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笃学慎思

笃学慎思

人民日报评论员:笃学慎思,解决“浅”的问题

——一论民主生活会如何开出高质量

民主生活会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开一个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是中央的明确要求,它反映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的成果,决定着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的效果。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下功夫扫除各种“拦路虎”。归纳起来,需要解决浅、怕、泛、诚、改五大问题。

“浅”,是一些民主生活会的突出症状。对教育实践活动意义认识太浅,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上不到位,查摆问题置身事外,自我批评避实就虚;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太浅,总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了,“四风”问题与己无涉,看不到问题、不想找问题、找不准问题;分析问题、整改落实浅尝辄止,轻轻松松,和和气气,走走程序就算完成任务。凡此种种,说轻点是敷衍了事,说重点是蒙混过关,问题不聚焦,根源没挖到,整改缺力度,一场严肃的民主生活会很容易成为又一次走过场。

“浅”只是表象,根子在学习。不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仔细重温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没把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精神吃深吃透,思想认识怎能深刻?不联系工作实际、思想实际学,不带着问题、带着责任学,不有的放矢、具体深入地学,视野如何打开、境界如何提升?不把自己摆进去、对照标准找差距,不见贤思齐、以先进人物为镜鉴,自身存在的问题怎么找得准、思想根源怎么挖得深?学习态度不端正,静不下来,学不进去,个人自学变成不学,集体学习变成照本宣科,专题讨论变成散议漫议,互动交流变成“侃大山”,民主生活会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学而不思则罔”。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关键是要触动思想、触及灵魂。带着思考深入学习,才可能有心灵的激荡、认识的飞跃。这种思考,必须把自己真正摆进去,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必须克服“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对要害问题退避三舍、只摆现象不查本质”的思维定势,找准自己身上的“四风”问题和思想根源;必须对照为民务实清廉的准则,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着力祛除思想“病灶”。有了深入思考的充分准备,民主生活会才会成为一场思想的荡涤、灵魂的洗礼,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

第一批活动单位即将召开民主生活会,这是一次党性党风的大检阅。各级党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笃学慎思解决“浅”的问题,交心沟通解决“怕”的问题,把脉聚焦解决“泛”的问题,推心置腹解决“诚”的问题,立言立行解决“改”的问题,民主生活会就一定会开出水平、开出实效。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交心沟通解决“怕”的问题——二论民主生活会如何开

出高质量

“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没面子。”在民主生活会上,“怕”是一部分人的共性心理。究其原因,还在于会前谈心不透、沟通不够。

心中有顾虑,难免畏手畏脚。进行批评不敢有一说一开门见山,“打开天窗说亮话”,怎么能够红脸出汗、排毒治病?自我批评不愿一针见血单刀直入,“玻璃瓶里装清水”,怎么能提神醒脑、洗掉污垢?一个“怕”字,藏住了意见,也挡住了问题,让民主生活会变成了“神仙会”。

“怕”是思想问题,解开这个扣子,还得靠思想工作。驱散“怕”的心理、开好民主生活会,谈心沟通是个关键。思想说通了、扣子解开了、顾虑扫清了,没有心理负担,才可以放下架子、放下包袱、放低身段。诚心诚意沟通思想,推心置腹交换意见,做到有交流、有交锋、有交心,有共识、有共振、有共勉,让人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怕”就会变成“敢”、变成“愿”,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落到实处,民主生活会也才能有实效、见成效。

一些地方在没有充分交心沟通的情况下,就急急忙忙开民主生活会。于是,或是不敢发言、不愿说话,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或是找不准脉、点不到穴,问题说不到点上、批评打不到痛处;甚至心有怨念、发泄私愤,导致用“批评”抵制批评、用“意见”反驳意见,搞成无原则的纷争。这样的民主生活会,失真、失实、失范、失控,变成了“热热闹闹走过场”,开了也等于没有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班长”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部门的干部群众,都需要进行反复谈心与沟通。首先是要说清主旨,教育实践活动不是打棒子、扣帽子,而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其次是要明确方法,实事求是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什么说什么、是什么讲什么,不夸大也不缩小;再次是要端正态度,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成见偏见,防止从个人恩怨、利害得失、远近亲疏出发看人待事;最后还要提出问题,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见先亮出来,有来有往,开诚布公,一起矫正、一起提高。在

