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政策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美籍加拿大裔学者戴维·伊斯顿在《政治学系统》一书中确定了政治学系统的概念,即是一个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系统,它由整个政治活动组成,并以人机互动为基本单位。政治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政治现象)他对政策的解释侧重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公共政策是政府进行社会性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即决定什么人取得什么和取得多少。

3、【名词解释】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于它的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它面向所有人不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用税收和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它们的价格表现与在资助其生产所要求的征税说水平。

4、【名词解释】俱乐部理论:它是由布坎南提出,他认为俱乐部形式的存在能够通过一种收取费用的机制排除部分公共成员的参与。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公私问题争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些所谓具有价值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将会当场排除部分社会成员,这即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参与分配的资格和条件。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或服务经常仅有利于社会中某些团体和个人,有时还需要通过付费的形式或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定额定量地分配。

5、【名词解释】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7、政治行动的基本类型?※

(1)权力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武力作为依托。

(2)交易。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

8、怎样理解政治与政策的联系?

(1)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2)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在各个公共政策的领域产生,不仅与政府部门的分散性权力和专业化分工有关,而且与人们的愿望和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

(1)国会立法:它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立法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其授权于行政部门的决策以及法学院制定的专门政策,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必须通过立法规定。

(2)总统决策: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一般分为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等类型。

(3)政府机构决策:国会授予政府机构正式权力以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其决策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充分的信息。

(4)司法决策: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有司法审查、推翻先前判决和司法命令。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从其形式特征看由三部分构成: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作为各种社会公共权力机构的领导核心,其公共权威作用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人代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地位。立法是它的首要职权,主要表现在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以及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此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国家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在其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面临相关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主要有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公共政策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如根据措施规定的详细程度,公共政策可分为计划性政策与纲领性政策,前者明确规定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和步骤,后者只是规定了总的方向和目标;再如根据涉及的不同领域,公共政策可分为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根据政策制定的不同机构,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行政的、立法的、司法的。

4、公共政策的作用:

(1)导向作用: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要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这种行为的引导必然对人的观念变化带来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人的观念变化在这一阶段有着强烈的动机需求。

(2)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这种功能往往是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人的利益需要是不同的,而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往往是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却不能从中获取利益或损失了原有的利益。

5、物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有何不同?※

(1)物质性政策市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力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2)象征性政策对人民几乎没有政治的物质性影响。他们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这些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

第三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1、政策主体的类别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官方决策者体现

在那几个方面?

(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2)行政决策机关:在西方国家中,随着行政机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决策体制和结构一般非常简单,主要决策权都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利益集团很少能够在政治体系中独立发挥作用。

(3)行政执行机关:行政执行部门或多或少地以自主的方式实施这些政策,而且还能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规制决定权)并能使其他机构所指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无的放矢。

(4)法院:法院常常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

2、非官方参与者:包括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等。

3、【名词解释】利益集团: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

4、大众传媒的作用:传播信息、制造舆论、沟通思想、传播知识。

5、【名词解释】思想库:又称脑库,它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主要划分为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思想库。

6、【名词解释】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

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系统。

7、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市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华宁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华宁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是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8、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1)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2)经济环境的影响: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3)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代代相传,是影响公共政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4)社会变迁的影响: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口、社会规范等一切社会现象的急剧的变化或渐近的、缓慢的变化都可叫做社会变迁,

它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系统的平衡,所以必然会对公共政策造成冲击。

(5)国际环境的影响: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前的相互关系。把公共政策置于国际背景中,不仅能比较公共政策的优劣和效能的高低,同时也是每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尤其是外交政策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1、传统理性模型:

(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

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

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

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

(4)评价: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重瞳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2有限理性模型(或称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

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以行政人假设为前提)

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且表现出冲突特征。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就知足。

3、【名词解释】渐进主义:它是由美国学者林布隆在批判传统理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不断补充和修正。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不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试,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也就是“积小的变化为大变化”的过程。

4、【名词解释】小组意识模型:它是由美国学者詹尼斯在《小组意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有关群体不良决策的理论模型。它缘自于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在决策小组中存在着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如何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趋向称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

5、精英理论:由托马斯·戴伊提出。

(1)内容:政策市精英们的偏好

(2)主要观点: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和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的作用,与之相反,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6、精英理论能对政策分析有哪些启示?

