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治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卒中-2015郭向阳 徐懋

防治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卒中-2015郭向阳 徐懋

老年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4-06-26T17:58:04.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祖波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张祖波??(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13800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23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我国的老年病人普遍增多,特别在泌尿科、骨科、肿瘤科的手术中老年人居多,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组织修复能力也明显下降,对手术创伤耐受力下降,基于这些老年人的手术风险增大。要保证老年手术的安全,保证患者安全的度过围术期,必须了解患者的生理特点,在围术期做好医 疗与护理工作,在手术中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维持好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法,保证患者循环、呼吸的平稳。 1 ?术前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人无完整心理适应过程,加之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从接触病人开始,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要用最短的时间对病人做出心理分析及心理诊断,耐心、热情地对待病人,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某些必要的手术步骤和大致的手术时间,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由于老年人心血管代偿功能减弱、呼吸功能进行性减退且伴随疾病多,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此必须与患者家属做好细致的沟通,若沟通不到位,家属不理解,极易酿成医疗纠纷。 2?? 术中护理?? 2.1术中保暖???首先评估病人的体温并注意给病人保暖,室温应在23-25度之间,湿度在50%左右,温度对老年手术患者尤为重要,因老年人对外界反应迟钝,对温度的反应也不明显,温度高引起体温增过高,加快人体代谢,加快老年人的心脏负担,可危及生命。温度过低,在麻醉苏醒时不易苏醒,对老年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有影响。 2.2体位??a?在为老年人摆放手术体位时一定要注意老年人的骨骼特点不要过分牵拉。b?在做气管插管是要注意要注意患者的牙齿,因为老年人牙齿已松动,很容易脱落,若掉进气管或食管引起窒息气或道、食管阻塞。 2.3严格控制术中输液速度??术中有可能出现失血、脱水以及麻醉需要,需要大量补液因老年人对失水的耐受力和循环代偿力差,高龄患者输液速度不易过快,应随时调节,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术中水电解质平衡,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防止肺水肿发生。 2.4保证输液畅通???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管壁通透性增加,脆性大易造成液体外渗,术中推药时,应注意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害及药物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术后护理??? 3.1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低,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反应差,在应激情况下病情变化快,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随时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值,检测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如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老年术前缺乏充分的呼吸道准备,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强老年患者急诊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至关重要。术后患者常因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使分泌物停留在支气管内,易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3.2镇痛是术后预防和治疗肺不张及急性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护士应正确评估伤口疼痛的程度,观察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 3.3伤口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代谢明显减慢,免疫功能低下,组织修复能力也明显下降,同时还伴有一些并发症存在,所以手术切口及创伤的修复时间要延长特别是老年糖尿病的患者,手术切口更难愈合,在为其护理一定要注意能保持切口干燥,勤观察,勤换敷料,出现异常及早报告医生,以便采取措施争取手术切口尽早愈合。 3.4压疮护理??老年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术前有可能带有压疮入手术室,在手术中也有可能手术时间长或特殊体位引起压疮,手术时需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在骨骼隆突处垫衬垫,术后要及时处理,认真评估,科学的制定护理计划。 3.5并发症的护理??对高血压要加强心理疏导,调节好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对呼吸系统慢性炎症的患者要给予雾化吸入及抗感染治疗,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对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水平同时要做好饮食指导和生活护理,为手术需哦好充分准备。???? 随着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不断增多,如何使老年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前准备阶段,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康复,痊愈出院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对老年病人要根据生理、心理、手术特点用富有爱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来开展围手术期的工作,多观察、多思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手术意外,使病人安全的完成手术。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65岁)占总人口数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群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需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患者(≥65岁)的手术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衰竭,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据术后死亡统计显示,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在60%以上,不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手术范围,术后死亡率随年龄而递增,在40岁年龄段为2.3%,而在60岁、80岁年龄段分别为6.8%及8%[1],由于手术本身对老年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大,加上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0倍。[2]因此,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对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十分关键。 1术前管理 1.1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老年患者机体老化,导致器官系统的稳定性与耐受性直线下降,特别是心脏,肺和肾功能的系统。高龄患者的器官老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体力活动,和并存疾病等,所以老年患者的器官系统老化程度也因人而异。手术医师在评估老年患者手术耐受能力以及手术效果时,除了要评估患者的外科源发疾病对于病变器官及全身的影响以外,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的慢性疾病可能对手术风险存在的影响。此外,老年人皮肤薄且易碎,皮下组织填充少,含水量低,血液供应差,造成皮肤弹性下降和起皱,容易导致组织愈合缓慢并增加感染可能。所以整体性的表皮评估也必不可少。总之,手术医师要权衡疾病与手术创伤对患者的损害情况,慎重作出手术决定,以达到趋利避害、保护机体、治愈疾病的结果。 1.2术前准备 1.2.1心理准备 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听力与视力的减退,调查显示,30%以上的老年患者(≥65岁)存在显著听力减退,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听力受损比例达到50%,听觉和视觉的损伤可能会增加老年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抑郁的发生。[3]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是医护人员的首要工作。[4]国内有护理人员研究发现:术前手术室巡回护士到病房与老年手术病人进行访视、交谈,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安全、富有感情色彩的环境,以尊重、耐心的态度倾听老人主诉,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形态,深入浅出的介绍手术环境,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争取将患者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接受手术状态。通过上述心理干预的老年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依从性更佳,焦虑症更低。 1.2.2适应性锻炼: 许多老年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在术后患上肺不张或肺部感染,增加了术中及术后的呼吸道管理难度。所以术前练习深呼吸及咳嗽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ARDS及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等肺部并发症机会。 1.2.3营养及肠道准备: 老年患者体衰、营养不良发生率约占20%[2],这使得患者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应给予充分营养支持,以胃肠外营养支持为主,补充血浆和蛋白质等,以防止术中、术后输液致肺水肿而加重肺功能损害。 肠道手术术前常规肠道准备,但对拟行Dixon或用吻合器保肛老年患者禁用机械灌肠,以免损伤肿瘤远侧直肠粘膜。对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患者,除非高度腹胀明显影响呼吸、循环,

