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讲

1、什么是第一语言、母语、本族语?P2

第一语言是最先习得的语言(未必是你的母语)

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本族语更侧重一个民族的语言,有不同也有重合

2、什么是第二语言、外语、外族语?P2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的语言,范围很广。

外语是外国语言(与母语相对)

(下意识)(有意识)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都是有意义的创造性过程。

3、会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差异:

1、主体儿童←→成人

2、动机生存←→动机各异

3、起点

4、环境自然的语言环境,不受时间限制←→课堂

5、方式直接将语音与实物实景联系在一起←→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语音与概念

6、教育者亲属输入←→教师

7、过程儿童习得母语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人习得二语从自觉到不自觉

8、文化儿童沉浸在和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成人往往未沉浸在相应的文化中

第二讲

1、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哪些?

动机、态度、性别、年龄、母语背景、外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焦虑、文化

2、性别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性别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差异,可从两方面找原因:

1、生理学角度

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性快;青春期之后两者逐渐接近。

2、性格差别

男:开朗好动;

女:温柔喜静,在需要较多记忆的二语学习中更胜一筹。

3、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年龄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关键期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12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年龄和习得速度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习得速度上,儿童并不一定占有优势。

成人在学习二语的速度上比儿童快,特别是语法。但儿童经过足够的环境浸泡后可以超越,这种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不及自然环境中大。

●年龄和习得顺序

实验证明,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

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指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

-------------------------------------------------------

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或理想期是出生后的头10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Eric Lenneberg认为关键期到12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关键期结束的时间有不同看法:出生不久、1岁、6岁、9岁、12岁。

关于关键期假说的一些观点:

关键期限于语音方面;

Long1990年以后的观点:语言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期可能不同,语音、词汇、语法都存在关键期。

6岁前不接触外语,就不可能获得跟母语者一样的发音;

词汇和搭配的关键期到6岁或到15岁;

形态和句法的关键期到15岁;

5、什么是焦虑?焦虑一定是负面的吗?教师是否要彻底清除学习者的焦虑?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直接关系着语言习得和目的语的使用。

--------------------

焦虑由三部分组成:

交流畏惧

考试焦虑

负评价恐惧

焦虑成因来自多方面:

1、教师

2、学习者的动机、性格特点:

内向、自尊心强

3、教材:是否过难?

4、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差异越大,越易产生焦虑

6、成功二语学习者所具备的特征是什么?

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有极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

3、既注重学习语言知识,也注重学习语言技能。

4、能把“学习”和“习得”结合起来。

5、避免逐字逐词翻译,注意泛听泛读,善于排出冗余信息,把握要点和大意。

6、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要有自尊心和容忍度。

7、具有双学习风格。

冲动风格:对问题作出快速而猜测性的回答。

审慎风格:做出慢速而考虑周全的回答。

欧美学生有较多的场独立性,东方学生有较多的场依存性。

第三讲

1、什么是语言迁移?P30

迁移分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两种语言相同的,可能发生正迁移;

不完全相同,但有关系,发生负迁移;

完全不同,没有关系,发生零迁移。

学习二语就是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过程。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P29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进行静态分析;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

从20世纪60

一种是强假设(strong version):对比分析可以有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并针对困难准备有效的教学材料。

一种是弱假设(weak version):认为对比分析只具有解释学习者的学习困难的功能。

瓦侯认为强假设是不现实的,

而弱假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举例介绍六级困难层次模式。

零级:迁移(transfer)——两种语言中某一语言项相同。

日语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前置于名词前,汉语中亦是如此。例如:

日语:これは私のがいた本です。

词译:这我的买的书。

汉语:这是我买的书。

一级:合并(coalescence)——第一语言中的两项,到第二语言中合并成一项,学生可以忽略原来的差别,习惯新的项目。

日语中表存在的动词有两个:ある表示诸如花草、桌椅等本身不能活动的物体的存在,ぃる表示诸如人、动物等本身可以活动的物体的存在。汉语中表存在的词没有这种语义区分。例如:

日语:部屋に机があります。

汉语:房间里有桌子。

日语:机の下に猫がぃます。

汉语:桌子下面有一只猫。

二级:差异不足(under differentiation)——第一语言中有而第二语言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学生必须避免使用,以防止介入性干扰。

汉语中没有冠词,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要避免凡是名词就在其前面加上“一个”、“某个”、“这/那个”等起不定或限定作用的词。

三级:再解释(reinterpretation)——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虽有相应的项目,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又有差异,学习者必须把它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越南语、汉语的疑问代词

在形式上大致对应:

都可表疑问且位置大多相同(他去了哪里?什么不见了?)

都可表任指义(哪里都不去)

都可表不确指义(他买了点什么回来)

但有两点不同:

一是定语的位置不同(汉:这是谁的词典?越:这是词典的谁?);

二是汉语两个相同的疑问代词可先后出现越南语无此用法(汉:什么贵就买什么。越:什么贵就买那个)。由此可见,越南语疑问代词≠汉语疑问代词。

四级:超差异(over differentiation)——第二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在习得这些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英语没有声调,汉语有声调。

五级:分裂(split)——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分裂成两个或多个项目。这一级正好跟一级相反,需要学生加以区别。

日语中も在汉语中分裂为“也”和“都”。例如:

日语:あそこも教室です。

汉语:那里也是教室。

日语:あにもあねもまだどくしんです。

汉语:哥哥和姐姐现在都还是独身。

日语:街はどこも清潔です。

汉语:街上哪儿都很干净。

表示兼提时,も相当于“也”;

表示多项具有某种共性或周遍性意义时,も相当于“都”

5、举例分析对比分析的作用和局限。

作用:

对比分析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1、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难点、重点,进行选择,安排顺序,防止偏误出现。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重点,补充练习,有的放矢地纠正偏误。

3、依靠对比分析选择测试项目。

4、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特殊问题,可以找到语言研究的新课题。

局限:

1、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很多偏误用对比分析无法解释。

*他喜欢一方面吃饭,一方面看报纸。

*幸亏那个小姑娘,我才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

*两个小朋友在跳跳舞。

*他很高兴极了。

*他一直正在想这个问题。

*他游泳得不好。

*我妈妈给我这块表已经半天了。(罗马尼亚)

学生说:“书上说‘半天’的意思是long time。”

*我家有我爸爸、我妈妈和我狗。(美国)

学生说:“书上解释得很清楚,在人称代词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的’可以省略。狗是我的家庭成员也是我的朋友。为什么非要用‘的’”?

