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邳彤药王形象浅谈_张重艳

邳彤药王形象浅谈_张重艳

邳彤药王形象浅谈_张重艳
邳彤药王形象浅谈_张重艳

邳彤药王形象浅谈

张重艳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内容摘要】邳彤是东汉的一名开国武将,本是冀州人,他最可称道的地方是其“一言可以兴邦”的才能以及其忠君的精神。清代以来,安国为了发展药市而把邳彤搬出来,附会成一个神医的形象,并且影响很深远,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其中的缘由。

【关键词】邳彤;冀州;安国药王庙

【作者简介】张重艳(1981—),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黑城学研究。

邳彤是东汉初期赫赫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本是冀州人,《后汉书》为其立传,称赞他是“一言可以兴邦”的俊杰。在今天河北省安国市城南有一座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庙中供奉的药王是邳彤。借助于药王庙,安国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药材市场,邳彤在安国的名望远远超过了他在冀州的名望,这个问题不能不值得我们去深思。

史书上的邳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据《后汉书》卷二十一《邳彤列传》记载,“邳彤,信都人也。父吉,为辽西太守。”汉朝的信都即今天的河北冀州,也就是说邳彤是冀州人氏。他的父亲做过辽西郡的太守,《汉书·地理志》云:“辽西郡,……县十四: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 ……”汉代的辽西郡的管辖范围大约是今天的河北省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西汉实行郡县制,太守即郡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说邳吉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可惜的是,《汉书》并没有为邳吉做传,我们无法了解邳彤成长的经历,但他的冀州人身份是毋庸质疑的。王莽建立新莽政权以后,“莽分钜鹿为和成郡,居下曲阳,以彤为卒正也。”王莽把“太守”改称“卒正”,所以此时邳彤担任下曲阳的最高行政长官。

《后汉书》的邳彤传重点记载了邳彤建议刘秀不要去长安,要在河北抗击王郎,平定河北的政治主张。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九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一直寄居在叔父刘良家。

新莽天凤三年(16年),他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来因为没钱继续读书就回 321

到了家乡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22年,刘秀和兄长刘縯在舂陵(治今湖北枣阳吴店镇北古城)起兵,加入绿林军,联合反抗王莽。刘縯、刘秀到下江兵营中,说服了下江兵首领王常,合兵攻击莽军。后拥立刘玄为天子,是为更始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在绿林军中深入人心。后来,刘玄怕刘縯夺去帝位,于是找借口杀了刘縯。刘秀得知刘縯被杀,审时度势,假装向刘玄请罪,也没有给哥哥办丧事,取得了刘玄的信任,刘玄加封刘秀为武信侯,拜他做破虏大将军。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败亡后,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持节出巡黄河以北。这时,河北形势严峻,农民起义军有铜马、青犊、五幡、五校、五楼、尤来、大枪、耘乡、大肜、高湖、重连、富平、获索等数十支,达数百万人。刘玄派刘秀镇抚河北,主要是怕刘秀在京城威胁自己的皇位,另外也可以利用刘秀打击河北农民军和地方势力,无论刘秀成败,刘玄都可坐收渔翁之利。刘秀北渡黄河以后,采纳随行邓禹和冯异的建议,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的策略,在河北招募人才,恢复汉朝官名,考察吏治,惩治腐败,赢得地方官吏和民众欢迎和支持。但这时,一直以占卜为业的邯郸人王郎利用“百姓思汉”的心理,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私生子刘子舆,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拥立王郎在邯郸做了皇帝,他们召集了大批人马,围剿刘秀。一时间,基本上刘秀周围的人都归降了王郎。

刘秀一行仓皇逃跑,信都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开门迎接刘秀。刘秀有了立足之地,但兵力太少,不足成事。这时,邳彤先派两千精兵迎接刘秀,自己也率兵到了信都。有人建议借两郡的兵力保护刘秀西还长安,占据半壁江山,与刘玄分庭抗礼。面对这种形势,刘秀一时犹豫不决,邳彤说:“议者之言皆非也。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一夫荷戟大呼,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虏伏请降。自上古以来,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又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震燕、赵之地。况明公奋二郡之兵,扬响应之威,以攻则何城不克,以战则何军不服。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刘秀醒悟过来,认为邳彤的建议很正确,借两郡兵力到长安,无异于自己去送死,不如留在河北发展自己的力量,因此“即日拜彤为后大将军,和成太守如故,使将兵居前。”刘秀命邳彤率军攻击王郎,相继收复了堂阳(新河县),破白奢于中山。不料,信都守将向王郎投降,王郎捕获了邳彤全家老小,送信威胁邳彤说:“降可封爵,否则灭族。”邳彤涕泣曰:“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不久,刘秀的部将攻下了信都,邳彤全家才幸免于难,攻下邯郸 322