第一,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应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第二,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鼓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7、【名词解释】取舍理论:它源于正统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和固定的,若他们面临很多政策或多重目标的选择,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换句话说,采取某项政策或追求某种目标,就必须舍弃其他政策或放弃其他目标。

第五章政策制定

1、【名词解释】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一是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而是“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2、【名词解释】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此外有价值观变化也会引发结构型社会问题。

3、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1)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2)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3)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4、问题界定的过程是什么?

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

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在。

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分析主要矛盾,关注重要因素。5、【名词解释】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2)政府议程(也称制度性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舍企鹅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一种政策议程。

6、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

的影响。

(2)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有时也可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7、【名词解释】内在创始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政府议程。“体制内运作”是内在创始型的主要特征,政策诉求的主题并不希望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

8、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1)公民个人的作用:很多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

(2)利益集团的作用:任何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社会中它们寻求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

(3)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且经常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他发挥的特殊政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4)政府体制的作用:一定的政府体制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组织机制。

(5)大众传媒的作用: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把极少数人关注的问题广泛传播、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争取多数人关注和支持,作为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施工中参与决策成可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

策反应,明朗化的程度是问题严重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是促成政策议程建立的基础条件。

9、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的类型:

(1)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内部或国内)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技术突破;④生态变迁;⑤社会变迁。(2)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外部(国外)

①战争行动;②地区与国际冲突;③经济对抗;④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10、政策规划的原则:

(1)信息原则;(2)系统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智囊原则;(6)优化原则;(7)务实原则;(8)兼听原则;(9)时效原则。

11、【名词解释】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它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从揭示事物的本质出发,冲破了经验俗套的障碍,克服了思维定式的束缚,以新为本,以奇制胜能提供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12、【名词解释】

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

13、奥斯本为头脑风暴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几点原则?

(1)排除批评

(2)欢迎畅所欲言

(3)观点多多益善

(4)合并与改进

14、【名词解释】哥顿法:这是由美国人哥顿发明的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它是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思维定式的约束,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方案创新的目的。哥顿法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变陌生为熟悉”,即以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二是“变熟悉为陌生”,即以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

15、政策规划的程序:

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方案的选择

16、政策方案的评估(前评估):

评估就是对所有设计出的政策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政策方案的评估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三是不可行性评估。

17、【名词解释】预测性评估:是指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和经验为依据,运营各种预测方法和技术,分析和判断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做出合理的估计和推断,并评价未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以及每种选择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能得到的收益。

18、【名词解释】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提出,这种方法是对传统专家会依法的改进和发展,它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是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结果。

19、【名词解释】可行性评估:是指方案实施在主客观条件和政策预期效果方面的可行性问题。评估围绕政策目标进行,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研究

政策方案的实施条件,以确保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

20、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1)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2)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包括一般性和特殊性资源。

(3)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4)法律可行性,即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

(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6)社会可行性,即社会对政策方案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包括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

21、【名词解释】择案规则:就是决策群体选定最终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它的确定对最终选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就一个群体而言们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很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选择结果。

22、【名词解释】亮亮对比规则:又称为“亮亮对比法”、“成对表决法”。它是由法国数学家孔多塞首先提出,指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成对的比较,即先表决两个方案,获得群体成员过半数赞成跑的方案再同余下的方案进行成对比较,依次表决直至得出最终结果。

23、【名词解释】偏好次序表决规则:又称“偏好次序表决法”,即先由各成员对备选方案表明其偏好没然后由群体运用加权计算发排出个方案的优劣顺序,并做出最后的选择。

24、表示群体成员偏好的形式有哪几种?

(1)偏好程度。

(2)偏好顺序。这种决定方法源自法国数学家博尔达,也称为博尔达程序或博尔达级数。

25、【名词解释】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谢里夫的自动光点实验和阿西的线条判断实验)

26、【名词解释】具有合法性的政策:就是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27、政策取得合法性的过程被称之为政策合法化。政策学家琼斯把合法化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二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8、【名词解释】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政策性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内容相应的法律效力,并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第六章政策执行

1、【名词解释】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到哪几方面?

(1)经费资源:经费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性物质资源。

(2)人力资源:执行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员保证是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

(3)信息资源:信息同样是影响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变量。政策执行人员不仅需要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4)权威资源:权威是执行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它作为政策执行的一种特殊资源,对政策有效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政策评估

1、托马斯·戴伊认为,政策评估不同于政策分析,它只是对政策结果及其影响的探究。(实际上这就是要求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名词解释】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成册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3、政策评估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政策走向分为延续、调整和终结,无论采取何种走向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它的取得必须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存在政策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必须明确各项政策要素的价值,确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有效的资源配置。

(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要建立科学的政策模式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程序,做好政策评估,提高决策质量。

(5)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地政策评估能够决定政策的正确方向,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评估标准是构成评估标准基础的明确陈述的价值观。它有几个主要的类型?

