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医药概论

一、绪论

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

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

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

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

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3、土的特性是“土曰稼穑”,其引申的意义是指土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

4、金的特性是“金曰从革”,其引申的意义是指金有肃杀、潜降、收敛的特性。

5、水的特性是“水曰润下”,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的特性。

第二章气血津液

一、气、气机、气化的概念是什么?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1、气是构成人体的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3、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

各种变化。4、气的生理功能有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答: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

三、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哪两类?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其各

自的概念、功能是什么?

答:1、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①先天之精气;②后天之精气两种。2、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①元气;②宗气;③营气;④卫气四种。3、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根源

于肾。其功能有①推动人体的生长与发育,与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密切相关;②能激发调节各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4、宗气是指有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的气。其功能为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③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5、营气是指行于脉中富于营养作用之气。其生理功能为化生血液,营养全身。6、卫气是指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之气。其生理功能为①温养作用;②调节作用;③防御作用。

四、血的定义?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理功能是什么?血液的循行正常必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答:1、血是指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2、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3、血液的生理功能是①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②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4、血液的循行正常必备的三个条件是①血液要充盈;②脉管系统的完整而畅通;③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五、津液的定义?

答: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六、津液的生成、输出分布与哪个脏腑功能有关?

答:1、津液的生成与①脾胃化生与运化;②小肠主液;③大肠主津的功能有关。2、津液的输出分布与①脾气散精;②肺主行水;③肾主水液;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渎等脏腑功能有关。

七、津液的排泄有哪几种方式?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答:1、津液的排泄有①汗与呼气;②尿;③粪等三种方式。2、津液的生理功能是①滋润、濡养机体;②参与血液化生;③调节阴阳平衡;④排泄代谢产物;⑤运载全身之气。

八、气和血的关系?

答:气和血的关系表现在1、气对血的关系,其意义是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运血;③气能摄血。2、血对气的关系,其意义是①血能生气;②血能载气。总之,气与血,两相维附。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不得气,则凝而不流,运血者则是气,守气者即是血。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定义?

答: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生理病理的征象与自然界相通映的事物和现象。2、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统称。3、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统称。4、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女子胞、胆等六个脏器组织的统称。

二、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答:1、五脏具有“藏而不泻”的共同特点和“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功能。2、六腑具有“泻而不藏”的共同特点和“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3、奇恒之腑具有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藏而不泻”的共同特点和“贮藏精、血、髓、胆汁等精微物质”的共同功能。

三、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是什么?及其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答:1、心的生理功能有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藏精);③心的气血阴阳作用。心在体和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②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调节脾胃的升降、调节情志、调节胆汁分泌、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③肝的气血阴阳作用。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②脾主升清;③脾主统血;④脾的气血阴阳作用。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主气、司呼吸;②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③宣散卫气;④肺朝百脉,主治节;⑤肺的气血阴阳作用。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肾藏精;②肾主水液;③肾主纳气。肾生髓主骨,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

四、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何?五脏与六腑共组成哪几对表里关系?

答:1、五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①心与肺的气与血的关系;②心与脾的关系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③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情志;④心与肾的的关系表现在心阳与肾阴之间,阴阳升降、水火既济的关系;⑤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的关系;⑥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的关系;⑦肺与肾主要表现在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之阴阳互滋生的关系;⑧肝与脾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统血;⑨肝与肾主要表现在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肾阴阳息息相通的关系;⑩脾与肾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2、五脏与六腑共有①心与小肠;②肺与大肠;③脾与胃;④肝与胆;⑤肾与膀胱五对构成表里关系。

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奇经八脉的定义?

答:1、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2、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和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等既没有表里配对也没有配对络属关系的八条经脉的总称。

第六章病因

一、病因的定义?病因的现代分类方法可分为哪四种?

1、病因是指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正常生理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2、病因的现代分类方法可分为①外感病因;②内伤病因;③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④其他病因四种。

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什么?

