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内容摘要

汤显祖的作品给人沉思与启迪,他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并用写作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本文旨在对《牡丹亭》文本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内涵,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性格特征

序言

《牡丹亭》的故事题材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汤显祖把一个几千字的话本小说敷衍成长达55出的传奇作品。倾注了他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蕴含了深沉的感怀身世的自况内容。《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杜丽娘的情感历程: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闹殇、魂游、幽媾、回生--在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奇幻历程中,汤显祖洞幽烛微地展现了这位怀春少女的内心世界,从而宣告了人类真情至性的不可抗拒和不可抑制性。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牡丹亭》写于明历二十六年,当时明代社会已出现了衰落的现象,为挽救这种即将灭亡的局面,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把“三纲五常”定为“天理”把人民的生存欲求,男女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理想视为“十恶不赦”的人欲,把“情”看作不可理喻的东西,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正常感情和欲望,教人们牺牲自己的现实幸福,以封建纲常为准则,维护封建道德纲领,这种情况下,汤显祖提出了“情至”的观念,肯定歌颂“情”和“人欲”背叛理学揭露“理”的罪恶,提示“情”与“理”之间不可调合的矛盾,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牡丹亭》的创作。讲述的是:南宋时南安府太守杜宝和夫人甄氏,膝下无子,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杜丽娘,杜丽娘的面貌端妍,精巧过人,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她在“娇莺如语,眼见春如许”的大好时光里,终日独居绣房,内心蕴藏着隐隐的苦闷,与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杜丹亭畔,后因极度思念梦中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三年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杜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杜丽娘鬼魂欢聚,杜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开棺使得丽娘复生,结为人间夫妻,携其赴京应试,柳中状元,却被杜宝当做盗暮贼予以惩办,后在皇帝干预下,翁婿相认,一家团圆。

二、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汤显祖曾在《复甘义麓》中说:“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他认为情有善情和恶情之分。而在《牡丹亭题词》中,他指出:“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也。”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她为情而生,而死再生,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爱情的摧残和压制,更反映出一个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质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封建专制所不能制止的。

杜丽娘本是一位才貌端妍,聪慧过人的官宦千金,《四书》能逐一记诵,摹卫夫人书法几可乱真。作为父母掌上明珠般的独生女,她非常孝顺;作为女学生,她对塾师陈最良十分尊敬。但就在这位娇小姐身上,同时也表现出她对美对爱,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追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朱门深宅,除了父亲与塾师再也见不到任何男性,因为无聊在绣房中午睡一会儿,就会被父母训一顿;衣裙上绣一枝花儿、一双鸟就被母亲视为邪思妄念;自家的后花园更是从来没有涉足过。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越发引起她的苦闷与不满。她的青春暗淡无水,心灵孤寂而压抑,在严酷的封建禁锢下,杜丽娘柔顺、温良、稳重。但内心强烈渴望冲出牢笼自由的生活,杜丽娘父母想把女儿塑造成贤妻良母,只学针织不够,必须教女儿读书,嫁人后能知书达礼,相夫教子,符合封建道德标准。于是,请来了除了几句诗经外,什么不会的秀才陈最良,只知道《关睢》是宣扬“后妃之德”,尽管陈最良在讲解《关睢》诗的时候,把《诗经》曲解为《诗》三百,一言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但聪慧的杜丽娘在诵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的时候,却意识到了《关睢》的爱情主题,骚动的情欲油然而生,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唤起了她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发出了“关了的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能人而不如鸟乎”的感叹。更深感闺寂寞和青春的虚度。“闺塾”一出,就是她青春觉醒的开端。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诗经.关睢》篇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于是在这古老的恋歌的启发下,在丫环春香的引导下,她背着父母游览了后花园,并由此燃起了热爱自然,珍惜青春,追求爱情的强烈火焰。杜丽娘的天性是“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娇莺软语,眼见春光如许”是她内心感触独白。短短的一句话就揭示出杜丽娘的思想与封建礼教的矛盾。由此她迫切感到应珍惜青春,满足感情。以致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大胆的白白梦,梦中与一青年书生千种风情,万般缱绻,恣一时之欢。实现了现实中绝对不能实现的心愿。

这里,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显然是以“欲”为基础,是“欲”--“情”,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追求张生是“情”--“欲”截然不同。杜丽娘并不是“先爱上了柳梦梅再去梦中幽会,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由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的梦中合欢,由此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这正是剧作家所主张的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情”。本来,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青年男女自由产生的相慕之情就不被传统观念容忍,至于“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之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而汤显祖在剧中却大加张扬,它其中所蕴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地要比一般歌颂爱情来得更加强烈,更具时

