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畏首畏尾拼音:[wèi shǒ wèi wěi]解释:畏:怕,惧。

前也怕,后也怕。

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举例造句: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

成语典故: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小。

晋和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

郑国因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不愿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加。

晋灵公没见郑穆公来,便以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

郑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写信给晋灵公,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

信中还说:"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

古话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还剩多少地方呢?(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古话还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

'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如果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了,那我们

就只好去投靠楚国了,如果我们投靠了楚国,那是你们逼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楚国,就决定不向郑国兴师问罪,而派人和谈了事。

畏首畏尾的意思及故事成语:人言可畏拼音:[rén yán kě wèi]解释:言:指流言蜚语;畏:怕。

人们的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举例造句:走自己的路,即便那人言可畏,也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语典故: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杞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父母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畏首畏尾的意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畏首畏尾的意思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后园,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议论我呀。

成语人言可畏的意思及故事成语:如胶似漆拼音:[rú jiāo sì qī]解释:像胶和漆那样粘结,形容感情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举例造句:那张三和这婆惜,~。

成语典故:西汉时期,邹阳与枚乘因吴王刘濞不听他们的劝阻,就投靠梁孝王刘武。

刘武的大臣公孙诡因为嫉妒他们的才能,就诬陷邹阳,迫使刘武抓邹阳。

邹阳在狱中给刘武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感于心,合于行,亲如胶漆。

刘武深受感动释放了他。

成语如胶似漆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权宜之计拼音:[quán yí zhī jì]解释: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

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举例造句:自成心中认为成立娘子军只是一时~,往后怎么个办法,他还没有想妥当。

成语典故:权宜之计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参考《后

汉书·董卓传》。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另立9岁的汉献帝,窃居相位,权势烜赫一时。

董卓有一个部将名叫吕布,精通武艺。

2人专横跋扈,任意杀戮朝臣和百姓,弄得民怨沸腾。

司徒王允见董卓祸害日深,曾几次秘密召集几个大臣商议诛杀董卓,决定用计策动吕布来杀死董卓。

公元192年4月,汉献帝久病初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

董卓命令吕布等带领卫队护卫。

这时候,王允设下的伏兵,突然朝董卓冲杀过去,董卓从马车上掼下来,大声疾呼:吕布在哪里?吕布怒喝一声:皇上下令诛杀你这个逆贼!喊声刚落,一戟将董卓刺死了。

后来,人们引用权宜之计这个成语,来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办法。

成语权宜之计的意思及故事成语:曲高和寡拼音:[qǔ gāo hè guǎ]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旧指知音难得。

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举例造句:曲高和寡,很少人喜欢戏剧。

成语典故: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宋玉的人,他文才出众,能言善辩,楚王非常赏识他,这遭到了很多同事的嫉妒和怨恨,于是便有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一天,又有人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楚王听得太多都有一点不耐烦了。

于是便把宋玉叫来问道:你是怎么搞的,惹出了这么多闲言碎语?宋玉凭借自己雄辩的才能为自己据理力辩。

楚王听了,说道:你说得也有道理,可为什么那些人偏偏跟你不和,总是要说你坏话呢?如果你能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我就算这些人说的都是假话,不然的话,你说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宋玉立即回答道:大王,我给您讲出个故事吧!有个外地人来到了都城,有一天,他在闹市里唱起歌来。

开始唱的是楚国当时民间的歌曲‘下里巴人’,由于曲调通俗易懂,会唱的人很多,因此,有好几千人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不久,他又唱起了格调稍微高雅的‘阳阿’,这时,跟随他一起唱的人就只有几百人了;后来,他又唱起了更为高雅的‘阳春白雪’,难度更大,所以跟着唱的人

就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将五音特色调和发挥,使乐声达到了极境,这时,就没有几个人能跟着唱了。

这道理就是:歌曲越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成语曲高和寡的意思及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入木三分》教学设计(第六周)

社团活动教学设计 第六课《入木三分》 教学目的: 1、学习《入木三分》,理解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会讲《入木三分》寓言故事。 3、知道《入木三分》的故事,学习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勤学苦练精神。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入木三分》这个故事。 2、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网络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上一节活动课,我们学习了《毛遂自荐》,明白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的道理。那我们讲一讲《毛遂自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入木三分》。 二、学习《入木三分》,感知内容 (一)出示《入木三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入木三分》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

