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专题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高考能力要求:

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信息,将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其次要分析是直接信息还是间接信息,是有效信息还是非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政治高考能力考查的首要目标,从试题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对信息提取的快慢和处理是否全面、准确,将直接影响解题的质量和速度。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看,试题信息的载体各不相同,有的隐藏在背景材料中,有的隐藏在问题的设问中,有的隐藏在图形图表中。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不断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

方法技巧一: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特点综述]

政治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而对能力的考查是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来实现的。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往往体现着命题的立意,隐含着问题的答案,获取和解读好背景材料中的信息至关重要。从政治试题的背景材料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文字材料类、漫画类、数据图表类等。背景材料的素材不同,其信息的呈现就会有不同特点,解读信息的方式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对文字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政治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文字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和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明确各层的层意和指向性。

(2)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明确考查的意图。

(3)结合设问,从各层中解读出所需要的学科信息及学科某一方面具体知识的信息,并明确答题的方向。

例题:(2011·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1月,《人民日报》以“社区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题对天津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进行了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2010年河西区178个社区居委会接受了9 960

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将知情、表达、决策、监督权全部交给居民。尖山街辖区一个大院138户居民家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约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办法,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充分与群众协商。和平区尚友里有200多辆车,而车位仅130多个,为解决争抢车位的问题,居委会邀请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可分三步走:①材料分层,提取信息。第一层: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民主监督;第二层:建设社区居民参与评议监督机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三层:公开与居民利益相关的事情,遇到难题与群众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②对各层信息进行宏观整合,整体把握材料主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民主。③结合设问解读材料信息和答题方向。知识范围限定: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设问指向:政治意义。组织答案时,既要根据材料分层回答意义,又要从整体上回答意义。

【答案】(1)有利于实现民主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3)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4)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方面;其次,要看材料中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哪几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阐述其政治意义。

二、对漫画类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漫画题是以一幅、一组漫画或图文结合的内容作为背景,通过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以辛辣、幽默、讽刺的方式来批评生活中一些错误思想或行为的题目,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获取与解读漫画类材料信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2)审漫画主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3)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例题:(2012·高考广东卷)对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

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

①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②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

③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④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漫画中的艺术创作者单纯追

求篇幅宏大,忽视了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其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的客观规律,这种错误的创作理念必将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公众的文化生活以及艺术家自身带来不利影响,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树立创新意识要求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漫画《以大为荣》中创作者违背创作的客观规律,应予以否定,①应排除。任何方法论都具有指导意义,不同的是方法论性质不同指导意义不

同,④观点错误。

【点评】对讽刺性漫画,要特别注意漫画的标题、语言和主旨,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明确漫画倡导什么、批评什么,依此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对图表类材料的获取与解读

高考图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图表主要有表格、饼状图表、数轴等。不同类型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也不同。如表格图,表格的内容一般由时间、项目和表现各个项目状况的数据构成。对此可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变化发展的趋势,按项目类别横向比较不同项目的不同地位和比重等。饼状图主要体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搞清楚整体表示什么,不同部分分别代表什么,然后从一个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变化比较中,分析现象,揭示原因。数轴类分为曲线型和柱状型。如果是曲线型,应把握曲线变化的情况,理解两变量的关系。如果是柱状型,应分析纵横两轴所代表的变量变化情况,同时,还要比较柱状体之间的异同,而且要特别注意较长或较短柱状体所代表的信息。解读图标信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三看:一审标题。标题是图表的“眼睛”,审好标题有助于对图表反映的中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二审图表。要弄清图表有几个要素、几个层次,这样做有利于全面地组织答案,从而避免要点的遗漏。

三审表尾。一般表尾是以注的形式出现的,是对图表的补充说明,对答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两比较:在看图表内容时,一要横向比较,二要纵向比较,注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的数据变化和趋势,找出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例题:(2012·高考山东卷)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

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17.5%,2011年为28.9%。

材料二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同时,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