交心沟通中统一思想、澄清认识,民主生活会“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才不会落空。

邓小平同志曾说,如果还是东怕西怕,还是怕讲心里话,我们党的老传统就恢复不起来。交心沟通,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智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更需要诚恳交心、坦诚沟通,培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党内民主生活氛围。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脉聚焦解决“泛”的问题

泛泛议论、漫无边际、言不由衷、言不及义……“泛”的问题,是民主生活会的大忌。这类问题不解决,开会就会走神散光、走调变味,达不到团结—批评—团结的效果。个中症结,还在于把脉不准,聚焦失真。

民主生活会是严肃的组织生活,只有找准问题、抓住要害,才会触及灵魂、开出实效。然而,一些人出于种种考虑,“打太极”,“跑火车”,“搞装潢”,把问题捂着,把矛盾盖着,使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破解“泛”的顽症,既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更要有以身作则的担当,才能把对脉、聚准焦。

把脉聚焦,就要把聚光灯打到自己身上,树立主角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角是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不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应把自己摆进去,各认各的不足,各领各的问题,各找各的根源。一把手尤其要有批评的自觉,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带头进行整改,决不能抛开主角去“运动群众”,更不能搞“领导有病,群众吃药”。

把脉聚焦,还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四风”,突出问题意识。“四风”问题,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为强烈,抓住了“四风”问题,就抓住了活动的着力点、关键点。反“四风”,必须有的放矢、一针见血。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更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实事求是,把问题说透、把根源挖深,方能号准脉、抓对药。

把脉聚焦,更要扭住“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不放松,增强宗旨意识。不论撰写剖析材料,还是开展谈心、展开批评、谋划整改,一旦偏离活动主题,要么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夸夸其谈、大放空炮。只有把思路聚焦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以党章为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才能更主动地反思工作缺点、更积极地密切血肉联系、更有力地扫除作风之弊。

世界上的事情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过程中,瞄准真问题、倾注真思考、下足真功夫,就一定能排除“泛”的困扰,切实改进作风,扎实解决问题,以实效取信于民。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心置腹,解决“诚”的问题

——四论民主生活会如何开出高质量

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民主生活会是关键环节。

毋庸讳言,现在一些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效果有限,导致这一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功能退化:有的铺天盖地谈工作,遇到思想作风问题就悄悄转弯,议题跑偏;有的谈成绩头头是道,摆问题轻轻带过,文过饰非;有的该回应的事项不回应,该剖析的问题不剖析,隔靴搔痒;有的以抽象代替具体,以共性代替个性,以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笼而统之。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诚”上出了问题。

民主生活会是解决党内问题、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方式。对党忠诚,为人坦诚,对同事诚恳,对组织诚信。诚,是党员应有的态度和品格,是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的基础。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有缺点谈缺点,有意见说意见,勇于自我剖析,帮助同志进步,才能真正达到改进作风、共同提高的目的。反之,会上“你好我好,互不干扰”,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听起来知无不言、实际上言不由衷,表面上和和气气、内心里疙疙瘩瘩,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组织和他人,民主生活会即使看上去“成果”再多、交流再“热闹”,也不可能触及灵魂,推动全心全意的反思和整改。

“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党章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对党组织忠诚不渝,体现在查摆自身问题上,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藏藏掖掖、遮遮掩掩,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体现在开展批评上,则是实事求是,坦诚相见,不存杂念,不塞私货,不凭主观臆断,不凭道听途说。延安整风,毛泽东与战友定下“君子协议”:各

自检讨,把话讲透,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如此推心置腹的真诚态度,为我们今天开展民主生活会树立了典范。

高质量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党自身建设的防腐剂,能有效检验党员对组织的诚信和对同志的信义。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恪守一个“诚”字。认真对照党章要求,以诚心诚意信任组织,以襟怀坦荡对待同志,以剖肝沥胆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开成一个触及思想灵魂的民主生活会,找到作风整改的突破口,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立言立行,解决“改”的问题