2、对比分析重视语言形式,忽略功能。

*A:你真是一个很好的做饭的。

*B:谢谢。

3、对比分析无法兼顾习得过程

语言习得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或是一种心理智能的成长,因此所有的语言习得都会有初期、中期、高级

等不同过程。

对比分析只注重语言的结构异同,无法辨识或解释过程在语言习得中所扮演的角色。

4、对比分析重预防而忽视诊断局限性:

对于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和偏误具有相当的预测性,但不可能百分百地预测和解释。

?“对比分析”是预防学

?“偏误分析”是病理学

6、举例说明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第四讲

1、失误、偏误有何不同?

区分“失误”(lapse)和“偏误”(error):前者是一时疏忽;后者缺乏语言能力。

区分标准:a.出现频率的多少。偶尔出现,可能是失误;频率较多,就是偏误;

b. 生成者自己能否纠正。可以,就是失误;不行,就是偏误。

失误: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然出现的错误。对于失误,学习者完全可以自己解释、纠正。一般可分为口误(slip of the tongue)和笔误(slip of the pen)两类。不仅出现在二语学习者身上,也常出现在母语者身上。

2、什么是显性偏误、隐性偏误?

区分“显性异常”(overtly idiosyncratic,显性偏误)和“隐性异常”(covertly idiosyncratic,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违反句法规则:

*他破了杯子。

隐性偏误从句子内部看没有语法毛病,但在语境里有问题。

*这双鞋子有点大,你男朋友穿一定合适。

第一句似乎没问题,但看了第二句,就发现第一句是错的,“有点大”表示说话人不满意的态度,“比较大”或“大一点”。

爸爸每天早上7点去上班,晚上8点才来。

后一分句单独看没有句法错误,但看了前一分句,就知道后一分句是偏误,应改为:晚上8点才回来。

Ellis(1999)指出,偏误辨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影响。但是关于隐性偏误,研究较少;多是把偏误放在孤立的句子中考察。(没放在语境中研究)

隐性偏误可分为三类:

语义偏误

语篇偏误

语用偏误

语义偏误:*(对不起,这次找他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真的不要再打搅他。

我们真的不想再打搅他。

语篇偏误:*丈夫戴上眼镜,他觉得高兴极了,一切都看得清楚。但是他一看他的妻子就半天没说话。他差不多二十年没看清楚他的妻子。那时候他觉得她很丑……

*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好事情。

语用偏误:*(问老人)你几岁了?

*(告别时)你好!

在泰语、意大利语中见面问候语和道别是一个表达。

3、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P38

1.语料选择2.偏误识辨3、偏误纠正 4.偏误分类5.偏误解释及探源6.偏误评估

心理原因严重程度、教学措施

4、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P44

意义:

1、深化汉语习得研究

考察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是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偏误分析要找出偏误出现的种种原因,探索学习者生成偏误的心理机制,必然会推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偏误的原因,让学习者更好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减少偏误的出现。

根据偏误出现点和出现频率,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材、词典编写者可以编纂出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习者需要的教材和词典。

3、推动汉语本体研究

本体研究从本族人视角看问题,从符合语法规则的现象里去找问题

偏误研究,外国/族人角度看汉语,从多语对比层面观照汉语,从不符合语法规则的中介语现象里找问题。促进研究理论、方式、程序、手段的创新,和汉语本体研究的突破

局限:

(1)偏误分析只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存在主观性。

(2)偏误分析只注意到了所谓错误的句子而不考虑正确的句子。且很多偏误句通常被单独抽出来使其脱离了上下文,这就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割裂开了,让人们仅看到局部而非全部。无法全面了解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过程和全貌。

(3)偏误分析注意的是看得到的错误,而被学习者回避掉的语言现象则无法发现。

(4)对偏误原因进行解释时,很难避免主观因素。

(5)如何对偏误进行定义,如何按照定义进行操作,也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在非正式的口语语体中。

5.举例说明偏误的原因有哪些?P41

1.语际偏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又称“干扰性偏误”或“对比性偏误”。

例如:

英语母语者受母语干扰,把汉语不送气清塞音d、g读成浊塞音。

英语母语者“我学习汉语每天”。

*我的本书谁借了?

*双鞋好漂亮!在哪里买的?

这是越南学生初级阶段常出现的偏误,因为越南语的“量词+名词”在没有数词或指示代词的结合下可直接作主语和宾语。

*今天他是病了。

今天他病了。

*我是很好,谢谢。

我很好,谢谢。

这是欧美学生的偏误,他们受母语影响在不该用“是”的地方用了“是”。以英语为例,is、am、are和汉语的“是”有不同的分布:有时is等词相当于“是”,如“我是老师”、“I am a teacher”;

有时因为英语中形容词不能作谓语、作表语时前面必须要有系动词,is等词就成了只起关联作用的系动词,不再等同于“是”。

2.语内偏误:指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又称“目标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

不但第二语言习得者会出现,第一语言习得者也会出现。

语际偏误在初级阶段比较多,语内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多。

*他离开了他家,他国家,……”

