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大众科技报/2010年/2月/2日/第C08版

绿色生活

湿地减碳作用与气候变化

——写在2010世界湿地日

麋鹿苑有一个巨大的蜂巢,在蜂巢前讲解时我经常问大家蜜蜂的价值何在呢?多数回答是酿蜜,接着我问,爱因斯坦曾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四年……”难道我们不吃蜂蜜就活不长了吗?可见,蜜蜂的价值绝对不仅仅是酿蜜之产品价值,还有授粉之生态服务价值,全球80%的开花植物全靠蜜蜂为首的昆虫授粉,如果没有蜜蜂,几万种植物将会面临繁殖困难,走向灭绝。的确,由于我们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意识,对自然的产品价值,大都容易理解,但对自然的生命支撑和生态服务价值,我们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湿地的评价更是如此。

鱼米之乡是对湿地功能的最为大众化的解释,湿地的价值是多方位的,湿地可供饮水、可观光游憩、有舟楫之便,可供柴薪建材,有药材粮果、禽肉鱼虾各种水产的出产,即资源价值,湿地还有调蓄洪涝、净化水源、维持国土生态安全、缓解气候负面变化的生态服务作用,而且这个生态服务功能恰恰与我们近来普遍关注的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具体说,就是湿地的碳汇作用,难怪,2010年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的口号是“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那么,湿地是如何发挥减碳功效的呢?湿地是一种比较活跃的生态系统类型,它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中唯一的四圈共存之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湿地中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为巨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又通过分解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湿地的碳循环过程受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实质上湿地能发挥“碳汇”和“碳源”两方面的作用。

碳汇:

湿地,特别是泥炭湿地中储存着大量的碳,由此说湿地是“碳汇”。诚然,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几乎占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众所周知,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既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也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但泥炭沼泽湿地所积累的碳,对抑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变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沼泽的水热条件十分稳定时,沼泽中的泥炭不参与大气CO2循环。所以湿地沼泽的有机质的积累有助于减缓由于矿质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而造成大气CO2浓度的提高。泥炭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积累速率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吸收碳的速度要远远超过森林。湿地由于水分过于饱和的厌氧特性,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中的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因此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便起到了汇集或固定碳的作用,简称碳汇。

碳源:

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自然界中的碳源主要在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同样,工业生产、生活消费等也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即碳的排放源。这些碳中的一部分,累积在大气圈中,引起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打破了大气圈原有的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森林的生长可以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变成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源,湿地同样也可成为温室气体的释放源。湿地中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全球天然湿地每年释放的甲烷约为10亿~20亿吨,全球水稻田每年甲烷的释放量约为2亿~15亿吨。

如果湿地遭到破坏,例如,一味地围湖造田,湿地被排干或者温度持续升高、降雨减少,会导致湿地土壤水分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活力增强,沼泽失去碳积累的能力,加速了泥炭或草根层的有机质分解,增加了向大气二氧化碳的净释放量。

如果直接开采泥炭将其作为燃料燃烧,就会更迅速地把泥炭中多年积累的大量的碳氧化,随着湿地固定碳功能减弱,将使几千或上万年来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的有机物质重新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泥炭地的丧失对全球气候来说后果非常严重。

泥炭地,尤其是泥炭沼泽森林,起着碳库的作用,在这种湿地中碳被树木固定,树死后或枝叶脱落后有机物含于部分分解的枯物中,这些物质形成了泥炭。在完全分解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将被释放回大气中。但在这种情况下,分解过程将因为缺氧和PH值变低而放慢或终止,因此碳被“锁”在泥炭土中。当泥炭地遭到了破坏,这些泥炭地成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这时,湿地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进程。

