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3.北京人

4.山顶洞人

四、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六、课后反思: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读图学习: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四、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五、课后反思: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板书: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建立者:禹2.意义: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3.商朝的建立

时间:约前1 6 0 0年建立者:汤定都:亳

4.商纣的暴政

5.武王伐纣

商朝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

6:西周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7: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讲述: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四、教学反思: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了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历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基本史实;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1、甲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观看插图)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课后反思: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

教学重点:1.齐桓公争霸;2.晋文公争霸;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

1、关于东周

2、春秋五霸

先后起来争霸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位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长期混战,史称“战国七雄”。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的填空和选择

课堂小结:

历史进入东周之后,国家由西周时期的统一,走向分离,进入我国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战乱年代。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起而争霸;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改革和变化的时期。国家分久必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又由分离逐步走向了统一,七雄兼并的结果是强大的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课后反思: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科学技术

4、秦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老子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3、百家争鸣

四、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

①这句话是对的。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六、课后反思:

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伟大的工程;指出秦朝疆域四至。

2、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具有的历史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1、是焚书坑儒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2、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内容:

一、授新课

1.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皇帝最高统治者君

太丞御专

尉相史中央政府制

夫中

郡守地方政府集

县令权

教师小结: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能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权力是皇权。

2.巩固统一,发展经济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提问: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什么历史作用呢?

小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

思想上:焚书坑儒

3.秦朝的疆域

教师简单介绍匈奴族历史及匈奴南下侵扰,北方的秦、赵、燕分别修筑了长城来抵御匈奴南下。

提问: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御匈奴呢?

小结:秦始皇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第二、征发了许多内地人民到边塞垦田戍边。第三、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的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影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

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教学重点

1.秦朝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起义,也称作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1.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基本沿用秦制和采用“无为而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授新课

1.秦朝的暴虐统治

秦的暴政主要表现:(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 D.秦二世残暴统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2.陈胜吴广起义

知识拓展:讲解“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

3.西汉王朝的建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本课小结:

第11课汉武大帝的“大一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王国问题进行的主要改革;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已经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所在的东亚地区向西深入,发展的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教学重点:本课是秦汉时期的重点。“汉武帝的改革”又是重点中的重点。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汉武帝的改革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具体措施:(1)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2)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3)又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

3.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这对传播儒家文化、提高官僚素质起积极的作用。

经略边疆: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和西南设郡县。

课后反思: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2.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3.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建立及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4.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入部分的相关资料导入新课;通过对水利的介绍联系到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丝织品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中外贸易的发展,丝织品的大量外形,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2.通过讲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和欧洲交往的史实,说明中国在两汉时期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张骞出使西

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导入部分的材料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一)两汉经济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护

课堂小结:我国古代的社会都是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两汉政府深知这点,都很重视农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班超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的贡献。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因中国特产“丝绸”而闻名于世。

课后反思: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说出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说出《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内容、特点;列举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

(2)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进一步掌握观察比较和分析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

3、地动仪

4、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衡 B.赵过 C.杜诗 D.蔡伦

2.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的东汉数学名著是()A.《九章算术》 B.《论衡》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被后世尊为“医圣”的著名医生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4.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名著是()

A.《伤寒杂病论》B.《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备急千金要方》

5.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课后反思:

第14 课秦汉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②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②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

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赋和汉乐府

3、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史学、文化和艺术。秦汉时期统一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本记载以前历史的史书,于是司马迁撰写《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和艺术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课后反思:

第15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2)官渡之战

(3)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三国并立,发展经济。

(6)分立结束,又归统一。

三国鼎立的结束要注意“三部曲”:一是魏灭蜀,二是西晋代魏,三是西晋

灭吴,统一南北。

3.课堂作业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建立;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南朝的简单概念。

2.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及原因。教学重点:南方的开发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南方的开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国鼎立的内容

1.复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作用。

2.复习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现在的南京)。

3.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二、新授

1.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晋与南朝

3.“永嘉南渡”与南方的开发

课后反思: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短短的200多年间,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与北朝两个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

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本课的

内容正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学习、取长补短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一是五胡十六国,二是如何正确理解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关于“胡”字的字意发展变化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五胡十六国

1.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

2.十六国: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①政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②社会生活: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

③文化:用汉语,建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汉族礼法;

(4)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后反思: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其中,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是这个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可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如农业方面的知识、相关地理知识或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或投放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2)可结合前面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展开教学;(3)对重要人物及重点知识,可采用课堂讨论、学生阅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为祖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我国

古代科技成果的了解,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推算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古代繁琐的推算方法,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如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二、新课: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郦道元与《水经注》

课堂练习:

在下列两组内容之间连线

贾思勰制造地动仪

蔡伦《水经注》

郦道元《齐民要术》

张衡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

祖冲之改进造纸术

课后反思: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史实。

(2)认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②、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1、佛教和道教

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3、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4、陶渊明与田园诗

课堂小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授课人:

【情景导入】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 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 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冋走近北京人 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 的兴趣,。冋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 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 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 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 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 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年秋最新编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时1主备人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难点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 学 方 法阅读指导法、对比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 习 方 法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可列表如下: 板 书

设 计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 学 反 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决定了老师对待教学的一个态度,同时也是对教学课程的态度与责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 宁远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平 【课程标准】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史实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够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但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②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③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④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③通过音频《赤壁怀古》,联系语文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④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⑤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2020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华夏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 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 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要的总结。教师出示孙中山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并有其中内容过渡到下一目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提出设问: 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 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区前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发现的意 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着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整套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 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 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讲授新课】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

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二)北京人的发现 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 学生回答: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境内早期的古人类遗址,除了元谋人以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为下面北京人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 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不仅是在体貌特征的进化上,还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上,北京人都极具代表性。 探究一:从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两个方面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问题:北京人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看完视频后,小组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师生合作,一起学习这一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后,出示答案订正。 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师: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较恶劣,周围都是丛林,野兽频出,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能不能独立生活呢? 探究二:火的使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 历史教案 二高附中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展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1、发现元谋人时间、地点以及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北京人的时间、地点、身体特征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3、山顶洞人的时间、地点、生产生活状况。 4、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四、自主探究:通过分组和集体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 五、教师点拨:自学指导与“动脑筋” 六、当堂监测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A ) A.元谋人 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工具C.会不会渔猎和采集 D.会不会用火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 D )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 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 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 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教学后记: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