21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0 来源:未知编辑: 王天龙(负责人/共同执笔人)王东信(共同执笔人)梅伟(共同执笔人)欧阳文(共同执笔人) 于金贵、马正良、马琳、王国年、王建珍、王锷、毛卫克、尹岭、左明章、石翊飒、吕黄伟、刘敬臣、刘靖、刘新伟、孙玉明、纪方、严敏、李民、李茜、李恩有、肖玮、汪晨、张洁、陈彦青、努尔比艳克尤木、易斌、罗艳、赵国庆、胡双飞、贾慧群、顾尔伟、徐庆、徐国海、郭永清、黄雄庆、葛圣金、黑子清、曾庆繁、薛荣亮、衡新华 一、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风险评估 (一)总体评估 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评估是实施麻醉手术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客观评价老年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及其风险,同时对患者的术前准备提出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调整用药方案、功能锻炼甚至延迟手术麻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老年患者术前应当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代谢当量水平、营养状况、是否可疑困难气道、视力状况、精神/认知状况、言语交流能力、肢体运动状况、是否急症手术、近期急性气道疾患、过敏史、脑卒中病史、心脏疾病病史、肺脏病史、内分泌疾病病史、用药史(包括抗凝药物等)、头颈部放疗史、既往外科病史等对患者进行评估,以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态。必要时,邀请相应多科专家参与讨论手术时

机、方案以及相应的术前准备。 ASA分级及年龄可初步预测患者围术期死亡率,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的关系见表1。有文献报道,大于80岁的患者接受大中型非心脏手术时,年龄每增加1岁,围术期死亡率增加5%。 表1 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注:ASA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二)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与手术风险评估 手术过程本身可以显著影响围术期风险,包括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出血以及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表浅性手术围术期不良预后比胸腔、腹腔或颅内手术者低得多。以下手术风险较大:重要器官的手术、急症手术、估计失血量大的手术、对生理功能干扰剧烈的手术、新开展的复杂手术(或术者技术上不熟练的手术)和临时改变术式的手术。同类手术在施行急症或择期手术时,急诊手术的不良预后比择期手术者高3~6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麻醉风险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手术类型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风险。 (三)术前脏器功能的特殊评估 1. 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评估 区别心脏病的类型、判断心功能、掌握心脏氧供需状况是进行心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瑞

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围手术期卒中事件的发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围手术期病死率显著增加[10,11]。一项研究对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手术质量改进数据库的523 059例患者分析,结果表明围手术期卒中使患者病死率升高8倍[12]。 因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应该综合考虑整个围手术期的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在兼顾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地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我国临床医师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理念亟待更新,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国内相关学科的专家,回顾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证据及临床试验,编写了本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最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它属于环氧酶抑制剂,可以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酶的活性,使花生四烯酸