——五论民主生活会如何开出高质量

民主生活会开得如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怎样,最终都落在一个“改”字上。虽然整改任务大多须到会后才能完成,但会前要有改的准备、改的决心,会上要有改的承诺、改的规划。总之一句话,开好民主生活会必须“改”字当头,立言立行。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与过往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不分阶段、不搞转段,其目的就是将学习教育、查摆问题和整改落实贯穿始终,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即知即改,大有大改、小有小改、改就改好,时时体现整改的精神,处处彰显行动的力量。

改作风,群众不看讲得多么生动精彩、列了多少问题单子,关键是看哪些薄弱环节得到改进,哪些作风顽疾得以祛除。正因如此,民主生活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创造条件、畅通渠道,让群众全程参与、提意见、做评判,将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置于广泛而有效的监督之下。在此基础上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任务进度、列出完成时限,并在一定范围公开,才能传导不得不改的压力,增进立行立改的动力。

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查摆问题不留死角,是民主生活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抓紧建章立制,巩固改的成效,同样应成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聚焦“四风”、诊治痼疾,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是做做改的样子、以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从体制、机制入手,对先期整改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制度的形式及时加以巩固,才能让既有效果沉淀、升华。在这个意义上,民主生活会应该就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等制度作出安排,以实现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解决问题就会失信于民。如果只是认识深刻了,决心下定了,问题聚焦了,谈心也充分了,但最终“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看不到行动,见不到变化,群众怎能不失望,活动焉能不“走过场”?

这种缺乏实效的民主生活会,会加剧人们对党内民主生活的忧思。民主生活会的目的,是统一思想、促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会开了却没有“改”的行动,不是认识不到位,就是能力有问题。

民主生活会要想开出高质量,必须着力于“改”、落实于“改”。群众最反感逢场作戏、说一套做一套,最看重知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真改还是假改,扎实深入地改还是走马观花地改,考验着各级党员干部转作风的决心,也检验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以民主生活会为契机,拿出改的诚意、坚定改的决心、谋求改的成效,方能以作风建设的实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教育机构的四大类型及2020年教职工培训趋势分析(刘蒋巍)

教育机构的四大类型及2020年教职工培训趋势分析 教育机构的四大类型及2020年教职工培训趋势分析 刘蒋巍 (学思堂教育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0) 最近,我建了一个QQ群,里面都是各地2009~2019年以来的中考出题人、高三模拟考出题人,还有大学教授,用来交流命题心得。 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的升学路径,是要经过中考、高考的。围绕中考、高考,教育界早已形成生态圈。围绕中高考出题,有一个命题组班子,核心成员从专家库中选取。专家库人员也很有限,基本就是那些人。教育专家们也会对学校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参与教师培训,也是教师们评职称的依据之一。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商机。围绕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在体制外,也有个圈子,就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比较大,K12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教育机构也有教职工,也需要培训,不过和体制内的教师培训有所不同。根据教育机构类型的不同,教职工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 教育机构共分为销售驱动、教学驱动、服务驱动以及混合驱动等4大类型。教职工,包括:教师(在培训机构,有“学科教师”、“培训师”、“教学顾问”、“教育咨询师”、“学管师”等)、学校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在培训机构,有图书管理员、试卷档案整理员等)、工勤人员(在培训机构,有人事、财务、策划、新媒体运营、保洁员等)。 一.销售驱动型机构及2020年教职工培训趋势分析 在体制内的学校,教师也有招生任务,每年中考前也会去各初中做招生宣讲。在教育机构也不例外,有一类叫做“教育咨询师”的老师主要负责这一工作——新客户开发。销售驱动型的机构,每月、每周、每天、每时、每刻,都有销售目标、任务分解、任务实施、总结复盘。他们的教师一般负责教学,销售队伍人手不够时,也会让学科教师去参与招生——电话外呼、地推菜单等。这类机构中,还有一类人员,即:策划、新媒体运营等,也会通过策划项目化的营销活动,或通过新媒体来辅助招生。 销售驱动型的机构,需要销售类的培训,培训方式多为“老带新”、“做中学”。电话录音、谈单录音,反复听,自己做,自己听,自我改进,直到能掌握必备的销售技能,独立完成电话外呼、地推采单、面咨等。 1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学引思构建新的课堂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暑期培训期间,县教育局教研室魏加华主任提出了“让学引思”这个概念,并详细讲解了有关内容。我们学校李旭校长具体部署实施,从今年秋学期开始“让学引思“走进课堂,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整体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让学引思”呢我的解释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们怎么做呢主要是为了激发儿童的精神动力,努力让教学迸发智慧光芒的课堂,是推动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有益改革。要坚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引的实施原则,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思想 为了每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走近学生,研究课堂,丰富符合儿童特点的课程资源,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实施激励儿童健康成长的评价方式,重视回归童心、回应童心、引领童心,探索和设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充满童趣,荡漾童心,丰盈儿童心灵,触动儿童灵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自主发展、健康向上,享受成长,促进儿童由好学转变到乐学的理想教育境界。 二、理念解读

