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

含量,4.比重,5.环境

2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2.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水分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

4.繁殖: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第二节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受精和幼体发育须在水中进行,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主要特征不完善性

1.具五指型附肢支持力弱,位体侧

2.成体为肺呼吸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3.皮肤初步角质化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幼体单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水中繁殖

6.神经感官:具中耳,大脑半球分开

一、体型

1.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

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睑。雄体口角具鸣囊(水栖种类、蟾蜍等无)四肢:后肢>前肢

二、皮肤

特点:裸露无鳞,多腺体

组成: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疏松层:腺体、神经、血管

致密层:结缔组织、纤维,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1、中轴骨骼

①脊柱: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

A.颈椎一枚,称寰椎;

B.躯椎7枚,其结构为:

a.椎体:脊椎谷腹部增厚的部分,呈圆柱形,前端凹入,后端凸出,用以与前后相邻椎体连

接,此为前凹椎体.两栖类的椎体有前凹性,后凹形和双凹形.

b.椎弓:椎体背侧部分,围于中间的空腔即椎管,脊髓由此通过.

c.椎棘:椎弓背面正中的突起.

d.横突:椎弓基部与椎体交界处向两旁伸展的结构.躯椎和荐椎有较长的横突.

e.关节突:在椎弓的前缘和后缘皆有突起与前后相邻的脊椎骨相关节,前关节突的关节面

向上,后关节土的关节面向下.

C.荐椎:横突特长,椎体双凸形.后有两个T形突起

D.尾杆骨:胚胎期几个尾椎骨愈合而成.

┏━━上胸骨━┐

┣━━肩胸骨─┴─蟾蜍无此骨

②胸骨:━╋━━上乌喙骨

┣━━中胸骨

┗━━剑胸骨

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

③头骨:

A.脑颅:包括保护脑髓的脑闸和围绕感觉器官的软骨囊.

背面:额顶骨,蝶筛骨,前耳骨,外枕骨(围绕枕骨大孔的一对骨片,各有枕骨髁与寰椎相关节).鼻骨;鳞骨

腹面:副蝶骨,犁骨

B.咽颅:包括上下颌,舌器等骨骼

a.上颌:蝌蚪期为腭方软骨构成,称为初生上颌.

变态后发展了一些新生的硬骨构成上颌.为次生上颌.

组成:腭骨;翼骨,前颌骨,上颌骨,方轭骨

b.下颌:蝌蚪期为麦氏软骨构成,称为初生下颌.

变态后发展了一些新生的硬骨构成下颌.为次生下颌.

组成:颐骨;齿骨;隅骨;麦氏软骨;关节骨;乌喙突

┌─本体,由基舌软骨和第一对鳃弓演化而成

c.舌骨:─┼─后角,鳃弓演化而成

└─前角,由舌软骨演化而成

C.现代两栖类的头骨特点:

a.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

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

2.附肢骨骼

肩带:上肩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前肢骨:肱骨1,桡尺骨1,腕骨6,掌骨5和指骨5

腰带:肠骨,坐骨和耻骨

后肢骨:股骨,胫腓骨,(胫跗骨,腓跗骨,附骨), 跖骨,趾骨.

四、肌肉系统

1.躯干肌肉在水生种类特化不显著.

2.具四肢肌肉

3.鳃肌退化,咬肌发达

4. 分节现象消失。

五、消化系统

1.消化管分为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

(1)口腔:有唾液腺(无消化作用),上颌缘有颌齿.

(2)食道

(3)胃: 贲门部和幽门部

(4)小肠:前为十二指肠,后为回肠

(5)大肠:

消化腺:肝脏三叶,有胆囊. 胰脏位于十二指肠和胃之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器官.

