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及战略启示

当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及战略启示

当代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及战略启示

——访中国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

李兵

【原文出处】《国防大学学报》(京)1999年08期第23~28页

【作者简介】李兵本刊记者

【内容提要】军事问题与我们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历来紧密相关。它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捍卫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都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和平,谋求发展,哪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军事问题。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贯高度重视研究战争与军事问题,并把我们国家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运筹与整体推进。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正领导着我们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也要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军事的发展,以在大调整、大变革的世纪风云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围绕适应当代世界军事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全面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本刊记者李兵采访了刘精松上将。

记者:世纪之交,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已开始步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国,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展开了面向未来的军事战略调整。那么,从战略调整的态势来看,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呢?

刘精松: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力量的总体规模是下降的趋势,但多数国家的军队质量水平却在不断提高,加强军事力量仍是维护与扩展各国利益的重要手段和争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战略筹码。

——美国拥有一支全球性进攻的军事力量。近年来,美军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仍维持着年均2600多亿美元的高额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现役部队为143万多人,加上文职人员和预备役部队,总数达310万人左右,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具有全球快速投送和打击能力。美军现实行“前沿存在”战略,有四分之一的现役部队部署在海外,将全球划为五大战区,在世界各地保持着数百个军事基地,以控制战略要点,扼守全球海域的16个咽喉要道。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兵力达10万余人,其主要战略意图在于应付东北亚可能发生的地区性冲突,同时也有针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冷战后美国的霸气十足,其对外干涉的范围由重点地区向全球扩展,干涉的内容、形式、手段和“名义”不断增多,干涉的力度特别是武装干涉的力度明显增长,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令世人无比愤慨。这表明,当今世界还缺少能够有效制衡美国的力量。

——俄罗斯仍拥有世界上仅次于美军的军事力量。俄军于1992年重新组建,现有正规机动部队约150万人,加上文职人员和边防军等,共约310万人,拥有一支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其常规力量虽有明显削弱,但仍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俄军在欧洲地区部署了大约100 万兵力,以遏止北约继续压缩其战略空间,同时准备对付俄联邦内部和独联体各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武装冲突;在亚洲地区部署了约50万兵力,目的是对付美、日军事力量和应付东北亚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总体上讲,俄军目前处于防御态势。

——日本企图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日军总兵力约27万人,其军费已由1990年不到300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近500亿美元(199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仍为45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现拥有各型飞机近千架,

其中有300多架第三代作战飞机,编有4个“八八舰队”(即由8艘驱逐舰和8架反潜直升机及其他舰艇组成),是一支装备精良、体制灵活、便于扩充的军事力量。近年来,日本在防务问题上摆出了步步进逼的姿态。先是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把防卫范围从“日本本土”扩大到“日本周边地区”1000海里,包括我国台湾和整个亚太地区,不久前,日又通过了“相关法案”,进一步强化了美日军事合作;接着声称,日本军用飞机和舰船在“发生紧急事态时”可开到日本以外地区;去年以来,借口朝鲜发射导弹(卫星)大肆渲染日本受到“重大威胁”,积极参与美国的“战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今年3 月又宣称,日本自卫队可对外国基地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日本这种逐步升级的防务动向,清楚地表明了它建立“带有威慑作用的遏制性防务体系”的图谋。目前,日军兵力部署的重心已由北向西和向南调整,主要战略意图是应付朝鲜半岛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有对付俄罗斯和我国的一面,其军事战略已开始具有进攻性质。

——欧盟是北约的重要力量,其自主防务的倾向在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是英、法、德等国。英国现有总兵力22.6万人,其中海外驻军约5~6万人,拥有核打击、核威慑和一定的海外作战能力。法国现有总兵力约40万人,具有一定的核与常规作战能力,在海外通常保持约1 万兵力。德国具有较强的常规作战能力,现有总兵力约36万人。长期以来,欧盟一直在谋求改变其经济上是巨人、军事上是矮子的状况。冷战后,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矛盾虽然在增长,但他们在战略目标、战略利益的主导方面是一致的,欧、美既互相利用又互相依赖,美国的主导与控制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与此相适应,北约的性质也由冷战时的防御性军事组织转变为今天的进攻性军事同盟。前不久,通过北约东扩后首批3个国家(捷、波、匈)的加盟,不仅使北约成员在数量上增至19个,而且将西方的战略前沿向东推进了700公里。接着,从今年3月24日起,北约集团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发动了赤裸裸的侵略,这是北约成立50年以来,首次

