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重点填充(完整版)

心理学重点填充(完整版)

心理学重点填充(完整版)
心理学重点填充(完整版)

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心理学含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维基百科)

(2)心理学研究历程(流派及代表人物):

①研究意识经验的心理学。(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冯特)

②研究潜意识的心理学。(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③研究个体差异的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④研究可观察行为的心理学。(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⑤研究知觉重组的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德国心理学柯勒)。

⑥研究人性潜能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美国心理学罗杰斯)。

(3)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P2)

(4)心理学研究方法类型:总体而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相关方法和实验方法两类,其中相关方法又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和个案法。各种类型的研究程序不同,获取数据的方式不同,能够得出的结论也不同。(P13)

(5)冯特提出了什么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学的内省技术)(P3)

(6)心理学研究领域(定义):

①实验心理学考察多种动物共有的基本行为过程。它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主要研究感觉、知觉、学习、记忆、问题解决、信息交流、情绪、动机等心理过程的基本性质。

②生理心理学或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力图探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与行为、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相对简单的和高度复杂的行为,都应当有

③现在,发展心理学早已不在局限于研究儿童的心理了,行为的一切方面及其在个体一生中的变化情况都是发展心理学涉及的范围。(P10)

④人格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个体差异的领域。这样的差异反映的事实是:在相同的情景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翻译。人格心理学家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同时也努力探索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倾向于一致。

⑤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中的人类行为,尤其关注他人影响个体的问题。(P11)

⑥教育心理学考察学习过程的一切心理层面的内容,涉及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学生、教师、教学策略、讲授内容。

⑦组织心理学研究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像这种研究人事部门的工作、考察影响工作选择的因素都是组织心理学的主题。(P12)

⑧临床心理学主要针对异常行为进行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P13)

第二章:

(1)突触定义:①两个或多个神经元彼此发生联系的地方称为突触。(P30)

②课件:神经元之间信息受体的部分。

(2)大脑半球差异及对身体控制的特点:总体来说,大脑的左右半球是对称的。每一大脑半球上都有四个主要的叶,分别称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P33)虽然人类大脑的两半球是左右对称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重要的物理与心理差异,其中主要的物理差异是左半球的颞叶比右半球的颞叶稍大,主要的心理差异是大多数人的左半球在产生言语和其他协调肌肉反应中占优势。显然,这些物理差异和心理差异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的右脑半球主要控制身体的左边,左脑半球主要控制身体的右边。因此,个体的左脑半球控制右手和右脚,右脑半球控制左手和左脚。(P35)(3)静息电位定义:每个神经细胞都存储着一定数量的电能,即静息电位,它能

(4)神经元的具体功能:构成脑的基本成分是神经细胞,亦即神经元,它们产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P27)

第三章:

(1)青少年时期友谊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个体在对待朋友、父母以及异性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青少年个体由于心理学上的不安与焦躁,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最突出,拥有朋友的青少年一般都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学校表现也好,而在友谊方面有较多冲突的青少年往往在其他地方的表现也较差。(P59)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儿童进入学校学习,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变得更为广阔,而且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也促使其更为有意识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对他们而言,虽然与父母的交往仍然是其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特有的儿童亚文化群体中,通过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伙伴之间的矛盾,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他们在这种横向的人际交往中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使社会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P52)(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具体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及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社会的自

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P51)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四周左右。在小学阶段,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P52)

(4)青少年思维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已经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个体已经不再依赖于具体事物来进行运算和思考,而是能够抽象思维,根据概念提出各自假设,进行逻辑推理,严重假设,得出各自可能的结论。这种思维特点表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使他们能够分析各种复杂的哲学和政治学的文章,以及不同的社会现象,提出变革社会的思想。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个体逐渐建构了自己的认知观点。(P57)

(5)自我同一性的含义及提出者是谁: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①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②个人同一性;③社会同一性。(百度百科)提出者: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P65)

(6)成年早期社会化的中心问题:成年早期指20岁到35岁或40岁左右,其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成家立业。成年早期的个人会被社会期待肩负起成年人的责任和职务,其行为应符合该社会文化的要求。一个成年人如果不能符合社会要求,不能适应那些成人标准,他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会影响他成年中期各方面(工作、对社会的认识、家庭生活)的发展,也会影响他晚年的人生幸福。(P64)