(1)效益。效益针对目标,主要是指某一政策能否实现所期望的结果,即结果是否有价值。

(2)效率。效率是指为生产一定的效益所要付出的努力的数量。

(3)充足性。它是指特定效益水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它主要涉及对问题产生构成影响的需要、价值和机会因素,明确了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问题。

(4)公正性。它是指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它与法律和社会理性密切相关。(事实、价值)

(5)回应性。它是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6)适宜性。适宜性标准时开放的,它优先于其他标准,有一个综合的视角。

5、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要使社会福利(或称社会成员总体满意度)最大化。可以通过哪几种方法寻找:

第一,个人福利最大化。它需要在每个人价值基础上进行单一的偏好排序,并使之具有传递性。(理论依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或阿罗悖论)

第二,保障最低福利。在增加某些人福利时,也应该设法保障境况变糟的那些人。(其方法的依据是帕累托标准)。

第三,净福利最大化。试图用最终的收益补偿受损者,从而使社会净福利得到增加。(理论依据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第四,再分配福利最大化。试图使社会中特定群体实现再分配收益最大化。(理

论依据是罗尔斯提出的差别原则)

6、政策评估的步骤是什么?

(1)计划与准备:计划与准备是政策评估的基础性工作,是完成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其主要任务是:①建立评估机构;②挑选评估人员;③确定评估对象;

④制定评估方案;⑤落实平条件。

(2)组织与实施;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具体操作化而言,其主要任务:①全面收集信息;②加工整理信息;③评估政策效果;④提出评估结论。

(3)总结与报告: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对政策效果进行客观陈述和价值分析、政策建议、评估过程、应用方法以及一些重要问题所作的说明。

7、政策评估的障碍有哪些?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活动,政策目标的确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预测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一项政策的影响往往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不仅有些因素难以测定或根本无法测定,而且各种影响因素也往往难以用同一个计量标准进行衡量。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政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有多个政策在同一领域同时发挥着作用。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一般都是正对解决政策问题发布和实施的,而政策问题往往牵涉非常复杂的因素,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必然涉及政策主体的行为评判,

所以一定会受到来自政策主体的一定干扰。

第八章政策终结

1、【名词解释】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2、政策终结的对象主要表现有哪些?

(1)权力与责任:政策执行首先表现为权力履行和责任的承担,而政策的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权利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

(2)政策功能(服务于管制):政策功能主要表现为政策执行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管制,政策终结则预示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

(3)组织机构:政策执行活动是组织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完成。而政策终结通常会伴随相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3、政策终结的形式有哪些?

政策终结的形式多采用那种渐进的、连续的、不断渗透的、由点及面的变革方式。主要有一下五种形式:

(1)废止:废止就是彻底结束旧的政策,完全取消其相关功能。

(2)替代:替代就是永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

(3)合并:合并就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的政策内容中。

(4)分解:分解就是将就正常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

(5)缩减: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

2018春公共政策概论网考练习题3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 A. 政策实施效果 B.公共政策全过程 C.政策方案 D.公共政策执行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 B.评估实施 C.评估执行 D.评估完成 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 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完成 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 A. 公共政策评估计划 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 B ) A. 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 ) 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 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 环境发展 B.社会公平 C.事实层面 D.价值层面内容 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 A. 技术可行性 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行性 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A. 政策制定 B.政策补充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 ) A. 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 A. 采集评估信息 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 D.得出评估结论 三、判断题 1、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将人类社会追求的五种理性作为政策评估的标准: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法律理性和社会理性。() 答案:× 2、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答案:√ 3、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 答案:√ 4、政策影响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答案:× 5、政策产出可以等同于政策效果。() 答案:× 6、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 答案:×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

《公共政策导论》试题A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众效应 2.实验性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企业 B.社会组织 C.政府 D.个人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深入 B.内化 C.反映 D.响应 3.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C.贝塔朗菲 D.兰德公司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九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C.民主参与大众化 D.政策信息公开化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C.温和性 D.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C.系统性 D.倾斜性 8.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补充 B.协调C.-致 D.排斥 9.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特殊教育导论重点

