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过程性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过程性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过程性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过程性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过程性测评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入推进和积极反思阶段。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扩展和深入实施,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教师新的教学方式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正逐步深入课堂,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不自觉地抹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状况已得到了明显的转变。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大班额教学与合作探究带来的班级管理问题、教学评价如何更关注学生发展等。特别是有关评价问题是教师、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主张:本课程注重知识的综合、学生的参与和社会意识的形成,这些特点也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明确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教学作用。建议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方法有:项目评价,教师观察、口头讨论、学生自评、合作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这些评价方法都体现出注重表现、体现过程的特点。但是,上述评价方法是否有效,在实践层面上值得反思。

2、过程性评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中的独特优势。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历史与社会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探索有积极意义。因为过程性评价的两大特点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的课程特点:其一,关注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3、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性评价存在着认识误区。在实践层面上,我们存在着对过程性评价的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①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认为实施过程性评价就是全程跟踪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的课堂表现,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

度和表现作出客观评价。②另一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的重点在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即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给予一个等级(A、B、c、D),由小组长记录评价结果,模块结束后进行总评”,这样的评价观把过程性评价锁定在最终的评价结果上。③在方法上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这些认识误区都使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操作中走向极端,流于形式主义。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评价制度改革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国内学者予以了较多的研究与关注(特别是注重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新评价方式)。就历史与社会学科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也在肯定了测试依然是主要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强调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采用项目评价,教师观察、口头讨论、学生自评、合作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也得到积极运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践反思的角度研究过程性评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侧重于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测评研究还很罕见,是一个空白点。

三、概念界定:

1、关于过程性评价。什么是过程性评价,国内至少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基于“过程性观察为主”的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认知学习过程①;第二种观点强调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评价②;第三种观点认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③。

我们课题组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它采取目标和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是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

2、关于过程性测评。过程性评价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过

程性的功能包括对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测试、判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将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以过程测试与作业(课外探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过程性评价称之为过程性测评。它与成长记录(档案袋)、表现性评价、非正式评价一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本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试图在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本身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性评价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从反思提高的角度研究过程性测评的可行性和操作思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的要求,探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且就如何在过程性测评的内容和方式上更加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的要求,进行试题(习题)编制标准的研究;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过程性测评体系。

2、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吃透《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建立起一套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要求的,以测评形式改革与试题(习题)编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过程性测评体系。从而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困难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有效调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评估教学质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烈学生进步;促进与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操作措施及思路:

(一)研读课程标准和《纲要》等文献,准确把握过程性测评的价值导向。

深入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献,深入领会新课改对评价的要求,重视过程性测评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评价目标。

研读分析分析近5年(2003-2007年)浙江省中考(学业测试)《考试说明》、浙江省、温州市中考社会卷的特点,从而使过程性测评更具导向性,探索过程性

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中考)完美结合的测评体系。

(二)关注学生生活,进行试题(习题)编制标准的研究。

这里所指的过程性测评包括阶段性的纸笔测试(过程测试)和作业(含课外探究)。我们将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深入研究试题(习题)编制标准,在试题(习题)编制上狠下工夫,编制出既能检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充分把握过程与方法,又能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课改精神的好试题(习题)或者综合探究选题。紧紧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试题(习题)编制上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⑴.弘扬人文性。

课程设置的人文性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首要特点。与此相适应,人性化试题(习题)就是按照“以育人为本”“让每一位学生进步”的原则,创新版面设计、试题(习题)文字叙述及题型结构,以达到消除学生测评恐惧心理、测出学生真实水平、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在纸笔测评卷上设置卷首语。

②调整题型、试题(习题)设问方式,添加提示性、激励性用语。

③增设选做题。用同样的试题(习题)去测评不同的学生,很难测出全部学生的真实水平。增设选做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掘不同学生的特长、优点和闪光点,张扬学生个性。编制选做题,应把握选择性强的原则,即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④在作业(课外探究)的布置上体现层次性,不同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课外探究)。

⑵.突出整合性。

综合性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第二大特点。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明确提出本课程侧重评价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按照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及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我们必须在设计试题(习题)时应突破原有的学科界线,不能不负责任地出历史试题(习题)、地理试题(习题)“大拼盘”式的试卷。

试题(习题)的整合性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科知识的整合。考查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地理、历史,甚至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文学。

②课内外知识的整合。试题(习题)内容要遵循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试题(习题)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编制形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