第四章: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觉的定义、特点、作用):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变化。人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这种感觉能力称为

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示为E:1/R、(P76)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受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亦成反比关系。(P77)

(2)空间知觉的类型: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P82)

(3)知觉四个特征的具体内容(含义、特点、作用):

①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反映出来,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进行反映。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人从纷繁的刺激物中主动地选择少数刺激物并对其进行反映,被选择的刺激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其他刺激物就成了背景。对象和背景的转换,是知觉最基本的特点。(P85)

②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觉的刺激不完整的情况时,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仍然保持完整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P86)

③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从而把它标志处理,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P87)

④知觉的恒常性: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在视觉中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当物体的大小、形状、亮度、颜色、角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的知觉仍保持原

(4)错觉含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主观上,往往与经验、习惯、定势、情绪等心理或生理因素有关。错觉是普遍存在的,在各种知觉中都可能发生。(P88)

第五章:

(1)注意的特征、功能:

①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便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意识的集中性。(P101)

②注意的功能:

A.选择功能:周围环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中包含的信息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比较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抓住这些重要信息,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就十分必要。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B.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是人脑的一种比较紧张和持续的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才可能对选择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使其转换成一种更持久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

C.整合功能:有关注意对输入信息的整合功能,目前正处以研究之中。

D.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能提高人的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变化着的周围环境。(P103)

(2)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P105)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P106)

(3)注意的各个品质的含义:

①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是指同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P107)

②注意稳定性又叫注意持久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P108)

③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P109)

④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改变,主动地、有目的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P110)

(4)意识的定义:意识指个体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身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P98)

第六章:

(1)理解各学习理论的含义(大小标题):

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桑代克的常识错误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均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P120)

②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注重人类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注重学习过程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或图式结构。完形学派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均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代表。

(P122)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后有详述)(P125)

④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P126)

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P127)(2)学习策略概念及构成要素:通常,可以把学习策略看做个人学习方法以及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学习策略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认知策略涉及复述策略、精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涉及计划策略、调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等。资源管理策略涉及学习时间策略、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及心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人力资源利用等。(P141)

(3)记忆类型有哪些?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与动作记忆。(P130)根据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P131)

(4)长时记忆的概念:尝试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超过1分钟的记忆字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人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P132)

(5)掌握良好记忆的培养方法:

①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A.意义识记与理解记忆:进行记忆时,应尽量少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而多采用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的方法,理解的内容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记住的东西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法”。

C.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这是一种再认与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②掌握有效的记忆术。

A.定位法即所谓传统记忆术,是将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使地点位置作为恢复各个项目的线索。(P146)

B.联想记忆法是通过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而进行记忆的方法。

C.形象记忆法是对抽象的材料赋予一定形象而进行记忆的方法。

D.谐音记忆法是根据内容的读音,利用二者音调相谐产生的联想来帮助记忆的方法。

D.PQ4R法:目前最流行的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技术是PQ4R法。(P147)

③掌握有效追忆的方法。

A.利用联想追忆。

B.利用再认追忆。

C.利用放松追忆。(P148)

(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众多论述中,罗杰斯的学习理论最为突出,且具有代表性。

主要观点:①个人具有学习的潜能。②意义学习是学习的本质。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P125)

第七章:

(1)思维的基本特征:①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指的是思维能对不在当前的、不能直接作用于人脑的事物做出反映。②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即思维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事物间的规律。(P153)

(2)决策经验法则类型:不管是否合理,人们在作决策时总会依照一定的准则和

定锚与调整法则。

①代表性法则:在人们的经验中,总有一些特征是个体认为与某些事物有比较紧密的联系的。

②可利用性法则:很多时候,人们判断一件事情或一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往往是以自己能够回想到的这类事情的多寡来决定的。

③定锚与调整法则:很多时候,人们在对情况不是很明确的时候,往往会先做出一个估计,然后再根据自己对情况的了解不断做出调整。(P163)

(3)影响推理的因素:

①问题的性质:一般来说,推理的材料具体,推理就比较容易;对于抽象材料,推理就比较困难。(P158)