学会上声之后,将连续几个上声都读成全上声。

以为“很”在任何时候都能修饰形容词,

类推出后边的偏误:他很高→*他比我很高。

未掌握是非问句不能在否定动词后当宾语规则:

他在家吗?→*我不知道他在家吗。

他一边看书一边吃东西。

→*这个故事一边有意思一边可怜。

他跟谁都能说说笑笑。

→*他跟我说说笑笑很多事。

3.训练偏误:指因为教材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

外语注释

(1)准确性

* 他跟前我。“

跟前”的注释是near。英语near有形容词、副词、介词的用法,没有名词的用法。“跟前”是名词。(2)完整性:用同一个英语词语注释汉语的两个或多个近义词。

*这篇文章不难,我能了解。

“了解”的注释:understand, know

“理解”的注释:understand

(3)离合词的注释:教材中对离合词一般都没有特别注明

*有的时候跟她们一起吃饭,我们不能说话太多。

(4)语用限制

*我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

*另一个角度,我又从这三位和尚身上看到人类的丑陋。

语法讲解

(1)准确性与完整性

*我不知道他是对的或者错的。

*我不明白他到底骗我或者对我好。

很多教材进行解释时说,“还是”用于疑问句,“或者”用于肯定句。

(2)语法点的选择与排序

*他1米7,你1米8,他的个子不比你高。

有些教材在教“比”字句的同时就教了“A不比B……”,但并未解释清楚这种否定式对应的语境条件。课文

(1)词语的选用

*他回国后不复返。

该学生学过朱自清的《匆匆》,

其中“复返”解释为return.

(2)语法点的出现与复现

*这部电影很好看,你要看了看。

《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讲到动词重叠时说单音节动词重叠,中间可以加“一”。但课文中未涉及,只出现了两个略有不同的句子:

他数了数,一共5把。

她看了看教授手中的伞……

4.认知偏误:指因为人的认知能力跟某种语言规则产生矛盾而出现的偏误,又称“普遍偏误”。

母语无声调的学生,输出声调的顺序大致是:第一声→第四声 / 第二声→第三声。偏误最多是第三声。

6、举例说明偏误的形式分类有哪些。

Corder(1974)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定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形式。

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的,而且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研究者可分类,可分析原因

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了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Corder的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

操作性不强,用得很少

---------------------------

形式上的分类:对比偏误形式跟正确形式后,分为5类:

(1)误加:

*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

(2)遗漏(缺失):

*他在广州住六月。

(3)错序(错位):

*小王比较跑得快。

(4)误代(错用):

*小李通常迟到。

(5)杂揉:

*日子过得更加幸福多了。

误加

句子、语篇多了不该出现的语言单位。

*我过去经常被别人骂过。

*他的手被流血了。

遗漏

句子、语篇中少了必须具备的语言单位。

*我从大卫借了一本书。

*窗户被弟弟破了。

错序

句子、语篇中某个或某些语言单位的位置、顺序弄错了。

*我想写用中国人的语气。

*北方人吃很少米饭。

*我的书丢了被他的朋友。

误代

在某个句法位置上用了一个不该用的语言单位。

*他很喜欢我,到底我们结婚了。

*哥哥被晒了满头大汗。

*公司的事被张总决定。

杂揉

将两个甚至多个相关语法结构不恰当地糅合在一起,例如:

*她又不是广东人,哪儿有资格给人家教广州话的道理呢?

*他被我们有“小猪”之称。

*他被妈妈挨打了。

第五讲

1、中介语P49

科德(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检验假设、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过渡能力”的表现。

“过渡方言”是从二语学习者群体的角度来说的。

大量母语背景相同、学习同一种目的语的学习者,他们的语言可以看成是目的语的一种“特异方言”。

2、中介语理论的三位先驱P47

Corder科德

Nemser奈姆瑟

Selinker赛林克(中介语之父)

3、输入和吸纳P51

输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

4、内在大纲P50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5、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僵化现象P55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fossilization)。

学习过程的任一阶段,中介语系统的各个层面都可能出现僵化(特别在语音方面)。

语音:韩国人讲汉语的语气语调

词汇:是=is,am,are

语法:V了=V+ed

语用:韩国人下课的时候说:“老师辛苦了!”

日本人说:“请多多关照!”

僵化的原因:

a.年龄

b.一语的影响无法消除

c.学习者认为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即使得到过积极反馈。

d.认知上,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无法接受

e.依靠“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二语

大部分二语学习者一辈子使用的都是中介语。完全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平的人很少。

6、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用迁移P72

Kasper认为: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

语用迁移

不好意思,麻烦您了!

汉语中用道歉的方式表达感谢之情

不饿。不渴。

做客时的“言不由衷”

区区几个小菜,拿不出手。没准备什么好吃的。

请客时的客套话

如果您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介绍给我,麻烦您了。

老师,请多多关照。(日本)

Takahashi&Beebe(1987)提出第二语言水平和语用迁移正相关的假设,认为高水平的学习者有足够的驾驭二语的能力,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更易迁移一语中的社会文化准则。

第七讲

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P81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

心灵主义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专用习得语言。它有以下特点:

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

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P85

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适合于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使语言规则内化它。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

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成果:

英语14个语素的习得顺序

1.Brown的纵向研究

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Brown确定了一个90%的习得标准:

成人言语中需要使用某个语素的场合,被试儿童必须也能使用这个语素,而且使用准确率不低于90%。

这样才算是儿童习得了这个语素。

2.Villiers等人的横向研究

Villiers等 (1973)通过20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也发现了相同的习得顺序。

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成果:

1.Dulay and Burt(1973)的开创性研究。

2.语素习得的自然顺序不受母语影响。

3.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与儿童的相似。

4.写作中语素的习得顺序与口头表达中的语素习得顺序很相似。

5. Krashen(1982)等对不同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的语素习得进行纵横向研究,得出9个语素习得顺序。

6.个案纵向研究为语素的自然习得顺序提供了反例。

7.反复的实证研究还是表明,在儿童、成人的第一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某些语言结构的习得确实是有序可循的。当然这种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母语、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1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1993)

