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_孙真真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_孙真真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_孙真真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_孙真真

论著文章编号:1005-2224(2014)06-0453-05

DOI:10.7504/ek2014060613

抗结核药致儿童肝损害194例临床研究

孙真真,朱朝敏

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所致儿童肝损害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至2012年4月重庆医

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91例各类住院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94

例患儿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肝损害总发生率8.8%,肝损害好发年龄为≤1岁的婴儿,共61

例,占31.44%;好发时间为用药后6~10d内,占53.54%;有临床表现为63.31%,常见症状为纳差、恶心、呕吐、黄疸、

腹痛、腹胀、皮疹等;有临床表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胆汁酸(bile acid,TBA)明显大于无临床表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和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肝功能指标差异不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保肝药物的患者与肝损害出现后再使用者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儿童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好发于≤1岁的婴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有临床表现的患儿肝损害

较重;血型播散型结核病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保肝药使用时间与肝损害程度无相关性。

关键词:抗结核药;儿童;肝损害;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志码:A

Clinical study of antitubercular agent-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194children.SUN Zhen-zhen,ZHU Chao-min.Department of Infections and Gastroenterology,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Chongqing International Science Key Laboratory of Pe?diatrics;Technology Cooperation Center for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Chongqing40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clinical features,and prognosis of antitubercular agent-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childre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194patients with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agent,from1691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tuberculo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gent-induced hepatotoxicity was8.8%.The patients aged≤1took the lead,with61cases (31.44%);53.54%of agent-induce hepatotoxicity occurred in6~10days after medication.There were63.31%patients with symptoms,and anorexia,nausea,vomiting,jaundice,bellyache,bloating and rash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symptoms.Liver di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withou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liver disfunction between patients with multi-system damage and single damage(P>0.05).As for those patients whose liver disfunction would be high,the difference in the use time of liver protecta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ntitubercular agent-induced hepatotoxicity is higher in the infancy.The non-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ntitubercular agent-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children,and the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are more seriou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The patients with the hematogenous disseminated tuberculosis may be easy to develop to hepatotoxicity.No cor?relation the use time of liver protectant and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Keywords:antitubercular agent;children;hepatotoxicity;clinical study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重庆400014

电子信箱:zhenzhensun2008@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加,目前报道500~1000种药物可致肝损害,其中抗结核药物约占28%,且临床症状多样。本研究是在2012年5月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2002

年至2012年4月收治的各系统结核病患儿进行系统性回顾调查,试图进一步分析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影响因素、临床特点、预后等,提供一些临床依据,提高治疗过程中所出现肝损害的防治水平。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2年至2012年4月收治的1691例各类结核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患儿资料194例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记录性别、年龄、结核病类型、服药史(药物种类、计量、给药时间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肝炎标志物等)、临床表现等。194例患儿中男性119例,女性75例,男:女为1.6∶1。年龄1个月至17岁,平均(5.31±5.14)岁。其中≤1岁61例(31.44%),>1~3岁26例(13.40%),>3~6岁26例(13.40%),>6~9岁18例(9.27%),>9~12岁29例(14.94%),>12岁34例(17.52%)。

1.2入选标准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DDW-Japan新标准,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发病前有明确的服用抗结核药物史;(2)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或用药之前可能有轻微肝脏损害,用药之后短时间内肝功能进行性或急剧恶化的患儿;(3)排除甲、乙、丙、丁、戊型肝炎,EB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所致肝功能损害;(4)原有肝病史患儿,用药前无临床表现且血清肝功能指标正常[9]。

1.3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按正规化疗标准,采用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cin,RIF)、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链霉素(streptomycin,SM)或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四联抗结核治疗,其中INH10mg/(kg·d),RIF 10mg/(kg·d),PZA20~30mg/(kg·d),SM20~30mg/(kg·d),EMB15~25mg/(kg·d)。

1.3.1停药标准对本文患儿根据其肝损害程度、结核病临床表现及医师的经验决定是否停药,停用标准为:(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ULN (upper limit of normal,正常值上限),无肝损害症状,可继续用抗结核药。(2)AST2~3×ULN,有肝损害症状或肝损害促发因素应停药。(3)肝损害异常伴发热、皮疹、关节炎等变态反应宜停药。(4)肝细胞异常伴黄疸时停药。(5)AST≥3×ULN、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1.5×ULN及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2×ULN时停药[10]。

1.3.2保肝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根据肝损害程度采用不同程度保肝治疗,主要保肝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次嘌呤核苷、齐墩果酸、甘草酸二胺等,有黄疸者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并每周复查1~2次肝功,根据转氨酶变化情况增减保肝药物。