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指名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 (三)播放视频,感悟道理。 1、播放视频《入木三分》。 2、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共同讨论几个问题 (1)“佩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文中谁佩服谁? (3)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4、学生交流体会《入木三分》的涵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四)拓展延伸,明白寓意。 1、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成语《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努力学习,在此基础上要学习王羲之《入木三分》的精神,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该出手时就出手。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重要的是看你怎样把握它。要知道,“三顾茅庐”的事不会常有,我们不能坐等。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寓言故事入木三分,希望大家喜欢!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100字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故事100字 成语解释: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成语出处: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成语简拼:RMSF 成语注音:ㄨˋ ㄇㄨˋ ㄙㄈㄣ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入木三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成语例子: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英语翻译: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日语翻译:筆力(ひつりょく)が雄勁(ゆうけい),または議論(ぎろん)が深刻(しんく)な

とを形容(けいよう)る 俄语翻译:глуоко <не> 其他翻译:<法>dessin tracé d'un t rait ferme 成语谜语:八十八 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历史故事成语大全 作者:t62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92359 更新时间:2010-12-9 下 午 03:42:42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 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成语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成语解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典故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英语儿童睡前故事精选:入木三分

英语儿童睡前故事精选: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代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就刻苦练字,从不间断。Later he 以后又吸取了各个不同书法派的优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人们都尊称他为中国书法界的“圣人”。 有一次,王羲之在木板上刻字,后来刻字的人发现墨汁渗入木板有三尺深。 “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用来形容书法有力。 现在多用来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王羲之相关的成语故事

王羲之相关的成语故事 导语: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时著名的书法家.他七岁时就已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时,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一本讲书法的书,就偷偷拿出来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父亲觉察了,对他说:“你看这本书还为时过早,等你长大一些,我再教给你书法技巧吧!”王羲之对父亲说:“假如我现在还看不懂这本书中所讲的东西,长大了再看这本书又有多少用处呢?”父亲觉得儿子的答复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多年珍藏的书放心地交给了儿子.王羲之从此爱不释手、专心致志地日夜阅读,而且非常认真地按照书里讲的方法练习书法技巧.不久,他的书法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被世人所承认,许多人请他习题字,搜集他的墨迹.后来,王羲之曾出任右军将军,故世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王右军辞去官职,在会稽蕺(jí)山家里赋闲安居.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脚下发现有一贫穷老妇拿着十几把扇子在叫卖,但很久无人问津.王羲之可怜她,叫人拿来笔墨,在她的每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妇见状,着急地问:“你在上面写字,我还能卖得出去吗?”王羲之浅笑着问:“你的扇子卖多少钱一把?”老妇人答:“二十钱.”王羲之说:“你只

要说扇子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我不光保证你的扇子卖得出去,而且每把可卖一百钱.”老人拿过扇子,半信半疑地走了.等她到市场上按王羲之的吩咐一吆喝,人们一哄而上,抢着买扇.十几把扇子一下子卖完了.老人这才相信了王羲之的话. 传说更神奇的是,有一次皇帝在北郊举行盛典,请王羲之将祝词写在祝版上.后来因为祝词需要修改,工匠们受命将祝版上的字刮掉.哪知他们拿起祝版一看,惊奇地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深入木中三分,犹如刀刻的一般.他们不由得赞赏不已.这个传说虽然带有夸大的成分,但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王羲之笔力的强劲. “入木三分”在这个故事中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人们又用它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羲之相关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经典汇总

三国成语故事 鞠躬尽瘁(诸葛亮)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近义词】鞠躬尽力 【谜语】佝偻病 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近义] 礼贤下士 [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

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煮豆燃萁(曹植)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很妒忌兄弟曹植的才华,想找一个借口把他杀死,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只好贬他去镇守边疆。 【释义】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刮目相看(吕蒙)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相近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 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故事]