六、呼吸系统

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2.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4.咽式呼吸

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

七、循环系统

显著特点: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统,淋巴系统

心脏:组成:静脉窦、心房(2)、心室(1)

无尾类还有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

传统观点:具有分流作用

最新研究:混合血与分流无关

动脉系统:演化:1、2、5对动脉弓退化

第3对动脉弓——颈总动脉

第4对动脉弓——体动脉弓

第6对动脉弓——肺皮动脉

淋巴系统: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

八、泌尿生殖

1.排泄系统:肾(中肾)——输尿管——膀胱——泄殖腔

2.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九、神经系统

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

十、感官

眼:A.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

水晶体牵引肌的调节

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A.有中耳,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卵圆窗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

第三节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四肢退化弱小发达

尾有,短小有,发达无

皮肤裸露;有骨鳞残余裸露裸露;角质化

头骨发达,似爬行类边缘不完整边缘完整

椎体双凹型双凹或后凹前凹或后凹

肋骨有无或短无

胸骨-很不发达(1块)复杂

中耳--有

眼睑无无或有有

习性穴居,体内受精水栖陆栖

一、无足目(蚓螈目)

特征:在两栖类中处于最原始的地位。具有:真皮内仍存在退化的骨质鳞、无荐椎、无胸骨及房间隔不完全等原始特征。并由于穴居生活而极其特化:无四肢,眼退化,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 m~1.5m多。体内受精。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二、有尾目(蝾螈目)

特征:具有长尾。体表裸露。头骨膜性硬骨比无尾目消失的为少,但头骨边缘不完整。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水栖游泳生活。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代表动物:蛙蛙鱼

三、无尾目(蛙形目)

特征:成体不具尾。体表裸露。头骨骨化不佳但边缘完整。椎体前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

胸骨发达。营两栖,跳跃生活。耳具鼓室及鼓膜。眼具可动眼睑

1.盘舌蟾科: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2.蟾蜍科: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蜍

3.锄足蟾科: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4.雨蛙科: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5.蛙科: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7.树蛙科: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态

一、繁殖

雄性:生殖季节出现婚垫,抱对行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但无足类和有尾类体内受精)二、变态

无尾类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

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

表明:1 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的全过程。

2 有机结构与环境变化的适应

第五节休眠

1.休眠: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

2.休眠的普遍现象:

冬眠:低温引起

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

日眠:食物短缺引起

3.休眠的生理特点:

A.代谢降低,酶活性下降.

B.冬眠时主要消耗脂肪.

C.休眠时体温接近环境温度.

4.变温动物(外温动物):蛙蛇等

恒温动物(内温动物):鸟兽等

异温动物:食虫类、翼手类、蜂鸟等

鱼头螈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迷齿:釉质不规则地伸入齿质构成回纹或称迷路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成体具五趾型附肢

2、脊椎有颈、躯、荐、尾椎的分化

3、头骨具2个枕骨髁

4、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成体心脏3腔,不完全双循环

6、具肌肉质舌和口腔腺

7、眼具眼睑,耳除内耳外还有中耳

8、个体发生需经过变态,幼体水生

9、新陈代谢水平低,调节能力弱,属变温动物

10、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第九章两栖纲

第九章两栖纲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2.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学会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重点、难点分析1.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2.青蛙的循环系统,无论从心脏的

