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源氏

日本源氏

日本源氏
日本源氏

日本源氏

源氏的诞生日应该是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八日。因为,这一天52代的嵯峨天皇因财政困难的原因,第一次下诏赐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以源氏之姓氏。之后又陆续有十三名皇子和十一名皇女被赐以源姓。这就是日本源氏最初的由来。

此后,日本历史上先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赐过源姓。然而二十一流源氏中,最为显赫的便是清和源氏,他是56代清和天皇赐予其孙源经基的。一般谈论日本武将时,提到平,源二氏就是专指清和源氏与桓武平氏。因为他们均是日本历史上的朝权重族,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桓武平氏掌握朝廷重权,且领有整个关东地区之时,清和源氏一系则以关西为根基,形成势力强劲的武士家族,伺机而起。

源赖信

源赖信

(Minamoto Yorinobu)(968 —1048.6.1)是平安时代中期的武将。1028年藤原氏派他去镇压在日本东部爆发的一次叛乱。三年后由于叛乱平息,他确立了源氏在关东地区的地位,也巩固了自己在朝廷里的势力。

源赖义

(Minamoto Yoriyoshi)(988 —1075.8.27)是平安时代后期的武将。曾在本州地方建立了源氏集团。他几次镇压虾夷部落,1051年又去平息在陆奥国称霸一时的安倍武士集团首领安倍赖时发动的叛乱。这是一次长期的战争,时战时停,双方互有胜负,但百姓却备遭涂炭。到了1062年,源赖义最终取得了这场史称“前九年战争”的胜利。

源义家

源义家

(Minamoto Yoshiie)(1039 —1106)是平安时代后期的武将。作为源赖义的长子,他曾随父亲参加了“前九年战争”。因其英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故被称之为“八幡太郎”,是战神长子之意。二十年后,当清原氏向源氏挑战的时候,他在战争中依然英勇不减当年,最后消灭了敌方,在日本北部巩固了源氏一族的统治地位。这些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后三年战争”。

源为义

(Minamoto Tameyoshi)(1096 —1156.8.17)是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出生于著名武士家族的他,19岁那年就以镇压京城附近的起义立下功名。此后即成为控制日本关东地区的清和源氏的首领。1156年支持崇德上皇发动政变,企图推翻后白河天皇。但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源义朝却加入了平氏集团,站在了后白河天皇一边。在这次所谓“保元之乱”中,源为义被打败。其子源义朝收到杀父的命令,坚决不从;

这时源氏家族中的一位将军宣称,如果让平氏处死为义,这将是源氏最大的耻辱,于是源氏族人自己处死了源为义。

源义朝

(Minamoto Yoshitomo)(1123 —1160.2.12)是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将。源为义之子。1156年的保元之乱,“倒戈”支持平清盛,使平氏家族战胜了以其父源为义为首的源氏家族。然而平清盛战胜后,逼迫义朝杀死自己的父亲为义,并且在天皇面前冷落义朝,使其没能得到应有的奖赏。1159年,忿忿不平的源义朝乘平清盛离开京城的机会发动政变。在日本史上最生动的一个片断——平治之乱中,平清盛集结兵力,运用大胆巧妙的军事行动,将源义朝打败。之后,源义朝虽然幸免战死,但在逃往东国途中被杀。其三子源赖朝后来打败平家,建立了源氏对整个日本的统治。

源赖朝

(Minamoto Yoritomo)(1147 —1199)可以说是源氏族人中名字最响亮的人。因为他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创始人。源赖朝不仅是贵族,而且作为清和天皇的后裔,还是皇室宗亲。1159年源义朝企图消灭平清盛,不幸战败。源赖朝被擒,流放到伊豆府,软禁时间长达20年之久。“君子复仇,十年不晚”。1180年皇子以仁王起事,号召源氏起兵响应。源赖朝以响应皇子的号召为名集结兵力,并且得到了日本东部一些封建领主的积极支持。许多平氏家族的成员亦加入了他的队伍。源赖朝迅即进兵镰仓,在那里建立了大本营。1183年源义仲进犯京都,在后白河天皇的要求下,源赖朝率兵打败了源义仲。此后,源赖朝不仅在京都地区建立了一支军队,而且建立了独立的政权。1185年平氏与源氏之间的最后一战,源赖朝的雄兵强将将平氏彻底消灭。在取得第二次大捷以后,源赖朝强迫天皇接受他在整个日本改置“守护”和“地头”的既成事实,从而夺取了天皇政府管理地方行政的权力。1192年后白河天皇去世,不久源赖朝加封自己为“征夷大将军”,成为日本所有封建领主的最高主宰。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诞生了。