脑卒中防治知识手册

打开脑卒中防治知识之门

目录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四、脑卒中的就医指导 五、如何选择与脑卒中诊断相关的检查方法 六、怎样选择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 七、脑卒中的康复 八、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九、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十、脑卒中的认识误区

一、脑卒中是什么病?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这种病是由于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包括临床上诊断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缺血性卒中临床常用的诊断分类名词较多,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出血患者多会表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半身瘫痪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很快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一般发病较急,头痛剧烈,以中青年人居多。发生缺血性卒中一般症状较平缓,绝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表现为半身瘫痪或无力、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 二、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 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随着近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卒中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导致了患病率大幅上升,造成更大的疾病负担。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三、脑卒中早期有什么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没有紧急送医院,最终延误了治疗。因此,认识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脑卒中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 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2-02-22T16:16:21.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5期供稿作者:杨丽花[导读] 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口腔炎及皮肤压疮,使患者感觉舒适。 杨丽花(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大理 6710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320-02 【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制定护理规范,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70—88岁的210例老年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210例中,有24例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予以控制;切口感染15例,4周后愈合;切口裂开2例,术后一周下肢静脉血栓2例,早期症状消除;多脏器衰竭2例。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护理要求高,围手术期积极、规范化、严格的、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关键词】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接受手术的几率显著增加,年龄也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高龄患者因其机体器官储备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同时大多数伴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并存疾病,所以手术耐受性差,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1]。因此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很重要。针对我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收住70—88岁的210例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了系统的护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11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210例,男80例,女130例,平均76.5岁。术前108例分别并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并存2种以上疾病的有40例占19%。 2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24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15例,切口裂开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多脏器衰竭2例。 3 术前护理 3.1入院护理规范化的充分术前准备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首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尤其是并存其他病症的老年患者更显重要。因此患者一入院,护士就要热情接待、关心并作细致的入院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和孤独感,使其尽快适应环境。责任护士要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多安慰,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重视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手术。210例老年患者在我们耐心细致宣教下均乐意接受各种检查治疗和手术。 3.2术前并存其他疾病的护理术前对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要积极主动请相应的专科专家会诊,给予相应的专科治疗;术前常规请麻醉科会诊;特别注意强调老年患者的降压药及心脏病药,术晨不能停服,要继续服用,但尽量不要饮水。 3.3积极的术前准备(1)加强营养支持。(2)体位训练及预防并发症。(3)皮肤准备。(4)肠道准备。(5)术晨按医嘱留置胃管、尿管。 4 术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给予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如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2],遇有全麻并有高血压、心脏病、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体质差的患者送ICU监护24—72小时。回病室后护士与ICU护士严格交接班,立即监测生命体征,将术后注意事项再次向患者家属交代清楚。 4.2并存疾病的护理并存高血压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好输液速度,合理安排好术后输液顺序。术后麻醉清醒后,按医嘱给予含服降压药,无效的给肌注此类药,必要时用微量泵静脉泵入降压药;并存糖尿病者床头标识清晰,密切观察血糖动态,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伴有心功能疾病者给予心电示波严密监测心电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措施。 4.3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老年患者拆线时间要比中青年迟2—7天,及时纠正引起切口裂开和影响愈合的因素,术后应用腹带保护切口,早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不能进食的采取静脉高营养,少量多次输血等,选用高效能的抗菌药物,避免切口感染。加强预防脂肪液化处理伤口,以促进切口的早期愈合。 4.4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病情平稳,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情重者,协助患者翻身和做肢体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预防皮肤压疮的发生。 4.5上呼吸道感染术后要调节好病室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换气,取半卧位,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协助咳嗽排痰,做深呼吸,给予雾化吸入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6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口腔炎及皮肤压疮,使患者感觉舒适。 5 护理体会 重视老年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围手术期护理对策的重点在于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其尽快恢复健康。通过对210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到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结合其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全身心的整体护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和术后精心护理治疗,加强护理措施,为保证手术成功起到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史继荣,刘斯,赵建勋.75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外科决策.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5):1853-1858. [2]周艳平.老年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7,157(9):79.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等: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指导意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崩醉学组 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当,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一、发病率和预后 髋部骨折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跌倒的有效预防,自1995至2005年这10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24.5%和19.2%。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Ⅲ~Ⅳ级。 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