针对保肝药使用时间不同分为2组:(1)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组;(2)出现肝损害后再加用保肝药物组。

1.4统计学方法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患儿年龄、临床表现、结核类型等发生率用百分百表示,肝酶学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患儿有无临床表现、是否使用保肝药及结核类型的不同采用秩和检验对其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生肝损害时间本次调查发现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时间最短为2~3d,最长为43d,平均时间为(10.95±7.34)d,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是用药后6~10d内,占5

3.54%。

2.2有无临床表现的患儿肝功能指标的比较儿童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胀、皮疹、肝脾肿大等,约36.69%的患儿无临床表现,详见表1,根据有无临床表现采用轶和检验对其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临床

表1194例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患儿主要临床表现

病例(例)百分比(%)纳差2010.30

恶心、呕吐4824.74

腹痛、腹胀199.79

黄疸2010.30

皮疹10 5.15

皮肤瘙痒5 2.57

肝脾肿大9 4.63

水肿10.51

无症状7736.69

表现组TB(P=0.003)、DB(P=0)、ALT(P= 0.029)、AST(P=0.011)、TBA(P=0.005)明显大于无临床表现组,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同结核类型患儿肝功能指标的比较194例患儿中单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92例(47.42%),其中肺结核43例(22.16%),粟粒性肺结核占肺结核的37.2%,结核性脑膜炎31例(15.97%),腹腔结核4例(2.06%),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累及≥2个系统)102例(52.57%),其中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46例(2

3.71%),试比较单系统损害和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肝脏酶学指标,结果显示,两者肝酶学指标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保肝药使用时间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194例患儿分别加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次嘌呤核苷、齐墩果酸、甘草酸二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

治疗。根据保肝药物加用时间不同,对患儿肝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保肝药物的患儿与肝损害出现后再使用者肝酶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治疗和临床转归194例中患儿因AST>3ULN停药患儿20例,其中单纯停用RIF患儿18例(9.27%),同时停用RIF、PZA患儿2例(1.03%);因肝细胞异常伴黄疸停药患儿10例,其中单纯停用RIF患儿4例(2.06%),同时停用RIF、PZA患儿5例(2.57%),同时停用INH、RIF、PZA患儿1例(0.51%);因肝损害伴皮疹停药患儿4例,其中单纯停用RIF3例(1.54%),同时停用INH、RIF患儿1例(0.51%)。

本次调查发现,经停用肝损害药物及保肝、降酶、退黄、支持治疗后,肝功能均较前好转,无药物性肝衰竭病例发生,其中肝功能较前好转最短者2d,长者14d,其中在1周内的占85%。

表2有无临床表现的两组患儿肝功能比较

TB(μmol/L)DB(μmol/L)白蛋白(g/L)ALT(U/L)AST(U/L)TBA(μmol/L)有临床表现28.91±34.6817.60±23.7839.22±7.32192.07±187.65224.82±215.5892.63±96.30.

无临床表现16.36±23.638.22±10.7040.08±6.57157.15±134.20154.37±144.3939.95±52.63 P值0.00300.0710.0390.0150.005

表3单系统损害与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儿肝功能的比较

TB(μmol/L)DB(μmol/L)白蛋白(g/L)ALT(U/L)AST(U/L)TBA(μmol/L)

单系统损害20.20±31.911.28±17.3840.76±7.22183.28±182.74195.24±194.5156.87±89.04

多系统损害23.23±27.2813.19±18.8638.76±6.48161.91±135.77174.75±168.5465.13±72.32 P值0.3920.9070.1010.6100.8040.243

表4不同时间使用保肝药的患儿肝功能比较

TB(μmol/L)DB(μmol/L)白蛋白(g/L)ALT(U/L)AST(U/L)TBA(μmol/L)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保肝药物17.26±25.448.66±9.6639.64±6.70143.2±103.9172.0±161.458.05±61.96肝损害出现后再使用保肝药物26.62±34.7916.20±23.5540.06±7.20195.8±170.5203.6±201.675.95±100.10 P值0.1470.0590.3500.0590.6300.422

3讨论

目前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已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严重阻碍了结核病的防治,已成为被受重视的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报道显示,目前成人多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害发病率为2%~28%[11],儿童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8%[18],本研究中肝损害发生率为8.8%,与报道一致。

在结核病治疗中,全程治疗作为结核病治疗的原则之一,由此可见遵守治疗疗程至关重要,结核治疗中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研究发现,16.58%的患者结核治疗失败是由于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12],因此早期发现肝损害的发生至关重要。本资料研究发现,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在儿童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纳差、