1.“让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2.“引思”:即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3.“让”与“引”的关系:“让”与“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引”的智慧决定着“让”的深度,“让”的深度反映着“引”的智慧。最终目的是通过“让学引思、引学激思”,从而让学生达到“乐学爱思,会学善思”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实施原则 1.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目标、内容、方法,把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为学设教:把学习还给孩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

告诉你如何选择一对一培训机构

告诉你如何选择一对一培训机构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自从被提出之后,很快就被家教市场所吸纳,占领了暑期家教培训的高地。作为近年来里最火热的名词,一对一的字样在各类暑期辅导类广告中频繁出现,各大城市辅导机构把一对一作为暑期培训课程的主打。但与此同时,也引来了很多不良机构打着一对一的旗号,混迹于市场,以各种虚假承诺,骗取家长钱财,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伤害,同时对这个行业中遵循教育规律,真正为孩子提供适合教育服务的机构构成了严重威胁。面临着家教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问题,学思堂教育告诉你家长们来正确选择一对一培训机构。 第一斧:防忽悠 打破名师崇拜和高分情结 很多不良机构打着名师执教,诱导学生和家长,而家长往往求成绩心切,入错了门,导致“学财两空”。对此,学思堂教育提醒您说:面对“名师崇拜”,家长们只要摆正心态,是很容易辨清真假的。真正的名师观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只有专业的、适合于孩子的教师和教师团队,真心为孩子着想,用心去做教育,才能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和辅导,这也和个性化教育的本质精神相契合,还有很多家长被“考高分”和“上重点”迷惑,交了高额学费后,却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在正规的个性化教育机构看来,每个学生的资质、禀赋、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教育的目标是改变人、改善人、绝对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能考高分,读名校。学习能力、

心态。在我们生活、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你是在哪个生活与学习阶段。学习能力、心态都是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能力决定成败!家长只要正确地认识孩子的实际,切实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变化,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就不难识别个性化教育辅导市场的真假良莠,就不可能陷入不良机构精心设置的陷阱,根据自己小孩子的实际情况去报一对一。适合自己小孩的老师才是最主要的,不是所有名校老师名师才能教好学生。 第二斧:巧诊断 哪些孩子适合学一对一 “别人的孩子都参加辅导班,咱的孩子也得报。”“多花点儿钱能让孩子成绩提高,就值了。”很多家长都抱有盲目“跟风”的心理,让学生的假期成了全民的补习。学思堂教育提醒家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课外辅导。一对一辅导更适合这几类学生: 1.头脑聪明,学习能力强,但是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自制力差的学生。这类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孩子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 2.在大班学习中跟不上老师授课节奏的学生。对这类学生要“慢慢喂”,要改善其学习方法和习惯,先减慢进度,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全面矫正。 3.学习欠债太多,且面临重大考试(中考、高考)的学生。这类学生靠自身的调整一般很难达到好的效果,一定要在正常学习时间之外给他们一个额外的推力。 4.学习好,平常上课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的优秀学生。用一对一辅导寻求更高突破 5.缺乏关爱,和父母或老师有矛盾,对学习有抵触情

