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语文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语文含答案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出题人、校对人:张宇、张婧、韩红兵时间:2019.4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C.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D.“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C.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D.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

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5、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3分)

6、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

..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

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

..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

..不同礼而王,五伯

..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B.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秦朝之后,“三代”开始包括东周。

C.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

D.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

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C.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4分)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②湘灵:湘灵: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③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④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⑤冯(ping)夷:传说中的河神。⑥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四句诗人想象水神冯夷伴着音乐起舞,那些“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禁不住悲从中来。

C.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D.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1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旅夜书怀》中表现作者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2)姜夔《扬州慢》中的“,。”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以及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威吓到的句子分别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兴盛,广泛流传,()。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一般以往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无微不至举不胜举习以为常坐井观天

B.无所不至屈指可数习以为常盲人摸象

C.无所不至举不胜举视而不见盲人摸象

D.无微不至屈指可数视而不见坐井观天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B.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C.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D.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B.以往我们一般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C.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D.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存在于主要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离不开意志和勇气。保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稳如泰山,在浓雾笼罩时义无反顾。对每个人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①舍弃犹豫不定、彷徨不安的想法,培养不惧困难之气,剔除急功近利之心,抵御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风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调整①处画线语句的语序,并加以改写,使之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3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①。此外,民俗的传承往往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②,民俗就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同时,民俗具有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③,没有变异的民俗文化是不存在的。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其大意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青蛙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会奋力跳出,从而得以逃生。而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在不知不觉中死去。但是,一位老师通过实验告诉学生,只要到了一定的温度,青蛙就会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装载的容器允许,青蛙是会跳出来的。因此“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错误的。

实验结果一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没有必要如此较真;也有人认为,幸亏做了实验,告诉人们真相,才使后人不至于再受蒙蔽;还有人认为……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加入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1、B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D项(“时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A项(B项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项过于绝对。)

4、解析:选A项,从第①段的内容看,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有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

5、解析:解答本题,要将句子放在段落中分析。从“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可知,“天道”是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参考答案:“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2分);“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1分)。

6、解析:本题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参考答案: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

7、C项

8、D项(庶孽,指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

9、C项(“在公叔座劝说下,他离开魏国”错。)

10、(1)我当以君为先以臣为后,因而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你可以赶紧逃离,(否则)将被擒拿。(“先后”“疾去”“见禽”各1分,句意1分)

(2)商汤和周武王不因循古代的法度从而称王天下,夏桀和商纣不改变礼仪从而走向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非”“循”“多”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座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座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当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座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又劝我杀了公孙鞅,难道不是糊涂了吗?”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

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11、B项

12、(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13、(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不赂者以赂者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C项

15、B项

16、A项

17、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彷徨犹豫之意(1分),抵御奢侈享受之风(1分),培养不惧困难之气(语序1分)

18、民俗仍然具有稳定性;如果传统观念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而其变异性是绝对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