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老子与道德经对当代人的启示

摘要:当下社会,传统文化与外来新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同时,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在文化的对碰中风雨摇摆,在现实的压迫之下,一次一次的经受着考验,这是的人们不禁会举棋不定,开始怀疑文化,怀疑道德,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老子与《道德经》愈加绽放光彩。

“和谐”思想是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所论最早而且丰富独特、自成一脉。本文从其“道”论和谐、阴阳和谐、自然和谐、均衡和谐、身心和谐以及当今启示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老子,《道德经》,道德,和谐,平衡,启示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据悉,《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全球发行量和翻译文本最多的一本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代广泛阅读《道德经》的人群却是西方人,而不是我们这些同老子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所幸的是,我个人是很喜欢阅读老子的作品的,尤其是《道德经》,简直是百读不厌。《道德经》是中华古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时代人,我们应该时时倾听圣贤之声,洗涤心灵,增长智慧,将古文化中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光辉发扬光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其实,不只是鲁迅先生如此推崇《道德经》,还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大抵在老子《道德经》”。所以说,不读一点老子,实在是天大的遗憾。但是读了这么多遍《道德经》,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更深的东西等待我去挖掘。不能单纯的说《道

德经》是一部哲学,毕竟它不像一般的哲学一样那么艰涩难懂。哲学家看到深远的哲思,政治家看到治国安邦之道,君子看到修身养德之术......学习《道德经》可以升华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因为它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劝告人们要谦虚处下、淡泊名利、诚实守信、宽容大度……

《道德经》是一本教人为善的著作。老子在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尊道贵德”的思想。他讲述的是万物生长之道,也可以用于人的生存之道。每个人的产生、成长、死亡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即“道”。但是要想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还需要道德约束并不断完善自己。道德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失去这个根基,人或者社会都难免畸形的悲剧。

当今这个社会,科技愈见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可我们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却更少的思考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我们更因踏下心来想一想。

一,道德缺失,诚信下滑

(1)2011年10月13日晚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的小悦悦,因十八个路人漠视不理连续被碾压, 唯一停下脚步来救助重伤幼童的路人却是一位57岁的拾荒者,然而可怜的小孩儿最终仍因抢救无效于21日凌晨不幸离世。事情曝光以后引发了巨大的民愤,同时也引得人们扪心自问:面对一个遭遇了不幸的人,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麻木不仁?大家都在指责道德沦丧,但换个视角想想,将那“18个路人”和“拾荒的婆婆”都替换成“我们”,我们能否比他们做得更好?我们就真的能否为推动这个社会向真、向善、向美做些什么?

(2)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名老太太要去赶公交车,而彭宇正好从后门下来看到她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当时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接下来,事情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太和她的亲人一口咬定彭宇是肇事者。最后法院裁定彭宇补偿原告四万多元,判决书中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此言一出,国人哗然,纷纷指责判决的荒唐,道德的沦丧,这种判决不仅没鼓励人们做道德之事,反而会把人陷于既不道德也不经济的境地,罪感和畏惧感朝着有悖于善的方向被激励,极大败坏了群众的行善之心。

(3)天津许云鹤事件和江苏司机事件更是让人后怕。与举手之劳的小善相比,大家更愿意明哲保身——宁愿安全的做路人,不愿冒险做好人。不只是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让人犹豫,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后,更多的人连慈善机构也不相信了,群众被欺骗的感觉越来越重,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安全保障了……

启示:然而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是百分百邪恶冷漠的。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一种勇气,鼓励我们没有顾忌地、义无反顾地、理直气壮地为善,而不是眼看着事情朝着恶劣的方向发展而臵之不理。所幸《道德经》可以给予我们那种行善的勇气。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可以净化阴晦的心灵,还我们以清明。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天道是利人而不害人的。有道的人竭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竭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一个人要想保持善良的本性,他要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不被物欲所蒙蔽,不陷溺于假恶丑之中。老子喜欢以水喻人,“上善若水”,上善的人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水虽柔软,却能