恶心、呕吐、黄疸、腹痛、腹胀、皮疹、肝脾肿大等,有临床表现组TB(P=0.003)、DB(P=0)、ALT(P= 0.029)、AST(P=0.011)、TBA(P=0.005)明显大于无临床表现组,因此密切注意患儿临床表现有助于肝损害的早期发现,且可以预防严重肝损害的发生,虽然儿童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易与基础疾病表现有交叉,尚不能完全作为肝损害的诊断依据,但在临床上可以提高医生警惕性,尤其在不具备进行肝功能指标检测的情况下。而另一方面,Penghui Shang等[12]研究发现,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中,33.02%的肝损害患者不存在任何临床症状,其中有8例患者肝损害严重。本资料统计发现,约36.69%的患儿无临床表现。因此,结核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肝功能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研究显示,成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诱发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是否有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联合用药,营养不良,嗜酒等[13-16],对于儿童,目前各个报道不尽相同。Mansukhani等[17]研究发现,儿童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与年龄呈反比,3岁以下儿童更易出现肝功能异常,与联合用药有关,而与性别、体重、营养不良、结核类型无关。Peter[18]研究发现,抗结核药物剂量与肝损害发生率无相关性。Reto等[19]研究发现,营养不良是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高位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肝损害发生率与年龄、用药时间有关,好发年龄为≤1岁,占31.44%,好发时间为用药后6~10d内,占53.54%,因此在此年龄组及初始结核治疗1周内更应加强肝功能检测。儿童各器官及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结核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我们统计发现,194例结核药所致肝损害患者中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者102例(52.57%),粟粒性肺结核占肺结核的37.2%,可见,血行播散型结核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可能原因为结核杆菌可通过血液运行到全身各脏器,引起多器官结核,特别是肝结核,从而对药物代谢能力减弱。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此类结核病肝功能的监测。而单系统损害结核病和多系统损害结核病患者肝酶学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结核病的类型可能与肝损害的程度无相关性。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但至今仍没有任何有效药物,目前预防肝损害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加用保肝药物。本研究显示,抗结核治疗同时使用保肝药物的患儿与肝损害出现后再使用者肝脏酶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保肝药使用时间不同与肝损害程度无相关性,目前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Meghna等[20]研究发现,在抗结核治疗初期同时服用保肝药,肝损害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此可见保肝药早期使用是预防肝损害的一个有效方法,但一旦发生肝损害,保肝药的早期应用并不能降低肝损害程度。

目前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诊断仍是一个挑战,儿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36.69%的患儿无临床表现,肝损害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寻找更为严谨的诊断量化标准及异性生化指标是今后防治肝损害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对于已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关键是停用和防止再使用肝损害药物[21],但是在结核治疗中,停止肝损害药物必将导致结核治疗失败,因此应尽量避开肝损害危险因素,慎重选择抗结核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必要时加用保肝治疗,注意定期随访肝功能指标,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避免和减轻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key findings from the December2009WHO report[J].Wkiy Epide?

miol Rec,2010,85(9):69-80.

[2]张海英,施晓嶶,李玉珍.利福平致严重血小板减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6):441.

[3]Attri S,Rana SV,Vaiphie K,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N-acet?ylcysteine in isoniazid induced hepatic injury in growing

rats[J].Indian J Exp Biol,2001,39:436-440.

[4]Bigoniya P,Shukla A,Singh CS,et al.Evaluation of hepatic mi?crosomal enzyme functional integrity on picroliv pretreatment

against CCl4induced hepatotoxicity[J].Int J Pharmacol,2010,

6:200-207.

[5]Gond NY,Khadabadi SS.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ficus cari?ca leaf extract on Rifampicin-induced hepatic damage in

rats[J].Indian J Pharm Sci,2008,70:364-366.

[6]Hong Kong Chest Service,Tuberculosis Research Centre,Ma?dras,et al.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three anti-tuberculosis chemoprophylaxis regimens in patients

with silicosis in Hong Kong[J].Am Rev Respir Dis,1992,145:

36-41.

[7]Shibata K,Fukuwatari T,Sugimoto E.Effects of dietary pyra?zinamide,an antituberculosis agent,on the metabolism of tryp?

tophan to niacin and of tryptophan to serotonin in rats[J].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1,65:1339-1346.

[8]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Update:fatal and severe liver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rifampin and pyrazinamide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and

revisions in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CDC recommendations:United States,2001[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01,50:733-735.

[9]Hoofnagle JH.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DILIN)[J].

Hepatology,2004,40:773.

[10]肖和平.结核病防治新进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Tostmann A,Boeree MJ,Aarnoutse RE,et al.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concise up-to-date review[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192-202.