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选自《中庸》,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出自《管子》。简单说就是上层建筑必须要有物质基础。 实例:美国批评中国人权,我国的反击: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课堂教学的得失 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引思的课堂里面。从2016年开始全面落实。经过经过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中,我们不断将这改革深入教学,在教学中用让学引思的理念,在备课中想着如何使用让学引思,在课堂上想着如何用让学引思来教。 开始使用让学引思课堂手段时,要克服陈旧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部分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就想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课堂开始学生很沉闷,不知怎么说,后来说的习惯了,学生就任意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会离奇的说。这种情况下就反思是不是让学引思的理论错了,发现问题是我们让的多了,没有让出技术性更忘记了引的内涵。我们要让出时间引发引导引领学生参与课堂参与问题的思考。 课堂上的让不是盲目的让,没有方向的让。而是要在合理的问题串的引领下,有效地让学生进入理性的探索活动,设计问题要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知度能使学生的参与度更广。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让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我也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要让学生能够聆听别人的见解,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多么精彩的时刻,当学生找出自己的理论来反驳别的学生的理论时,其实是对自己已知知识的重新认识,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所在,还要保证自己的理论正确,如果自己理论的错误就会重新认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一个过程能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深刻理解数学本质,使数学知识相互间能够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专家型的学者。 让学引思教学手段能否更好地发挥有两个重要因素。一,学生素养问题,1如何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树立自己的信心。2怎样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提高学习效率。3如何减轻学生负担了,培养个性发展特长。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能够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符合国家教育方针;2教师专业知识不能只仅限于课本,要更广泛的吸收知识的延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3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拿捏要准确,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学思堂教育高二数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学思堂教育高二数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期末考试即将来了,高二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基本都会通过此次考试反应出来,而此次考试的成绩不仅对下学期学习、分班会有影响,更直接关系到同学们的寒假生活,关于如何做好数学这一科目的期末复习工作,同学们不妨听听苏州一对一陪读学思堂教育数学组老师的意见。 首先,此次期末考试数学主要是按模块出题,这就意味着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没有疏漏,认真参照课本、辅导资料的知识点梳理是必经的过程。数学也不乏部分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但都是建立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完成的,比如导数的几何意义、排列组合的计数原理等内容都是需要同学们先理解概念再记忆的。 其次,期末考试60%的题目是基础题。苏州一对一陪读学思堂教育认为这样的分值搭配是为了保证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取得及格线以上的分数。因此同学们在进入期末复习之后应该有意识的梳理常见的基础题及其解法,尽量做到基础题可以不失分。当然,基础题要想不失分一定是需要大量的练习予以保证的,所以遇到同题型多次出现的题目同学们不应该烦躁,要知道多次的练习才可以保证彻底掌握。 第三,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会有的一种感觉就是自己平时做题、考试分数都还可以,但是一遇到期末考试这样的大型考试成绩就会波动。苏州一对一陪读学思堂教育认为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没有给自己时间等压力,往往是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想要解决这一困扰,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给自

己计时。 第四,同学们要明白既然是期末考试难免就会有难题,难题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区分度、拉开学生间的差距,但高二数学期末考试的难题往往改编或直接用近2-3年的高考题、模拟题,所以苏州一对一陪读学思堂教育认为同学们可以把近3年内的高考真题、一模二模的试卷都过一遍,提高自己应对难题的综合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苏州一对一陪读学思堂教育为同学们整理的关于高二数学期末考试的相关复习指导,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5864411.html,/news.asp?id=835

