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浙江专版)2018-2019版高中生物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

第6课时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学考要求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a a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a a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a

a

课时要求 (1)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免疫的定义和类型

(1)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免疫系统的组成

①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②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③第三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的两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组成 体

?

??????

物理屏障??????????皮肤——皮肤屏障

?????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泌尿管道黏膜

生殖管道黏膜黏膜屏障 病原体不能穿过化学防御????

?

皮肤表面的死细胞——病原体不能生存皮肤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 和某些细菌

特别提醒化学防御还包括黏膜的分泌物,如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胃黏膜分泌的胃酸都具有杀菌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

①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对象

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针对的是突破体表屏障的各种病原体,而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第二道防线的构成

体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其分化形成的巨噬细胞等)。

③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实例——炎症反应。

3.白细胞在体内非特异性反应中的作用

(1)变形运动:皮肤的任何破损都可能使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在此过程中,白细胞需要做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一个中性粒细胞可以吞噬几个细菌;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吞噬上百个细菌和病毒。

(3)分化作用:单核细胞可以分化成巨噬细胞。

思考人的泪液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几道防线?

答案属于第一道防线中的化学防御。

探究1——图示解读

从上图分析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两种作用:

(1)图1、图2属于物理屏障,其作用机理如下:

①通常病原体不能穿过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

②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2)图3属于化学防御,如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探究2——理性思维

如图是溶菌酶和巨噬细胞消灭细菌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该防线由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组成,其作用机理如下: (1)炎症反应

①原因???????

疼痛:皮肤破损时,毛细血管和细胞被破坏,人体

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的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痛觉

发红:皮肤破损时,使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 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

肿胀、发热:皮肤破损时,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同时局部体温升高

②结果: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吞噬作用

皮肤破损→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毛细血管中钻出,进入受损伤部位的组织间隙→吞噬细菌、病毒→脓液。

例1 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感染,这是由于( ) A .体液大量损失 B .第二道防线的能力减弱 C .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 D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答案 D

解析 皮肤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一方面,皮肤起物理屏障作用;另一方面,皮肤表面有角质细胞,病原体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也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皮肤大面积烧伤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就大大减弱。

例2 (2017·浙江11月学考)人体皮肤破损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损部位毛细血管收缩,皮肤变红 B .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C .某些细胞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系统,产生痛觉

D .巨噬细胞分化成大量的单核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增强 答案 C

解析 受损部位毛细血管舒张、扩大,皮肤变红,A 项错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蛋白质和液体逸出,组织液离子浓度上升,引起局部肿胀,B 项错误;皮肤受损时,毛细血管和细

胞被破坏,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产生痛觉,C项正确;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D项错误。

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非特异性免疫

从第一、二道防线来看,

这两种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无特异性,所以这种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如果入侵者突破了身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这道防线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探究——比较异同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来源遗传而来,先天性免疫后天获得的

对象所有病原体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巨细

胞等)

第三道防线

特点出现快,范围广,时间短,比较稳定,

强度弱

出现慢,时间长,针对性强,作用

强度大

联系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例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巨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作用范围小。

例4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效应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答案 D

解析a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由此可知,a细胞是巨噬细胞,图中的免疫过程为非特异性免疫,能防御多种病原体,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

方法技巧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1.若身体的某部位受到损伤引起发炎,则该处会迅速聚集大量的( )

A.营养物质 B.淋巴C.白细胞 D.抗体

答案 C

解析当人体某处受伤,病原体入侵时,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管壁聚集到受伤部位,吞噬病原体。

2.当人体患了病毒性感冒,说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体的几道防线( )

A.一道 B.两道C.三道 D.四道

答案 C

解析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被突破后病菌进入内环境;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巨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被突破后,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就会发挥作用;如果病菌被第三道防线阻挡就不会表现病症,人体已患病说明病毒已经突破了第三道防线。

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B.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体表屏障中的物理防御

C.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D.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

答案 C

解析血浆蛋白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项错误;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体表屏障中的化学防御,B项错误;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中性粒细胞等),这种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C项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D项错误。

4.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B.皮肤的阻挡作用

C.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D.巨噬细胞吞噬病毒

答案 B

解析皮肤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中的物理屏障。

5.狗常用沾有唾液的舌头去舔伤口,这样对伤口愈合有利,原因是唾液内含有( ) A.淀粉酶 B.盐酸C.溶菌酶 D.溶酶体

答案 C

解析狗的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分解侵入伤口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对伤口愈合有利,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题组一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1.胃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中的( )

A.物理屏障B.化学防御

C.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D.无法判定

答案 C

解析胃黏膜能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胃腺能分泌胃酸,杀死病原微生物,属于化学防御。2.(2017·台州质量评估)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第一道防线的是( )

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C.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

D.人体对外来器官的排异反应

答案 C

解析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属于第二道防线;皮肤黏膜对细菌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题组二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3.(2017·宁波期中)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细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D.细胞免疫

答案 B

解析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细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

4.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并消除病原体。这种免疫不属于( )

