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_搭配(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搭配(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搭配(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搭配(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搭配(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7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学会简单的排列方法,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2、经历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简单排列的问题思考方法与策略,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和解决生活中的排列问题,体验探索和合作的乐趣,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从数学角度看待现实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数字卡片(教师用)、练习题纸、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红黄蓝3支彩笔、数字卡片(学生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出示:艺术数字1 、2、3

师:同学们,看,谁来了?对,123是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就来和它们一起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出示: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二、探究新知,体验规律。

1、审题猜测,探究操作

师:谁来读题?

学生读题。

师:读完题目,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大家都同意吗?

师:每个小朋友桌子上都有数字卡片。下面,大家先自己想一想、摆一摆,看看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老师发的纸上。(学生摆数写数)写完的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操作,师巡视。

2、汇报交流,感受规律

(1)无序的:确定是6个两位数

展示无序的、少的、多的作业

师:写完的请坐好。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数一数,他们分别写了几个两位数?

师生一起数,师作业纸上用红笔记录个数。

问: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回答

预设一:

生:他写少了。没按规律写。

师:少写了哪个数?(生说师用红笔记录)

预设二:

生:他写多了。没按规律写。

师:多写了哪个数?(生说师用红笔圈出)。

预设三:

生:我写的和他们的不一样。

(若第一个就这样说)师:等会儿好好研究你的。现在我们看看从这三幅作品中你能发现什么?

(若第二三个这样说)师:请你拿上来让大家看看。(接上固定法或交换法)

师:你说的真好!大家都同意吗?

师:这个同学少写了3个,这个同学多写了1个,看来,大家都认为答案是6个。

(刚才是谁说的按规律写?把你的作业纸拿上来,让大家看看。)同样写了6个,有谁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好?(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写的)

(2)介绍固定法

a. 生上台展示汇报,板演摆数。

出示: 12 13, 21 23,31 32

师:老师这里也有数字卡片。请你摆一摆,边摆边说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你的想法。

师:你在这边摆,我帮你记下来。

下面的小朋友,这时,你们要干什么呢?(认真听、看)。可以开始了吗?

学生汇报,摆数。

师:让我们一起数一数,他摆了几个两位数?

师生一起数1、2、3…

师:也是6个

b. 感受规律,发现规律。

师:问问大家听懂了吗?请个同学说一说

2名学生回答。

师:他说的和你说的是一个意思吗?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看来,你摆的他们看懂了。

师:还有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举手

师: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好),我们用掌声表扬他。(师拍拍他)谢谢你的分享,请回。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好在哪里?与无序的(投影展示)对比,有序的(看板书)

学生回答。

预设一:

学生答把摆的过程再说一遍。

师小结:你观察得真仔细,听得真认真。你们的意思是………

预设二:

生答“有规律有序”

咱们一起再来回顾这个有顺序的方法。你们的意思是………

预设三:

生:(精炼表达)先拿十位,个位剩下的两个数随便摆。

师:你说的很简练很清楚。具体点说………

师小结:(边说边板书)就是先把数字1固定在十位上,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到个位上与1搭配,就组成12和13……(21和23 ,31和32)这样一共有6个两位数。当我们

这样有顺序搭配时,就能避免刚才出现的重复和遗漏现象。

师:这么好的方法,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固定

预设四:

学生提到固定个位法,

师小结: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我们不但可以固定十位,还可以固定个位,同样可以有序的写出6个两位数。

预设五

展示:表格的写法

师:看这位同学写的。他列了表格,也很直观。

(3)介绍交换法

a. 学生汇报,表演摆数。

出示:12 21 13 31 23 32

师:除了这种方法,谁还有别的好方法?请拿上来。再来看看他的。

b. 感受规律,发现规律

师:他也写了6个两位数。请你摆一摆,边摆边说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你的想法。

师:问问大家听懂了吗?请个同学说一说

2名学生回答。

师:他说的和你说的是一个意思吗?你同意他说的吗?他读懂你了吗?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看来,你摆的他们看懂了。

师:还有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举手掌声在哪里?谢谢你的分享请回

师小结:(边说边板书)你们的意思是上从数字1、2、3中先选出1和2搭配,得到12,把它们交换位置组成21……(13和31 ,23和32)这个方法也能有顺序的写出6个两位数。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个方法的关键是什么?(先选数再交换位置)你们太了不起了。(竖拇指)那这个方法可以叫什么?(交换法)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交换

3、回顾提升

师小结(指着板书):不管是交换法还是固定法,都让我们感受到?(有规律有顺序)

6个两位数。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有顺序有规律的搭配数字,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所以思考问题要有序。

师:下面每个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可以完善一下。用一种方法的同学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试试。

学生修改完善。

师:完成的请坐好。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搭配问题的经验。利用这些经验,我还想知道如果把3个数字换成3种颜色,你还会搭配吗?想试试吗?