以后,邳彤被封武义侯。

至于以后邳彤的事迹,史焉不详,只说“建武元年,更封灵寿侯,行大司空事。帝入洛阳,拜彤太常,月余日转少府,是年免。复为左曹侍中,常从征伐。六年,就国”。 “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中就有“太常灵寿侯邳彤”。

《后汉书》卷二一《邳彤列传》用八百余字介绍了邳彤的生平事迹,应该说,邳彤对于刘秀打天下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形势下,邳彤审时度势,力排众议,提出了一条非常合理化的建议,如果当年刘秀没有听从邳彤的建议而是赶去长安,只能是死路一条,也就没有今天史书上的光武帝了。在王郎抓住自己家人时,他不为所动,其精神令世人震撼。但对于邳彤生前足迹到过哪些地方,邳彤去世后葬在何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对于其是否精通医术更是只字未提。这不禁让我们产生了疑问,邳彤是东汉开国初年一名武将,为何成为了安国药王庙的药王呢?

笔者查阅史籍,光绪《畿辅通志》卷四十九称“汉邳彤庙,俗误为皮场庙,在祁州南门外,自宋迄今有疾者,祷之即愈。宋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佑王’。”笔者没有找到史籍中南宋咸淳六年加封邳彤“明灵昭惠显佑王”的记载。倒是今天,人们在谈及安国设立药王庙的原因时,有一个相同的民间传说,相传宋秦王有一次得了一场大病,请了很多大夫看都不见成效,后来来了一个大夫,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宋秦王问他的姓名,大夫只告诉他说自己是“祁州南门外人也”,于是秦王就派人到祁州南门外去打听,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竟是东汉初年的开国大将邳彤,于是就建庙祭祀这位大夫。既然是传说,就代表不一定是历史史实。并且光绪《畿辅通志》是清朝的历史著作,用清人的笔去记录南宋时发生的事情,难免有失实的地方。又据光绪《畿辅通志》卷五十载“邳彤庙,一在灵寿县东关,彤为光武云台诸将之一,食采灵寿,故邑人祀之。明正统中封明灵王。一在藁城县西北。”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十八也有“邳彤庙有二,一在灵寿县东关,一在藁城县西北二十五里”的记载。对于在灵寿和藁城的邳彤庙设立不足为奇,因为邳彤曾为“灵寿侯”,邳彤当年也非常可能到过藁城,并且邳彤庙在当时只是属于一种对英雄的祭祀方式。但安国药王庙的邳彤崇拜就不同了,应该说,这种崇拜是一种人为杜撰的商业崇拜。

安国药材市场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繁荣的发展阶段。用安国人自己的说法,安国药材市场自宋代就开始发展,药王庙建成以后,形成了以祈祷为主的民间香火会,百姓到庙会去求医问药,药材商贩也到庙会售药牟利,时间为农历四月二十八道教所崇奉的药王孙思邈的生日,也就是说当时大家并没有认为药王庙祭祀的就是邳彤,要不然怎么会在孙思邈生日这一天举行香火会呢。到了明代,安国药市逐渐兴旺起来,药材贸易带动了药材加工、药材种植的产业,形成了家家种药的盛景。从明朝开始,安国药市固定为每年“清明寒食” 323

举办一次庙会,清朝、民国年间,安国药市规模达到了全国药市之最,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药业体系,素有“药都”之称。据李焕普先生《“药王系邳彤”之说考》一文考证,药王庙内的碑记,最早出现药王系邳彤之说的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进士沈鸣琦撰写的一篇碑文:“祁之财崇祀药王也……惟存碑碣均未详其巅末,识者憾焉,考之邑乘,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邳姓彤名,邑之南关有王之故墓在,遂祀焉。”之后,直至民国初年,又有不少碑、匾是颂扬邳彤的。在正殿两旁,有清光绪年间山西药商悬挂的一副对联,文曰:“从白水真人而游,业恢炎汉,绩懋邯郸,伟烈彪垂廿八将;钟黄岐济世之道,术衍灵枢,惠遗商旅,仁风广被十三州。”据此,他认为邳彤是自清代以来才成为药王的,是人为的附会,不可置信。应该说,把邳彤作为安国药王的形象,本身是有着极强的商业目的的,一方面它可以形成一股凝聚力,促进安国药商的团结,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招牌,广造声势,有利于安国药材市场的宣传,极大的促进安国药业的发展。