结构还是循环的途径都比鱼类复杂,特别是它的两条循环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比鱼的一条循环途径要复杂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有较大难度,对心室内动脉血、静脉血的部分混合,导致这部分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学生会感到不好理解,所以青蛙的循环系统应作为本章的难点。3.正确解剖观察青蛙,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纲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解剖青蛙、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而且青蛙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解剖青蛙及观察的方法也应确定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二、第一课时(一)引言: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不知属于哪一类,教师告诉学生。)告诉学生我们将以青蛙为例了解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出本章的课题。(二)新课:1.青蛙(1)青蛙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关于这部分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回答:①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里?②青蛙以什么为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出这样两个问题。当学生答出后,给学生展示青蛙的生境图(条件好的学校可给学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复习教案 17.1 能量量子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过程: 1、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2)黑体 概念: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提出1:怎样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呢? 在新的理论诞生之前,人们很自然地要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规律来解释。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和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结果导致理论与实验规律不符,甚至得出了非常荒谬的结论,当时被称为“紫外灾难”。(瑞利--金斯线,) 3、能量子: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假说:辐射黑体分子、原子的振动可看作谐振子,这些谐振子可以发射和吸收辐射能。但是这些谐振子只能处于某些分立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谐振子的能量并不象经典物理学所允许的可具有任意值。相应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ε(称为能量子)的整数倍,即:ε, 1ε,2ε,3ε,... n ε,n 为正整数,称为量子数。对于频率为ν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0 1 2 3 4 6 (μ e 实验结果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单元备课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备课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二、说本单元教材 本章是在学习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最后介绍了欧姆定律的应用,测量一个导体的电阻的方法及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章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探究怎样测量一个导体的电阻。探究活动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现象和实验来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学会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次探究活动中,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是《标准》中明确要求的,另外的探究活动《标准》中没做任何要求,它是以知识为载体,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 本章建议增加一个课外探究:画出在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线,并进行讨论。 本章共有四个自然节,内容分别为: 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首先探究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应用创造学的组合原理引入欧姆定律,并进行了简单应用及探究电阻的串、并联关系。 第三节:“电阻的测量”是欧姆定律的一种应用。可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为选学内容,主要是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联、并联电路中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 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欧姆定律的实验是探索性实验,其设计是本节的难点。因为初中物理不从理论上解释欧姆定律,所以欧姆定律的建立完全领依赖实验的结果。同时,欧姆定律的实验研究在本章中是作为物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典型范例出现的。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因此是初中电学的重点知识。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是分析和研究各种电路的关键。着重介绍了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再通过实验来研究。 本节从开头引入课题后,就提出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教学时应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一是教师是要引导学生懂得欧姆定律的研究是在如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物理量中,先要确定研究对象的物理量(如I),然后逐一研究这个物理量和另一物理量的关系。研究时,要假定除这两个物理量外的其他物理量不变,然后将这些单一的关系综合起来。应该在常用方法的传授过程中,先将研究的思路和方案确定,然后再进行电路图的设计、

第17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17章 量子物理基础 17.1 夜间地面降温主要是由于地面的热辐射。如果晴天夜里地面温度为-5°C ,按黑体辐射计算,每平方米地面失去热量的速率多大? 解: 每平方米地面失去热量的速率即地面的辐射出射度 2484W/m 2922681067.5=??==-T M σ 17.2 在地球表面,太阳光的强度是1.0?103W/m 2。地球轨道半径以1.5?108 km 计,太阳半径以7.0?108 m 计,并视太阳为黑体,试估算太阳表面的温度。 解: ,444 2 2 T R I R M S E σππ==K 103.51067.5)107.6(100.1)105.1(34 8283211422?=??????==-σS E R I R T 17.3宇宙大爆炸遗留在宇宙空间的均匀背景辐射相当于3K 黑体辐射.求: (1)此辐射的单色辐射强度在什么波长下有极大值? (2)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多少? 解:(1)根据公式λm T = b ,可得辐射的极值波长为 λm = b/T = 2.897×10-3/3 = 9.66×10-4(m). (2)地球的半径约为R = 6.371×106m ,表面积为 S = 4πR 2. 根据公式:黑体表面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辐射的能量为 M = σT 4, 因此地球表面接收此辐射的功率是 P = MS = 5.67×10-8×34×4π(6.371×106)2= 2.34×109(W). 17.4 铝的逸出功是eV 2.4,今有波长nm 200= λ ( 1 (2)截止电压; (3)铝的红限波长。 解:(1) A c h A h E k -=-=λ νeV 0.22.4106.1102001031063.619 98 34=-??????=--- (2)V 0.21/0.2/===e E U k c (3)A hc c ==00νλnm 296m 1096.210 6.12.41031063.6719834=?=?????=--- 1 7.5 康普顿散射中入射X 射线的波长是λ = 0.70×10-10 m ,散射的X 射线与入射的X 射线 直.求: (1)反冲电子的动能E K ; (2)散射X 射线的波长; (3)反冲电子的运动方向与入射X 射线间的夹角θ. 解:(1)(2)根据康普顿散射公式得波长变化为 2 122 2sin 2 2.42610sin 2 4 ? π λΛ-?==??= 2.426×10-12(m), 散射线的波长为 λ` = λ + Δλ = 0.72426×10-10(m). 反冲电子的动能为 ` k hc hc E λ λ= - 348 34 8 1010 6.6310310 6.63103100.7100.7242610----??????=-??= 9.52×10-17 (J). (3)由于