今天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自然湿地,它就能发挥减缓气候负面变化的减少碳排放、把碳留住即宝贵的“碳汇”作用;反之,破坏湿地,它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源源不断地把碳释出,向大气圈释放CO2和CH4等温室气体,产生恶劣的“碳源”效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往今来,无数的诗歌辞赋产生于湿地,湿地曾赋予先人无尽的美感和灵感。逝者如斯,回眸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湿地之畔的一段对语:孟子见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从这位哲人与王者的交谈中,我们似乎能感触到古代贤达之士对鸟兽、对自然的人文情怀。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当代的生态文明同样呼唤我们对自然、对湿地、对鸟兽要高抬贵手,须厚德载物。从本质上说,人类的觉醒,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难道不是一种自救、一种自我保护吗?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浅议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 刘准桥 070106114 摘要:温室气体CO2在大气中含量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森林的碳汇功能巨大,是改善全球气候的关键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林业碳汇的概念,发展背景,功能,并介绍了影响林业碳汇能力的一些因素,而且探讨了提高森林碳汇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森林;碳汇;影响因素;措施;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Liu Zhun-qiao 070106114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CO2 is raising in atmospheric. The climate become warmer and warmer. Ecosystem is destroyed. Natural calamity often occur. Forest is functioning as a principal carbon sink.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background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 key factor of the abilit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esides take measure with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Key words: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measure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智慧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网课2018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智慧树知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第一章单元测试第二章单元测试第三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绪论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1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更多答案就在徽信公丛呺【校园柠檬】获取 第四章单元测试 名称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对应章节第四章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8-08-15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100 说明: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多选题】(20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2-17T16:22:28.1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邓绮华 [导读]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广东博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28251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属于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属于地球上的宝贵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具有极高的生物研究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一些基础性物质支撑,另外湿地系统具有特殊水调节功能,比如贮藏水源功能、调节洪水功能以及充给地下水等诸多功能,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某些破坏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轻者使得其生物多样性明显的缩减,重者甚至让某些湿地有消失退化的趋势。为了有效缓解和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本文主要对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气候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从全球的湿地分布情况来看,湿地的数量十分稀缺,但是分布却十分广泛,再加上其属于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综合以上几点,使得如今湿地生态环境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 1.研究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分析 从广义的层面对湿地环境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天然形成、人工制造两种,其基础地貌无外乎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集中情况,一般情况下会伴有淡水或者半咸水,但是只有深度不超过六米的情况下才属于湿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约有八百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其在地球陆地面积中近乎占据二十分之一。湿地属于一种区域性的微型生态系统,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许多专家普遍认为,湿地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属于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丰富多样性特征,具有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研究价值,此外其独特的水处理功能,更是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是唯一被纳入国际公约保护的生态系统对象,但是在很多地方湿地还在遭受着人类有意和无意的侵害,其中湿地围垦、生物物种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诸多行为都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直接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消退和退化,如今的湿地面积日趋缩减、水质量明显下降、水资源被过度开发、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逐渐降低,当然湿地的功能也在明显的下降甚至消退。除此之外,环境气候也是影响湿地面积消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湿地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湿地生产、生物地、湿地动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都有密切的影响,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十分有必要。 2.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概括的讲,气候变化与湿地的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对于湿地的水文情况以及营养物质水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水文情况的细微改变都会对整个湿地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改变水文循环,借助于水文循环系统的改变,其可以实现水资源在时空和地理位置上的重新分布,从降水的位置、形式以及量上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气温、辐射、风速以及干旱洪涝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造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会对湿地的蒸发、径流、水位、水文周期等关键水文过程造成影响,那么最终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也有某些特殊情况的发生,诸如不可预知的生态变化,生物学上的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有害藻华的影响,也会对生态湿地造成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其正常运转以及各种功能的施展。简而言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高、水文变化情况、水温变化、水系营养成分变化、生物学外来物种入侵、降雨形式变化、恶劣天气情况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诸多问题,都会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3. 1 气候变化对湿地动物的影响分析 众所周知,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此该生态系统属于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许多生物链能够维持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重点保护的湿地动物,例如基本的鱼虾、鸟类以及毛皮动物等,由于无法适应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数量正在逐渐的消减甚至濒临灭绝。概括地讲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简介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直接影响是指气候变化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例如由于不可抗拒的恶劣天气影响,会对动物群的生殖率和死亡率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所谓的间接影响则是指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环境变化对食物链中的食物、捕食者和竞争者关系的影响。据有关科研调查分析得知,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温度上升,会对水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水质的恶化会对水中的微生物以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温度的变化还会使得浮游生物群落及其相关食物网构成情况也会发生关联性的变化,进而与之相关的水生物分布情况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有些生物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再者,水温的升高或者降水量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湿地与水路之间的消退,湿地和水系统中的生物无法在两者之间自由转移,这也会对其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两栖类动物,因为其属于冷血动物,所以由于生物自身的特性影响制约,决定了其对于生存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要求更加的苛刻,最为直接的就是其对体温和生理机制都与合适的环境条件息息相关。最后就是迁徙类鸟类,地球气候变化会直接的影响着水鸟类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因为鸟类会根据温度的变化而选择迁徙、繁殖时机和地点,可以说湿地属于鸟类栖息或者停留的重要区域,如果这些地区的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后果可想而知。综上所述,随着湿地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存在逐渐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许多与之相关的动物也将会失去栖息地和停留地。 3. 2 气候变化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分析 不仅湿地的动物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制约,湿地的植物亦是如此。经过研究发先,大量的湿地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一段时期的低水环境。而低水环境的维持自然会与环境的温度以及降水量的影响,因此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量的变化都会直接关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与此同时,温度的升高还会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尤其是一些喜温的水植物会在该地区存活甚至大量繁殖,这些植物由于缺乏天敌或者食物链的上端,就会迅速地占据湿地,与湿地原有的植物争夺生存空间、养料以及氧气等,从而引发环境问题。例如常见的水葫芦,如果湿地发生水葫芦的大面积繁殖,那么它们的存在会明显降低浮游植物的生产率,不仅争夺各种资源,而且还会遮挡阳光,从而导致水下的植物无法正常的接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仅植物种类和群体的生存遭到威胁,而且整个生态也会遭受严重的破坏。最后,大气