③题型的整合。可以把以往独立的填空、选择、读图问答、行为训练、课外探究等题型综合在一题上来测评学生。

④测评目标的整合。试题(习题)可以既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更着重考查学生对情境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演绎能力,还有意识地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考查,体现试题(习题)注重能力立意,兼顾知识立意的命题原则。

⑶.体现开放性。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第三大特点。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求时空的相对开放。因此,试题(习题)也应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点。关于开放性试题(习题),命题思路如下:

①“稳”字当头,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

②以情境材料为载体,在材料解析题中搞开放。材料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材料解析题中搞开放,既使答题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学生有话可说,又可用材料约束学生,防止学生离题发挥。

③注意设问与答案的科学性,尽量避免由于试题与答案的欠科学性而产生评价中的随意性。设问应紧密联系材料,答案既要多元不唯一、又要在学生认知范围内。

(三)立足于促进发展、彰显过程,改革传统过程测试的形式。

结合本校学生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在继续实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测试方式的同时,在过程测试(过程性纸笔测试)中我们将探索以下几种新形式。

⑴.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实施分层测试和“爬梯”制度相结合。

所谓分层测试,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卷。一是出了A、B两份试卷供学生选择;二是测试由易到难分别设计了基础卷、能

力卷、挑战卷,并且实行了基础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能力卷,能力卷的佼佼者下次可考挑战卷,挑战卷的优秀者可免考的制度(称之为“爬梯”制度)。

⑵.从测试的机会来讲,实施来重试与免试相结合。

⑶.从测试的时空开放的角度,实施合作测试和延时测试相结合。

合作测评,即打破“一人一卷”的惯例,出合作性试题,以小组为单位或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考试。合作测评使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包括家长)的智慧,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测评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克服了传统考试偏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弊端,能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动态的情境中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能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延时测试,即测评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把试题带回家。

⑷、从设计的主体来讲,实施教师出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

如让学生在某一单元结束后每人设计一题,从中挑选好的试题拼成一份试卷作为单元测试卷;或教师先创设几个情境,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制设问形成试题。

⑸、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实施诚信测试。

结合学科特点,实施诚信测试,即无人监试。具体做法可以是:先让学生在测试前报名,签订“测试诚信承诺书”,然后通过师生民主评议择优选取部分学生参加诚信测试;创设“诚信度可以折算成一定的奖励分数记入学期总评分”的学生评价制度。

⑹、从测评过程的角度,尝试情境测试。情境式教学是历史与社会的一大特色,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可以采取情境测试,即教师精心创设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试题,让学生在表演、竞赛、制作、游戏等活动中进行考试的方式。

(四)着眼于自主实践,创新历史与社会作业(课外探究)设计。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它应当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综合探究活动的安排,突出体现了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作业(课外探究)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

⑴作业(课外探究)自选,尊重自主性。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

①自主选择作业(课外探究)的内容和形式。其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作业(课外探究)内容的设计,自己布置作业。其二,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快餐”型的作业(课外探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运用、感悟;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②自主选择作业(课外探究)的数量和完成方法。学生自己选择作业(课外探究)数量,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让学业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自主性作业(课外探究)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⑵关注现实生活,显示实践性。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与现实社会、人类历史结合最紧密的开放课程,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性作业(课外探究)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

实践型作业(课外探究)包括以下几种内型:

①观察社会现象。

②信息收集,分析讨论。

③调查访问,社会实践。

④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⑤结合历史背景或社会热点,创造并表演剧本。

⑶以促进发展为第一要旨,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让学生参与到对作业(课外探究)的评定过程中来,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五)基于反思,不断完善过程性测评结果的有效运用。

课题组认为,历史与社会教过程性测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走向极端,过分重视测评结果,将之简单地等同为学业质量水平,忽视测评对教与学的总结提炼、反思促进的作用。如何报告、解释、利用过程性测评的结果?比较常见的做法是:把过程性测评的结果赋予权重,折算成一个分数,然后与终结性测评的结果相加,作为最终学习结果。过程性测评属于个体内差异测评,测评的目的并

不是对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测评的内容主要不是学生最后达到的水平,而是学生的进步情况。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确将来继续努力的方向。所以,简单地把过程性测评的情况折算为一个分数加到考试成绩里面去是没有意义的,过程性测评的结果与终结性测评的结果应该分别给予呈现报告。鉴于家长与社会的习惯和需要,可考虑在定性报告描述测评结果的同时,用等级表达过程性测评的结果。

五、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总结法等。

①文献法:从不同渠道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②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法研究历史与社会教师测评能力的现状及各方面因素,总结筛选开发和配置教学测评能力的好经验好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③个案分析法:对一个个学生、教师及生动的课例进行剖析,力图获得教学测评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④观察法:采用取样、描述等手段对实验全过程实施观察,收集、分析感性材料,帮助修正研究的内容。