②前提气氛效应:前提的气氛会促使人按照这个气氛来接受或推出不正确的结论,这种现象称为“前提气氛效应”。

③赌徒谬误:这是在做概率推断时的一种常见现象。(P159)

(4)形象思维、常规思维的含义:

①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即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考活动。(P154)

②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思维或习惯思维,是指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原理、原则、知识,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P155)(5)思维与语言的联系:

①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P171)

②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

第八章:

(1)动机的含义: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P184)

(2)动机的分类(不展开):

①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②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P185)

③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分为长远的间接动机和短暂的直接动机。

④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⑤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P186)

(3)各个动机理论含义:

①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P187-188)

②归因理论:海德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来说,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次不一致;如果归因为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次一致。(P188)

③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德西和莱恩提出的,又称认知评价理论。这个理论从人的内部动机出发,强调人的兴趣感、能力感、控制感和主动感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

④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概念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P189)

⑤成就目标理论:20世纪80年代,尼科尔斯和德维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

功建构了评价标准和原则:其一,任务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的要求;其二,自我标准,主要看个体现在是否能比自己以前做得好;其三,他人标准,主要看个体是否比群体中其他人做得好。(P191)

(4)情绪有哪些外部表现: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做表情。这种外部表现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

①面部秒前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状态。(P194)

②姿态表情可以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

③语言表情:除秒不表情、姿态表情外,语音、语调等语言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P195)

(5)心境、激情、应激的含义:

①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P193)

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③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P194)

第九章:

(1)智力的定义:在心里学上,一般认为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能力,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P210)(2)智力的发展趋势:人类的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并存在一般的发展趋势。一项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智力在11、12岁以前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2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状态指导30多岁,之后开始出现

下降,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P227-228)同时,智力优异者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发展的时间也长;智力落后者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存在提前停止发展的倾向。对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的发展研究发现,液态智力在中年以后开始下降,晶态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有稳定上升的趋势。(P228)

(3)智力测验的条件(不展开):合格的心理测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标准化、信度和效度。也就是说,一个心理测验要想被广泛接受,就必须经过标准化,必须具有符合要求的信度和效度。标准化是指编制测验时应当遵循的规范化步骤。(P218)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分数的可靠性和一致性。(P219)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所要考察的心理属性的有效性,即准确程度。(P220)

(4)离差智商、心理年龄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韦克斯勒/比纳和西蒙

(5)二因素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863-1945)在研究智力时开创了因素分析方法。斯皮尔曼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不同智力测验上的成绩高度相关,由此认为存在一个一般智力因素或称G因素,它是所有智力活动的基础。同时,人们通常还有出色的特殊能力,与特殊能力相关的因素就是智力的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因此,斯皮尔曼(1927)的智力理论被称为智力的二因素。(P210)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简单明确,为智力测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后的智力测验理论大多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智力三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49- )强调智力在问题解决中的认知过程,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1985,1988),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即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成分智力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涉及三个成分,即元成分、执行成分和获得知识的成分。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亦即个体善于从经验中得到启发与顿悟的创造能力。情境智力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到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

(7)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43- )在多种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论(1983,1998,1999),亦称多元智力论。他确定了人类有效适应环境的九种能力,每种能力都相对对立。这九种能力分别是: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也就是说,加德纳认为人类并非只有一种智力,而是有多种智力。(P214)

第十章:

(1)人格类型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气质、性格两方面: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例如,气质类型说和性格类型说。

①气质类型学说:气质类型学说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前460-377)的体液说。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来解释气质的生理机制,他依据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的相互组合的特点,把高级神经系统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P251)

②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它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性格加以分类。A.斯普兰格类型学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根据人们认为哪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将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B.霍兰德类型学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按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P253)

(2)人格特征的含义:①独特性与共同性:由于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所以,个体的遗传、环境、教育及主观努力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人格特征。同一民族或地域的人群,由于共同的地理条件、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决定了人格中包含了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同一年龄阶段的群体,

②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P241)

③稳定性与可变性。任何一种人格特征都不是在某一短时期内形成的,它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因而,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人格的稳定性。随着生理的成熟、环境的改变和个体实践的不同,人格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④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既是生物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因此,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社会性则是人格的本质特征。

