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挖掘乡土资源

挖掘乡土资源

挖掘乡土资源
挖掘乡土资源

“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意味着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其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总体规划,制定国家课程门类、标准和课时,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将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为各地各校的发展留有空间。

其次,桥墩镇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古镇,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山区。她地处浙江南大门,浙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苍南县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素有“浙江南大门”和“县城后花园”之誉。桥墩具有丰富乡土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人……在今天和未来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苍南乡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但就目前苍南各地的农村学校而,就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尚缺乏推广性的范例。

第三,乡土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受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几年来,我们从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乡土知识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知识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家乡,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但是许多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乡土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

(二)课题的意义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首先,乡土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新课程的开发将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资源单一、以少数专家为课程开发主体和忽视课程差异的倾向,提高我校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适切性,以保证我校新一轮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与实现水平。

其次,注重学校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即使地方课程也难以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校本课程是以校为开发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不同需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校本课程及其有关的活动使学生们站到了同一个起点,他们不再有以往的学业优劣之分,个人的努力和成绩能够得以显现和肯定。学生能从校本课程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为他们的转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不仅有利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有利于其专业的发展。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成为一个不断改革,促进其成员持续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而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形成这样的组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对“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因地制宜地建构课程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旨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而从自然中学自然、社会中学社会、从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更大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早。由于各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方分权的国家,国家只是提供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学校,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法国、俄罗斯、泰国等中央集权的国家,国家制定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执行计划,在课时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

在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自主权的增多,特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

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较典型像台湾G中学确立“培养社区人才、传扬社区文化、提供公共空间,建立社区学习机制”的办学宗旨,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的理念,孕育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杭州临平一小开展《让绿色走向未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收集相关的信息,获得研究成果。此外,还有江苏锡山中学、上海七宝中学等学校。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在以往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如某些地区编制的《乡土教材》就是知识性的教材。如果只重视乡土资源的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那就无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知识性校本课程就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

三、课题概念界定和开发依据:

(一)概念界定:

1、乡土

乡土即故乡,是人们出生或久居的地方。它包含三个层面:乡土结构,即空间区域;乡土经验,即生活经验,包括乡土特性、适应、过程及文化作用,这是具有独特性的;乡土意识,也是乡土的灵魂,包含乡土存在的基础与乡土存在的意义。

2、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狭义上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除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正规课程以外的一种课程,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挖掘学校周边教育资源而制订出来的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课程编制为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开发的行为与研究过程。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1、理论依据:

(1)在20世纪80年代,课程多样化的问题已引起课程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指出,课程开发有国家、地方、学校三个不同的层级,但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堂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因此,要有扎根于学校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90年代以后,教育学界开始认识到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吕达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课程的三级管理构想,主张中央、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责。随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三级课程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课程学者们围绕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本质、特征、价值、条件、制约因素、类型、操作模式、评价等进行了理论探讨,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校本课程开发为各种知识携手进入课程体系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在开发实践中,要树立知识平等的民主思想,尊重各种知识的价值。人文知识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现代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人性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是对人文知识的尊重,是一种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协调发展的知识建构。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携手走进课堂,滋润学生的心灵提供了契机。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在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政策依据: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正式开始了教育权力下放和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进程。但直到90年代后期,课程决策权才开始部分下放到学校。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部分占总课程时的20%~25%,从而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的角色,在政策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国家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做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

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的课程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从此,我国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了政策保障。

四、研究的原则:

1、学校特色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兴起旨在弥补单一国家课程开发机制难以满足学校独特性与差异性的缺陷,更好的满足具体学校的实际条件与需求。它的基地和主体在学校,它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它要解决的课程问题所反映出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它所贯彻的是本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校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求相一致。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都应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水平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在课程计划中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3、民主开放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要求体现出民主参与、共同合作的特点,要求学校具有开放的组织结构,通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形成校本开发的资源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为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代表提供表达意见和交流沟通的时空,必以凝聚广泛智慧为重要基础。

4、活动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就校本课程的类型而言,它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做事能力。

五、研究的对象

1、资源:桥墩及周边地区的乡土资源。

2、学生:全校30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

六、研究的预期目标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有示范意义的课程体系。这样既能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学科基础,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

2、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程序,形成一套易操作、实用性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理论。