源义经

(Minamoto Yoshitsune)(1159 — 1189.6.15)是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将。曾协助其兄源赖朝打过许多胜仗,最终源氏获得了对整个日本的统治权。他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有许多传奇,小说和歌舞伎剧本都描述他和他的忠诚信徒弁庆的英雄故事。许多现代长篇小说和电影也取材于他的生活。他是源义朝之子。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失败以后,逃往东国,把当时刚出生不久的义经放在京都附近的一座寺庙里,义经长大后就成为了佛僧。据传说,有一次源义经在寺庙附近的桥上遇到了武藏坊弁庆,弁庆要与他比剑。没想,义经毫不费劲地打败了武藏坊弁庆。于是,武藏坊辩庆就甘心给他当侍从,并成为义经一生的忠诚信徒。15岁那年,源义经从寺庙中逃走,参加了其兄源赖朝的部队。他虽然年纪很小,但在赖朝反平清盛的战役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之后,源义经又率兵进攻源义仲的军队,击败义仲,占领了京都。后来,他又在赖户内海一带袭击平家的残余部队,终于在1185年春著名的坛之浦之战中将平氏军队全部消灭。大胜的源义经在京都成为天皇的宠臣,但也因此引来了源赖朝的妒忌。由于他拟举兵反对源赖朝未成,被迫出逃,常常

扮成和尚,在日本各地流浪多年。最后投奔了日本北部势力强大的地方豪族藤原秀衡。1187年藤原秀衡死后,其子惧怕源赖朝的权势,终于下决心派兵包围了源义经的宅邸,迫使他自杀,并将他的头泡在米酒里送给了源赖朝。

清和源氏

清和源氏,源氏分支之一。

以清和天皇第六皇子贞纯亲王之孙经基王为始祖。经基之子满仲帮助藤原北家确立了摄关政治,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地方上武士领袖的地位,自己又亲自将摄津国设为据点,成立武士团体。随后,他的三个孩子----赖光、赖亲、赖信将这个武士团体扩大到了全日本各个地方,形成了很多的派系,简单说,有下面几支:满仲长子:河内源氏源赖光流:后续分出美浓源氏,出名的武家有太田氏、土岐氏、明智氏。

满仲次子:大和源氏源赖亲流:后来出了武家越智氏。

满仲三子:东国源氏源赖信流:有分成几大支,成为主流。

东国源氏:初代当主:源赖信

二代当主:源赖义(赖信长子):

源赖义同母弟源赖清(赖信次子)——信浓

源氏赖清流,产生了村上氏等

三代当主:(八幡太郎源义家)(赖义长子)

源义家二弟:(贺茂二郎源义纲)

源义家三弟:(新罗三郎源义光)——甲斐源氏义光流,后又分出常陆源氏,形成武田氏、佐竹氏、三好氏、小笠原氏等。

源义家:长子-源义宗(早夭)

次子-源义亲(流放)——义亲流(本家流),产生了镰仓将军家和木曾氏。

三子-源义国(与源义光争斗失去继承权)——源义国长子(侧室生):义重流(新田流),产生了里见氏、山名氏、德川氏。

源义国次子:上野源氏义康流(足利流),产生了室町将军家和细川氏、畠山氏、一色氏、斯波氏、吉良氏等。

四子-过继给执事高阶家改名高阶惟赖,他就是后来足利氏历代执事高阶(高)氏的始祖

四代当主:源义忠(源义家五子,继承家业后被杀)

五代当主:源为义(义家次子义亲之子为义以义忠养子的身份继任)

六代当主:源义朝

七代当主:源赖朝

大体上后来武家的贵族大部分都是源氏后人,所以这只源氏十分复杂。

源氏,是日本皇族降为臣籍的时候所赐予的姓氏之一。它所附带的姓是“朝臣”。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三个幕府都出自同宗的清和源氏,以及在诸源氏之中家格最高的村上源氏。而源氏的流派也是很多很多的。