[12]Penghui Shang,Xinyin Xia.Incidence,Clinical features and impact on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LI)in China[J].PLoS One,2011,6

(7):e21836.

[13]Yee D,Valipuette C,Pelletier M,et al.Incidence of serious side effects from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mong pa?

tients treated for active tuberculos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1472-1477.

[14]Wang Win,Wu PC,Yuen MF,et al.Antituberculosis drug-re?lated liver dysfunc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Hep?

atology,2000,31:201-206.

[15]Agal S,Baijai R,Rramanik S,et al.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hepatoenterolog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20(11):1745-1752.

[16]Tostmann A,Boeree MJ,Aarnoutse RE,et al.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concise up-to-date review[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2):192-202.

[17]Mansukhani S,Shah I.Hepatic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tu?berculosis on treatment with antituberculous therapy[J].Ann

Hepatol,2012,11(1):96-99.

[18]Peter RD.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children[J].Pediatr Rep,2011,3(2):e16.

[19]Reto VLV,Castillo VJ.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pediatrics[J].Rev Gastroenterol Peru,2005,25:

362-365.

[20]Meghna RA,Narsimha MR,Bhasker CV,et al.Prevention of hepatotoxicity due to antituberculosis treatment:a novel inte?

grative approach[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30):

4753-4762.

[21]Lieber CS.Alcoholic fatty liver:its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progression to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J].Alcohol,

2004,34:9-19.

(2013-11-16收稿2014-03-10修回)

·消息·

第四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峰论坛

暨第一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讨班通知

随着在上海、济南、广州成功连续举办了三届高峰论坛之后,近一年来各种对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治新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同道们在此领域的进一步学术交流,经专家学术委员会共同讨论,拟在时夏季节,2014年8月22-24日,在重庆市重庆凯宾斯基酒店举办第四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高峰论坛暨第一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治新技术研讨班。

会议期间将有8个主题发言,有国内资深专家作为特邀嘉宾介绍儿童耳鼻咽喉头颈疾病诊治最新技术,包括一些儿童ENT多发病、罕见病,以及儿童特有先天性疾病。另外有20个自由发言,由与会的人员进行交流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会后将由专家组对自由发言者给予评分,评出各项优秀论文给予相应的奖励,并由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聘发奖状。特此欢迎从事耳鼻咽喉科、儿科界及相关学科同仁投稿及出席会议。

截稿日为2014年7月20日,投稿摘要至学组秘书(陈超)。如专家评议被选中的自由发言者,学组将负责全程费用,对于仅参加会议学员,注册费为700元/人。所有与会同仁都可获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10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医师学组

第四届论坛执行主席:姚红兵

论坛学术委员会主要成员:许政敏(上海)、张建基(济南)、刘大波(广州)、姚红兵(重庆)、谷庆隆(北京)、王智楠(武汉)、王爱华(北京)

联系方式:论坛执行秘书:彭艳玲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机:151********E-mail:963065398@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学组秘书:陈超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机:139********E-mail:chenchao_ent@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中国医师协会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专题笔谈·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 李锋卢水华 【摘要】不同国家、地区报道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不同,不同抗结核药物 引起DILI的概率也不相同。在我国吡嗪酰胺与利福平是最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DILI的相关危 险因素包括:性别和年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并发症等。抗结核药物发生DILI的主要机制包括 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发生DILI后需密切观察,可给予停药,充分的休息,积极保肝 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选择抗结核方案。预防性保肝治疗目 前正在研究中。抗结核过程中应当关注导致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避免导致肝损伤的其他因素,更全 面地保护肝脏。 【关键词】结核;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used by anti-tuberculosis drugs Li Feng, Lu Shuihua. 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hanghai 20150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Shuihua, Email: tuberc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Abstract】 Incidence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reports of various areas, and different anti-TB drugs have different chances to cause liver injury. Pyrazinamide and rifampicin are the most common drugs resulted in DILI in our country.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DILI includes gender, age, lifestyle, genetic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The main mechanism of anti-TB DILI includes liver toxicity and allergic liver damage. The patients with DILI require closely observation and have enough rest. The anti-TB regiment should stop if necessary, and protective therapy should be given. Most patients with DILI could recover gradually after proper medication. After liver functional improvement, the anti-TB regiment should be chosen carefully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ase history. Prophylactic treatment for hepatic injury is currently not conclusive. Therefore, the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overall anti-TB process, and the factors that could cause hepatic damage other than anti-TB drugs should be avoide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导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理论上,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药物都可能出现DILI。抗结核药物在使用过程中,DILI是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不少患者需要停止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衰竭甚至死亡的病例也时有发生,这些都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一、抗结核药所致DILI的发生率 不同国家、地区报道的抗结核DILI发生率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低至2.5%,最高可达34.9%。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3.003 作者单位:201508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结核科 通讯作者:卢水华,Email: tuberc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这种差异与多因素有关,比如种族、社会经济状况、地理位置及研究者对DILI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预防性治疗等。大多数DILI的报道来自欧洲、亚洲及美国,亚洲国家中以印度的发生率较高[1]。 不同的抗结核药物引起DILI的概率不同。对于欧美人异烟肼有较高的导致DILI的概率,在我国吡嗪酰胺与利福平是最常见的导致DILI的药物。其次包括异烟肼、其他利福霉素、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等。第二组,第三组和第五组药物较少引起DILI。 二、抗结核药所致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 DILI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1)性别和年龄:DILI女性相对多见。在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和新生儿容易发生DILI。老年人发生DILI可能与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肝肾功能自然减退以及并发症增