3、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4、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树立了“课程建设即教师建设”这一指导思想。因为校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参与,而要求教师参与课程研制、设计与实施工作,必须首先形成“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设计者、实施者”,“课程开发即教师发展”的师资培训理念。

5、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突出“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七、研究的内容

(一)校本课程目标规划的研究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目标的规划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初步规划各年段的校本课程目标。

低段(1-2年级):让学生初步接触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步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中段(3-4年级):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初步了解家乡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探究态度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探究体验,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段(5-6)年级:使学生感受家乡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校本课程内容规划的研究

桥墩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占尽地理上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桥墩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桥墩小学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桥墩的乡土资源初步可以划分为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大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初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⑴桥墩小学坐在的桥墩地区主要社会资源有:桥墩名胜古迹:风光旖旎的玉苍山、巍峨挺拔的鹅峰山、波光粼粼的玉龙湖、白练般的苍南母亲河——横阳支江、莒溪的“浙南九寨沟”、碗窑古村落、南山钱王墓、鹅峰书院、刘基庙等。桥墩地处山区,种养业发达,每地各有特色,如玉苍山的杨梅,风岭马蹄笋,玉龙湖的草鱼,五风的香茗茶,腾垟的毛竹笋等等。由于桥墩是远近闻名的古镇,有着自己民间传统艺术。如剪纸、彩车(铁支)等。桥墩饮食文化更是闻名遐迩,如清炖草鱼头、炒田螺、棉菜团、月饼、杏仁片……让来客的赞叹不绝于耳。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横阳支江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⑵桥墩小学的学校资源,主要围绕百年老校的历史变革、文化底蕴,以及新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等;

⑶桥墩小学的家庭资源,桥墩小学家长的组成情况,家长的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又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三)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规划的研究。

虽然一线教师和专家都探索出一些新课程的教与学的模式,但课堂教学仍然是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那么这些注重实践和表达的校本课程该如何评定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相关课程的特点,将学校教育哲学、学生学习需要、教师自身特点、学校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校本课程由于本身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开发,因此它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全面实现以上目标,除必须尽快创设与新课程相和谐的教育环境,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并扎实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外,还要尽快建构起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八、研究的方法

1、初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法、测试法等方法。通过这些研究,摸清学生乡土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等方便的情况,为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校本课程设置提供参考资料。

2、研究阶段中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及对乡土资源的实地调查研究,收集乡土资源材料,整理编著校本教材。另外,通过试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方法对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3、结题阶段主要运用理论研究法方法,对课题材料进行整理,经验总结,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以及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理论等。

九、研究的步骤及操作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9月

1、组建课题组,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4、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5、初步实施研究,邀请有关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框架进行论证,制定研究方案和操作计划,完成课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08年9月

1、确定子课题成员,明确子课题主攻目标,并提出总课题报告框架。

2、子课题报告陆续完成,课题组成员讨论、修改子课题报告。

3、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质性研究。

4、完善校本课程总方案,设计校本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

5、对校本课程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6、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修改课题主报告,召开结题会议,聘请专家评审

2. 课题工作总结

3.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课题报告装订成册或书

4. 向上级省、市教科院、所申报成果

十、成果的形式

1、以报告为载体的乡土化校本课程的设计程序、辅导方式等。

2、以书面资料为载体的课题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总方案及案例集等。

3、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

4、以实物、图片、声像等为载体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

十一、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一)课题组成员

顾问:庄传开陈万湘刘妙平

负责人:许华、谢茂开。

课题组成员:

组长:曾斌

副组长:朱春德(常务)刘妙彬陈绍通杨玉松胡静

成员:秦华平朱鸯君华国安黄允钦丁珍林允快

朱碧辉许益明周爱华曾园园

(二)具体分工

1、许华(校长)、谢茂开(学区领导):主要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课题的实施指导等工作。

2、曾斌(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制定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课题方案,收集研究资料。

3、朱春德(课题组常务副组长)负责实施社会资源的研究方案辅导、搜集和积累研究材料。

①胡静(课题组副组长):负责“桥墩传说”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②秦华平(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民俗”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③林允快(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历史”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④丁珍(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特产”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⑤许益明(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名人”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⑥陈绍通(课题组副组长)、华国安(教研组组长)、黄允钦(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地理”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⑦朱碧辉(教研组组长):负责“桥墩行业”实施研究方案,搜集、积累研究材料。