穿透坚硬的石头……

二,社会和谐

“和谐”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物,历代哲人圣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世界多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在东方尤其中国,崇尚并追求“和谐”成为最具东方智慧的标志性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学派的“和谐”思想根植于春秋以前原始五行,阴阳矛盾依存、转化和“和合”学说等,最早由其创始人老子提出,并在其著中多有论述。考查《道德经》,“和”七见、“合”二见、“中”二见,其“和谐”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道”论和谐“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他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奥也”,天地万物一切都出之于“道”,又复归于“道”。“道”不仅是对天地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天地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德”首先是“道”的本性的体现。“道”化生万物,“德”蓄养万物,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和谐”思想恰恰以他的“道”论为基础。他还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悉“和谐”方能认识道的无形与玄妙,方能掌握“道”的运行变化规律。老子的“尊道贵德重和”的理念,他的宇宙合一与辩证和谐的系统思想为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自身心灵的矛盾提供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如果以现代社会面临的人与大自然的紧张关系和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冲突为思考的背景和救治的对象,老子道论的“和谐”思想的确更富有时代启示意义。

(1)自然和谐自然和谐贯穿于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老子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源说明“道”化生万物的过程。道、天、地、人四大中,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符合逻辑地推导出人亦“法自然”的结论。“道法自然”是

道性自然的结果,“人法自然”则是人性自然的结果。老子由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法自然”。显然,老子的“自然”是一种排除外力干扰情况下的事物自发状态的保持与延续的习惯与趋势,或者说是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老子所描绘的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类社会是治政者与老百姓之间互不干扰,相安自得,怡然自乐,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式理想状态。刘笑敢先生最新研究认为,老子的“自然”其本质或核心意义是“人文自然”。它表达了老子对人类以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的终极状态的关切、对群体关系的关切即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各种群体之相互关系及生存状态的希望和期待、对人类的各种生存个体存在与发展状态的关切。概言之,老子的自然表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老子的治世良方,在原则上要求“法自然”,按事物自身应有的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上要求治政者切勿为所欲为,不可利用手中的特权横加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力求达到治政者与民众之间相安无事,和谐共存。老子的“无为而治”首先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其次,“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之为、以静制动之为、不敢为先之为、为之于未有之为、不为私己之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被喻为“南面之术”。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尤其不要扰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等均可从中寻求启示,获其大益。

(2)身心和谐老子认为不争不夺、无知无欲、清静无为是“道”蕴含的特性之一,“道”成就了万物却从不把万物占为己有,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德(本性)都来自“道”,与“道”保持一致。既然“道”是清静无为的,人之本性又“道”

道赋予的,那么清静无为当是人性初始的原本状态,老子将其称为“朴”,又形容其为“婴儿”,并一再告诫人们能回到“婴儿”——尚未受到社会污染,保有“道”赋予他那无是非利害善恶之嫌,呈善良纯真美好的原始本真之性状。在“婴儿”眼中,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和谐的整体世界。故应尽力保护之。如果人们不幸失去了这一淳朴本性,也应尽快地使其回复自然本性。因为现实世界中的“道”一经散为器,即形成千差万别的客体,同时也随之形成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千差万别。世俗之人也就难免陷入价值转化的旋中不能把握自我,受其滋扰奴役而终不所悟。人际社会名利价值的污染,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变得污浊不堪、残缺不全。种种人类的丑恶行为,其主要根源之一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扭曲诸多不正常现象。学道体道的过程,就是擦洗掩盖在本性上面的污垢的过程。待到把本性上面的污染物全部擦洗干净,完美无缺的天然原本真性就会重新显现。面对世俗价值观和价值异化现象,老子主张从“道”的高度对世俗社会的世俗价值以“守中”即“玄同”的方式超越富贫、贵贱、名利、高低等,排除杂念,消解纷争,见素保朴,少私寡欲,保持真性,心如明镜,超然物外,与“道”冥合,把自己融于茫茫世人之中,人我和谐、身心和谐。求得天下大同的境界。

(3)均衡和諧《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里所提的“以有余以奉天下”是自然机制的均衡问题。这种均衡是自然本身的动态平衡,不是神或上帝的使然。自然不均衡,不和谐,就难以发展为继。一旦出现某种失衡时,自然本身便会修补缺失,推动滞后,调整自我。自然的协同、稳定与和谐给予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一致,同时也要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

自然的稳定与和谐。如果懂得了客观规律,也能善于运用各种调节机制,社会运转就能平衡有序,避免因失衡引起动荡。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自然界的平衡法则引申出人间的平等法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其积极内涵是共同富裕,并非平均主义。均衡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历代有良知智慧之士的共同理想。任继愈先生最近指出,“老子所反映的是弱势群体的声音,他最早也最系统的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诉求。”时下所论,构筑和谐社会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是有所盈余的社会,还不是物质财富非常富足的社会。其中,仍然存在着一批处在最低生活水平的贫困阶层或群体,对待这一群体,国家、政府、部门各级决策者以及社会上已经首先富裕起来的强势群体理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照和优待,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优待政策”或“优惠政策”,以保障他们的生活,推进他们的发展。