按照日本律令制度,天皇之子女,以天皇为第一世,亲王、内亲王为第二世,如此计算到第六世,没有继承皇统的皇族始自动脱离皇籍,但是第一次打破这个规矩的,是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是第52代天皇,面对着50代桓武天皇迁都所浪费的财力,以及前代平城天皇的混乱局面,嵯峨天皇又不幸是一个“风流天子”,拥有妻妾28人,生育了子女50人。这无疑对当时的国库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弘仁五年(814)五月八日,嵯峨天皇终于下达了一项重大诏书,宣布将皇子四人:信、弘、常、明,皇女四人:贞姬、洁姬、全姬、善姬从皇籍中离脱,赐姓源氏,降为臣籍,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赐姓臣籍降下”事件,也是“源氏”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历史上。不久,嵯峨天皇又再次下诏,陆续将13名皇子:宽、定、镇、生、澄、安、清、融、勤、胜、启、贤、继,11名皇女:更姬、若姬、神姬、盈姬、声姬、容姬、端姬、吾姬、密姬、良姬、年姬。连同首次,先后一共是皇子17人,皇女15人,总计32人,这些人便被世间称为“嵯峨源氏”。

关于为何用“源”字,史学上这样认为:中国《魏书·源贺传》记载,南凉国主秃发傉檀为西秦攻灭,其子保周、贺并宗室数人先逃到河西王沮渠蒙逊处,后来,又逃亡北魏,魏各授其官爵,其中秃发贺受西平公,为魏主喜爱,乃称:“卿之先与朕同源,可为源氏”,遂易姓为源,即名相源贺。所称魏主,或称为太武帝焘,资治通鉴则载此事发生于公元414年,即明元帝嗣之神瑞元年(东晋义熙十年),恰恰是日本嵯峨天皇首创赐姓源氏整整400年前。

嵯峨天皇新创源氏这个赐姓,便是从“与朕同源,可为源氏”一句化出。同时,"源"在日本文字中是水源、小细流的意思,源氏者,就是希望这些分出去的儿女,能够让自己的家系从小小细流,世代沿替,化为滔滔江河。据说嵯峨天皇曾经有过类似

意思的祝福,一个“源”字,大概涵括了他做出决定时的所思所想。

自从嵯峨天皇开了这种先例,后世的天皇也竞相效仿,每当子嗣过多,就用赐姓入臣的方式来减缓经济危机。所以前前后后共有二十一位天皇赐与了子嗣“源”氏,也就是形成了“二十一流源氏”。

(52代)嵯峨源氏

(54代)仁明源氏

(55代)文德源氏

(56代)清和源氏

(57代)阳成源氏

(58代)光孝源氏

(59代)宇多源氏

(60代)醍醐源氏

(62代)村上源氏

(63代)冷泉源氏

(65代)花山源氏

(67代)三条源氏

(71代)后三条源氏

(77代)后白河源氏

(84代)顺德源氏

(88代)后嵯峨源氏

(89代)后深草源氏

(90代)龟山源氏

(94代)后二条源氏

(96代)后醍醐源氏

(106代)正亲町源氏

而直到室町时代之前,“源氏”还是对以上二十一流的通称,但是后来,“源氏”这个词渐渐专指清和源氏一支,而实际上,清和源氏也的确是诸源氏之中最为出名,影响也最为广泛的,并且其一支按照地理位置,分出了甲斐源氏、常陆源氏、信浓源氏、摄津源氏、美浓源氏等诸多支系,延绵不绝。

一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 建立 △含义: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 △时间:17世纪初(1603年),德川家康打败竞争对手,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 2 幕府统治下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 △目的:巩固统治,为了防止外交实力对日本的侵入 △内容:A.严禁日本人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B.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过通商,而且只准长崎一地进行。C.规定日本人不得出国,也不允许在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行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消极:阻碍了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埋下落后挨打的隐患。 ③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原因: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表现:手工工场发展,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繁荣,三井

等大商人出现。 ④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⑤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代表: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在大阪领导的武装起义。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 黑船事件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 内容: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规定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性质: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影响: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日本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权,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2社会危机加剧 (1)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日本早期电影

xx电影之xx电影 一、xx电影的诞生 1.现存最早的xx电影: 歌舞伎片《赏红叶》 (1899) 2.新派剧: 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歌舞伎改革运动,最早与电影联手。 3.xx最早的故事片: 《闪电大盗》 (1899)用新派剧演员拍摄。 4.直到20年代中期,日本电影业中所有女性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 5.1910年代日本电影生产基地开始建立: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日活)组建,在东京(现代题材的新派剧)和京都(历史题材的旧剧)—— 以两大城市为电影制作中心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为日本电影制造两副面孔。日本电影沿着对传统价值观的怀旧式肯定和对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的追随这两条完全分离的线索发展而来。 二、xx电影中的“活弁” 1.活弁: 活动弁士(辨士),为电影做解说表演的。 2.电影和弁士的组合与日本口传文艺的渊源有关,如文乐中的净琉璃,歌舞伎中的义大夫等。