特殊教育导论重点 1特殊儿童的定义: 广义:一切的特殊儿童,智力超常和缺陷儿童. 狭义:又叫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不包括超常儿童和违法犯罪儿童。 身心发展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儿童,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 身心的某些指标异常或常态以外的儿童。 2.肢体残疾儿童: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i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 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3.个别教育计划:目前我国的教育条件下,教师为某个学生制定的旨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 果的备课,上课的因材施教计划,或者简单的描述为是从个别差异出发的以满足儿童特殊需 要的个别教育需要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措施或计划、 4.智力落后儿童定义:智力明显低下,适应性行为障碍。按智力落后程度,70—79临界。55—69为轻度,40—54为中度,25_39为重度,小于25为极度。 心理特点:1.感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隘,内容统一迟钝。 2记忆: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 识记速度慢,保持效果差。 记忆直观形象贫乏,不稳定。 语言特点:出现晚,发展水平低,速度慢。缺乏连贯性,理解不准确。词意模糊,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即词不达意。 思维:1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2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 个性:1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无常。2对他人多有敌意,自我观念消极。3缺乏自信和自制力。4兴趣单一,稳定性差。 5.早期干预定义:对残疾儿童在其有关症状出现的早期或出现前采取的预防医疗和教育等,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消除症状,促进正常发展。 6.特殊教育: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 教育广义,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 7.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系一个统称学习异常的名词,包括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使用上出现明显困难者。这些困难不是由于感官缺陷、智力落后、严重学习困扰等造成,他们的智力接近正常或正常、正常以上。认为学习障碍是那些智力正常的在认知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儿童。

公需课——特殊教育测验答案()

◆关键是多选题。。。要看答案。。。 一、判断题(比较简单,正常判断都会答对) 1、一个听力损失90%以上的人,可以听到较大声的谈话。(5 分) □是 □否 2、去学习障碍具有内隐性,学习障碍是大脑功艺出现异常,大脑不趁直接观察到,人们直接观察的是学习成绩、行为特征。 □是 □否 3、若要鉴定一个学生为单纯的情绪障碍。还必须要排除智力因素,个体必须是智力正常。□是 □否 4、频率越高,人耳听到的声音音调也越高;频率越低,听到的声调也越低。 □是 □否 5、积极的面对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问题挑战的关键是态度,即区别性接纳和同感关系的建立。□是 □否 6、智力障碍不是单独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征 □是 □否 7、因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的病变,或是骨关节系统的异常或残缺,而丧失其部份或全部的功能,导致在日常生活上,无论衣、食、住、行、教育与职业适应各方面发生困难者。就称为肢体障碍 □是 □否 8、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 □是 □否 9、听随学生的教育目标只需适应他们特殊的教育需要,不需考虑一般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是 □否 10、家校合作对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是 □否 11、患有视野狭窄症的个体所看见的景象,就好像他们是透过长管子看东西似的 □是 □否 12、生活自理是一般儿童发育最早的人类技能,视觉障碍孩子没有大人的指导一样可以掌握□是 □否

13、运动障碍是肢体障碍者最主要的障碍表现,所有肢体障碍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5分) ? □是 □否 二、单选题(每题5 分。共1 题) 1 、自闭症最早是()学者发现的。(5 分) □Lenner □Rutter □Ltter □Green 2、肢体障碍的特征包括( 5 分) □心理障碍 □运动障碍 □大小便控制受限 □运动障碍、大小便控制受限、心理障碍和其他障碍 3、学校无障碍物理环填的建设不包括: □校园的物理环境 □课室的物理环境 □教学的物理环境 □学伴团队合作环境 4、学习障碍者都存在 □特殊面容 □品德行为问题 □智力结构不平衡 □用药需要 5、学习障碍儿童干预训练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从单一技术干预到()干预 □多项 □综合 □针对性 □早期 6、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包括有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认知能力 7、某学校一年级新生李某,进行入学体检时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规定标准,侧得两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05 与0. 1 (5 分) □视力正常 □一级低视力 □二级低视力 □二级盲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

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华师网院公共政策导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2012下半年)(1)