4、刘妙彬(政教处副主任兼少先队辅导员)、朱鸯君(教研组组长):负责实施学校资源研究方案辅导、搜集和积累研究材料。

5、杨玉松(课题组副组长)、曾园园(教研组组长):负责实施家庭资源研究方案辅导、搜集和积累研究材料。

十二、课题经费:预计人民币20000元。

十三、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崔允漷著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3、《教育科研过程》新疆大学出版社·杨章宏著

4、《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王斌华著

5、《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袁振国著

6、《教育研究方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温忠麟主编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2757157.html,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作者:何湘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 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可以被中学地理教学课堂利用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家乡观念和爱国热情。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好奇,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对周边的地理现象与事物积极探索,主动求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学生息息相关的周边环境中寻找乡土地理素材,并把这种素材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科学的魅力,丰富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有益延伸和良好补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地理结合学生周边实际,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自主地去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将理论学习转变为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方法表达出来,有利于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爱国热情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内容的尝试

精心整理 浅谈幼儿园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苟月芳 (甘肃省宕昌县职业中专附属幼儿园甘肃宕昌748500) 摘要: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及乡土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园本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宕昌县的乡土教育资源为例,探讨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建构,并论述了这些乡土教育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展乡村幼儿教育,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乡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 自 “各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深入学习和不断的理解,我们懂得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挖掘乡土赖以展开的教育资源,开发我园的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于是开发挖掘本乡土教育资源,生成园本课程是我们的出路。宕昌县气候多样,资源富集。中药材种类达69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境内有金属矿16种,铅、锌、金、锑储量较大。境内不仅有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红色圣地哈达铺,还有国家AAAA 级自然风景区官鹅沟,有古朴神秘的宕昌古国遗址,既然我们宕昌有这么丰富的地域文化特

色,何不好好利用呢? 《指南》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获得体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适合幼儿身心健康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所接受。而“乡土”课程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和情景,如家乡的名胜古迹,美丽的官鹅沟和古羌国遗址,城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日新月异的家乡建设和变化,勤劳的劳动者……都是幼儿可 的“, 活动《搭凉亭》;语言活动:儿歌《美丽的官鹅》,谈话活动《美丽的官鹅沟》;艺术活动:美术《官鹅沟的树与湖》,音乐《欢迎来到官鹅沟》,音乐游戏《小袋鼠》;社会活动:认知交流《长征圣地——哈达铺》,活动区活动《我喜欢的官鹅沟》;数学活动《五个手指头》;健康活动《去官鹅沟》《套圈》《洋芋搅团品尝会》等丰富的教学活动。还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又有了《绿的世界》的主题活动,生成了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和《彩色的官鹅沟》,科学活动《记录春天》和《有趣的蝴蝶》,健康活动《踏春天的官鹅沟》等。就这样我们以自然资源为基点,通过预设主题和生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各领域间发生联系,并利用适宜的现成的教材改编或自己创编的一些教材构建了乡土教育资源园本课程。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凯)

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邵阳地区为例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黄凯 2015010026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祖国课程资源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乡土资源的教育的潜能的挖掘和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本文简洁邵阳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政治课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政治课邵阳地区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而乡土教材开发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课程资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上课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进行乡土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教学。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宏观载体①。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

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指人们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从小开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深厚情感的地方。而乡土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它是地方自然、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②。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作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解释较好的有:“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应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其中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③。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多样,但只有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等相联系起来的乡土课程资源才属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在农村进行乡土课程资源教育的局限性,因为农村学生每天都和自然、与山水交往,山山水水对他们的吸引力是相对城市学生较低的。正由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都是差异较大的,所以在城市要多介绍自然景点、讴歌祖

福州乡土植物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福州乡土植物资源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 用 关键词:植物资源园林绿化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第3、4期发 布时间:2012-05-07 郭君仪 福建省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十一五”以来福州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持续良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近年来,福州市大力推进“四绿”工程建设,持续开展“花化、彩化、香化”工作,大力实施垂直绿化,连续引进外来优良新品种,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到2010年,福州城区拥有绿地总面积6407.48hm2,公园绿地820hm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29%,绿化覆盖率达41.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5m2。但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的应用也存在落叶植物、彩叶植物与观花乔木应用比例少、季相变化不明显、物种多样性低及外来物种应用过多等问题。乡土植物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乡土植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应用乡土植物,既可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创造具有福州独特地域特色的地方景观;更是福州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物质基础。笔者结合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植物配置应用与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推荐具有推广价值的福州乡土园林植物资源,阐述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并对