校训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为人与为学的统一。也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慎思”是“博学”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不思不能学以致用,不慎思不能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只会简单地照搬,不能创新知识;而光靠苦思冥想,往往会流于空疏。---- “审问”、“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不畏权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辩”为第三阶段。 “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所以,“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教师的快乐,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教师的快乐,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刘蒋巍 (学思堂教育研究院,江苏常州213000) 1.为什么教师要快乐? 我们无法期待一个精神瘫痪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个精神健全的学生。因此,教师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显得很有必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情绪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的幸福感能带动学生的幸福感。 2.教师快乐感的源泉 (1)学生因素,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学生取得成绩、教学得到学生认可、与学生交流等;(2)教师参加学术交流;(3)与同事相处融洽;(4)工作成绩得到校区认可;(5)薪酬、福利待遇;(6)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30岁以下教师快乐感,由高到低排列为:(1)>(2)>(3)>(5)>(6)>(4);31岁~39岁教师快乐感,由高到低排列为:(1)>(3)=(4)>(5)>(6)>(2);40岁以上教师快乐感,由高到低排列为:(1)>(2)>(4)>(3)>(5)>(6); 3.教师苦恼的源泉 (1)学生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成绩差、自己的工作不被学生认可;(2)工作量压力,包括:工作任务重、教学工作量大。(3)会议和琐事压力;(4)工作时间不合理;(5)个人发展;(6)教科研压力;(7)人际关系(8)工作缺少创新性; 男教师苦恼感,由高到低排列为:(1)>(3)>(6)>(2)>(5)>(7)>(4)>(8) 女教师苦恼感,由高到低排列为:(1)>(2)>(4)>(6)>(5)>(7)>(3)=(8) 4.教师的快乐,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快乐”和“苦恼”是一对反义词。要使教师更快乐,需要增加快乐源,减少苦恼源。从统计结果,不难发现:不管教师快乐还是苦恼,学生因素(问题)是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的快乐,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5.让教师感到快乐,我们做了些什么? 教师的快乐,源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解决学生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摘要: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让历史为现实服务。要让学生在历 史的学习中学会以史为鉴,最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而初中阶段是一个 人理性思维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审辩式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本文立足初 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实践研究,就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适契性、教学策略和 存在问题提出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审辩式思维教学策略 自从“钱学森之问”提出,全民对教育的关注和批判一直不断,应试教育已经 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另一方面,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教育在我们身边还是 比比皆是。身为教育者,眼见西方国家的课堂充满自由和思维的碰撞,我们却还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训练深感遗憾。令人觉得庆幸的是笔者所在地方 最早开始抛弃历史学习的死记硬背,注重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虽然实施中还有很 多未必尽如人意之处,但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思考,当历史教师面对 学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学会以 史为鉴,这不是把书本知识学会就能做到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 审辩式思维。 什么是审辨式思维?关于这个概念,最早来自美国的critical thinking一词, 大多数情况下它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但笔者认为,学习历史光是批判是不够的,也不是所有历史都需要批判对待的,这样的字面直译并不能很好表达原词的含义,因此本文采用宋国明先生提出的译法“审辩式思维”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中庸·第二十章》中就有读书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论述,与审辩式思维正是异曲同工。在历史学习中,每一段历史都可以带给我们思考, 这种思考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这种思考可以用于国家的发展、民族 的进步,甚至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乃至生活的选择。因此本文试就初中阶段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提出个人之见,以供讨论与参考。 一、初中历史学习中审辩式思维培养之适契性 1.历史学科的特点适合进行审辩式思维的培养 “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但历史知识具有间接性。历史研究的对象 是已经过去了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对这些研究的对象无法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接触,也不能借助任何技术和手段使其真实重演和再现,只能依据遗存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要了解和认识过往的历史进程,只能借助有关的学习材料进行间接的认识。历史记录是人们对过去的存在加上他们自身的认识书写而成的,这样的认识往往 带有书写者的主观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立场,对同样的历史的书写是完全不 同的。同时历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旦有新的史料或史政出现,原有的史论 可能就会被推翻。因此,历史知识具有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等特点。学生在对历史认识的过程中需要也更适合进行审辩思维的锻炼。 2.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理性思维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重要时 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批判性明显增长,一方面,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 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甚至有时持过份怀疑和 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非常明显,思维的独立性和 批判性还处于起始阶段。从初一到初三正是学生理性思维成形的时期,在这个阶

《博学之,审问之》阅读理解附答案

《博学之,审问之》阅读理解附答案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③,问之弗知⑦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⑧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注释】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地问。之,指问的对象。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