邳彤是东汉的一名开国武将,本是冀州人,他最称道的地方是其“一言可以兴邦”的才能以及其忠君的精神。清代以来,安国为了发展药市而把邳彤搬出来,附会成一个神医的形象,并且影响很深远,让我们不能不思考其中的缘由。

324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作者: ————————————————————————————————日期: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

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 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 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28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

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2、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 导读:本文民间故事传说300字【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

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熬年的传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古今医药故事(医道传奇) 黄芪故事二则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

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淡竹叶助张飞破曹营 相传,建安十九年,曹操在朝中威势日降,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派张飞发兵声讨曹操,张飞带兵到巴西城后,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合相遇,张合筑寨拒敌。张飞急破不下,便指使军士在阵前骂阵。张合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檑木炮石,坚守不战,直气得张飞七窍生烟,口舌生疮,众士兵也多因骂阵而热病烦渴。 诸葛亮闻知后,便派人送来了50瓮佳酿,并告知张飞依计而行。“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兵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酒”,自己更是大把地狂饮。此时有人禀报张合,张合马上登高一看,果然如此,狠狠地骂道:“张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上古时期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从这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这时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

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救自己一条活命。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后痛得昏死过去。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清代吴其濬撰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鹿衔草,九江建昌山中有之。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菜而微长,根亦紫。土人用以浸酒,色如丹,治吐血,通经有效。” 还有一个关于中药仙鹤草的传奇故事,仙鹤草是一种生长在山边、林间、溪旁极普通的小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传说古时候有两个秀才结伴进京赶考,一路上烈日炎炎、饥渴难当,其中一人突然鼻中出血不止,此时正在荒郊野外,无处找医生,更找不到药,这可怎么办呢?焦急之中忽然看见一只仙鹤从头上飞过,仙鹤口中还衔着一把草。两个秀才正无计可施,其中一个百无聊赖冲着仙鹤大喊一声:“仙鹤你停下来吧,带我们去找医生。”谁知仙鹤受到惊吓,口中衔的草落下来,那个流鼻血的秀才捡起来,塞在鼻中一些,顿感清凉,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 【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 /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 (58l—682)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 ?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民间流传着她很多的传说故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孙思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思邈用衣服与牧童交换救下了一条小蛇,然后医治好蛇的创口后就将它放生了。结果一天一个白衣少年见到孙思邈后就下跪拜谢,并将孙思邈带到了龙宫,少年时龙王的儿子,龙王设宴宽带了孙思邈,并将龙宫药方交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写成了《海上方》。 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许多山里的百姓在百姓视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孙思邈就让这些来找他医治的人吃动物的肝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减轻了不少。同时也有家里富贵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脚气病,孙思邈认为脚气病是和饮食有关,所以经常让那些人吃米糠麸子,不过这些富人的高血压都治好了,后来他发现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脚气病,这些富人的脚气病也逐个被治好。 孙思邈起死回生的传说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还有一件人尽皆是的小故事,说是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在途中遇到丧礼,却见棺材中不停的滴着血,孙思邈过去一问,原来是孕妇难产,一尸两命。孙思邈觉得不正常,开棺一看,那孕妇果然流着血。孙思邈当即拿出针灸,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后来又生了孩子,母子平安。长安的人们一看,纷纷赞扬孙思邈医术高超,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的养生六字诀孙思邈养生六字诀是一套以呼吸为主的养生方法,主要是在呼气时,通过用口呼吸的配合疏通和调节经络和气血,排除身体内所对应的致命邪气,已收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功效。对冠心病,高血压或低血压,肝肠炎,气管炎等多方面疾病,甚至对癌症都取得了重大的治疗效果。 孙思邈据传享年102或141岁,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岁老人,他的养生六字诀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健体,方法简单实用,后来又

