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二十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复习复习指要

2011二十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复习复习指要

2011二十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复习复习指要
2011二十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复习复习指要

2010-2011第二学期全院公共选修课

二十世纪外国现实主义文学复习指要

一、简答与简析题(试卷分值50分)

1.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外国文学大致分为哪几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有那些主要代表作家(能举出一二个即可)。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

现代主义文学英国T?S?艾略特法国诗人瓦雷里

后现代主义文学保罗·萨特塞缪尔·贝克特

2.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基本格局的特点是什么?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同存的文学流派主要有那些?

1.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2.我觉得应该是现代派吧,不过现代派是个很泛的概念,包括诸多文学流派,比如

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也有人把存在主义之后那些流派的称为后现代的.

3.《舞男与舞女》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揭示了舞女特拉斯怎样的悲剧命运,表现她的心理世界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4.雷马克的小说创作具有怎样的体裁特点、创作基调、人物类型。

现实主义文学是一场波及全世界、影响全世界

的伟大的文学浪潮。现实主义赋予美国文学以极其

重要的意义。现实主义是美国文学的主潮,虽有被

其他文学思潮暂时替代的时候,却始终难变其主导

地位,近20年更有中兴的趋势。美国19世纪现实

主义文学是美国文学发展的基础,是研究美国文

学、文化、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一、现实主义与美国文学

现实主义就是“按照生活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质就是“对现实的忠实性;它

不改变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12]正如欧洲

的现实主义一样,美国的现实主义是对极端浪漫主

义的一种反动,拥有同欧洲现实主义相同的目的和

原则。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流派繁

多,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家都主张文学作品要

“写真实”,并描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他们主张

既不夸张,也不隐晦地描写生活,直面事实,毫不留

情地揭去蒙在生活中的粉红色薄纱,同时,他们张扬进步、肯定积极的东西。因此,事实、观察、文件、

确凿的证据就成了现实主义作家艺术创作方法的

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是政论

性,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对现实

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发表评论,言辞激烈,爱憎分明,

赋予作品突出的社会意义。这一时期的作家不再探

索生死之奥秘或歌颂个人的英勇,也不满足于充满

理想和激情的浪漫主义创作。他们着眼于现实生

活,努力展现这个充满活力与矛盾、自由竞争与崇

尚物质享受的新时代,同时也开始批判社会现实,

即揭露美国社会的阴暗面。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

文学有其独特的一面—乡土文学的盛行。各地区

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学成为美国现实主义的先声,促

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论及现实主义要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它兴

起于法国,是席卷欧洲及美洲的一场文艺思潮和运

动。现实主义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

实,并注重对历史文本的研究。现实主义挑战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本源地含

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现实主义作

家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

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

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相互

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

样,现实主义成为在欧洲、美洲占主导地位的文艺

思潮。它加速了美国文学民族性的文明进程。现实

主义文学创作应具备三个因素:典型性、真实性和

客观性因素。20世纪匈牙利批评家卢卡契就曾说

过,“艺术作品必须准确无误和恰如其分地反映客

观地决定着它所再现的生活领域的全部重要因

素。他必须如此这般地反映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生

活领域从里到外都是可理解的,可重新体验的,使

它表现为一种总体生活。”…,,很明显,卢卡契的艺术

观是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观。这里就涉及了现实主

义文学的三个主要因素。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充

分体现了这三个因素。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

·詹姆斯等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正是通过刻画美

国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人物,客观、真实地反映美国

社会的各个侧面,是19世纪美国社会的缩影。

二、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对社会现实的普遍关注是美国19世纪现实主

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应当服务于现实生活。而

现实主义文学恰恰是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文学。现实

主义作家大多关注社会,揭露社会的黑暗,并给予

黑暗的社会以猛烈的抨击,给人以警醒。他们的目

的是改革社会。这恰恰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批评观

不谋而合:文学必须与现实条件相连,艺术“只有当

它的发展是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的时候,才会

得到辉煌的发展。”…4,但应该指出,由于时代、阶级

的局限,他们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及资本主义制度的

腐朽,提出了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在美国,

马克·吐温就是以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的作家,同

时也是著名的社会批评家。他十分关心政治、社会

矛盾、道德风尚等问题。他与人合写的《镀金时代》

尖锐地抨击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国内政治腐败、投机盛行的恶劣风尚。晚年,由于个人原因和社会的黑

暗,他找不到出路,出现了悲观主义的倾向。20世

纪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拉尔夫·艾利森、杰罗姆·大

卫·塞林格,也是如此。拉尔夫·艾利森找不到出

路,让他的主人公变成隐身人,躲进暗无天日的地

下室;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看不到希望,无法让

他的主人公成为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守护者,只好躲

进精神病院。

与关注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另一个特征是对道

德价值观的评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生活在资本主

义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他们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意

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巴赫金认为,“文学在自己的

…内容?中反映着它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的整个意

识形态的视野。”[5J因此,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

资本主义民主、人道精神的基础上的社会价值观

念。托尔斯泰就致力于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建立独

特的道德社会道德批评模式。“他将道德视为艺术

的首要衡量标准,并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勇气,以堂

·吉诃德的方式奋力捍卫这一标准。”161 在美国,

豪威尔斯、马克·吐温的作品也都体现了这种道德

观念。豪威尔斯是美国文学发展中第一个倡导现实

主义的作家。他主张,艺术家须对他所描写的事件

与现象进行道德的裁判,并将新价值观和他倡导的

现实主义传播到全国各地,他的作品也成了中产阶

级子女的教科书。他用形象的人物、客观的事件讲

述如何认识社会、如何为人处世。而他的艺术创作

的进步本质就在于从生活题材转向社会问题题材,

反映了他以8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的阶段动乱为转

折点的思想探索。在豪威尔斯的作品中,资本主义

民主、人道的精神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还关注小人物的

命运。豪威尔斯笔下的塞拉斯·拉帕姆、马克·吐

温笔下的哈克贝利·芬、亨利·詹姆斯笔下的黛西

·米勒、西奥多·德来塞笔下的嘉利妹妹,这些人

物无一不是小人物。正是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

美国的社会现实,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的挣扎和苦

闷表露无疑。这恰恰与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相呼应。在俄国,“小人物”或“多余人”的形象是俄国作

家刻画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在英国,狄更斯的作

品更是以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称。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心理的描写。而在此

