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了对人自身,对现实的力量的信仰。然而,这种信仰并非是人类信仰的最高形态,人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无限的渴望,需要解决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矛盾,需要寻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切只有通过拥有终极价值的科学信仰的确立才能最终完成。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解决了人类信仰上的困惑,它在批判了宗教信仰的同时,又超越了当时的世俗化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的最高信仰指导着人们生活,推动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诞生实现了人类信仰的伟大超越。

二、概念不同

在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信仰”一词作出简要的解读。何谓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极高)价值的信念。”[1]信仰的中文意思是信心瞻仰之意,它表现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

的准则。”[2]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不论哪种内容和形式的信仰,都是把某种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之上,使之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的突出特征是精神层面的超越性。

由此可见,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但并非所有的信仰都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信仰,其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它关注彼岸世界,极力在彼岸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精神的超越和“终极关怀”。它对所信仰的对象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坚决赞同和绝对依附。宗教信仰是宗教的灵魂,也是宗教信徒的生命的灵魂。在宗教信仰者看来,“没有信仰的信念是一种形式的活动,在精神意义上的贫乏就像由计算机产生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一样。另一方面,信仰不仅仅是对一种命题赞同,而且是在可感实在的真理之上的整个生命的支柱。”[3]可以说,所谓的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无论一个人怎样理解)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不论一个人怎样处理)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4] 以上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含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了。在此问题上,笔者借鉴曹毅哲的观点,从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么信仰,和为什么信仰的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5]

首先,谁在信仰?即从信仰主体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来源,但是理论本身并不是信仰,只有人们对于这种理论相信或信奉,才能构成信仰。其次,信仰什么?即从信仰客体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突出的是信仰对象。简单的来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学说。第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伟人风范。再次,怎么信仰?即从信仰的方式上来分析。从信仰方式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指南”。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相信,是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和对人与世界、人与人关系的终极关怀。第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理论层面引向实践层面,将一些美好的信仰化作现实。最后,为什么信仰?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性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它源于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人关系的反思,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是为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因而是有价值的,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理性信服,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指导实践活动。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信仰。

三、本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说,二者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目的都为了追求某种“理想境界”,其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统一,都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信仰的基础不同

科学的信仰是非科学的信仰的直接对立物。以往的一切宗教信仰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基于科学而产生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宗教信仰是对立的。

可以说,把信仰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信仰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实现了信仰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客观真理为基础,而宗教徒所信奉的是一种歪曲的或颠倒的反映现实的非科学的理论。宗教信仰在科学认识和信仰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认为只有对不能被科学检验的东西的遵从或信

奉才算是真正的信仰,它应与科学处于互不相干的领域。西方许多学者都认为,一种理论如果被证实了,它就是知识,与信仰无关;如果被证伪了,那么它就成了谬误,也与信仰无关,只有当这个理论尚未被检验或证实之后,对这个理论的信奉才是信仰。他们所谓的“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以及“来生有上天堂、下地狱”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这种信仰,科学知识完全不起作用,纯粹凭借一种情感偏向,情感参与,是一种盲目的尊崇、追求,是非理性的,因而宗教信仰不是科学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的尊崇信服,是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符合客观发展方向的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信仰情感是建立在对科学的信奉基础上,因而它就与宗教徒的盲目根本相区别的,它与科学性密切相关,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信仰的伟大变革。

2、信仰的依据不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来自于现实的信仰。现实的信仰是和宗教信仰直接对立的。宗教信仰总是讲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神灵世界(或天国),而且倾向于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无意义的,彼岸的神灵世界才是真实美好的,因此往往倡导否定和消极对待现实世界而去追求虚幻的天国。这样的信仰是超验的信仰,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同,它只承认一个现实的世界,认为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并不存在什么神灵世界或天堂地狱,因而主张在这个唯一的现实世界中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倡导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的人生。马克思主义承认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特别是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但认为只有进行现实的斗争才能最终克服这些现象,而不是逃避现实,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解脱人生的不幸与苦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情地揭掉罩在无产阶级现实斗争之上的宗教信仰的外衣,使现实的利益显示出来。作为一种现实的信仰,它是对虚幻、超验的信仰的巨大变革。