答: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①辩证求因;②审因论治。

三、六淫、疠气、内伤七情的定义?

答: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2、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等”。3、内伤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四、六淫各自的概念、性质和治病特征?

答:1、风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2、寒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3、湿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4、燥邪是指大凡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5、热(火)邪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②热(火)性炎上;③热邪易生风、动血;④热邪易扰心神;⑤热邪易致疮痈。6、暑邪是指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其性质和治病特征为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③暑多挟湿。

五、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哪几个方面?痰饮、瘀血、结石的其各自致病特点?

答:1、包括水湿痰饮、瘀血和结石。2、痰饮的致病特点表现在①阻滞气机、阻碍气血;②致病广泛,变化多端;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④易扰乱神明;⑤多见滑腻舌苔。瘀血的致病特点为疼痛、肿块、心悸、胸闷腹满、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结石的致病特点为多发于六腑等空腔性的脏器;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发生绞痛。

第七章发病

一、发病、正气、邪气的定义?发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1、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2、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3、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4、发病的基本原理是正邪相搏。

二、发病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发病的类型有感邪即发、伏而后发、俆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六种。

第八章病机

一、病机、基本病机的定义?

答:1、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2、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

二、基本病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

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虚、实的概念是什么?

答:1、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2、阴阳失调是指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3、虚是指不足。4、实是指有余。

四、阴阳失调病机的主要内容?

答: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

五、气的失常包括哪两方面?气机失调包括哪些病理变化?

答:1、包括气虚、气机失调。2、包括气机郁滞、气逆、气焰、气闭、气脱。

六、血的失常包括哪两方面?血的运行失常在病理状态上的体现?

答:1、包括血虚、血瘀。2、体现为血行迟缓、血行加速、血行逆乱、血液妄行。

七、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哪些病理变化?

答:1、包括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

八、疾病传变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包括病位传变、寒热传变、虚实传变。

九、病位传变的具体规律?

答:包括经脉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

第九章养生与治则

一、养生与治则的定义?

答:1、养生是指摄生、道生、保生等,也为保养生命之义。治则是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守的总的法则。

二、正治与反治的概念?正治与反治的主要内容?

答:1、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2、反治又称从治,是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3、正治主要内容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4、反治的主要内容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三、治病求本、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含义是什么?

答:1、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2、阴中求阳是指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作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阳中求阴是指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作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中医药概论下篇(中药学)参考习题

总复习题

一、何谓中药?

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二、何谓中药学?

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三、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

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四、《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

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五、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

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六、《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

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

七、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

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共34卷,载药8980味。

习题一

一、道地药材的含义?

答:是指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质量、产量大及疗效好的药材,并非一成不变的。

习题二

一、炮制的含义及炮制的目的?

答:1、含义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2、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习题三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含义又称药性(偏性),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毒性等。

二、试述四气五味的含义及具体作用?

答: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的四种特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热为主;

温热药具有祛寒、温中、助阳等作用,以祛寒为主。2、五味是指辛、甘(淡)、酸(涩)、苦、咸五种药味。辛能散、能宣、能通,表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表补虚扶弱、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等作用;酸能收能固,表收敛固涩等作用;苦能泄、能燥,表通泄、降泄、清泄和燥湿等作用;

咸能软,表软坚散结等作用。

三、升降浮沉是从哪方面阐述药性的?应用时从哪两点考虑?

答:从药物性味和药物效用两方面阐述药性的,应用时从顺着病位和逆着病势两点考虑。

四、归经的含义?归经以何理论为基础?以何为依据?

答:归经是指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

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

习题四

一、何谓配伍?

答:配伍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用药法度,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目的?

答:目的是适应复杂的病情、提高药物的疗效、消除或减少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扩大药物治疗范围。

三、试述药物“七情”的具体内容及含义

答:药物“七情”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是指单味药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相须是指药性、效用相近似的药物,配合一起使用,可以互相提高疗效;相使是指药性不一定相近似,但治疗目的一致,有主次之分的配合在一起使用,能提高或增强主要疗效;相畏是指某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某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互相牵制,使原有药效降低或丧失;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会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习题五

一、用药禁忌包括哪些内容?试述“十八反”的具体内容?