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阅读训练】 1.解释 笃:坚定思:思考辨:辨别行:实行 3.上文中与笃行之相照应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8. 杀身成仁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小人穷斯滥矣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①兴:起。②愠:音yùn,怒,怨恨。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阅读训练】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响水实验初级中学钱青林 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让学引思”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一节化学教学案例从师生交流、小组讨论、问题设计等三个方面谈“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课后的反思。探讨“让学引思”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引思 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 “让学引思”是盐城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这些!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形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 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 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气体制取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学思堂教育: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学思堂教育: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五年级的孩子还处于玩心较大的年纪,往往到了期末阶段也不是很紧张。为了帮助同学们把语文复习好,太仓小学一对一辅导学思堂教育的老师整理了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的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使用。 一、基本情况分析 除了老师要结合课标、期末考试考查内容分析班级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成绩、知识掌握程度、薄弱环节、优中差三类学生的大概分布这些情况外。太仓小学一对一辅导学思堂教育认为同学们要自己分析清楚自己目前的情况:学到现在,哪些知识掌握地比较好,试卷中哪个版块是自己比较擅长的,自己经常出错的题考的是什么内容....... 二、目标明确 1、自己主动复习课本中要求学会的生字词,课文中的词、句可以独立阅读,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完整地背出来、写出来; 2、课本中的“诵读与积累”版块重点复习,增加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加强阅读训练,进而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的技能,常见写作手法、常见句子可以熟练运用; 3、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除了玩闹,关于语文学习,太仓小学一对一辅导学思堂教育建议同学们互相之间可以加强对话练习,做到可以耐心地听别人讲、理解别人的意思; 4、作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作文强调素材积累,除了课本、课外练习的积累外,平时的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最大来源,我们建议同学们加强作文的练习,平时想到一些句子要及时记录下来,训练自己有条

理、有感情地写作能力。 三、复习重点 从同学们目前的学习情况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复习内容,阅读中涉及的词、句、段是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的形式加以掌握运用的;关于作文复习,太仓小学一对一辅导学思堂教育认为同学们如何把一句话写通顺是重点。 以上内容是太仓小学一对一辅导学思堂教育为同学们整理的关于五年级语文期末复习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可以积极准备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5864411.html,/news.asp?id=764

警世贤文全文

警世贤文(全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但得柔情消侠气,此生长愿伴妆台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孩子要不要上小升初衔接班

孩子要不要上小升初衔接班 激战完了小升初择校考试的学生即将迎来暑假,而让许多家长纠结的是,孩子要不要上小升初衔接班?而上小升初衔接班又该如何选择?小升初衔接班都学什么内容? 一、“小升初衔接班”为啥火热 为什么“小升初衔接班”如此火爆?一位专家分析说,主要与眼下的升学压力有关,加之初中、高中的毕业考试时间早,很多家长希望给孩子做个好的假期学习计划。以“小升初”为例:小学升入中学,学习科目增多,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变了,必然促使学生要尽快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中学的学习方式。 二、小升初衔接班——换角色更重要 学思堂教育专家认为,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阶段的一个变化,从巩固已有知识、预习新课程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报衔接班本身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抱着“临时抱佛脚”的心理、奔着在所谓的分班考试中能有个好成绩,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 三、是否上小升初衔接班——看孩子性格 学思堂教育专家认为,因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学科成绩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上学生的分数不会有多大的差距,但是孩子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不能从分数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在升上初中后,一些学生会跟不上初中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另一方面,从正确的学习过程来说,应该是先有一个对课程的预习。 至于选择什么模式的课程给孩子,学思堂教育专家认为要根据每

个学生的性格考虑。一些学习专注度低的孩子适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这样可以加强老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把握,学生也能在一对一的教学状态下较为专注;对于学习基础较为牢固,学习态度也比较认真的学生,可以参加大班制的班,与许多伙伴一起学习,学习的氛围会更加活跃;而小班制在服务上会比大班制好一些。 四、小升初衔接班——师资个性化是首选 在选择小升初衔接班时,首先要看参加辅导的目的,是以超前学习为主还是回顾夯实基础为主;是针对毕业考、民校联考还是名校择校,从这两点考虑。然后综合考虑价钱、地点、效果三方面因素,并明确何种因素最重要。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5864411.html,/study.asp?id=84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本次的作业之一是选取“教学建议”中的某一条,结合课例谈谈怎样实施有效教学。这让我不自觉地想到在学习《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些做法。 在星期五讲完新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关于《依法保护人类共有家园》预习任务,具体问题有:你知道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你发现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 吗?环境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危害呢?你了解哪些有关 环境的法律呢?我们应该怎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呢? 布置完预习任务后,我激发道:希望大家能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各种形式来解决布置的学习任务。 等下节课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让我目瞪口呆。 展示一:豆腐加工作坊调查表

安居镇村豆腐加工作坊环境情况调查表

展示二:农村环境调查表 农村环境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一名在校的中学生,由于作业需要,我将对本村的环境进行、调查。这是我进行的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问卷。首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支持我的活动,我向您保证:本次调查搜集的所有资料我将妥善保管并将您的基本信息严格保密。谢谢! 您的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年龄:___ 职业:______家庭住址:______ 1、您的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大学及大学以上 2、您对您现在居住地的环境卫生满意吗?