之前的文学作品大都注重外部描写。从现实主义开

始,人们开始注重对心理的刻画,如契诃夫、托尔斯

泰、司汤达。在美国更是如此。从浪漫主义开始,作

家们就开始了对人物心理的关注,如霍桑、爱伦

坡。但此时的心理描写是作家无意识的活动,并没

有理论根基。自现实主义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

挖掘人物的心理,通过人物内心的矛盾来影射社会

思潮与社会问题。此时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威廉·詹

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他的意识流学说作为理

论支撑。19世纪美国作家中在心理写实方面最有成

就的要数亨利·詹姆斯。他的“国际题材”小说大都

采用了心理独白、心理描写的形式展示人物复杂的

心路历程,如《贵夫人的画像》,从而为意识流小说

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也

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

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大都充斥着乐观

主义精神,更确切地说,就是对生活永远充满希

望。从五月花号登陆美洲大陆开始,“美国梦”以及

随之而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

的思维中。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帅豪威尔斯就是

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与文明。

他曾要求美国作家对祖国持公平态度,描写“这个

快乐的大陆”,描写它的“微笑的方面”。豪威尔斯的

《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正是乐观精神在文学作

品中的体现。乐观主义精神也成为书中的主人公塞

拉斯·拉帕姆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亨利?詹姆斯的

“国际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在虚伪、世故的欧洲经

历了挫折和苦难却仍然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

心。乐观精神是“美国梦”的精髓所在,也是美国现

实主义作品的闪光之处。

美国现实主义之所以成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发

端还在于美国作家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作家都更早

地把目光转向种族的问题。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主题之一就是表现南方奴隶主

对奴隶犯下罪行,以及奴隶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

求。《傻瓜威尔逊》集中描写了蓄奴制及其所代表的

非正义、不合理。这是“马克·吐温批判蓄奴制的最

有力的作品,它显示出这一罪恶制度给受害者和害

人者双方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个畸形的世界

里,白人的高傲,黑人的自惭形秽,都被表露的毫发

可鉴。”…,〕思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更是一部

专门描写奴隶生活和苦难的力作,从几个侧面揭露

了奴隶制的本质。这本书还因“一本书而酿成的大

战”而著名。美国作为最早关注种族问题的国家,从

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在内战前夕,

由于南北抢夺廉价劳动力,以及奴隶所遭受非人待

遇,奴隶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并得到了作家

的广泛关注。在欧洲,各种种族的涌人,早在16世

纪就开始了,但规模较小,又常被当地政府所限制,

一直没有成为受重视的社会问题。而只有在加世

纪,欧洲作家才逐渐关注种族问题。因此,美国现实

主义作家是最早关注种族的作家。

三、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真正的美国文学是从美国现实主义开始的。从

此以后,美国文学开始形成它自己的风格,拥有它

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当代美国文学深受其影

响,并在两战期间及70年代后期形成了美国现实

主义文学的第二次高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30年左右,产生了福克纳、

海明威那样别具风格的大师级的作家,更产生了像

杰克·伦敦、德莱塞、多斯·拍索斯、斯坦贝克等现

实主义声名卓著的文豪。德莱塞、斯坦贝克等作家,

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描写了农民乔德一家被迫离开耕地,倍受欺凌的故

事,揭示了30年代经济危机中佃农们的不幸遭遇

及现实的黑暗。德莱塞在作品中展现了资本主义竞

争中下层社会广大劳工的悲苦生活。德莱塞笔下的

小人物大多是受害者。他也写了不少强势人物,他

们信守?…适者生存”的原则,冷酷地击败对手,却被

更强的人剥夺了进一步发展的权力。德莱塞最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为作者

赢得了世界的声誉。现实主义因素在这些作品中得

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战后美国文学现实主义声势减弱。但70年代

中期又出现了一种现实主义文学复兴的景观。此时

的现实主义作品创作重心有了转移,即创作主题和

题材有了变化。不少作家的创作以家庭“回归”为主

题,即重温大团圆主题,这跟现代主义时期作品中

离家出走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当代美国黑

人女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就是

以家庭“回归”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

作。美国著名小说家艾莉森·卢里荣获1985年普

利策奖的作品《异国恋情》描写的也是浪子回头、破

镜重圆的“人间喜剧”。当代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不胜

枚举,这不仅仅反映了作家们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回

归和对未来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普通人的良

好愿望,希望结束“流浪”的生活,回到家庭中来,过

安定恬适的生活。这正是70、80、90年代人们社会

J心态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反映。一些作家热衷于因

袭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回到19世纪下半期或20世

纪初期的现实主义作家所探讨过的主题上,勇于对

社会生活进行揭露和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知耻近

勇”式的批判。在写作技巧上,80年代不少美国作家

的作品重新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在布局、谋篇、技巧

乃至语言方面,和前一时期构成了鲜明对比。现实

主义复兴还显示了体裁的广泛性。

近20 年来,美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复兴,美国

作家回头写实,并非是单纯地重复旧现实主义传统。作家们在重新找回现实主义的眼光和感觉的同

时,又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中汲取营

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现实主义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主潮。美国现实主

义反映了1860年以后爱国精神与科学思考的胜

利。这种文学具有高度的民族意识,是对战争洗礼

后的美国、技术革命后的美国、西部开发后的美国、

二战期间的美国以及战后重拾信心与希望的美国

的鲜活地艺术再现。而美国现实主义的第一次浪

潮,即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

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现代美国文学源于

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利·芬》的书。”(海明威语)

5.分析约瑟夫与海伦这两个人物形象。

里斯本之夜》(Die Nacht von Lissabon,1964)是雷马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为背景,写一个名叫约瑟夫的德国人,因为反对纳粹政权,被他的妻弟纳粹冲锋队长告密,关进了集中营,释放以后逃出了德国,在国外流亡了五年多。有一次在巴黎,由于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名叫施瓦茨的奥地利难民,并接受了他的馈赠:几幅名画和一些旧邮票。这个人不久就死了,又留给他一张护照和一点钱。约瑟夫把护照上的相片改贴、把出生年份改填了,从此就更名为施瓦茨。弄到了这张伪造的护照,他就冒险潜回德

国去看望他的妻子海伦,并带她一起逃出国境。他们一路上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好容易到达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又被关进了难民拘留营。凭着约瑟夫的机智勇敢,两个人先后逃了出来。在马赛,约瑟夫不幸又落入了德国秘密警察之手。他巧妙地杀死了一再迫害他的妻弟,带着海伦离开法国到了西班牙,又从西班牙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去美国的签证和船票都弄到了,正等着轮船的开航,可是身患癌症一直瞒着丈夫的海伦,却因为既无法改变她丈夫去美国的计划、又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被美国所接纳而自杀了。对海伦来说,走自杀这条绝路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对未来的一切信念,她都已经放弃了”,而在约瑟夫看来,“只要象笑咪咪之流的野蛮人仍然活着,那么自杀将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那就糟蹋了一条本来可以用来跟他们战斗的生命。”就这样,约瑟夫在妻子海伦死去以后,便取消了去美国的打算,决定参加外籍志愿兵团,同德国法西斯战斗到底。《里斯本之夜》的主题,仍然是作者在不少作品中一再表现过的爱与恨。只是这里的爱,当然并不局限于小说主人公约瑟夫对他的妻子海伦,而是包括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热爱;这里的恨,也远远超越于约瑟夫对他的妻弟格奥尔格的个人恩怨或家庭嫌隙,而是应当看作广大人民对纳粹法西斯的大恨深仇。约瑟夫要把格奥尔格干掉,而事实上也确是把他杀死了,无疑地是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消灭了他,就可以救出几十个无名的受害者。”正因为这样,这部小说从总的来说,反法西斯的政治倾向是鲜明的,思想意义是积极的。

作品的进步意义首先在于它深刻地揭露了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暴行。有时候具体地描写了纳粹秘密警察所施行的酷刑,“先用一根电话线缚住我的下体,随后把我吊起来”:“用一根纤细的、炽热的铁丝,把它慢慢地通进耳朵,或者往上穿到鼻孔里”;“默勒吸了一口纸烟,便把那纸烟按在我的眼睑上。那好象把火灌进了我的眼睛里”。有时候只那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法西斯匪徒残杀无辜的狰狞面目。约瑟夫在马赛,从美国领事馆弄到了签证以后回来,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受惊的孩子,蜷缩在他们的汽车里。作者介绍这个孩子的身世,只说是“当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的卫道者们猛击他祖父脑壳的时候,他才三岁;七岁那年,他父亲被绞死;九岁那年,他母亲给毒气熏死??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二十世纪的孩子。他好不容易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凭他的机智越过了边境。要是他给逮住,那准定会被送回集中营去绞死”。这样一个幼小的孩子,犯了什么罪非得关进集中营去不可呢?作者告诉我们,在纳粹德国,“有几十条理由可以把人关进集中营,或者把他处死”,“他或者是个犹太人,或者属于一个敌视现政权的政党,或者自己的冤家已经爬上了有权有势的地位”。有人从亲身的经历中甚至还体会到,“清白无辜是最严重的罪行,而清白无辜的人往往会受到最严酷的处罚”,无怪这个孩子也成为纳粹党徒迫害和追捕的对象了。

6.分析米尔柯.琴多维奇和B博士这两个人物形象?B博士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有何意义?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闪耀着人性智慧与光辉的名著。

从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这篇小说。看过许多大师对这篇小说的精彩评注。但令我遗憾的是,更多的是对作品主人公B博士的分析及对法西斯摧残人性的批判,却没有一位对这篇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作过详细和令人信服的论述。

首先,琴多维奇这样一位怪异的人物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可能存在吗?显然,即便按照作者对象棋的理解,这样一位天才加白痴的人物是极为罕见的,或者说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的。

茨威格在小说《象棋的故事》中告诉我们:“根据个人经验,我是深知被称为‘国王的游戏’的象棋所具有的神秘诱惑力的,在人们发明的各种游戏中只有这一种游戏,它的胜负不取决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给智慧戴上桂冠,或者确切些说,它只给智力天赋的一种特殊形式戴上桂冠……它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介乎这二者之间飘浮不定的东西,就像穆罕默德的棺材介乎天地之间一样。一种包含着各种矛盾的独一无二的混合物:这种游戏既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新颖的;其基础是机械的,但只有靠想象力才能使之发挥作用;它被呆板的几何空间所限制,而同时它的组合方式又是无限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可又完全是没有成果的;它是没有结果的思想,没有答案的数学,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但是,尽管如此,业已证明,这种游戏比人们的一切书本和作品更好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是惟一属于一切民族和一切时代的游戏……。”

哥德说过,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众多的历代名家都曾为象棋吸引过,为之赞美和讴歌过。在象棋技艺上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人,其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均应卓尔不凡,而且在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了优异的思想品质。因此按照常识来说,琴多维奇在现实当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然而,作者在文中不惜花费笔墨细致地描述了米尔柯.琴多维奇这样一位在象棋领域才能无与伦比,但在其他领域表现得惊人无知的传奇怪物。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一直试图让读者相信,琴多维奇这样的怪物是存在的。

"好心的神父千方百计地在家里给这个前额宽阔、不爱说话、有点迟钝的孩子[琴多维奇]补课,想教给他那些他在乡村学校里没能学会的知识。但是神父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米尔柯直愣愣地瞪着字母,虽说都已经给他解释了上百次,他还是觉得非常陌生;课堂上讲解的最简单的东西,他那迟钝的脑子也记不住。十四岁上,他还扳着指头算数。都已经是个半大不小的男孩了,读书看报还特别费劲。......

做完家务事以后,米尔柯就坐在屋里发呆,两只眼睛茫然无神,活像在草地上吃草的绵羊,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完全无动于衷。每天晚上,神父吸着乡下长烟袋,总要和警察局的巡官下三盘象棋,这个淡黄头发的小伙子老是一声不吭地蹲在旁边,低垂着沉重的眼皮,似睡非睡地、漫不经心地看着画有格子的棋盘。"

像这样一位智力低下的人物,要在象棋方面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才能,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明知不可能,但通晓象棋技艺秘密的茨威格为何还要逆常理将琴多维奇塑造为一个象棋世界冠军呢?当我们细心地阅读这篇故事时,不难发现,作者如此详实地罗列琴多维奇在象棋方面的种种怪异表现,无一不是为突出后面的核心人物B博士作重要铺垫,并且这个怪物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象征。

“半年之后米尔柯就洞悉了象棋技术的全部奥秘,当然,他还有一个稀奇的弱点——这一点往后被行家们多次注意到,并且不断遭到他们的讪笑。因为琴多维奇

从来也不会凭脑子记忆来下棋,哪怕下一盘也不行,用行家的话来说,他不会杀盲棋。他完全缺乏在自己想像力的无限空间中再现棋盘的能力。他眼前必须老有一张画了六十四个黑白方格的真正棋盘和三十二个具体的棋子。即使成了世界名人之后,他还老是随身带着一副可以折叠的袖珍象棋。这样,他要是想复制他所需要的典型棋局,或者解决他感兴趣的问题,就随时随地都能以直观的方式在眼前看到棋子的具体位置。虽然这点瑕疵本身无足轻重,然而它显示了想像力的贫乏,并且在象棋爱好者的圈子里引起了纷纷议论。”

