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课:韦伯

第五课:韦伯

第五课:马克斯·韦伯和理解社会学

主讲教师:牛喜霞博士副教授

联系方式:nxnxx_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1020762.html,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他对社会学龄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第一节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

第二节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

第三节统治类型与科层制

第四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简介

1864年4月21日生于汉撒的爱尔福特镇(Erfurt),一个企业家家庭,社会的上层阶级.1869年举家迁至柏林的夏洛腾堡(学术界名流荟萃的地方)。

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

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1889年通过博士论文《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1891年以论文《罗马农业史》, 获得在大学任教的资格.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

1893年与玛丽安娜结婚。1894年放弃柏林大学的法学教职,到弗莱堡大学教授经济学。

1896年发表《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转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政治科学。

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多次到意大利及南欧各地旅游,1904年到美国旅游,对新大陆的都市和工商业的观察奠定了他研究新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础。

1904、1905分别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韦伯到服务于战争的家乡医院从事管理工作一年左右,然后到政府一个委员会研究关税问题。战争后两年重返学界。

1915到1917年,发表系列比较研究成果《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之《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

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第一节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关于“理解”

三、价值中立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四、理想类型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研究方法是“解释性的理解”。

(1)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P126

社会行为(包括不为和容忍)是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以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预期未来将出现的行为为取向(例如,对他人过去攻击的报复、对当前攻击的抵御、对未来攻击的防御)的行为。

“他人”可以是单个个人和熟人,也可以是数量不定的很多人和陌生人。

(2)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

第一,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动机;

第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

判断:

①单纯指向客观物体的行为(如独自挖野菜);

②不考虑他人的宗教内省和孤寂的祈祷等。

③并非任何方式的人与人的接触都具有社会的性质,都算是社会行为。只有自己的举止在意向上以别人的举止为取向时才具有社会的性质,才算是社会行为。(前者汽车相撞,后者事故确认)

④人们的某些共同的行为、模仿的行为,也不一定是社会行为

同样,某些纯粹反应性的模仿,也不是社会行为。

(3)社会行动的前提

具有某种动机的行动者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前提。韦伯把个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2、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 /understanding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1)理解的基础

第一、理性、逻辑。

对行动及其意义获得清晰和理智的把握。

第二、再体验。

通过移情、亲身的再体验来把握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理解就是再现你中之我”。

(2)理解的类型

第一、对行动的主观意义的即时(直接观察)理解(what)。

例如:我们对一个用枪瞄准他人的人的行为的理解;

我们从一个人的脸色、声音中理解他/她正在表示自己的愤怒。

第二、解释性的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why)。

例如:一个人用枪瞄准他人可能是为了报复,可能是执行命令,也可能是为了“出气”,

因此我们要“理解”他在此种情形下这种行为的意向关系。

如果说即时理解仅仅知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那么解释性理解就是要知道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3)理解和解释

理解和解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把对行动意义的理解视为对行动的实际过程的一种解释。这就是“解释性理解”。

正是由于韦伯对“理解”方法的重视,他称社会学为“理解社会学”。

3、价值中立观(value free)

人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地推出价值判断。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当然,社会学研究难免会涉及有关价值方面的内容,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价值观。对此韦伯强调,研究者的价值观可以影响研究的选题和目的,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和作出结论时不应掺入自己的价值观,而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程序,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也就是说,社会研究中的“价值关联性”(value-relevance)不能损害“价值中立性”。

4、理想类型(ideal type)

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建立理想类型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

(1)理想类型的特点

第一,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理想”的意思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而不是指最好的或人们最希望的。

第二,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不是一种概念游戏。理想类型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2)理想类型的运用价值

第一、它使社会学的概念清晰明确,有利于揭示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它可以凸现某些社会事物的最重要、最纯粹的特征,通过比较实际情况和理想类型的差异,达到对现象深入认识的目的;