名医故事

一、扁鹊见蔡桓公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

公病死了。 二、华佗拜师 东汉末年,七岁的华佗到一位姓蔡的医生家里去拜师学艺。见过师傅之后,华佗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静听老师的吩咐。 蔡医生技术精湛,前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医生想收一个聪明的孩子为徒弟,决定先考考他们。 他把华佗叫到跟前,指着家门前的一棵桑树提了一个问题:“你瞧,这棵桑树最高的枝条上的叶子,人够不着,怎么才能采下桑叶?” “那就用梯子呗!” “我家没有梯子!” “那我就爬上去采!” “不!你能够想出别的办法吗?” 华佗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了一块小石头,然后将它往最高的树枝上抛。绳子将那根树枝拉了下来,华佗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了。 “好,很好!”蔡医生高兴地点点头说。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见院子里有两只山羊在打架。几个孩子去拉,结果都没有拉开。 “你能让那两只羊不再打架了吗?” 华佗围着桑树转了一圈,拔了一把鲜嫩的绿草。他把草送到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 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上古时期 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从这 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 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 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 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 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这时 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 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 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 救自己一条活命。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 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 后痛得昏死过去。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 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 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 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清代吴其濬撰著的《植物 名实图考》中说:“鹿衔草,九江建昌山中有之。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 菜而微长,根亦紫。土人用以浸酒,色如丹,治吐血,通经有效。” 还有一个关于中药仙鹤草的传奇故事,仙鹤草是一种生长在山边、林间、溪旁极普通 的小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传说古时候有两个秀才结伴进京赶考,一路上烈日炎炎、 饥渴难当,其中一人突然鼻中出血不止,此时正在荒郊野外,无处找医生,更找不到药, 这可怎么办呢?焦急之中忽然看见一只仙鹤从头上飞过,仙鹤口中还衔着一把草。两个秀 才正无计可施,其中一个百无聊赖冲着仙鹤大喊一声:“仙鹤你停下来吧,带我们去找医生。”谁知仙鹤受到惊吓,口中衔的草落下来,那个流鼻血的秀才捡起来,塞在鼻中一些,顿感清凉,又把剩下的草放在口中嚼起来,过了一会居然止住了鼻血。后来他们都考取了 功名,想起此事,就到处寻找这种草,经医生检验证明其确有止血的效能。因为最初是仙 鹤口中衔来的草,因此给它取名“仙鹤草”。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三则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6489096.html,)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三则〕 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三则,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神医华佗流传至今的故事三则 ▲故事一 关于华佗的记载还有很多,如《三国志》: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

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

“四大怀药”民间故事

四大怀药之民间故事 (一) -------------------------------------------------------------------------------- 相传,公元前1066年(武五11年),周武王阀肘,率诸候之师由户县出发,行军至怀府。时值六月天气,酷暑难耐,又加上将士远途跋涉征战,十之八九累困病倒。怀府百姓早已对殷肘王深恶痛绝,闻知义军患疾,纷纷以自家所种菊花、地黄为将士们煎报解暑,以牛膝熬汤为其调节筋骨;让将士们食用山药滋补体质。数日后,义军元气大振,挥师北上,取得了牧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并一举攻克朝歌。周武王即位后,为了报答怀府百姓的恩情,又率百官亲临怀府,举行了盛大的封赏仪式,把这四种神奇之药赐名为“四大怀药”。从此,“四大怀药”成名远扬,并成了历代皇室的纳贡之品。后来,怀府官员百姓为了纪念这一盛大封赏仪式,遂将封赏地小镇更名为“大封”,“大封”即现在武陟县所辖的“大封镇”。 (二) -------------------------------------------------------------------------------- 四大怀药是咱们焦作怀庆府一带的地域特产,药材道地,疗效独特,药用和食用价值非常高,其它外地种植的根本不能相比。四大怀药是怎么来到焦作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有下面一则美丽的传说: 据说人类的始祖女娲99岁那一年两眼突然看不见东西了,非常苦恼,于是便想办法去医治。有一天,她的丈夫伏羲想起了法术高明的石狮子,石狮子在天塌西北、地陷东南时曾救过他和女娲。虽然石狮子已经死了,但它的尸骨化作了青风岭,于是伏羲便寻到了青风岭,面对青风岭虔诚地祈祷,希望石狮子显灵医治女娲的眼睛。石狮子果然显灵,他对伏羲说:“你去用天宫后花园里种的菊花煎水饮服,三天后就能治好了。”伏羲非常诚恳地谢过了石狮子,高兴地回家了。 伏羲把石狮子的话说给了女娲和儿子有熊听,有熊自告奋勇地去取天宫里的菊花。为救治母亲的眼疾,有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的路,又爬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天梯,才登上了南天门,然后翻墙跳进了后花园,从百花之中采到了能够治疗母亲眼病的菊花,喜出望外,心里想母亲的眼病终于有救了,不顾疲劳正要返回的时候,不料却被巡逻至此的杨二郎抓个正着,把他带到了灵霄宝殿。玉皇大帝勃然大怒:“昔日你父盗火种,今日你又盗菊花,咱们老账新账一起算!”于是就把有熊打入天牢。 玉帝的大女儿雷姐听说后,被有熊的孝心和壮举所感动,毅然以身相许,设法救出有熊并带上菊花下凡私奔了。女娲喝了菊花茶,三天后果然药到病除,眼睛重又看到了光明,和伏羲、有熊、雷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玉帝见雷姐私奔已成事实,干生气又无可奈何,只好同托塔李天王商量对策。托塔李天王说:“既然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不如顺水推舟多陪点嫁妆给雷姐算了。”玉帝也只好答应,于是便打算送去黄金万两、绫罗绸缎作陪嫁。托塔李天王索性把好人做到底,就说:“黄金也有花完、绫罗绸缎也有用尽的时候,不如把天宫后花园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药材送给好,封其只准在覃怀(今焦作市属武陟、温县、博爱、修