尽管琴多维奇洞悉了象棋技术的奥秘,但他不会杀盲棋,这是多么滑稽的事情啊。从这点可以看出,琴多维奇缺乏常人的记忆力和想像力。于是后面的描述随着观众的疑团的不断加深而愈发的精彩起来了。

“不过这一缺点并没有妨碍米尔柯取得惊人的成绩。他十六岁就已获得十多次各种各样的锦标,十八岁成为匈牙利全国冠军,到二十岁终于荣获世界冠军的称号。许多厉害的棋手在智力、想像力和气魄上毫无疑问是大大超过他的,但是碰到他那坚韧冷酷的逻辑,都一一败下阵来......象棋手本来集各种截然不同的智力特性于一身,兼有哲学家、数学家的精于计算、富于想像等创造性的特质。这样一来,在象棋名手卓越的行列里破天荒第一次混进来一个十足地道的异己分子——一个行动滞重、沉默寡言的乡村青年。”

“琴多维奇在棋桌旁是个无与伦比的大师,可是一站起来,就无可挽救地变成一个怪里怪气,近乎滑稽可笑的人物。尽管他身穿黑礼服,系着华丽的领带,上面还别了一枚嵌着珍珠的有些刺眼的别针,指甲修剪得十分细致,但是举止仪表显示出他依然是从前那个头脑简单的乡下少年,不久前还在村子里给神父打扫厨房。”

作者通过对棋王琴多维奇的刻画,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那个时期西方国家对物质的追求,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棋王琴多维奇下棋纯粹为物质利益和名誉,“他利用自己的天才和荣誉,尽可能的多赚钱,表现得十分小气,贪得无厌。他捞起钱来苯手笨脚,简直愚蠢到无耻的地步……他从一个城市旅行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只要给他报销,他就为任何一个寒伧的象棋俱乐部下棋,他让人在肥皂广告上印制他的肖像,甚至同意人家出钱买他的名字去出版一本叫《象棋哲学》的书……他当了世界冠军后,就自以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了,这种意识,尤其是他挣的钱比他们还多的这个具体事实,使他从过去的手足失措一变而为冷漠的、往往表现为极其苯拙的目空一切。”把这些词句用到法西斯独裁者希特勒的身上,我看是再形象不过的了。从一个智力低下的乡下佬到成为象棋世界冠军,与希特勒从一名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走上国家元首的历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冷酷,滑稽可笑,小气,贪得无厌,无耻,苯拙的目空一切”,正是上台后的希特勒得意无形的写照。

在琴多维奇的眼中只有象棋和金钱,犹如一个“象棋机器人”。象棋是他获取金钱的手段、工具,故此没有艺术可言。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怪物,却能在至高无尚的象棋艺术领域击败那个时代的一个个象棋高手,这是多么令人绝望和悲哀的事情啊。

按照常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了。《象棋的故事》创作于1941年,茨威格是在饱受理性社会幻想破灭,国破家亡之苦,希特勒纳粹在德国上台,精神上肉体上受尽摧残的背景下写成的。我们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来分析一下,就完全有理由相信,琴多维奇并不是作者心目当中真正意义上的象棋世界冠军,这个不可能出现的象棋怪物,其实不过是当时法西斯主义的缩影和象征。

当法西斯违背人性和常理,正在对犹太民族实行斩尽灭绝政策的时候,可以想像身为犹太人的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当德日意军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将一个又一个国家纳入其魔掌之中,狂热的人们却在为法西斯取得的胜利而欢呼之际,作者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必然是绝望的念头。

象棋,尽管在作者心目中是一门高尚和神圣的艺术,可它也无法逃脱法西斯的掌控和蹂躏。于是琴多维奇这样一位不可能出现的象棋怪物就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替代品而出现了,唯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解析这个人物身上的种种矛盾现象和匪夷所思之处。

茨威格完成《象棋的故事》这部绝世名篇的第二年,即1942年,得知新加坡沦陷于法西斯国家的消息后,自感理性幻灭和绝望,与妻子双双服毒自杀于家中。

作为《象棋的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的琴多维奇,它是否是作者心目当中要塑造的法西斯的代替品,就成为一个新的谜团,将处于后人无休无止的争论中。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宣扬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描写人物心理,中学语文课本选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就是他写的。《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的名篇之一。这是一篇写国际象棋的著名短篇小说,故事情节颇带有传奇色彩。小说主人公B博士是维也纳一些大修道院的法律顾问,管理这些大修道院的财产,还受托管理某些皇室成员的资产。纳粹德国侵占了奥地利后,他被德国法西斯逮捕。法西斯匪徒把他一个人关在狭小的牢房里,让他不与外界接触,听不到任何声音,看不到任何人,造成巨大的头脑空虚,直至思维紊乱,供出他们需要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以获取巨额资产。被空虚包围的B博士就差一点因思维紊乱向法西斯招供,但最终他没有招供。在一次审讯中,他偷了一本国际象棋棋谱。在极端的无聊空虚中,他用国际象棋填充自己的头脑。起先,他只是一盘一盘的想着棋谱,棋谱被他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他在头脑中把自己分成对弈的双方来下棋。这种怪异的思维方法,有可能造成他思维分裂,但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不得不如此。在牢房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国际象棋,想国际象棋竟入了魔,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拿书里的话说就是“象棋中毒”。出狱后,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远洋轮船的一次象棋比赛中他竟出人意外地战胜了当时的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在纳粹牢房对象棋日思夜想的这段日子,使他的棋艺精进,无敌于天下。看到B博士,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武侠小说里描写的一些武林高手,经过一段时间幽闭修炼后,他们武功超人,独霸武林,这些武林高手往往带有“魔”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把B博士称为“棋魔”。B博士棋艺的提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他来说根本谈不上棋艺的修养,这也体现了西方人只重竞技的国际象棋价值观。小说里另一个主人公世界冠军琴多维奇也是一个怪人,他连简单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只能单线思维,笨得有点弱智,但他的国际象棋天赋极高,对国际象棋很有悟性,一学即会。

7.《人性的证明》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反映了日本二十世纪后半叶怎样的现实?

书中作者不单单是表现了一个八杉恭子,同时也表现了她的两个儿子,以及那个刑警的人性。作者所表现的是社会中的人性扭曲的现象。作者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悲哀的母子的感情在利益面前是那样的脆弱。还有良知被唤醒的刑警选择了死亡的情节,是出于让人们感悟生命中的意义。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红极一时的家庭问题女评论家八杉恭子的故事。她为了掩盖自己早年和一个黑人同居的经历,并保住自己和丈夫的显赫地位及名誉,竟亲手刺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又谋害知情以图灭口。就是这样一个杀人犯,竟以“家庭教育问题权威”自居,道貌岸然地在电视台上招摇撞骗。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杀人犯为了沽名钓誉,不惜以儿子恭平为工具,大演什么“母子通信”、“模范母子”的双簧戏,但实际上这个恭平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阿飞流氓,他们母子间背地里完全是一种尔虞我诈的互相利用关系,其结果终于导致恭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森村诚一除《人性的证明》涉及到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社会问题,其他作品莫不如此。如《荒诞世界》写弘间康夫在美国留学当妓男,回日本后追求名门大族之女,杀害帮助他去美国留学的恋人三泽佐枝子。这部小说不仅写出人性的丑恶,而且写出了日本商界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的社会问题。又如《太阳黑点》,揭示了政界的黑暗,尾声以师冈因脑血栓发作成了废人,从而掩盖了政府内阁官员卑鄙无耻的真相。再如《恶梦的设计者》写商界巨头财川总一郎家族为争夺财产,一方不惜杀人,另一方则冒名顶替,暴露了日本社会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蔷薇蕾”的凋谢》则揭示了国会议员与黑社会相互勾结犯罪。这些小说题材上至内阁大官,小到无赖市井,他们都是金钱的奴隶:为了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当面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背后巧设陷阱,暗下毒手。甚至把妻子作为钓饵,把尊严作为赌品。

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不少于百部,但读他的小说,很少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奇崛新颖的构思。比如《罪犯的名片》写赌徒相乐爱上了豪绅的女儿奈美,他为了借钱结婚,去拜访放高利贷老太阿松,想杀死阿松而取钱财。哪知他深夜赶到阿松家,高利贷者阿松已经死去。相乐乘机翻出一包钱悄悄离去。他原以为此事无人知晓,谁料想不久,他发生了皮肤过敏,刑警也找上门来。凶手到底是谁呢?刑警以两张名片为线索,找到了真凶。原来凶手是相乐的恋人奈美。这个巧合其实早有伏笔,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再如《虚幻的坟墓》,写美马一郎与名城健作为了寻找父亲惨死的凶手,各自进入对方的公司打工,企图复仇。他们经过苦心努力,报复了一个又一个仇人,最后的结局大出意外,真正导致惨案发生的凶手正是他们的父亲。《派阀抗争杀人事件》的构思也有新意,一个深夜,静子被一陌生男子闯入后遭强奸,静子忍辱调查,最后才明白引狼入室的人竟是自己的丈夫。为了金钱与名誉,两个男人商量好互相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些不落常套的构思,使读者读完后才发觉真相早就摆在自己面前。森村诚一把细节隐藏在情节之中,然后把读者引入迷途;一旦真相揭示,读者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机警与聪明。优美犀利的文笔使推理小说在文学上提高了层次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固然令人佩服,但森村诚一的小说更为好看,原因就是森村诚一的文笔简洁而犀利。叙述故事从不拖泥带水,情节展开,单刀直入。文笔如一把犀利的刀,解剖人物心态入木三分,描绘场景维妙维肖,对话尤为精彩,回忆往事也无冗长拖沓的毛病。这种犀利漂亮的文笔适应了当代读者的需求,因此他的小说大受欢迎,也是不难理解的。