三、涂色巩固,内化规律。

1、审题明确要求

出示:广饶县和东营区地图。

出示:请你用红、黄和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县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师:我们一起读题。

2、涂色体验,深化规律

师:在图上只能有一种涂法,是不是只有一种呢?为了涂色方便,我们用表格中的格子来代表这两个县区。拿出老师发的纸,涂一涂。涂色之前,先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涂法呢?想好后再动笔。看看谁最会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虚心地向身边的人请教师巡视指导,展示2个学生作业。

师:把彩笔收好,坐端正。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涂的。

问:你涂了几种?(6种)你是怎么想的?你读一读这6种涂法吧。谁的涂法和他一样?

学生回答,固定法和交换法。

师:你们都能“学以致用”了。表扬一下自己(掌声)。

问:做完这两道题,你是不是有了一些想法和感受?分享一下。学生回答。

师小结:你已经具有数学眼光了,能看到其中的本质(看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两道题,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一个是数字,一个是涂色。原来,它们都是搭配问题,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

四、生活中有趣的搭配

1、学生举例

师: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搭配问题呢?

2个学生回答。

师:你真善于观察。闫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微课拓展

标题:生活中有趣的搭配

微课内容:搭配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看!衣服上颜色的搭配。密码锁中数字的搭配。饮食中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还有刚才的地图涂色,等等。说道地图,你知道吗?在绘制地图时,至少要用多少种颜色呢?在一百多年前,这个问题竟然是世界难题。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每个平面地图都可以只用四种颜色来染色,而且两个相邻区域的颜色不相同。这就是著名的四色定理。小朋友们,搭配中竟有这么多学问和奥秘,让我们大家一起慢慢去探索,去发现吧!

师小结:看来,在生活中,跟搭配有关的问题还真不少,有序的搭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总结:既然搭配这么重要,咱们就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坐端正的手势,指着板书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搭配)还发现了?(交换法和固定法)这两种搭配方法能让我们的思考更有条理,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摆摆数字卡片,还可以列列表格,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我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会特别有帮助。下课。

板书设计:

搭配有序

《搭配(一)》学情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二年级学生的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所以本节课就是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有序性。由“数字的搭配”学会思考方法,到“地图涂色”巩固思考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这两道题内在的联系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生以往知识储备情况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简单的排列组合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接触,如衣服的搭配等。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知识基础,比如:1和2可以组成两个两位数12和21,学生很容易知道在组数的过程中应用“交换”的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迁移。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课堂生成期望值

1.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培养学生初步的

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3.通过观看微课,了解搭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

在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学生解决“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时,不会有太大障碍。这时的教学难点是: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按照交换法或固定法的思路写出6个两位数。也就是说,多数学生用的是摆数字卡片和列举出结果的策略,为数极少的学生会用到列表格。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此时,难点在于把这种思维方式在其他类似的题目(地图涂色等)中进行应用,并且明确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列举、表格和摆数字卡片)和解决方法(交换法和固定法)。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并开展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中学习,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组织教学。

《搭配(一)》课堂练习效果分析

学习者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做”而获得数学知识,才是理解最深刻、掌握最牢固,且最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搭配(一)》的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1.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将做与思有机的结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是营造动手操作感悟的空间,在操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交流中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感悟有序思想。另一方面借助数位表将外化的做转化为内隐的思,将行为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再次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过程。课堂上,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

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出既不漏掉也不重复的方法是有序全面地思考,从而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2.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后,我有意识地追问:利用这些经验,我还想知道如果把3个数字换成3种颜色,你还会搭配吗?想试试吗?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在对比中,学生能感受到组数与涂色虽然是两道题,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但它们都是搭配问题,思想方法是相同的。学生在互动表达中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注重体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课堂上,我主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有序全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

《搭配(一)》教材分析

《搭配(一)》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地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操作等直观手段向学生进行渗透。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科研中很重要的知识,人们从事学习、科研、经济和法律活动(如侦破、审理案件)都要用到推理,计算机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本套实验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

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年级下册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本册渗透排列组合、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也就是概率)、运筹、等量代换等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与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例1要探索用非0的3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个数。这是一个排列问题(与数字的排列顺序有关)。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第二个层次是数出满足条件的两位数的个数。教材以一句话呈现(能组成个两位数),同时作为解决问题的结论。其中第一个层次是关键,教材以两幅连续的图加以呈现。第一幅图呈现了两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寻找的情境:摆数字卡片无序寻找;借助数位表,按照规律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寻找。第二幅图呈现了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的情况,体现了学生对于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渗透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小精灵的话体现了全班交流的焦点问题,并再次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过程,进一步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的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应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也不需要跟学生解释这些术语的意思。