当今启示2005年11月“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鹿邑宣言》指出:老子的“道”论特别是“尊道”思想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根据,对于中国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老子的“贵德”思想能够促进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既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又体现了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强调,它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正在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困境,建设绿色家园的重要传统资源。老子反对物欲至上、反对把物质财富作为追求的目的而提出的“节欲”思想,有益于人们树立合理的利义观,反对、防止和克服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最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的丰富养生思想也

日益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成为造福人类健康的重要法宝。

三,个人修养

《道德经》中蕴含了三个精髓,第一就是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二就是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就是无为而治,强调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生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渡过无悔的一生。我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心静、心净、心尽这三点,便会减少遗憾,让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在那样蜿蜒曲折,磕磕绊绊。

六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内在,真要我们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静心、净心、尽心是我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以“清净为天下正,清净无为”为修道之本,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就是先要消除心灵的屏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方后才可通过静,深蓄后养洞察力。就好比我们的工作,每天或许会有很多繁杂的活放在自己手边,需要我们及时完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凌乱而又繁重的工作,就会心烦意乱,不知从何下手,便会心浮气躁,怨声载道。带有情绪做工作,不但没有质量,而且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这时要学会静心。先让自己处在一颗平常心态,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理清工作的主次,给繁杂的工作进行规整,心中有数,在一一完成每项工作,做每一项工作时,不去想之后还有什么需要去做,只是踏下心来完成手头所做之事,会觉的工作量减少,心情便会平稳,有了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

所以,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

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更好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如今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垂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真金白银使人望眼欲穿。就从视、听、味、嗅、触、物这六个方面,非常形象的勾划了人们因为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古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在约束我们,收敛贪欲之心。老子写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们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总认为自己过于聪明机智,心浮的太高,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的太重要,不能够恬淡处世,少私寡欲,惹来众多麻烦。总之一个贪字,让人们的心不再洁净。

所以,只有净心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教导我们做事要遵道而行,不忘为,但却要有所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讲究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要遵循事理有章可依,这样才是有所作为的前提条件。有为就是要我们尽心扮演好社会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干好本职工作,不妄自菲薄,无所事事,杞人忧天,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不退缩。

所以,尽心是我们生存立足的重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心,不懈怠,不懒惰,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微笑,他会还给你一个灿烂笑容,如果你对它抱怨,他会还给你一生的不满,如果你对它哭泣,他会还给你一世的

眼泪。我把“静心、净心、尽心”衍化为六心去面对生活,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想大家都用这六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间的温暖,人民的团结,友谊的真诚,工作的尽职,家庭的和睦,自己的奋斗。

周易二元思维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周易二元思维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摘要关键字正文 摘要:易理和易象,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易学体系的双足,二者缺一不可。和《辨证唯物论》进行过比较,虽然它们用的名词不同,但是本质上的内容基本相同。周易学是讲究对立统一,辩证的看待人和事,万物遵循宇宙自然规律,而不是迷信。周易的内涵包括‘道’ ‘道’的内容,无所不包,周并不是指周朝或周文王所著而是循环周期之意易上日下月可做阴阳解也是变化之意。周易就是整个宇宙间阴阳变化循环生化。同时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种思考,也是对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规律可循的、可认知的世界。宇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它是由正反两个完全相等的部分组合而成,它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体。不管是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里,每一个点,都能在它的对立面,合适的位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没有阴阳就没有我们的世界,也就是说没有对立就没有我们的世界。 关键字:对立统一循环唯物 正文: 《周易》凝聚了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以及历代先贤大圣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包含了他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它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四书五经中的首经,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不过称为群经之始更加的确切,《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古人作易,知天下。用的是一种宏观思维。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它是根据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科学,用我们现在的