A.先天具有的B.第二道防线

C.非特异性反应D.第一道防线

答案 D

解析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属于人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第二道防线。5.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破损产生痛觉是由于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类的物质,引发神经冲动引起的

B.受损伤部位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舒张、扩大,使皮肤变红

C.受损伤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和液体逸出,形成局部肿胀

D.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减弱

答案 D

解析局部炎症反应可以增强白细胞吞噬侵入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题组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6.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机能

B.它包括三道对抗病原体的防线

C.皮肤和黏膜是其第一道防线

D.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组成第二道防线

答案 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包括人体的皮肤、黏膜等组成的第一道防线,以及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组成的第二道防线,即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两道对抗病原体的防线。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才会发挥作用。

7.下列选项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的共同调节作用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杀灭病原体

C.尿道、生殖道等管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D.油脂腺分泌的油脂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答案 A

8.(2017·温州市学考模拟)下列哪一类细胞不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

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D.皮肤表层死细胞

答案 B

解析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防卫。

题组四综合应用

9.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B.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三道防线

C.第一、第二道防线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遗传而来的先天性免疫,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无特异性

D.唾液、胃液、泪液中均有杀菌物质,其免疫作用均属于第一道防线

答案 B

解析白细胞和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

10.下列关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三道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抗病原体感染的三道防线都需要巨噬细胞参与

B.小肠黏膜烫伤后会因第二道防线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C.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D.第二、三道防线都涉及免疫细胞,它们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C

解析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不需要巨噬细胞参与;小肠黏膜烫伤后会因第一道防线

的破坏而导致免疫力下降;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第二、三道防线都涉及免疫细胞,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1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巨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 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答案 A

解析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病菌,这是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先天性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故A项正确。

12.人体泪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的物理屏障

B.第一道防线的化学防御

C.第二道防线

D.第三道防线

答案 B

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的是尚未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化学防御。

13.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的角质细胞的屏障作用

B.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答案 C

解析皮肤角质细胞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以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可以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 D

解析A、C项属于第一道防线,B项属于第二道防线,D项属于特异性免疫。

15.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两道免疫防线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

A.溶酶体B.汗液

C.口腔黏膜D.胃酸

(2)图中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道防线中除了图示细胞参与外,还参与的化学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A (2)非特异性(3)溶菌酶、血浆蛋白

解析(1)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汗液、胃酸属于皮肤、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2)图示细胞为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某一类病原体,故不具有特异性。(3)参与第二道防线的有某些白细胞和化学物质,如溶菌酶、血浆蛋白等。

【自助加餐】

16.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的是( )

A.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B.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C.皮肤油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D.抗体对毒素的中和作用

答案 C

解析A、B项属于第二道防线,D项属于第三道防线。

17.人体皮肤轻微受伤出血,并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受伤处略微红肿,几天后彻底痊愈。其主要依赖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B.效应B细胞

C.致敏B淋巴细胞D.记忆B细胞

答案 A

解析人体皮肤轻微受伤出血,并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受伤处略微红肿,几天后彻底痊愈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在起作用,主要依赖的细胞是巨噬细胞,A项正确。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 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 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生物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1、在“草→兔→红弧→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所属的消费者类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A.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三级清费者,第二营养级 2、右图所示的各成分共同构成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 的叙述,错误的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匀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5、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 B.庚与己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C.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D.甲为次级消费者 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A.称为初级消费者 B.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能获得植食性动物同化的少部分能量 D.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系统中黄雀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 .该图中蝉鸣叫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 8、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能量流动 C .物质循环 D .信息传递 9、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 、b 、c 、d 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 .a B .b C .c D .d 10、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 、b 、c 、d 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 上的太阳能 C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3% D .a 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 营养级的能量 11、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D .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 13、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复习试题.doc

高二生物必修 3 综合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2 . A .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 ?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 .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 ) 3. A. 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 血糖升咼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 血糖升咼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 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 A. 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大脑皮层 C ?下丘脑,下丘脑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 表现为( ) A. 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耗氧量 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5.绿色植物倒伏后 ,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 ,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 受重力影响 , 向地性 B. 受重力影响 , 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 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6.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 成局部 ( ) A. 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7、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 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⑤ 8、 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 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节免疫调节练习题 基础训练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不属于 ...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D.溶菌酶 2.用概念图形式表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吞噬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病毒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5.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A.皮肤和黏膜B.血液和消化液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D.溶菌酶 6.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结构中不属于 ...抗原的是()A.牛痘病毒B.细菌C.癌细胞D.自身正常细胞 8.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是()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9.下列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B.吞噬细胞将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10.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细胞 12.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导性免疫13.下列有关细胞免疫中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B.靶细胞是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D.靶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死亡1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15.以下关于T细胞作用的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传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成记忆细胞⑤分化成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④⑤ 1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17.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18.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冠心病C.艾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19.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效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20.下列不属于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D.系统性红班狼疮 21.下列物质不属于 ...过敏原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约9年。 〖讲述〗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1)休息,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 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