答: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十八反”具体是指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贝母、瓜蒌、白及、白蔹;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习题七

一、何谓解表药?解表药的分类?

答: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分为辛温和辛凉解表药。

二、分别写出紫苏、白芷、薄荷、葛根、柴胡的功效和主治要点?

答:1、紫苏具有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的要药。2、白芷具有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阳明头痛的要药。3、薄荷具有疏散风寒,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4、葛根具有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项背强痛的要药。5、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肝胆疾患和少阳寒热的要药。

三、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的功效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1、麻黄与桂枝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不同点为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且善宣肺平喘,能利水退肿;而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且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等。2、相同:均善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不同:桑叶性寒,疏散力较菊花强,作用偏于肺,长于清肃肺气而止咳,还能凉血止血;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长于清泄肝火而明目,兼治肝风头痛,还能清热解毒。

习题八

一、何谓清热药?清热药的分类?

答: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和清虚热药。

二、写出栀子、生地黄、夏枯草、地骨皮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栀子的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和消肿止痛。主治热病烦闷的要药。2、生地黄的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和润肠。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要药。3、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和降血压。

主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和癗疠肿结的要药。4、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和生津。主治有汗骨蒸的要药。

三、黄连有哪些功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它和黄芩、黄柏主治重点有何不同?

答: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注意过量或服用较久易伤脾胃,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用。不同为其偏走中焦,善清中焦燥湿,以泄胃火为长,功效较黄芩、黄柏强。

四、分别叙述蒲公英、鱼腥草、白头翁、山豆根的主治要点?

答:1、蒲公英主治内外各个疮痈,为治疗乳痈的要药。2、鱼腥草主治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的要药。3、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里急后重的良药。4、山豆根为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的要药。

五、石膏与知母、金银花与连翘的功效及主治要点各有何异同?

答:1、同:均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不同:生石膏具有降火力强,并兼解肌,重在清解,有善治肺热咳嗽、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具有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为植物药,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兼归肾经,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通肠,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等。

习题九

一、大黄有哪些功效?应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应注意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慎用或忌用,脾胃虚寒者忌用。

二、大黄与芒硝、巴豆在治疗便秘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答:大黄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善治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着;巴豆善治寒积便秘腹满胀痛者。

习题十

一、何谓祛风湿药?

答:凡是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之邪,以解除痹痛为主要的药物。

二、木瓜、威灵仙、秦艽、桑寄生各有何功效?各有何特长?

答:1、木瓜有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的功效;善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2、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的功效;善治风寒湿痹和痰饮积聚及诸骨鲠喉。3、秦艽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善治风湿热痹。4、桑寄生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善治痹痛日久、腰膝酸痛。

三、比较独活与羌活的同异点?

答:同:均辛散苦燥温通,均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痛等证。不同:独活药力较缓,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羌活则药力较强,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及太阳经头痛及项背强痛。

习题十一

一、何谓化湿药?

答:凡是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

二、藿香、厚补的功效与主治特点?

答:藿香有化湿、解暑,发表、止呕的功效。为化湿和中的要药。厚朴有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的功效。

为行气消积除胀的要药。

习题十二

一、何谓利水渗湿?利水渗湿的含义?

答:凡能通利水道、渗利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利水渗湿是指水湿内停。

二、分别写出茯苓、海金沙、萆薢、茵陈、金钱草的主治要点。

答:1、茯苓是治疗脾虚湿盛的要药;2、海金沙功专通利水道,为治诸淋涩痛的要药;3、萆薢为治膏淋要药;4、茵陈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5、金钱草主治砂淋、石淋的要药和湿热黄疸、肝胆结石的佳品。

习题十三

一、温里、回阳的概念?