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开创了极其恶劣而危险的先例,标志着美国推行全球称霸战略的恶性升级。

——印度是不可小视的地区性军事强国。印军现有总兵力约126万人,居世界第4位。军费由1995年的79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25亿美元,装备有230多架第三代作战飞机和1艘航空母舰等先进武器装备;并已拥有核武器和射程达2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可覆盖整个南亚、中东和我国大部地区。自去年5月进行核试验后,今年4月又试射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烈火”二型中程导弹,一再挑起南亚新的军备竟赛。同时,还准备自行建造一艘价值150亿卢比的航空母舰。在我国当面,印军部署了21万人的作战部队,装备有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主战坦克和作战飞机,经常举行针对我国的军事演习,公然宣称要谋求与我国对等的核威慑。

——东盟各国继续谋求军备的现代化。90年代以来至金融危机爆发前,东盟各国军费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新增军费主要用于购买先进的作战飞机和军舰,扩充海、空军事力量。1991年以来,东盟一些国家仅在我国南海海域就举行了200多次联合军事演习,有时还有美军参加。菲律宾等国家近来还利用允许美军重新租用其军事基地等手段,极力拉住美国重返该地区,其长期占据我南海岛礁的企图显而易见。

记者:从您分析的情况看,世界军事战略调整的态势不容乐观,那么,造成这一态势的动因是什么呢?

刘精松:争夺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是世界多数国家军事战略调整的基本目标,但在具体内容和性质上却有很大差别。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战略调整的目标是确保美国军事力量在下个世纪的绝对优势,继续称霸世界,以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秩序”。其余西方大国和地区强国的战略目标则是,谋求地区事务的支配权或地区霸权,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战略调整的目标,多是创造和保持一个有利于本国发展

与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国际事务发言权。这场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是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战略调整。其主要动因有三点:第一,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当前,国际形势缓和势头不会逆转,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从1991年至1998年的8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80场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年均约10场,大大高于冷战时期年均4场的水平。有霸权主义直接或间接操纵支持的局部战争或地区冲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此外还有走私贩毒、恐怖主义等其他多元威胁。针对安全威胁的新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

第二,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军事领域里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军事变革的先导,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产生出一系列新的军事理论、作战思想、武器装备和军队组织体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国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三,新世纪的到来使世界各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将更加充满竞争和发展机遇。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赢家,将产生于那些今天在战略上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国家。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国家早在冷战后期就着手进行军事战略的调整,以抢先占领军事领域中的战略制高点。

总之,这场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军事因素,又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既有当前的战略需要,又有中远期的战略考虑。它是冷战后国际竞争舞台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选择。

记者:这次战略调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精松:这次全球性的军事战略调整已经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主动性。与以往那种在战争威胁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被动进行的战略调整不同,这次的军事战略调整,是在大战危险减少、国际形势总体趋缓、新世纪即将到来的背景下主动进行的。第二,综合性。冷战时期,各国军事战略主要是针对现实威胁,解决如何慑止和打赢战争的问题,内容比较单一。这次多数国家的战略调整,涉及面都较宽泛,综合性较强,既考虑到军事因素,也考虑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因素;既包括对威胁的判断、可能的作战对象,又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指导、战略力量和手段等内容;既运筹军事力量的使用,也谋划军事力量的建设,等等。第三,灵活性。针对当前国际安全威胁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世界各国尤其西方大国的军事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在战争指导上,强调在遏制战争的同时准备打赢战争,力求在危机出现前或刚萌发时,就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手段进行化解和运用军事手段进行干涉。在战略部署上,将“前沿存在”与快速反应相结合,以应付在世界各地发生的危机和冲突。在战争准备上,强调既准备应付大规模战区战争,又准备对付中小规模地区冲突和危机,还准备进行各种非战争性军事行动。在军队建设上,大力发展“力量投送”型部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准备进行应急机动作战。第四,超前性。不少国家不仅在计划实施今天的军队如何建设,明天的军队如何发展,而且开始筹划“后天的军队”应当是什么样子。其超前规划的时间跨度由通常的5年左右,延伸至10~30年以上。美国依据“塑造、反应、准备”军事战略,制定出了《2010年联合构想》、《2016年航空航天构想》和《2025年海军发展构想》等新的战略规划,并开始研究“后天的军队”,即2030年以后美军的发展构想。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当前战略指导下制定军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军事预测手段的日臻完善和军事理论先导作用的日益增大,为这种超前规划提供了现实条件。军事战略是筹划战争和军队建设的方略,是统揽整个军事领域的龙头。军事战略的调整必然带动建军和作战的全面变化。目前,世界多数国家虽然都在适度

缩减军队规模,但同时也都在大力加强军队的质量建设,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可以说,这次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的实质,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实力,以质取胜,谋求在多极化战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

记者:面对世界各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如何进行重大调整的呢?