3.在真正意义上,日本从来不存在无声电影。 4.活弁的三种职能: ①作为叙述者与声优; ②作为评论阐释者; ③作为观众代表的表演。 5.弁士在30年代后期几乎销声匿迹,但影响有: ①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通常会有不出场的旁白者冗长的画外音; ②惯用全景镜头和长镜头。 6.弁士的存在使日本电影独自探索出日本独有的电影叙事方式。 三、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19世纪20-30年代) 1.纯映画剧运动: ①1918年,由归山教正主持的电影艺术协会发起; ②电影不应是对下等戏剧的简单模仿,而必须以某种纯粹的状态呈现出电影独有的本质。 主张不要舞台剧本而要电影剧本,不要男旦而要女演员,不要弁士而要字幕。指出真正的电影离不开速度、写实和幻想。 ③试验性作品: xx的《生之xx》、《xx的少女》 (19)。2.两大创作群体: xx和日活 松竹:1920年在日本东京莆田创立制片厂,《路上的灵魂》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教学设计之一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9课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河南柘城县高中贾成康 河南商丘市一中宗燕 (一)教学目的 1.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①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原因及表现,近卫三原则。 ②亲日派汪精卫叛国投敌。 ③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成长,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加之日军战线太长,力量不足,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 ②日本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什么是殖民地,什么是亡国奴的生活。 3.培养能力方面 ①理解与分析:从阅读教材中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②归纳、综合:在学习有关教材后归纳出日本对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的几个主要方面。 教学重点: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造成的后果 本节难点:对日本在沦陷区的暴行进行综合,并以具体的例子上升到一般性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 教法设计

1.以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组织自读,提倡积极思考、引导大胆发言、提问;而后教师进行适当归纳、深化,活跃课堂气氛。 2.讲解时,语言应力求朴素自然,道理要深入浅出,教法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注意“量力性”原则。 3.练习题,要前后联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帮助形成网络。方式可灵活多样。 板书设计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洛川会议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1937年8月 内容:①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②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即全面抗战的纲领; ③决定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人等 (1937.10,聂荣臻,115师一部,五台山为中心) 3)在华北的其它重要根据地及其作用 (晋冀豫、晋绥) ·可引导学生结合前一课的插图复习。 (作用:抗击了大量日军,严重威胁其后方。) ·解说·当时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日军从溃败的国民党军队手中占领中国广大领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又从日军手中夺回被侵占的领土,收复国土,建立根据地。 4)伪“满洲国”的建立、时、地、人等 (1932,吉林长春、博仪,傀儡政仅)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国民性格

第29卷增刊Vo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 Science)2007年10月Oct., 2007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Ξ马慧婕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 识和包容性。 [关键词] 日本料理;自然观;审美意识;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128182(2007)增20251202 从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临近,西部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来自大陆的文化。因此,“日本自建国以来,在保有其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摄取外来文化,从而建立起独自的融合文化”(《日本风情录》周平)。日本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导致 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上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研究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国民性格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的环节。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饮食都自有其独特之处,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中国四川省一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此地的居民都喜爱吃辛辣的食品,制作料理时麻 辣的调味料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四川的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它自身的饮食文化。然而,关于隐含在一国料理中的国民性格及思维方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日本料理里反映 了日本人怎样的性格和心理呢?本文将在论述日本文化和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对日本料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一、日本料理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受海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日本的近海渔业相当的发达。据调查,日本人自古就常用各种鱼作为料理的食材,至今日本料理里大部分的原料仍是以海产品居多。此外,日本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和雨量都相当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所 以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面积超过国 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于是

