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发病率高: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后果严重:肺栓塞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不规范: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治疗不及时,影响该病的预后。下面有请王婷婷为大家说一下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发病原因。

王婷婷: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

发病原因

?静脉损伤

※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功能,完整的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前提;

※静脉直接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或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均可引起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DVT的首要因素,但单一的静脉淤血常不致引起DVT;

※静脉血流淤滞,增加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如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血栓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静脉瓣膜是产生血栓的主要部位:瓣窝内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涡流;

※左下肢DVT较右下肢DVT发病率高的原因:左髂静脉易受到右髂动脉的压迫(Cockett综合征),导致左下肢静脉血流较右下肢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高凝状态: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纤维溶解障碍、高胱氨酸血症、狼疮性抗凝因子Ⅻ缺乏等,统称为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有深静脉家族史、不常见部位的血栓形成、青少年血栓形成应高度怀疑)

※获得性高凝状态:手术、外伤、肿瘤等常见,妊娠、服用雌激素、DIC、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及外骨髓增殖性疾病、Cushing病、糖尿病及肾病综合症等

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单一的因素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查人:回答的很好。下肢深静脉血栓我们在临床上分为三类。具体由崔翩翩说一下及其的临床表现。

崔翩翩:分型

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主要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

后者特点为突然出现小腿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实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与右侧。表现为起病急骤,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均升高

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股白肿)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可使疼痛加重。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觉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1、患肢肿胀: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达三度肿胀时,皮肤可出现张力性水泡。

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持续性压痛,是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的炎症反应。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Homans征: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呈阳性。

4、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有浅静脉曲张。

5、股青肿:发病急骤,数小时内整个患肢出现疼痛、压痛及明显肿胀。在股静脉部位可摸到条索物,并压痛。严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称“股青肿”,提示患肢深浅静脉广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动脉痉挛,有时可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体温上升不超过39摄氏度,可有轻度心动过速和急倦不适等症状,较罕见。

主查人:此病入院后通过那些辅助检查能够确诊,及处理原则有那些?由刘春霞刘老师说一下。

主查人:分型及临床表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在临床上诊断时我们还需要哪些辅助的检

查?由刘春霞说一下。

刘春霞:辅助检查:

1、超声多普勒检查:首选。通过测定静脉最大流出率可判断下肢主干静脉是否有阻塞,但对小静脉的血栓敏感性不高。

2、静脉造影:金标准。可直接显示下肢静脉的形态、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态、位置、范围、侧支循环金标准。

3、放射性核素检查:新鲜血栓对125碘因子Ⅰ的摄取量远远大于等量血液的摄取量,基于此,若摄取量超过正常的5倍,即提示早期血栓形成。

主查人:我们诊断明确,对于患者的不同病情我们的治疗原则有哪些?由彭秋英说一下。彭秋颖:处理原则

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急性期以血栓消融为主,中晚期则以减轻下肢静脉淤血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一、非手术治疗

包括一般处理、溶栓、抗凝和祛聚疗法。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利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

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常用有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等药物,溶于液体中经静脉滴注,共7-10天。

3、抗凝疗法:适用于范围较小的血栓。通过肝素和香豆素类抗凝剂预防血栓的繁衍和再生、促进血栓的消融。大多先用肝素,继以香豆素类药物,一般用华法林,维持约3-6个月。

4、祛聚疗法:祛聚药物有右旋糖酐、丹参等药物,能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

?二、手术治疗手术疗法

※最常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而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对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股白肿征象者,也应采用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

※方式:Fogarty导管取栓、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置入、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等。

主查人:此病的并发症有那些?由张琪说一下。

张琪:并发症

一、肺栓塞

1、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

2、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

3、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用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器放入下腔静脉后行下肢DVT溶栓治疗。

二、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节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的2~2.5倍为宜。

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粘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或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主查人:针对患者,我们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哪些?

高圆圆:P1疼痛与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手术创伤有关

I1观察和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I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厘米,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I3有效止痛:疼痛剧烈遵医嘱给予止痛措施

I4非药物性措施:分散病人注意力,如听音乐

O患者术后疼痛有所缓解

P2潜在并发症出血、肺栓塞

I1指导病人日常生活中刷牙动作轻柔,用软毛牙刷。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出现黑便等

I2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

I3饮食宜清淡消化,以免损伤消化道。

I4密切观察病人情况,皮肤有无出血点等,及时检查凝血酶原的值,做治疗时保护病人的静脉,避免反复穿刺造成出血点。穿刺点部位嘱病人或家属延长按压时间,避免出血I5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予以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术,以防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的栓塞。

O患者在DSA下行经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无出血倾向。

P3自理能力缺陷与肢体活动障碍及术后制动绝对卧床有关

I1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的程度,协助其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I2将患者的日常用品及传呼器放于病人伸手可及处

I3与病人家属做好沟通,完善各项生活护理

I4加强巡视,及时提供帮助

I5鼓励指导及协助病人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

O病人绝对卧床期间生理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P5排尿方式的改变与保留导尿有关

I1保持导尿管通畅,妥善固定尿管,防止扭曲,受压,贴尿管标识

I2鼓励患者多摄入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山楂、酸枣、猕猴桃等,以酸化尿液,抑制细菌生长。

I4观察尿液的量、颜色、性质,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

I5嘱病人多喝水,定时夹闭尿管,训练病人的膀胱功能

I6尿道口擦洗每日2次

O遵医嘱拔除尿管,小便自解

P6体温过高与术后栓子吸收或感染有关

I1予以物理降温,体温未见明显下降后遵医嘱予以氯化钠注射液5ml,注射用赖安匹林1.0g肌注.