华师公共政策主干课考试复习提纲(2012下半年) 单选题 1.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C)。C、等级决定制 2.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B)。B、极端和绝对 3. 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B )。B、组织与实施 4. 前评估是指(B)。B、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C )。C、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D、目标取向 7.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B)。B、传统经济学 8.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D)。D、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9. 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C)。C、委托评估 10.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C)。C、确定政策目标 11.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B)。B、分解 12.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C)。C、对演法 13. 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A)。A、简单多数方法 14.“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C)。C、颂歌效应 15.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B、政策议程的建立 多选题 16.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7. 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 A、行政法规 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8.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B、替代C、合并D、分解E、缩减 19. (ABC)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 20.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A、政党B、利益集团C、思想库D、大众传媒E、公民个人 21.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22.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 BCD)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 2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E、指鹿为马 24.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A、政策内容合法化B、决策过程合法化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25. 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 ABCD )A、计划周密B、执行准确C、灵活创新D、全局与局部兼顾 综合分析题 我国北部某县下属的各乡镇竞相开展建设街道的热潮,一些并不富裕的乡镇政府领导为了不落后于其它乡镇也不惜代价,利用各种手段从农民手中集资,居然也在乡镇各大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至三层的漂亮楼房,整个乡镇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D乡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速度较其它乡快了许多,D乡的党委书记还被提拔到县里任职。 尽管D乡在县里和各项评比中获得“卫生乡镇”、“现代乡镇建设之星”等奖项,但绝大部分楼房闲置在街道两旁,无所用途。该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县,D乡又是其中较为贫困的乡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可想而知,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这些整齐漂亮的楼房只成为街道的装点。 然而更为不幸的事也发生了D乡,就在各街道建设完毕后不到两年,其中一条街道太窄,无法与国道衔接必须加宽,否则全市的交通规划就无法实施。这样,新建的长达1公里的楼房被迫拆除,甚至许多楼房到拆除的那一天也未曾被使用过。 一时间,民怨沸腾,议论不断,但事情毕竟已经过去。D乡仍旧处于贫困之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D乡党委书记被提拔到县里,体现了哪种效应的作用? (2)从整体情况看,D乡的政策目标存在哪些问题? (3)D乡之所以能够获得县里的各奖项说明该县的评估存在什么问题? 答:(1)颂歌效应。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8年 C、1992年 D、1994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名 B、2-4名 C、2-5名 D、2-6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21对染色体异常C、第23对染色体异常 B、第22对染色体异常D、第20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岁以前 B、6岁以前 C、12岁前 D、18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C、500-3000Hz B、500-2000Hz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C、音量问题(声音强弱不当)) D、音质问题(声音特征奇特,气息声、嘶哑声、鼻音过多、缺乏鼻音) E、音变异常(声音高低强弱变化异乎寻常) 16.“失去知觉、虚脱、全身惊厥”意味着癫痫的()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对 17.在下列各种运动项目中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运动是() A、长跑 B、短跑 C、体操 D、体操 18.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秒-30秒的是()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是 19.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必须经由() A、由班主任老师决定 B、由学校决定 C、须经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 D、由学生本人决定 20.一般在普通班,每班可以有随班就读学生() A、0-1人,最多不超过2个 B、1-2人,最多不超过3人

读《特殊教育导论》有感

读《特殊教育导论》有感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到参加十几年的特殊教育工作的今天,回顾一下,曾经的风风雨雨,感慨颇多,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一、特殊教育的产生 特殊教育的产生落后于普通教育上千年,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人们意识观念上的原因。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创造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了。在短短200多年的发展,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正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最大的由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共同组成的特殊教育体系。中国的特殊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的对象很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特殊教育界所指的特殊教育对象是狭义概念的特殊教育对象,通常称为‘残疾人’、‘残疾学生’。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我国各类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比例大小一次为:智力残疾儿童占65.96%,听力残疾儿童占10.58%,综合残疾儿童占9.87%,肢体残疾儿童占7.58%,单纯语言障碍儿童占3.54%,视力残疾儿童占2.22%,精神残疾儿童占0.17%。 二、我国残疾儿童少年分布方面的主要特点