2012年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界限是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 A. 1周 B. 1月 C. 3个月 D. 6个月 请选择D 2.药物性肝损伤不会导致下列哪种疾病或并发症? A. 肝衰竭 B. 慢性肝炎 C.肝脓肿 D. 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 C 3.药物性肝炎所致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症状: A. 黄疸和皮肤瘙痒 B. 黄疸和肝酶升高 C.皮肤瘙痒和肝酶升高 D.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请选择 A 4.急性肝细胞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5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 A 5.胆汁淤积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 B 6.混合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C

7.长期应该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的DILI类型: A.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 B.慢性DILI,胆汁淤积 C.慢性DILI,脂肪肝 D.慢性DILI,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 C 8.据有关研究资料,在我国急性肝炎中约有多少比例是由DILI导致? A.5% B.10% C.15% D.20% 请选择 B 9.导致DILI的前4类药物,根据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A. 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B. 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C. 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D. 抗结核药,中草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请选择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 大多不可预见 B. 过敏性药物肝病与剂量无关 C. 肥胖人群更易发病 D. 停药2周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请选择D 11.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DILI常在服药多久出现肝功能障碍? A. 1周以内 B. 1-4周 C. 2-4周 D. 4周以上 请选择 B 12.可疑DILI患者病情严重,临床症状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须排除 A. 急性戊肝感染 B. 肝脏占位性病变 C. 药物过敏反应 D. 胆系感染 请选择 A 13.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肝病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性细胞上升常达%以上?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药学监护