简单的排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于1、2、3三个数字最多能排列成几个两位数,在课前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指导能组成不同的两位数。但只有30%的学生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但这部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基本思想呢?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追问和指导:现在我们看看从这三幅作品中你能发现什么?同样写了6个,有谁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好?请这位同学说说是按什么规律写的?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好在哪里?这个方法的关键是什么?利用这些经验,我还想知道如果把3个数字换成3种颜色,你还会搭配吗?想试试吗?让学生初步感受排列的思想方法,体会把同样的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是不同的,结果与事物的顺序有关。

总之,本单元也是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将做与思有机的结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是营造动手操作感悟的空间,在操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交流中找出所有满足条件的两位数,感悟有序思想。另一方面借助数位表将外化的做转化为内隐的思,将行为感知升华为理性的思维认知。

《搭配(一)》评测练习

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有效的练习将构成学生课内、课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在研读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练习目的、练习及其设计意图如下:

一、练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由1、2、3组成的两位数,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涂色练习,巩固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练习及其设计意图:

1、基本练习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

位数?怎样才能使结果不重复也不遗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门见山地提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通过“读题—独立思考—呈现结果—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地摆,以“摆”来帮助思,在“摆”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写出的两位数,为什么有的两位数多,而有的却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以“说”来表达思,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养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看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判、学会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2、提高练习

请你用红、黄和蓝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县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

色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3、延伸思考练习

做完这两道题,你是不是有了一些想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比较、思考,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本质(看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两道题,表面上看起来不一样,一个是组数,一个是涂色。其实,它们都是搭配问题,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从而加深对数学思维本质的理解。

《搭配(一)》课后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解读,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抓住本节课重在渗透排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一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简单有效的数字卡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心”多感官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全景式课堂教学模式”。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经历体验活动为主,突出体现以“学”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排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例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摆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一部分学生能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一情况,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表达有序排列的思考过程,感受到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我设计了趣味化和数学化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物化—表象化—内化”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用有序的思想方法解决三个事物的排列数问题的知识结构,很好地发展了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

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营造出和谐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我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本课的重难点就在怎样不重复、不遗漏的有顺序地呈现结果。我为学生创设了两个实践操作的机会。1. 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写一写、列表格等策略,探究和解决组数问题。学生到黑板前当小老师演示组成两位数、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生生互动、提问反馈等形式,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成功感。在展示学生写出的两位数的个数不一样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发现有重复、遗漏的现象,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思考和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了创造的火花,从而总结出了“固定法”和“交换法”等不同方法。这时,我再适时强调要想保证不重复又不遗漏,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初步感受有序排列的思考方法与建立简单的排列组合数学模型。2. 在“涂色”环节中,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经验的同化和迁移,这时就能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手段,尤其是微课的作用,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本课多次运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最后微课图文声同步播放,是对本课教学进行了一次拓展与升华。我借助微课向学生直观介绍了生活中的有趣搭配,适时地将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相关的链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以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代技术手段对于本课扩充知识容量、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提升眼界,拓展视野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当然,纵观整节课,仍旧有些细节之处可以处理的更好。比如:

1. 固定法讲完后,我问: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好方法时,有个女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其实也是固定法,只是她写的形式不同,思考方法是一样的。下课,我问她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她说当时就认为自己的方法与展示同学的不同。看来还是我的表达与孩子的想法出现了分歧。下一步,我还要好好提高自己的表达。

2.课堂上,虽然我已经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多说,我引导就行。但是由于发言学生的表现没有我预设的理想,内心稍显急躁,就直接总结出有序思考的好处,问题还是出现在我的引导环节上。

《搭配(一)》课标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广角”的单元内容。搭配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还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下面,我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三方面对本课进行课标分析。

一、数学思考方面的分析

我认真研读课标,先在总目标中发现:课标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在设计本课时,我开门见山出示例题。在学生弄明白题意后,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到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找到组成两位数的方法。在涂色环节的设计时,我考虑到知识迁移的难度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不小的,特别是怎样迁移,对一小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他们需要有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找到这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刚才的数学思想内化,才能完成涂色。

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课标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独立思考写出两位数后,我先让学生跟旁边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设计了当小老师的环节,给学生到前面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每个学生都能感受他人的思考,明晰排列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如何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等方法,初步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达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

二、问题解决方面的分析

我在总目标中发现:在问题解决方面课标提出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方法的过程,梳理并反思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体验到用1、2、3组成两位数可以用固定十位法或交换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列举出所有两位数、摆数字卡片或列表格等。这样做,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样性,同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多样化的。课标十个核心词还提到:“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在给地图涂色的练习中,多数孩子都会选择前面讲过的两种方法:

固定十位法或交换法。有一个叫徐靖洋的孩子,在前面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有了创新。他在涂色时用的是固定个位法。这是大多数孩子没有想到,也没有提出来的方法。在涂色练习中,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经历涂色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态度方面课标提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学生当小老师的环节,每个到前面的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想法,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当我发给他们小奖章时,更会加深他们的成功体验。我还引导所有的孩子表扬自己,肯定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成功体验,从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本课结尾部分,通过简短的微课学习环节,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及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