结论:

1.“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是有序的。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发生期、高涨期、稳

定期。

发生期是指习得过程的开始阶段。

高涨期是指习得过程最活跃的阶段。学习者一旦学得一种规则,在一特定时期便大量使用。

稳定期,即习得过程的成熟期。高涨期过后紧接着便是稳定期。标志着习得过程告一段落。

2.与“不”“没”共现的谓词与助动词的习得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从聚合阶段到爆发的一

个过程。

3.“不”和“没”的习得呈扩散状,揭示了习得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规则缓慢渗透的特征。

4.王建勤(1999)对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如A跟B不一样)的习得过程进行了研究。

否定副词“不”的外化,即“不”与“一样”分离并外移,习得了“A不跟B一样”的结构。

5.杨素英、黄月圆、孙德金(1999)考察了体标记“了”“着”“过”的习得过程。

6、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

一、母语迁移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

Lado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不断克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的过程。学习者要系统地以目的语的“行为习惯”来代替母语的行为习惯。差异等于难度。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

Dulay 和 Burt认为,学习者产生的偏误只有3%是属于母语干扰。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并不重要。

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母语迁移在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中所占比例很小。至少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一定就产生学习困难,语言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而学习难度则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

第三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

Gass(1979)认为,语言迁移不是一个“或有或无”的现象。否认母语迁移的影响是不符合实际的。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个无足轻重、或有或无的语言现象。

迁移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认知过程。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

现在,人们关注的问题是:

迁移是怎样影响二语习得的,迁移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二语习得的?

二、“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

这种假设的逻辑:

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时,运用正确率越高的目的语规则越容易掌握,因而习得得就比较早;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观点受到学者们的质疑。

批评之一:将“正确顺序”等同于“习得顺序”的假设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

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之初是从运用正确的语法形式开始的。这说明学习者在一开始并非遵循某种顺序,现成的组块和模仿的话语并不能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

批评之二: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值得怀疑。

实验人员通过图片来提问或给予提示,以此来诱导被试说出被考察的语素。被试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图片或提问的影响,而不是一种真实话语表现。

如果调查手段受到了质疑,由这种调查手段得出的习得顺序也就同时受到了质疑。甚至有学者认为,语素习得顺序并非客观存在,可能只是测量手段造成的结果。

三、一语与二语习得顺序是否一致

有同有异,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7、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

这种假设的逻辑:

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时,运用正确率越高的目的语规则越容易掌握,因而习得得就比较早;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观点受到学者们的质疑。

批评之一:将“正确顺序”等同于“习得顺序”的假设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

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之初是从运用正确的语法形式开始的。这说明学习者在一开始并非遵循某种顺序,现成的组块和模仿的话语并不能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能力。

批评之二: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值得怀疑。

实验人员通过图片来提问或给予提示,以此来诱导被试说出被考察的语素。被试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图片或提问的影响,而不是一种真实话语表现。

如果调查手段受到了质疑,由这种调查手段得出的习得顺序也就同时受到了质疑。甚至有学者认为,语素习得顺序并非客观存在,可能只是测量手段造成的结果。

第八讲

1、什么是语言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模式也被称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出来的。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2、根据监控的程度,学习者可以分成哪三类?

克拉申根据监控的程度,区别出三种不同的监控使用者:

第一种是监控合理者。这种人使用得比较成功,在口头使用语言时常有失误,但经人指出后能够自

己改正;在写作时,由于较注重语言的形式,很少会出现错误。

第二种是监控过多者。这种人对监控使用过度,对语言的规则懂得很多,却不敢作口头表达,过度关注语言形式,导致表达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但书面语一般都比较准确。

第三种是监控不足者。这种人对监控使用不足,能作口头表达,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来运用监控,但错误很多,且不能自己改正。

3、使用监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语言监控是大量的。但其功能是极为有限的。监控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3)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了解所学语言的规则。

4、什么是“i+1原则”?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5、什么是情感过滤?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

后来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6、可理解性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

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二语越流利

第二语言接触量越大,语言流利程度越高。

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的居住时间往往与其目的语水平成正比。

克拉申认为,阅读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加大而提高。

不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习得没有作用。看电视也只有在可理解的情况下才有助于习得。

第九讲

1、请简述二语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P130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1)“系统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学习者对言语输出注意的程度比较高,其言语表达表现为严谨体,语序符合目的语规则;

当学习者对言语输出注意的程度比较低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为随便体,语序便偏离了目的语规则。

(2)“非系统变异”

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

2、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P131

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由于第二语言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

3、什么是系统变异?请举例说明。P135

上下文语境变异

上下文语境变异是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做上下文语境效应。上下文语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系、形态和句法层面。

情境语言变异

情景语境变异是指由言语情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做情景语境效应。

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这种语言变异在二语习得领域主要集中在有关“计划时间”对语言产出过程的影响。

4、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

所谓非系统变异是指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现象。

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习得新规则的时候,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这似乎是很偶然的,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学习者在习得初期将某一规则的新形式与已有的形式交互使用,即作为一种自由变体。

学习者把这两种表达方式(目的语形式和非目的语形式)作为可以互相替换的否定规则。这就是所谓“自由变异”现象。

“Don't look my card.”

“No look my card.”

