视觉中心主义与视界政体

如同“吃”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一样,“看”也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而在人类思想史中,吃被认为总是与生理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看还常常与人的认知活动联系在一起,因而与吃相关联的味觉总是处于一种受贬抑的低级地位,而与看相关联的视觉则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可用于真理性认识的高级器官,并且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哲学言说中,常常运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种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尤其是在西方,无论是对真理之源头的阐述,还是对认知对象和认识过程的论述,视觉性的隐喻范畴可谓比比皆是,从而形成了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一种可称之为“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的传统。这一传统建立了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一套用以建构从主体认知到社会控制的一系列文化规制的运作准则,形成了一个视觉性的实践与生产系统,用马丁·杰(MartinJay)的话说,一种“视界政体”(scopicregime)。

这一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和视界政体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思想中,尽管也有许多体现某种视觉恐惧的意象和观念,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俄耳甫斯、墨杜萨等形象,尽管人们对视觉的可靠性并非总是坚信不疑,但视觉以及视觉隐喻在古希腊世界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一地位是依靠一种感官等级制确立起来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是这一制度的系统阐述者①。在他们那里,一方面依据灵魂与肉体的二分将灵魂置于肉体之上,将灵魂的理性的认识和德行的生活视作是人的理想追求,而视肉体是灵魂的拖累和坟墓;另一方面他们又依据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把人的感官分为距离性的感官(如视觉和听觉)和非距离性的感官(如触觉、味觉和嗅觉),并认为前者是一种认知性的

高级感官,后者是一种欲望性的低级感官,因此前者必定优越于后者,尤其视觉,在所有的感官中,更被视作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一种高贵礼物。例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这一充满诗意想象的对话作品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神学的宇宙创生体系。根据他的说法,造物主先创造了灵魂,并为灵魂指定了一个星体作为它原初的家;然后再把灵魂置于终有一死的肉体之中,这样,一种新的生命存在即人就诞生了。肉体本身是灵魂的累赘,在那里,灵魂忘记了其在降生之前的神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方能回忆起它们,而这种回忆的最高境界就是对永恒形式的认识,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由于意识到了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这种冲突,造物主在设计我们的时候让我们最神圣的部分与最容易败坏的部分保持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作为理性之家的头部居于最上方,并与身体的躯干分开,后者是一架包括有欲望和激情的笨拙机器。然而,在身体的众多感官中,居于最上方的视觉被看作是理智活动的可见的同伴。柏拉图借蒂迈欧之口评论说:

在我看来,视觉是于我们最为有益的东西的源泉,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星星、太阳和天空,那我们就不可能有用来描述宇宙的语言。但是现在,昼夜日月的轮换和年岁的更替已经创造了数,赋予了我们时间的观念和探索宇宙本质的能力。而且,我们还从这一源泉产生了哲学这一神所赋予有限的生命的东西中最为完善的……神发明了视觉,并最终把它赐予我们,使我们能看到理智在天上的过程,并能把这一过程运用于我们自身的与之类似的理智过程,同时,通过向它们学习和分享理性的自然真理,我们可模仿神的绝对无误的过程,调整我们自己的错误行为。(47k-c)②

同样地,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级制尽管不如柏拉图的那么充满神学色彩,但在推崇视觉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例如在《形而上学》开篇的著名几句中,亚里士多德宣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理由是:能使我们认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③在《论灵魂》以及他的伦理学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对各种感官与认识和快感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其中尤其强调了视觉的认识功能和不会激发引致放纵的快感的特征。

总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由感官等级制所确立的视觉中心的地位对于保证哲学思考和人的精神活动的纯洁性是至关重要的:从认识论的方面说,视觉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对象的“客观”信息,并且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可有助于人们进行反思和抽象,由此形成有关世界的知识;从道德学的方面说,视觉经验被认为是一种不会引致欲望放纵的经验,相反,它会在对对象的距离性沉思中净化人的灵魂,把人从对对象的占有或依附状态引向纯理智的静观,引向德行的实践;从审美的方面说,同样是由于视觉的距离特征,视觉的对象同时也被认为是美的对象,视觉的活动是对对象作一种纯形式的观照,由此而引起的快感即便会导向放纵也不足为害。