答:1、温里是指温里散寒、温振的作用;2、回阳是指补火助阳、回阳救逆。

二、分别写出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与主治要点。

答:1、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的要药和寒湿诸痛。2、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的功效。为温中散寒的要药。3、肉桂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的要药。4、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的功效。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的要药。

习题十四

一、何谓理气?何谓理气药?

答:1、理气是指疏畅气机。2、理气药是指凡以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的药物。

二、分别写出橘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的功效与主治要点。

答:1、橘皮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为理气健脾的要药。2、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为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的要药。3、木香具有行气、调中、止痛的功效。为行气调中止痛的要药。4、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为疏肝理气解郁及调经止痛的要药。5、薤白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为治胸痹的要药。

习题十五

一、写出山楂、鸡内金的消食特点?

答:1、山楂具有消食化积能力强,尤善促进肉积的消化,为治油腻肉积的要药。2、鸡内金消食化积能力较强,为消食运脾的要药,尤善磨谷消积。

习题十六

一、写出使君子、槟榔的功效及驱虫特点?

答:1、使君子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为治小儿蛔虫病及小儿疳积的要药。2、槟榔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为治多种寄生虫的要药,尤善治绦虫。

习题十七

一、分别写出大蓟、三七、白及、艾叶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大蓟具有凉血止血、散瘀消痈的功效。为止血凉血的要药。2、三七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为治出血、淤血诸证的良药。3、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为收敛止血的要药。4、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为治虚寒性出血,尤宜妇女崩漏、胎漏的要药。

习题十八

一、何谓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分几类?

答:活血祛瘀药是指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和破血消癥药共四类。

二、写出川芎、延胡索,丹参、牛膝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为妇科调经和头痛的要药。2、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为治心腹疼痛的要药和佳品。3、丹参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

为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的佳品。4、牛膝具有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利尿通淋的功效。

为治肝肾亏虚筋骨痿软诸证及引血下行的要药。

三、比较下列药物功效及主治要点的异同点:乳香与没药、莪术与三棱。

答:1、同:均源于橄榄科植物树脂,均苦辛芳香走窜,均善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治瘀血阻滞心腹诸痛、跌打伤肿瘀痛、血滞经闭、癥瘕、痈疽疮肿。治疮肿使用的一般原则是:痈疽未溃可服,溃后勿服;无脓可敷,脓多勿敷。其中,乳香性温,优于活血伸筋;没药性平,优于破血散瘀。2、同:均归肝脾经而为行散走泄之品,均善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血瘀气滞之癥瘕积聚、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瘀肿及食积胀痛;均多用醋炒,以加强止痛之力;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服。不同:莪术性温,偏于破气;三棱性平,长于破血。

习题十九

一、写出半夏、旋复花、川贝母、瓜蒌、苦杏仁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消痞散结的功效。善治湿痰、寒痰,尤为湿痰和呕吐的要药。2、旋复花具有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的功效。为治肺胃气逆病证的要药。3、川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温肺止咳和清热散结的功效。为治疗热痰燥痰的要药。4、瓜蒌具有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润肠通便的功效。

为治胸痹的要药。5、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要药。

习题二十

一、何谓安神药?

答:是指凡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

二、写出朱砂、磁石、酸枣仁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朱砂具有镇心安神、外用清热解毒的功效。为治心火亢盛的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的要药。2、磁石具有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为潜阳安神、聪耳明目、纳气平喘。3、酸枣仁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功效。为专攻养心益肝而安神的要药。

三、朱砂在应用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久服,以免汞中毒;肝肾功能不正常者慎用。火煅则析出水银,毒大增,故忌火煅。

习题二十一

一、何谓平肝息风药?平肝息风药分几类?