《周易本义》之乾卦

朱熹注《周易本义》 朱熹《周易本义》之第一卦乾 周易上经 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帮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以其简表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经则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吕氏又更定蓍为经二巻,传十巻,乃复孔氏之旧云。《易經》第一卦乾乾為天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一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画卦之各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经文乾字,六画卦之名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偶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晚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仿此。 初九:潛龍,勿用。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仿此。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二,谓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陷,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蓍,常人不足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以往的对华政策,既不是政治上的孤立,也不是经济上的制裁,而是采取文化上对中国的侵蚀,妄图宣传自己的思想,减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中国人大都没有意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盲目的崇洋媚外,中国许多的优良传统正在逐步消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重蹈古埃及在文化上被灭族的覆辙。因此本小组针对这一社会状况对部分社会群众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可观的了解外国文化在中国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有多大。从而有针对性地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借此改变这一现状,积极地弘扬民族文化,并有选择的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能长久的屹立于世界之林,长生不衰。 一、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比较重视传统节日,但是同样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十分热衷;在影视文化上,绝大多数青少年更加偏好国外的作品;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传统食物明显占有优势。 有76.8%的青少年知道春节的来源,而知道圣诞节来源的则有80.5%,可以看出青少年对本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但同时又看出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还略小于对外国节日的关注。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政府对本国文化的宣传不如外国,青少年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46.7%的青少年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仅有11.0%的人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而这其中仅有11.1%的女同学认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浓。女同学大都比较感性,因此判断也比较准确,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休闲选择、充裕的休闲时间、良好的物质条件、外国节日的入侵、国民的春节的无所谓的态度、对春节的开发得不充分等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54.9%的青少年有时过圣诞节,18.3%的青少年每年都过圣诞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文化虽然远不是主流文化,但是其影响却在不断地加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为春节和圣诞节有趣的分别有22%和20.6%,而37.6%的青少年却认为无论是春节还是圣诞节都很无聊。圣诞节与春节各有千秋。这在数据上由很明显的显现,此时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渡过圣诞节的方式多种多样,19.5%的青少年选择逛街;31.7%的青少年选择在家陪家人;15.9%的青少年选择去看电影;31.7%的青少年选择与朋友聚会; 26.8%的青少年选择睡觉;还有26.8%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过圣诞节。虽然圣诞节传入中国,但是明显的中国化了,带有明显的中国色彩,而不具备浓厚西方色彩,这对抵制外国文化的入侵有积极作用。 同圣诞节相比,除了传统的方式(如守岁等)外,还有其他方式来渡过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其中52.4%的青少年会选择传统方式;18.3%的青少年选择逛街;52.4%的青少年选择看电视;34.1%的青少年选择睡觉;19.5%的青少年选择其他方式。这里不难发现,最传统的方式还是得到保留,外国文化的冲击并不大,同样,逛街这种方式则是明显是西方传来的。