那么,为什么视觉可以孕育哲学?为什么视觉在哲学中会具有如此核心的地位?1954年,美国现象学家汉斯·乔纳斯(HansJonas)在一篇题为《高贵的视觉》的论文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乔纳斯指出,视觉是通过三大特征来区别于其他感官的。首先,视觉经验的内容的发生具有同时性。我们看到的眼前的一切都是同时展现于此的。视觉不同于听觉和触觉,它的活动无须依赖于时间的连续过程,它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眼睛张开或瞥视的一瞬间,也就展现了在空间中共同存在、在深度上排列有序、在不确定的距离中连续存在的物质世界④。其他的感官则要求一个伴随时间的、连续的经验事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妨碍主体保持超然的态度。“实际上,只有视觉的同时性以及它的对象的具有广延的持续‘在场’,才导致了变与不变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成与存在之间的区别……只有视觉能够提供感觉基础,通过这一基础,心灵才能产生恒久的观念,或者说永恒不变和永远存在的观念”⑤。

视觉区分于其他感官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动态的中立”:即人们在观看某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无

须进入与它的某种关系。被看的对象不必通过直接作用于认识者来让自己被看到。最后,乔纳斯还指出了空间距离对于视觉活动的意义。距离能使视觉的前两个特征得以实现。视觉是“理想的距离性感官”,也是唯一的距离性感官,这一优势就在于它不需要认知者与对象之间的接近。在结语中,乔纳斯重复了这些特征,他不仅把视觉抬高为最高贵的感官,而且概述了它与诸多哲学论题之间的一致性:

我们甚至发现,在我们所描述的视觉的这三个特征中,每一个都可以作为哲学的某些基本概念的基础。呈现的同时性赋予了我们持续的存在观念,变与不变之间、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对比观念。动态的中立赋予了我们形式不同于质料、本质不同于存在以及理论不同于实践的观念。另外,距离还赋予了我们无限的观念。因而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能到达。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级制不仅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而且为一种视界政体的形成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尤其是随着开普勒以后的现代科学的兴盛,随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的透视法的出现,随着笛卡儿的“我思”哲学的确立,还有16世纪古腾堡的活字印刷革命,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强化视觉中心的地位,使视界政体成为主体建构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机器⑦。所谓“视界政体”,简单来说,就是指在视觉中心主义的思维下,视对象的在场与清楚呈现或者说对象的可见性为唯一可靠的参照,以类推的方式将视觉中心的等级二分延伸到认知活动以外的其他领域,从而在可见与不可见、看与被看的辩证法中确立起一个严密的有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主动与受动的二分体系,并以类推的方式将这一二分体系运用于社会和文化实践领域使其建制化。比如在性别问题上,人们想当然地以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思维认定男性要优越于女性,具体就体现在:在认识的方面,认为男性是能运用视觉的理性的认知者,而女性更多地受触觉所引发的感觉和情感的控制;在道德的方面,男性被确立为是有责任心、冷静和正义的楷模,而女性的形象通常是温柔娴静或优柔寡断;在政治的领域,男性的世界是公共的和抽象的,是与“心灵”联系在一起的,而女性的世界则主要在家庭内部,是与“肉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二元的概念结构的有害影响不仅在于它想当然地使对立双方的一方优越于另一方,而且还体现为它对那被归入低级一类的事物的贬抑。这种二元结构远不只是一种分类学,更是一种主体建构与主体生产的技术,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全视机器”(allseeingapparatus)。

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科学的变革、现代绘画和现代艺术的革命、摄影术的出现、现代传媒从技术到创意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从电影、电视到商品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的全视机器已变成了日常生存中的一种梦魇式的存在,无所不在的看与无所不在的被看相互交织在一起,主体在无所遁形的可见性下成为了异形的傀儡,就像萨特所描述的那个透过洞孔的窥视者,他人的脚步声、咳嗽声、细语声,周围的物的声响,甚至存在于幻觉中的某个眼神,使得这一窥视行为处于一种无处不有的窥视之眼的监视下,主体就在这种窥视——反窥视的煎逼下彻底涣散无形。这视觉的梦魇唤醒了哲学对视觉的重新思考,视觉中心开始为一种反视觉的倾向所取代,尤其是在法国,自柏格森开始,到萨特、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再到拉康、福柯、德里达和巴塔耶等,尽管各自观点不同,但对视觉由来已久的高贵性的质疑却是一致的。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doc

