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学重点

一.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1. 微生物 Microorganism(<0.1mm)

一切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的、用肉眼看不见其个体形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种类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原核生物

真菌、单细胞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真核生物

病毒---分子生物

Mic在生物六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1、动物界(Animalia)

2、植物界(Viridiplantae)

3、真菌界(Fungi):霉菌、酵母菌、蕈子

4、原生生物界(Protozoa):原生动物、单细胞显微藻类

5、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

次氏体

6、病毒界(病毒、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另:最新三原界:将细胞生物分为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

1.古细菌原界——

a、产甲烷细菌:利用三碳以下化合物,严格厌氧。

b、极端嗜盐菌:氯化钠浓度大于9%才生长,12-25%最适。

c、极端嗜热菌:80度以上,火山,岩浆中。

d、无细胞壁的专性嗜酸菌:PH中性时细胞自溶,1-2最适。

2.真细菌原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及大部分细菌。

3.真核生物原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

另:最新三原界:将细胞生物分为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

1.古细菌原界——

a、产甲烷细菌:利用三碳以下化合物,严格厌氧。

b、极端嗜盐菌:氯化钠浓度大于9%才生长,12-25%最适。

c、极端嗜热菌:80度以上,火山,岩浆中。

d、无细胞壁的专性嗜酸菌:PH中性时细胞自溶,1-2最适。

2.真细菌原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及大部分细菌。

3.真核生物原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益的方面

1. 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分解者

2. 有些Mic可直接用作肥料

3.生物农药(杀虫杀菌剂):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农用抗菌素→链霉素(灰色链霉菌)防蔬菜细菌性病害。

4. 食品工业应用:

醋酸菌→醋,曲霉—酱油,乳酸菌—酸奶,酵母菌酿酒,木耳、蘑菇

5. 医学方面:

抗菌素、疫苗、三株口服液(双歧菌杆、酵母菌、乳酸菌)

6. 能源:沼气发酵,利用甲烷细菌→产生甲烷

7. 畜牧业:青贮饲料(乳酸杆菌、酵母菌)。

维诺格拉德斯基(1856~1953 )

(Sergei Winogradsky) :

A.创导了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生态学观点和原位研究路线,他研究了氮素和硫素的转化,证明硝化作用的两个阶段由两类细菌相继推动,采用无机盐平板分离获得硝化细菌。

B.在硫氧化菌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化能自养的概念。

C.分离获得了第一个自生固氮细菌,即厌氧的巴斯德梭菌。

贝耶林克(Martinns Beijenrinck 1851~1931 荷兰人)

A.提出了加富培养的概念,分离获得了许多种细菌的纯培养,包括根瘤菌、乳酸杆菌和绿藻等。

B. 为病毒学的建立做出开创性工作。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1

原核细胞的特点:

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真核细胞--纤维素、几丁质)

2、细胞膜:由磷脂和Pr构成,内陷形成中间体。

3、细胞质:无细胞器,核糖体小70S。(真核-80 S)

4、细胞核:无核膜,有模糊的核区—1-4条双螺旋、环形DNA,无组蛋白。(真核—DNA与组蛋白结合、多条、线形、有明显核仁、核膜外突—内质网)。

5、其它:原核细胞较小(2um以下),没有有丝分裂,不进行有性生殖。

细菌的形态

1.球形(菌):coccus

2.杆形(菌):bacillus

3. 螺旋形(菌):spirilla 三.细菌的染色

1、简单染色法:

涂片—干燥—固定—燃料染色—水洗—干燥

2、革兰氏染色:

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95%酒精脱色—番红复染—水洗—干燥—紫色的为阳性G+ 红色的为阴性G-

G-:肽聚糖(15%)、pr(65%)、类脂质(20%,主要脂多糖),分两层:外膜和薄肽聚糖层通过脂蛋白将其连接起来,壁薄,肽聚糖疏松。

原生质体:人为酸消化处理肽聚糖后,阳性细菌细胞壁完全消失,只有细胞膜包围原生质。

原生质球:人为酸消化处理肽聚糖后,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消失,有细胞膜和细胞壁外膜共同包围原生质。

缺壁细胞

L型细菌:实验室条件下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无细胞壁的菌株,由英国李斯德发现。