读《周易·乾卦》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周易·乾卦》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周易·乾卦》有感 ——人的一生要刚健进取 水川先生 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是全部由纯阳的爻组成,由于阳爻本身就是刚健不息的属性,所以这一卦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我们经常听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来自这一卦。 前面说了,这一卦代表积极进取,但是进取也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我们通过一个人的一生来看一下。 我们就从这个人刚刚参加工作开始。刚入职,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入职培训的时候讲师给出的最合适的建议就是”少说、多做、多听、多想”。这个时候的状态正好和乾卦的初爻相应,所谓“潜龙勿用”。别说没有能力,即便是成熟型人才刚入职也要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找对自己的位置。虽然是“勿用”,但不是不让动呦。而是让人自己观察,没有能力正好就是勤奋刻苦学习的时机,有能力也要等待一个时机给自己发挥能力找到平台。 因为是初来嘛,肯定有许多人暗中观察,这也是应该“潜”的意思。好了,这个人积蓄了一段时间,有了能力。 既然被关注,当这个人的才能或特点被领导发现了,自然就会试着给出一些机会。这个时候就是九二爻的“利见大人”了。注意,如果没有能力,即便是有“大人”关注,也不会利。因为上级领导总是喜欢能干事的员工的(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下,毕竟一个领导不可能让周围的人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因此,内因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头脑”,此话一点不假。否则给你提供了机会,人的能力不足,也不会抓住,即使抓住了,也守不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人的能力终于得到了认可,并给与了适当的职位,就到了九三爻。要知道,这个位置可是有许多人盯着的,有些人也巴不得在职的犯错误。所以,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兢兢业业,曾子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这个意思,生怕自己做不好,既有负上级信任,也有负自己的努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终日乾乾,夕惕若”,也就是白天努力工作,晚上也要查找自己的不足。 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上体现的很充分,曾国藩因为读到“宰予昼寝”,从而不敢中午午休,有的人自己制作功过格,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记录,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论。即便是这样,结果从爻辞上来看也就是“无咎”,说明这样努力奋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不会出现错误。要知道得到这个结果是多么地不易! 不过,做事从来贵有恒,坚持是最重要的品质。终于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了。为什么呢?在前面我们提到这个人努力奋斗,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能力提升了想在更高地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者政治抱负,第二种就是“大人”进一步认可其工作能力,也想给他平台。注意前面是内因,后面是外因。如果内因和外因相互配合,事情自然就会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律前进;如果内因和外因不配合,就会转向发展的反面。 所以,九四的爻辞是“或跃在渊”。要么一跃有了更好的前途,要么没有跃好,扑空了又掉下深渊里面去了。 也就是说,在这里事情的发展有了分化。其实,大多数人的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有少部分人成功了,就进入下面的阶段。没有成功的,就变成了“潜龙”,如果能够吸取教训,并且志向不改,那就继续按着规律走,所以我们听到有“东山再起”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成功的就变成了九五爻。九五,是尊位。我们看电视剧,尤其是古装剧在谈到皇帝的时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老师的中国文化对我很有启示意义,通过此课程让我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化、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更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使我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只是历史上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而更多地负面的历史被许多人所遗忘,所抛弃,或者不愿意被承认。(以前只以为国外不承认历史,却忘记了自己。)通过学习此课程使我对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对改变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让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这其中给我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强盛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开放的文化;但是一时强盛的文化却换不来强大统一的国家。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多年前华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和五代乱世之后的宋朝。前者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确立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的治国思想。通过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文化的繁荣,这其中最表层的体现就是唐代文化名人特别众多,而且从初唐到后唐不曾间断,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并且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谈。在此期间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思想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矗立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后者宋代经济发达,文化辉煌,农业飞跃,政治相对开明。那么为什么同样重视文化的宋代却走了另一条路,不仅国家算不上强盛,而且饱受战火洗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就如老师讲到的是因为军事因素,而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任用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从而造成了此后宫廷的奸臣当道,党政频发,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够统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由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倡导同意、开放的文化。当然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现在社会里低俗,有伤风化的弊病。

张帆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张帆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黄晓峰钱冠宇发表于2015-06-14 11:18 说到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似乎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您是怎么界定“影响”的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它的统治究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很难回答,但同样又很难回避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教授长期研究元史,他认为,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大统一、专制的强化、制度的断裂、经济的波动这四方面来看。 封面张帆像:李媛绘 说到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似乎有很多方面可以说,您是怎么界定“影响”的呢? 张帆:这个问题可以有几方面的理解。第一,有些东西是自然发展的,从逻辑上推断,没有元朝也会这样,最多是进度、规模稍有差异而已。虽然说历史不能假设,可看发展趋势

确实如此。比如过去经常讲的,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这件事发生在元朝。但实际上,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是一个自然的趋势,即使没有元朝也会如此。无论它是好是坏,和元朝都没有太大关系。还有讲元朝经济发展成就,经常谈到棉花种植的推广,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元朝,棉花种植也会逐渐推广。俗文学方面,杂剧、散曲等在元朝以前就有很好的基础,没有元朝同样也能发展起来。因此上述种种,严格说来都不能算是“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第二,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元朝带来某种影响,但到元朝灭亡,这个影响就逐渐消失了。比如像“四等人制”——这个概念现在有些争议,可能不太准确——以及儒士地位的下降,中西陆路交通的活跃,基督教的传播,这些影响在元朝灭亡后并没有延续下去。它们可以算是“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但比较次要。第三种情况,在元朝统治下出现某种现象,和前面的历史基本接不上,但和后面的历史能接上,这才是最主要的“影响”,是我们重点要谈的。不过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就是第三种情况,所谓主要的“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与金朝有关。在很多时候,元朝和金朝的影响是混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划分。金、元都是北方民族王朝,前后相承,对中国历史有相同方向的推动。但毕竟金朝只有半壁江山,时间也相对短,所以它的影响会比较小。下面我们要谈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金朝的背景,但是金朝我们就不讲了,无论如何,元朝的影响是主要的。 您认为元朝的第一个影响是“大统一”,它与以往汉、唐的统一王朝有什么不同? 张帆:“统一”这个词有点陈旧。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教授有一个提法,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就是说,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这种提法值得参考。明朝版图比元、清小,但总体来说,从持续和有效控制的范围而言,它并不比汉、唐差,或许还强一些。所以称元朝以下为“大中国”时代,应该没什么问题。这个“大中国”时代由元朝开启,这就是它对中国历史的第一大影响。 实际上在元朝,很多人写歌功颂德的文章,主要就是吹捧“本朝”版图辽阔,其他还真没有太多可吹的。著名学者杨联陞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朝代间的竞赛》,其中讨论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的人如何歌颂自己的时代,如何总结“本朝胜于前代者”云云,很有意思。可以看到,古人也很爱搞主旋律、正能量的宣传,不过在不同朝代,会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不同角度的歌颂。杨先生这篇文章漏掉了元朝,我们完全可以给他作一点补充,元朝人吹捧自己时代的时候,主要就是突出一个“大”字。其他方面的,比如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类吹嘘都比较少见。今天网上讨论“元朝到底能不能算中国”,如果从元朝当时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绝大多数确实认为元朝能够代表中国,是把元朝当作中国历代王朝当中的一环,拿来和其他王朝比较。 再做点具体补充。今天中国的有些地方,是元朝把它纳入版图。比如云南,云南在唐朝中期出现独立政权,更替了好几个王朝,有自己的文化,而且中原王朝也没有非要把它纳入