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共两小问,第一小问是描述材料一的图表,解答较容易,将图表阐述清楚即可。要注意相关要素的对比关系,即出口商品的涨幅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涨幅及比重,特别是注解中的信息也是本小问考查的范围,不可忽视。第二小问考查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所采取的经济措施的意义,首先应明确国家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即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新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其次针对措施回答其经济意义,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等。

【答案】(1)与2001年相比,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做到三看、两比较,并遵循“分总式”答题思路。

方法技巧二:设问信息的技巧与解读

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解题时明确试题要求,洞悉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只有认真审读试题的设问要求,准确解读设问中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答题的方向,答题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信息一般由知识范围、设问主体、核心问题、解答指向四个因素构成。下面我们结合典型例题对这四个因素加以分析。

[举例解说]

一、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

试题设问一般会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这是对答题方向的限定。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具体明确,有些设问知识范围限定笼统模糊。如果设问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知识范围,则需要结合设问的核心问题和背景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具体的知识范围。明确设问的知识范围,是正确作答的前提。

例题:(2011·高考北京卷)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

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设问清晰、明确,作答时要结合材料,围绕文化对人影响的方式、特点和作用三方面阐述即可。

【答案】(1)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

(2)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

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

(3)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评】本题设问对知识范围进行了明确的限定,要求运用某一知识说明某一问题,属“说明型”问答题,回答时应按照知识点的顺序编排要点,遵循“先知识后材料(或意义)”的格式组织答案。

二、明确设问中的主体

有些设问带有明确的活动主体,对审题作答具有很强的定向作用。如经济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政府、企业、产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等;政治生活部分常见主体有: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政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文化生活部分常见的主体有:政府、公民、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等。抓住设问中的主体,往往会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例题:(2012·高考山东卷)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

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强调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A项说明了这一点,B项强调的是基层民主,与题意不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司法机关行使,D项错误。

【点评】本题有明确的设问主体,做题时应首先排除与设问主体不相符合的选项,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三、明确设问中的核心问题

高考试题的设问大都从问题切入,围绕某一核心问题,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考查。问题贯穿于情景材料之中,体现着能力立意的要求。认真解读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设问中核心问题的内涵或时政背景,是我们正确作答的重要保证。

例题:(2011·高考广东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设问中的核心问题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从材料上看,广东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等困难,这需要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解决以上问题,应针对材料信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者、企业、国家等多个主体角度提出建议。

【答案】转变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员工素质等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点评】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好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经济生活》)、材料限定、核心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切入角度(建议)。解答时,只有明确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或表现,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

四、明确设问中的问题指向

设问指向不同,答题的方向就不同。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设问看,有的是单一性设问,有的是复合型设问。根据设问指向的不同,可划分出不同的答题类型。例如:设问中出现“体现、说明、表明”等词时,要求回答“是什么”;设问中出现“原因、依据、影响、意义、作用、重要性”等词时,要求回答“为什么”;设问中出现“措施、启示”等词时,要求回答“怎么做”;

设问中出现“评析、认识”等词时,则要求学生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综合解答。明确设问中的答题指向,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

例题:(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析】本题以我国居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以及居民收入与政府、企业的收入对比为背景材料,要求运用收入分配与公平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在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概括时,既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又要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对比;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建议,要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

【答案】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

制,促进社会公平。

【点评】本题实际是要求回答怎么做,属于“措施类”设问,回答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指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方法技巧三:选项信息的获取与解读

[特点综述]

选择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从近几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看,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高考政治选择题,从形式上看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解题的基本原则是干肢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题干材料和设问的同时,还应注意对题肢信息的解读。一般说来,题肢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题肢本身错误;二是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三是题肢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对题肢的取舍,我们应学会排误法、排异法、辨优法和组合筛选法这四种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举例解说]

一、排误法——缩小选择范围

排误法是选择题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技法。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错误,可