支原体: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缺壁细菌。

原生质体:阳性细菌原生质球:阴性细菌

在电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或数个较大的不规则的由细胞质膜内陷而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物,称为中间体,在革兰氏阳性菌中尤为明显。

质粒(plosmid):分散在细菌细胞质中游离于染色体外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分子量为核基因的1/100;非必要遗传物质,决定菌体的次要性状;具有重组性和转移性

基因工程:人为将目的基因DNA提取出来,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

作为载体的DNA(质粒、病毒)连接起来,然后倒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中,以让外源目的基因在其中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的物种。

最有代表性的几种细菌质粒

1、诱癌质粒即Ti质粒: (tumor 2.毒素质粒3.巨大质粒-固氮质粒4.降解性质粒5.R质粒(resistance)即抗药性质粒

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

1. 鞭毛:(flagellum)着生于细胞膜上,穿过细胞壁伸出体外的弯曲,波状细管状物,长度15—70μm,直径12—25nm,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易脱落,主要成份是pr。分三部分:基体、钩形鞘和螺旋丝。

2. 菌毛(Pilus):多,细、短、硬,主要成份pr。功能:粘附作用。

3. 芽胞(endospore):某些细菌发育到后期,由于条件不适宜,细胞内原生质浓缩而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的休眠孢子。功能:抗逆-吡啶二羧酸钙特点:折光性强,抗逆性强

4. 荚膜:(capsule)是菌体分泌的包在菌体外面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厚度的胶状物;

六.细菌的繁殖

1. 方式:裂殖

2. 菌落(colony):一个或几个同种的Mic按种于平板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以母细胞为中心的具一定形状、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菌落特征:(1)较小(2)粘稠湿润(3)透明或半透明(4)易挑取(5)颜色、质地均一。

放线菌:单细胞的菌体呈分枝丝状主要以孢子繁殖陆生性强的原核Mic。

特点:(1)菌体分枝丝状,菌丝无隔,宽度同细菌。

(2)菌体内含多核,核不断复制,但细胞不分裂。

(3)G+,多数不动, 仅游动放线菌属产生游动孢子具鞭毛。

(4)繁殖方式孢子菌丝

三.放线菌菌落特征

1. 大小同细菌,未形成孢子前菌落湿润光滑透明,后期干燥呈粉末状不透明。

2. 表面颜色与基内不同3 难挑取,菌丝缠紧密

丝状蓝细菌中,有些细胞变大、壁加厚,色浅——异形胞

支原体——独立生活

衣原体(Chlamydia):沙眼结膜中分离获得,比细菌小,可形成包含体。真核细胞内专性寄生

立克次体寄生在真核细胞内

真核Mic

真菌:真菌界,不含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合作用。

单细胞显微藻类: 原生生物界, 能进行光合作用。

原生动物 : 原生生物界 ,无细胞壁。

同宗结合:同一菌丝体上分化出两个性细胞或由两条来源相同的菌丝体上分化出两个性细胞结合产生有性孢子的过程。(玉米自交)

异宗结合:来源不同的(遗传物质不同,)但具有亲和力两条菌丝产生的性细胞结合形成有性孢子的过程。黑根霉接合孢子(玉米杂交)

真菌菌落特征

1、霉菌:

(1)菌落大,扩展性强,棉絮状(镰刀霉),蛛网状(根霉),绒毛状(青霉)或毡状,干燥,不透明,颜色多变。

(2)本身结构蔬松,但与基质结合紧密,难挑取。2、酵母菌:

(1)似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初期,如湿润光滑、易挑取、颜色质地均匀、半透明。(2)较细菌菌落大,较厚、隆起、腊质状。

鞭毛菌亚门特征:

1.营养体主要为无隔菌丝体.

2.无性时期主要产生游动孢子

3.有性时期产生卵孢子

4.多数水生,少数腐生或寄生、有些是植物病原菌如稻腐绵霉—水稻绵霉病。代表:德巴利腐霉

接合菌亚门特征:

1.营养体主要为无隔菌丝体

2.无性时期主要产生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或节孢子)

3. 有性孢子产生接合孢子4、低等腐生于土壤、植物残体及各种食品上,多数可产生pr酶和淀粉酶,

代表:黑根霉、高大毛霉

接合菌亚门特征:

1.营养体主要为无隔菌丝体

2.无性时期主要产生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或节孢子)

3. 有性孢子产生接合孢子 4、低等腐生于土壤、植物残体及各种食品上,多数可产生pr酶和淀粉酶,

代表:黑根霉、高大毛霉

无性繁殖:1.芽殖 2.裂殖

担子菌亚门特征:

1.营养体主要为有隔菌丝体,能形成大型子实体。

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而来初期为多核无隔,后期为有隔单核的菌丝.