I2嘱其多饮水,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I3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I4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防伤口感染。

O患者体温降至正常。

P7便秘与长期卧床及饮食有关

I1鼓励病人多饮开水,每天清晨再饮一杯温开水或盐水。多食含粗纤维丰富的食物和水果。

I2培养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去蹲坐10~20分钟。I3鼓励加强床上活动,也可用排便动作以锻炼提肛肌的收缩。

I4协助病人采取最佳的排便姿势,以合理的利用重力和腹内压。

I5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顺结肠走行方向作环形按摩。

O患者大便自解

P8恐惧与焦虑与担心疾病、手术及术后预后有关。

I1详细介绍手术及人工过滤器方面的知识。

I2多巡视病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I3医护以扎实的理论及娴熟的操作取得病人的信任。

I4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

I5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O患者对病情有了基本了解,焦虑感有所缓解。

P9活动无耐力与术后体质虚弱、伤口疼痛有关。

I1加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的食物,适当活动,增强体质。I2分散其注意力,如听音乐、看书等

I3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

O患者该症状无明显改善。

P10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I1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I2向病人介绍过滤器的相关知识。

I3指导病人适度的床上活动。

I4循序渐进的肢体锻炼。

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P11舒适的改变与术后卧床、留置各类。导管和创伤性反应有关

I1指导患者在床上翻身活动

I2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增加舒适度

I3尿管妥善固定,避免脱出、扭曲折叠,保持有效引流

I4鼓励其表达自身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I5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如听音乐、聊天等

O病人不适程度减轻,得到较好休息

P1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低下或留置导尿有关

I1饮食多样化,摄入多种营养,增强抵抗力。

I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I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的可能

I4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I5术后及时换药,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和尿管的通畅

I6严格无菌操作,每日会阴擦洗2次

I7减少病房陪客,定时空气消毒

患者未出现感染。

主查人:护理问题提的多。针对每一个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都比较到位。患者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之下,病情好转,双下肢肿胀痛消失,患者可以在搀扶下下床活动。大爷,您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吗?我给您说一下您回家的注意事项。

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在饮食中少用油,禁止食用肥肉、蛋黄、动物脑等食物;选择含纤维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及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以免使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教会患者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如刷牙要轻柔,避免抠鼻。防止跌伤,禁忌剧烈运动,避免膝下垫枕;指导其适度床上活动,动作不宜过大;禁止按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动脉栓塞;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3、回家要坚持服药,自己不要随便加减量,服药期间如出现皮肤黏膜、牙龈出血等状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4、禁止吸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炎症,影响血液循环。

5、如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胀痛,浅静脉曲张伴发热者,应警惕下肢深静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主查人:我们今天的护理查房就结束了,通过这次查房我们再次回顾了此病的所有知识。

谢谢大爷的配合,及大家的认真准备。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一)预防血栓形成 1、增加活动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①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其定时翻身。 ②对手术后、产后妇女,应指导和鼓励其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被动及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2、避免血液淤滞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 3、预防静脉管壁受损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 4、早期发现手术后或产后病人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1、卧床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画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画的周径。 4、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抗凝疗法期间,每日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时间,判断有无出血倾向。②肺动脉栓塞:若病人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5、禁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6、饮食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术前准备除做好常规准备外,还应①全画了解年老体弱病人的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宫的功能。②了解出、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③训练病人卧床大、小便;为避免术后过早排便,术前2?3日起少渣饮食,术前晚灌肠,排空积粪。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动静脉)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 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 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2)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PE)。 4、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积极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5、饮食护理:宜活血化瘀、低脂、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终审稿)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措施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 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 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 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 (2)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PE)。 4、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积极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5、饮食护理:宜活血化瘀、低脂、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五、健康教育 1、戒烟:告诫患者要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概述 深静脉血栓(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与导管留置术后。 血栓发生常见部位 下腔静脉、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总与股浅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就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与其她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与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 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与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 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就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与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她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实用】-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常规 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1.护理评估 1.1病史:患肢疼痛、肿胀的时间及治疗经过。 1.2症状: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搏动强度。 1.3心理社会反应: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紧张的程度。 1.4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 2.1患肢肿胀 2.2患肢疼痛 2.3患者焦虑情绪 2.4活动受限 2.5潜在出血 3.护理措施 3.1体位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避免碰撞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3.2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3.3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的周径。 3.4疼痛剧烈的病人,根据疼痛评分,遵医嘱给予有效止痛措施。 3.5禁烟。 3.6饮食指导患者进低脂、粗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大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7并发症的观察①出血、②肺动脉栓塞。 4.健康指导 4.1预防静脉管壁受损。 4.2告诫病人要绝对禁烟。