高龄(>90岁)、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 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用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用非手术治疗者30 d 住院死亡率是采用手术治疗者的2倍。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 h内手术相比,48 h后手术者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增加41%,1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 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比值比(OR)=0.74,95%可信区间(CI):0.67~0.81。此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导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导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避免因管理因素导致的手术延迟。建议应积极创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 h内实施手术。 三、术前评估和准备 1.急诊室处理: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应在1 h内完成初级评估,4 h内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制定护理规范,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70—88岁的210例老年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210例中,有24例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3例,予以控制;切口感染15例,4周后愈合;切口裂开2例,术后一周下肢静脉血栓2例,早期症状消除;多脏器衰竭2例。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护理要求高,围手术期积极、规范化、严格的、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接受手术的几率显著增加,年龄也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高龄患者因其机体器官储备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同时大多数伴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并存疾病,所以手术耐受性差,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1]。因此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很重要。针对我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收住70—88岁的210例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了系统的护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自2009年11月—2011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210例,男80例,女130例,平均76.5岁。术前108例分别并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并存2种以上疾病的有40例占19%。 2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24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15例,切口裂开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多脏器衰竭2例。 3术前护理 3.1入院护理规范化的充分术前准备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首要措施和重要保证,尤其是并存其他病症的老年患者更显重要。因此患者一入院,护士就要热情接待、关心并作细致的入院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和孤独感,使其尽快适应环境。责任护士要多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多安慰,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重视心理疏导,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手术。210例老年患者在我们耐心细致宣教下均乐意接受各种检查治疗和手术。 3.2术前并存其他疾病的护理术前对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要积极主动请相应的专科专家会诊,给予相应的专科治疗;术前常规请麻醉科会诊;特别注意强调老年患者的降压药及心脏病药,术晨不能停服,要继续服用,但尽量不要饮水。 3.3积极的术前准备(1)加强营养支持。(2)体位训练及预防并发症。(3)皮肤准备。(4)肠道准备。(5)术晨按医嘱留置胃管、尿管。 4术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给予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量、血糖、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如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急救措施[2],遇有全麻并有高血压、心脏病、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体质差的患者送ICU监护24—72小时。回病室后

超高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特点及临床救治

超高龄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特点及临床救治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龄(年龄>80岁)老年人脑卒中发病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上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的临床资料和用药后的病情变化。结果49例患者经治疗后存活38例(77.6%),14例发生MODS(28.6%),其中发生死亡的11例均为发生MODS患者(发生MODS 后的死亡率78.6%),入院脱水治疗后发生尿量减少,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者12例(24.5%),监测白细胞升高6例(12.2%),高热者4例(8.2%)。结论掌握超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后的特殊临床特点,能更好的评估此类患者各脏器的代偿情况和预后,制定出更合适这个年龄阶段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超高龄;脑卒中;临床特点,急诊救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运动量的减少,血管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亦大幅度上升。加上现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生存年龄明显延长,人口老龄化突出,超高龄老年人的脑卒中发病大幅度增加,超高龄老年人的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救治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就2010~2013年在本科就诊的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此类患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上的特殊之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13年在本科就诊的49例超高龄老年人发生脑卒中患者,年龄80~93岁,男29例,女20例,既往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肺疾患,均为急性起病,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偏瘫,失语及神志改变,并通过CT或MIR确诊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其中脑梗死37例,脑出血12例,发病前已有高血压者37例,冠心病者32例,糖尿病者26例。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者亦有规则服药治疗,平素血压、血糖均控制良好。 1. 2 方法49例患者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病后通过监测其体温、血压、血氧等基础生命征,同时监测其用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了解患者发病后的病情变化和对一些药物的耐受程度。 2 结果 49例患者经治疗后存活38例(77.6%),14例发生MODS(28.6%),其中发生死亡的11例均为发生MODS患者(发生MODS后的死亡率78.6%),入院脱水治疗后发生尿量减少,不同程度肾功能受损者12例(24.5%),监测白细胞升高6例(12.2%),高热者4例(8.2%)。