2019智慧树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完整单元测试答案

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是人类历史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文件是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可在妙状元.com查看完整版答案,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国际大都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有 为什么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关于石油的分布和输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石燃料资源将日趋桔竭,太阳能、风能、氢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广.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关于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 关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下列设备或商品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电能”的是 在世界范围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主要包括 以下( )能源属于二次能源。 以下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下列哪一项属于可再生能源利用?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论文 题目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1引言 (3) 2 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4) 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 (4)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4)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4) 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5) 3 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 (5) 对湿地水资源面积的影响 (5)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6) 4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展望 (6)

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7)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研究 (7) 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7) 湿地生态系统的阈值研究 (7) 极端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8)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8) 适应性对策研究 (8) 5 结果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的源汇转化, 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近期全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湿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综述 1引言 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足由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显着的空间异质性[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窄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景观类型与格局的完整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会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可以把握湿地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问的变化,探明其内部景观组合特征及整体性特征,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全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2013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摘要:在人们对温室效应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国内外研究者的努力,已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效益、碳循环影响因素、模拟模型、碳通量及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诸多研究内容取得极为重要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尚存在不小争议,对一些过程尚不能清楚认识,对一些因素尚不能准确联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低碳农业;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温度的上升对整个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草原和荒漠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热带扩展,副热带、暖热带和寒带缩小,寒温带略有增加;农业的种植决策、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土地利用、农业投入和技术改进等受到影响;加剧了目前日趋紧张的水资源问题;改变了区域降水、蒸发分布状况;引发环境问题,增加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压力[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不是决定性原因。但不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人类活动排放出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碳循环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变化。碳循环研究在此种局势下显示出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Falkowski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蓄积了总量大约为2 000 Gt(1Gt=1×1015g)的碳[2]。尽管相较于岩石圈>60 000 000Gt和海洋38 400Gt的碳量,陆地生态系统蓄积的碳量十分微弱,但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位于陆地上,人类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且产生的影响最大,使得这部分碳储量的变化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可变性和极为显著的重要性。土壤碳库是温室气体重要的释放源,也是重要的吸收汇[3]。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可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大不确定性主要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以解释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存于植物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并固定起来,而后一部分有机物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腐烂过程中返回大气。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就形成了大气-陆地植被-土壤-大气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 在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对陆地生态系统起了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原有植被种类,甚至改变了土壤类型,并因这些改变对原有碳循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850-199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CO2排放量约为124Gt,而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的扩张。在农业活动中,耕地所造成的总净通量约占68%,牧草占13%,迁移农业占4%。人类活动已经强烈改变了原有的全球碳循环模式[5]。 1. 农业生态系统碳源?碳汇? 农业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农业生态既可以是碳汇,也可以是碳源。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业废弃物、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稻田以及生物燃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碳主要固定在作物和土壤中。农田生态系统中,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转化及释放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方式、植物品种、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因自身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碳通量,同一农业系统因管理方式或利用方式不同,甚至可以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北海杯”上海市青少年动手做大赛通知 一、指导思想: 上海世博会展示出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为进一步建设低碳、绿色城市提供了实践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以及做好节能减排宣传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等有关单位拟于2011年5月举行“新能源与低碳生活”上海市青少年“北海杯”动手做系列大赛,以“低碳新概念”车模设计制作、新能源创意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竞赛、科幻画等活动为载体,展示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活动成果。 二、活动主题: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三、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 (二)承办单位: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动手做报》社、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市能源研究会 (三)协办单位: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上海市北海中学 四、参赛对象: 青少年(中小学生) 五、主要内容: (1)新能源创意模型设计制作竞赛。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如声、光、电、机械传动等知识),以生活中各种废弃物为材料(如废纸盒、废木料、易拉罐、废塑料包装材料等等),设计制作风能、太阳能……等各种新能源动力模型,进行创意制作竞赛。竞赛按照原创性、设计构思科学性、制作工艺和外观设计等要求进行评审; (2)太阳能车辆模型载重比赛 参赛学生根据竞赛组委会制定的竞赛规则,用制作材料(太阳能