次生菌丝:由两个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的具有双核的菌丝,在其生活史中占大部分时间,可形成子实体.双核菌丝通过锁状联合进行生长。

2. 无性时期不发达,有少数可形成粉孢子、厚垣孢子。

3. 有性时期产生担孢子。

4. 植物病原菌(锈病、黑粉病)、食用菌

代表:蘑菇、木耳

半知菌亚门特征:

1.霉菌营养体多为有隔菌丝体,酵母菌可形成假菌丝。

2. 无性时期主要产生分生孢子、芽孢子和后垣孢子。

3. 未发现或没有有性时期

4.土壤中分布最多,能降解多种有机质,对肥力形成很有好处;许多是动、植物病原物。白假丝酵母引起鹅口疮。

代表:黑曲霉、青霉、头孢霉

什么是病毒? 病毒是超显微的(10-300nm)、活细胞内专性寄生,离开寄主细胞后以大分子形式存在的非细胞生物。多数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包含体。

包含体:包有病毒粒子的蛋白晶体

病毒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1.成分

核酸: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核酸有单链和双链之分;不同病毒的核酸含量差别较大。狂犬病毒4%,大肠杆菌T4 60%

蛋白质:构成病毒粒子外壳,保护核酸;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亲和力。小地老虎CPV病毒不侵染黄地老虎。

其他:包膜。成分脂类和多糖。如爱滋病毒、狂犬病毒、痘病毒(天花)、乙肝病毒、SARS。

.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二十面体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放线菌等原核生物细胞的病毒。

一、毒性噬菌体:侵染寄主细胞后能在其中增殖并在短时间内裂解寄主细胞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1)吸附:不同的噬菌体在不同位点吸附。

(2)侵入:将核酸注入寄主细胞内。

(3)生物合成:核酸与蛋白质及抑制寄主细胞代谢过程的酶类和病毒释放时所需的蛋白质合成。

(4)装配:(5)释放成熟的病毒粒子:寄主裂解

敏感细菌(胞):易被毒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胞。

噬菌斑:将敏感细菌和它的毒性噬菌体按一定比例(10/1)接种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经培养,由于噬菌体裂解寄主细胞而产生透明的空斑。

二、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其核酸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不导致寄主细胞的裂解

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

(溶源细胞有时会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

溶原细胞的免疫性:溶原细胞(如含有入噬菌体)对于已感染的噬菌体的毒性突变株(入’)都具有抑制能力。

原噬菌体:溶源细胞内含有的噬菌体的核酸。

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一.微生物必需的六种营养要素

1、水分:营养体80%左右、孢子40%

2、C源:细胞物质的骨架单位并提供能量。

无机物:CO2 、 HCO3—、CO32—

有机物:糖类(单糖、双糖、多糖)、醇类、有机酸、脂类、烃类、酚类、蜡质、石油、二甲苯、氰化物…

3、N源:pr 、核酸、酶组成成份。

分子态氮: N2

无机态氮:NH4+ NO3-

有机态氮: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氨基酸

尿素在细菌分泌的脲酶 NH4+

嘌呤碱、嘧啶碱

4、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P、S、K、Na、Ca、Mg、Fe,浓度10-3-10-4 mol/L ;

微量元素:Cu、Zn、Mn、Mo、Co等,需浓度10-6-10-8 mol/L 。

5、生长因子:Mic进行正常生命代谢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如

维生素、碱基、Aα等

6、能源物质:化学物质(有机物和还原态的无机物)光能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概念:人工合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营养基质。

灭菌技术

1. 干热灭菌:利用电烘箱加热热空气进行灭菌

灭菌温度:160—180℃,时间:2小时。

适用范围: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土壤消毒

2. 湿热灭菌:利用密封高压灭菌锅内水蒸汽

温度:121.5℃,压力0.108Mpa,恒温30分钟。

适用范围:培养基、水、棉花、纱布、橡胶。

另:酒精灯火焰灭菌用于接种针、接种环等…

超高温蒸汽灭菌:130-150℃, 2-6 秒。适于不耐热材料,如牛奶。常用UHT 表示,UHT不会破坏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Mick学中主要以能源和C源及供H体为划分标准

微生物营养类型:

一.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C源和能源,供H体为有机物,包括所有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大部分细菌.