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

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选取我县医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所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包括不可干预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家族病史等;可干预因素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疾病等仍是高危因素,其中高血压居于首位,应对患者的各种疾病进行控制及监测,从而降低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 标签: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 老年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及控制措施,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因此,本文就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医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头部CT诊断,均确诊为脑卒中,且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其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22.00%(11/50),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78.00%(39/50);男34例,女16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5.24±3.46)岁。 1.2方法 对老年脑卒中患者50例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分析。 2结果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为两种,一种为不可干预因素,一种为可干预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以及家族病史等,脑卒中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存在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更大。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且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增长。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现状调查.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现状调查 [ 10-01-28 15:4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邵慧,乔丽旻,王宗颖,徐罗,盛建华,刘晓华,高之旭 【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本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现状、认知功能和生活功能。方法应用自行设计调查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20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社区患者有以下特点:(1)女性,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年龄大者居多;(2)15.5%患者发病前有诱因,多见情绪波动、劳累、血压波动;(3)82.0%患者伴随疾病,多见高血压(64.0%);(4)缺血型占87.0%;(5)74.5%患者遗留有功能障碍;(6)30.5%患者接受康复治疗;(7)MMSE评分(18±10)分,ADL评分(39±13)分。结论社区脑卒中患者以缺血型多见,高血压是主要致病因素,多数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严重不足,生活功能和认知功能受损严重,需予以关注。 【关键词】社区;脑卒中;现状调查;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ommunity-based treatment of the status quo, cognitive function and life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to investigate 20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Results The result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mmunity-based patients with: firstly, wome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level and older persons were in the majority; secondly, 15.5% patients had inducements, mostly mood swings, tiredness and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thirdly, 82.0% of patients with accompanying diseases, mostly hypertension (64.0%); fourthly, ischemic accounted for 87.0%; fifthly, 74.5% of patients with dysfunction; sixthly, 30.5% of patients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eventhly, MMSE score was (18 ± 10) and ADL score was (39 ± 13). Conclusio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community is mostly. Hypertension is a major risk facto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have dysfunction. A serious shortage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life funct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severely damaged, need to be concerned. 【Key words】 community; strok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很高,一旦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就会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7-01-13T16:25:41.98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8期作者:袁媛媛 [导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逐渐增多。 济南军区总医院 【关键词】老年;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逐渐增多,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人数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我院6年间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如下:60岁以上104例,其中男41例,女63例。伴有高血压10例、心功能障碍13例、糖尿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20例。由于其年龄相对较大,加上手术范围扩大,其手术治疗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大,所以围手术期的积极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本人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准备 1.1参与术前讨论,访视病人,做好术前评估,了解病史及病情,病人是否有合并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了解手术潜在的危险因素,了解病人静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远高于年轻人,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护理人员主动、准确、及时配合医生,避免护理的盲目性,对回避或减小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2做好心理护理,老年人除了有紧张恐惧心理之外,常有悲观心理,对手术的心理准备往往不足,“渴望医术高湛的医生为其做手术,希望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爱”,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心态。因此,术前要与病人交流,开导病人,以利于得到病人的信任,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最大程度地利于手术的进行。 1.3治疗上应与医生保持密切配合,静脉输液要选择上前臂头静脉最常用的途径,以使药物最快地发挥作用,特别适用于下肢和腹部手术如腹腔内脏器官破裂,这类外科急症常需选用上腔静脉系统输液,以在短暂的有效期内灌注输液,抢救病人生命。 1.5严格控制输液量,在短时间内大量、急速输液,老年患者比年轻人更易被致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对上腹部手术患者,最好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控制好输液量及速度。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并有多种基础病、糖尿病及冠心病,加上手术时间长、范围大的特点,如直肠手术、肝胆手术、四肢骨折手术,应建立两条以上的输液通道,以满足治疗和抢救的需要。 2 病人的保温及防褥疮护理 由于外科手术病人的热量损耗较大,特别是全麻手术病人更应该注意术后保温。尤其是刚做手术后的第一个小时之内,由于手术部位的暴露,药物、血管扩张剂、麻醉药物的作用,环境温度等因素会导致热量损耗。老年人皮肤的生理功能下降,皮肤纤维组织的水分减少,微循环化合物组织含氧量下降,弹性组织纤维退性变化。 3 术中、术后,心电监测的护理 对全麻病人,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严密注意术后变化的同时要了解术中病人的情况,尤其是术中用了镇静药的病人。术后特别注意睡眠状态,注意意识方面的变化,术中病人用药较多复杂,镇静、剂松、丙洛酚血管扩张剂持续机体供氧大。由于老年人的循环时间延长及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药物半衰期延长,特别注意用药后的反映。术后要加强尿量的监测,准确记录出入量,尿量监测极为重要,通过尿量直接反应病人的全身变化。当病人尿少时,注意血容量不足或肾功能障碍及时报告医生,或遵医嘱采取措施。 4 控制感染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另外老年病人中,多伴有心肺及其它器官功能不全,平时吃药多的病人在术后应用抗菌素。用广谱抗生素为主,除术中保持无菌下的环境外,术后注意切口的变化,体温的变化,及时发现感染区域早期处理。总之,高龄病人术中、术后的护理配合,掌握手术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是否成功、手术前后正确、周密的护理、配合是分不开的,心电呼吸、尿量监测,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病人接送和护理,手术后的感染和控制,体温的护理,也保证了病人手术后,安全渡过手术期,更有利于术后的回复。 参考文献: [1]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 [4]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围手术期处理(一)