8.分析八衫恭子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从这一人物形象中反映了日本当代怎样的社会危机?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人性的证明》主要讲述的是某天在一家高级饭店直达顶楼餐厅的电梯内发现了一具外国人的尸体,警方从而进行调查,揭开了一个身处上流社会,广大观众

心目中的模范母亲的伪善一面,为了保全现有的一切而杀害不远千里赶来于自己相认的儿子。故事从多方面着手,总的来说分成两条主线,一条线跟着警方的调查而展开,另一条跟着模范母亲的另一个儿子撞死人埋尸逃逸。

文中揭示了不同人的心理,政界要人于模范母亲所生的儿子,由于从未感受过母爱,对母亲虚伪的一面表示厌恶,讨厌母子间的相互利用关系,演变到热衷于迷幻药所带来的幻想,生活放纵的花花公子,在飚车撞死了人后,为了逃避责任选择埋尸,并逃到国外回避;日本办案的刑警埋藏在内心的不堪回首的记忆,同样的自幼失去母亲,使得他在最后缺乏证据的情况用唤醒凶手还未泯灭的人性的方法,把凶手绳之于法;远在国外协查的刑警刚被唤起良知时,却无故的被刺死,刑警在临死前想到以前所犯下的罪恶行为认为是报应,放弃了求生的欲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唤起凶手隐藏着的人性的那一段和其中那首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诗。

“我是在有些犹豫不决的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和家庭才把刀刺向约翰尼的,所以。那刀尖刺进他胸口很浅。约翰尼当时像是完全醒悟了似的,对我说道:…妈妈,我是你的累赘吧?……?约翰尼当时那无比悲伤的目光,我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我……我,我就是用这双手刺死了我的孩子。约翰尼彻底醒悟了,用手抓住我刺到一半而松开的刀柄,猛劲深深地捅了进去,并且叫我快逃,说:…妈妈,在你逃到安全地方前,我是绝对不会死去的,快跑啊!?在最后时刻,他还用濒于死亡的躯体来保护杀害自己的母亲。”

9.栋居是一个怎样的侦探,他性格的双重性体现在哪里?

日本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笔下的侦探。从小失去母亲,父亲是一个穷教师,因为不满美国。兵强。奸日本妇。女,被美国。兵。打死。这样的家庭背景造成了其孤独的性格,当上侦探之后,常常一言不发,运用推理来破案。在《人性的证明》中,从凶杀现场发现一顶草帽和一本诗集,深入调查,使犯人在事实面前低下了头。

10.简述《人性的证明》这部推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森村诚一的三个证明都属于社会文学类的侦探小说。意在表现战后日本人性上的扭曲,《青春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

在《人性的证明》中,作者不单单是表现了一个八杉恭子,同时也表现了她的两个儿子,以及那个刑警的人性。作者所表现的是社会中的人性扭曲的现象。

约翰尼彻底醒悟了,用手抓住我刺到一半而松开的刀柄,猛劲深深地捅了进去,并且叫我快逃,说:…妈妈,在你逃到安全地方前,我是绝对不会死去的,快跑啊!?在最后时刻,他还用濒于死亡的躯体来保护杀害自己的母亲。”

作者的描写是为了表现悲哀的母子的感情在利益面前是那样的脆弱。还有良知被唤醒的刑警选择了死亡的情节,是出于让人们感悟生命中的意义。

社会文学比起其他侦探小说要真实,但是许多人都读不喜欢社会文学,就像有些东西是身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去遵守的,但是却不喜欢一样

奥威尔在书中得出了一个必将到来的悲观结论,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总是对此视而不见。

我对于1984的看法是:这是一部极为悲观的作品,那种绝望的悲观如同饥饿,寒冷或者肉体的痛楚,你以为用冷漠可以咬牙坚持过去,但结果只是一再证明自己的软弱无力。

造就那种悲观绝望的不是别的,是人性本身——政治是人性的延伸,政治制度就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设置,是人类为自己生活,为后代的命运,为未来的一捧黄土或者枯骨留存的理想和希望。奥威尔在书中设想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倒没有吓倒我,令我恐惧的是造成那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折磨的目的是折磨,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所以我想,奥威尔在对于人性的观察上,要比对政治体制的观察来的更加尖锐和出色,而是事实也证明,他在书中对人性的描写更加具有价值——对性是一种政治反抗的阐述,对欲望对于人生不能抑制的激情或者恐惧,对发自人类本真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他看着身边那个安静熟睡的赤裸身体,突然生出了一种想要拥抱和保护她的欲望。”

我有一种长久的恐惧:如果性被剥夺了生命的快乐,成为令人紧张厌恶的生育手段;如果人被剥夺了对身边一切的感受力,成为对某种单一信仰的狂热的附属品;如果生活只是谋生,吃饱,繁殖的过程,不包含任何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娱乐。但是奥威尔认为还不够,他说:连人类情感的本能,也是可以被剥夺的,你会因为仇恨和恐惧,背叛你的爱情。

这是1984中我读的最多的部分——对温斯顿斯密斯的拷问,“你不但得顺从,你得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就像《少女与死》中的主角梅拉尼,着迷的关注死于非命的人在最后时刻所受到的折磨。温斯顿没有死,他如行尸走肉坐在咖啡馆中,喝着满是油味的杜松子酒,“在那颗大榕树下,我背叛了你,你背叛了我。”

“当我在出卖你的那一刻,我知道,那感觉从此就不一样了。”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因为恐惧自己的伤害,我们会出卖任何人,出卖他们的生命,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出卖作为人的本能。我又在奥威尔的笔下感受到了绝望,人退化成为动物的绝望,不,我们甚至连动物也不如,就像那些无产者,“他们的生活就是生存,繁殖,日复一日的度过一生”,但“他们没有任何信仰,他们只对彼此的亲人忠诚。”,所以“无产者是人,我们不是人”。

其实我想,奥威尔的意思是:无论对权力狂热的社会顶层,还是对生活无知的社会底层,他们都是人,活在单纯的信仰中的是人,而中产阶级,即知识分子们不是人,因为我们受过教育,追求真理,但面对单纯的狂热(无论权力还是庸俗),却又显得无力。“双重思想”这个概念的意义就在于此:知识分子脑中的思想是最需要扼杀的部分,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于统治是最危险的罪犯。而且,它真的可以被改造,被扼杀,失去了对于真理和知识的信仰,知识分子就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价值,连情感,欲望也可以被一并剥夺。

1984也许是一则政治预言,但我显然更愿意把它看作命运寓言——知识分子最重大的社会责任,是保证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被设置,自由选择的世界。100年前罗素说:参此多姿乃是生活的本源。我喜欢从事有创造性的工作,爱我所爱的人,并且不因为任何别人的意志而背叛他们,1984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是给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绝望的提示器,提醒我们每当有人要来安排我们的生活,控制我们的思想,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的用一种本体论的语气大声问道: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想要干什么?

11.《虹》这一作品中厄秀拉这一人物的理想追求是什么?

追求自我解放寻觅自由人生

。童年的厄秀拉活泼要强,无拘无束,青年时代,她追求自由,独立,富于幻想,坚决走出琐碎的家庭生活,她强烈地渴望爱情,但最终还是灵与肉的分离。《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劳伦斯的女性主义观,也暗示了妇女实现真正解放所面临的困难。

厄秀拉是第一代现代女性的形象,她不满工业化社会带给人的感情上的冷漠和虚伪,不满足于没有精神、只有肉欲的爱,反对把爱情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她在精神和两性关系问题上的探索有积极的意义。

12.日瓦戈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具体分析?

“上主,请将我塑造成和平使者,

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

哪里有仇恨,让我播种爱德;

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

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

上主,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爱,而是去爱。

因为,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

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

死于旧我,才会获得在基督内的永生。”

——圣方济会祈祷文

《日瓦戈医生》恐怕是二十世纪引起最多争议的小说之一。从它与世人见面的那天起。围绕小说和它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攻讦和赞誉都从未停止,尤其在冷战时代,这种种谤誉更因着意识形态而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由,开放和人的权利的普遍认同,使东西方的评论者能更多地从内心出发,而不是从所属的阵营、政见或肤色出发去细数二十世纪文学的苍穹。在这被仇恨和鲜血浸渍的天幕上,有些曾盛极一时的文学作品承受不住“经典”二字的千钧重量黯然陨落,而《日瓦戈医生》则安详地缀在天空的一隅,幽幽地俯视着芸芸众生。

很明显,《日瓦戈医生》对于其诞生的时代而言是“不合时宜的思想”。小说描写了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勾画出俄罗斯近四十五年的历史面貌,但小说所表现的却不是伟大的领袖运筹帷握,不是工农兵以“钢铁般”的意志涤荡旧制度;作者所熟悉,所挚受,所描写并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掬泪的乃是一群知识分子,是他们所经历的屈辱、磨难和不公,是他们的异化蜕变和他们的黯然弃世。在这部经典巨著中,帕斯捷尔纳尔克用全部心血为苏俄知识分子唱响了一曲时代的挽歌:在无尽的暴风雪中,他们或以自己的思想为支撑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或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但他们像耶稣一样是无辜受难的,他们终将死去,但他们的灵魂终将复活。帕斯捷尔纳克眼中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狭隘的阶级概念,而是真理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虽然他们因其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带有一定偏见,自身性格也不尽完美,但其心灵必定是纯洁的。他们眼中满是众生的苦难悲伤,他们的心中永远在为整个人类寻求救赎之路,并以此为自己的终极使命,甘愿付出一生去践行,但他们毕竟不是生活