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残疾儿童在分布方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1.男性残疾儿童多于女性。当时抽样定性的残疾儿童,男性大约多于女性四分之一,性别比达到124.87:100。男孩的残疾定性率为28.5‰,女孩的定性率为24.5‰,即每千名男孩中有残疾儿童28.5人,每千名女孩中有残疾儿童24.5人。按此比例推算,目前我国男性残疾儿童约有510多万,女性残疾儿童约有420多万。 2.残疾儿童人数和定性率随年龄递增。调查显示:残疾儿童人数4岁组超过500,7岁组超过1000;残疾儿童定性率4岁组接近2%,7岁组接近3%,1岁组接近 3.5%。这些数据符合生活实际。除先天因素外,婴幼儿由于处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意外致残的风险较少,残疾的数量相对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独立活动的机会和范围扩大,因病因伤致残的风险同时增加,某些先天遗传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因而残疾儿童人数和定性率随年龄呈现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学龄期残疾儿童数量占残疾儿童总数的76.5%,而学前期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23.5%,普及特殊义务教育的任务相当严峻。 3.乡村残疾儿童显著多于城市。我国残疾儿童的分布明显表现出城乡差异。残疾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约为3‰,城镇约为6‰,乡村约为9‰。这种差异反映在残疾儿童数量的城乡构成上,城市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 4.9%,城镇占13.5%,乡村占81.7%。可见,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残疾儿童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所以普及特殊义务教育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特殊教育学必读书目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3.《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5.《明日之学校》(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6.《民主主义与教育》(写于1916),[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杨汉麟译,作者:(英)伯特兰.罗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8.《学习,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9.《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10.《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主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11.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3.《世界教育思想地图》檀传宝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4.《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卫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15.《社会科学的哲学》张庆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年10月 16.《特殊教育导论》Daniel, Kauffman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休厄德、肖非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4出版) 18.《中国特殊教育基础》陈云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1出版)19.《特殊教育哲学基础》方俊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5出版)20.《特殊教育基础》盛永进 21. 言语治疗学:康复治疗学专业李胜利华夏出版社2007-06出版 杂志: 《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学报》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略,百度很强大,国人很牛A(不要抄一样了哦) 形成性考核(二)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题型:与期末考试一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不闻不问 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 B.立体思维 C.灵感思维 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 B.结论 C.方案 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题-汇总 - 拼音排序

一、单项选择题 ()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A达尔文B马克思C魏源D孟德斯鸠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A政策环境B政策主体C政策条件 D 政策客体 “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这是()A光环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从众效应 “意见完全一致时不轻易做出选择”,这属于()A效益原则B谨慎原则C客观原则D兼听原则 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派继续鼓吹“市场万能”的神话,其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马克思D马歇尔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的是()的利益。A全体社会成员B一部分社会成员C极少数人D统治阶级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阶断性B政治性C普遍性 D 权威性 互补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通过群体间的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形象说法是()A团体理论B知识理论C木桶理论D近因效应 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A人口爆炸B老龄化现象C 各种不平等现象D种族歧视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人的头脑中存在两个相互矛盾或者互不相容的认识,从而引起内心的苦恼和烦闷,这叫()A阿伦森效应B心理挫折C认知失谐D定型效应 认为政策也有生命周期的观点属于()A过程模型B系统理论C选择理论D批判理论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A系统性B渐进性C客观性D重要性 社会问题通常是指实际状态与下面哪种情形之间的差距()A社会期望B其它地区、其他人C社会需要D社会供求 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的是()A马克思B达尔文C孙中山D韦伯 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A经验联想B经验迁移C逻辑思维D直觉思维 西蒙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提出了()A经济人假设B理性人假设C有限理性模型 D 国家干预论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A威尔逊B托马斯·戴伊C拉斯维尔D理查德·罗斯 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特殊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13特教朴莹芳 第一章 1.特殊教育: 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者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2.特殊教育学: 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3.特殊教育对象: 是由于不同方面的原因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者称为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4.特殊教育的意义: (1)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2)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发展特殊教育,能是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因材施教; (5)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5.特殊教育的原则: (1)早期教育原则,即应尽早的抓紧时机,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与训练,保护残余感官能力,抓住教育和训练的“关键期”; (2)补偿教育原则,即在特殊教育过程中,要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用健全的器官来代替缺损组织的器官; (3)个别化教育原则: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制定个别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和采取个别化教育、个别化训练和个别化辅导的方法,这是量力性教育原则在特殊教育中的体现;(4)系统教育原则:即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从教育预防、教育诊断、教育训练、劳动就业这几个环节来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巩固特殊教育的成果,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6.特殊教育的过程: (1)教育预防 (2)教育诊断 (3)教育训练 (4)就业培训 第二章 1.外国特殊教育兴起,主要是盲聋弱智教育的产生: (1)1760年法国列斯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聋校,他也是手语创始人 英国布雷渥在英格兰创办第一所聋校 1817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哈特沃特创办第一所聋校 (2)1784年法国霍维(阿羽依)在巴黎创办第一所盲校 1832年美国盲人疗养院 布莱尔点字触摸文字 (3)伊塔法国智力儿童教育 2.《萨拉曼卡宣言》内容: (1)每个儿童都应享有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基本教育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