A.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有待提高 D.一点都不满意3、影响您生活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A.噪声污染 B.油烟、烟尘污染 C.水污染 D.土壤污染 E.生活废弃物污染 F.家畜排放物污染 4、当地家畜粪便污染状况如何? A.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散发异味,污染严重 B.存在污染问题,但不严重 C.家畜粪便得以及时清理,无污染状况 5、您所在区域是否缺水? A.严重缺水 B.较缺水 C.不缺水 6、您家采用何种方式灌溉农田? A.大水漫灌 B.喷灌 C.滴灌 D.其它 7、您认为农药和化肥对环境有无影响? A.有很大影响 B.有一定影响 C.没有影响 8、您选择农药和化肥的标准是什么?

博学之审问之原文及译文

博学之审问之原文及译文赏析 博学之,审问之 【原文】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行之⑤。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③,问之弗知⑦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⑧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注释】 ①博学,多方面地学。博,宽广。之,指学的对象。②审问,详细 地问。之,指问的对象。③慎思,慎重地考虑。之,指思的对象。④明辨,明确的分辨。之,指辨的对象。⑤笃行,踏踏实实的实行。之,指 行的对象。⑥大意是:除非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会,学不会,不能休。“有弗学”,按字面讲是“有不学的时候”或“有不学的东西”,实际 应了解为“不学则已”。措,搁置,终止。以下四句仿效此句。⑦知,懂。⑧弗得,指不得结果。 【文学常识】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中庸》原是《礼记》中的 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 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 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明辨之(2)笃行之(3)有弗学 (4)弗措也(5)果能此道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 (1) (2) 3.本文指出人们学习、工作的五个环节,即、、、、。并且还要对每个环节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的境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文中指出的这五个环节,对每个人迈向未来的既定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5.文章中最能启发你的是哪句话?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学本思维课堂的提出

“学本思维”课堂的提出 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以新课改精神和理念作指导,结合学校实际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学本思维”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力争在一至两年的时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以前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由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本思维课堂一直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教学问题 (一)教师方面: 1. 学情把握不够。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不能做到认真分析学情,以学生为出发点,往往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难学、畏学、厌学。 2. 重教轻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如何教,忽略如何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为主,不敢放手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大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遏制了学生的天性。 3.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能力高低由学生考试成绩决定。为此,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唯一的教学目标,而对能力的培养却无暇顾及。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传统“问答式”课堂,思维懒惰,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坐等老师解答。学生等待、依靠、拿来的思想明显。 2. 学习缺乏兴趣,无创新意识。老师一言堂,学生上课走神,喜欢耍小动作,怕写作业,谈不上学习的兴趣。课堂中缺乏实践,缺少思维碰撞,自然而然无创新意识。 3. 学习习惯差,不懂学习方法。缺乏学习方法,不会自主预习、不懂合作探究学习。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译文:多方面、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的向人请教,慎重地进行思考,明确的分辨是非,诚心诚意地彻底实行。除非不学它,(学了就一定要会),学了还不会,决不罢休;除非不问(问了一定要懂),问了还不懂,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分辨,(分辨就要弄清是非),分辨不清是非,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实行,(实行就要一心一意得做到底),实行得不彻底,决不罢休。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是学一百次也要会.;别人学十次就会,我就是学一千次也要会。确实能按照这种精神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即使意志薄弱的人也一定能坚强起来。(PS: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为人与为学的统一。也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

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学的第一阶段。 “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慎思”是“博学”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不思不能学以致用,不慎思不能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只会简单地照搬,不能创新知识;而光靠苦思冥想,往往会流于空疏。---- “审问”、“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不畏权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辩”为第三阶段。 “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践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班训,我们要“博学”,学习本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通过“慎思”,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

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2016—2020年)》教学改革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市拟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现制定《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方案(2016-2020年)》,并予以颁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为总体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学思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我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以生为本、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使教学活动更富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持续提升。 二、基本内涵 “让学引思”是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要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操作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掌握充分的自主学习资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要指导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