代色彩。

三、因情而梦,而梦而亡,情之所至,死而复生

杜丽娘在毫无顾忌的追求中,经历了由梦怀情,由情而死,由死复生。杜丽娘真正与环境和自己的封建礼教意识的冲突始于惊梦。她满怀对异性的憧憬而入梦。因此,自然出现了梦中幽会的场面。作者按照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在幻想中让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发生了道学家们所不齿的“野合”之事。作者写作时笔墨十分大胆,通过花神之眼之口,描写了两人做爱的详细过程。这是她性格的第一个高潮。她在梦中发泄了长期积累下的如火一样的热烈的欲望。理学家认为,男女互慕之情是不应该有的,而在这种情之下的原动力男女之欲更应该用礼来压制,放任欲望是不能允许的,对女性来说,对于性欲的追求尤其是罪莫大焉。而作品中把一个青春少女的这种本能欲望的觉醒完全以正面的笔墨加以肯定,可见作者从情反理的倾向是何等强烈。这种无所顾忌,是对理学的大胆挑战。

接着,作者用浪漫的手法,展开了奇特的情节。杜丽娘顽强地追求这个梦境中的异性,在现实生活中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的欲望不敢有任何公开的流露,于是,她在现实生活中与环境和个人的封建礼教意识发生了不可调合的冲突,只能以死殉情。她旧地重游欲寻旧梦,但伊人已不可见矣。于是她亲手画了自己的写真,置于匣中,然后一病而亡。父亲按她的遗嘱,将她埋在梦见柳梦梅的花园中,将装有写真的匣子放在墓前。柳梦梅赶考路过此地,见着这写真,一见钟情。于是杜丽娘的鬼魂赶来与他相会。只因这真情未灭,感动冥王,又让她还魂,破棺而出,与柳结成夫妇。这一段情节从现实角度看,是荒诞离奇的,不可想象的,但从其凝结着作者的情感角度信念角度看,又是真实的。正是在这里,她的执着的追求的性格特色表现得最为充分。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可见其强烈到了何等地步。

杜丽娘的那种不懈追求的精神,还体现她在对爱情的至真至情,她对“情”的追求超越生与死的界限,“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表现杜丽娘的“至情”,她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梦中情人,她在幽冥中找到了,杜柳的私自结合,只有在超脱现实中实现,幽媾以后,杜丽娘的追求不仅仅是情欲的满足,伴随而来的是与柳梦梅的两情相契,“生同室,死同穴”,这正是两心相印的爱情誓言!体现了杜丽娘爱情的坚定和忠贞。从欲望升华到爱情的境界,这样爱情值得我们去追求和赞美,这里,杜丽娘完成了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欲望追求到爱情的升华,是“继身”的死亡的悲剧之后而出现的追求“心”的解放的颂歌!正如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后而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入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这里,情已经变成了一种超验的对象,被神华了,它可以脱离肉体,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和支配性。死而复生,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是作者处于现实的束缚中,不愿把自己崇高的自由感情和生活理想,屈服于封建礼教之下,才从

想象中创造出具体这种超越生死的力量的爱和体现这种爱的杜丽娘的形象,并从这一形象透露了死是封建制度使之然,打破了封建制度便可以生的思想倾向。换句话说,作者“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勉强摹仿旧的斗争。”我们知道,人是完全存在于一种双重服从的制度中的:一方面,人受到生物规律,自然的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必须服从决定着他的文化发展的社会制度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情反映的应当是人的社会,而不是他们的自然属性。因此,杜丽娘做“鬼”时虽得自由,一旦“回生”,置身于丑恶的人间,便仍不能摆脱封建礼教的桎梏了。丽娘回生后,梦梅急欲与之完婚,她却突然板起面孔,说要“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自己“比前不同”了:“前夕鬼也,今夕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这个转折,乍看似出入意料,但细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却是合情合理,鬼在行动上和心灵中是不受现实道德辖制的,可以自由地按自我的意愿行事。而一旦回到现实,各种社会意识和伦理道德因素就会马上把人的心灵包围起来,要实现理想的爱情,获得身心解放的胜利,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因为她是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千金小姐,不可能一下子完全甩掉沉重的封建意识的包袱,仍然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暂时压抑了自己心灵世界中“欲”和“情”这两个低层次的冲动,自觉接受社会性理知的规范,向社会性情感的高层次升华。因此,她拒绝了柳生的要求,坚持“人须实礼”并拼命催促柳生上京赶考,求取功名,以期通过这些手段,完美地实现情欲的目标,从而获得自我实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于人的思想影响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也可以看到作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阵营中的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彻底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焚笼的。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爱情的社会性,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特质中渺小的一面,通过丽娘的妥协,作者把她的“情”社会化、伦理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顽强而坚决的斗争,她的婚姻才终于获得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认可,从而,“情”与“理”的矛盾得到了统一,杜丽娘也在作者的幻想中获得了身心解放的融合,取得了爱情的胜利。