在世外桃源,面对现实的残酷,他们又分化为两种类型,有些人拼着一切去坚持理想,哪怕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那样柔弱,不堪一击,又有些人由于不同的初衷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希图在废墟上建立一个纯洁的理想王国。《日瓦戈医生》中的日瓦戈和安季波夫就是这两类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而作者正是在对这两类知识分子形象的描摹中展开了个体对整个历史的精神批判。

《日瓦戈医生》与和她同时代的许多作品不同,她不是一曲赞歌,她既不描写知识者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改造的欢天喜地,也不希求通过抱残守缺者的毁灭而警示在体制外徘徊的人,她是一曲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挽歌。浓重的“末日悲哀”笼罩了整部作品。“死亡”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意象。小说开篇便描写日瓦戈母亲的葬礼.无边的原野上,走着送葬的队伍,“他们走着,不停地走,一面唱着《永志不忘》” 。挽歌是唱给逝者,也是唱给那个时代。母亲的死使小日瓦戈失去了心灵的寄托,“仿佛他和妈妈一起在森林里迷了路,而突然间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而另一典型形象安季波夫的父母则早就被流放,不知所终。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说,母亲代表了孕育和保护,母亲形象的消失,使俄国知识分子在生命的刚刚开始时就失去了本应有的庇护,一生的苦难不可避免地袭来。小说的其它部分中,死亡是随处可见的惯常现象,但随着现实的越发残酷,死亡也由长久的离别幻化为某种超脱和再生。这在对两个典型人物的死亡场景中得到充分体现。日瓦戈去世时,作者这样描写:“桌上放着一具棺材,它低狭的尾端像一只凿得很粗糙的独木舟”。“独木舟”立即使人联想到在大洪水中拯救人类的挪亚方舟。上帝指示纯洁的挪亚制一条方舟以得到救赎,上帝又以死亡使纯洁的日瓦戈完成超越而得到救赎。而棺木旁的鲜花“不仅怒放,散发芳香,仿佛所有的花一齐把香气放尽,以此加速自己的枯萎,把芳香的力量馈赠给所有的人,完成某种壮举。”纯洁的死亡似乎不再那么令人恐惧,而成了通向精神永生的“壮举”。而安季波夫在长久地迷失在某种抽象的思想中之后,在瓦雷金诺妻女曾住过的房前自杀,“四外喷出的血珠同雪花滚成红色的小球,像上冻的花楸果”。死亡又使他逃脱了束缚他的一切,回归了自然,使他由意志的象征成为自然之子。死亡,成了知识分子的再生之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似乎到了耶稣所说的“末日”,一切人间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只有死亡才能复归纯洁。

另一个贯穿全书的意象是暴风雪。日瓦戈母亲下葬的当晚,“白茫茫的风雪巨浪,一层又一层从天空不停地倾泻到地面,仿佛是一块块白色的尸布,笼罩在大地上。”此后所有的主要情节都有暴风雪出现。拉拉枪击科马罗夫斯基的圣诞夜,由莫斯科到瓦雷金诺的途中,日瓦戈从游击队逃回尤梁津,每一次暴风雪的出现,都将“末日感”进一步强化。还有一个重要意象则是狼。文学作品中的狼有些象征残忍,丑恶的凶暴力量,有些则象征被逼入绝境的绝望的心理。《日瓦戈医生》中的狼显然应属于后者。母亲去世时年幼的日瓦戈像一只小狼崽那样“跪在”母亲坟上“嗥叫”,这一令人心悸的场景暗示了主人公一生中终要一次次被生活逼上绝境。而在日瓦戈与拉拉重返瓦雷金诺,在长久的颠沛流离后找到一丝苟安于乱世的微弱希望时,野狼却立即出现,月夜下林中野狼的悲鸣,使拉拉惊恐万状,它们夜夜造访日瓦戈的小巢,仿佛特意来通知医生,在这个时代,任何希望只能是更奢侈,绝望才是现实。

暴风雪和狼等意象的反复应用,使小说的悲剧感和末日感不断强化,所有的人无助地生活在末日审判前最黑暗的年代,所有的英雄都不会长久,所有的信仰都不再可靠。而死亡的意象又使人认识到,在这惶恐之中,真正的希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不在凄惨的生而纯洁的死。作者唱响的不是人类最后的悲歌,因为他热爱着他笔下两类不同的知识分子:他自己便是日瓦戈,而他又由衷地为安季波夫式的人惋惜。现实中虽然处处找不到他们的位置,但他们纯洁的心灵又证明他们原本最有权在世界上生存。因此,作者唱响是一曲凄楚苍劲,史诗般的挽歌——祝福逝者,在上帝的国中得以复活,得到永生。

《日瓦戈医生》通篇以日瓦戈的一生命运为主轴,作者把自己的境遇和生活理想投射到日瓦戈的思想之中,而安季波夫则在许多方面成为日瓦戈的对立面,只有在将二者相互对比映衬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赞美和批判。日瓦戈出身富商家庭,幼年受到博学多识的舅舅的教导,后来生活在科洛格沃夫家中,受到完整的教育。他天资极高,对身边的人和事乃至整个时代都有完整、独立的见解。安季波夫虽然出身低微,但也聪颖好学,攻读了多门大学课程。对世界的认识虽不及日瓦戈那般深刻,却也远高于一般凡夫俗子。更重要的是,二者都不断地思索,希望找到拯救多数人的道路。在这两个方面上,日瓦戈与安季波夫拥有了可以对比分析的基础,也使读者能从适当的角度观察二者对待爱情,革命以及暴力时的不同思想和行动。

日瓦戈一生拥有两段真挚的爱情。日瓦戈对妻子托尼娅的爱不是虚伪的。从小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种种变故,托尼娅的温柔贤惠,善良正直,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使日瓦戈必须承担起爱的责任。可以想见,如果日瓦戈没有和拉拉相遇,医生夫妇也会继续平静的生活下去,在艰辛中相濡以沫,彼此忠诚。无论在日瓦戈入伍前还是从战场归来的艰苦生活中,日瓦戈都堪称热爱妻子和家庭的好丈夫。但日瓦戈毕竟是个执着的精神朝圣者。对他来说,拉拉绝不仅是作为一个情人存在,而是内心理想的化身,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寄托”。托尼娅无法代替拉拉,托尼娅代表的乃是日瓦戈对平静生活的眷恋,而拉拉则是一种象征。小说中着重写到了拉拉的一个梦境。她梦见自己“埋入地只剩左胸、左肩和右脚。她的左乳上长出一撮青草”,有评论者由此认为拉拉象征“俄罗斯文化的女神”。拉拉的形象是如此丰富,她既圣洁高贵,渴望获得独立的人格,却又失身于恶人;既无限爱恋日瓦戈又对安季波夫寄予太多希望;既有冲破世俗樊笼的勇气又最终为了女儿牺牲自己的幸福。她的每一个侧面都是清澄见底的。对日瓦戈来说,拉拉就是自然的代表,她的喜怒哀乐都发自内心,丝毫没有那个时代的人所惯有的虚伪和藻饰;她是俄罗斯原野、是漫天大雪、是残破车站旁清澈的小溪,她的心灵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日瓦戈对拉拉的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男女相互爱慕,而应看作人对回归自然,对回归纯洁的内心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主体心灵在这种爱恋中得到真正的肯定。在那样一个天塌地陷的年代,屠杀、流血、叛卖和绝望成为生活的主旋,人的自然本性被外在强加的某种“意志”所蒙敝,日瓦戈与拉拉相遇,两颗孤独的心终于彼此找到了存在的证明。就像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而对凶恶的异类,他们本能地拥抱在一起,互相慰籍。他们实在太孤独了,所以他们的生命力才更加顽强。这爱支撑着日瓦戈渡过一次次艰险。当日瓦戈从游击队逃出,在尤梁津拉拉家中等待她归来时,他心中满是对拉拉的期待,头脑中闪过的却是“这块大地是无与伦比、声名显赫的俄罗斯母亲,她历尽苦难,坚忍不拔,乖戾成性,喜怒无常,她受人民的爱戴,但又经受着无法预见的没完没了灾难!啊,生活多么甘美!活在世上,热爱生活是多么甜美!多么想对生活本身,对存在本身说声…谢谢?,而且要当面这样说”。反复体味这段内心独白,我们很自然地将由“俄罗斯母亲”的描述联想到拉拉的形象,而将日瓦戈对生活本身毫无保留的爱幻化为日瓦戈对拉拉的爱。拉拉是日瓦戈的精神田园,但即使日瓦戈与拉拉住在一起时,他对托尼娅的爱也十分炽烈,“他是否看了了另一个女人而背叛了托尼娅?没有,他没看上任何一个另外的女人,他没觉得哪个女人更好。那种…爱情自由?的思想,那些感情自主和感情需要之类的说法,对他是格格不入的。” 日瓦戈的爱情的特质就是“双重的爱”,对托尼娅的爱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入,对拉拉的爱则是精神与心灵对自由的充分向往和追求,是纯洁个体心灵寻求肯定的渴望。对精神与生活的双重之爱。在日瓦戈身上被融合得没有一丝造作之感。如果将日瓦戈双重之爱看作一个寓言,则可以说双重的爱象征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境遇:既绝对忠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又从未放弃对现实的责任。