(完整word版)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汇总

17.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阅读教材第2至3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1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 A B C (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课堂展示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 =______________ 右边S =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即 化简可得。 方法三: 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 1 ab .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RtΔEAD ≌ RtΔCBE , ∴ ∠ADE = ∠BEC . ∵ ∠AED + ∠ADE = 90o, ∴ ∠AED + ∠BEC = 90o. ∴ ∠DEC = 180o―90o= 90o. ∴ ΔDEC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b b b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咽式呼吸4 原脑皮 二、判断与改错 1 两栖动物的肩带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推与脊柱联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之一。( ) 2 两栖动物出现了胸骨,但与躯干椎的横突或肋骨互不连接。( ) 3 蛙的口腔中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分泌物具有湿润口腔和消化食物的作用。( ) 4 鱼类有脑神经10对,两栖类有脑神经12对。( ) 5 两栖类的生殖方式为体外受精。( ) 7 一般情况下,雄性蛙蟾类的身体小于雌性。( ) 9 青蛙的粘液腺由表皮衍生,位于表皮层内。( ) 10 两栖类为恒温动物。( ) 11 中耳是两栖类特有的听觉器官。( ) 12 蝌蚪和青蛙成体都是动物食性。( ) 13 鱼类的眼无活动性眼睑,而大多数陆栖两栖动物的眼大而突出,具有活动性眼睑。( ) 14 青蛙的椎体都为前凹型椎体。 15 两栖动物外鼻孔一对,内具瓣膜,而且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 ) 16 雨蛙和树蛙具有保护色而能迅速变色是由于在光线或温度影响下,皮肤内色素细胞发生扩展,聚合形态变化而引起的。( ) 18 蛙蟾类的声囊即是其发声器官。( ) 19 蛙蟾类的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 ) 20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大多已退化,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其它各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 21 除了幼体(蝌蚪)和鲵螈类外,原始的肌肉按节排列现象,在大多数两栖动物的成体不明显,肌隔消失。( ) 22 胰脏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既是一个消化腺,也是一个内分泌腺。( ) 24 两栖动物夏眠期间淋巴液和血液中盐离子浓度低于其活动期间。( ) 25 两栖动物的膀胱除具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重吸收水分的机能。( ) 三、填空题 1 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和()。其中鱼螈是()的代表动物,各种蝾螈和鲵是()的代表动物,而各种蛙类和蟾蜍是()的代表动物。 2 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尾和()四部分。 3 两栖动物的脊柱可分为颈椎、()、()和(),颈椎()枚,枕髁关节()个,使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 4 两栖类的循环系统已由单循环的血液循环方式发展为包括()循环和 ()循环的双循环,包括()系统和()系统两部分。 5 两栖类左、右肺皮动脉弓各分为2支,一支是(),另一支为()。 7 两栖纲分为三个目,最低等的是()目,我国仅产一种,叫(),产于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湛江市第二十八中学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一忆一忆 1.勾股定理的内容 " 2.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如果a=3,c=6,求b 二、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十分钟过后看哪组完成得好) 1.在长方形ABCD 中,宽AB 为1m ,长BC 为2m ,求AC 长. 问题(1)在长方形ABCD 中AB 、BC 、AC 大小关系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 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 / 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2、如图2,一个3米长的梯子AB ,斜着靠在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的距离为2.5米. ①求梯子的底端B 距墙角O 多少米 ②如果梯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米至C . 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三、练一练如图,某会展中心在会展期间准备将高5m,长13m ,宽2m 的楼道上铺地毯,已知地毯每平方米18元,请你帮助计算一下,铺完这个楼道至少需要多少元钱 ! 四、学习检测: 1.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 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 2.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 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 水平距离是 米。 ~ 3、如图所示,一个梯子AB 长5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间的距离为3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 的位置上,测得DB 的长为1米,则梯子顶端A 下落了 米. 五、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勾股定理的运算应用. (2)灵活应用勾股定理 ( 六、作业 (1)P 页 第 题 (2)P 页 第 题 课后反思: \ B C ] 2m A O … D C A C A O B ) D 5m 13m