四、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是作家美好理想的风光。杜丽娘有着情真意切、一往而深的心灵;有着一灵所至、咬住不放的性格;她有着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精神。她憎恶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扼杀,而敢于以自然情欲向封建传统道德挑战。知其当为而不能为的痛苦和知其不能为而为之的勇气,构成了杜丽娘性格的独特色彩。正是在这种独特性格的支配下,她九死一生,终于取得了爱情的胜利,唱出了那个时代贵族妇女的悲歌,也谱写了一曲追求理想、自由、幸福、解放的颂歌。但她又不同于崔莺莺和林黛玉:莺莺作为一个已许配人的相国小姐,竟敢冒身败名裂之险与自己心爱的“白衣秀士”私订终身。把考取状元斥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黛玉从小就不劝宝玉去“立身扬名”,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杜丽娘则要“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心向往“得傍蟾宫折桂之夫”。可见,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门当户对,鄙薄功名宝贵和父母

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而主要在于从肯定“人欲”的合理性和歌颂“人欲”战胜一切来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从而曲折地发泄了对极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的不满和反抗。杜丽娘的胜利,是以作者梦幻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是历史环境和作者思想特质使然。在这个阶段,杜丽娘虽说“情”与“理”表面上看来是取得了妥协,但这种妥协是以情的胜利作为前提的,而理是战败者,只是靠了这样一种陈腐的形式,才勉强维持住了脸面。当然,由这个结局也可看出作者的“情”,归根到底,也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并非是压倒一切的、绝对的。杜丽娘所在的时代,传统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的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妇女的身体和精神,为礼教殉身的妇女,杜丽娘根本没有机会邂逅一个少年郎,只有在梦中寻找,对于爱情她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觉醒,依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爱情带来火一样的煎熬耗尽了她的性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她和阎罗王讨价还价,得以做个自由的女鬼寻觅自己的爱人,就这样靠写真,幽媾,还魂,“曲线救国”。她大胆地爱,大胆的婚走,一种理想化的至情在实际生活中变异,又在幻想中归复,总算和柳梦梅结为夫妻,从杜丽娘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中人内心的渴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的坚定和执着。杜丽娘的一梦而亡,因梦生死,这样的爱,何等壮烈、何等动容、何等英勇。

五、杜丽娘性格的社会内涵

杜丽娘的胜利,是以作者梦幻的形式来实现的,这是历史环境和作者思想特质使然。作者写“梦”实际就是写生活,只有深刻了解生活,才能善于写“梦”;唯其善于“梦”才能显露出生活的深广。因此,《牡丹亭》这出“戏”,就远非单纯地在叙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了“极丰富的生活由纯粹的精神作用升华的一个象征世界”了。

杜丽娘的形象,是作者对于“情”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解的具体体现,也是作者伟大和渺小相结合的思想特质的具体体现。她因情而梦,因梦而亡,情之所至,死而复生。这样的情节,若只以常理来推断,是虚幻而不实的,但是以“情”的逻辑来分析,却又是完全可以成立的。杜丽娘是一个“情之至”者,而她的这种“情”却深受封建社会的“法”和“理”的压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汤氏说“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这体现了汤氏思想特质伟大的一面。但他所描绘的“情”与“理”的对立却不可能反映出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本质,作者没有也不可能把它理解为整个阶级斗争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情”与“理”的对立有时是尖锐不可调合的,有时则是可以调合的,当“情不悖理”、“理不伤情”时,作者非但不背弃“理”反而要借助它来保护“情”的合理存在。这种模糊不定的情理观,深刻地表明作者对整个封建制度存在着幻想,导致了他开始时尖锐提出的社会问题,最终又不能不借助于梦幻才得到解决。整部《牡丹亭》,就是他以“情”格“理”,最终又将“情”“理”调和成一场大“梦”。前面已经说过,他的情梦观是导源于禅宗思想的,这便是不可避免地使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