安季波夫的爱情与日瓦戈的双重之爱是绝然不同的。无需置疑,安季波夫的心灵是纯洁的,他生长在底层社会,亲身经历——而不是像日瓦戈那样耳闻目睹——俄国劳动者的深重苦难,因此,他对既有的社会制度有更强的反抗性。安季波夫少年时就迷恋拉拉,他的读书,成材,可以说都与对拉拉的向往有密切关系:“为了这个女孩子我上了大学,又为了她当了教师,到我那时从未听说过的这个尤里金去任教。我贪婪地读了一大堆书,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以便她一旦需要我帮助时,便能对她有益,出现在她身边。”青年安季波夫不仅在经济上受到拉拉的资助,在精神上更是把拉拉作为灯塔和路标。他如此迷恋着拉拉,以至于感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拉拉的形象在他心中已经偶像化了。他爱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女人,而是他心中规定的一个完美偶像。青年的安季波夫与青年日瓦戈不同,他虽然在学业上不断精进,知识不断扩展,但却较少着意思考终极性的问题。对这个扳道工的儿子来说,拉拉就是理想,与拉拉结合,幸福地生活下去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正是这样简单的信念,构成了他婚前生命的全部历史。日瓦戈对拉拉的爱与安季波夫对拉拉的爱的本质区别正在这里,日瓦戈爱拉拉乃是因为拉拉在他眼中代表着自然,她是偶然与必然,圣洁与恶行的融合;安季波夫爱拉拉却恰恰因为在他心中,拉拉超越了自然,超越贫民区里肮脏的小旅馆的上层社会通宵达旦的晚会。拉拉是圣洁的偶像,没有污点也决不允许有自然和生活中的一切缺陷。这个不同正是安季波夫与日瓦戈虽然同样深爱着一个女人,但在爱的驱使下的行动却截然不同深层原因。

由此不难发现,安季波夫的离家参军以及后来的思想转变都可归因到这偶像化的爱情。暴风雪之夜,拉拉赴斯文季茨基家的圣诞晚会前与安季波夫的烛光谈话,是这段爱情变质的开始。及至新婚之夜,安季波夫“既登上了幸福的顶峰,也沉入了绝望的深渊。”登上幸福的顶峰是因为他人生的最大目标,成年以来的全部理想,对世界和生命的所有期待终于到了实现的时刻,但同时,拉拉也坦白了她失身于科马罗夫斯斯的历史。安季波夫根本无法想像,无法接受拉拉曾经“失身”的事实,那是混合了诱惑,上流社会的豪华晚会和少女的春情与蒙昧的历史,安季波夫的偶像是不允许有丝毫污点的,但现实却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的偶像,人的精神支柱崩塌了:“他那疑团丛生的猜忌和拉拉的坦率承认相互交替,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而随着拉拉一次又一次的回答,他的心一次比一次下沉,仿佛跌入万丈深渊。他那遍体鳞伤的想像力已经跟不上她所吐露的新情况了。”人类一次又一次为自己寻找完美的偶像,但每一次都又在失去偶像的痛苦之中迷失自己。安季波夫的偶像从此破灭。这不仅使拉拉在他心中不再完整,更可怕是偶像的破灭使他不由得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过去的全部历史,曾经的坐标没有了,安季波夫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在安季波夫的一生当中,没有比这一夜的变化更惊人。更突然的了。清早起来,他已经全然变了一个人,自己几乎都奇怪为什么人们还像过去那样称呼他。”中国有句俗语:站得高摔得狠,可以想见安季波夫那一夜的痛苦,也可以想见偶像破灭之后的创痛还远未结束。

婚后的几年中,安季波夫虽然在遥远的尤梁津与拉拉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一个女儿,但他再没有从偶像破碎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他长久地认为拉拉并不是爱他,而只是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难道不知道她对他并不是爱,而是对他承担一种高尚的责任。是她自己所体现的一种英雄行为?”但这种想法只是他的自我保护,安季波夫认为拉拉把他当成孩子或在完成使命,潜意识中是因为拉拉的失身是对他的背叛。偶像不存在了,在安季波夫心中与拉拉生活在一起的理由也随之消失。因此,其实并不是拉拉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妥,而是安季波夫想要摆脱残破的偶像,既然过去的历史在那次刻骨铭心的谈话之后不复存在,他就必须用自己强有力的行动去冲淡对过去的追忆,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的历史。但他又不愿彻底否定拉拉,因为他需要生命历程中的支点。所以,离开拉拉,自愿去参军,成了安季波夫的必然选择。可安季波夫毕竟不是日瓦戈,他需要偶像,旧的偶像破灭之后,时代又为他找到了新的偶像,他开始信奉某种社会图景和伟大的主义。而新的偶像却反过来要吞噬忠心耿耿的

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对拉拉的爱终于复苏。他爱的不再是作为偶像的拉拉,而是作为人的拉拉。虽然爱的迸发只有短短一瞬,但爱的光芒足以使一切偶像都黯然失色。

如果把安季波夫的爱也化为一种模糊的寓言,则这份爱可以被看作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们和日瓦戈一样心灵纯洁高贵,但他们在现实有太多的羁绊;他们以改造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为任务,执着地以某些信念为永不改变的真理,为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生,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为“真理”做注角。但和安季波夫心中的拉拉一样,越是完美的真理越容易破碎,他们太陷入现实而太少相信自己的心灵。于是,当真理被现实证伪或反过来背叛他们时,他们猛然间失去了方向。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们在历史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他们或是干脆出卖自己,说服自己继续忠于所谓的真理并迫使更多人为真理献出一切,或是在彻底绝望之后走向精神毁灭或肉体毁灭。与日百戈相比,这类知识分子缺失了对精神自由和个体价值的追求。

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日瓦戈和托尼娅、拉拉的故事发生在笔者身边,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笔者恐怕并不能完全接受,笔者并不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都有什么形而上的象征意义。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氛围及道德观念中的人对同一种行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又认为《日瓦戈医生》是一部“诗”,她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需要借助象征才能真正理解,真正体会人物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爱恋。帕斯捷尔纳克首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描写这段爱情的笔触轻灵而纯洁,让我真心诚意地为之迷醉,因此,凭着笔者对永恒爱情的由衷信仰,凭着纯洁的帕斯捷尔纳克和更纯洁的日瓦戈,笔者认为作品中的爱情是具有深刻而确定的象征意义的。

将日瓦戈与安季波夫的爱情做一平行对比,从中可以提炼出两类知识分子不同的特质,而对革命、对暴力的不同认识,则能更深刻地说明他们之间不同思想和道路,作者对时代的批判也正是由此展开的。《日瓦戈医生》的立场问题曾是围绕小说的诸多论战中的核心问题,苏联当局否定它和西方阵营抬高它,都是认为它对以十月革命的为代表“革命时代”持否定态度。日瓦戈对革命的观点是相当复杂的。他在革命后天寒地冻,物质极度匮乏的时候称颂革命:“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去腐臭的旧溃疡,既简单又开门见山,对习惯于让人们顶礼膜拜的非正义作出了判决”,而他又在之后的人生中批评现实中的革命,表现出某种由衷的厌恶。日瓦戈所称诵的不是现实意义上的革命而是抽象意义上的革命,是对“既定现实的一种形而上的否定。”当他认为革命会给每个人带来更大的自由和权利,会消除固有的偏见和不合理时,他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革命:他自愿放弃财产,为素不相识的平民挪让房间,与妻子岳父一道坚持过革命时期的困苦生活;在医生纷纷离去的情况下,自豪地去为大众服务。但革命之后长久的混乱又使他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逆转。从莫斯科到尤梁津的路途中他目睹革命者假革命的名义施行的暴行,十八个月的游击队生活中,他又看到大片俄罗斯村庄成为焦土,白军虐杀红军俘虏,红军指挥员公报私仇处死“叛徒”,他开始怀疑厌恶革命,终其一生再也没有相信过革命。而安季波夫则矢志不渝地忠于革命。得到十月革命爆发的消息后,他孤身从战俘营逃回俄国参加红军,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华为红军攻城掠地;他的装甲列车所到之处,哗变、开小差,抗税都不复存在,即使日瓦戈也认为他是“意志的完美无缺的化身。”“革命给了他思想上的武装”,即使在他被契卡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仍然坚信革命的事业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排山倒海”;他对自己的生存绝望却对他的革命理想有无限的希望。在对暴力的看法上,日瓦戈毫无保留地反对一切具体的暴力,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杀戳。当他在游击队中时,面对冲锋的白军,他却一直瞄准一颗枯树射击。而安季波夫则是革命暴力的坚定执行者,他用火炮彻底推毁不愿上交军马的村庄,明知拉拉母女在尤梁津市内却下令炮轰尤梁津。日瓦戈对革命态度的转变,对暴力的排斥是基于他自幼形成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信仰博爱的力量,但在硝烟迷漫的时代,医生的信仰是脆弱无力的,也

许对历史的发展只是神圣的装饰。真正摧毁了旧制度、改造社会的是安季波夫的革命理想。以当时的历史境况而言,这两类知识分子的思想没有高下之分,但文学的意义却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否定和超越。因此,我们不得不暂时跳出日瓦戈与安季波夫的时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尝试去重新命名革命、个人价值和革命的暴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作者透过文本想要传达的思想真谛。

回顾上个世纪血雨腥风的革命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对于革命的想像,总是无比纯洁高贵,灿烂辉煌。人民的生存、权利、解放和幸福总被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次革命的旗帜上,革命因此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正义性和崇高性。但一次次起义和复仇之后,人民的生存、权利、解放和幸福又有多少得到了兑现?革命,只有革命本身才是最纯洁、最高贵的,“为了革命而革命”,革命成了一台巨型机器,它一旦被发动就再也无法停止。它所消耗的燃料不是油,而是忠于革命的人民的鲜血和尸体,这就是我们所习惯,所称诵的革命的真理。“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革命的成功,必须消灭一部分人”,于是,反抗红军抢走自己心爱的马的农民被消灭了;拉拉最终在不知名的集中营里蒸发了。革命一刻也不曾感到自身的矛盾和荒唐,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一路高歌猛进。于是,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肃反、大清洗,每一个革命进程建立的宏伟功勋背后都隐藏着千万无辜的冤魂。

