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及后记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请预习没有检查的同学将预习送到讲台前给我检查,没有背诵的同学继续背诵,背诵完了的同学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

(检查完毕)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

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

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那“答”是——(生答:“回复。”)“书”呢?

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

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生齐答: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康乐”是谁?

生齐答:南朝着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我”。

师:还有吗?

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生答: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沉默一会,有个学生小声而迟疑地说:“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师: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生脸露惊叹之色)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生齐读)

师:有点意味了,但情感还不够淋漓尽致。听老师再读一遍。(师

读)

师:大家再读。(生齐读)

师:“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生:我觉得“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师:噢,“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是吧?

生:“沉鳞竞跃”这个“跃”字用得好,那些鱼儿在跳跃,不像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了。

师:这里其实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

生:噢,“竞”字。(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说:“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

师:修辞之美。

生:“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师:色彩之美。

生:“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

师:画面之美。

生:我觉得“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师:那用“青林绿竹”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嗯……我也说不出,就是觉得不行。

师:都是写颜色,“翠”和“绿”哪个更好?

生:“绿”好。

师:翠和绿相比,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大部分学生答:翠)翠是不是更抢眼,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翠和绿读起来,哪个响亮?(生齐答:翠)这是声音之美。读“翠”字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某种联想?

生:那个竹笋吃起来脆脆的。

师:你这就不得了啦!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一字三美呀!(稍作停顿)我们品析词语的妙处,就可以采用这种“换字法”,另外换一个字,比较比较。

生:“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

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热闹之美。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这种意境很美。

师: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生:这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

师:画面之美。

师: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生: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三、四、五、六句是第二段,第七句是第三段。

师:把句子说出来。

生:第一段是“高”前面,第二段是“自”前面。

师:哦,第二段是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吧?依据呢?

生:第一段是总的说山川之美,第二段是描写景物……(有同学小声议论:“写景到‘沉鳞竞跃’”。该同学面露犹豫。) 师:你似乎想修正你的说法。

生:第二段是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景,后面是评价。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有理。

生:我分三段。第一段从“山川之美”到“五色交辉”,这里是写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段从“青林翠竹”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有生命的……

生:不对,青林翠竹没有生命,晓雾没有生命,太阳也没有生命。

师:看来,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方说动或者静……

生:分四段。第一句是第一段,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这里是静的,第三段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这里是动的,第四段是后面评价。

师:第二段是写静景,第三段也写了静景,比如晓雾、日夕,但是以动为主。有理。

生:我分四段。第一段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地三段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第四段是最后。第一段是说大家的感受,第二段描述看到的景物,第三段说出自己的赞美,第四段写自己的自豪。

师:有理。由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不难得出,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为第一句,第二段——(生齐答:“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第三段——(生齐答:“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第四段——(生齐答:“实是欲界之仙都。”)第五段是最后一句。由此看来,对同一片文章,理解的角度

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就不同。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师: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4动静结合之美。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生齐答:“胜收。”)下课。

教学后记:

这是我今天(12月10日)上的一堂仿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常态课,不是公开课。

去长沙之前,我便在“语文潮”(余映潮老师的研究网站)里游了一周,半信半疑地初步感受了余老师的教学创意。

11月22日到长沙听课,始见“庐山真面目”——一个温和、敦厚、儒雅的学者。余老师讲的是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分两大板块:一次读背练习,一次欣赏练习。余老师总结自己本课的教学创意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变形阅读。让学生将一段变成两段、三段、四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表述中培养表达能力。二是课文观感。请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教师和学生对话,在对话里面把要讲的东西讲清楚。三是教学小结。学生发言中

的内容,老师再串讲一遍,让学生做笔记,把内容沉淀下来。四是线索“神品”。用于增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

这样的课,也许如某些智者所言“匠气太重”,然而,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导入,没有热热闹闹的朗读,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与心浮气躁、现炒现卖的后起之秀相比,余老师的温文尔雅、厚积薄发更具长者风范。

这样的课,难学!

从长沙听课回来,我三番五次地提起笔,想写点东西,然而,聊聊数语,总觉得不能尽书内心的震撼,便又搁下。搁下的,是笔,搁不下的,是思绪。备课的时候,会比以往更耐心地一遍遍反复地读课文,上课的时候,另一个“我”会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课堂语言,下了课,会花更多时间琢磨课堂的结构和创意。

今天,两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故记录下来,权当作业。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文。备课之初,我就琢磨,能不能套用余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的模式。细读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1、篇幅相当。2、都是写景。3、语言精炼。4、构思巧妙。5、线索明晰。我就设计以下几个步骤:1、解题。2、朗读。3、分段。4、品析。