⑤功能性:一个人一旦形成某些人格特点,这些特点反过来就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处事态度、工作方式,甚至会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P242)(3)性格特征的含义:①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是性格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特征。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的程度及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和不良好品质方面的性格特征。④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风格方面的差异。(P265)(4)艾森克/卡特尔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单元,通过分析人格特质的特点,可以揭示个体的人格结构。②艾森克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由精神质、内外倾性和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等三个基本维度构成。(P248)

第十一章:

(1)一般适应症候群的含义及过程:一般适应症候群是在长期或过度性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反应。雪莱将整个适应过程的生理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这个三个

来,进入警觉状态,以抵抗压力。(P273)②抗击阶段。这一阶段,个体会尝试抵抗,不断调适自己,生理功能大致恢复正常,这表示个体已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是,如果压力一直持续,个体的能量就会被耗尽,适应能力也会随即下降,最终出现第三个阶段。③衰竭阶段。个体长期持续暴露于压力下,对压力源的抗击能力会消耗殆尽,部分警觉反应阶段的症状重新出现。如果压力仍然存在,那么,个体将耗尽免疫系统与身体能量,最后导致崩溃。(P274)

(2)压力应对的两类方法是什么?应对方式种类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问题指向应对与情绪指向应对。从应对的指导性不同把应对方式分为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前者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事件或问题的,而后者的应对策略是针对个体的情绪反应的。(P283)

②预防应对与斗争应对。预防应对是针对压力源采取的预防策略,企图躲避可能的压力源或扩展应对资源。斗争应对是针对压力源采取的斗争策略,企图减轻或打败存在的压力源。(P284)

(3)压力的性质及作用:综上所述,压力是个体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实际和认知能力的不平衡而运气的一种通过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状态。(P271)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压力的影响作用,可以将压力分为三种:压力的生理反应、压力的心理反应和压力的行为反应。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P271-272)其一,压力是一种身心反应。其二,压力也是一种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状态和情境。(P272)

①由压力所导致的胜利奋勇可分为紧急反应与一般适应症候群。

②压力的心理反应:短期的生活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会伴随着压力的消失而消失,不一定会对人产生不良影响。而过度压力所引起的心理上的负性情绪体验,会对人的

无助。(P274)

③压力的行为反应。当人们遭遇过度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下列异常行为:①工作或学习表现失常;②工作或学习中的拖延行为增多;③每天需要服用药物;④为了缓解压力,比平常和更多的酒、抽更多的烟;⑤常有自我防卫或自我解释的行为,例如逃避现实或过度猜疑;⑥无法集中精神或完成一件事,对时间控制经常出差错;⑦人际关系失常,社交退缩;⑧很难放松,坐立不安。此外,还可以看到有些人表现为重复行为(比如不断洗手)、吸毒、强迫性的饮食障碍、改变睡眠模式等。在严重而持久的压力影响下,则会产生多方面的精神崩溃,可能出现能力耗竭的现象,甚至出现自杀情况。(P275)

(4)压力的产生阶段:①刺激产生。压力源于刺激。刺激一方面来源于外在的压力情境,另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的心理需求,即个体的内在需要、期望或目标。压力往往源于内心的需要与外在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的结果。②感受刺激。刺激只是潜在的压力源,只有当个体把这种潜在的压力上升为一个压力事件时,它才真正成为压力源,产生压力反应。③认知威胁。当个体感受到刺激构成对自己身心的威胁,并确认了危机的存在,形成了威胁感,则形成了压力动态过程的第三个阶段。(P272)(5)压力所导致的生理反应类型。(如前所述P273)

(6)青少年最主要的压力源:根据我国许多学者对青少年的压力源的调查研究,可以把当今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压力归纳为显性压力和隐性压力两大类。①显性压力:A.学习压力。B.人际压力。②隐性压力:身心发展的压力、异性交往的压力。

(P279-281)

A.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减轻学习压力。

B.帮助学生科学减压,减轻考试压力。(合理期望、积极暗示、科学用脑、学会放松)

C.指导学生简历健康的人际关系,减轻人际压力。(提高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教会学生交往技能、搭建师生互相信任的有效沟通平台)

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

A.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帮助学生获得主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建立对学生积极的信念、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B.培养学生的情绪智慧,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策略。