批判存在很大局限,不可能把“情”的阶级属性揭示出来,找不到“真情”实现的正确途径,而只能用宿命论的观点来加以解释,他把杜柳的梦中幽欢看成是“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这是佛家的说法,“景上缘、想内成”是比喻因缘短暂,是不真实的梦幻,而“因中见”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造合而成的;把杜丽娘的“真情”看作“不是前生断、今生怎得连”的姻缘之分是“婚姻薄上前生就定下的。”并把杜丽娘对“真情”的追求放在梦中溟漠中,放在花神和判官的保护下去实现,而且杜丽娘重回现实世界最终又不得不依靠皇帝来解决“情”与“理”的矛盾,整部作品流露出“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的悲衰情绪。这不仅暴露了作者思想特质中渺小的一面,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了作者唯有“梦境”才能寻求出路的苦心孤诣。作者站在比较开明的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体验到封建理学是人性发展的障碍,要求冲破禁锢,却又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结果不得不向佛经寻找寄托,利于神权来调合这个矛盾,因为神权有时候是可以超过君权和亲权的。

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性格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求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月北京第一版

[2] 汤显祖,《牡丹亭》华夏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 郭育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4] 赵山林,《汤显祖与唐代文学》原载于《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7月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36-137

[6] 原载《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7] 刘彦君,论汤显祖的自由生命意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P41、P152

[8] 张俊,《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6年5月1日第一版

[9] 徐顺生,中西浪漫主义,戏剧中的情与理---《牡丹亭》与《欧拿尼》比较,原载于

《学术研究》1998年9月

[10] 冯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P385

[11] 林庚,中国文学史,厦门,国立厦门大学出版,1947,P376

目录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特征| (1)

一、《牡丹亭》的创作背景 (1)

二、苦于幽闺,乐于梦境 (2)

三、因情而梦,而梦而亡,情之所至,死而复生 (3)

四、捍卫爱情,勇于抗争 (4)

五、杜丽娘性格的社会内涵 (5)

参考文献 (7)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明代流传很广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中的女主角,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并且经由《牡丹亭》而闻名于世。《牡丹亭》中的许多部分还沿用了话本中的故事情节,如:【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着话本中的若干原句。下面是给大家的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丽娘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舞台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 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

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 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 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中外电影爱情观的比较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社会上甚至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以爱情的追求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们缺爱,愿爱,渴望爱,说的夸张点,没有爱情仿佛他们都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当然很多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其实这种观点固然执着,但也从另一面说明爱情的重要性。而电影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往往映射着爱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特点。 东西方不同的人们在对待爱情时会有不同的选择。这其实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影响不无关系。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个体目标。对于自己,却处于一种“缺席的在场”,女性似乎注定是一个奉献者,为了丈夫和子女,她们可以牺牲一切。且不说古代女子,即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敢于为了自己的爱而放弃一切的女性,又有多少呢?与男性相比,中国女性的家庭观念更浓厚。所以,中国女性是伟大的,但她们更需要自立与自觉。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更乐于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殊的个体,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自我实现的权利。个人主义取向的人的追求自由,追求差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面对爱情时,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更多地是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而中国人则更侧重自己的牺牲与默默付出,他们往往行动多过于言语。 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国人恋爱绝大多数都带着对婚姻的憧憬,恋爱的甜蜜度与对婚姻的渴望总是成正比,我爱你我便想和你结婚,生儿育女,朝夕相伴,让爱情的激情慢慢融化进亲情,细水长流。他们注重爱情的结果,渴望永恒。但是永远是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所以中国人的爱情也因此总是陷在纠结的心态里并乐此不彼,痛并快乐着。而西方人的恋爱是相对随性的,他们的爱情是完全由感觉开始的,不带有婚姻的束缚,在他们的观念里我爱你是我对你的一种好感。他们更多的是享受恋爱的过程,他们的观念里爱情可以疯狂可以自由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但绝对不会是束缚的。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 ---白璧有瑕仍倾城 内容提要: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因其独特的文风,精妙的比喻,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世事琐细的深切洞察而受到关注,而其本人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更为她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纵观占张爱玲的人生,与胡兰成的爱情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爱玲大半生的迹遇都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只是从一个女人爱情的角度出发,探究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关键词: 孤傲,寂寞,爱情,温暖 几十年前,张爱玲孤身一人踏上通往大洋彼岸的客轮,在隆隆的汽笛声中结束了她传奇的半生,不算完美,也许,那天正是风和日丽。江南好风景,熏得游人醉。那喧嚣华丽的十里洋场,那灯火通明的秦淮河岸,依旧是美人如玉,车水马龙,却再也找不见那个冷艳倾城的女子.这个把生命看作一裘爬满了虱子的华美的袍的女子,似乎一直都站在世外人间,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嘲弄并悲悯着繁华热闹又千疮百孔的人生.这个用最犀利的语言最缜密的思维将世事洞察的女子,却独独看不透花前月下的温柔陷阱握不住漂泊多舛的人生.此情可待,只是当时.罢了,就这样走吧. 张爱玲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其祖父是前清重臣