民间故事精选大全_民间传说故事集锦

民间故事精选大全_民间传说故事集锦 本文是关于民间故事精选大全_民间传说故事集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民间故事精选篇1:药王孙思邈救龙的故事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长大后,善于谈论老、庄及百家的学说。后周宣帝时,因为政治扰乱,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将养身体,寻求超脱凡俗的仙术。他洞晓天文历及观天占验的术数,尤其精于医病用药,而且为人仁慈,做事处世,务求积累阴德,一方面专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济人救物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门,在路上见到有人想打死一条小青蛇,蛇已经被打伤,流着血。孙思邈忙恳请行人住手,并立即脱衣服赎来小蛇,帮它敷上药,放生在草丛间。 一月多时间过去了,孙思邈再度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少年下马,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会儿到了处庄园。那里花木正透着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门庭焕然如新,极有气派,人物往来既多又有气势,望去俨然是王爷的府第。 少年请思邈入内,见一人端庄俊美,带白袷帽,穿绛色的衣袍,身后跟着许多侍从。看到思邈,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一会儿,请思邈进入内堂。里面好像是宫殿的内宅,见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呢。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大全-民间故事精选五篇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大全-民间故事精选五篇 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民间故事1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长大后,善于谈论老、庄及百家的学说。后周宣帝时,因为政治扰乱,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将养身体,寻求超脱凡俗的仙术。他洞晓天文历及观天占验的术数,尤其精于医病用药,而且为人仁慈,做事处世,务求积累阴德,一方面专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济人救物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门,在路上见到有人想打死一条小青蛇,蛇已经被打伤,流着血。孙思邈忙恳请行人住手,并立即脱 衣服赎来小蛇,帮它敷上药,放生在草丛间。一月多时间过去了,孙思邈再度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少年下马,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会儿到了处庄园。那里花木正透着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门庭焕然如新,极有气派,人物往来既多又有气势,望去俨然是王爷的府第。少年请思邈入内,见一人端庄俊美,带白袷帽,穿绛色的衣袍,身后跟着许多侍从。看到思邈,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 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一会儿,请思邈进入内堂。里面好像是宫殿的内宅,见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呢。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于是备好仆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千金方》是医家的千古名着,造福世人不可胜数。孙思邈修道有成,医业又精,救人无数,所以被百姓尊为药王。在他家乡耀县,人们立庙纪念他,那庙所在的山就被称为药王山,周围民众至今仍流传着药王和龙王相交的故事。民间故事2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前门,有一座神奇的红照壁。据说,人们在壁前跺跺脚,然后将耳朵贴在墙上,就能听见墙壁里有"叽叽叽 "的叫声。早晚清静的时候,这叫声就更真切,相距十步也可听清。红照壁里怎么会有鸡叫声音呢?当地人说这是鸡冠山的金鸡在里面叫。鸡冠山,在避暑山庄东南20公里处,远望整个山岭好像金鸡的身体,山顶之上,五根粗大的红色岩柱,一字排开,参差而立,构成了鸡冠的雄姿。说起鸡冠山,它有一个神奇的传说:200多年前,鸡冠山下住着一个老汉,每天晚上他都听见后山上有“叽叽叽”的鸡叫声,可是一到白天却怎么也看不见有鸡出现。老汉感到非常奇怪,一天晚上,明亮 的月光下,他顺着鸡叫的声音摸索着向前寻去,突然在一个小山洞前,发现了黄灿灿的老母鸡,领着一群金黄的小鸡在欢快地寻找食物。老汉 看到这群可爱的鸡,十分高兴。他也不去惊动它们,每天把省下来的小米,到小山洞前,供鸡食用。天长日久,这群鸡就和老汉成了朋友。一天,来了一个客人,住在老汉