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视觉传达专业”是相关设计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设计的方法技能,独立从事包装、广告、平面设计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视觉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

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作者: 学号: 学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题目: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任课教师:

企业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让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将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挑战。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提高组织绩效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企业文化内涵、形成要素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求系统地理解管理理念,进而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精神财富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nterprise Culture Research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 to make business to maint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ll become a big challeng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and valuab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of busines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nterprise to improv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on corporat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s and measuring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were reviewed and combing, and strive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corporate culture, in order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ies. Keywords: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 spiritual wealth

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设计者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流行于1960年的东京。顾名思义,视觉传达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概括了视觉传达的核心特点,随着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终于走向了一个更加崭新的天地,数字化生存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名词,而视觉传达设计也渐渐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越来越广的领域,又多了比如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等分支,这无不说明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新媒体;设计;视觉传达 前言 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研究发展在此方面,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原意为“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并且现在处于较高的水平。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2011年11月份,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了视觉传达效果数字媒体讨论会,这次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将数字信息媒体在我国普及,特别是视觉传达方面。应当以此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将视觉性设计发展逐步的应用于各大媒体中去。 一、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 随着消费的观念正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转化,新媒体创造了认知世界的新观念,人们迎来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传播的速度、数量,乃至传播信息的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下的视觉技术发展及传播特征改变而变化,视觉作为感知最为直接因素,对新媒体传播中的视觉语言研究是极其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特点,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新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的研究依据,分析视觉传达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发展方向,以不断提高视觉传达的发展模式,人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的满足,而更多地希望作品能够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简而言之,就是调动所有元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给人们以视觉心理满足,这也就引出了视觉传达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1.1新媒体的内涵特征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2篇).doc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共2篇) 第1篇: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

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

最新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 2 3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4 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5 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6 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7 “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8 《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9 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10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11 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12 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13 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14 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15 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16 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17 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18 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19 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20 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21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2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23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 1

互联网 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分析 摘要:当前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工作都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的利用,相信可以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全面发展,无论是操作手段上,还是主观的态度上,都要进行较好的转变,为行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文章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针对视觉传达设计展开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视觉传达设计 与一般的工作不同,视觉传达设计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将技术、观念、操作手法等进行高度的融合,因此其具体操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的一次较大变革,也是新时代的代表。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在目前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很多从业人员都必须要在互联网+时代的作用下,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无论是活动设计还是背景分析,亦或是相关的行业研讨,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将互联网+时代的内容有效融合,否则很容易导致视觉传达设计走向错误的道路。 一、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传达设计特征 从理论上分析,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落实,主要是应用

“可视”的形式,通过视觉的改变和和优化,给观众较强的冲击力、影响力,由此来实现特定事物的传播目的,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对媒体界、时尚界、文化界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在特征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相同的案例几乎很少见到。绝大部分的案例都是全新设计的事物,即便互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仍然可以寻找出细小的差异进行区分,由此来推动设计水平的进步。第二,视觉传达设计在具体的操作当中,其针对特定信息的把控、对视觉化的创意,都是符合潮流的。现阶段的社会活动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情况,虽然可以在大众之中脱颖而出,但并不意味着会得到欢迎。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应用,可以在很多方面避免“哗众取宠”的现象。 (二)互联网+时代特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改变,这是一种必然的情况,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从特征的角度来分析,互联网+时代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综合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获得了大众的欢迎,是主流技术组成部分。第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信息的传播速度、效率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以往的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都需要特定的时间,甚至是需要经过再三考虑后才

2005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清华)

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 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 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 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 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