福州今后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提出建议。本文所论述的乡土植物,仅指在当地自然植被中,观赏性状突出或具有景观绿化功能的高等植物。 1 福州乡土植物资源 1.1 福州地理概况 福州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台湾海峡西岸。位于东经118°08′~120°31′、北纬25°15′~26°39′。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暖热湿润,夏长冬短,无霜期326d,年平均气温19.6℃,年降雨量900~2100mm。 1.2 福州植物资源分布 福州横跨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地理条件优越,生物(植物)资源丰富。全市植物资源调查已鉴定出的植物种类183科684属1484种(不包括园林绿化物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63属135种,裸子植物10科31属63种,被子植物139科590属1286种。且新种(包括变种、变型与亚种)、新分布种等不断发现。而全市园林植物利用仅520多种,常用的植物更少,约350种。表明福州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未受到重视,加强乡土植物的开发应用对提高福州园林绿化水平,形成福州特色园林具有重要意义。 1.3 具有推广价值的植物资源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最近,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市级课题调研活动。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比较落后,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此,我专门走访了一些农村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农村学校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以下思考及建议。 一、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宣传 增强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责任意识。通过各级各类会议宣传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在各级教研活动和教学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建立起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并知道一些实施方法。 (二)加强督查 加大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力度。只有增强校长的课程资源意识,才能谈得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三)加强考核 提高学校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工作水平。通过常规管理,定期开展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有过程、有记录、有反思。不定期检查教案,要求语文教师教案内容要反应一定比例的农村乡土课程资源。 二、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坚持“三个全面” (一)全面关注教材体系,体会编者意图 如使用人教版的教材时,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课前导读、课后思考题、文中小泡泡,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二)全面研究教材目录,把握教材内容 在学期初安排好教学时间,激发学习兴趣,初看每个课题,推想大致内容。在讲新课时通过目录找页码,节约时间。晨读时从某课读至某课,自觉运用目录。单元复习时读指定课文,看谁读得快。在期末复习时看目录回忆课文内容,想写法及好处。看目录说喜欢的单元或课文,谈喜欢的理由。还可以进行课题趣连。 (三)全面利用教材封面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阅读训练、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走好“五大途径” (一)全面开发校内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环境布置同样是课程资源。一块块标语牌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一处处名人名言极具教育意义,一条条文化长廊是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每一位教师的生活阅历、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就是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好有限设施设备的多种功能。如,篮球,既可以用于体育课教学,又可以作为数学课上认识球体的教具。 (二)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 区域不同,特点各异,只有开发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才能被学生所熟悉,才具有亲切感和感召力。如,春天万物复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花、草、农作物等大自然的变化,训练学生观察、说话、写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麦穗》一文“咀嚼‘茅茅针’”时,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去山上找茅茅针来嚼着体会,课中就能产生共鸣,课后可以试写自己的感受。 (三)有效借助其它人文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山歌“调同词异”的特点给山歌填词,如,秀山县就可以把《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当地民歌以及秀山花灯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表达思念之情的课文时,可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的现状,通过书信、电话等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 (四)积极组织各项语文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校园生活开展组织学生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拟写通知、留言条、寻物启示、请假条、书信、借条等,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习惯;组织学生对学校的运动会、文艺演出、爬山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全程宣传报道,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组织学生举办手抄报、学习专栏等活动。 (五)认真指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作用于学习,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也有干农活,钓鱼、逮鸟、采蘑菇等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挑山工》一文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乡土课程资源贴近农村师生的生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有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对实现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秀山县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自治县凤翔小学) 农村学校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途径 ◇ 田金菊 教育论坛 2013.N4543

一幼《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 (1)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启幼儿爱家乡情感的特色教育之路资中县第一幼儿园 恩格斯说“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孩子养尊处优,这自然唤不起孩子正常的爱的情感,从而使孩子形成一种自私的以我为中心的爱,这种爱当然就不能发展到爱同伴、爱家乡,更不能发展到爱祖国。 资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各种特产、小吃等一系列有特色的资源,大自然造化神奇孕育了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那如何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将资源巧妙地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相应的材料,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下,使幼儿树立爱家乡的意识,增进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一直是我们试图探索的问题。 2011年我园设立了县级课题《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实验研究》,经过两年半的实践探索,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我园各年龄组爱家乡情感教育提供了蓝本,形成了我园社会领域教学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通过对幼儿进行抽样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对家乡的认识情况如下:(1)、幼儿对风景区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地方平时家长都带他们去过,对这些景观都有所了解。另外,幼儿是土生土长的资中人,有些家庭本身就有菜园或果园,因此幼儿对特产也有一定的了解,开展此研究让幼儿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有了拓展。 (2)、根据调查我们得出,幼儿对家乡的景观、历史、特产的了解比较浅层。虽然家长大多出生于七八十年代,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幼儿获取知识和