⑤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⑥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活动,综合各种因素,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认识。建立起一套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要求的过程性测评体系。

六、研究的步骤及成员的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1、2007.1----2007.3准备阶段

制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聘请课题顾问,进行问卷调查,搜集资料。

2、2007.3—2008. 3实施阶段

组织实施课题,调控研究过程,各种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3、2008.3---2008.6总结阶段

撰写报告和论文,汇编资料,总结鉴定课题,推广研究成果。

(二)人员的分工及基本信息

1、课题组顾问、学术指导:

牛学文,浙江省教研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蒋金崇,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郑道春,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历史与社会研训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研究人员:

夏陈伟: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各项工作的统筹、制定并落实各项计划,具体负责课程标准和过程性测评的目标导向的研究。温州市瓯海区三垟中心学校校长,瓯海区中学政史地教学研究会副主任,荣获温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等称号。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曾获得省一、三等奖、市一等等多项奖励。主持过多项市、区级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曾获过市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胡建光:撰写研究报告,协助组长负责课题各项工作的统筹、制定并落实各项计划,具体负责测评方式的研究。温州市瓯海区三垟中学常务副校长。区名师培养对象,区教坛新秀,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曾获得省二、三等奖、市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过市、区级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曾获过市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耀奇:具体负责七、八年级试题(习题)编制的研究。三垟中学社会思政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曾承担省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分层—合作”教学研究》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一等奖。

郑元松:具体负责九年级试题(习题)编制的研究。三垟中学社会思政教研组教师,中学二级,区历史与社会[思想政治]骨干班成员。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曾获市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张海霜:具体负责作业(课外探究)的研究。三垟中学社会思政教研组教师,中学二级,撰写的教学论文、案例曾获区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综合来看,本研究团队[三垟中学社会思品教研组]有一定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有课题研究的经验;研究团队中有校长一人,常务副校长一人,能确保研究经费的落实,同时在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课题组聘请省、市、区教研员为学术指导,负责课题研究理论层面的指导,能确保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案例、试题(习题)集锦、

注释:

①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2)

②彭广森,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测评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

③朱德金,宋乃庆.现代教育技术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的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设置原则;批改的方法 一、前言 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念中的历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里简直就是“鸡肋”。新课程的实施,把初中历史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远大目标,加强初中历史

的作业设置,非常重要。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作业设置的原则 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析,可以发现问题,检查教学效果,并为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信息。一般说来,初中历史的作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作业形式的单调和内容的重复,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也不能真正从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业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作业活动、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秦朝一统内容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查找资料排练《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二是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秦始皇的小论文,同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辩论,从而对秦始皇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实用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做题、去背诵,重复性强、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关于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案(精)

关于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案 关于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案 班级:02秋汉语言本科 姓名:郑晓凤 十月份,我对我校(姜堰市南苑学校)初中年级120名学生的课外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笔者认为课外作业的设计存在很多的不科学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的重要过程,形成了轻归纳、轻实践、轻动手的学习状态。笔者认为如果忽视了对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高度重视,语文的教学也就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也就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和发展。本设计方案就是针对普遍出现的忽视语文课外实践作业的做法,笔者做的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方案介绍 1、方案的名称:关于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案 2、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根据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结合教育实践,很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布置语文实践性家庭作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力求使实践性家庭作业“打通”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让实践性家庭作业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学生课内、课外生活,进而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从而让实践性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但这项研究工作尚缺少系统性,缺少必要的科学理论基础。 3、本方案选题的意义 (1)、切实做好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2)、切实做好语文课外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积极地搜索、处理信息的学习习惯。(3)、切实做好语文课外实践性作业的研究,有利于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更好的与他人搞好团结协作关系。 二、设计内容 (一)本方案的主要思路 1、设计角度: 从更新观念,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角度来思考,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21世纪,必将更重视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也明确提出:要重视让学生关注大自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综合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考考点学习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2019年中 考考点

《历史与社会》 第一篇生活的时空 专题一共有的家园,共同的岁月 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a) 2.描述世界地形、河流湖泊和气候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分布情况,列举自然 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b) 3.描述世界人口、人种、语言的分布情况,列举人文要素对区域文化特色有重要 影响的实例(b) 专题二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里 4.描述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了解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a) 5.概述中国地形、气候和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的基本特征(b) 6.描述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等方面的特点(b) 7.比较世界典型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b) 专题三相关信息的获取、表达和理解 8.能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c) 9.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c) 10.熟知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或习惯用法,恰当运用它们表述、说明历史 事件(b) 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c) 12.根据调查的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b) 第二篇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专题一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13.概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列举古代希腊罗马重要的文明成就,知道 它们对后世的影响(a) 14.知道百家争鸣及其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a)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 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