张之洞,其母则是李鸿章之女。父亲虽然具有一切纨绔子弟所有的不良嗜好,却也是风雅成性。生在这样的家庭,真不知道是一种幸运或者悲哀。当秋雨绵绵密密的网住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张公馆昏昏暗暗永远烧着鸦片的小灯,和泛着幽暗的光的长长的走廊。张爱玲在这里积淀了她足以应付半生的知识,却没有收获足够温暖片刻的温暖。这豪华的建筑如同一座坟墓,埋葬了张爱玲本该有的所有的快乐和希望。她像一只即将破茧的蛹,一次又一次拼命的撞击束缚生命的痂茧,妄图求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十八岁的时候,张爱玲无法忍受继母,离家出走,她终于走出了一个痂茧,却又套上了更大的枷锁,这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乱世,生存是最大的奢侈又何来温暖与爱。张爱玲是无奈的,灰心的,冷漠的,骨子里的苍凉和孤独让她选择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即使是在她已经蜚声文坛生活稳定之后,也再没有什么值得去留恋。如若胡兰成没有在此时出现,张爱玲的生活就该是一潭死水般平静而无波澜,可是造化弄人,这一场相见终是激起了波澜,最终演变成惊涛骇浪。 中国的女子,青史留名的---无论留的是英名还是骂名---总是有不同常人之处的:如王昭君之流,深明大义,在国家利益面前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以一己之身换取国家的安宁;或者如緹索救父,,在封建统治的酷吏严刑下尽微弱的人力不屈的抗争;近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浅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姓名:刘作林考号:210110100112 考区:昭通市昭阳区 摘要:《牡丹亭》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它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这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歌颂妇女个性解放的赞歌。剧中的女主角不仅外貌端庄,而且具有过人的才学和智慧。杜丽娘从小就在被培养成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那个时代女子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而她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痴情”。 关键词:杜丽娘;美貌;一往情深;睿智 《牡丹亭》成功的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剧本我们了解一个至情至深的杜丽娘。曾有人把杜丽娘的形象概括为“妖”。我十分的认同这一观点,因为杜丽娘做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不敢为之的事情,她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坚持不懈地与封建制度抗争,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那么,大剧作家汤显祖是怎样塑造这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呢?我将重点从“聪明美丽”、“一往情深”、“因痴而亡”、“因情而生”来论述她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的美貌和才智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有人曾赞誉为“西施之貌、文姬之才”。而如今的茫茫人海中实难再有这样的绝世才女。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

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 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