刘精松:1985年,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目光,洞察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据此领导了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使我国成为这场全球性军事战略调整中最早提出并最先完成战略转变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主持军委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多次做出了准确而深刻的判断,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将新时期我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准备打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向重点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实行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党的十五大闭幕不久,他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全面回答了我军跨世纪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紧工作,应兴则兴,应革则革,不能迟缓,不能松懈。从而,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我国在21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提出与实施,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我军军事战略理论与战略指导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深刻揭示了新时期军事斗争的规律与战略指导规律,正确反映了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对军事战略的需求,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理论,是新时期军队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在新的军事实践中,我们当如何深化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理性认识,以期全面地理解与贯彻呢?

刘精松: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具体来讲,我感到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一是保卫国家安全与保卫国家发展的关系。军事战略要依据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日益融合、渗透的趋势,在继续关注国家安全利益的同时,把重点逐步放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上来。要把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态势,维护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根本着眼点。二是积极防御与主动遏制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是积极防御战略在新时期的最核心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高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战略全局的稳定;但遏制战争比打赢战争的标准更高,不具备打赢的实力和准备就无法遏制战争。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不仅是建军作战之道,也是兴国安邦之道,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战略防御与攻势行动的关系。我国军事战略的性质是自主防卫。在战略上不打第一枪,不等于坐等敌人打过来,也不能对周边态势不利于我的重大变化视而不见。四是各个战略方向与战略全局的关系。各个战略方向既要服从战略全局的总体要求,又不能以战略全局的需求简单代替自己的具体需求。各个战略方向愈是能从当面敌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和斗争,愈是有利于战略全局的准备和斗争。五是强敌与弱敌的关系。一方面,要对强敌之强作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对敌我强弱对比作综合分析,找出每一强敌的弱点和我如何发挥综合优势、使强敌变弱尔后再战而胜之的实际办法。六是军事战略重点与军事斗争热点的关系。战略重点与军事热点并不总是一致的,或者说两者之间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的。我们既不能被不时出现的热点牵着鼻子走而模糊了战略重点,又不能对热点问题掉以轻心,甚至于因缺乏果断处置而使之蔓延失控,给全局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记者:众所周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大批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战争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局部性和高技术性。那么您认为,从今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发展走向上看,可能会有哪些特点呢?

刘精松:第一、战争更加受政治、经济诸因素的制约。这是因为:一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就为进一步限制战争的目的奠定了政治基础。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不断加深,战争决策受到一定约束。三是,高技术武器装备为政治目的的实现提供了低风险、高效能的手段。四是,战争耗费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削弱了各国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庞大的耗费势必要求限制战争的目的、规模和持续时间。第五,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使所有国家在对外政策和战争决策方面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制约力显著增强。总之,控制战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得到增强。

第二、高新技术因素在战争力量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战争诸要素渗透,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战争力量的技术构成,使战争的能量大大增强。军队的六种现代作战能力出现了飞跃:一是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二是全方位机动能力;三是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四是全面防护能力;五是综合保障能力;六是一体化指挥控制能力。

第三、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一方面,两军直接交战的战场空间缩小,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大量高新技术综合运用于战场,战争已由陆地、海洋、空中的三维空间,拓展为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远程打击能力和情报侦察能力显著增强,前线与后方、进攻与防御的界线模糊,“安全稳定”的战略后方不复存在,战争的相关空间即战争部署和作战行动所涉及的空间大大扩展。

第四、战争的节奏大大加快且进程大为缩短。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耗费和作战效能均成倍增长,加之国际政治制约作用的增强,促使战争的节奏加快,战争的坚决性、速决性更加突出。战争一旦开始,就将大量、集中地使用高新技术兵器,不间断地实施全方位全纵深的猛烈突击,力求一举打垮或瘫痪对方,使其丧失组

织有效抵抗的机会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目的未必要经过若干次战役的胜利才能达成,一场战争可能就是一次战役甚至一次战斗,首战可能就是决战。