《中学历史与社会开放性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中学历史与社会开放性教学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论文 文物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胡江平 【摘要】目前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是教师依赖教材进行历史教学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笔者认为在历史课中大量运用文物资料,可以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并发挥其独有的教学功能。本文将通过教学调查,阐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文物资料的必要性,即,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将通过操作层面的教学案例举要,展示历史课运用文物资料教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形象、直观的历史信息同时进而对文物资料的探究形成的观察、判断、分析、概括等能力的教学功能。将通过SOLO分类评价法的应用,为文物资料教学提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文物资料、教学资源、教学运用、教学评价 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单是积累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系统,缺乏生动具体历史情境,严重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因

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量引用文物资料,将有效地改变呆板、教条、格式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文物资料以真实生动的具象,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情风俗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可以延伸和补充历史课堂教学,它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景的欠缺,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一、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文物资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规律的体现 学生们说:我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带有浓厚通史味道的历史教材,由于没能从“学习的需要”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只注重结论,较少深入分析原因,很少叙述生动的史实,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味同嚼蜡,更是弱化了历史教育的真正功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次针对学生的专项教学调查。调查摘要如下:

科学设计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模板

科学设计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 颍泉区三义九年一贯制学校张允礼 语文学科的作业布置,正在向内容丰富,形式多变的开放性作业转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在研究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为立足点,就好何优化布置作业,希望见教于大方之家。 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就是最好的形式。传统的语文作业,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开放性作业的布置,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对语文作业的布置最优化,必然要对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探索。应理清以下几种关系: 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延续 教学过程中包括着课堂教学与作业等几部分。平凡的作业来配合一个精彩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其整个教学进程是不统一的,不完善的。所以,布置小语开放性作业,是对小语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延续。它应继承和发扬小语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灵魂与宗旨。它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有所不同,目是却是一致的。其实质都表现在"四重:重能力,重情趣,重习惯,重素质。其外部特征表现为:注重生活;注得实际应用;内部特征表现为;注重思考;注重想象。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落脚点

在语文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件好事。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介导,并着手实施。作为一种学习理念,必须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之中,应当认识到从小就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小语开放性作业正好给小语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可实施的最佳场所,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落脚点。但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是能成为小语开放性作业的一部分,并不能替代全部。 大语文教育的辐射点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语文知识的徽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如果学生个个都能在语文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训练自己对于语言现象的敏锐感受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小语开放性作业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有途径,是其一个辐射点。因为,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同行们对大语文教育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它毕竟受到教学内容,教育目的,时间,任务的牵制,不可能太出格,更不能离开语文这个"谱"。所以,我们何不将以往单一的纯语文作业变为大语文教育的家庭作业,成为小语开放性作业,真正全方位的,立体的,广视角的培养学生素质,使作业成为架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桥梁,真正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无限魅力。 小语开放性作业的内容特点及形式 针对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 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平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06秋~09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习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习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习。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习。 4、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 探讨历史与社会教材灵活使用方法

探讨历史与社会教材灵活使用方法 摘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做教材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如何围绕《课程标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创造性使用《历史与社会》新教材?这是《历史与社会》老师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试着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历史与社会》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做法和反思,谈谈“活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材的几点体会和策略。 1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前提下,坚持课程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历史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包括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可否认,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现成课程资源,是社会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和依据;但《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不是我们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在内容上也存在美中不足;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仅仅局限于《历史与社会》教材,这无异于“教教材”,不仅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会使我们的课堂没有了生趣和活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深入理解、领会教材内涵、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价值的同时,走出教材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开发与利用包括网络、图书、音像、图片、社区、学生、多媒体等一切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可用的资源,树立正确的大课程观。? 2灵活地将历史与社会教材与现实素材在教学上整合 (1)把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整合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如:在《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中我就与目前发生的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相联系,分析了起因、表现及解决的对策。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上有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战性的谜团,许多学生都感兴趣,但就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来说,解决起来还较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