八年级生物:第九章 两栖纲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九章两栖纲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理解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理解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及变温动物的概念;了解其它的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起源,了解保护青蛙的意义。在了解其它两栖动物的基础上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学会解剖青蛙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本章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了解两栖动物的起源及纲的主要特征,继续培养学生的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青蛙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殖发育的特点是学生掌握两栖纲主要特征的基础,这两部分知识都有助于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有利于培

养学生两个适应性的观点。所以,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及纲的主要特征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2.青蛙的循环系统,无论从心脏的结构还是循环的途径都比鱼类复杂,特别是它的两条循环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比鱼的一条循环途径要复杂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有较大难度,对心室内动脉血、静脉血的部分混合,导致这部分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低,学生会感到不好理解,所以青蛙的循环系统应作为本章的难点。 3.正确解剖观察青蛙,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纲的主要特征,并理解两栖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解剖青蛙、观察它的内部结构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而且青蛙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解剖青蛙及观察的方法也应确定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引言: 复习鱼纲的主要特征,当学生答出鱼纲的主要特征后,出示青蛙的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指出该动物的名称,并说出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学生答出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后,(若

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全章教案

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全部教案 变量与函数(1)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函数)基本概念; 2.了解表示函数关系的三种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并会用解析法表示数量关系. 过程性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领悟函数基本概念的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代数式和方程的相关知识,继续探索数量关系,增强数学建模意识,列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0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 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 是如何变化的. 解 随着存期x 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 也随着增长. 问题3 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 和频率f 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________. 解 (1) l 与 f 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 =300 000, 或者说 l 300000 =f . (2)波长l 越大,频率f 就 越小 . 问题4 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 表示圆的半径,S 表示圆的面积则S 与r 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 =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 cm 、1.5 cm 、2 cm 、2.6 cm 、3.2 cm 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 S =πr 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 和气温T ,气温T 随着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值,y 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 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y 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此时也称y 是x 的函数(function ).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解析法,如问题3中的l 300000 =f ,问题4中的S =π r 2,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 式. (2)列表法,如问题2中的利率表,问题3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 (3)图象法,如问题1中的气温曲线.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全章教案(整理版)(1)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一、课型课时 活动、讲授、讨论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对常见电池的认识和常用发电方式介绍;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使学生大概知道日常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它们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处。 5.为学生学习“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打下基础、培养兴趣。 6.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环境保护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知道各种发电机的能量转化过程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处。 2.教学难点是各种发电机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材分析 1.电池 五光十色的电池是学生们熟悉的,用的钟表、听的mp3、手中的m。bile ph。ne都有电池,学生天天都会用到它们。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电池部分主要介绍了干电池,也讲了蓄电池,但都只简要叙述了它们的电压,原理也只讲了它们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要先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并不涉及电化原理。。 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教材用太阳电池和燃料电池作为新型电池的代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2.发电机 从本节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本节课课外的知识性较浓,理论性的要求较低,因此不宜让学生很仔细地了解发电机的构造,只要求学生对“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使学生知道各种发电机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情况。关于火力发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易接受的,所以采用自主讨论的方法;对于水力发电,是最常见的一种发电方式, 所以采取观看录像的形式或学生总结的方法;对于核能发电,由于核能是一种既熟悉又神秘的能量,所以采取老师讲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的手段。 我觉得这节课尽管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不算高,但是它是整章的引篇,起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这章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学到下一节“怎样产生感应电流”这些理论性较强的篇章时,会感到费劲。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不宜太多板书。