第五、作战方式主要表现为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从陆、海、空协同作战发展到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联合作战,是作战方式发生变革的重要标志。它的基本战法一般是在战前向战区投送各军兵种的精兵利器,快速形成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作战部署;同时,运用一体化的侦察情报网和电子设备实施信息战和电子战。接着,使用各军兵种远程杀伤武器,从对方防御圈外实施联合火力打击。待敌军被削弱或其作战体系被瘫痪后,再以地面机械化部队的急速推进与空降、机降部队的垂直攻击(登陆)相结合,实施一体化的全纵深、高强度的机动突击。

记者:从现代战争的一般特点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战争?可以说,这是战略指导上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那么,你认为我国今后将面临哪几种战争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刘精松:对国家利益构成的不同威胁,决定了我国今后面临战争的不同类型。从战争目的看,大约有三类:一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二是为了反击外敌局部入侵而进行的战争;三是为了合理解决与周边国家间因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的战争。从战争形态看,随着高新技术的扩散和亚太地区军备竞赛的加剧,不管是否有超级大国的军事介入,未来在我国各个战略方向上发生的战争,都可能是核生化威胁下的、高技术含量不断增长的常规战争。

我国未来战争的主要特点,大致体现为以下“八性”,即:作战对手的多元性,主要由我国特殊的地缘环境所造成;武器装备的不对称性,尤其和强敌对比更是如此;战略方向的关联性,各个战区尤其是主要、次要方向之间必然互相策应;战场区域的前沿性,从国土纵深前推到边境和近海的战略前沿(但我内地必须有抗敌空袭和超视距精确打击的有效准备);力量使用的全局性,一旦局部地区有事,必须动员、使用全国全军的精锐力量;斗争形式的综合性,军事斗争与

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等紧密结合;攘外安内的复杂性,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面临强敌的军事介入,反击外敌的局部入侵可能与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同时进行;政治目的的强制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是我国今后至少持续100年的基本国策。

这些特点,规定了我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它决定了我们在战略指导上必须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强调慎战、积极备战、适度应战的关系,创造有利于未战先胜或胜而后战的战略态势;必须以科技力、经济力的动员和非正规战为重点,增强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综合优势;必须依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和战略态势,正确区分和适时组织实施预防性的、控制性的、决定性的战略行动或作战,以确保全局的主动;必须高度重视“针灸”战略,“点穴”战法的运用,重点破坏敌作战体系的完整性和作战行动的有序性,用削弱敌整体作战能力的办法来改变战场力量对比,创造有利于保护自己、歼击敌人和赢得主动的态势与条件;必须把各种斗争形式紧密地配合起来,充分发挥技术之外制敌因素的作用;必须实行战争的一般指导与各个战略方向具体情况的结合,着力解决不同战略方向上的特殊问题;必须搞好对各个战略方向军事行动的协调,使每个方向上军事斗争的胜利都能成为稳定全局和解决其他方向上问题的有利条件。

记者:通过对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的分析与思考,您认为未来军队发展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刘精松:未来军队将朝着技术密集和精兵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也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将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强军,加强质量建设,已经成为世纪之交各国军队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一是武器装备日益高技术化。显现在:第一,高技术作战平台;第二,精确制导武器;第三,电子战武器装备;第四,指挥自动化系统;第五,单兵数字化装备。第六,新概念武器。二是军队组织体制日益精干、合成、高效。

特征有三:第一,军队构成技术密集化;第二,部队编组一体多能化;第三,指挥体制扁平网络化。三是教育训练的地位更加重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院校化。第二,院校教育社会化。第三,训练手段模拟化。第四,训练方式基地化。四是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更加突出。主要特点是:第一,注重对未来军队和战场进行超前设计;第二,注重用系统的思想筹划军队建设;第三,注重通过军事演习等实践活动推动军事理论的发展。

记者:面对世界各国军队建设新的选择,我军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重大问题?

刘精松:根据当代世界军事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我军的实际,我军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力争“未战先胜”的战略地位和效应。要积极推动和深化军队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军队精干化;改革人事等基本政策制度,实行军官职业化;改革和加强法制,完善军事法规体系,实现军队建设法制化。要坚决实施一批对我军跨世纪发展具有全局推动、对实现现代化能起到关键和支柱作用的战略性建设工程,包括知识型军事人才培养工程、高技术武器系统开发工程、新作战理论发展与试验工程等,促进军队建设质量的跃升和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军费投入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机制,把军费与资源配置从当前的后勤保障位置和分头管理的状况提升到战略领导和管理层级;并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与国际市场的广泛接轨,探讨利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技术、两种资源、两种资金的可能性,弥补我之资金、资源、技术的不足,创造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决策与战略管理,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形成先论证后决策、多案择优的论证决策程序与机制,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多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保证我军跨世纪发展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