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日本留学史

中国近代的日本留学史 从1896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到现在,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已有近115年的历史。和留学欧美一样,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也是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探索自己的近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国人的日本留学对中日两国来说,不仅仅在教育文化史上,同时在经济和外交关系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根据《近代中国日本留学史》中记载日本留学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一、日本留学的开始和发展 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初期的留日学生主要是官费生,不仅有中央派遣的,也有地方政府及教育机构派遣的。多数留学生学的是军事。1903年以后,随着清政府旨在促进近代化的“新政”的展开,大批学习师范、政法以及实业的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而同时,学习军事的学生仍然源源不断地被派往日本。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清政府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这一点从清政府派遣大量的军事留学生以图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当中也可以看出。 二、日本留学的兴盛 日本留学的兴盛,是在进入20世纪、清政府展开“新政”以后。在此之前,日本留学派遣规模较小。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赔付巨金、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直到这时,清政府才被迫实行开放并向西方学习,推行旨在“富国强兵”的“新政”。“新政”的内容主要有军备强化、实业振兴和教育改革。 随着“新政”的推进,需要大批掌握各领域新知识的新式人材,但当时的中国刚刚摆脱了旧的教育,还难以适应培养新式人材的需要。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清政府采取了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奖励留学以及招聘外籍教师等措施。与此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为了寻求新的知识,自发地前往海外留学。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留学迎来了兴盛时期。人数最多的1905年大约有8000人。 兴盛时期的日本留学和初期留学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不仅有官费生,也有很多自费生;二是学法政和师范的人占压倒多数。后者是很多留学生根据国内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回国后在新式学堂执教为目的而到日本学习师范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并由孙文创建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从这个时候起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30多年里,尽管随着中国国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时增时减,但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一直都未中断。其间出现了继1905年的留学高潮之后的两次高潮,即1914年前后(5~6千人)以及30年代中期(1935年突破了6~7千人)的留日高潮。 三、日本留学热潮的衰退 直到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打响。中方关闭了驻日本大使馆及留学生监督处,留学生们也几乎全部回国,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 民族性格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的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她告诉我:这本书是要在惊醒一种类似数学问题的推导——日本民族的形成、准确来说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联系各方面作者所能获知的关于日本的材料,作者在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归纳提取,试图的得出对这个民族的正确解读,并进一步总结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律。这对一个从未去过日本的的学者来说,《菊与刀》的完成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她在书中的推测的准确。这也成为初始我百度《菊与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日本民族的兴趣。一直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对让我着迷,特别是在两国间的羁绊特别深的那些年代。同时我也被一个问题困惑良久:为何二战后原本已成废墟的日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回恢复国内建设并用短短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这么一个战后人口不多,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小岛国,到底是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够这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经济建设。我也希望通过《菊与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读《菊与刀》以后,通过作者的归纳和分析,我认识到日本民族在二战后的让人赞叹的团结一致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内因(换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也决定像本尼迪克那样,尝试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指导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讨论日本民族为何能在二战后崛起。 1、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日本是建立等级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后。在我看来,等级制度是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出来的这么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稳固的架构。这套在我看来眼熟异常的制度,包括后来德川幕府统治初期规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分类,完全是照抄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位置都没有任何的改变。日本人的学习精神让人由衷佩服——务求相像。另外一个相像之处甚至令我哑然失笑——将军为求控制各国藩主,要求各藩主(大名)将其妻儿留在江户作为人质——这让我遥想回春秋战国的诸侯王们的行径。虽说如出一撇,但是大名们在这样的政策下并非束手无策而坐以待毙,日渐形成了他们在幕府约束下的生存方式。