浅析史诗《伊利亚特》与电影《特洛伊》的爱情观

浅析史诗《伊利亚特》与电影《特洛伊》的爱情观 神奇的中古世纪,漂亮的冷兵器,大把胡子茬的男人,长发飘飘的女人,粗制的便服,精没的盔甲,高贵的王子,绝美的海伦,鲜血、死亡、生命、荣誉、勇气、胜利,还有荡气回肠的爱情…… 荷马在史诗中没有设置爱情。他的确在天上设置了男神与女神,在人间设置了英雄和美女。但是荷马并没有写到爱情。在他的史诗里,女人作为附庸品存在着,即便成为男性最宠爱的女奴,他们对于她的争夺仍是出于荣誉的考虑,而并非爱情。至于夫妻之间更是以责任为主,没什么爱情可言。也许在处于黄金时代的文明来说,欲望的分量要远胜过虚空的人类情感。在Iliad里,“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荣誉、声誉、面子。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是更可贵的东西。损害壮士的荣誉,夺走应该属于他的所有,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冒犯。”那么,美人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财产。恰如阿伽门农所说:“在我家里,替我织布,和我同床。”海伦虽是美的化身,但的确是可以争来抢去的。 电影中,正当韶华的海伦嫁给了年近半百的丈夫——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国王墨涅拉俄斯,遇到了少年英俊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之后,两个人无法自持的陷入热恋,海伦更和帕里斯一起私逃。我们看到海伦并非由于阿佛狄洛忒的引领而与帕里斯私奔,而是由于难以抑止的真爱。帕里斯也不是那个只会甜言蜜语的王子,而是为了爱人发生了勇敢的转变。先说所谓英雄的爱情――显然,没有爱情的英雄,是Hollywood所不能容忍的。Achilles最终的命丧箭下——最勇敢、最有力的英雄死在曾经最懦弱、最无能的Paris手下,似乎满足不了观众们不甘的心。所以,似乎一定要有一个女人,为他刚硬强悍的生命涂写最后的柔情,让英雄的形象越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时使自己化身成淡淡的悲叹。阿喀琉斯的爱情更是惊天动地:他与赫克托尔的表妹、阿波罗神庙的女祭司布里塞伊斯一见倾心从此真诚相爱,为了救那个她竟然被帕里斯王子射中了致命的脚踝,临终前还不忘挣扎着来一句:“我一生征战,你是我唯一的安宁。”好不令人潸然泪下!然而这总让人感觉不像史诗,十足滥俗言情片经典对白,居然说这话的男主角是阿喀琉斯。 说到爱情不能不提到帕里斯和海伦这一对,他们私奔不说,还席卷了海伦前夫的财物,在外面挥霍数月才回到特洛伊。帕里斯这个特洛伊的王子,直接带来了国家的灭亡。海伦也并非一心爱他,无非是被他年轻英俊一时迷惑,丈夫离家的时候出轨。而片中两人深情相许。帕里斯对父亲普里阿摩斯说,他爱海伦,就如同他父亲对于特洛伊的爱。老国王意识到,如果将海伦送还斯巴达,自己的儿子必定会追随她,而狂怒的斯巴达国王决不会放他活命。于是他说:我经历过很多战争,为了权利、财富、荣誉,现在,为了爱情而作战,应该是一个更好的理由。 在伊利亚特中的帕里斯,他是一个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背负了诅咒命运的人,他的兄弟看到了神谕的昭示--美丽而强大的伊利昂城邦会因为这个刚出生的婴儿而遭受毁灭的命运。所以老国王为了国家的命运,忍痛把幼小的儿子抛弃在森林里,受到母熊的哺乳,被奴隶捡去收养长大,取名为帕里斯。 年轻的帕里斯虽然出身贫寒,但却英俊强健,出色得宛如美神的情人,并且有着令人惊叹的贵族气质,无论是在海边牧羊、还是与同龄人戏耍,他的神态间经常流露出一种轻微的倦怠。他以远超过自己年龄的眼神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也会欣喜、惊讶、好奇和畏惧,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信。 而在电影特洛伊中的帕里斯是个会勾引祭司,别人妻子的花花公子,如此滥情之人还能口口声声说我爱海伦,是无畏的爱。其实他根本就是爱海伦的美色。无论在伊利亚特或在特洛伊中,把海伦带回特洛伊都是触发这场战争的关键。在电影中帕里斯对海伦讲了许多甜言蜜语,可以带她远走天涯,还可以放弃名誉地位富裕的物质生活。。。大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

牡丹亭教案

第三章《牡丹亭》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

传奇体制概说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 ?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 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 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 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 韩淑鋆 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 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在白流苏的母亲看来,婚姻中的束缚是自然的牺牲,只需要“熬个十几年”,“就有出头之日”了。 徐太太给白流苏的七妹宝络和范柳原做媒这一段则集中体现了白流苏两个嫂子对于婚姻的看法。徐太太告诉他们,“范柳原从英国回来的时候,无数的太太们急扯白脸的把女儿送上门来,硬要挜给他,勾心斗角,各显神通,大大热闹过一番。这一捧却把他捧坏了。从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于是白四奶奶就说:“这样的人,想必是喜欢存心挑剔,我们七妹是庶出的,只怕人家看不上眼。”在三爷说明范柳原也是庶出之后,白四奶奶又接着说,“可是人家多厉害呀,就凭我们七丫头那傻劲,还指望拿得住他?倒是我那个大女孩机灵些,别瞧她,人小心不小,真识大体。”这才将她的真实目的说出来——她想钓到范柳原这个金龟婿。在三奶奶提出范柳原和她女儿之间的年龄差几乎快二十岁时,她说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三嫂,你别那么糊涂!你护着七丫头,她是白家什么人?隔了一层娘肚皮,就差远了。嫁了过去,谁也别想在她身上得点什么好处!我这都是为了大家好。”从这一段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庶出”依然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卑贱的,在四奶奶看来,嫁女儿是一项投资,而且是一项家族投资,只需要考虑家族的利益。在她们的观念中,婚姻中根本没有把感情作为考虑,女性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自由。然而可怕的是,连女性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婚姻观念对女性的伤害,并且在持续地给自己的后代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坚定的反叛礼教和追求爱情,是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典型。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还是禁不住青春的觉醒,春心荡漾,游园回来后的惊梦,与书生的梦回缠绵,大胆的追求爱情。无奈现实寻求不得,叛逆的她不惜舍弃生命,在阴间仍勇敢执着地继续寻觅,曲折回环。回到现实,又不得不征求现实的许可,偏安于封建礼教的矛盾形象。 初出闺阁——寤寐思服,求之不得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笼罩着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在严格的家教下,一方面,杜丽娘稳重、文静、温良、柔顺,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郁闷。当春香提议去后花园时,她也踏出了冲破礼教的一步。在花园里,她感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倾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杆,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如此美丽的后花园景致,却无人欣赏,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正当花容月貌,竟然锁在深闺中无人知晓,又联想到红颜难久,青春不再,不禁内心思绪澎湃。但又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只有把所盼望的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 人世两谐——因情死,为情生 寻梦不得,杜丽娘就因情而病,由病而死。但忠贞执着的杜丽娘,死对来她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她的肉体虽然死了,但她那种大胆叛逆、不懈追求自由、爱情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生死界限。杜丽娘历尽艰辛,终于在幽冥中找到了梦中的爱人。在这样一个阴阳合二为一、没有封建礼教压迫