答:是指凡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作用的药物。分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共两类。

二、写出石决明、牡蛎、牛黄、天麻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为治肝阳上亢和肝热目疾的要药。2、牡蛎具有平肝潜阳、

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的功效。为平肝潜阳的要药。3、牛黄具有息风止痉、化痰开窍和清热解毒的功效。为息风止痉、化痰开窍和清热解毒的要药。4、天麻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和祛风通络的功效。为治肝阳眩晕和头风头痛的要药。

习题二十二

一、何谓开窍?

答:是指具有辛香走窜之性,通闭开窍,苏醒神志。

二、写出麝香、苏合香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的功效。为寒闭、热闭、痰闭及回苏醒神的要药。2、苏合香具有开窍辟秽、止痛的功效。为治疗寒闭的要药。

三、使用开窍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注意虚者即脱证,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非本章药所宜。本类药为救急、治标之品,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以免耗泄元气。开窍药大多辛香,易于挥发,故内服多入丸散,仅个别可入煎剂。

习题二十三

一、何谓补虚药?补虚药分几类?

答:是指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四类。

二、写出人参、黄芪、鹿茸、紫河车、当归、熟地黄、阿胶、麦冬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1、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三、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功效及主治要点:白术与苍术、龟甲与鳖甲。

答:

习题二十四

一、何谓收涩药?

答:

二、写出五味子、莲子、山茱萸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

习题二十五

一、写出雄黄、硫磺的功效及主治要点。

答:

二、砒石有哪些功效?其内服最大用量是多少?

中药学基础知识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 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 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药学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二、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种。 三、魏晋南北时期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多种。南朝刘宋时期雷学著《炮炙论》是先存最早炮炙专著。 四、隋唐时期 公元659年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共载药844种。 五、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世界药学史的重大事件。 六、宋元时期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的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 七、明代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全书52卷,收药1892种,付图1100多幅,付方11000余首。 八、清代 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心增716种。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一节产地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等。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一)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者刚开花时采收。 (二)叶类: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

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三)花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收,采摘时间很重要。有效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银花、槐花、辛夷等,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 (四)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等;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该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五)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古历二、八月为佳,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六)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取树皮(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比较容易剥离)。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类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牡丹皮、地骨皮、苦楝根皮。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因品质不同,采收各异。如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采收;鹿皮应在冬至后剥取。 中药的炮制 一、概述: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二、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供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三、炮制的方法 (一)修治 1.纯净处理;2。粉碎处理;3。切制处理。 (二)水制 1.洗;2。淋;3、泡;4、润;5、漂;6、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飞朱砂、飞雄黄。 (三)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灯炒法。 2、炙:将药材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炙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3、煅、将药材永猛火直接活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如煅牡蛎、煅石膏、煅血余碳等。 4、煨: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重加热,或用草纸于饮片隔层分放的加热方法,称为煨法。 5、烘焙: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四)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 D )。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特性中属于阳的为(A )。 A.兴奋 B.抑制 C.静止 D.下降 3.心的阴阳属性为(A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五行特性中,水曰( D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5.金之所不胜为(B )。 A.木 B.火 C.土 D.水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府的为(B )。 A.胆 B.胃 C.脑 D.女子胞 7.五脏中,在液为泪的是(C )。 A.肺 B.心 C.肝 D.肾 8.与情志中“悲”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D )。 A.心 B.肝 C.脾 D.肺 9.具有运化功能的脏为( B )。 A.心 B.脾 C.肝 D.肾 10.主神明的脏腑为(C )。 A.肝 B.胆 C.心 D.肾 11.先天之本是指( D )。 A.心 B.脾 C.肝 D.肾 12.下列不属于风邪特点的是(D )。 A.性质主动 B.百病之长 C.善行而数变 D.性质凝滞 13.金元四大家中倡导“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完素B.元素C.从正D.朱震亨 14.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以用阴阳概括的是( D )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木土 15.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16.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17.心在体合( D )。 A.肉 B.皮 C.骨 D.脉 18.其华在发的脏腑为(D )。 A.肾 B.肝 C.脾 D.肺 19.气的分类不包含( C )。 A.元气 B.宗气 C.清气 D.卫气 20.易生风动血的邪气为( D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热之邪 21.“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的关系是(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 D.阴阳互藏 2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24. 以下治法中,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是( 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25. 胆属于( 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26.运行于脉外之气是指( B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 A ) A、食积 B、血寒 C、外伤 D、气滞 28.下列不属于正治法的是( C )。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虚则补之 29.五脏中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心、肝 B、脾、肺、心 C、肺、脾、肾 D、肝、肺、肾 30.五行分类中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排列有错误的是( C )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完素 B.杲 C.从正 D.朱震亨 E.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1.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中药学基本知识