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视觉创新:演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奇观 鲁晓笑 [摘要] 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本文分析了视觉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它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作为视觉符号的本质意义和它独特的审美趣味特征;其中作为其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张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大环境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自从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季刊》发表《组织文化研究》一文,以及Pondy与Mitroff在《组织行为研究》发表《跨越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式》一文后,文化模式的研究概念即在组织管理界孕育而生,组织文化成为组织管理与企业管理事务的主流语言。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以醒目标题报道“组织文化”问题,接着美国权威性杂志《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管理评论》等,先后以突出篇幅讨论“组织文化”问题。从此,组织文化成为组织领域研究的主流问题。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Krell认为,组织文化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对三种危机的反映:一是竞争的危机。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让美国人感到了威胁,所以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理论的危机。传统的理论仅仅关注组织结构、职业类型、任务设计、动机方案,这样的理论过于简化,需要寻找一个更加复杂的、考虑到意识、符号处理以及体系的复杂属性的模型。三是社会危机,即意义和社会导向的深层危机,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熟悉的西方的“后现代社会综合症”。同时,美国的管理学界还认识到,当时美国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三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及人的感情因素,二是忽视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三是过分强调定量分析。这促使美国的学者迅速把目光聚焦在本国企业的文化上,发起了追求卓越,重塑美国的热潮,从而形成了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1)Schein的研究 相对而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Schein(1992)对组织文化的定义。这个定义侧重描述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进行内部整合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就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审視和思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环境、符号语义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传播多元化 1传播环境的改变 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影响并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并逐渐形成一种融合的全球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也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导致设计面貌的极大改变。 1.1从视觉传达的社会环境来看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行业的繁荣,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即人们需 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收集来满足商家及消费者的胥求,其结果必然促使新的设计形态产生;第二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媒介,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形象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审美倾向、民俗风尚、道德伦理观等,这些需求必然不断推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1.2从视觉传达的传播媒介来看 信息传播离不开媒介,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传播媒介摆脱了早期单一的传播形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诸多优势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也要对传统媒介进行创新,结合不同 媒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2现代文化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下,众多学科文化领域的交叉和关联及新学科的出现,使人 们不得不用多元文化的思维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以便适应这种形势,视觉传达设计也不例外。 2.1多元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冲击 在数码、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全面的交流,并导致多元文化的共存与渗透。作为设计师,其应该更多地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从中发现更多的相关无素,用设计的语言进行交流、提炼和表达。针对不同的文化群体,设计 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还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把其他各种文化因素考 虑到设计中。 2.2受众的信息接收范式的转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对于视觉语言的偏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情感方面的,反映了由视觉形态唤起的情感的直接影响;第二个是认知上的,反映了在人们心目中,视觉形态与其中的信息产生的美感与价值有关。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使得更多的信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视觉元素需要更形象、更深入、更生动,在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呼应,以达到最有效的视觉传播效果。受众需要的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其更多的是感性地接受信息。 2.3当代审美及价值观特色对视觉传达的影响 每一个时期或民族的艺术设计。都深嵌在该时代审美特色或价值观的框架之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摘要:美术鉴赏使人们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明创造的智慧进一步认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懂得艺术的人都能够成为鉴赏家,因为鉴赏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是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美术鉴赏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么美术鉴赏教育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挑战,本人就视觉文化对高等美术鉴赏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视觉文化视野下高等美术鉴赏走出困境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对高等美术鉴赏感兴趣者的拜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美术教育借此机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了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美术鉴赏研究机构越累越多,那么美术鉴赏教育也就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

美观和审美价值,。面对视觉文化冲击,美术鉴赏教学将如如何适应这个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一)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追随者对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的敬畏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多元化中受到的冲击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可以