二.化能自养型:以CO2或CO32-作为其唯一C源,以还原态的无机物作为能源和供H体。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

2NH3+3O2 硝化细菌→2HNO3+4H++能量

CO2+4H + +能量→(CH2O)+H2O

2FeCO3+3H2O+1/2O2 铁细菌 2Fe(OH)2+2CO2+能量

CO2+H2O+能量—[CH2O]+O2

三.光能异养型:能源光能,C源是CO2或有机物,供H体是有机物,少数细菌如红螺细菌。

(CH3)2CHOH + CO2 光、厌氧 CH3COCH3 +(CH2O)+H2O

异丙醇红螺细菌

四.光能自养型:光能为能源、CO2为唯一C源,以无机物为供H体,包括蓝细菌、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

–产氧光合作用 CO2+H20兰细菌[CH20]+O2

–不产氧光合作用菌绿素C02+2H2S绿细菌[CH20]+2S+H20

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

1.单纯扩散(被动运输)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耗能,无载体参与。主要吸收CO2、O2、H2O、小分子Aα等

2.促进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借助膜上特异载体蛋白通过其构象的改变运送溶质,不耗能,运送SO42- 、PO42-等矿质元素及Aα、维生素。

3.主动运输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消耗能量;可逆浓度梯度运送。运送各种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一些糖类,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机制。

4.基团移位--微生物特有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又要耗能,而且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改变。主要运送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苷酸、丁酸和腺嘌呤等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概念:在微生物学中“生长”一般都是指群体生长,用来衡量微生物生长的两个指标:

生长量:一定时间内,细胞物质增加的重量。霉菌等丝状菌用生长量来衡量。

生长率:一定时间内,个体增加的数量。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用生长率来衡量。

典型生长曲线:把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微生物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每毫升培养液中活细胞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四个时期: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1.延迟期:细胞数不增加,但变大,酶活性增加,对环境变化敏感。

2、对数期:细胞分裂最快,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酶系活跃,代谢旺盛。此期的菌做为种子最好

3、稳定期:新生细胞数= 死亡细胞,活菌总数不变。细胞内开始贮存糖原,形成芽孢,有些微生物在此时产生代谢物—抗生素、激素、毒素等。是菌体及代谢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4、衰亡期:活菌数目减少;代谢减弱,细胞变形,自溶。

在工业生产中尽可能缩短滞留期,延长对数期,维持稳定期。

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几个同种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群体。

、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涂抹法--取土壤菌悬液0.1ml涂在培养基平板上

混菌法--取土壤菌悬液1 ml与培养基混合后倒平板

菌种保藏

常使用的方法低温保藏法;

微生物的计数:只适用于单细胞

1.直接法:

2. 间接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

环境条件对Mic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Td:T

最适生长温度Ts:

最高生长温度Tg:T>Tg,导致死亡。

致死温度:10分钟内全部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按微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范围不同分为:

高温性:30℃ -45—60℃-75℃,堆肥、沼气池。

中温性:5℃-25—40℃-50℃

低温性:0℃-10—15℃-20℃,冰川雪地,深海。

二、紫外线:13.6—390nm,具很强的表面杀菌能力,不具备穿透能力,常用于空气或物品表面消毒,250—280nm波长杀菌力最强。

光复活现象:经紫外线照射受损害的细胞,如果立即暴露在可见光下,有一部分可恢复正常活力。

三、常用的消毒剂分类如下

1 有机类:酚类醇类酸类醛类

2.氧化剂类

3.金属盐类 4 .卤素及其化合物 5 .表面活性剂 6. 染料

四、其它生物对Mic的影响

1. 共生关系:两种(微)生物共居在一起,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如根瘤、菌根、地衣。

2. 拮抗关系:当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其中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或其代谢产物抑制或者杀死另一种微生物。