易经与人生

感悟《易经与人生》 摘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于已经距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化书籍,以及里面所包含的自然哲学、伦理实践和对人生的看法态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精神方面却缺乏食量的时候,易经更具有引导作用,就像航行在大海中航船的灯塔一样,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回自己的方向。在《易经与人生》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易经》这门深奥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中,老师讲解的几项基本的卦象,也使得我对人生和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易经乾卦坤卦 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和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先有伏羲氏做先天八卦图,后周文王姬昌被囚七年,闲来无事在前人基础上推演出后天八卦图。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籍,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了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很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占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而易经更是对后来各种文化、经籍、言行等等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远古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明朝时期创立的心学,乃至民国创立现在很流行的厚黑学,在它们的立言中都能找到易经的根源,也因此,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本质就是用来占卜的书,但是社会中的很多人却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撞骗,像什么算命测字看风水。我认为,学习易经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要求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修养,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看透看穿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透所有人的未来。易经,给有学问的人带来的是人生的境界与追求,给迷信的人

乾卦(原文+译文)

-25- 《周zhōu 易yì》上shàng 经jīng 乾qián 卦guà 第dì 一yī 乾qián 下xià 乾qián 上shàng 乾qián 为wéi 天tiān 《乾qián 》:元yuán 、亨hēng 、利lì 、贞zhēn 。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 共64卦,上经30卦,下经34卦。 本卦为上经第一卦:乾卦 本卦是同卦相叠:乾下乾上,乾象征天 本卦上卦乾为天 下卦乾为天 故曰:乾为天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译:有天地,然后万物产生。有天地才能化生万物。 乾代表阳刚劲健的主动力, 坤则是承受力,两者相摩相荡而化生出万物。 《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 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天之阳气是开创万物的本源,称为“元”, “元”既元始,创始,开始。如:公元元年,元旦。 天能使万物流动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亨”既亨通,畅通,通达。 天能使万物适宜,各得其利,称为“利”, “利”既利和,和谐,适宜。 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贞”既贞正,正固,守正。 总之,天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和谐,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乾坤两卦位列六十四卦之首,是六十四卦之根本,也可称为“祖卦”,历来受研读《易经》者重视。 《易经》把乾坤两卦放在六十四卦之首是有原因的。《易经》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原,乾坤象天地,六十四卦象万物,天地在万物之先,所以乾坤居六十四卦之首,屯蒙诸卦列乾坤之后。乾卦以天为象征形象,认为天体现着元始(元)、亨通(亨)、和谐有利(利)、正固持久(贞)四种德性,其所以如此,在于天乃积聚诸阳气而成,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而各有其利,坚固贞正而得其所终。这种运行不息的阳气,变化无穷,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往复,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 因此,《易经》赞美天,事实上是赞美阳刚之德,从义理上引申,揭示了刚强者的进取哲学,勉励人们要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 启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着。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