3、信仰的目标不同

马克思主义者信奉和追求的远大目标是人的自身解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是实践的威力和人的自信力的体现和象征,它不但有最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舞人类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不是让人们迷恋彼岸,崇敬来世,无所作为,而是催人奋发,给人以鼓舞,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虚幻的、孤立的,而是依赖于物质价值并为之服务的,它的现实基础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运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境界和济世胸怀的崇高性、博大性是宗教信仰不可比拟的,它追求的不是单个人的解脱,而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宗教徒信奉和追求的则是一个超自然存在物——上帝等神灵,神化了认识对象和实践改造对象,把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神秘化、神圣化、幻想化为威力无比的神。宗教徒对经典教义不容置疑,不加检验信而仰之,即信仰就是理解。这种信仰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寄托。人由主体变成无所事事的客体跪倒在神的面前,盼望恩惠。在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的是人的自身解放和对世界的改造,宗教信仰追求的是所谓的精神的慰藉和理想的彼岸。

4、信仰的心态不同

在信仰主体的信仰心态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心态是一种乐观的、奋斗的、自信的心理精神状态,一种勇猛入世的精神状态;而宗教徒的信仰心态则往往是抑郁的、依赖的、悲观认命的、悲天悯人的精神状态。信仰心态由知、情、意构成。知是信仰者对其信仰对象的理论确证。马克思主义者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是*认识的加深,科学的研究和理论的辩驳而达到的。拉法格说:“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6]而宗教徒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以神学为前提的,尽管神学家的哲学论证看来充满“理性”、“遵循”逻辑,

但结论是*不住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7]其非理性证明是奇迹或神迹的证明,后来发展为感情的体验。路德说,如果一个人在早晨看到太阳升起而没有从中感到上帝的存在,那他就不能算作一个好人。

5、信仰的方式不同

宗教信仰是一种具有固定的信仰方式,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没有固定的信仰方式。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特殊的宗教经典、特殊的教义、特殊的清规戒律、特殊的信仰方式、特殊的信仰仪式等等,各种宗教各有其崇拜的对象、团体、经典、信徒、道德模式,各体现不同的地域特征或民族文化特征,并且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神秘的信仰仪式,它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这种行动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采取的,是目标最明确行为最一致和最持久的行动,它真正完美地体现了人的本质活动,只有这种信仰才真正符合人类信仰的积极本质。

6、信仰的目的不同

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神灵”,不管人们多么虔诚,付出多大的代价,其信仰的结果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例如任何信者也不可能“得道成仙”,不可能长生不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果是一种实在的“客观存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许难以实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最终总会认识这个“必然王国”,实现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这种政治信仰的实现在现阶段看来,似乎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只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共产主义理想最终还是要实现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识之处,历史上,虔诚的宗教徒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都是信仰的典范。宗教信仰在历史的场合中也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只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以往的一切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说来,宗教信仰是对“神”以及“神力”的坚信不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同,它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而揭示出历史的必然性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得到一定的实践检验和严密的逻辑证明的科学理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理论的信仰,是对科学思想体系的信仰,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科学的高尚的信仰。

注释:

[1] 李德顺.论信仰[N].光明日报,2003.03.21

[2] 源自《辞海》“信仰”辞条

[3] 约翰?希克,王志成译.宗教之解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5

[4] 罗中枢.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J].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2007(2):130

[5] 曹毅哲.挑战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哲学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5-8

[6] 马永忠.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甘肃理论学刊,2000(1):2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48

参考文献:

[1] 张智慧.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姚从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3] 彭方来,谢成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3

[4] 虞新胜.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5] 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6] 马永忠.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甘肃理论学刊,2000.1

[7] 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若干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8] 游俊.试论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异同[J].船山学刊,2001.2

[9] 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

[10]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

[11] 沈达明.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哲学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