人的逻辑就应当是人高于一切,任何价值都不应化约个人的价值,无论是国家、民族、共产主义还是革命。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体,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活得有尊严,受到别人的尊重——这在理性的人看来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但革命却常常在实际上否定这一切,它惯于规定哪些人可以得生,哪些人应被消灭。革命总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而且它是那样真诚,让大多数置身其中的人都不得不相信它,并真诚地为革命奉献自己的良知和生活。恶魔在向你行恶时总标榜自己是善的,它使你相信他摧毁你是为了拯救你,而当他说这一切时,他也是真诚地相信自己是在行善的。于是,太多的恶借着善的名义得以传播,以至于安季波夫至死都坚信他是为了所爱的人行善事;于是,革命在实践层面上比教科书上记述的血腥何止千倍?革命家不能让革命的理想破灭,日瓦戈一样独立思考革命的人必须被从社会中剔除,贴上叛徒的标签;安季波夫失去利用价值后也必须为了实践革命的纯洁性而成为燔祭。真正神圣的只有革命,而在革命中获得光荣的,只有操纵这部巨型机器的人们,而原本纯洁的革命则退化成了改朝换代。

个人的权利,只有个人的权利才是真正值得永远尊重的。革命的最大不合理就是革命对个人价值的合理践踏。在那个革命的时代里,属于个人的一切都消失了,所有人都只是一个集体中的一个没有任何特别意义的编号。任何东西都是重要的,惟有人最低贱,于是,知青为捞起被洪水冲走的电线杆而淹死,于是,小姐妹为集体的羊而冻残。这样的时代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他们只能像杜多罗夫那样,被冤枉关入监牢,受尽折磨反而觉得“蹲监狱使他受了教育,政治上成熟了”,像“一匹马叙述它如何在驯马场上自己训练自己”似的一遍遍讲述自己的“成长”。个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的尊严乃至个人的存在都荡然无存了,人们用死亡率看待生命,用阶级觉悟代替亲情友情,用集体消灭个人。生活在这样时代的智者,承受了怎样的痛苦煎敖呀,他们无从逃避,因此或者像安季波夫那样陶醉于一个“大我”完全放弃自己的价值,或者像日瓦戈那样,窒息而死。但是,基于对人类进步的信念,我们有信心认为,在文明的时代,否定个性解放,无视个人价值,践踏个人尊严的政权是没有存在下去的理由的;人的自然本性虽然会暂时被皮鞭和糖果蒙敝,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能必然唤醒自己的心灵去自由地呼吸。

暴力即使以最美妙的词句修饰也仍是暴力。以血还血,血只会流得更多;以暴制暴,得胜的只是暴力;以残忍消灭残忍,其结果只能是主体所使用的手段完全覆盖了最初的目的。想用革命的暴力建立一个没有暴力、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堂,但却使革命的暴力充溢了整个社会。以黑暗对黑暗,带不来黎明的曙光,反而使黑暗得以侵蚀自己的心灵和肉体,暴力的目

的地则更加遥不可及。暴力一旦成为人民自我表达的手段,就已经面临失控了。在革命的暴力中,人民也许确实短暂地体验了反抗与复仇的快感和以暴力表达自己、证明自己的满足感,但很快人民又会为内心的恐惧感和罪恶感所俘虏,为了消除恐惧,他们不得不一次次举起屠刀,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直到被别人的暴力毁灭或因为自己的暴力冲动而发狂。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人是座孤岛,独自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一片,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人类被释放的暴力毁灭的是人类自己,当社会失去道德和良心,成为一个大角斗场时,暴力就开始自我复制、快速传播了。对于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毁灭于“动听”的暴力,如安季波夫被迫自杀,对于社会而言,则是成千上万个集中营建立,几百万人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则是彻底的毁灭。暴力,无论它的定语多么令人信服,它所宣称的目标多么令人神往,它的施行是多么“方便”、“快捷”,无论它是红色的、白色的或其它什么颜色的,它都只是暴力。暴力永远无法战胜暴力,黑暗永远无法驱走黑暗,只有博大的爱、宽容和对生命的信仰才能战胜暴力,驱走黑暗。

这里对革命、个人价值和暴力的评价是从当下的时代和认识水平出发的,却又都由作家笔下日瓦戈和安季波夫对三者的见解和行动中引申、总结出来。这并非是在空发议论,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对这三个世纪难题的认识中的每一个突破,都能在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人物和他本人的思想中找到相对应的起点。而笔者在此批判、否定的革命和暴力也只是日瓦戈和安季波夫的革命和暴力,与真实的历史无涉。在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尊重成为文明社会基本准则的今天,读者不会抱怨日瓦戈的博爱精神太过柔弱,也不会诘难安季波夫的思想被异化、被控制,因为经历了太多劫难之后,人类整体的认识水平较之五六十年前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只能由衷地为帕斯捷尔纳克深遂的思想和令人叹服的远见所折服,并暗自为日瓦戈和安季波夫的时代一去不返而感到庆幸。

帕斯捷尔纳克是诚实的历史见证者,从日瓦戈和安季波夫的命运中,我们能看到俄罗斯的徘徊、冲动和希望;帕斯捷尔纳克是伟大的诗人,从日瓦戈和安季波夫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迷茫、痛苦和呼告。帕斯捷尔纳克挚爱着日瓦戈,因为日瓦戈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心灵的外化,是理想的现实存在,而帕斯捷尔纳克又由衷地赞美安季波夫的卓越才华,为他的迷失而痛惜。日瓦戈的死象征他终于逃脱令他窒息的社会获得心灵的自由,安季波夫的死则体现对自然本性终将回归,人类必将重新觉醒的信念。知识分子的一曲挽歌在无垠的俄罗斯原野上悠悠地奏响。《日瓦戈医生》的巨大价值,并不止于文本中描绘出两个丰满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在于作者以小说为载体,全面抒发了对特定历史时代前瞻性的批判,在于让每个读者都不能不收起浮躁的评论,用真切的内心去理解人物,去思考历史。日瓦戈是以一颗“人类之子”的纯洁而善良的心灵去切入这段历史的,他那种真诚,那种以人类内心的爱与善为道德律令,并在此基础上探求生活道路的执着,使人深深地为之感动和震憾。文学作品真正伟大之处,不在于原样再现历史或为某种狭隘的目的服务,而在于她源自作者博大深刻的内心世界,它植根于某一历史阶段又超越所有历史界限,她使读者痛苦地反思自己继有的观念和思想,并在自我否定之中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更加靠近人类的自然本性。《日瓦戈医生》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文学作品。

但是,今天的我们在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文明准则的普遍认同而沾沾自喜时,却又无奈地看到,帕斯捷尔纳克的痛苦还将长久地存在下去,对人性、对人类历史的真正反思才刚刚开始。9•11事件后中国知识界的一片欢呼,连绵不断的人体炸弹和民族仇杀,以各种崇高的名义施行的暴行和压迫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人类的自我拯救还是遥遥无期。虽然如此,我仍希望从帕斯捷尔纳克忧伤的眼神中汲取力量,去相信:只有爱才是人类无上的权柄,只有自然才是人类至高的境界;没有任何一个真理必须以千万人的生命来

最新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一) 一、填空、选择 1、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文学史称“两希”传统。 2、古希腊两大史诗分别是:《伊利昂纪》(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奥德赛)。 3、古希腊悲剧三大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 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4、古希腊喜剧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5、受贝娅特丽斯嘱咐引导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的人是:维吉尔。 6、佛罗伦萨“三杰”分别是: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7、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代表作家是:拉伯雷《巨人传》。 8、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代表作家是: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9、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代表作家是: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10、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分别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 11、莎士比亚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特色。 12、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高乃依。 13、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布瓦洛。 14、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及其代表作品是:布瓦洛《诗的艺术》(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15、弥尔顿的代表作有:《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16、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是:理性崇拜。 17、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卢梭,代表作是:《新爱洛依丝》。 18、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19、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是:爱默生、梭罗、欧文、埃德加·爱伦·坡。 20、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21、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是:凡尔纳。 22、《草叶集》的作者是:惠特曼。 23、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麦尔维尔,代表作是《白鲸》(被誉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24、欧洲四大古典名著是:《伊利亚特》、《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

美国文学现实主义

I.Definition of American Realism “Where romanticists transcend the immediate to find the ideal, and naturalists plumb the actual or superficial to find the scientific laws that control its actions, realists enter their attention to a remarkable degree on the immediate, the here and now, the specific action, and the verifiable consequence” (William Harmon and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p428 Realism is based on the accurate, unromanticized observation of human experiences. It insists on everyday scen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on precise description, authentic action and dialogue, moral honesty and a democratic openness in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 As a literary movement, realism refers to the approach of realist fiction occurred at the latter part of the 19th century. Realistic writers examine things in much detail, question the scene they’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 what they’re seeing, have critical sense, are truthful to life. Realism: try to educate people, to warn people, to be moral teachers, to benefit the society he criticizes so much, to deal with morality, to be more 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ritings (1) Realism is the theory of writing in which familiar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everyday senses are represented in a straightforward or matter-of-fact manner. (2) In realist fiction characters from all social levels are examined in depth. (3) Open ending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the truthful treatment of material. (4) Realism focuses on commonness of the lives of the common people who are customarily ignored by the arts. (5) Realism emphasizes objectivity and offers an objective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view of human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6) Romanticism presents moral visions II. The reasons on the rise of American Realism ※more educated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city / urban; ※immigration: people move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the Gilded Age: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ome rich, pleasure-seeking, self-contained . Political reason: ?the resul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 : ?The victory of the North,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indivisible nation; ?Congress tried to press forward with its program of “Reconstruction”, or reform of the southern states; ?Slavery was abolished, however, the southern states passed laws to segregate whites and blacks in public places; To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system of segregation grew more rigid; most southern blacks were still living a miserable lif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rthern industrialism had triumphed over Southern agrarianism农业的, and from that victory came a society based on mass labor and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first decades after the Civil War, Americans ceased to be isolated from the world