5、什么是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Tarone(1982,1983)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Torane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

学习者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由于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体风格。

当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很少时,其中介语表现为“随便体”。

当学习者将其注意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时,其中介语表现为“严谨体”。

这些不同的语体风格构成了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6、什么是扩散模式?P148

“扩散模式”(diffusion model)是用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中的自由变异现象的理论模式和描写方法。

按照扩散模式,在二语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习得阶段、替代阶段。

习得阶段: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中某个变项的正确变体,并在所有的语境中都使用这个变体,同时也使用该变体的不正确变体。

替代阶段:仍然有规则混用的现象,但逐渐接近目的语规则,正确变体逐步取代不正确变体,自由变异消失。

第十讲

1、请简述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假说。P152

●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与以往理论不同,Schumann没有从语言本身的不同寻找答案,也没有从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入手,

而是从社会文化环境来探讨社会与文化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社会距离由哪些因素组成?P155

●“社会距离”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

“主导地位”,如法国殖民者在突尼斯学阿语;日本公司派雇员到北语学习汉语

“从属地位”,美国印第安人学英语;

“平等地位”,法国人学英语;

Schumann认为,在上述三个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地位处于优势或劣势都不会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进程,只有两个群体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促进作用。

(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

“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保留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Schumann也曾指出,融入策略并不是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用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

如果第二语言群体与目的语群体出入相同的教堂、进入相同的学校、一起工作、娱乐,封闭程度低,两个群体间的接触多,会为语言习得创造好的环境;

(4)“紧密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如果成员间的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

Schumann看来,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属群体大,紧密程度低,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

Schumann认为,两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习得。

(7)“态度”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

Schumann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态度分为正面态度和负面态度两种,显然,正面态度较之负面态度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8)“打算居住的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

和短期居住相比,打算长期居住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交流更为频繁,因而会获得更多的接触机会,更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3、心理距离由哪些因素组成?P159

●心理距离包括四个方面:

(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语言休克的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文化休克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原因。

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

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充满兴趣,理解目的语群体的文化,希望与目的语群体有更多的接触,甚至希望成为目的语群体的一员,则属于融合型动机;

如果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则属于工具型动机。

一般认为,融合型动机比工具型动机更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4)“语言疆界渗透性”指学习者是否能够打开语言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

语言疆界的建立并非不可控制,而是可以通过开放的态度来消除,开放程度高大、渗透性越高,语言输入量越大,可提高的空间越宽广。

4、文化适应模式有哪些问题?P163

●第一,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文化适应模式研究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

现有研究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大部分是通过量表,但是制定一个能有效考察12项因素的量表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心理的测量。

从目前文献来看,学者们使用的量表不尽相同,而且没有哪一个可以用数据证明它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问题。

在前面的几项实验中,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不尽相同,有的立足于交际,有的学者立足于语法,同样是考察语法也有不同的角度。

因此,准确测量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水平是探讨文化适应程度与习得水平关系的另一关键因素。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与语言习得水平的动态关系。

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在学习者不断适应目的语群体文化的过程中,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变化,文化适应程度与习得水平的关系也是动态的,而目前的研究都是在共时层面上的考察,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

以往对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在被试数量上存在差异,有的实验是个体研究,有的被试是几个学习者,有的则有数十或数百个学习者。

Schumann认为,对文化适应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大规模被试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反映文化适应程度与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五,文化适应与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有学者认为,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才是直接决定语言习得水平的因素。

Schumann则认为,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非常好地习得第二语言,但是不能对不成功的学习者做出解释。

但是,Schumann自己也不能证明,文化适应模式直接决定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高低。

导游业务教学大纲

《导游业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导游业务课程代 码: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适用专 业: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 课程学时:48学 分: 3 先修课 程: 旅游学概论、旅游地学 开课学院:商学院开课学 期: 编写者: 编写日期: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主要分四篇介绍导游服务的理论基础,导游服务规范及流程,导游带团技能及讲解能力,导游特殊问题处理与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它系统地介绍了导游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等内容。 2、目的与任务:学习本课程,要求理解导游服务的原则,领会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与修养,掌握导游服务程序及服务质量要求,掌握导游业务的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提高导游服务的水平。它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导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服务程序与规范熟练掌握,能对导游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事故及旅游者个别要求做出准确处理;同时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辅导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为导游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如:如何为个性游客提供心理服务,导游员如何运用美学理论激发游客的游兴等。导游服务的内涵、导游服务的文化性和经济性。导游员的工作

纪律及管理,全陪、地陪、领队各自的职责重点。掌握与导游服务密切相关的旅行社相关的旅行社知识、入出境知识、交通知识、邮电知识、货币知识、保险知识、卫生救护常识,并能在导游服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地陪在带团前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地陪如何做好旅游团队的购物工作、海外领队带团出境有哪些程序。散客旅游的内涵、散客旅游同团队旅游的区别、散客旅游服务流程的程序、在给散客讲解时,导游员应采取何种形式。 2、理解:旅游团旅游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事故,掌握事故的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导游语言的内涵,运用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导游语言的运用原则,导游交际中的语言方式,导游讲解中手势的运用。 3、了解:导游服务的产生及发展,导游服务的概念、类型、范围、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导游服务的发展趋势,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导游员的内涵、分类,导游员的基本职责以及境外领队、全陪、地陪和景区景点导游员的职责,导游员的从业素质和修养,导游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导游员的培训、考核等内容。地陪导游服务的程序,全陪导游服务程序,领队服务程序。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案例教学与前述各相关内容对应穿插进行学习、了解。用它们之间的关联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 四、课程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教学方式=课堂授课+自学+模拟练习 具体作法: 1、采用“渗透法”和“案例法”教学方法。即每章知识点讲解透彻,并将各章知识点有机地融会贯通,通过“渗透”连成片,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形成“图钉”,让学生着眼于应用的“点”上。 2、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中“三环节”。即“预习+练习+复习=学习”。 3、案例教学。收集导游业务中的实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深入浅出,缩短教与学的距离,让学生学有所获。 五、考试与成绩评定方法 1、考试时间:采取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等 2、考试方法:采取闭卷(期末)、开卷(期中)、分小组讨论和搜集案例、分小组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等方法。 3、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40%+和期末考试60%。