中药学基本知识——1 一、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中药大多是植物药,入药部分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部分所含有效成份的多少,可因采集季节和贮藏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好采药的时机及贮藏方法,是提高药效的关键之一。 采集后的药物,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植物类药,首先除泥砂杂质,洗净;除鲜用外,根据入药部分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晒干、阴干或烘干等方法,使之迅速干燥;然后用木箱,密闭的甏、缸、瓶、罐等不同容器,贮藏在干燥、空气流通的地方。贮藏过程中,注意定期检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霉烂、虫蛀、鼠咬、挥发、变色、融化等,以免影响药品质量,甚至造成浪费。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泛指药物的各种加工处理。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消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质地纯正,药效力宏,且便于保管和贮藏。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制后可解除毒性;巴豆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3、加强药物的疗效。如龙骨、牡蛎经火锻后,加强收敛功效;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作用等。 4、改变药物性能,适应临床需要。如生地味苦性寒,重在养阴清热凉血;而经酒蒸晒后成熟地,则性味变为甘微温,功专滋肾补血。 5、便于制剂和服用。如植物药切碎切片,便于煎制;烘干便于研粉。矿物药锻制后,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效成份亦易煎出等。 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洗用水洗去原药上的砂土、杂质,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

2、漂将药物置水中,经常换水,以漂去其腥味、咸味或少毒性。如紫河车、海藻、乌头等。 3、泡将药物用清水或沸水浸泡,使药物柔软,便于切制或减低毒性。如乌药、附子等。 4、水飞将研成粗末的矿石类药物,置研钵内和水同研,以取得细净的药面。如滑石、炉甘石等。 5、炒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黄、炒焦、炒炭。其中不加辅料的,称清炒,如炒麦芽、焦山楂、小蓟炭;加入辅料的,称拌炒,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等。 6、炮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其焦黄包裂。如炮姜、炮山甲等。 7、灸将药物和酒、蜜、醋、姜汁、盐水等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内。其作用随辅料不同而异。如蜜灸滋润补益,酒灸升散活血,醋灸收敛、入肝止痛,盐灸入肾,姜制和胃降逆止呕等。 8、锻将药物用火直接或锻烧,使药物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 9、蒸药物加酒或其它辅料后,隔水蒸熟,可改变其性能。如熟大黄、黄精等。10、煮将药物放入水或辅料中煎煮。如芫花醋制,可减低毒性。 11、淬将矿物类药置火上锻红后,迅即投入水或醋中,反复数次,使之酥松,便于制剂和发挥药效。如代赭石、自然铜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 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22.四逆散主治: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23.属妊娠禁用药的是:牵牛子 属妊娠慎用药的是:肉桂 24.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当归,白芍 消风散与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均有:防风,甘草 25.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会:影响分布 中药酒剂不能与苯巴比妥合用是因为:发生酶促反应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中基基础理论及中药学复习内容 一、绪论 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 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 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 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 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②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④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①五行各自的特性;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③五行的生克制化;④五行乘侮和母子相及。 二、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定义? 答:1、精气是指人体内有用的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 2、阴阳是指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三、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其各自引申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木有升发、生长、能屈能伸、喜条达舒畅的特性。 2、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其引申的意义是指火有温热、光明、向上的特性。 3、土的特性是“土曰稼穑”,其引申的意义是指土有受纳、承载、生化、长养的特性。 4、金的特性是“金曰从革”,其引申的意义是指金有肃杀、潜降、收敛的特性。 5、水的特性是“水曰润下”,其引申的意义是指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的特性。 第二章气血津液 一、气、气机、气化的概念是什么?气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1、气是构成人体的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气机是指气的运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3、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 各种变化。4、气的生理功能有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 答: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 三、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哪两类?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可分为哪几类?其各 自的概念、功能是什么? 答:1、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为①先天之精气;②后天之精气两种。2、根据来源、分布的部位及功能特点