电池板、电机等)制作太阳能车辆模型,在规定时间及规定赛道进行载重竞速竞赛。 (3)“风帆动力车”模型现场制作比赛 根据竞赛组委会制定的竞赛规则,利用卡纸、竹丝、细吸管、塑料薄膜、细线等简单材料现场制作一辆风帆小车并进行竞速比赛。 (4)“新能源与低碳生活”知识竞赛 《动手做报》出版节能、环保科普知识专刊,由活动组委会组织专家编写科普知识题,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科普有奖征答活动。 六、有关事项及时间安排: 1、2011年3月底:举办模型制作竞赛项目教师培训活动;4月份: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初赛; 5月初各区县组织选拔赛,然后向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报送决赛人选;6月上旬举行市级竞赛(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2、参加“新能源与低碳生活”知识竞赛:(1)各参赛学校将参赛人数报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由区县老师统一报《动手做报》朱婕老师,个别区县如无专职老师负责,学校可自行向报社申报,申报邮箱:jelinzj@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 ;电话:53828569 。(2)申报时间从4月下旬开始;5月中旬报社将报纸(参赛题)发至学校。(3)知识竞赛获奖比例为10%,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为3%、3%、4%。(4)《动手做报——知识竞赛特刊》每份2元。 3、本次大赛设学生等第奖、优秀组织奖,团体奖等;其中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奖的集体及个人,须参加科技制作竞赛和知识竞赛两项活动。 “新能源与低碳生活”—— “北海杯”上海市青少年动手做大赛组委会 2011年3月31日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状调查说课讲解

中国林业碳汇发展现 状调查

林业碳汇国际发展现状 作者:资料来源:中国林业碳汇网更新时间:2010-6-15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世界气候变化。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IPCC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世界范围的数千名专家,完成 了两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主要是:自工业化开始发展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对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气候的变暖导致海平面升高、世界范围内的冰川减退、北冰洋冰层变薄和世界部分地区极端性气候事件增加。近年来向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发展,高纬度地区比全球平均更暖,陆地暖化高于海洋,北半球比南半球更暖化。 由此,世界各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目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的。1990年12月,联合 国大会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委员会讨论并起草了著名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随后,各缔约国在德国柏林召开了被称为“柏林授权"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就发达国家量化的减排温室气体义务进行谈判。1997年12月11日,由160个会员国表决通过《京 都议定书》,主要内容为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后,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 力的、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 “清洁发展机制(CDM ”、“联合履约机制(JI)”和“排放交易机制(ET)”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三个灵活机制。目的是协调确立国际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碳汇项目、参加碳贸易过程中的立场、 方法、手段。根据其规定,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对没有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汇项目的资助来取得一定量的减排指标,或者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减排量达到指标。而且,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其提供专门的技术方法和相关费用。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加强了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温室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应对