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

大家都喜欢说中国人素质低。这种素质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反应人的质量要素的总和。人们喜欢拿中国人和欧美人比较,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说中国人的素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否认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但是大家在现实中更多强调的是国民素质对一国经济甚至是对一国整体之发展的作用。大家甚至都把国民素质上升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最愿意拿出来说事的就是看见老太太摔倒了但不去扶。前一段时间又出了一个小悦悦事件。关于这种事件,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们不知道当时这18个路人心理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理由,那就是,如果这是个骗局,我赔不起。而呼应这类事件的是网上流传广泛的北大校长撑腰体。我们想想,如果是北大校长遇到这件事,他上前帮忙的几率是不是应该大一些。首先是他社会地位在那,不可能袖手旁观。还有就是如果他被坑了,北大法律系会给他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也许北大还能替他赔偿。所以我得出个结论,见义勇为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可以设想如果哪天大家都不差钱了,见到摔倒了的老人能上前扶一把的人应该会多起来吧。当然,那种理想状态下,也不会有为讹人而摔倒的老人了。 接下来就是关于国民素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说国民素质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总喜欢举二战后日本的例子。的确,我们不可否认,国民的高素质高凝聚力带动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民的高素质是在国家经历了大的变故,大的灾难之后才发挥出来巨大的凝聚力的。其实,中国国民在国家遇到大的危难的时候,凝聚力也可以在一瞬间飙升。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认为国民素质在一国经济崛起和复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复苏,特别是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那是同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经济,生活水平大起大落后,想要回到以前那种好生活甚至想过的比以前更好而做的努力。相比中国,汉唐盛世,八方来朝对于今人来说那只是久远的传说。是现代世界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说不出哪代人见证了这个过程。就是说日本是个特例。 总结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国民素质才能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欣赏的那些国民高素质的国家,背后是更早的经济发展。而想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经济,有些困难。因为想要兼济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毕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在还没来得及改变这个世界就饿死在首阳山了。更有在历史上留名得不是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仁兄,而是施粥的黔敖,所以在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这一个问题上,我想用管子的一句话作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日本早期文献的检索

机械领域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发明点很简单的案子机械领域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发明点很简单的案子,, 而我们又苦于很难检索到相关的对比文献难检索到相关的对比文献。。其实很可能我们的邻国其实很可能我们的邻国——————日本日本日本,,也有类似发明点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发明点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于早期日本科技发展比我国快几十年由于早期日本科技发展比我国快几十年,,这些相关的对比文献大多是日本的早期申请些相关的对比文献大多是日本的早期申请。。 这些早期的日本的实用新型或发明一般在我们的检索数据库中收录不多或发明一般在我们的检索数据库中收录不多、、也不全也不全,,而且都看不到附图。下面介绍一下如何在外网上直接以FT/FI 为入口检索日本早期专利文献文献。。 网址如下网址如下:: http://www4.ipdl.inpit.go.jp/Tokujitu/tjftermena.ipdl?N0000=11414 首先需要确定与发明点相关的FT FT,,数据类型最好不要勾选数据类型最好不要勾选,,这样检索范围就涵盖了实用新型和发明范围就涵盖了实用新型和发明,,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初判限定文献的公开

日期来缩小检索范围日期来缩小检索范围。。显示类型显示类型,,可以选择可以选择““drawings drawings””,这样在浏览文献时可以直接看到附图文献时可以直接看到附图。。 点击search 按钮后按钮后,,会显示检索结果的个数会显示检索结果的个数,,如果个数较多可以重新对上述各项进行调整重新对上述各项进行调整,,来得到一个合适的检索结果篇数来得到一个合适的检索结果篇数。。 点击点击““list list””进行浏览进行浏览:: 时间限定FT FT 细分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