结核性腹膜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之一,该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给予合理、足够疗程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而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肝损害也不时伴随发生。如何保持联合化疗方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避免或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本文就临床药师参与1例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肝损害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的实践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药物治疗中发挥作用。 1临床资料 1.1病史摘要 患者,女,31岁。主因“间断发热3个月”于2013年3月5日入院。患者于2012年12月因“感冒”出现发热,最高38.5℃,伴乏力、纳差,就诊当地医院行相关检查提示胸水、腹水,给予抗感染、利尿治疗1周后腹水基本消退,但仍有低热,为明确发热原因就诊本院。查体:体温38.0℃,颌下可触及淋巴结,压痛阳性;右肺于第4肋间以下叩诊浊音,腹稍膨隆,腹韧,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患者既往对青霉素过敏。入院诊断:发热待查:结核性腹膜炎? 1.2治疗经过 入院第1天,给予患者常规的营养支持及口服螺内酯40mg,1/日,利尿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相继回报:C反应蛋白:13.30mg/L;血沉:51mm/hr。胸片提示: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并右侧胸膜肥厚、粘连。胸水化验:浆液粘蛋白定性(+),白蛋白28.4g/L;结核杆菌定量:1.2×103拷贝/ml;腺苷脱氨酶:78.0U/L;乳酸脱氢酶:1195U/L。腹膜穿刺病理活检示:见慢性肉芽肿性炎,符合结核性腹膜炎。肝功能、腹部B超正常,乙肝阴性。诊断明确:①结核性胸膜炎;②结核性腹膜炎。给予异烟肼片0.4g,口服,1/日;利福平胶囊0.45g,口服,1/日;吡嗪酰胺片0.5g,口服,3/日,硫酸链霉素0.75g,肌注,1/日,四联抗结核及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滴,1/日,保肝治疗。第6天患者诉恶心、呕吐,食欲不佳。体温白天正常,夜间有低热。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口服,3/日,止吐治疗。第9天患者仍诉恶心、呕吐,影响食欲及睡眠。考虑药物剂量大,将异烟肼减至0.3g。第12天患者仍诉呕吐,呕吐量渐大。复查肝功能:ALT104U/L,AST375U/L,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正常。停用四联抗结核药,加强保肝治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甘草酸苷80mg,静滴,1/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B6注射液200mg+维生素C注射液2g+10%氯化钾注射液5ml,静滴,1/日。第14天肝功能示:ALT225U/L,AST440U/L第16天肝功能示:ALT119U/L,AST216U/ L。患者因经济原因,于当日自动出院。出院诊断:①结核性胸膜炎;②结核性腹膜炎;③药物性肝损。 2药学监护 2.1患者用药教育 螺内酯为醛固酮拮抗剂,为弱的保钾利尿药,起效较慢,而维持时间较长。主要不良反应有高钾血症、胃肠道反应、低钠血症、抗雄激素样作用等。给药应个体化,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观察电解质变化,而后再逐渐增至有效量。于是临床药师嘱患者:螺内酯每日2片(40mg)于早晨饭后服用,可减少副作用提高药物利用度,并且避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影响睡眠。患者欣然接受,按照临床药师的交待服药。 入院第6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临床药师也考虑可能是服用抗结核药后出现的消化道症状,于是嘱患者:把抗结核药放在饭后服用,可减轻胃部不适症状,但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患者很容易接受。 2.2治疗药物建议 入院第9天患者服用多潘立酮后,及将抗结核药改为饭后服用,恶心、呕吐症状仍不缓解。临床药师分析:虽然可能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但也不排除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异烟肼片的用法说明书中示:成人,按体重每日口服5mg/kg,最高0.3g。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药学监护 杜伟,杨亚男,赵力,费平霞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途径,提升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能力。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肝损害患者的药物治疗,适时进行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监测、疗效观察及用药建议等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的用药教育被患者接受、用药建议被医生采纳,药品不良反应也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结论:进行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有效途径,分析总结问题可提高临床药师专业水平。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害;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中图分类号]R97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507(2015)03-0150-02 作者简介:杜伟(1981-),男,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主管药师, 大学本科,从事医院药学工作。 通讯作者:费平霞(197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副主任药师,硕士, 从事临床药师工作。 ·药物临床·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药学进展·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 卢水华1,王琳2,肖和平3 (1.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508;2.解放军第85医院,上海 200235;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433) [摘 要]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0%。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导致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关键的是停用并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 体内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应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抗结核药物 性肝损害的识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规范。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药物性 [中图分类号] R978.3;R9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781(2011)06-0767-03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是指抗结核药物经消化道和静脉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导致的肝脏损害。多数文献报道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在3%~10%,少数文献报道发生率>10%。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经及时处理,预后一般较好,但其中仍有0.40%~1.50%的患者因为严重肝损害死亡。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降低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直接影响了结核病的防治效果[1],应引起高度重视。 1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频率  各种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频率不同。日本的统计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WHO推荐的标准短程化疗方案中,联用利福平、异烟肼对肝损害等不良反应有协同效应[2],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用药可增加肝损害的发生风险[3]。 2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分型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其中急性肝损害占绝大多数,按国际药物性肝损害RUCAM 评分分型标准[4]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害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倍正常值上限,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5,临床表现不典型,黄疸不明显,可伴过敏症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其主要特征。 [收稿日期] 2010-05-11 [修回日期] 2011-02-22 [作者简介] 卢水华(1966-),男,湖北天门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硕士,从事肺部感染性疾病及结核病研究。电话:021-********-2380,E?mail:tuberc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ef3576860.html,。 [通讯作者] 肖和平,男,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②胆汁淤积型:血清碱性磷酸酶≥2倍正常值上限,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2,又分为a.毛细胆管型,患者有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微升高;b.肝毛细胆管型,患者有腹痛、发热,类似急性黄疸性肝炎或胆道梗阻表现,还可有超敏反应,年龄较大的患者易发生此类肝损害,代表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抗生素。③混合型:临床及生化指标介于肝细胞损伤型与胆汁淤积型之间,患者同样也可有超敏反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在2~5之间,肝组织学提示肉芽肿生成。 ANDRADE等[5]研究表明,人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型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类型。王晓丽等[6]的研究显示,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中,肝细胞型占25%,胆汁淤积型占35%,混合型占40%。 3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的机制各不相同,且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代谢产物调节毒性、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及调节内皮病变作用,胆汁分泌受阻、小胆管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脂蛋白分泌减少,脂肪酸线粒体β氧化受阻,溶酶体磷酸酶阻滞,动脉缺损引起胆管缺血,肝星状细胞激活等。总体而论,药物肝损害的机制包括药物对肝脏的毒性损害、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方面两个方面。 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直接损害的药物多属于原浆毒性,对肝细胞及细胞器无选择性;间接损害包括免疫介导性肝损害、线粒体失能、肝星状细胞、巨噬细胞放大药物肝毒性作用等机制。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机体个体差异而非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反应过程,是由于一连串的偶 · 767 · 医药导报2011年6月第30卷第6期万方数据