C.为学生提供宣泄途径,让学生学会合理宣泄。(细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为学生提供宣泄的机会和场所)

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勇敢迎接人生挑战。(P290-296)

(8)应对的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注重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和情境变化性,认为应对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评价、个体所拥有的应对资源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P286)

第十二章:

(1)理性情绪疗法的类型:辩论法、假设最坏的可能、角色扮演分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的情绪想象(P317)

(2)行为主义心理辅导技术的类型:

①系统脱敏。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慢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个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

②满灌疗法也叫暴露疗法、冲击疗法。(P314)它开始就让来访者进入自己最恐惧或焦虑的情境之中,给他一个强烈的冲击,同时不允许采取堵耳、闭眼、哭喊等逃避行为。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快速、充分地向来访者呈现他害怕的刺激,当他实际体验后感到并不是那么害怕,恐惧感就会慢慢消除。

③厌恶疗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物理刺激(如适度电击、橡皮圈弹痛等)、化学刺激(如难闻气味、呕吐剂等)和想象中的厌恶刺激(如口述某些厌恶情境,然后与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

④消退技术是通过削弱或撤除某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来减少该不良行为发生率的程序。一般常用漠视的方式,达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消退技术的适应症包括多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神经性呕吐等。(P315)

⑤代币技术又称奖励强化技术,是一种通过奖励(即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办法,即当来访者一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表现时,就立即给予代币奖励,使该行为得到强化。(P316)

(3)学校心理辅导的分类: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发展性心理辅导。面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保健工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层次,预防性心理辅导。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上、心理上及生活适应上有可能发生问题或问题刚出现苗头的学生。(P309)第三层次,矫治性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重大问题的不正常状态,或者是性格出现偏差等非常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P310)(4)心理健康: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

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基于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心理功能的状态。(P318)(5)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P327)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上课讲义

智慧树知到《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 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精)

中学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考试依据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考试时限 90分钟 三、考试题型与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五)案例分析或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四、考试范围如下: 一、单项选择 1.对从动物到人类的种系演变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称()。 A.个体心理研究 B.群体心理研究 C.种系心理发展研究 D.动物心理研究 2.从初二年级起,少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向理论型转变。 A.实践型 B.经验型 C.形象性 D.抽象性 3.一些教师严厉惩罚学生时,希望借此产生“杀鸡吓猴”的效果,却不知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 A.积极观察模仿学习 B.消极观察模仿学习 C.外部强化学习 D.自我强化学习 4.学生出于想要了解与理解知识、想去应用知识的愿望而醉心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这种

学习动机是()。 A.外部动机 B.辅助动机 C.内部动机 D.错误动机 5.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引发认知冲突具体策略的是()。 A.呈现与学习者的错误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者观点 B.对学习者所具有的错误观念进行批判 C.指导学习者加强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监控 D.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6.从问题解决的基本实践目标出发,可以把问题解决的教学大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A.基于目标的教学,基于任务的教学以及基于技能的教学 B.一般性问题解决的教与学、研究性教与学以及创造性的教与学 C.启发式教学、灌输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 D.策略性教学、任务性教学以及目标性教学 7.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 A.社会舆论良心 B.法庭 C.警察 D.监狱 8.下列属于心理不健康表现的项目是()。 A.适应中学学习与生活 B.乐于与同学交往 C.自尊自爱 D.仍像幼儿那样幼稚 9.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学生的差异属于()。 A.感觉通道差异 B.记忆类型差异 C.专门能力差异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4 级临床本科《医学心理学》试卷姓名:学号: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 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A.单纯生理反应 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A.性情敏感 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 激状态D.高度紧张职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 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 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A、B 两项都是 D.A、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8. A 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A.病因 B.诊断 C.治 疗 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乐观 D.悲喜有节制 10.在个性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家庭因素

最新版精选2020医学心理学完整版考核题库15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医学心理学考试158题[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二级 2.指导、合作 3.病人角色 4.角色行为阙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 5.一级 6.医学模式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认知歪曲模型”是以______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对抑郁症等适应不良行为问题的解释。 8.系统家庭治疗过程中的原则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9.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0.常见的性偏好障碍有那些、、、: 11.癔症常见的类型有:和两大类型。 12.昏迷病人、精神病人的求医属于_____。 13.医患交往的形式有___、___。 14.病人的心理需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 15.拒绝执行医嘱,部分地执行医嘱,诊疗过程中擅自停止执行医嘱 16.技术水平的交往,非技术水平的交住,病人的依从性。 17.焦虑,退化,主观感觉异常