第17章 课后习题 答案 .doc

建一流科组创科组特色 生物科组不仅拥有国内领先的一流教学设备,而且还具有一支善思考、肯吃苦、教研和科研能力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生物科组在生物高考、生物竞赛、社团活动和科技创新方面屡创佳绩,成为我校的名牌科组。 一、生物科组教师专业资格 生物科组共14位教师,4名研究生,学历达标100%,

其中高级教师5人,占教师人数比例35.7%。生物科组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二、生物学科教研组组织结构、活动时间及教研场地。 陈伟担任生物学科教研组长,涂斌任高三年级备课组长,吴迪金任高二年级备课组长,苏华武任高一年级备课组长。生物科组的教研办公室在D402。每周二下午为科组教研活动时间。 三、科组教学理念 (一).具有先进的生物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生物新课程目标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 的核心任务。 2.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倡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空气质量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担忧:怀着这样的忧虑,生命科学社的同学从身边做起,试图通过对校门口一块草坪的保护,引起更多人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大部分行人路过校门口草坪时,会图省事从草坪中央穿过;尤其在周末放学时段,不少同学和家长会拖着拉杆箱,从这块草坪上踩过,导致一块原

本繁密如茵的草坪变得稀稀落落。社团成员在骨干成员的组织下,开展了“守护绿地珍爱‘城市之肺’”活动,手拉手在这块草坪周围建起了一道人墙,阻止行人对草坪的踩踏,并对那些仍然试图穿越草坪的人进行了劝导。活动中,同学们都带上了口罩,寓意着失去了绿色,城市的空气将无法呼吸。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行人们纷纷从草坪两侧绕行。市民们听说了这次活动的目的,纷纷赞扬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应当推广。 3.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智力水平、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公正的,同时注意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4.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组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高二年级二十多位对生命科

最新第十七章教案 波粒二象性讲解学习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知道电子云。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例1: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活动建议: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17.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2)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一)引入新课 介绍能量量子化发现的背景:(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19世纪末页,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 Maxwell方程。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胜利之中。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头了。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也就是说: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后一辈只要把做过的实验再做一做,在实验数据的小数点后面在加几位罢了!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oda)无足目(Aoda) />鱼螈捕食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体呈蠕虫状尾极短。体呈蠕虫状尾极短。多具长肋骨但无胸骨。长肋骨但无胸骨。体表富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眼多埋于皮下。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为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与它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2、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于粘液腺。3、盲目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盲目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有助于钻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穴活动。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穴活动。听神经退化。嗅觉发达。

本目只有一科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即蚓螈科。鱼螈为本目代表。体长约40 40厘目代表。体长约40厘米穴居生活米穴居生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一种无足类。有的一种无足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燥。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幼体具一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第十八章两栖纲