首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以缩小选择的范围,提高正答率。常见的错误选项有以下几种情况:偷换主体,如将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混用;偷换概念,如将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政权建设、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混淆;关系颠倒,如将生产与消费、国体与政体、经济与文化、运动与静止、量变与质变等关系颠倒;过于肯定或否定,如一定、必然等;正误混杂,如题肢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判断正确解释错误等。

例题:(2012·高考重庆卷)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根据下图,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甲方案与乙方案相比,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且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但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故选①排③;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且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不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故选④排②。

【点评】解答选择题应首先采用排误法,只有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才有可能走向正确的选择。

二、排异法——排除不相关的题肢

所谓排异法,就是排除题肢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要求的规定性无关的题肢。在排误的基础上,依据干肢对应原则,确定哪些题肢与题干有关,哪些题肢与题干无关,把那些本身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剔除掉。分析干肢关系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题干与题肢的主体是否一致,剔除那些与题干主题不一致的题肢;二是题肢指向是否与题干指向相一致,剔除那些与题干指向不一致的选项。

例题:(2012·高考海南卷)为了提高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成效,某省制定2009~2012年法治城市创建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权力行使得到规范”、“依法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法治城市建设的考核办法,进一步( )

①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②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③体现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④细化了政府部门的权利与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②应为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执政”的行为主体是“党”。③④符合题干要求,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题干的指向性,可采用排异法选择。

三、辨优法——选择最佳选项

所谓辨优法,是指当备选题肢中有一个以上与题干要求相关联的正确题肢,但只有一个题肢最符合题意时,通过辨别筛选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从符合题意的题肢与题干的关系看,一

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是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

例题:(2011·高考江苏卷)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 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

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国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解析】“红色光碟”的使用,弘扬了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A项入选。本题的限定性要求是“活动的主要目的”,B、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C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我们可以从教育的客体——学生对该项进行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较高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要具备较高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明确题干的主体——学生,题干的指向——主要目的。

四、组合筛选法——综合比较寻求答案

组合筛选法是指在组合型选择题中,通过筛选、排除含有错误题肢的组合,或者排除遗漏正确题肢的组合的方法。运用组合筛选法解答组合型选择题,应依据自己最熟知的题肢来判断。

(1)若某一题肢错误,则含有该题肢的组合项均为错误的。

(2)若某一题肢正确,则遗漏该题肢的组合项均为错误的。

(3)若根据某一题肢难以选出正确答案时,可以再根据能拿得准的另一题肢,按照以上方法来判定。

(4)遇到“公共题肢”的组合时,“公共题肢”可以免审,只审析相异题肢的正误或指向,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2012·高考浙江卷)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与部分、普遍性与特殊性及主次矛盾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既要……又要……还要……”体现了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①应选,据此排除不包含①的C、D选项;A、B 中的②③对比,“基本公共服务”体现的是普遍性,“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体现的是特殊性,题干并没有涉及社会改革,故排②选③。故选B项。

【点评】作组合式选择题,巧用筛选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题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调动与运用知识,是指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政治知识与试题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解答试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政治高考能力考查的核心。不清楚调动什么知识、不清楚怎样调动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是高考失分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首先对学科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保证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系统条理清晰,做到随时再现、灵敏再认,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技巧一:设问与材料相结合

[特点综述]

高考政治主观题多采用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时政热点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时,必须认真分析背景材料的主旨和设问的要求、指向,将材料和设问有机结合起来,确定教材的知识落脚点,并以这个知识点为原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搜索其上位、同位、下位知识点,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然后利用这个知识体系去回答具体问题,组织答案要点。否则,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材料和设问结合起来,调动和运用知识就会偏离题目要求,出现答题方向上的答非所问,答案内容上的丢三落四,答题要点分布上的混乱等。

例题:(2012·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使国际社会对核安全更加关注。核材料流失和扩散、核恐怖主义威胁、核能开发利用中的风险控制等核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核能全面和平利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主张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消除核扩散及核恐怖主义根源。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阐明,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的依据。

【解析】本题以核安全等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当代国际社会”“核安全”“中国高度重视”等“题眼”信息,调动并运用当今时代主题、联合国的宗旨、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重视国际核安全。