3. 寄生关系:一种菌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噬菌体、动植物病害。

五、 pH值

最适生长:真菌 pH为5—6,偏酸性

细菌、藻类、原生动物 6.5—7.5 中性

放线菌 pH 7.5—8.5 偏碱性

六.氧 1.专性好氧菌:如醋酸菌

2. 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双歧杆菌、丁酸细菌

3. 兼性厌氧菌:如:啤酒酵母、大肠杆菌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日光:光合磷酸化化能:氧化磷酸化

(1)有氧呼吸:有氧时,底物脱H后,经完整的呼吸链递H,最终由分子态的氧接受H,产生水并释放能量ATP,同时将底物彻底氧化分解。如:

C6H12O6+6O2 酵母菌 6CO2+6H2O+nATP

C6H12O6+6O2 反硝化细菌 6CO2+6H2O+nATP

(2)无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底物脱H后,经部分呼吸链递H,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H。同时产生少量ATP,产能效率较低。

如反硝化细菌缺氧时:

C6H12O6+12NO3-→6CO2+12NO2-+6H2O+nATP

(3)无氧发酵:(微生物细胞内的生理发酵)

指在无氧条件下,底物脱H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而直接交给某一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有机物),产生少量的 ATP。

不含N有机质的降解

一.纤维素的分解:(G高分子聚合物)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CO2+H2O 有氧

→有机酸、醇无氧

二.半纤维素的分解(5C糖如木糖、阿拉伯糖;6C糖如半乳糖、甘露糖和糖醛酸组成的多糖)

半纤维素→单糖和糖醛酸→CO2+H2O 有氧

→有机酸、醇无氧

氨化作用:pr、核酸和其它含N衍生物经微生物的作用降解产生氨和各种有机(物)酸。

无机物的微生物转化

第一节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一.硝化作用:土壤中的氨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2NH3+3O2 亚硝酸细菌 2HNO2+2H2O+能量

2HNO2+O2 硝酸细菌 2HNO3+能量

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氨、氮气的过程。

1. 同化型硝酸盐还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酸盐至体内,将其还原为氨→进一步合成Aa、pr和其它有机物。NO3- —NO2-—NH3—Aa、pr

2. 异化型硝酸还原(脱氮作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把NO3-最终还原成N2,散入大气中。(微生物特有) NO3- —NO2-—NO—N2O—N2

生物固氮

生物固N:分子态N在生物体内由固N酶催化还原为NH3的过程。

一.固N微生物的种类

自生固N菌:固氮菌属(园褐固N菌)。

共生固N菌:根瘤菌属;也有不形成根瘤如固氮弧菌与禾本科植物根形成共生体。联合固氮:如固氮螺菌生活在植物根表或胶质鞘内。

固N酶:铁pr、钼铁pr

N2+6e+6H++12ATP+Mg2+ 固氮酶 2NH3+12ADP+12Pi

好气性固N微生物的防氧保护机制

(1)自生固N菌:通过强的呼吸作用和固氮酶构象的变化保护固氮酶活性。如园褐固N菌

2)共生固氮菌:豆血红pr 如根瘤菌属

共生固N微生物:根瘤菌属(Rhizobium)

但当其侵入到植物根细胞里后,菌体膨大或变成Y或T形—类菌体,固N作用在类菌体中进行,类菌体不具备繁殖能力。

具结瘤性、专一性、有效性

专一性:一种菌株只能侵染一定范围的豆科植物,形成互接种族关系。比如大豆根瘤菌只侵染大豆,豇→绿豆、花生;豌豆→蚕豆。

有效性:固N作用,并非形成根瘤后就能固N。有些根瘤菌对同种豆科植物某些品种起作用。

6、根瘤菌具有高的固N效率:

A.产生的NH3去向好。形成的NH3很快分泌到根细胞,根细胞内产生的酶系催化NH3合成Aa→运送到植物的其它部分。

B.类菌体不具备繁殖能力,耗能少,产生能量可有效地用于其固N。

C.植物根瘤菌提供充足的养分。所以共生固氮菌比自生固氮菌具有高的固氮效率。

土壤中有机质C/N对土壤中速效性N的影响

1、C/N远大于25:1,如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50-100/1,C多、N不足,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迟缓有机物的分解,同时微生物争夺土壤中速效性N,所以不应将这些作物直接用于生长田,而应该堆沤,并加入一些人畜粪尿。