2019年《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六年四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导游业务》实训教学大纲

《导游业务》实训教学大纲 实验(实习)周数 :30 学时 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 一、实验(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 导游工作是一项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服务工作,在导游服务人员 的培养过程,理 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导游业务》的实训环节, 《模拟导游》一课 程旨在以行业导游服务规范或标准为依据,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应变能力、 人际交往能 力、团队组织协调能力、事故处理能力,突出《导游业务》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 能性。 二、实验(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认识、理解导游工作的特点、导游工作的主要内容及 导游工作人员应具 备的能力。 能够独立写作导游欢迎辞、 欢迎送辞与景区景点讲解辞, 掌握导游服务程序与规 范,熟悉导游带团技能, 导游讲解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并在导游带团过程中特殊问题的处理 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三、实验(实习)内容 实训一 欢迎辞与欢迎辞模拟训练 1、实训地点:教室、导游实训中心或校园内 2、实训内容: 以某一旅游团队到达和离开某城市为情景, 模拟向该团队致欢迎辞和欢送辞, 学生自导自演。 3、时间安排: 8 课时: 4、实训形式及方法:演示与讲解、小组合作 实训二 校园模拟导游 1、实训地点:本校校园 2、实训内容:以校园为旅游区,以宿舍楼区为宾馆,以食堂为旅游餐厅,以校车为旅游巴 士,以校园超市为购物点,以其他教学区,操场为景点,设计一次旅游团队活动,模拟从接 团至送团的全部流程,并设计其间的活动,安排导游讲解,规划旅游路线,体现团队合作, 与个性创意。 3、时间安排:由学生准备 2 课时,实训 6 课时: 4、实训形式及方法:组织、演示与讲解、小组合作 实训三 模拟情境 1、实训地点:教室或导游实训中心 2、实训内 容: 以旅游团队中突发事件及团队成员个别要求为情境,模拟事件发生经过,学 生自导自演, 3、时间安排: 互相观摩。 6 课时 4、实训形式及方法:演示与讲解、小组合作 实训四 模拟导游证口试 1、实训地点:武侯祠(或其他旅游景点) (条件受限时,可在教室或导游实训中心进行) 2、实训内容:以武侯祠(或其他旅游景点)或其中某一景点对讲解对象,学生独立撰写导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屮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 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彖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冃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i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 (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而,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而, 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所属学院: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先修课程:导游业务、旅游学概论等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专业主干课程,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政策与法规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政策与法规知识解决实际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中所遇到的业务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按照“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现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并结合我国及本地区旅游行业岗位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本课程采取以能力培养和证书考试为中心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围绕导游人员的职业特点和知识要求,立足导游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操作实例紧密结合。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熟悉我国旅游立法、旅游法律关系、旅游合同法律制度;熟悉和掌握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掌握旅行社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法规制度、旅游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度、旅游保险法律法规制度、旅游出入境法律法规制度、旅游交通运输法律制度、旅游食宿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度、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等法律法规知识,为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政策法规基础,同时提升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事业时的知识积淀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 (二)分目标 1、知识水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掌握旅游业所涉及的基本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法律法规知识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所给案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 分析化学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构分析(形态分析) 2. 定性分析的对象包括:样本,分析物 3. 按样本大小可分为:常量分析(固:>100mg ,液:>10mL ),半微量分析(固:10~100mg ,液:1~10mL ),微量分析(固:0.1~10mg ,液:0.01~1mL ) 4. 按分析物在样品中所占含量可分为:主要(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0.01%)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 误差: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2. 绝对误差:E=T X - 3. 相对误差:Er= ?-T T X 100% 4. 准确度: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表示。误差小,准确度高。 5. 偏差: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6. 绝对偏差:di =Xi-X 7. 相对偏差:dr = ?-X X Xi 100% 8. 相对平均偏差:??-= ∑X n X Xi dr 100% 9. (样本)标准偏差:s= () 1 -n X -Xi n 1 i 2 ∑= 10. 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定值相互符合的程度,常用偏差大小表 示。 11. 实验结果首先要求精密度高,才能保证有准确的结果,但高的精密度不一定能保证有高的准确度。(如无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12. 校正系统误差(准确度,误差)的方法:改进方法,校正仪器,对照实验,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 13. 校正随机(偶然)误差(精密度,偏差)的方法:增加测定次数 14. 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不一定大 15. 可疑值的取舍:G 检验(书p17)(G= s X X i -,s :标准偏差),Q 检验(p18) 16.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p14):n s t X ?± =μ(t :查表可得,n ;测定次数)

语言学期终考试复习提纲

1.INTRODUCTION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major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are: (1)Phonetics: it studies the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2)Phonology: it studies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3)Morphology: it studies the way in which linguistic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 (4)Syntax: it studies the rules which govern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 (5)Semantics: it studies meaning conveyed by language; (6)Pragmatics: it studie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If a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the linguistic study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and standard”,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is mostly descriptive.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a synchronic approach seems to enjoy priority over a diachronic one. ?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Langue: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abstract; stable. Parole: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concret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aussure took a sociological view of language. Chomsky looks at language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in several basic ways. (1)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while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2)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3)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also in that it does not force languages into a Latin-based framework.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Design features: arbitrariness, productivity, duality,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导游业务实训大纲

导游业务实训大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导游业务实训大纲 一、课程名称:导游业务 二、课程说明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三、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性质: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 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导游业务知识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导游接待业务知识、各种接待程序以及接待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项法规与政策;通过导游服务技能(如人际交往技能、组团、带团技能、宣传技能、保卫游客安全技能等)的训练及导游语言运用技能、景点讲解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随团带团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要求:通过对导游业务知识的培训,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导游服务技能及方法的理解,并学会灵活掌握正确的服务技能操作方法,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掌握。另外,通过情景模拟,拓展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旅游产品市场推广能力等。 四、实践教学类型和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一:导游职业素养 【实训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在导游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