18.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某些最新进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9.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和 20.行为疗法的常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21.医患交往水平主要包括___、___、___。 二、解答题 22. 23.①与个体直观的利害关系;②利害关系的大小;③与个体价值观的联系(引 起羞愧愤怒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反应);④必对应教源形成的原因进行归因,属 于可控性或不可控性的;⑤个体能否应对;.⑥饭期应遨事件的发展倾向。 24.积极: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造度的心理应道是维持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消极:生理功能的损害 心理理功能的损害 社会功能的损害 25.心理理功能的损害 三、单选题 26.观察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27.环境幽雅、清洁、安静、舒适2增进医患关系3选用方法的针对性4充分鼓励患者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5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6科学性与施治相结合的原则7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在开始评定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定方法和要求向被检查者交待清楚,待他完全明白后,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自评者或有其他特殊情况者,可由工作人员逐条念给他听,并且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把问题的本意告诉他,评定的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个星期”。在评定结束时由工作人员仔细检查自评表,凡有漏评或者重复评定的,均应提醒自评者再考虑评定,以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28.获取信息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2015复习提纲中学心理学题

一、填空、单选、多选 1.(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P1 2.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P2 3.(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P3 4.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P3 5.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P3 6.人格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心理活动对象的取向和选择。P3 7.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3 8.(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P4 9.(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P5 10.(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的程度。P5 11.(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的程度。P5 12.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P5 13.影响生理学人物的有(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P9 14.(赫尔姆霍兹)所倡导的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以及“无意识推理”理论,迄今仍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知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P9 15.(费希纳)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教授,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P9 16.(冯特)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P9 17.冯特的弟子(铁钦纳)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注意心理学派。P9 18.(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P10 1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P10 20.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P11 21.完美注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P11 2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费罗姆)。P12 23.人本注意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P12 24.对来访者提出(无条件地积极关怀)的是罗杰斯。P12 25.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坏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P23 26.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组成。P25 27.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 桥脑和中脑)。延脑有(活命中枢)之称。(下丘脑) 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P25 28.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性激素和泌乳激素)三种 激素。P27 29.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 成。P28 30.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 件反射活动)。P29 31.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 神灵所集”。P29 32.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第一机 能系统叫动力系统,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 和储存的系统,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P30 33.(视觉区)位于大脑皮层后端的(枕叶)内。(听 觉区)位于皮层颞叶上缘。人的运动区主要在(中央前 回)。P31 34.(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 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谢切诺夫)把反射的概念 推广到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上,认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 的生物的一切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P33 35.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P33 36.(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的反射。 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见梅子的时候会流口水, 是(条件反射)。P34 37.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闭锁 性、社会性)三个特点。P47 38.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意识高涨)和 (反抗心理)。P52 39.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 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P66 40.刺激—反应理论是由(桑代克)创立的。桑代克提 出三条学习定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P66 41.(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 的学习理论。P66 42.布鲁纳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P66 43.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P66 44.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顺向迁移) 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 平,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P68 45.(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 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 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特殊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 种学习中去。P69 46.(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支持的 是(经验概况说),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觅食” 实验支持的是(关系转换理论)。P69 47.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三种形式。P73 4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 和(智力技能)两种。P75 4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道德行为)四部分P80 50.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P82 51.前习俗水平对应(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 习俗水平对应(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P83 5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 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P86 5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个别 属性的反映。P101 54.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包括(平衡 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P103 55.(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每一 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P103 56.(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 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P105 57.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特性。 P109 58.(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做直线的加速或 减速运动或做旋转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P117 59.(运动觉)为人体提供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 感觉。(知觉)是对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整 体的反映。P118 60.运动知觉主要包括(真知动觉)和(似动知觉)两 种类型。P123 61.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P125 62.(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 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 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记忆 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P137 63.(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可以影响短 时记忆的容量。1分钟以内的记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P145 64.(再学法)根据初学和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来计算 保持量。(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 序。P149 65.(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 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 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6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P168 67.聚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发散思维包括思维 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三个主要热的。P172 68.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 种。