两栖纲(Amphibia) 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是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化而来。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活。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3大类。 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生活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陆生脊椎动物因此构成了一个被称为四足类(tetrapods)的动物类群。水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并且所有的细胞活动都是在水中进行。从水环境来到干燥的陆地,由于水、陆环境的巨大反差,由水生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的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完全不同于水环境的陆地上得到了深刻的演变,但仅仅是初步适应了陆地生活,具有了一些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同时与水生脊椎动物在结构和功能上仍保留了许多基本的相似,处于由水上陆的中间过渡状态。 大约在古生代泥盆纪末期(距今约三亿年前),某些具有肺的古代总鳍鱼类尝试登陆并获得成功。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生命起源于水中,动物躯体结构的绝大部分是水,所有细胞活动也都是在水环境下进行的。具有这种结构和功能的水生动物一旦登陆,首先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条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矛盾。 大多数两栖动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它们是许多农业有害昆虫的天敌,是多种药物的来源,一些种类是人类的食物;在教学和科学实验中两栖类是良好的实验材料,广泛用于生物和医学的各个领域。 1.水、陆环境的差异 陆地环境与水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除了湿度条件最为明显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例如: 1.1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 空气中所含氧气至少比水大20倍。水中含氧量为3-9mL/L,而空气含氧为210mL/L,是水的20多倍。水中氧气的扩散和渗透率较低,而陆生动物获得氧气容易得多,但摄取氧气的器官必须进行彻底变革。 1.2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水的密度约比空气大1,000倍,比粘液大100倍。这大约等于动物体的原生质的密度。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却很容易把动物躯体飘浮起来,因而不存在支撑躯体的矛盾。而陆生动物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首先是如何能把躯体支撑起来并完成运动。 1.3水温的恒定性 水体是由含有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环境较为稳定,水温变动幅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5~30℃。海洋温度近于恒定。而陆地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例如四季的变化、冻冰与解冻、加上干旱、冰冻、洪水、飓风

第十七章 两栖纲

第十七章两栖纲 1、幼体形态似鱼,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需 经变态才能上陆生活,这是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 基本特征。 2、现存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为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 3、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4、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半 透明的瞬膜(有些鲨鱼已有瞬膜)。 5、蛙蟾类地眼后常有一圆形的鼓膜,覆盖在中耳外壁,内接耳柱 骨(听骨),能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 6、两栖动物的皮肤有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皮肤的外层,含有 多层细胞,最内层由柱状细胞构成生发层,最外层细胞有不同 程度的轻微角质化,称为角质层。表皮中含有丰富的粘液腺, 位于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一般认为是由粘液腺 转变而来。真皮厚,居于表皮下方,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 7、蜕皮现象:角质层细胞从皮肤的表面脱落,常见于脊椎动物中。 8、颅骨通过方骨与下颌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称自接型。舌弓背部 的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9、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与真正的陆 栖脊椎动物相比,因其颈椎和荐椎的数目较少,所以在增加头 部运动及支持后肢的功能方面还处于不完善的初步阶段。 10、两栖类脊柱两旁,前后相邻2个椎骨之间,有一椎间孔是脊神

经向外延伸到躯体各处的必经之处。 11、两栖动物的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接,这是 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12、蛙蟾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锁骨等构成,并 在胸部正中首次出现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胸骨。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骨盆。 13、腰带中的耻骨位于髋臼腹面,髂骨与坐骨位于髋臼背面,前者 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连,这种排列方式,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 腰带的共性。 14、位于腹部中线两侧的腹直肌和健划是显示两栖类原有肌肉分节 现象的遗迹。 15、两栖动物具有一些起自头部、躯干、带骨而分布到附肢去的肌 肉,称为外来肌。 16、两栖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17、在两栖动物口腔顶壁的犁骨上有两簇细小的犁骨齿,这些牙齿 并无咀嚼食物的机能,只有咬伤捕食对象和防止食物滑出口外 的作用。 18、蛙的口腔中有分泌粘液的颌间腺,腺体分泌物无消化功能,只 有湿润口腔和食物的作用,并协助完成吞咽食物的动作。19、两栖动物的主要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且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 的消化腺,而且是一个内分泌腺。 20、位于美洲和地中海地区的树螈既没有鳃,又缺乏肺脏,完全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