从日本国民素质分析日本道德教育特点及启示2017年暑假,我来到日本北海道等地旅游,短短七天的游历,耳闻目睹了 日本社会的真实场景。之前在国内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对日本国民素质的赞美之词,此次日本之行,让我对日本国民的素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初到日本,街道的环境干净整洁、垃圾桶和投放垃圾管理非常规范。走在大街上,经常与行走的人们碰面,他们大都会给人一个礼貌的微笑。在有红绿灯的地方,人们过马路时都井然有序,没有人闯红灯。在酒店碰到每个当地人,他们都会对你彬彬有礼。日本的治安状况非常好,没有发现居民楼的一层二层安装防盗窗,到了晚上,人们可以安全地在大街上独自行走。 日本之行,我感触很多,也明白了很多事理,美国研究创造性思维专家托兰斯称日本是“一个拥有一亿一千五百万超级成就者的国家”。相比于日本,我们的国民素质需要提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必然堪忧。提高国民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日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文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等方面分析,就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建设等方面与我国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若干思考。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动侵略战争并失败,国家受到重创。日本社会广泛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复兴的筹码”。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投资,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学生受教育费用,结合福利组织或其他机构,尽量帮助贫困儿童实现上学梦,并且整个社会风气鼓励监护人配合支持教育工作。从而努力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平均水平。的确,日本通过“教育立國”战略培养出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民,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从发展历程看,日本道德教育主要受自然环境、儒学、神道教以及武士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资源匮乏,日本民众在频繁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民众的团结性、纪律性;二是儒家思想影响因素,虽然日本的儒学源自中国,但在中国儒学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本质也发生改变。日本的儒学淡化仁慈理念更强调忠诚理念,但日本对“忠诚”的理解更多的是在皇权维护的层面上。这些奠定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三是“神道教”思想影响因素,日本的神道教来源于中国的道教,但是却在日本演化为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神道教,成为普通百姓的信仰;四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千年以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名誉、忠义、克己等,其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效忠君主,可以说这种忠诚已经超越了伦理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军事占领区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暴力统治、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经济掠夺几个方面。 一、暴力统治 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沦陷区人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日军在东北,通过伪满政权以“屯牌制度”即省、县以下,为村——屯——牌的行政系统,强化其殖民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1、用刺刀维护殖民统治,实行法西斯专政 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政权通过“扫荡”行动,大肆屠杀中国人民,通过建立“保甲”制度,强行压迫民众。他们建立起宪兵、警察、法院、监狱等镇压机构。日伪宪警特务到处为非作歹、横行无忌,屠杀迫害中国人民,以禁绝一切抗日活动。 2、建立各级伪政权,制造无人区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采取欺骗与恐怖政策双管齐下的办法,进行严密的控制。他们利用汉奸,建立了各级伪政权,宣扬“王道乐土”,号召沦陷区百姓作归顺的“良民”,同时强化保甲制度,推行连坐法,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为恐吓中国人民,在沦陷区普遍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和碉堡。为了断绝人民同抗日队伍的联系,日军还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 3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1936年,日军建立了731细菌部队(主要对人进行细菌战)和100部队(主要对牲畜进行细菌战)。据统计,731部队为进行试验杀害了3000余名战俘和平民。731部队还多次进行细菌战演习,多次用飞机传播各种病菌,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100部队用细菌传染的方法致使大兴安岭地区150万头牲畜死亡。 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 日本帝国主义为巩固对沦陷区的统治,在1938年7月制订了《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其中对文化教育的规定:“尊重汉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别尊重日华共通的文化,恢复东方精神文明,彻底禁止抗日言论,促进日华合作”。“对共产党,应绝对加以排除、扫击”。“对国民党,则应修正三民主义,使之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政策。”要“振兴儒教”。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教育方面奴役中国的方针。 沦陷区的教育完全适应日本的奴化政策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为培养各级傀儡官吏和高级奴才服务的。中等教育,主要是所谓“实务”教育,即以培养为其效劳的下层技术人员和推行奴化教育的师资为目的。初级教育,日寇最为重视。向儿童灌输奴化思想,这是日寇妄图从根本上灭亡中国的最毒辣的手段。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上日寇严加控制。社会教育及宣传完全为日寇所控制。日伪在沦陷区办了新民会、民众教育馆等团体和机关,出版大量报纸刊物,放映电影,演出戏剧,进行欺骗宣传。 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政治经济侵略的需要,在教育和宣传上常常变换手法。初期,对中国原有的文化教育机关肆意破坏和摧残。当日寇转为巩固占领区时,就侧重在进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为了达到征服中国民心的目的,妄图利用中国民众的民族感情进行欺骗。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寇对孙中山态度的变化就是日本策略改变的一个明显表现。他们从反共卖国的反动立场出发,对三民主义横加曲解,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日寇的所谓“大亚洲主义”、中日“同文同种”等谬论混为一谈,胡说“和平、反共、建国是当前救国救民的唯一指南针”。 三、经济掠夺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