医学心理学整理版本

1、神经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旨在了解大脑整体及其不同部位在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或出现某种心理活动时所发生的变化。通过直接观察个体在不同意识状态下(如睡眠、清醒、思考、情绪紧张)大脑各部位的活动情况,推论和解释大脑分区的功能情况。对于行为异常者也可以将所获的资料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2、情绪状态:一般分为三种,各有其特点。 心境:是指一种比较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情绪状态。心境的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和弥散性。 激情:是一种短暂的、激烈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主要特点是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是指突然发生的紧急状态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特点是超压性和超负荷性。 3、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涉及的时间分类: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回顾研究、前瞻研究。 根据研究涉及的方法分类: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4、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儿童心理卫生: A、儿童期新生发展特点 1、新生儿期 2、乳儿期 3~4个月开始出现初步记忆,6个月有深度知觉 3、婴儿期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 4、幼儿期第一反抗期 5、学龄期 B、儿童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 新生儿期和乳儿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母乳喂养(营养、母爱和安全感)、亲子联结(父母创造条件对孩子的感官、动作和语言进行训练,让孩子能够接触更多的刺激和摄入更多的信息;父母通过亲昵、拥抱和抚摸等体肤接触和言语情感交流。 1、) 2、婴儿期心理卫生注意要点加强语言训练、丰富感官刺激、培养良好习惯 3、幼儿期心理卫生注意要点营造和谐氛围、父母以身作则、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摆正孩子地位、多给表扬鼓励 (二)青年心理卫生: A、青年期心身发展特点 5个 1、生理方面的成长 2、自我意识开始确立 3、情绪敏感不稳定 4、人格逐渐形成 5、性心理不断成熟 B、青年期心理卫生的注意要点 3个标题 1、社会适应问题(自我矛盾、生物、心理、社会之间的矛盾、社会对少年认知态度的矛盾) 2、情绪情感问题(受到挫折和打击时,出现情绪低落等,甚至非理性行为;辅导和训练青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 (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 第一章绪论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 (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 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 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 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 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 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 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Gibson 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 性。 (37页)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 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 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 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 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 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43页)结构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 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供大于 求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 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 应(Object-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 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 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 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 线段,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 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 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 应用。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 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 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 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 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 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属于知觉选择 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因而称作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 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 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 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 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 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 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 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Treisman认为注意选择不 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 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 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 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 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 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 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 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 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 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 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 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 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 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Kahneman(1973)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 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 Bobrow(1975)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 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 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 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67页)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 Gelade(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 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他们区分客体 (Object)和特征(Feature),将特征看作 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 些特征的结合。他们认为,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 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 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 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 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 客体。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两种记忆说(填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 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 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 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 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 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 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72页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两 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 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 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 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

中学心理学整理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8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9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 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 决实际问题) 10我国1980年出版的潘shu主编教育心 理学一书,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教育心理 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教 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缪世成编写了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879年冯 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额建立第一所心理 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 志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 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①连 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 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个体就将环境因 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 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有机体面对一 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 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 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顺应, 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 化,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 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 自身原有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 的情境。同化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最近 发展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 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 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 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 式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 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 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自我同 一性的形成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和 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 中阶段) 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 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 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 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 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 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 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 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 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 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 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 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 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 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 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 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3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 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 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 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 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 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学习也会促进学生 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 学习做好准备。(动态) 3关键期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 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 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 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 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 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等。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 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4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 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 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 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 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 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 段。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 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 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 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 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 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 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 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 具体事物的支持。㈣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 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 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 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认知 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3平衡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 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 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 渡状态。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 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 态,正在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适 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 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人格的发展 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 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 征。2、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组成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 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 殖器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婴儿期(基本 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期 (自助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学前期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勤奋感对 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 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 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 我调整对绝望期的冲突)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 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 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 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 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 成)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 计划和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 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2、认知 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 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 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 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 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 影响和干扰。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 国)4立法行,执法型和司法型 学习风格差异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 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 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 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 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 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 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 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 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 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 习和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 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 究院发展心理学博士霍尔德。加德纳提 出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 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 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 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 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 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 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 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