【实训类型】 属于综合性实训 【实训内容】 a职业道德讨论 b职业形象训练 c职业行为训练 【实训方法】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结合导游服务礼仪,对学生进行导游入门知识的培训,使其对导游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实训时间】 2学时 实训项目二:熟悉和落实旅游接待计划 【实训目的及要求】 安排旅游接待计划关系到导游服务工作的全局。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制定出团队接待计划,并且能够在意外情况下及时做出预案,保证团队活动顺利进行。 【实训类型】 属综合性实训 【实训内容】 a模拟制定团队接待计划 b意外情况下计划的调整 【实训方法】

《导游业务》实践教学大纲

《导游实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实务 课程编码:040422A107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职业技术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前厅服务与管理》 学时学分:总学时30 实验学时18总学分3 应开实验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 先修课程:酒店管理概论、管理学 一、课程简介 《前厅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职业技术课,是适应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本课程在饭店前厅部概述、前厅部际沟通、前厅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专业知识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饭店前厅接待和服务工作的客房预订、入住接待、住店期间服务和离店结账四个阶段,重点明示了预订、迎送、接待、话务、行李、问讯、留言、商务、代办、结账等前厅服务方面的实操技能与标准,最后概括了前厅销售、前厅信息、前厅服务质量控制和前厅部人力资源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客房预订、入住登记、大厅服务与客人离店结帐服务等前厅对客服务技能,并使学生达到中级以上服务员资格水平。为今后在工作中进行前厅服务管理打下较坚实基础。 二、课程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星级酒店参观 2、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教学录像,进行形象化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问讯留言服务、散客入住登记、散客离店结账等情景模拟练习。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方式与要求 实验方式: 1、分组进行操作,完成前厅接待和服务工作的全部程序,并达到熟练、标准。 2、对某家高星级酒店进行参观,增强对高星级酒店的直观认识。 注意事项: 前厅接待服务部分: 1. 了解客人需求。因为是面对面与宾客交谈,应该特别注意热情礼貌的言谈举止。熟知订房程序。能区分不同类型的预订形式,并知道如何分别处理。 2. 掌握接待员接待无预订散客的工作内容与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3. 通过为宾客提供问讯服务(如回答客人询问、提供留言服务)的实训,掌握饭店问讯员接受宾客咨询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和各种应急事件处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步骤。贯彻首问责任制。不能做出模棱两可的回答,更不可推托、不理睬宾客或简单回答“不行”、“不知道”。 4. 认识商务中心设施设备,了解酒店商务中心的服务项目内容、服务程序和过程。 5. 通过散客结账的实训,掌握结账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并能够妥善地处理一般账务纠纷。要能用英语为外宾提供结帐服务。 酒店参观部分: 1、集体对某家高星级酒店的客房、前厅、餐厅进行参观,提高对酒店各部门整体及细节的认识。 2、通过对多家星级酒店的参观,进一步了解本市酒店行业软硬件设施的情况,并做出报告。

分析化学复习资料整理

本资料由全长爱整理得出。全部是老师说的东西、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 考 题 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3)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4)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5)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 在一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采用选择标准方法、进行试剂的提纯和使用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如选择一种标准方法与所采用的方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对试剂或实验用水是否带入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干扰,可通过空白试验扣除空白值加以校正。 2.某试样经分析测得含锰质量分数(%)为:41.24,41.27,41.23,41.26。求分析结果的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 解: )(4 26.4123.4127.4124.41+++=x % = 41.25% 各次测量偏差分别是 d 1=-0.01% d 2=+0.02% d 3=-0.02% d 4=+0.01% d )(4 01.002.002.001.01+++=∑==n di n i % = 0.015% 14)01.0()02.0()02.0()01.0(1222212-+++-=∑= =n di n i s %=0.018% CV=x S ×100%=25.41018 .0?100%=0.044% 3.某矿石中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计算标准偏差s 及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 解:x =343.2041.2039.20++%=20.41% s=13)02.0()02.0(22-+%=0.02% 查表知,置信度为95%,n=3时,t=4.303 ∴ μ=(3 02.0303.441.20?±)% =(20.41±0.05)% 7.有一标样,其标准值为0.123%,今用一新方法测定,得四次数据如下(%):0.112,0.118,0.115和0.119,判断新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置信度选95%) 解:使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得:x =0.116% s=0.0032%

语言学纲要 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语言学概论试题(1)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10%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D ) A、文字学B、语音学C、词汇学D、语法学 2、汉语属于(B )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 A、音素B、音位C、语素D、音节 4、文字的前身是(C ) A、结绳记事B、手势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派生词中包含(B ) A、词尾B、词根C、虚词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C ) A、音素B、义素C、语素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C、客套话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C ) A、初B、视C、人D、民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20%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 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瞻仰[+用眼+往一定方向+崇敬地] 1、{

导游业务课程大纲

导游业务课程大纲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大专班的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定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湖北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对后期的导游资格考试、顶岗实习及就业起主要支撑作用,同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湖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导游业务知识和熟练的对客服务技能,顺利获取导游资格证并成为合格导游人员。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导游职业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干家的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导游服务工作的概念、类型、性质、特点、作用、原则以及导游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准确理解导游人员的概念、类型、职责以及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导游相关知识;掌握导游工作规程。 (二) 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十分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导游词创作能力、导游讲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使学生掌握带团服务、讲解服务、旅行生活服务的操作技能,能够为旅游者提供规范化与个性化的服务。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游服务 第一节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导游服务的内涵和类型 第三节导游服务的性质、特点和作用第四节导游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导游员 第一节导游员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导游员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导游员的职责和纪律要求 第四节导游员的培训、考核与管理第三章全陪导游服务流程 第一节全陪导游工作流程图 第二节全陪导游的服务程序 第四章地陪导游服务流程 第一节地陪导游工作流程图 第二节地陪导游的服务程序 第五章景区(点)导游服务流程 第一节景区(点)导游工作流程图第二节景区(点)导游的服务程序第六章海外领队服务流程 第一节海外领队工作流程图 第二节海外领队的服务程序 第七章散客导游服务流程 第一节散客旅游概述 第二节散客导游服务的类型与特点第三节散客导游服务程序 第八章旅行社其他岗位的服务流程第一节门市接待服务流程 第二节外联服务流程 第三节计调服务流程 第九章导游辞的创作 第一节导游辞的基本类型