中药学基础练习试题

中药学基础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得就是:D A、党参 B、西洋参 C、太子参 D、人参 E、黄芪 2、善于治疗上半身风寒湿痹痛得药物就是:A A、羌活 B、白芷 C、藁本 D、独活 E、细辛 3、辛味药得作用就是:E A、能与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 收能涩E、能行能散 4、补益药中属于补气类得药组就是:B A、人参、阿胶 B、人参、白术 C、西洋参、当归 D、党参、熟地 E、沙参、麦冬 5、将不溶于水得药物粉碎后再加水研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得炮制方法称为:C A、润 B、漂 C、水飞 D、淬 E、潬 6、藿香尤其适宜于治疗下列哪种呕吐:D A、胃虚呕吐 B、胃寒呕吐 C、胃热呕吐 D、湿浊中阻得呕吐 E、肝胃不与得呕吐 7、善于散风寒、除湿止痛,用之巅顶痛得药物就是:C A、荆芥 B、紫苏 C、藁本 D、麻黄 E、桂枝 8.反甘草得药物为( B ) A.大蓟B.大戟C.细辛D.白芍E.瓜蒌9.羌活为治疗何种头痛之要药( C ) A.血瘀头痛B.血虚头痛C.太阳经头痛 D.阳明经头痛E.风热头痛 10.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得药物为(A )A.石膏B.知母C.栀子 D.芦根E.天花粉

11.治疗湿热黄疸得要药为( E ) A.金钱草B.栀子C.大黄D.黄柏 E.茵陈蒿12.功能止血、化瘀、止痛,为伤科要药得药物为( A )A.三七B.白及C.地榆D.乳香E.五灵脂13.既有益气补中之功,又有解毒得药为(C ) A.人参B.党参C.甘草D.射干E.黄芪 14.善治呕吐而具“呕家圣药”之称得为(B ) A.半夏B.生姜C.竹茹D.代赭石E.枇杷叶 15.既治里实热,又治里虚热得就是(C ) A.石膏B.贝母C.知母D.大黄E.青蒿 16.下列各组药物中,均具有润肺燥作用得一组为(C )A.川贝、浙贝B.金银花、连翘C.紫菀、桑叶 D.半夏、瓜蒌E.桑白皮、葶苈子 17.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止泻作用得药物就是(C )A.升麻B.柴胡C.葛根D.白头翁E.黄连 18.质润入肾,具有填精益髓之功得药物为(E ) A.山药B.地骨皮C.白芍D.黄芪E.熟地黄 19.最宜治疗血瘀头痛得药物为(E ) A.天麻B.羌活C.吴茱萸D.蔓荆子E.川芎 20.善治阳明经头痛得药物为( C ) A.川芎B.细辛C.白芷D.羌活E.吴茱萸 21.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得一组药物就是(D )A.桑叶、薄荷B.荆芥、防风C.柴胡、葛根 D.金银花、连翘E.地丁、野菊花 22 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得目得就是 B A.消除毒性B.改变药性C.便于贮藏D.增强药效E.纯净药材 23 能增强活血作用得制法就是D A.蜜炙B.醋炙C.胆汁炙D.洒炙E.姜汁炙 24 五味就是指药物得 C A.五种作用B.部分味道C.最基本滋味D.全部味道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