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周礼·考工记》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套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沈阳等古都的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是与古代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尤其以儒家的“礼制”思想对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最大。 (1)城市的外在形式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制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表现。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中,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理论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念,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这种“宫城居中”、严整、方正的沿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儒家学说所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受统治者推崇的外在体现。随着朝代的更替,古代帝王都城也在变迁,故而能够按规划重新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很多是在这种人为条件下产生的。唐代之前的各个朝代的都城,虽也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要求进行城市布局,但不是很严格执行。但其后的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则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所描述的规划形式布局。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主宰社会的力量,不可逾越。尤其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后,儒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愈加严格,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则为通过城市的道路中轴线、建筑的空间序列、严整的城市布局体现森严的社会等级和伦理秩序。 (2)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城市发展既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制约作用。 以儒家哲学思想为根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可见,中国最早建造城市的目的主要是“卫君”和“居人”。随着时间的发展,城市才逐渐具备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价值。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央集权制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很长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央集权制使得当时的社会出现了许多超大城市,如秦时的咸阳、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元朝的大都,都是由于政治中心的作用,才形成这种人口在几十万、上百万以上的城市的。 但是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体现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就是经验主义的产生。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是代表封建礼制的,朱理哲学讲究“存天礼,灭人欲”,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的简单重复,缺乏理论上的科学创新来指导实践,经验成了教条,使得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自我束缚愈来愈多而无法摆脱。另外,传统文化中“重农轻商”“学而优则仕”的

感悟周易、感悟人生

一、选课感悟 二、学习《周易》感悟 三、感悟人生 选课感悟:在我报选这门课程之前,我对周易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学习过,只是在电视、书籍中听到或看到过,一直觉得很神秘,唯一的感觉就是直接把“周易”翻译成“算命”、“风水”。看到学校公选课上开设了这门课,很是激动,所以我抱着想学习周易那种能预知未来的神奇力量的好奇心和对风水之说、还有周易与中医学的联系,报选了刁老师的这门《周易与中国文化》。 等到真正进入课堂后,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起源、它的历史、它蕴含的深层的哲理,我才开始慢慢走进周易精彩的世界,才明白单纯的把周易理解为算命,实在是泯灭了它的博大精深。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卦象,六十四卦的卦义,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总之,我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了,在课后空余时间我又多出了一项新的爱好,了解周易,体会周易、感悟周易与人生。 但毕竟是刚刚接触不久,我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子把那么深奥的学问研究透彻,下面简单的结合老师所讲授的和我自身的理解谈谈我眼中的周易。

学习《周易》感悟: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称为《周易》,它在古代的时候是帝王将相必学必懂的哲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谁阴阳怪气,谁又变卦了,或者常用扭转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物极必反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是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与阳;阴与阳又产生了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就是用来判断吉凶,确定吉凶之后则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人生少些挫折多些顺利。现在我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运用八卦预测的科学方法,推理并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的有关信息,使我们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周易卦易系统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依其卦辞或者爻辞推测相应的人事吉凶和人生道理,这不仅可

易经第一卦《乾卦》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 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伟大呵,乾元!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故而本于天。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自成形,阳光运行于(乾卦)终始,六爻得时而形成,时乘(《乾》卦六爻)的六龙,以驾御天道。(本于天的)乾道在变化,(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理,保全住太和之气,才能“利贞”。始出众物,万国皆得安宁。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白话】《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 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解读】艾薇你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从古至今,你的才能越大,得到重用的机会就越小,小人物用你,可能你看不上他,大人物用你,又怕你功高盖主,所以宁可不用。你想一跃飞天,条件还没具备,时机远不成熟,先忍着吧!潜龙勿用就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最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利用低潮充实自己,早晚能大展宏图。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白话】《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