围手术期处理(一)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高佃军 一、围手术期概述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后,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 5~7 天至术后 7~12 天。 (一)手术的分类 1. 择期性手术:即手术的迟早并不影响手术的效果,如肺部结核球切除和无合并症的疝修补等。 2. 限期性手术:如已服腆准备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或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等。 3. 急症手术:如内脏的破裂出血、绞窄性肠梗阻或继发性急性腹膜炎等,病情危急,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必要的、重点的术前准备,进行手术抢救。 二、术前准备 (一)生理准备 1. 适应性锻炼:训练在病床上解大小便术前2 周应停止吸烟。 2. 输血和补液:凡存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术前应予纠正,并随时注意营养的调整,若估计术中失血较多,术前应配好血型并进行交叉实验,准备一定数量的血液成分。 3. 预防感染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1 )肠道手术。 ( 2 )操作时间长、创伤大的手术。 ( 3 )开放性创伤的清创手术。 ( 4 )癌肿手术。 ( 5 )涉及大血管的手术。

( 6 )需要植入人工制品的手术。 ( 7 )器官移植手术。 4. 胃肠道准备 ( 1 )术前 12 小时禁止进食,术前 4 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防呕吐、甚至误吸。 ( 2 )涉及胃肠道手术,术前 1 ~ 2 日开始进流质饮食。 ( 3 )一般性手术,术前一日作肥皂水灌肠。 ( 4 )对结肠、直肠手术,应行清洁灌肠,并于术前 2 ~ 3 天开始口服肠道灭菌药物,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5. 营养热量:提供充分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利于组织修复和抵御感染。 6. 其他 ( 1 )精神紧张或睡眠不好的病人,于术前夜给镇静剂。 ( 2 )手术前如发现病人有与疾病无关的体温升高,或女性月经来潮等情况,应推迟手术。 ( 3 )病人进手术室前,均需排空膀胱,估计手术时间长或者施行的是盆腔手术应留置导尿管。 ( 4 )术前应取下病人的可活动义齿,以免麻醉或手术过程中脱落造成误咽或误吸。 (二)特殊准备 1. 营养不良 ( 1 )如果血浆白蛋白测定值在 30 ~ 35g/L ,可补充富含蛋白质饮食予以纠正。 ( 2 )如果低于 30g/L ,则需通过输入人体白蛋白制剂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纠正。 2. 脑血管病 ( 1 )围手术期绝大部分脑血管病都发生在术后多因低血压、心房纤颤的心源性栓塞、动脉硬化所致。 ( 2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和吸烟等。 ( 3 )近期有脑卒中史者,择期手术应至少推迟 2 周。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发生的高血压统称为围手术期高血压,此期间的高血压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的急性加重【1】。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此间期内积极的血压控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ACC/AHA 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本身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但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般3~4天)伴发的急性血压增高,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基线20%以上【2】。手术后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常发生于术后10~20 min,可能持续4 h。 在围手术期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超过180/110 mm Hg,称为围手术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2】。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超过110 mm Hg者。 2、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抗高血压治疗应持续至术前,包括手术当天清晨;术前数日宜换用长效降压药物。 3、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瘤的切除术或肾动脉狭窄手术,如术前未做好充分的药物准备,术中可能发生非常危险的血液动力学波动。 4、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 5、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术中因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麻醉恢复早期疼痛感、低体温、低通气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