认知能力的培养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自身对家乡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幼儿的引导教育也有局限性。 抽样问卷调查对家长也是一次教育。经过对问卷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幼儿对家乡的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而家长对这方面的教育也不够重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从教师入手 (1)定时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积极反思和调整,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及时评价,突出日常性,过程性,撰写相关教育随笔、观察记录等。 (2)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互相观摩、评课、反思、总结。 (3)根据活动的要求邀请部分家长来园参与上课或游戏,增强互动性,共同研究、实施,提高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 (4)通过搜集资料,理论学习,实地指导,案例分析,经验介绍,交流讨论的方式对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与指导。 ①提高教师对该文化的知识面,有了对该文化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家长如何从家乡文化中挖掘教育价值。 ②引入课堂——活动教学化 案例: 我为家乡……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发现家乡的大人们都在忙碌着,为家乡做贡献。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知道人小也可以为家乡做好事,比如不乱扔垃圾、保护好环境、遵守交通规则、努力学习等等。 3、培养幼儿乐意为他人、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录象一:城市里各种行业的人的工作情景; 录象二:一个小朋友在苦恼人小,不能为家乡做事情。 2、幼儿操作材料,关于几种做法对错的判断。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考考你们,在你们的家里都有大人,他们平时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啊?”(幼儿讨论家里大人的工作)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教学文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为此,一些教师抱怨:是条件使然。诚然,城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发达的网络媒体资源、博物馆、少年宫等完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言之凿凿,似乎有理。但我们反过来思考,虽然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代发展同步,但不容置疑,单纯依赖网络媒体和图书资料的运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物化的历史资料,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缺乏质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无法亲历的遗迹现场,学生难以产生情感认同。 农村情况则截然不同,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丰富的遗迹遗址和口碑资源是用之不竭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族谱、家族史、古迹、文物、地名等等。比如一次无意的机会,钟凯老师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标有“国民党九十九师后补三团”的残碑,通过走访一些古稀老人,发现一处乱葬山竟是长沙会战时部分抗日将士的坟冢。震惊过后,钟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印证了这一猜测。还有,南田坪的一引动有趣的地名竟与太平天国经过宁乡这段史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无实证,但一些族谱当中竟有些记载。如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古迹、田间地头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其实,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一 16”(简称scHP13一16)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据一份资料介绍,北京某地历史教师曾搜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5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货币;抗日模范村的奖旗;根据地老大娘为八路军伤员送饭用的菜篮子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就