论述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大事件之一。因为这象征着人类终于完整地认识了自己居住的这个“世界”。而且,从文化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件事情对于西方人还有着另一种特殊意味,即从西方人的眼睛里看去,也看到了世界上原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传统,有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这对欧洲人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有相当大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他们关于欧洲或者西方文明的自我定位。所以,关于“世界”或者“地球”的认知,并不仅仅是一个天文学与地理学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的大问题。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过一种让中国人很自豪的天下观,这种天下观给古代中国人心中确定了“世界”的范围和“中国”的位置,它的形成大约是在两三千年前,虽然那个时代的人没有真正地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但是他们常常把它称为“天下”。他们想象: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一个棋盘,或是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边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边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 在大约战国时成书的《尚书·禹贡》等古代典籍中,有“九州”、“五服”的记载。这个观念是怎样起源的呢?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根据推测,它可能与古代中国人关于空间的想象有关。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在他们的想象中,天是圆的,想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斗和北斗星的位置,据说天上最高的神太一就在那里;儿大地是方的,就像棋盘,中间是洛阳一带,王也应当在那里。这种关于宇宙空间的想象根深蒂固,而且是一种完美、合理的布局,所以很多古代最重要的东西都是模仿这种空间的,像祭祀天地用的玉琮名堂、圜丘一直到后来的祭天的天坛等等,就要模拟这样的格局,才获得祭祀天地的权力;又像古代王宫和古代都城,也要仿效天圆地方的模样,象征这个地方有当然的合法性;甚至像一些游戏与占卜的用具,如博具、式盘甚至后来的围棋,也在模拟这种空间格局。 正是这种空间的观念,使中国人形成了关于世界和文明的基本想法,正像前面说的,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中央,在文明的位置上高于四裔,儿四边无论是文明上,还是在财富上都远远低于中央,应该受到中央的制约与管辖。(以上参考《古代社会与文化十讲》) 当外国的船坚利炮打到中国的家门时,中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于是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到今天依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制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由《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引发的思考学习《宗教与中国社会》这门课以后,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宗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了统治者麻痹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同时其具有欺骗性的教义又使人民容易接受它,其流行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一传入中国便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在统治者与贵族的宣传下,中国社会在政治上得到稳固的发展,统治者的地位也得到巩固。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古代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科技文化的内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佛教的盛行,又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范缜针对佛经宣扬的神不灭谬论发表了著名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佛教的盛行还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唐朝时佛经的广泛传播,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佛教成为了中国古代加强对外交往的桥梁之一。唐朝时,我国僧人鉴真应日本邀请,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日本留居十年,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著名僧人玄奘历尽艰险,到天竺研究佛经,他带回的佛经译本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佛教在中国古代后期成为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和加强与 边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这突出地体现在中央封建王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上。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的同时,与之有关的科技文化艺术也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 伊斯兰教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增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与其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科技著作也传入了中国,这不但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而且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外国人曾以教会的名义在中国开办了许多医院、学校以及育婴堂之类的公共事业,尽管其动机是协助其政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但也多少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明。 近代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基督教也成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教侵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建立教堂、自由传教作了重重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各国传教士还以传教为外衣,配合其本国政府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这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中国的进

周易对我的启发

学习周易,感悟人生 《周易》对中国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和巨大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还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然而相比儒家思想,许多人并没有什么机会系统地接触《周易》,加上历来人们用它占卜算卦,因此我们总是觉得它是神秘而高深莫测的。带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一学期我终于接触了《周易》这门课。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以定型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过程之始终。只是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现为:大多数人类至今尚不具备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为一体的系统的思维框架。但是,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尽管人们不了解《周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运用《周易》的智慧。就如同没有学过孙子兵法的外国人也能带兵打仗,照样可以符合兵法一样。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他可能不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这三大定律。而一旦我们掌握了《周易》,就如同掌握了现代科技一样,可以主动地去运用这个规律。在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周易》既高深,又浅显。因为它在剖析宇宙人生规律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每次上完课,我都会觉得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如果说有的课教授的是知识和技能,那《周易》予我的,则是人生的智慧和启发。 《周易》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它的辩证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事内部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地运动着。而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阐述的就是这一规律,而《周易》的这种辩证思想让我们在困境之中不至于绝望,而是懂得“潜龙勿用”(来自乾卦)韬光养晦,积攒实力,厚积薄发,迎来希望和转机;让我们在安逸之中也懂得“履霜,坚冰至”(来自坤卦)防范于未然,保护来之不易的成功果实。这将帮助我们智慧地面对祸福吉凶,也将帮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走得更加坦然。 周易的辩证思维中其实还隐含了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即为人要中庸。何谓“中庸”?即中和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现代语言表示,即以理控情,情当合理!《周易》以为,行事若能达到“中”的高度,就实现了最理想的境界。而物极必反,让我们进一步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为而不可穷极的道理,这提醒了那些博弈在风尖浪头者见好就收。但是,大部分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做不到见好就收。太多的欲望会导致罪恶,许多贪官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家庭前程;太多的自由会导致堕落,许多人叫嚣着“不自由,宁毋死”,殊不知太多的自由会让人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太多的爱会导致伤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像紧紧的绳索,束缚孩子的成长……穷极必反,所以我们心中必须有一把中庸之道的尺子,来测量我们的欲望、自由和爱。 周易给我另一个启发是要自强不息。我想无论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不能懈怠而停下学习的脚步,而是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鞭笞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