小学科学作业类型与设计

小学科学作业类型与设计 2009年12月08日星期二 12:49 小学科学作业类型与设计 【摘要】科学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不但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精心设计家庭实验、种植和饲养等六类科学作业,将引导学生在完成科学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科学概念,激发学习科学兴趣,提高科学探究欲望与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作业设计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倡导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科学课程等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基于此理念,我认为只有构建合理的小学科学作业的结构体系,才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层次的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不但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在《科学》学科中对作业形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变,较能体现其实践性,但其潜在的空间较大:实际上,科学的学习不限于单纯的课堂教学,科学学习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着对语言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等学习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注重作业的实用性及实效性。综合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种作业设计的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一、家庭实验类作业 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习科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而家庭小实验的科学原理比较简单,所用的材料易得,并且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而家庭小实验是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一项主要补充。它能将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家庭实验类作业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设计要简单易行,器材要随手可得。比如研究“磁铁的磁性”时,环型 磁铁五角钱就能在小商店买到3个,其他材料如家中的纸杯、锅铲、梳子、瓷碗等都可以做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形状与结构》单元《做框架》一课时,可以让

人教版(新)七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5.1 走进社会 1、狼孩的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人与社会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这是人类胜过动物的优点。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是社会的成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学会吃饭、穿衣、说话以及生活的技能,脱离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因为社会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人不能脱离社会。 2、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群体? 同龄人群、学生、民族、社会组织、社区群体。 3、我们身边有哪些镜子?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 (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的镜子,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的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4、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P8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都将在子女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 正面的: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建康﹑学习的进步。 负面的: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忧郁﹑自卑﹑孤僻等性格。 5、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是什么?学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P9 (1)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2)在学校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关注社会、明辨是非,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6、我们的第三个家在哪里? 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7、网络社区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健康的生活。 8、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对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有差距的,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共大家探讨,从而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农村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主题词: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与社会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笔者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性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一、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方面。 1、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差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相比较而言,由于城乡人文环境不同、父母重视程度和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覌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较为突出,而这种不同基础的学生组合成一个新的班级。但是老师的教学进度对班级中的每一孩子是同步的,这就会产生的这样的情况。以初一历史与社会《地球和地球仪》为例,在这堂课中的教学中,大约有2/5左右、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接受了这课知识。2/5左右的中学生只有通过作业的练习来达到知识的内化,还有1/5左右的困难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长期以往,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就会越来越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课堂教学密度量小、教学水平不理想 课堂教育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笔者发现在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效工作等现象。或者有些教师片面追求高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学习,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再者,农村初中教学中用于记忆和理解的低层学习任务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过少,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初中大多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停留于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像类似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等基本上无法展开探究。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僵死、教条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1 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 5、观察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元谋人 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P9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 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臸石器,还用动物骨 骼臸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 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 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 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 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臸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 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 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 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 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二、张骞通西域 P8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 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P83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 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讲评课教案课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成绩分析与讲评材料 【课题】:中考典型试题解题指导和讲评。 【课型】:讲评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纠正错题,找准错因,有针对性地指导,落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掌握典型题型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 2、能力目标:理清解题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活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困难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重点】:通过出错率较高题目的讲解,把握典型题型的做题的规律。 【难点】:鉴于考题答案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完成中考试卷一份。 2、教师批阅试卷,总结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错误。 3、教师收集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和答题规律。 【板书设计】: 1、选择题: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 2、评析题:评价;分析理由;写出正确的观点。 3、材料分析题:审题(审材料和审设问);依据要求解题。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评卷情况看,此份试卷中学生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A、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卷面乱,有的表现为在答题卷上乱写乱画,把试卷当草稿纸等。 B、答题不够规范,语言不规范,用词不恰当,没有用学科术语回答,代之而用非书面语言。 C、审题不清,未按要求答题,如要求结合材料但没有结合材料、要求答哪一缺陷却全部照抄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以上问题,及时整改。今天我们就对此份试卷的主要错误进行分析,并学习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 二、试卷讲评 (一)自主纠错:学生查找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出错原因,弄不懂的问题标出来,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探求正确的解题方法。 错因分析: 1、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做题时审题不清,做题方法不到位。 2、从平时教学过程来看,对典型题型没有针对性训练。 3、学生学习态度上轻视社会学科,对开卷考试没有引起重视,审题分析的能力薄弱。(二)小组互动: 查找教材,相互核对答案,交流答题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2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 学科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能力;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特点、课程目标,熟悉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发及选用多样化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教学实施能力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4.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能够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和基本脉络,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动态的眼光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地理和社会信息。 6.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二)教学设计 1. 能够综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并正确叙写教学目标。 2.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开发、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 3. 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设计教学时,能够注重历史、地理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能够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教学实施 1.能够创设多种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 2.能够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3.能够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四)教学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