第七章 民间故事

第八章民间故事 第一节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 一、故事的界定 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对民间故事的定义,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狭义的指称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我们这里取狭义的民间故事概念。 二、故事的分类方法 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在流传。就全世界而言,民间故事如恒河沙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故事的情节和类型也有这么多,往往同一个故事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据统计,一个民族所流传的故事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国际性或世界性的。也就是说,故事的情节类型是有限的,许多故事不过是同一故事的变体和异文而已。民间故事的这种类型特点,使其分类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故事分类学家和故事分类方法,构成一种研究体系,即故事的分类学研究。 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有的依据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进行分类,有的依据故事的母题进行分类,还有的依据故事情节的功能或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分类,世界各国学者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编辑的故事索引多达百余种。其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是“AT分类法”。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按照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对民间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分故事为五大类,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一)动物故事(1-299号) (二)普通民间故事(300-1199号) (三)笑话(1200-1999) (四)程式故事(2000-2399号) (五)未分类的故事(2400-2499号) “AT分类法”为国际间故事研究的对话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一分类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的故事未被列入或列入较少,在故事范围界定、类别划分、类型编排等方面,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于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索引,有两部较有影响的著作:1937年德国学者沃·爱德哈德(W·Eberhard)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成中文;美籍华人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该书中文版1986年出版。 两步著作由于出版早,均未涉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故事普查采集的资

入木三分读后感

入木三分读后感 入木三分读后感(一) 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了。 《入木三分》讲的是晋朝有个年轻人,他叫王羲之,他对书法勤学苦练,甚至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都揣摩着名家书法的架势。 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王羲之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掉,墨汁竟然渗透到木板三分深的地方。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故事吸引了我,我知道只要坚持不懈,我们自己的愿望也还是会实现的。所以我要向王羲之学习,学习他做事认真,持之以恒,我学习其他兴趣若也能做到这样,肯定就会有大的作为的。 老师点评 读后感一直是低年级段孩子的难点,很多孩子写着写着就写成故事梗概了,这位小作者简短介绍了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比较多地写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下决心要持之以恒,值得学习,若能再举例说明就更好了,继续加油! 入木三分读后感(二) 我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工人雕刻。雕刻工人发现王羲之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字,竟然能透进木板三分深。 这个成语故事就叫《入木三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下苦功夫,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学习。像王羲之一样,为了实现梦想勤学苦练技能,这样才能取得比别人更高的成就。 入木三分读后感(三) 《入木三分的由来》讲的是:我国古代,为了生意兴隆,做生意的店都是要给店起个吉利的名字。有一家店,生意不错,想重新装修一遍,顺便把木质牌匾换一下。装修好了,(https://www.wendangku.net/doc/e91585628.html,)但总找不到合适的木板,恰巧,一位常客找到一块又长又大的木板,上面写满了祭祀的字,店家觉得这块木板正适合做牌匾,就叫伙计用水把那些文字洗掉,好写新的内容。一开始,所有的人都不关心,结果是字越洗反而越清晰了,这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这时来了一位老书法家,他惊叹起来:好字!这时伙计用刨子刨,结果刨了两层字还能看得见。这时老书法家说:这不是王羲之的字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由于王羲

坚持的励志小故事

坚持的励志小故事 导读:关于坚持的励志小故事 关于坚持的励志小故事1 王羲之从七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字,从不间断。他有时走在路上,坐在椅子上,还揣摩着名家书法,手指不停地在衣服上练字,时间一长,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练出“入木三分”的笔力,笔笔刚健,字字飞龙,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 关于坚持的励志小故事2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关于坚持的励志小故事3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

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咱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关于坚持的励志小故事4 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入木三分(王羲之)纸上谈兵(赵括)惊弓之鸟(更羸)铁杵成针(李白)闻鸡起舞(祖逖)过门不入(大禹)韦编三绝(孔子 ) 单刀赴会(关羽) 对症下药(朱熹)破釜沉舟(项羽) 七步成诗(曹植)卧薪尝胆(勾践)凿壁借光(匡衡) 鞠躬尽瘁(诸葛亮)图穷匕见(荆轲)乐不思蜀(刘禅) 杀妻求将(吴起)精忠报国(岳飞)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投笔从戎(班超)望梅止渴(曹操)毛遂自荐(毛遂)夸父追日(夸父)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大喜过望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暴跳如雷心有余悸惊魂未定心安理得心如刀割心如死灰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心乱如麻心胆俱裂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悦诚服心惊肉跳心花怒放心慌意乱心烦意乱心惊胆战心潮澎湃乐不可支乐以忘忧百感交集 欢天喜地欢欣鼓舞悲痛欲绝忧心如焚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欣喜若狂胆战心惊悔恨交加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愤愤不平悲喜交集提心吊胆悲不自胜悲愤填膺痛不欲生痛心疾首痛快淋漓痛哭流涕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入木三分的故事3则完美版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的故事(一): 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语】:入木三分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十分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但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潜力呢?但是,我们也能够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十分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之后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资料十分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能够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故事(二): 入木三分的故事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之后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来源】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唐张怀《书断王羲之》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

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上: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