影视作品鉴赏平时作业

影视作品鉴赏平时作业 单选题 1 . 电影艺术的元素有:, A. 时间、空间 C.色彩、构图、声音 B. 演员、导演、美工、摄影 D. 影像、剪辑、声音 2 .有人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红色沙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因为色彩在这部影片中: A. 起到了构图的作用 C. 起到造型作用 B.起到了戏剧性作用,揭示了主题 D. 起到了结构性作用 3 .《黄土地》中不平衡的构图方式,体现了构图中的:, A. 美学原则 C.整体性原则 B. 变化性原则 D. 主题服务原则 4 .《阿凡达》创造了票房奇迹,这部电影是通过什么的电影技术革命的产物 : , A. 声音技术 C.彩色电影 B. 数字技术 D. 3d技术 5. 1985年12月28日,谁在咖啡厅放映了《火车进站》等,标志的电影的诞生, A.卢米埃尔兄弟 C.梅里 B.爱迪生埃 D.鲍特 6 . 电影艺术区别戏剧艺术最大特征是什么,, A.是否遵从三一律 C. 上镜头性 B. 运动方式的差异 D. 表演的碎片性 7 . 下面那部影片的上映标志的有声电影的诞生. , A. 歌女红牡丹 C.一个国家的诞生 B. 爵士歌王 D. 火车大劫案 8 . 第一部 彩色电影是: , A. 红色娘子军 C.红 B. 红色沙漠 D. 浮华世界 9 .是谁将电影称为“第七艺术" , A. 马克思 C. 卡努社 B.马尔库塞 D. 鲁道夫.阿思海姆 10 . 影视构图最大 特征是:, A. 美学性 C. 动态性 B. 主题服务性 D.变化性

单选题 1 . 在好莱坞的电影语言系统中,全景主要作用是: , A.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B. 介绍人物 C. 揭示人物内心 D. 介绍环境,形成场景空间 2 . 《杀手里昂》开头段落中的特写镜头的作用是: , A. 传达导演情绪 B.割裂环境,从而转场 C. 制造悬念,制造神秘感 D. 揭示人物内心 3 . 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一般不具备下列那些功能: , A. 表现被拍摄物质感 B. 表现局部 C. 介绍环境 D.揭示人物内心 4 . 《英雄》中不同段落用了不同的色彩,这一运用形成了: ,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我的爱情观15000字论文参考范文2篇

我的爱情观15000字论文参考范文2篇 我的爱情观范文一:我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不是简单的喜欢,爱是永恒的感动。爱情是纯洁的,爱情需要忠诚、用心、勇敢和倾听,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情的真谛我现在不懂,在这我只能谈谈我对爱情的一点认识和理解。恋爱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感情过程,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也是一个必经历的阶段,这是每个青春期的男女感情的真实流露于宣泄。因为青春期的我们没有一个人耐得住寂寞,异性对青春期的我们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他们都期待内心的情感找到寄托。谁也不想一个人孤独的流浪,用扯淡的幸福面对世间的残酷。作为八零晚期的我,对爱情有保守的一面,从骨子里坚信缘分,认为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觉最重要,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天涯海角同在。男人一生只为一个人而憔悴,只为等待心仪的那个她的出现。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我认为爱情首先需要忠诚,何为忠诚,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必备的东西,没有了忠诚也就不会再有爱情的存在,双方都要将自己的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方中,是对自己爱情观的一种见证,对自己爱情的负责。总之忠诚是真正爱情的必备之物! 爱情还需要用心,对自己所爱的人用心,当然同样也不要忘记对自己用心,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对自己用心,那还能对谁用心呢?所以对自己用心,善待自