2、当C/N小于25:1,如豆科作物15-25/1, N素充足,除构成细胞物质外,还有多余的部分转化为氨态氮或硝态氮而积累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有效N素积累,因此苜蓿可直接施入生长田。

3、C/N=25/1时,微生物将利用分解有机质所释放的N素,组成细胞物质,有机质中的N转移到微生物细胞中;土壤中有效N含量暂时并未增加,但微生物数量增长很快。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完整版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 必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 一)大小与形态 1.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3.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 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肽聚糖 b.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白外侧,脂质双层结构。含有外膜蛋白。 ③.脂多糖(LPS):习惯称细菌内毒素,由脂质双层向细胞外伸出, 含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 类脂A: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致病物质,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类脂A外层,具属和组特异性。 特异性多糖:最外层,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重复单位构成。 G-菌体抗原(O抗原)就是特异多糖,有种和型特异性。 LPS功能 吸附Mg2+等阳离子,与磷壁酸作用类似 类脂A,细菌内毒素主要成分 特异性多糖:O-侧链(O抗原),鉴定细菌 噬菌体吸附的位点 c.周质空间 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空间,含周质蛋白 C.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及酶 A.青霉素(penicillin)和头孢菌素: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B.溶菌酶(lysozyme):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甘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胞裂解。 D.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L型细菌(bacterial L form):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自发突变,指细胞壁缺陷的变型。 原生质体:G+ 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完全水解或青霉素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球状体:G-高渗、人工条件,溶菌酶部分水解或青霉素不完全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2)细胞膜 A.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功能: a.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b.维持渗透压 c.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产能过程。 d.合成细胞壁及附属结构的场所 C.中介体(mesosome):又称间体,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充满囊泡)。与细胞呼吸有关,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多见于G+。 3)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基本成份是水(约80%)、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A.核糖体:70&RNA + 30%蛋白质 细菌:70S核糖体(50S亚基 + 30S亚基) 真核:80S核糖体(60S亚基 + 40S亚基) 某些抗生素能作用于细菌核糖体,如红霉素与链霉素能分别于细菌核糖体的50S和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死亡。而真核核糖体为80S,故许多能有效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抗生素对人体无害。

微生物学 知识点

《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 2、病原微生物 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 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 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 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 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 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

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 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 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 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 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 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 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 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 天后, 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 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 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 M. tuberculosis 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 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 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 7 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 C过夜,可形成直径约 2-3mm、产生不同色 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 SPA 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 检测有 A 蛋白的存在。 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 CT)的关系如何。 答: LT 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 其65 C 30min 可被破坏。LT分为LT- I和LT- n, LT- H与人类疾病无关,LT- I是引起人 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构包括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其中A亚单位是毒素的 活性部分。 B 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 GM1 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 A 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 ATP 转变为 cAMP 。胞质内 cAMP 水平增高后,导致肠粘膜细胞内的水、 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到肠腔,同时钠的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LT- I与霍乱肠毒素两者间的氨基酸的同源性达75%,他们的抗原高度交叉。 什么是 O157 : H7 大肠杆菌?其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是什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难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 第1章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特点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在 活细胞内增殖 病毒 原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细胞的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菌、放线菌、衣原 体、支原体、立克次 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上的核、有完 整的细胞器 真菌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1μm 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G-菌 粘肽组成 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 五肽交联桥 同左 同左 无 特点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 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 差 含量多,50层少,1~2层 其他成分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 脂多糖 医学意义: 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 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细菌的生理 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光滑型菌落 2.粗糙型菌落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表格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e d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 医学微生物学 球菌(一)——革兰阳性化脓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G+,葡萄串珠状排 列,会发生L型转 换(变成G—)G+,链状排列,早 期有荚膜(后期消 失) G+,矛头状,成双排列,宽端相 对,尖端向外 培养基普通培养基血液、葡萄糖培养 基,血清肉汤培养 基 血液、血清培养基 菌落特点光滑,边缘整齐, 不透明,金黄色, 有β溶血环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有 较宽的β溶血环 (血平板) 草绿色α溶血环,菌落中央下 陷,有自溶酶分泌 生化反应分解甘露醇,触酶 (+),血浆凝固 酶(+)不分解葡萄糖,不 被胆汁溶解,触酶 (—) 被胆汁溶解 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与 IgG结合抗吞噬, 荚膜多糖,多糖抗 原多糖抗原,菌毛样 M蛋白抗原、P抗 原 荚膜多糖、C多糖、M蛋白 抵抗力抵抗力较强,耐热 耐盐,耐干燥,易 发生耐药性不耐热、耐干燥, 对一般消毒剂、抗 生素敏感 有荚膜株耐干燥,抵抗力一般较 弱 致病物凝固酶(使血液凝 固),葡萄球菌溶 素(插入破坏细 胞),肠毒素(引 起食物中毒),表 皮剥脱毒素(引起 剥脱性皮炎),毒 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1黏附素、抗吞噬M 蛋白、肽聚糖、致 热外毒素、链球菌 溶素(抗O试 验)、透明质酸 酶、链激酶、链道 酶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素O、脂磷 壁酸、神经氨酸酶 致病化脓感染、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炎综 合征、毒性休克综 合征化脓感染、猩红 热、风湿热、急性 肾小球肾炎 (机会致病)大叶性肺炎、支气 管炎、败血症、继发炎症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十章、细菌学概论 细菌(bacteria ): 一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1. 大小:微米、光学显微镜 2. 基本形态(适宜条件、 8-18h 、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生长期最优) 球菌 Coccus 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杆菌 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大,排列分散、无一定形式 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一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 3. 多形性: 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气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二)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 1. 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A.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 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 a. 肽聚糖 由40层左右的网格状分子交织成厚的三维立体 网状结构, 1 )细胞 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时 Hing m^Tnhmnc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大小与形态 (P123-137 ) DMA ribosome pla%Hnl