重庆乡土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初探

重庆乡土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初探 何定萍王红娟 (重庆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所 400038)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乡土植物资源的研究状况与园林应用等分析研究,指出了乡土植物园林应用技术研究的途径,提出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重庆特色景观的构思。 关键词:重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园林应用 乡土植物是指本地原有天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资源广、苗源多、易栽培,能够反映区域植被的历史。城市园林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资源,不仅能形成地域性植被特色景观,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重庆市环境概况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幅员面积8.24×104km2。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连四川泸州、内江、遂宁,北接四川广安、达川和陕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貌组合差异大,,西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部和东南部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山脉,南部是大娄山,最高处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m。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达665km。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但山区具明显的立体气候,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代表,东北部边缘山区属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 2 重庆市乡土植物资源 重庆直辖市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最低海拔73.1m,最高海拔2796.8m,立体气候差异明显,其独特地理环境使重庆蕴藏了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辖区内的武陵山、缙云山、四面山、金佛山和三峡库区均是植物资源的富甲地,且保存了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和中国特有属、种。根据近年来调查统计表明:重庆有维管束植物6000种以上,而仅金佛山现有植物资源就有333科,1999属,5849余种。三峡库区重庆段有管束植物182科,855属,2859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45属,103种,裸子植物7科,23属,36种,被子植物152科,817属,2406种。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重庆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5科,87属,99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0种,裸子植物6科,15属,19种,被子植物41科,66属,70种(见表1)。其中分布比较集中在南部大娄山脉北坡(包括江津四面山、綦江、万盛黑山、南川金佛山、武隆白马山)达40种,大巴山南坡(包括城口、巫溪)达30余种,武陵山即黔江地区,有20余种,北碚缙云山有近10种。此外,巴岳山(大足、铜梁、壁山),七跃山(忠县、石柱),巫山等亦有少数种类分布(见表2)。 3 重庆市乡土植物研究状况 从18世纪起,就先后有英国人梅斯尼,法国人德拉维,英国人布尼和德国人林普里赫特在重庆及其附近搜集植物标本。1930年中国科院在重庆北碚成立,对北碚的植物进行了研究。 193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北碚成立。抗战时期,钱崇澍、秦仁昌等人对北碚植物作了研究,写出《四川北碚植物鸟瞰》一书。以北碚植物作模式标本命名的新种有:缙云猴欢喜、北碚榕等24种。1956年植物学家侯学煜等调查研究北碚植被,查明缙云山植物(不含蕨类)198科,766属,1422种,并编绘了北碚植被图及其说明。80年代中期,重庆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所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完成《重庆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查明了园林树种100科,284属,512种(含变种和变型)。同期还进行了《重庆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利用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经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大师刘立忠,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2007年,他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需要像开采煤炭一样去开发去挖掘,去发展,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正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所说:“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

用新视角挖掘乡土资源

用新视角挖掘乡土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在美术领域中更是体现着“民族的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你看无论是蜡染、刺绣、还是国画、泥人一一无不流传至今,名扬中外。可是在我们的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样式,让我们的孩子与这个巨大宝藏失之交臂。近年来我园开展了《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把乡土资源引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仅使我们的美术活动思路更宽了、形式更多样了,同时也受到了孩子的欢迎。 生活化 本土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最直接、最坦率的反映,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有的只是朴素、真实、诚挚。它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它的一切创作来源均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反映的也是人们的真实生活。因此这对于幼儿来说应该是最熟悉的,也是最能让他们理解的。生活化是本土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同时也是《指南》提出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要素

之一,因此本土文化在幼儿园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指 南》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 群众性 本土文化在每一个地域都有其扎根的土地,那就是当地的民俗民风,而在我们同里这一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水乡古镇,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艺术样式,且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古镇中那拿着丝线临街刺绣的绣娘;深宅中那烫画的老艺人;石驳岸边挥毫泼墨的水乡画家的家中就有人是胸怀绝技 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他 者,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有 所了解。因此,本土文化的开展在这儿也就成了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使命感 本土文化忠实地映射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条主脉。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看不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颗无价珍珠的光泽,而充斥在眼前的是大量的外来文化,如何把“根”留住?这是每个华夏子孙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园的孩子正是祖国文化未来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从小就对祖国优秀文化有所了解,知道它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初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不仅起到开发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是为本土文化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发表时间:2014-12-25T10:43:28.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李立志 [导读]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李立志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教学意义和作用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扫描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一些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也并不尽然,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同教科书进行整合利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本着史料的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可爱的家乡”地情教育与学校美育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蒋闽生 内容摘要: 美育具有人文性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注重本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地情美育结合尝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美育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建瓯作为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闽北山区,有着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有古老的遗址、民居、庙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利用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人民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因为家乡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扎根在爱家乡的教育中,才会使广大青少年感到具体、生动。因为家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总是分外亲切,具体形象,可闻可见的;还因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他们的祖祖辈辈曾在此淌汗流血,为建设家乡、保卫家乡而奋斗,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血肉深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祖国的可爱。而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特级教师候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所以,我们把建瓯地情教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二、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因此,学校特别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让学生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建瓯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在办学方向上提出要“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思路,精心布置了“地域文化长廊”,开辟了“民族墙”——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家庭我爱她,“国旗墙”——从小认识世界,长大建设祖国,以“博爱”为主题,筹建了“练氏夫人”汉白玉雕像,营造爱家乡教育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苏北中学陈敏儿 摘要: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化、深化地理教学。如通过分析樟林港的变迁来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布局、乃至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乡土环境地理方面探讨和课文知识相结合,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生态农业樟林古港交通运输区域发展一、概述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