己,也是不可缺少的,用心是双向的,用心去理解爱情,才会让双方的爱情更加牢固。用心就是爱情的桥梁通往彼此心灵的深处! 爱情需要勇敢,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爱情,让自己的爱情不要留下任何遗憾,勇敢的去为自己的爱情而打拼,勇敢的为自己多爱的人而努力奋斗。爱情同样也需要双方的倾听和理解。爱就是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予以协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需要双方不断地付出更多的爱,只有相爱才能幸福,单方面的爱不值得去珍惜。只有在双方付出与回馈的不断互动中,渐渐加深;在相互宽容与体谅中得到升华。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号和她的坏,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她。漂亮的容貌只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一世。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有一种力量叫做相信,相信彼此,相信未来,相信有你的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我们的选择是真确的。如果爱,那就狠狠爱!不求爱的轰轰烈烈,只求两个人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感情对我来说只是图个安稳。我不会轻易说爱,因为我怕 受到伤害。但说出口的爱,就是一种承诺,就要用一辈子去守护自己的承诺。女人就是用来呵护、用来疼爱的,作为一个男人要担负起这样一个责任,给自己的爱人一辈子的幸福。真爱是你哭泣时对方递过来的一条毛巾;是你无助时,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你走进人生低谷时的不离不弃真爱朴实无华,需要用心去感受。爱情给人的感受是浪漫又不失安全感,彼此把对方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去对待,共同创造属于两个人的完美人生。愿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浪漫的爱情爱情=脸皮+功夫+嘴巴+投其所好。

浅析《小王子》中的爱情观

若云軒 论文英文题目: Brief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Little Prince 论文中文题目: 浅析《小王子》中的爱情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Outline Thesis statement:In this paper, author not on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ich between the Frenchmen’s view of love 20th century and three kinds of view of love in this book, but also found out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views of love. Ⅰ. Introduction 1.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per 2. The background of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3. The book The Little Prince Ⅱ. The Views of Love in The Little Prince 1. Frenchmen’s view of love in 20th century 2.1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France in 20th century 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nchmen 2. The little prince’s view of love 3. The rose’s view of love 4. The fox’s view of love Ⅲ. Comparison of Four Views of Love 1. The similarities of four views of love 2. The differences of four views of love 3.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views of love Ⅳ. Conclusion Works Cited

浅谈古诗词中的爱情观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爱情观 1009160115 胡文广 爱情是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了,且不谈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莎翁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就算是与爱情毫无关系的作品当中也要夹杂一些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为什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当中最为珍贵也是最为高尚的情感之一,它对人类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永远也说不完。有人这样形容它:爱情是水晶,但它比水晶更清澈;是美酒,但它比美酒比香醇;它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甜蜜;它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幸福;它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而诗词呢?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的长河早已渺不可寻,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和心灵的智慧,它以其特有的馨香和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饱经风霜而历久弥新准确地抚摸着人类心灵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化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但仍有读诗词的必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功名事业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果实可以使现实的我们受益良多,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张中行先生幽默地说,学好诗词还可以用它来骗骗自己的心上人,应付现代佳人,哼几句古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多有味道,你要是老是捧着一束玫瑰,翻来覆去地说“我爱你”,怕就差点事儿吧。 由于爱情和诗词的这些特点,所以古人的诗词中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古诗词中的爱情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诗词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来看一首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如果你失掉了财富,那你只是失掉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失掉了荣誉,那你将失去许多;如果你失掉了勇气,那你就失掉了一切。”爱情也需要勇气,张先在他的词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智慧。此词中,相爱双方的青春初恋宛如青涩的梅子,刚刚萌动,就遭无情风暴的摧残,眼见爱情就像柳絮一样飞走了,悲痛之下,主人公生出抗争的勇气,“天下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他说只要天不老,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断绝,在他们用真情密密织就的网里,两情缠绵纠结,早已把彼此牢牢系住,难解难分,任凭谁也拆散不了。爱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克服阻碍的勇气,该勇敢时要勇敢,太畏首畏尾只能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相爱的路上可能都会遇到狂风暴雨肆虐,遇到流言蜚语四散,甚至遭到世俗的强烈反对,爱情不被父母亲人祝福,如果双方没有爱的勇气,他们的爱情势必会春残花落,风吹云散。当然,爱需要勇气,不是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双方的勇气,才能对抗人生的风雨。如果对方是真诚地爱着你,那拿出勇气是应该的;如果对方自私懦弱,不值得你爱,那你用单方面的勇气撑着自己飘摇的爱,只能说是一种坚持,勇气越大,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爱是需要勇气的,不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