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G)和N-乙酰胞壁酸(M )经??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而成。肽聚糖支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而异。 b. 磷壁酸(G+特有成分) 酸性多糖, 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甘油型) 具重要生理功能: ①.P-结合阳离子,Mg 2+提高细胞表面酶活性 ②.细胞壁表面抗原成分 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 ④.调节自溶素活力 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 较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 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a. 肽聚糖 b. 外膜 ①.脂蛋白: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大全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是最微小的一类微生物.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核酸只有一种类型RNA或DNA,如病毒.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低,具备原始细胞核,呈裸露DNA环状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5.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6.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7.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8.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9.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0.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11.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12.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13.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14.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15.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17.微荚膜:微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者为微荚膜.18.异养菌:异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为原料,如蛋白质、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成分并获得能量.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所有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属于寄生菌.19.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20.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21.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22.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3.灭菌: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24.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菌.无菌操作指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25.防腐:防腐是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26.滤过除菌法:滤过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

微生物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微生物学 本章节学习重点: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概念、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本章节学习重点: 掌握或熟悉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熟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繁殖方式、人工培养方法以及与细菌鉴别和致病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比较 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G+菌与G-菌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菌的外形,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具抗原性等。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荚膜的特点及功能: 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透明黏液状物质。 化学成分: 多数:多糖少数:多肽 观察:特殊染色法、墨汁负染法; 功能: (1)抗干燥作用:贮留水分 (2)形成生物膜: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之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3)抗吞噬作用:能保护细菌免受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保护细菌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与消化作用,从而成为侵袭力的组成之一。 (4)荚膜抗原:分型依据。

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 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2.溶原性:温和噬菌体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 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 裂解)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 3.溶原性细菌: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4.荚膜:荚膜是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黏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这层 黏性物质就叫荚膜。 5.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 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 6. 芽孢:某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叫芽孢。 7.酶的活性中心:是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8.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 有机物。 9.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如水,碳源,能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称为培养基。

10.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 配制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1.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 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 叫鉴别培养基。 12.发酵:是指在无外在电子受体时,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 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 化反应。 13.好氧呼吸: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过程。 14.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是一类电子传递体系末端的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 物的生物氧化。 15.土壤自净:土壤对施入一定负荷的有机物或有机污染物具有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能力,通 过各种物理、化学过程自动分解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原有水平的净化过程, 称土壤净化。 16.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的干预条件下,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 得到净化,这种现象成为水体自净,其中包括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17:水体富营养化(环化有) 18.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 硝酸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汇总 绪论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G+革兰阴性菌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