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事实与案例

气候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科学事实与案例 科学事实1: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 估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 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 化的主要原因,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使用 和土地利用变化(如湿地围垦等),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的变化主要来 自于农业。 ●近250年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280 ppm增加 到2005年的379 ppm,甲烷浓度值从工业化前的约715 ppb,增加到2005 年的1774 ppb,氧化亚氮浓度从工业化前的约270 ppb,增加到2005年 的319 ppb。 科学事实2: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保护湿地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 ●湿地中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碳(大气中 的CO2)转变为有机碳。湿地中含有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碳,它们在湿 地中不断积累。湿地是陆地上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上巨大的有机碳储库。尽管全球湿地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 4 %~6 %[即(5. 3~5. 7) ×108 hm2 ],碳储量约为300~600 Gt (1Gt=109 t ),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12%~24 %。如果这些碳全部释放到 大气中,则大气CO2的浓度将增加约200 ppm,全球平均气温将因此升

高0.8~2. 5℃。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的研究表明,东滩湿地芦苇群落的年固 碳能力可达(1.63±0.39) kg·m-2,是全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3~4.9 倍(平均3.3 倍)和全球植被平均固碳能力的2.7~5.9倍(平均4.0倍)。 科学事实3:湿地生态系统对洪涝、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具有调节功能,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湿地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天然水量调节器,起着调蓄洪峰、减轻洪 水灾害的作用。据研究,上游河流注入鄱阳湖的最大流量的多年平均值 为30 400 m3/s,而湖口相应出流的最大流量多年平均为15 700 m3/s,洪 水流量平均被削减14 700 m3/s,削减百分比为48. 3 %。如果没有鄱阳 湖的调蓄,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将更为频繁和严重。 科学事实4:人类对湿地的破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减弱湿地的调节功能并对人类未来产生不利影响 ●湿地的围垦使湿地的储碳能力大大降低,甚至成为碳源。科学家对我国 三江平原等湿地的研究表明,在积水条件下,湿地是CO2的汇。当湿地 被疏干围垦后,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速率大于积累速率,湿地变为CO2 的源。 ●湿地植物从大气中获取大量CO2。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导致湿地中碳物 质的积累。气候变暖或降水减少都可加速湿地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可能 促使它们成为大气的碳源。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文章转载至公众号【多特资料】,已经获得了作者授权 上面的有完整版的,为了省事,我只复制了题目发了上来 以下是题目,希望大家可以点赞 原标题: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智慧树答案100分 1【单选题】(100分) 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A 2015 2014 2013 20121 【判断题】(20分)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B 错对2 【判断题】(20分) 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B 对错3 【判断题】(20分)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A 错对4 【多选题】(20分) 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ACD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5 【单选题】(20分) 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B 地壳运动能源活动农业活动自然灾害1 【单选题】(20分)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2 【单选题】(20分)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英国的《气候变化法》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3 【判断题】(20分) 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对错4 【判断题】(20分)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对错5 【判断题】(20分) 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错对1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以常熟为例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0, 10(3), 418-42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journal/sd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10.12677/sd.2020.103051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Cit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aking Changshu as an Example Yangyu Song 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8th, 2020; accepted: Jun. 30th, 2020; published: Jul. 7th, 2020 Abstract Wetland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apitals which play a vital role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l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tlands are also sensitiv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is article takes Changshu as an example, one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etland cities in the worl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wetland ecosystem and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shu wetland city. And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Changshu wetland ecosystems were put for-ward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Wetland, Climate Change, Wetland City, Changshu, Suggestion 关于湿地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 ——以常熟为例 宋阳煜 江苏省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7日 摘要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生态结构

智慧树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生活章节测试题

判断题 1、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 2、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3、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 4、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 5、发展低碳经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6、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一个矛盾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以能源的快速消耗为代价的。 × 7、低碳经济就是节能减排。× 8、随着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一定随之上升。× 9、碳生产力是单位GDP产出的碳排放,可以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效率水平。× 10、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是中国的能源真的过剩了吗?× 11、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将北京的风给挡住了,从而导致北京出现雾霾。× 12、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13、风能大小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14、在风能利用中,风速及风向是两个重要因素。√ 15、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地形条件复杂,因此风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假如您是一位投资者,那么你会选择在湖南中设厂投资。 × 选择题 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讲话? A. 2015 B. 2014 C. 2013 D. 2012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A.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B. 公平原则 C. 可持续发展原则 D. 无悔原则