第三、它使社会学研究可以超越个别、特殊的现象,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并使相关现象之间的比较有了参照标准进而使比较分析成为可能。

第二节社会行动及理性化过程

一、行动的四种类型

二、理性化过程

1、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社非理性情感型行动

会传统型行动

行理性价值理性行动

动工具理性行动

①工具理性的行动(means-ends rationality)(手段——目的理性行动)。

这类行动重视对行动的可能结果的计算和预测,强调对行动的手段和目的以及派生的结果进行仔细权衡和考虑。

②价值理性行动(value rationality)。

行动者基于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以及其他方面的信仰而采取的行动,此时行动本身就体现了价值,故不太考虑行动的结果是什么。

③情感行动(affectual action)。

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所左右的行动。

④传统行动(traditional action)。

这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2、理性化过程(rationalization)

除了在个体行动层面分析理性问题,韦伯还在社会结构层面论述了理性问题,视理性和理性化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

在韦伯的思想里,理性或合理性被视为与传统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总和,或者说是促使现代西方文明出现的那种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

(1)核心概念

推理/理智(Reason):基本上是一个哲学概念,并贯穿于整部西方思想史之中,主要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

理性或合理性(rationality):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过程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

理性化或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更强调相应的过程及趋向,在韦伯眼里,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可称之为理性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逐渐讲求效率和可计算性,不断驱逐神秘性和去除人性化的过程。“除魅”(disenchantment )

(2)理性的多维性

理性的形式

形式理性实质理性(formal rationality)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是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是关于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

主要可归结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基本属于目的和后果的价值,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目的理性是一种主观的理性——价值理性

(3)理性化过程

传统社会:价值理性行动在人们的理性行动中占主导地位,因而整个社会生活以实质理性为特征,注重人的情感、个性,提倡多元价值,强调社会生活中质的方面,即关注行动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质理性)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目的理性行动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了形式理性化的趋势,表现为漠视人的实际需求、情感和个性,以统一的目标抑制多元价值取向,强调社会生活中量的方面,这也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形式理性)

形式理性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这一过程就是“理性化”。在此过程中,

形式理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导成分,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实质理性则逐渐被边缘化。

第三节统治类型与科层制

一、合法统治的三种类型

二、科层制的特点与影响

一、统治的类型

权力(power ):“权力(power )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自己的意志即使遇到反对也能贯彻的任何机会,而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权威”(authority):合法的统治形式。统治可以建立在各种基础之上,真正有效的统治需要有自愿的成分,需要人们相信统治的合法性。那些得到群体成员一致接受和认可的统治关系,便拥有合法性。

由于合法性可以建立在传统的、卡里斯玛的(charismatic)和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作为合法统治形式的权威也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即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法理权威。

三种合法统治类型

合法统治的三种传统型统治

类型卡里斯玛统治

法理型统治

1、传统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其正当性基础是“确信渊源悠久的传统之神圣性,及根据传统行使支配者的正当性”。

如,欧洲历史上的长老制,东西方国家都出现过的家长制和世袭制都属于这类统治权威。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的,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

在这种统治中,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统治者不是“上司”而是“主子”,他的行政管理班子的成员不是“官员”,而是“仆人”,决定行政管理班子与主子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仆人的忠诚;服从是建立在对主子的忠诚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法规之上。

传统型统治的特征:

第一、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切职权范围;

第二、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的身份直接对事情做出决定;

第三、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第四、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五、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其正当性基础是“对个人和个人所启示或制定的道德规范或社会秩序之超凡、神圣性、英雄气概或非凡特质的献身和效忠”。

如,某些宗教领袖、政治家、军事统帅,以及当今的一些影视明星等,就属于拥有感召权威的人物。他们具有极强的个人感召力,能将许多人吸引到自已周围成为崇拜者、追随者和忠实信徒。

个人魅力型统治的特征

第一、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要经受实际的考验。

第二、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

第三、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第四、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

第五、在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3、法理权威(legal authority)