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史料及解析】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天皇称号的起源 日本历史学家关于天皇称号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自建国以来就称天皇,一直传袭下来。近数十年史学家则认为,4世纪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而不称天皇。早期统治者的天皇称号是后来所加的。天皇的称号出现于6世纪末7世纪初。当时朝中的革新派决心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改革。593年,圣德太子任摄政。他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改称大王为天皇。这种意见已经成为通说。 幕府的建立 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分别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自己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二十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第二年,他在镰仓(在本州岛南岸,临相模湾)建立幕府,1192年,又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的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派武士到地方上去担任“守护”,掌握实权。幕府自己设置官吏,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幕府实际上是朝廷之外的政府,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从1192年起,将近七百年间,日本政权掌握在军事封建贵族手里。 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原是将军带兵出征处理事务的营幕,故将军的营幕又称幕府。在幕府统治时代,幕府是将军的政厅,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形式上尊重天皇朝廷,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朝廷没有任何权力,只是个傀儡。真正掌握实权的是以将军为首的幕府。这是世界历史上特有的一种双重政府的统治形式。在日本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幕府统治时代”。1185年源赖朝(1147—1199)在长期内战中,战胜政敌,1192年正式创建镰仓幕府,它于1333年灭亡。其后历经南北朝(1336~1392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战国时代(1467~1568年)、织丰时期(1576~1600年)、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中间共三个幕府,历时近七百年,对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 日本从14世纪中期起,各地封建诸侯纷纷割据,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筑城堡,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采矿业,向农民征取重税。农民不断发动起义反对封建压迫,特别是1485年的山城国(在今京都府)农民起义,狠狠地打击了封建主,山城国的人民坚持自治达七年之久。受到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的封建主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以便保障他们的利益。 到了16世纪,日本的工商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开始同日本发生贸易关系,同时日本同中国、暹罗(现在的泰国)、太平洋诸岛的贸易也很发达,大阪、兵库、博多、长崎等大城市成长起来。日益发展的国内外贸易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需要一个能够保护贸易的强有力的政权,而日本的封建混战局面对发展工商业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等的封建诸侯织田信长逐渐打败各地的诸侯,把日本引向统一的局面。他一方面统一币制,免除国内关税,兴修道路,保护商业;一方面残酷地剥削农民。1582年,织田信长因部将的反对而被刺,他的一个亲信将领丰臣秀吉(1536—1598)打败反对者,操纵国家政权。丰臣秀吉继续织田信长的事业,把本州、四国、九州各地初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他还没收民间的武器,丈量土地,征收高额赋税,企图摧毁农民的反抗力量。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简述日本古代历史 日本虽然国土面积狭小,追溯历史也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其统治形式几经改变,统治者也不断改变,和邻国中国、朝鲜、以及西方的荷兰、葡萄牙都有常年来往。从当初的弹丸之地发展成如今的世界强国,其历史进程也有可取之处。 一、古代 1.早期文明 绳文时代是迄今为止日本最早存在人类聚落的时代,约为九千年前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那时人们以狩猎为主,武器为弓箭,出现了早期陶器,因为陶器上的纹样以绳纹为主,故称绳文时代。社会形式以小聚落为主,居住方式为竖穴式。 弥生时代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结束于三世纪,已经形成较发达的农业文明。当时已经产生水稻农业,渔业也获得了初步发展,并且同时传入青铜器和铁器,开始大规模使用金属器具。日本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形成了早期的阶级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人财产。当时掌握权力的为一个聚落的首长,负责利用咒术祈祷丰收等,有神权的特点。 公元1世纪到2世纪左右,已经形成诸多小国,互相争斗。当时北日本存在两个政治中心,九州北部和京畿。2世纪后半期存在一个较为强大的倭国,为邪马台国,为女王卑弥呼以宗教权力统治,从侧面说明当时母系氏族的影响还未被彻底消灭。同时卑弥呼是利用中国

皇帝的权威来维护统治,在早期政权中极为常见。 2.大和时代 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日本进入大和时代,又因以古坟为特征,也称古坟时代。大和朝廷的统一已基本完成,已出现拥有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君主,因为出现了具有巨大坟丘的特定的个人的墓。与中国朝廷的邦交更加频繁,史书上出现了“倭之五王”,主要是他们朝贡以及除绶的记录。儒教、佛教、医术、历法和大陆先进的织造技术、建筑技术都传入日本。公元前5世纪,汉字传入日本,上层贵族以使用汉字为荣。日本最早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开始编纂。 当时的朝廷是以最大的豪族即大王为中心,和大和周围的豪族联合组成。最强的豪族的头领和大王组成权力核心,地方豪族头领也有头衔,受命统治地方。豪族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也拥有一定数量奴隶。 5世纪后半期,各大豪族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加上对朝鲜战争不力,王位继承人一度断绝。天皇为了稳定局面和当时最大的豪族苏我部合作,却也促进了苏我氏的壮大,使天皇的权力遭受威胁。 3.飞鸟文化(538-710) 圣德太子上位,面对当前的局面,他和苏我氏合作,并开始学习中国改革。当时中国正处于隋朝,国力强盛,日本派遣遣隋使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圣德太子进行改革,企图压制豪族的势力,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大一统国家。从这时开始,正式使用天皇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名号。这一时期被称为飞鸟文化,因为当时首都为飞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