3、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A. 多伦多 B. 巴厘岛 C. 日内瓦 D. 哥本哈根 4、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A. 发展低碳经济 B. 发展循环经济 C. 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D. 发展第三产业 5、----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A. 《京都议定书》 B. 《蒙特利尔议定书》 C. 《马拉喀什协定》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A.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 B. 《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 C. 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D. 《马拉喀什协定》谈判阶段 7、工业革命以后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能源活动 B. 自然灾害 C. 地壳运动 D. 农业活动 8、低碳经济首次出现的官方文件是 A. 西班牙学者乌恩鲁2000年发表的《能源政策》 B. 2007年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框架战略》 C. 2003年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D. 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 9、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 A. 英国的《气候变化法》 B. 美国的《低碳经济法案》 C. 欧盟的《气候与能源综合法令》 D.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 A.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B. 建设资源节约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C. 建设科技开发型、能源创新型社会 D. 建设科技开发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 A. 天然气 B. 煤炭 C. 石油 D. 水电 12、从终端用能角度看,能源消费最大的三个部门是 A. 交通、工业和农业 B. 交通、农业和建筑 C. 工业、交通和建筑 D. 工业、农业和建筑 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 A. 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 B.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C.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D.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4、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A. 实现可持续发展 B. 提升国际竞争力 C. 保障能源安全 D. 避免碳锁定效应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8, 27(8): 1569-157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241) 作者简介:赵姗(1987年生),女,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氮循环。E-mail: sz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 *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18-01-16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赵姗1 *,周念清2 ,唐鹏 1 1.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2.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摘要: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累积,全球气候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氮氧化物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成为了近年来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环境问题。为了厘清两者关系,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1)对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有关氮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表明:近年来关于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说明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2)自然湿地氮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通过湿地氮循环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N 2O 为主)产生的,N 2O 的大量排放加速了气候变暖的趋势;间接影响是通过发生氮排放的氮循环与碳循环耦合关系影响产生的,自然湿地系统中不断增加的活性氮使得两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和排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3)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温度、降雨、辐射、光照和风速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湿地的主要氮循环过程——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产生影响,使得氮排放的程度和速率发生变化。文章最后对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理解自然湿地氮排放和气候变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氮排放;气候变化;自然湿地;关系;研究进展 DOI: 10.162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2707496.html,ki.1674-5906.2018.08.025 中图分类号:X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8)08-1569-07 引用格式:赵姗, 周念清, 唐鹏. 2018. 自然湿地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7(8): 1569-1575. ZHAO Shan, ZHOU Nianqing, TANG Peng. 2018.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nitrogen emission of natural wetlands and climate chang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7(8): 1569-1575. 氮素是组成生命体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多样且转化途径不一(Zhou et al.,2014)。氮在不同形态、不同环境之间的迁移转化称为氮循环,而发生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则为湿地氮循环(周念清等,2014)。湿地系统中的自然湿地是指天然形成的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滨海湿地、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邵媛媛等,2018)。氮是自然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和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湿地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而湿地是氮素重要的源、汇和转化器,氮素通过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等过程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不间断的循环(Reddy et al.,2008)。氮循环过程中释放各种含氮气体的行为被称为氮排放, 其中N 2O 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 有研究显示湿地释放的N 2O 量正逐年增加(Burgin et al.,2012),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气候变化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2013年)统计,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85 ℃,且本世纪前10年是最暖的10年,全球大气CO 2、CH 4和N 2O 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至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IPCC ,2014)。可见,全球正经历着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徐雨晴,2017),只是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模型计算出的增温幅度结果略有差异(Cox et al.,2000;Ganopolski et al.,2001;Smith et al.,2007)。此外,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指温度的变化,还包括降雨量、降雨频次(Trenberth ,2011)以及辐射强度(Sitch et al.,2007)和风速大小(England et al.,2014)的变化。IPCC 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率和强度也会增加(IPCC ,2014)。已有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的降水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这些变化都将会对敏感的自然湿地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氮排放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发展迅速,发文量逐年增加,如张金屯(1998)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