5、小结。步骤2、3对应余老师的“读背练习”,步骤4对应余老师的“课文观感”。第一堂课就按这个设计上,结果发现学生分段的时候对课文内容把握不是很全面,而品析的时候又受到“分段”的干扰,表述时总是迸出“写景”、“评价”等概括性的词语。第二堂课就将

3、4两个步骤调换,结果学生品析词语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一位从不举手发言的同学竟然也受到感染,举手说出自己的理解。尽管她的理解存在偏差,老师还是及时地肯定了她的勇敢。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解题——朗读——分段——品析——小结,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以“美”字引领全课,以“美”字收束全课。

2、学生思考比较冷静。对“美点”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3、老师点评比较精炼。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及时地点评,但是这种点评不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余老师语)”。

4、知识积累比较全面。字词方面,“颓”和“与”的读音予以强调;语句方面,重点疏通“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意方面,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描绘的“山川之美”,领悟作者运用的观察角度、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而且老师还联系所学《背影》、《陋室铭》帮助理解新知,也巩固了旧知。

5、能力训练比较扎实。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朗读能力。不厌其烦的读,不是简单的乏味地重复,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课文的韵味。二、分析能力。分析感悟课文的妙处,历来是农村学生的薄弱环节。本课的熟读让学生

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说,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

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经过一年半的训练,有些同学仍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思考时偏开小差,该倾听时偏乱插嘴,该动笔时袖手旁观,该发言时三缄其口。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纠错。

表达能力的训练需广开言路。不少学生的表达不是很流畅、精炼,不能准确的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意思。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叫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逼”他们说,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素养的提高须苦下功夫。在整堂课中,教师还不能完全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的解答,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对文本的理解,还未做到烂熟于心;对学习方法,还可以深入指导。

附《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知识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晓雾将歇()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勇与其奇者()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三、深入探究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课答谢中书书承天寺学案Word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林晓月 2102-11-16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营造氛围,导入学习:(2分钟)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自学指导(一)根据积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5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不少于三遍)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学指导(二)(15分钟) 调动你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参照注解,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钟)

(1)五色交辉()(2)四时 ()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6分钟) (1)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3.翻译全文,小组内补充完善。(7分钟) 自学指导(三)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自主完成。(7分钟)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2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又岂止这些呢,接下来让我一同来欣赏一组图片,去感受那让人心动神摇的美景。(图片演示)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展示教学目标 二、完成导学案 三、作者、背景简介及文学常识积累 四、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课文。 五、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六、梳理文章——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七、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学生带着美去寻找美。 2、带着美去升华美。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3、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八、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九、完成固学案 十、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 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 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 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常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附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新课导入出示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 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 .._ 书. 古来 .. ..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 .._ __俱._ _备 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 .._ 竞跃 ..之仙都 .. ..实是欲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 (2)夕日欲颓() (3)晓雾将歇() 2、一词多义。 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书: ①谢答中“书”:() ②谢答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 特点? 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 第二层(2 - 5): 第三层(6 - 7 ):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 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 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_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合作探究,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 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 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 是 。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是 。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是 。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 是 。 这篇文章运用 了 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 班级:姓名: 一、导:导出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来源学|科|网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朗读节奏:[来源:学科网ZXXK]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三、议: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理清思路,赏析写景。 1.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2.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结:课堂小结 五、练:课堂检测 (一)必做题 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资料链接: 1、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我来写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握节奏(给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文言词语积累: 1.重点词语:解释加点字词 答谢中书 ..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______,青林翠竹,四时 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 ..______ 竞跃.______。实是欲界 ..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 ..______之仙都 其奇.______者。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四、自主学习:(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句。 2.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我的问题: 五、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此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4.文章以感慨收束,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情感?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 《答谢中书书》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 导学案及答案2013

棋盘山中学导学案

棋盘山中学导学案

第二十七课答案: 1、陶弘景华阳隐居南朝梁山中宰相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3、颓竞yùsuì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kōng 4 (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6)参与,这里指欣赏。(7)想要,正要(8)高兴的样子(9)于是,就(10)原来是(11)共同,一起(12)清澈透明(13)考虑,想到(14)只是 5、(1)对偶(2)借代、对偶 6、(1)yù参与,这里指欣赏(2)yǔ和、跟(3)yǔ共同,一起 7、(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合作探究: (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3、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4、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 1、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5、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6、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课堂测验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1)助词,的(2)动词,消散(3)动词,坠落名词,指潜在水中的鱼 3、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4、(1)高兴的样子(2)只,只是 5、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7、旷达(或:豁达)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二、介绍课题、作者。 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答案

新城中学八年级语文 27.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主备: 丁伟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 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 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 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 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内探究【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张昕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张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导学案之——考纲考点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通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案——课前热身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颓()鳞() 与() 导学案之——精彩课堂 一、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做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