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明动物所发现小鼠卵巢内存在雌性生殖干细胞

昆明动物所发现小鼠卵巢内存在雌性生殖干细胞

江西上海生科院发现调控哺乳动物心脏再生的分子机制

2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组的研究论文:GATA4regulates Fgf16to promote heart repair after injury。该研究利用心脏特异性基因敲除和基因过表达技术,揭示了转录因子GATA4通过调节一个在心脏中特异表达的分泌型因子FGF16,来维持心脏的修复能力,并对损伤后引起的心肌肥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这项工作为心肌损伤修复和病理性心肌肥大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哺乳动物的心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终末分化的器官,不具有再生能力。心肌梗塞后,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受损部位慢慢纤维化,使得心脏收缩能力降低,增殖能力有限的心肌细胞只能通过增大体积来代偿心脏的过度负荷,病人往往由此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新生小鼠的心脏具有短暂的再生潜能,在切除心尖八周后,可以完全修复,然而这种再生能力在出生一周后就消失了,之后,损伤就是永久的。因此阐明这个短暂再生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的机制,重新激活心脏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对心肌损伤后心衰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4(GATA binding protein4,GATA4)精确调控着许多基因的表达,

在心脏发育和心肌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ATA4的缺失会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GATA4表达水平降低或DNA 结合活性降低,还会影响一系列心肌重塑因子的表达,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功能失常。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6(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6,FGF16)是一种分泌型的细胞生长因子。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增殖需要FGF16的参与,此外FGF16还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FGF2与受体的结合来抑制心脏重塑和纤维化。

周斌组研究人员利用诱导性基因敲除技术,定时定点敲除新生小鼠心肌细胞中的GATA4基因,发现其心脏丧失了再生能力:心尖切除八周后,心尖部位仍然可见纤维化的疤痕组织,冻伤后八周的心脏还伴随有严重的心肌肥大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旁分泌因子FGF16的表达水平在GATA4敲除后也随之降低,并在分子水平

上证明了Fgf16是GATA4的一个下游调控基因。研究人员还利用对心脏具有高效侵染能力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9,实现在GATA4敲除了的心肌细胞中过表达Fgf16基因,发现在心脏损伤后,FGF16可以维持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对心肌肥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FGF16是心脏特有的且必不可少的保护因子,维持着心脏正常功能和再生潜能,为心脏再生医学领域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该工作由博士研究生余薇在研究员周斌的指导下完成,并得到合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Kathy O.Lui、北京阜外医院教授胡盛寿及聂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Willian Pu和爱因斯坦医学院教授周彬的帮助。该工作得到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等的经费支持。

(文章来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昆明动物所发现小鼠卵巢内存

在雌性生殖干细胞

经典理论认为哺乳动物出生时卵巢已形成了终生所需的原始卵泡,出生后没有卵细胞的再生。然而,近10年有研究对经典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卵巢中可能存在生殖干细胞及卵的再生。但这些证据主要来自体外实验(细胞培养及移植),无法说明生理条件下体内存在卵巢生殖干细胞并发挥重要功能。澄清体内是否存在卵巢生殖干细胞以及它们对卵巢功能维持的意义将革新人们对卵细胞发生过程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萍课题组采用了新的实验手段(体内细胞示踪技术,是研究体内干细胞活动的可靠方法)对这一争议巨大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确定了成年小鼠(2月龄)卵巢皮层中存在尚未形成卵泡的生殖细胞,其中有些生殖细胞处于较原始未分化状态(表达Oct4但不表达分化基因Dazl或Ddx4)。随后利用可控示踪体系Oct4-MerCreMer+/Tm、R26R-EYFPTm/Tm对表达Oct4的较原始的生殖细胞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体内标记示踪,持续观察到一些YFP标记的生殖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并形成原始卵泡(卵细胞再生现象),以及极少数YFP标记的生殖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丝分裂(干细胞特征)。该研究提供了首个体内证据支持生理条件下哺乳动物卵巢中存在生殖干细胞

--44

的活动及卵细胞再生。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由于该工作的重要性和研究的问题

的争议性,Mol Hum Reprod期刊邀请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两位著名教授Richard A.Anderson和Evelyn E.Telfer对该研究发表了题为Replenish?ing the adult ovarian follicle population:a fresh look at dogma的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是领域内的重要进展,并喻之为“天亮前的黎明”(It seems in?creasingly likely that we may now be seeing the dawn of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s of female fertility)。郑萍课题组的在读博士研究生郭琨、李朝晖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umber2012CBA01300,Chinese NSFC to P. Zheng(31571484)的基金资助。

(文章来源:昆明动物研究院)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1月27日上午,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林月玲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大黄鱼是福建省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养殖规模的海水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但苗种繁育体系不够规范、苗种质量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黄鱼产业的做大做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鱼类育苗技术水平,转变传统养殖育苗模式,全面推进海水鱼类产业升级。

据悉,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是目前为止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唯一一家水产类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福建省大黄鱼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林浩然院士,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领衔的学术委员会,以大黄鱼育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为目标,采用“按项目投入、争取省部任务”的运作模式,建立固定研发人员及关键技术攻关的流动机制,坚持“产、学、研、用”原则,向全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开放服务,引入高校院所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到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转化,不断提升我国大黄鱼种质发掘、保护与综合利用

的技术水平。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包括:培育新品种,突破大黄鱼复合性状育种,实现海水鱼种质创新;技术攻关,以大黄鱼为代表的海水鱼类新品种创制与病控、饲料、产品安全等配套技术,解决海水鱼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人才建设,培养一支学科互补、结构合理、创新研发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国内一流科研平台,提升我国大黄鱼种质发掘、保护与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实验室建成一个以产业资本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大黄鱼行业共享开放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专家发现新的抗猪瘟病毒分子记者25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抗猪瘟病毒活性的干扰素刺激基因“鸟苷酸结合蛋白1”,并阐明了其抗病毒机制。

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猪传染病,传播快、致死率高,每年给我国养猪业带来的损失可达数十亿元,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入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名录。我国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将其列为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

据哈兽研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李连峰博士介绍,干扰素刺激基因,是使得宿主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一类效应分子,可靶向侵入、脱壳、病毒粒子释放等病毒复制周期环节。阻断其中某一环节,即可抑制病毒在机体内的存活。该团队的研究即以此入手。

在获得的多个干扰素刺激基因候选分子中,团队通过高通量筛选鉴定,最终证实“鸟苷酸结合蛋白1”为抗猪瘟病毒的干扰素刺激基因。

团队首席科学家仇华吉研究员解释说,该分子发挥抗病毒作用主要依赖其GTPase活性,而猪瘟病毒恰是利用自身NS5A蛋白与干扰素刺激基因相互作用,抑制后者的GTPase活性,进而干扰“鸟苷酸结合蛋白1”的抗病毒功能。

专家说,此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宿主抗病毒机理,也为揭示猪瘟病毒逃避宿主抗病毒策略提供了线索。结合抗病毒干扰素刺激基因开展研究,对创新猪瘟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猪瘟病毒所在黄病毒科其他成员的抗病毒研究提

-

-4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