其正当性基础则是法律法规,它“确信法令、规章必须合于法律,以及行使支配者在这些法律规定之下有发号施令之权利”。

这是较为现代的一种类型,它与“法律至上”的价值观相联系,建立在人们对理性规则的共同认可和普遍支持的基础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非人格化,对事不对人,科层制可看作法理权威运作的纯粹类型。法理权威的行使受到预先制定的各种规则和法律的限制,人们所服从的是抽象法规而非具体个人,法规成为最高权威;任何人(包括法规执行者)都不得破坏公认的法规。

在韦伯看来,上述三种权威类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示一定的周期性。传统型和法理型处于常态,相当稳定,打破这种常态需要感召型权威,但感召权威因不稳定又面临常规化的问题,等到常规化完成,个人魅力的作用下降到较低水平,新的传统权威或法理权威也就建立起来。而这种新的常态发展到一定时候,又可能因魅力型人物的出现发生再次改变……。

不过,韦伯又指出,以往感召权威常和传统权威“相互合流”,但现代世界所展示的理性化过程,却使社会变迁出现了这样的趋势:感召权威的常规化方向主要指向法理权威,而且法理权威体系日益强大,以致现代世界的变革一般不再依赖魅力型人物的出现。

二、科层制(bureaucracy)的特点与影响

韦伯对支配类型的分析为他的科层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科层制是他所分析的三种支配类型中法理型支配的最典型、最纯粹的形式。

1、科层制的特点

专门化

等级制

规则化

非人格化

技术化

2、现代科层制的优越性

严密性

合理性

稳定性

普遍性

思考:科层制有没有弊端?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节宗教社会学

( religion sociology)

1、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题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出现于西方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的理性化的问题。

他的宗教社会学就是试图回答:

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进程是怎样产生的?

它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出现?

它最初受着何种力量的推动?

2、宗教类型的划分

宗教

类型主要特点代表

国家

救禁

赎欲

型主

义主张通过为神所赞成的生活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罪过,从而使自己在天国中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要求信徒按照上帝的意志活动,使自己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并以此证明自己拥有上帝的恩宠,成为上帝的选民,以使自己得到拯救.西

轮神

回秘

型主

义主张通过对某种行为,或者某种有计划的持续性的禁欲主义生活,使灵魂转世再生.

通过沉思默想或虔诚的宗教活动使自己进入与神同体\同态的超凡入圣的状态,成为上帝或神的容器,与神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神所具有的一切神性和品德.东

(1)入世禁欲主义:把在尘世的劳动看作是人的天职,努力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荣耀上帝的行为。新教是代表。

(2)出世禁欲主义: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抗拒任何世俗的诱惑,认为世俗生活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天主教是典型代表。

(3)入世神秘主义:遵从某种圣统,即信奉千年不变的传统权威,要求顺应世俗,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色彩。儒教是代表。

(4)出世神秘主义:突出地表现为弃世厌俗,沉于冥想。佛教和道教是代表。

韦伯认为只有第一类宗教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他指出:“只要稍稍看一下职业情况的统计数字,几乎没有什么例外地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种状况: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P3)如何来解释新教与资本主义职业的这种关系呢?为了解释这一关系,韦伯认为首先要对资本精神这一概念进行一个清晰的了解。(1)资本主义

a、资本主义不等于对利润的追求和对金钱的贪欲。

b、资本主义与追求利润有着一致性,但这是建立在合理地计算与(形式上)和平营利机会之上的。西方独特的资本主义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

(2)资本主义精神

第一,把营利、增加资本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

第二,劳动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是一项天职。

第三,企业家精神。节俭、勤勉、信用、创新。

本杰明.富兰克林语:信用就是金钱;诚实可以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的美德;金钱具有滋生繁衍性,尽可能的挣钱。。。。

但资本主义精神不同于:

第一、不同于功利主义。

资本主义精神带有功利色彩,但绝对不能仅仅把它归纳为单纯的功利主义。

第二、不同于幸福主义或享乐主义。

资本主义精神就表现在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而不把获利作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的手段。

第三、不同于对物质财富占有的贪欲态度。

而在于这种贪欲是否受到伦理精神与理性的严格限制。

第四、不同于传统主义的工作和劳动态度。

那么,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信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精神是怎样从宗教精神中引发出来的呢?这就要通过对宗教思想发展的考察来加以解决。

根据韦伯的思路,新教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影响表现为相互递进的两个阶段:

(3)加尔文教的天职观与预定论

第一阶段路德所领导的教派改革:天职观

第二阶段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预定论

第一阶段路德所领导的教派改革:天职观

路德提出,职业(calling指上帝按排的任务)的思想是为了反对天主教的传统教义和修行方式。路德认为修道士的生活不仅毫无价值,不能成为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而且修道士放弃现世的生活义务,是自私的、逃避世俗责任的表现。

与此相反,履行职业的劳动在他看来是胞爱的外在表现。是上帝应充的唯一生存方式,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

是路德把宗教活动与世俗的经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开通了宗教影响经济生活的道路,使宗教思想开始对人们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生活发生作用。

这样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允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P34)

第二阶段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预定论

韦伯认为加尔文派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预定论。加尔文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他知晓一切,预知一切,而且能做到一切,预知并事先安排好了一切人的命运。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上帝而不在于人,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的权威。(P51)预定论还认为,上帝认为人皆有罪恶,因此他预先只给少数以恩宠,使他们得以在死后升入天堂,这些人被称为上帝的选民,而其余的大多数人则将被罚入地狱。这是上帝预先的安排,任何人都无法变更的。任凭如何祈祷、行善、做弥撒、买赎罪券都无济于事。这就完全否认了天主教通过行善而获得拯救的宗教教义。

既然人们无法预知谁是上帝的选民。那么怎么才能使自己有意义地生存下去呢?加尔文教认为那就是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整个尘世的存在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因此对于每个人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是选民的问题,在他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只要我们知道上帝已选定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满足了。下一步就只能依靠那种出自对上帝真正的信仰的无言信赖了。

由此,加尔文教的伦理规范就带有了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伦理行为的系统化。

不是个别的善行,而是一辈子的善行

第二,日常生活的神圣化。

把禁欲主义转向日常生活,从而将世俗生活神圣化,使日常经济生活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意味

第三,日常生活的理性化。

“它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地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开始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生活的常规之中,把它塑造成一种尘世中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既不属于尘世的,也不是为尘世的。”(119-120)

(4)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第五章中,韦伯着重考察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认为新教(即清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观和对禁欲主义的赞扬。

第一、人们要恒常不懈地践行艰苦的体力或智力劳动,认为劳动是历来就被推崇的禁欲手段,是对一切诱惑的特别有效的抵御方法,是维持个人与社会存在的必要的自然条件,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第二、上帝的神意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职业是上帝向人颁发的命令,要他为神圣的荣耀而劳动。

第三、为在职业中获利行为表示支持和赞扬。主要的衡量尺度是道德标准。

新教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第一、新教的禁欲主义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产生和发展。(P98)

第二、新教的禁欲主义影响到资产阶级伦理观念的形成。(P102)

第三、新教的禁欲主义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培育了新一代的忠实的工人。

(5)铁笼困境

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但是资本主义成长起来后,宗教的根逐渐枯死,让位于世俗的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形式理性)。

这种技术理性和经济理性极端发展的后果是: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理性秩序,像一只铁的牢笼,将人类囚禁于其中,不能自拔。

本章思考题

1、韦伯是如何论述价值中间和价值关联的?

2、简述理想类型的特征和作用。

3、简述社会行动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4、韦伯将统治权威划分为哪几种理想类型?

5、韦伯认为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韦伯理性化的主要思想。

7、韦伯是如何论述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的?

8、试分析比较韦伯和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