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变化,视觉传达设计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视 觉传达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传达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必须有相应的进步。艺术和科技的 发展为视觉传达提供了新的形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其创作虚拟现实化、多元化、综合化、互 动性等诸多优点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并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新媒体艺术在今天已被谈论得够多,也制作和展示得够多,但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只有了解了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特 征,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欣赏当今的新媒体艺术[1]。 新媒体艺术.就是以数字技术或网络手段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包括网络广播、数字录 像艺术、网络电影、手机电视、网络动画等。有论者认为,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为新媒体 艺术,只要看它的传播手段,而不在于它的创意与观念。这个看法是不确切的,只借助数 字技术而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作品,我们只能称之为新媒体表现。而不能称之为艺术。如果 把一张油画扫描到计算机里,再刻录入光盘中来发表,这是不是新媒体艺术?把拍的照片,放到网站上供人欣赏。那算不算网络艺术?因此新媒体艺术应是画家利用数字媒体手段将 自己的创意和观念进行表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2]。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Design)是指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报纸、杂志等传统媒 体和互联网,及其他印刷宣传物、影视片、广告牌等大众媒体(Mass Media)均成为视觉传达的载体,这是一种通过上述载体把有关信息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 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世界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 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是一种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设计。 新媒体艺术具有连接性和互动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 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 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现在的艺术家在虚空中、网络中密切地合作联系;无论是显示 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 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 境、空间、让关系能够参与其中[1]。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 结,并全身融人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 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 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 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因此,沟通与互动,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 焦点。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 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借助新技术的手段表达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综述〔1〕 李唐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正文】 [摘要]本文扼要回顾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动向。全文分三部分阐述。首先,从组织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等方面分析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其次,考察有关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就不同的组织文化定义作简短评价。再次,概括组织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运行机制;跨文化组织心理研究;组织文化的功能。 *** 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文化的内容日益成为组织心理学重视研究的一个主题,尤其是跨文化研究这一新潮流地崛起,更增大了文化

在组织心理学研究中的比重。本文试对组织文化研究作简要介绍。 1组织心理学探讨“文化”的原因 “文化的观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新的是它不但在学院内,而且在实践中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1]组织心理学重视文化是有其原因的。 参考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组织文化研究的热点在美国,这一方面与其社会进步和科学(尤其是组织心理学)发展较快的现实有关,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组织文化研究被重视的重要原因。首先,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容纳了不同种族以及相应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因而其组织理论与实践就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其次,美国是一个幅员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美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历史决定了它始终采取一种内投(Inward)的视野,即它不必象日本等这样一些地域小、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那样,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将视野外投

(Outward),从而寻求其它国家的资源补给。然而,当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继被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赶超之后,它才对自己的现状作出深刻的反思,重视文化差异的研究或许就是对这一反思的具体反映;再次,美国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多数是以美国的大中学生和成人为被试”。[2]而做跨文化研究寻求被试则较为麻烦且花费颇多,这也正是美国组织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点,它促使其组织心理学研究去弥补这一缺陷;第四,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真正的”冲击。70年代末和80个代早期,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危机、国外竞争者在钢铁、制鞋、电器等行业的压力都促使美国商人反审自身,他们开始对自己控制组织生活的管理能力提出疑问。[1] 从组织心理学研究本身看,它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内容开始引起人们的不满。这些内容涉及到科学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经营策略等概念,也包括70年代影响美国的一系列理性规划技术(Rational Planning Techniques),如波士顿咨询小组的“部长管理模型(Matrix for

当新媒体艺术邂逅视觉传达设计

当新媒体艺术邂逅视觉传达设计 一、概念阐述 1.1 新媒体 新媒体(Newmedia)的概念是1967 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1.2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NewMedia Art) 源于20 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20 世纪70 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早在上世纪20 年代,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让一些敏锐的德国艺术家意识到,这种可以向群体发送信息的媒介似乎可以成为自己创作的工具,这原本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介质成为了早期的“新媒体”。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 对于新媒体艺术,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通常是指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因此许多人也称之为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不是固定的。”纽约理工大学媒体艺术专业教授张尕说———利用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新媒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都可被称为新媒体艺术。眼下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是包括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等的大家族。 1.3 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Design)是指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设计,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及其他印刷宣传物、影视片、广告牌等大众媒体(Mass Media)均成为视觉传达的载体,这是一种通过上述载体把有关信息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开始流行是在1960 年,当时在日本东京举行世界设计会议,与会者认识到,在不断扩大的映像媒体之中,视觉和映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段而存在,它们与其他传达手段(如语言等)不同,是一种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设计。 二、新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都受到媒体发展的影响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