微生物学重点归纳

绪论 (病原)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 病原生物:泛指能引起其他生物疾病的生物体 病原生物控制的主要方法:(1)物理控制方法:①干热灭菌法②湿热灭菌法(2)辐射杀菌法①电离辐射X、β、γ射线②非电离辐射即日光、紫外线(3)超声波灭菌法(4)滤过除菌法(5)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电离辐射的杀菌机制在于可瞬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能损伤细胞膜,破坏DNA复制,引起酶系统紊乱而导致病原生物死亡。 感染的影响因素:①病原体的致病性和数量②宿主免疫力③环境 郭霍法则:①同一种疾病中应能查到相同致病菌②在宿主体内可分离培养得到纯的病原菌③以分离、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接种易感动物可引起相同疾病④从人工感染的动物体内可重新分离培养,获得纯的病原菌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正常菌群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胞芽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 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①菌体蛋白在湿热环境中易于凝固,蛋白质凝固所需温度与其含水量成负相关,湿热中菌体蛋白吸收了水分,因此更易于凝固②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无菌:指物体重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存在 消毒(与灭菌合称杀灭法):指杀灭物体上的病原生物,但并不一定能杀灭细胞胞芽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是作用于DNA,是一条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病原生物变异或死亡 第九章细胞学总论 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核质、细胞质、细胞 膜、细胞壁(2)特殊结构: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基本结构 1.细胞壁:(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 空间结构) *青霉素的作用靶点: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交联处 (破坏细胞壁肽聚糖)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 的β-1,4糖苷键,破坏肽聚糖骨架 ②磷壁酸:格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分壁磷壁 酸和膜磷壁酸 (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空间结构) ②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革兰阴性菌细 胞壁特有结构,在肽聚糖外层 *连接外膜和肽聚糖的结构为脂蛋白 *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LPS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细菌崩解释放, 引起机体发热反应,故称为内毒素或致病原 *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 壁合成受到抑制或遭到破坏,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 不能维持固有形状,呈多形性 2.细胞膜:又称胞质膜,功能为物质转运+呼 吸分泌+生物合成 中介体: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 状结构,多见于格兰阳性菌,又称拟细粒体,功能为扩 大细胞膜面积+增加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为细菌提供大 量能量 3.细胞质:又称细胞浆,无色透明溶胶状物质, 是细胞合成蛋白质、核酸的场所 (1)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 细菌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大亚基和30S小亚基 组成,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为80S、60S和40S (2)质粒:作用:在胞内独立复制,可传给下一代, 也可通过结合转导等方式传递给其他细菌,与细菌遗传 变异密切相关。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闭 合DNA。医学上重要质粒有R质粒(耐药性质粒)、F质 粒(致育性质粒)、Vi质粒 4.核质:又称拟核,为裸露双股DNA,无核膜、 核仁,为细胞遗传物。 *细菌与真菌遗传物质对比:真菌细胞核有完整形态 和典型核仁、核膜结构 特殊结构 1.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 见(厚度≥0.2μm)的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为微 荚膜 ①产生条件:体内或含有丰富血清的培养基中(胎 牛血清) ②荚膜和微荚膜的功能(致病相关):抗吞噬抗消 化作用+黏附作用+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抗干 燥作用 2.鞭毛是由细菌细胞质伸出的细长弯曲的丝 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是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 菌菌体表面细长的丝状物,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与细 菌黏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 *性菌毛: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 (雄性菌F+菌/雌性菌F-菌) 4.胞芽: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生长条件下,胞 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作用:保存 细菌全部生命物质,但失去繁殖能力。细菌的休眠状态+ 保护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用于鉴别细菌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 度:pH=7.2-7.6+温度:37℃+渗透压:嗜盐菌、高渗+气 体(O2):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 菌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简单二分裂无性繁殖 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非常快,一代20-30分钟, 繁殖速度最慢的是结核杆菌18-20小时 细菌的生长曲线:迟缓期:短暂的适应阶段+对数期: 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 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采用该时期细菌+稳定期:细 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衰亡期:活菌数减少阶段 IMViC试验:(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 (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 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成分为脂多糖。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 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产生条件:营 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或肿瘤细胞的物质。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 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 vitamin) 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类 ①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 用来培养厌氧菌) ②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 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③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 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