《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导游》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模拟导游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数:64(实验学时:64 )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河南旅游基础、导游业务 开课单位: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模拟导游实训是《模拟导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本实验属于专业基础实验,其目的是将导游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点分解为可操作的实训项目,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带团工作的各项技能技巧,并能取得导游资格证书;具备导游工作岗位必备的组织、协调、应变及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游语言技能实训 实训目的及要求 1.了解导游语言技巧; 2.掌握导游语言特点及基本原则。 实训内容: 1.普通话的语音语调; 2.普通话的语音节奏; 3.导游交际语言技巧。 实训要点: 1.语调抑扬的训练、语流畅达的训练、语句长短的训练、语速快慢的训练; 2.导游语言针对性训练、导游寒暄语运用训练、导游劝说语言技能训练、导游答 问语言技能训练、导游安慰语言技能训练。 总学时:8学时 第二章导游带团技能实训 实训目的及要求:

1.了解导游带团技能的概念 2.掌握导游员的基本带团技能 实训内容 1.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 2.导游常用工具的使用; 3.欢迎辞、欢送辞的组织和表达; 4.导游岗位协调; 5.导游心理服务技能。 实训要点: 1.导游人员姿态训练; 2.持导游旗训练、使用话筒训练、清点人数姿态训练; 3.常用称谓语的训练、欢迎辞的训练、欢送辞的训练。总学时:12学时 第三章导游讲解艺术实训实训要求: 1.了解导游人员审美技巧; 2.掌握导游讲解基本技巧和方法。 实训内容: 1.导游基本讲解技能; 2.导游审美引导技能实训; 3.导游综合讲解技能。 实训要点: 1.导游讲解方法的分类及使用技巧; 2.导游词的创作及运用技巧。 总学时:24学时 第四章导游服务综合实训教学要求: 1.了解导游服务过程; 2.掌握导游讲解的基本技巧和导游服务的程序; 教学内容:

(整理)分析化学复习资料公式

离群值的检验方法: (1)Q 检验法:设有n 个数据,其递增的顺序为x 1,x 2,…,x n-1,x n ,其中x 1或x n 可能为 离群值。 当测量数据不多(n=3~10)时,其Q 的定义为 具体检验步骤是: 1) 将各数据按递增顺序排列;2)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3)计算离群值与相邻值之差; 4) 计算Q 值;5)根据测定次数和要求的置信度,查表得到Q 表值;6)若Q >Q 表,则舍 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G 检验法: 1)计算包括离群值在内的测定平均值;2)计算离群值与平均值 之差的绝对值 3)计算包括离群值在内的标准偏差S4)计算G 值。 5)若G > G α,n ,则舍去可疑值,否则应保留 (2)平均偏差:绝对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n x -x d n 1 i i ∑== (3)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100%x d ?= r d (4)标准偏差1 ) (1 2 --= ∑=n x x S n i i (5)相对标准偏差(RSD, 又称变异系数CV )%100?= x S RSD (必考相关大题)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偶然误差符合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式: 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作变量代换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我们以x 为中心,在一定置信度下,估计μ值所在的范围)(x tS x ±称为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四、显著性检验 (一) F 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 2),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用于 判断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偶然误差是否显著不同。(用来做什么?考点) 检验步骤: 计算两组数据方差的比值F , x x 2 2 2)(21)(σ μπσ--==x e x f y σ μ -=x u 令22 21)(u e x f y -==?πσ2221 )( u e u y -= =πφ即n tS x tS x x ±=±=μ) (2122 2 1S S S S F >=min max X -X X X Q 相邻离群-= S X X G -= 离群

最新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资料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 Ⅰ. 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choose the letter A, B, C or D. (20%) “I can refer to Confucius even though was dead 2000 years ago.” This shows that language has the design feature of ___________. A. arbitrariness B. creativity C. Duality D. displacement 2. “ Don’t end a sentence with a preposition”. This is an example of __________ grammar. A. prescriptive B. descriptive C. transformational D. functional 3. Using language for sheer joy of using it shows that language has a ____________ function. A. metalingual B. recreational C. informative D. performative 4. ___________ is the smallest meaning unit in the lexical system of language A. word B. lexeme C. morpheme D. Stem 5. The “semantic triangle” was first proposed by _______. A. Plato and Aristotle B. Ogden and Richards C. Chomsky and Halle D. Leech and Palmer 6. Saussure believed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igns. This sign is the union of a form and an idea, which Saussure called _______. A. langue and parole B.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C. speech and writing D. system and function 7. Many modern linguists have criticized traditional grammarians for adopting a _____ approach to language study. A. synchronic B. diachronic C. prescriptive D. descriptive 8.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object is good proof that human language is . A. arbitrary B. rational C. logical D. cultural 9. Morphemes that represent “tense”, “number”, “gender”, “case” and so forth are called morphemes. A. inflectional B. bound C. free D. derivational 10. The English word “modernizers” is composed of morphemes. A. four B. three C. two D. five 11. “Unless I hear from her, I won’t leave this town” is a sentence. A. simple B. coordinate C. complex D. compound 12. In the following pairs of words, are a pair of complementary antonym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