一线抗结核药致肝损害

结核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疾病,是除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征(AIDS )以外死亡率最高的感染性疾病,在全球广泛流行, 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世界第22个结核病高负 担国家,结核病患者高居世界第2位。我国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 用短程督导化疗方案[1],即初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采用2H3R3Z 3/4H3R3方案,复发涂阳患者采用2H3R3Z3E3S3/4H3R3E3方案, 其中异烟肼(H )、利福平(R )、吡嗪酰胺(Z )3种一线主要抗结核药对肝脏都有一定的损害,而联合用药使肝损害更严重,发生率更高,常常迫使抗结核治疗中断,同时也增大了结核杆菌耐药的风险,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现对一线抗结核药的肝损害综述如下。1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的机制 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公认的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机制是因为中毒和过敏反应。中毒主要是由于药一线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分析 陈荣(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扬州225001) 【提要】目前我国在临床上对于结核病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方案,一般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抗结核化疗方案,但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一线抗结核药均有肝损害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会加剧肝脏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从而会导致化疗中断,同时也会提高结核杆菌耐药的风险,有时甚至会引起患者肝衰竭致使其死亡,因此,一线抗结核药的肝损害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抗结核药/副作用;肝疾病/化学诱导;不良反应;肝损害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2-1859-03中图法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 A

抗结核药常见副作用及其防范(精)

抗结核药物应用原则 一、早期用药是指患者一旦确诊为结核病后立即给药治疗。 早期活动性病灶处于渗出阶段,局部病灶血运丰富,药物浓度高; 病灶内结核杆菌生长旺盛,对抗结核药敏感; 患病初期机体抵抗力较强,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二、联合用药 是指根据不同病情和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疗效,并可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三、适量是指用药剂量要适当。 药量不足,组织内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且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 药物剂量过大则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而使治疗难以继续。 四、坚持全程规律用药 结核病的治疗必须做到有规律长期用药,不能随意改变药物剂量或改变药物品种,否则难以获得成功的治疗。 结核病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过早地停药,会使已被抑制的细菌再度繁殖或迁延,导致治疗失败。 抗结核药常见副作用及其防范 肺结核的治疗需要联合,长疗程服药。药物种类经常得四种甚至以上,疗程至少六个月,1年,长的需要两年甚至更长,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抗痨药物的副反应。在临床上,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的高的,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去认识它,处理它。下面我先就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分类说明。

异烟肼:其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常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偶尔可有癫痫发作,一般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毫克以改善症状。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利福平: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另外利福平也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溶血的报道, 利福喷汀:不良反应比利福平轻微,少数病例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 可导致骨髓抑制,可给予升白细胞对症治疗;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皮疹、头昏、失眠;发热、溶血性贫血和四肢肌肉酸痛等。胃肠道反应较少。应用本品未发现流感症候群和免疫性血小板降低,也未发现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如果出现这类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在临床使用利福喷汀时,应注意患者既往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机体处于敏感状态下,再次接触过敏源后可在几分钟到24小时内发病,个别情况可延迟到几天后发生。如果患者有利福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应绝对禁止使用利福喷汀。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孕妇禁用。在使用利福喷汀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诊治。 吡嗪酰胺: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克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克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目的 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 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 ●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 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 ●超敏反应: 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内 ●毒性反应: 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

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 ●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 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 应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 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 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 ↓ 免疫原性 ↓ 机体 ↓

特异性抗体 ↓再次与药物接触 ┏━━━━━━━━━━━━━━┓ 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 ↓│ RBC,WBC,PLT│ ↓ 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临床表现: 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一般在用药10天内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张型,可同时伴有皮疹。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 临床表现:

常见抗结核药物副作用

常用抗结核药物副作用 异烟肼:其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偶尔可有癫痫发作,一般情况下注意观察即可。若有四肢远端麻木或烧灼感等神经症状出现,应加服维生素B6每日30~60毫克以改善症状。服异烟肼期间应定期查肝功能,至少三个月一次,以了解肝功能状况。若有转氨酶升高,要在护肝治疗的同时给予降酶中成药如五味子制剂等,单纯转氨酶升高无需停药。 利福平:其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遇此情况应认真分析:若为药物一般副作用可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空腹时用药;若为变态反应所致则应停药。少数患者可发生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常见于剂量过大或患有慢性肝炎者。因此,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该药,在常规剂量下应用时亦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另外利福平也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溶血的报道, 利福喷汀:不良反应比利福平轻微,少数病例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皮疹、头昏、失眠;发热、溶血性贫血和四肢肌肉酸痛等。胃肠道反应较少。应用本品未发现流感症候群和免疫性血小板降低,也未发现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如果出现这类不良反应须及时停药。在临床使用利福喷汀时,应注意患者既往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果患者有利福霉素类药物过敏史,应绝对禁止使用利福喷汀。肝功能严重不全、胆道阻塞者和孕妇禁用。在使用利福喷汀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诊治。 吡嗪酰胺:其副反应较为少见,以肝脏损害为主,可见于个别用药量偏大,每日剂量超过2克或疗程过长者,且以老年人为多。为预防该药的毒性反应,每日剂量应在2克以下,疗程应在3个月以内,不可用药时间过长,在老年人更应谨慎用药。少见的副反应还有血尿酸升高及诱发关节痛,故有痛风素质的人及痛风患者应禁用该药。另外,有极各别对日光敏感者,服药可使皮肤曝光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铜色,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乙胺丁醇:其副反应很少,为安全系数高的抗结核药。据报道,该药长时间服用可偶发神经炎,与剂量有关。使用较小剂量很少发生,一旦出现肢端麻木可用维生素B6对抗,可使症状较快改善。还可偶见球后视神经炎,一般于大剂量应用时发生,对此要每月检查视敏度,包括视力、色觉、视野及眼底,若有异常应及时减量并对症处理。 对氨基水杨酸:其最常见的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烧灼感、腹上区疼痛、腹胀及腹泻等,对此应于饭后服药,必要时可与氢氧化铝或碳酸氢钠同服,以减轻刺激性,若反应重时需要停药。个别患者服药时间较长(2个月以上),可发生单项转氨酶升高,可伴腹胀、纳差及恶心等,应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情重者亦需及时停药。 卷曲霉素:其作用似链霉素,副反应亦似链霉素,即对第8对颅神经有损害丨引起听力下降或前庭功能障碍。用药剂量不宜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大剂量应用

抗结核药肝脏损害表现

抗结核药肝脏损害表现 文章目录

抗结核药肝脏损害表现 1、抗结核药肝脏损害表现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炎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有些患者可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如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疼痛等。另一些患者则全无症状,只是在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

2、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几种 2.1、异烟肼(INH) 对结核菌具有极强的杀灭作用,其价格低廉,是治疗结核病必不可少的药物。 2.2、链霉素(SM) 是初治肺结核强化期<开始两个月〉治疗化疗方案组成药物之一,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杀菌作用。该药对颅神经有损害,可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口唇麻木等副作用,故孕妇、儿童及老人应禁用或慎用。 2.3、利福平(RFP) 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是继异烟脚之后最为有效的抗结核药医学教育

`网整理,也是初治肺结核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药物。 2.4、乙氨丁醇(EMB) 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已耐异烟肼、链霉素的结核菌仍有抑制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视力变化。 2.5、吡嗪酰胺(PZA) 对细胞内或静止状态下的结核杆菌具有特殊杀灭作用。 3、抗结核药的正确服用方法 抗结核药的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即使是统一剂型的药物,由于服药方式和服药时间不同,所获得血药浓度和高峰时间各异。口服抗结核药一般采用一日一次,空腹顿服的方式最佳。

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 1、肝功能损伤 最常见的副作用,常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黄疸,或无反应。除了乙胺丁醇,阿米卡星基本不损伤肝功能以外,其余药物均可造成肝功能损伤。 2、过敏 也很常见,包括药物热,皮疹,皮肤瘙痒,流感症候群。较严重过敏必须停药,过敏状态消除后需逐个药物小剂量试用,轻度过敏可服用抗过敏药物观察。出现过敏情况的时候,不论轻重,绝大部分的时候,需要到医院,听从医师的指挥,很多时候需要住院治疗观察。 3、胃肠道反应 可导致的药物基本同肝功能损伤。但复查肝功能正常,这个时候需要加强止吐保胃治疗,严重需考虑停药或换药,谨遵医嘱行事,切莫自作主张。 4、周围末梢神经炎 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针刺感等等。这个主要是异烟肼所致,出现时候考虑加用维生素B6对抗。一般5-10mg/日。大剂量异烟肼时,可以加至30-100mg。 5、视神经损伤 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疲劳,眼干涩,异物,酸胀,视物模糊,近读力差,视野变小,视色差等等。主要由乙胺丁醇导致,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失明。出现后可立即停用乙胺丁醇,加用维生素B6,烟酰胺,血管扩张药物,一般可在2-6个月,逐渐恢复。 6、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 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肾功能指标上升等,主要由于链霉素,阿米卡星,卷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