中国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

中国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年幼时体弱多病,深受病痛之苦,他立志学医识药,于是到深山去,向一位有名的药师学习。 出师的时候,师父嘱咐他说:“要做个好大夫,可绝不能贪图安逸。你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云游四方,广采众长,学习医药之道。等到脚下的鞋子七斤重时,你才可以定居行医。” 孙思邈听从师傅的教诲,背上药囊云游天下,年复一年,不知道翻过多少山,走过多少路,采了多少药,医了多少人。 有一天,他回到故乡耀州,天下起大雨,那会儿孙思邈正走在山路上,路上满是泥泞。孙思邈步履艰难,沾在鞋子上的泥越来越多。他走进路旁的龙王庙避雨,庙里正好有个菜贩子,孙思邈脱下鞋子,对菜贩子说:“麻烦你帮我称一下这双鞋子,看它有多重。” 菜贩子一称,笑着说:“大夫,你这鞋子呀,连泥带水,不多不少,正正好七斤哩。” “七斤就对了,我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从此立地生根吧!” 于是乎,孙思邈在山脚住下来,定居行医。他医术高明,药到病除,很快誉满耀州,人人称他为“药王”。那座山呢,因为有药王居住,也变得灵验了,从那时起被唤作“药王山”。 话说耀州有个霸道的土大夫,听到人人夸赞孙思邈,个个唤他“药王神医”,心里酸溜溜不服气。有一天,他用槐子水涂在面上,去见孙思邈:“孙大夫,我脸黑得厉害,你可知道我患了什么病?” 孙思邈一看他的脸,吓了一跳:“你病得很重……” 那土大夫大笑着打断他:“我哪有什么病,你这浪得虚名的家伙!” 说完,土大夫掉头回去了。 “哎,你别走,你中了槐毒,得马上医治……” 可那土大夫已经走远了,没听见。 过一会儿,只见四个壮汉用门板抬着土大夫来求救:“孙大夫,他中毒了,

说只有你能救他。” 孙思邈即刻给他开药,那土大夫喝了草药汤,才算转危为安。 又有个垒墙的师傅,也不相信孙思邈的医术,见孙思邈从路上走来,大笑着从高墙跳下,问他:“药王神医,你看我有病么?” 孙思邈一看他的神色,大惊道:“怎么能从那么高的墙上跳下呢?不笑还好,这一笑,你的肠子就被顿断了!” 话音刚落,那垒墙师傅倒地翻滚,果然肠子顿断了。 又有一日,孙思邈在路上遇到有人出殡,那棺材底部滴出血来,孙思邈就问抬棺材的人:“馆内的人是难产死的么?”抬棺的人回答:“是啊!” 孙思邈断定那个妇人还活着,就让人放下棺材,打开馆木一看,果然婴儿已经离开母体了,产妇却昏迷不醒。 孙思邈撬开产妇的牙齿,灌她喝了一碗药,不久就听到她微弱的呼吸声,不一会儿,那个产妇哭泣起来,刚出生的婴儿也大声哭了。 母子俩死里逃生,众人无不叹服。“药王孙思邈”的美名,从此名扬耀州。 话说有一回,药王孙思邈上山采药,一个壮汉迎面走来,拦在他面前,问他:“你这位采药的先生,也为路人诊病么?” 药王见那壮汉身材壮硕,满面病容,就对他说:“我是大夫,医者不问贵贱高低,当然为路人诊病。请在路边石上坐下,让我给你把一把脉。” 那壮汉在石上坐下,伸出手来请药王把脉,药王一摸脉门,这脉好奇怪啊,脉起时就好像虎啸山林,脉落时又像是虎落平阳。 药王对那壮汉说:“你让我诊治,就要说实在话,你不是人类,对吗?” “我不是人类,是什么呢?” “你是人类的话,这个病我治不好——你不是人类的话,就要现出原身,这病我才能治。” 壮汉一听,额头冒出大粒大粒的汗珠:“药王神医,我现出原身,只怕要吓着你哪!” 药王说:“医者对病患一视同仁,我不害怕。” “那好,只是这路上人多,你跟我深山树林去。” 药王跟随壮汉走进深山树林,来到一棵老松树下,那壮汉就地一滚,平地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