外国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果戈里的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的一种方法,他是以含泪的笑来写小人物的悲哀的。这种含泪的笑,有幽默也有讽刺,既有同情不平,也有鞭笞。这是一种“被深沉的悲哀和忧郁的感情所压倒的谐趣。”果戈里在深刻揭露贵族地主庸俗、卑劣和堕落的同时,又向这些寄生虫表现同情和哀婉。在揭示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命运时,既有调侃,又给与深切的同情。这种谐趣时而以发笑,最终催人泪下,这正是果戈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果戈里的含泪的笑在杀尼古拉统治的黑暗年代,是鞭笞专制农奴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使果戈里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2、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海明威常用象征把抽象变为具象,在让读者从具体物象出发,去揭发经验想象和情感。从而挖掘其中的意蕴,其四大要素为: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3、人物再现:是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使用的一种连接各部作品的方法。人物再现法有以下几个方面:A、同意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B、通过人物的叙述、隐喻类别将散见于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世界加以罗列交持;C、把多部作品中曾出现的人物放在某部小说中描写。巴尔扎克常用人物在线的方法,使以前作品中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现,从而把人间喜剧中的许多情节贯穿起来,在展现人物在不同阶级的思想性格发展。也表现了人物生活的全过程,以及时代变迁。 4、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主要文学流派,是当时欧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这一派作家,大多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居住过,因此,后人把他们统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大多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大革命失望甚至反对的过程。又因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极度反感。在隐居湖畔期间或前后,创作了大量歌颂自然美景、同情善良和不幸人的遭遇的诗篇。其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5、硬汉性格:19世纪30年代以后,海明威作品中那些被战争摧残的主人公,发展成为一种硬汉性格的形象。这些人多数是拳击家、斗牛士、猎狮者、捕鱼者,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作者50年代所写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性格升华到哲理寓意的高度,达到了硬汉子形象的顶峰。 6、追溯法:是指易卜生用来结构剧情的一种方法。是指在戏剧开场之前,矛盾就已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戏剧一开场就已经有了渐入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矛盾的原因,则要通过戏剧中人物追溯回忆,才能展现在观众面前。使用这种方法,能造成强烈的悬念,蕴含深刻的意义很赖人寻味。 二、简述题: 1、雨果美丑对照原则? 答:A、雨果认为现实本身并不象古典主义者描绘的那样庄严和光彩,相反宇宙万物的美与丑往往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常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认为美丑是相生相共,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的,其本身就是对照。 B、他认为美丑对照是自然的产物,喜剧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同时就应该做到崇高优美与滑稽丑陋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认为“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崇高的美,它不仅是戏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doc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试卷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人间喜剧》(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甫盖尼.奥涅金》(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章文学(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社会问题剧(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复调小说(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人物(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新人形象(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 8.论《红与黑》的心理描写艺术。(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托尔斯泰小说的艺术风格。(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试论19世纪欧洲文学的脉络与成就。(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试论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历史。(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论者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对灵魂的拷问”,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4.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在理解和表现现实方面有何特点?(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巴尔扎克《前言》所提出的创作思想。(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福楼拜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比较《简.爱》与《呼啸山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表达了怎样的女性观?(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以列文(《安娜.卡列尼娜》)或聂赫留朵夫(《复活》)为例,谈谈托尔斯泰的思想特点。(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以作品为例,说明巴尔扎克的思想内涵。(分数:2.00)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古希腊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A )。 A.《工作与时日》 B .《胜利颂》 C .《神谱》 D .《牧歌》 2 .古希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是(B A .《长征记》B.《神谱》 C .《工作与时日》 D .《胜利颂》 3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成就最大的是( D)。 A .抒情诗 B .散文 C .寓言D.戏剧 4 .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诗人是( C)。 A .维吉尔 B .贺拉斯C.萨福 D .奥维德 5 .《伊索寓言》主要反映的是(C )。 A .个人情感 B .贵族与奴隶主的情趣 C .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D .市民的思想感情

6 .古希腊被称为“历史之父”的作家是(A )。 A .希罗多德 B .修昔底德 C .色诺芬 D .苏格拉底 7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是( A)。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卢克莱修 8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代表作品是(C )。 A .《理想国》 B .《伊安篇》 C .《诗学》 D .《诗艺》 9 .“希腊化时期”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 A)。 A .米南德 B .阿里斯托芬 C .普劳图斯 D .泰伦斯 10 .泰伦斯的代表作品是(C )。 A .《双生子》 B .《一罐黄金》 C .《婆母》 D .《恨世者》 11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A )史诗。 A .文人 B .英雄 C .民族 D .悲剧

12 .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B)。 A .《诗学》 B .《诗艺》 C .《讽刺诗》 D .《颂歌集》 13 .奥维德的代表作品是(B )。 A .《爱经》 B .《变形记》 C .《讽刺诗》 D .《颂歌集》 14 .《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开篇写的是(A )。 A .阿喀琉斯的愤怒 B .希腊联军节节败退 C .阿喀琉斯重上战场 D .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 15 .《奥德修纪》是一部( B)。 A .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 B .反映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斗争的史诗 C .悲剧史诗 D .英雄传说 16 .奥德修斯的形象是一个(A )。 A .被理性化了的早期奴隶主的形象 B .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形象 C .战胜自然的形象 D .漂泊者 17 .被称为“古希腊悲剧之父”的是( C)。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打印外国文学史经典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古希腊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一千多年.其中成就最辉煌者为古希腊文学,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的东方文化。 4、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5、赫西俄德是续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6、《农作与时日》计828行,六音步诗行写成,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却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是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书中有一则鹰和夜莺的寓言,这是古希腊文学中第一则动物寓言。《农作与时日》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诗的后部以亲身体验,写出许多农村景色的生动画面,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的范本。 7、《神谱》主要描写宇宙的形成和诸神的世系与斗争,其中关于宙斯和提坦神之间的斗争比较生动。这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系统描述,但有些学者认为本书不是赫西俄德所作。 8、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9、品达 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影响。 古希腊文学按时代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雄时代: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又称“荷马时代”,如前还称“黑暗时代”、“黑铁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总汇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两希文化: 古希腊文化(“原欲”文化→世欲人本意识)↘ (犹太人的祖先)古希伯来文化(“理性”文化→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化 古希腊文学的成就: 1、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个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2、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主要有两大渊源:一为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一为欧洲本土之外 的东方文化。 3、古希腊文学史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开端。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4、赫西俄德是继荷马之后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代表作是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及《神谱》。 5、萨福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她被看成是诗国中的女荷马,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女文艺女 神”。 6、品达合唱琴歌的代表,其诗多赞美神和描写体育竞技,特别是赞颂奥林匹克运动的优胜者,风 格庄重凝练,辞藻华瞻,富丽堂皇,具有崇高美。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弥尔顿、歌德等有较大的影响。 7、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英雄时代(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又称“荷马时代”“黑暗时代”“黑铁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P15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起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1 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2 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3 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西西弗斯的故事、代达罗斯的故事、爱泰尔斯的故事等。 希腊神话在同时代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 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材料。2 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德维《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 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个时期大移民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城邦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P19 抒情诗源于民歌,是伴着音乐唱歌的。体裁多样,主要有哀歌、琴歌、牧歌。讽刺诗等,以琴歌成就最大。琴歌分独唱琴歌与合唱琴歌两种。代表性的独唱抒情诗人有女诗人萨福、贵族诗人阿尔凯奥斯和阿那克里翁。 《伊索寓言》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到前4世纪初(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英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时期文学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肃的思想内容,受到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青睐。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想象奇特,《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采用间接叙述手法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小说中野性与文明、浪漫与现实反差强烈,具有神秘恐怖色彩。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在《简·爱》和《呼啸山庄》问世的1847年也发表了小说《阿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的笔名,这位才女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真正代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写实手法展现英国的社会人生图画,对人物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的刻画十分生动细致,艾略特因此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著名小说《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均以孤儿为主人公,这与作家的不幸童年经历有关。《荒凉山庄》(Bleak House)揭露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腐败与黑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当时伦敦和巴黎的局势,情节跌宕起伏。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

外国文学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一、法国文学 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 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

最新外国文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以沙龙的形式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它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由7人组成,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杜倍雷的代表作《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提倡学习古典和用民族语言写诗,这代表了他们的主张。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广大的破产者、流浪汉,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以玩世不恭对待生活。无名氏的《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社团,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大学才子派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史》。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极为不满,长期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边,忘情于山水之间,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首创的一种新型小说,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百科全书派: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百科全书》是一部反对封建意识和天主教蒙昧主义的巨著,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有共同的唯物主义启蒙思想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除狄德罗外,主要人物有达朗贝、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等。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他的《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的统称,这些形象带有拜伦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他们是公然蔑视上流社会习俗道德的抗议者;是倔强刚毅、孤军奋战的叛逆者;也是脱离群众、忧郁孤独的失败者。“拜伦式英雄”体现了19世纪上半叶一部分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共同特征。他们对权贵和上流社会的反抗有积极意义;但他们的个人主义和悲观情绪,也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古典主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政治上拥护王权颂扬贤明君主,思想上宣扬理性禁欲,坚持唯理主义,艺术上主张古希腊罗马为典范,遵守三一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