4.3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4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4.5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减轻患者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情绪,增加治疗的信心。 4.6定期复查。 5.护理评价 5.1症状逐渐减轻,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舒适。 5.2患者了解疾病基本知识,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5.3患者在院治疗期间能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病历讨论记录

护理病历讨论记录 时间:2012 年 6 月15 日 地点: 主持人:徐素贞职称:主管护师 讨论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参加人员: 讨论内容: 徐素贞护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DVT好发于下肢深静脉,为上肢的十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尤其是妇科手术和骨科手术后近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其病情复杂多变,血栓易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可致肝、肾、肺栓塞,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或非致死),后期则形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甚至致残,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大家积极发言: 汪小君主管护师:对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发病原因:①静脉血流淤滞:如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手术后、偏瘫、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机会增多,血小板可能沉积粘附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形成的核心。 ②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手术、大面积烧伤等因素造成失血、失液而又补充不足或妊娠、肿瘤、高龄、肥胖及其他疾病等患者自身因素,均可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③静脉内膜损伤:手术可造成血管内膜直接和间接损伤,如静脉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感染等因素,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当静脉壁损伤后血小板黏附其上,发生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徐立琴护师:针对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评估,找出高危人群。手术及分娩、长期卧床制动是引发LEDVT的重要因素。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不明原因的腿部疼痛、红肿史,既往有无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史,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特别是对高龄、吸烟、肥胖、下肢静脉曲张者,护士更应该结合血常规、出凝血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_规范标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能走动0 运动受限(需要辅助工具) 1 运动严重受限(需他人协助) 2 轮椅 3 完全卧床 4 口服避孕药:评分20-35岁 1 >35岁 2 激素替代治疗 2 怀孕及产褥期 3 易栓症 4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

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 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 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 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 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 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 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 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 3 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川(AT川)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 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 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 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 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 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 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 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 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 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 (3)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 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查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查房(十二月份) 查房时间:地点: 责任护士: 参加人员: 责任护士回报病史: 3床王修兰女 40岁入院时间:2011.12.7 10:30AM 入院诊断:中医:眩晕(痰湿中阻证)西医:1,脑供血不足;2,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闭塞型)。 简要病史:患者脑供血不足病史1年余,一直反复有头晕头昏不适,但病状较轻,未给予特殊处理。近1周来,患者头晕头昏症状有所加重,伴有左下肢轻度浮肿。遂来我 院求治。门诊拟“供血不足,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收住我院。 身体评估:T:36.5℃ P:64次/分 R:21 次/分 BP:110/70mmHg 神清,精神一般,步入病房。望:面色萎黄,睑结膜苍白,左下肢轻度浮肿,左 足背有2cm×2cm大小的陈旧性创面,舌紫暗,苔薄白。闻:无特殊气味。问: 左下肢疼痛, 有间歇性跛行,饮食及睡眠尚可,二便正常。切:脉细涩。 心理社会评估:患者对此病认知度不够,无经济后顾之忧,积极配合治疗。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7.0g/L 血小板:441×109/L . 2,左下肢血管彩超示;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闭塞型)。 主要治疗:患者入院后遵医嘱给予I级护理,普食,活血化瘀抗凝等对症治疗。12.21复查左下肢深静脉彩超示:1,左下肢胫后静脉血栓;2,自髂外静脉至腘静脉内未见 明显血栓。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生理,心理变化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措施: P1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不良和环境改变有关。 I1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区环境及床位医生和责任护士。 I2多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心理状况,积极开导病人,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I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畅。 I4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 P2 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关。 I1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有关保健知识及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I2鼓励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I3安慰体贴病人,认真倾听其主诉,并及时给与反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 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 ,无DVT 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 护理措 4、DVT 的辅助检查:血浆D 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 患者 DVT 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 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 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 ~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2)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 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 1 次。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 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护理措施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

发病率高: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后果严重:肺栓塞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不规范: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治疗不及时,影响该病的预后。下面有请王婷婷为大家说一下深静脉血栓的定义、发病原因。 王婷婷: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非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血栓形成大多发生在制动状态。 发病原因 ?静脉损伤 ※静脉内膜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功能,完整的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前提; ※静脉直接损伤时,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或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均可引起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DVT的首要因素,但单一的静脉淤血常不致引起DVT; ※静脉血流淤滞,增加了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如发生在受损的静脉内膜,血栓发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静脉瓣膜是产生血栓的主要部位:瓣窝内血流缓慢且易产生涡流; ※左下肢DVT较右下肢DVT发病率高的原因:左髂静脉易受到右髂动脉的压迫(Cockett综合征),导致左下肢静脉血流较右下肢缓慢。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高凝状态: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纤维溶解障碍、高胱氨酸血症、狼疮性抗凝因子Ⅻ缺乏等,统称为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有深静脉家族史、不常见部位的血栓形成、青少年血栓形成应高度怀疑) ※获得性高凝状态:手术、外伤、肿瘤等常见,妊娠、服用雌激素、DIC、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及外骨髓增殖性疾病、Cushing病、糖尿病及肾病综合症等 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单一的因素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