【答案】(1)实现核能全面和平利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积极对外提供核安全援助,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

(3)强化核安全能力建设,承担核安全国家责任,符合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消除核恐怖主义根源,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点评】本题为“依据类”题目,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的知识,问题指向中国高度重视国际核安全,需根据设问所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材料信息,调动知识,寻找具体的教材知识点,并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切不可脱离材料漫天撒网、简单地罗列知识。

方法技巧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解答政治试题,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论证某个实际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共性的东西,所要分析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的东西。解题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如果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反之,如果离开共性谈个性,那就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教材知识有共性(即一般性理论)与个性(即具体性知识)之分,但二者密切联系,共性知识存在于个性知识之中,个性知识体现着共性知识。为此,调动和运用知识时必须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依据教材的单元标题、课题、框体、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

例题:(2012·高考安徽卷)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议题

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鲜明的回答。

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为背景,以正确价值选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理解能力。首先应回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其次回答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着重把握两点,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二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最高标准。

【答案】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若回答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可酌情给分)

【点评】本题属于“启示类”题目,设问的实施范围限定是“价值观的知识”,具体指向“正确的价值选择”,可运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调动知识,遵循由一般到个别的答题思路。

方法技巧三:演绎与归纳灵活运用

演绎法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某一具体社会现象的思维方法。它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所提供的情景材料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常用来解决“体现了(说明了、反映了)

什么道理”、“怎样体现政治、经济或哲学道理、观点的”等形式的设问。设问解题时首先要根据设问所要求的知识范围找出需要运用的知识要点,然后用这些知识要点去分析材料,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这些知识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按照“先知识要点后材料分析”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反,它是通过对具体的情景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情景材料所包含的理论观点。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它遵循从特殊(材料)到一般(理论)的思维过程。常用来解决“运用所学政治、经济、哲学知识说明某一问题、现象”、“如何实现、怎样解决”等形式的设问。解题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所蕴含的信息点,找出这些信息点所对应的知识要点,然后将材料信息点与知识要点连接起来,按照“先材料信息后知识要点”的答题思路组织答案。

例题:(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材料看,回答时应首先分清材料的层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点,然后寻找教材知识落脚点。解题思路:利用现当代科技培育龙脑樟原料林、改进龙脑提取方法、开发新产品→文化创新:建立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保存数据→文化传承;通过电视、网络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文化传播。

【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点评】本题属“说明类”题目,可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和调动知识,依据材料信息寻找教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分析说明材料信息。

方法技巧四:集中与发散灵活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看,设问对行为主体、答题方向、知识范围的限定,有的比较严格,有的比较宽松,突出考查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设问的不同特点,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如果试题设问要求明确具体,可运用集中思维方式来解答。回答此类试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先看设问,确定知识范围;第二,每个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全面、准

确地提取出来;第三,答案往往包含在材料中,可根据材料分析出答案;第四,答案和材料要一一对应,不能分家。如果试题设问要求不明确或较为宽泛,可运用发散思维方式来解答。解答此类试题要做到“四要”:一要审清题意。明确答案要求和方向。二要回归教材。由于此类试题的命题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解题时必须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依据,切忌脱离书本的盲目判断以及东拉西扯、高谈阔论。三要注重发散。要紧扣题目要求进行发散思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四要力求完美。在找到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后,还要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

例题:(2012·高考安徽卷)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

【解析】本题以人口流动为背景,以促进社会公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设问看知识范围的限定是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主体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材料中流动人口的期盼,即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首先要找准并详细阐述教材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流动人口的期盼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措施。

【答案】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亦可)

【点评】本题实际上是“措施类”题目,可利用发散性思维的特性,根据设问的知识范围限定、问题指向和材料信息,进行知识的发散和辐射,将相关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不断打破思维定势。

获取和解读信息

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地理1(自然地理)、地理2(人文地理)、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审题 (《夯实基础短平快》P1~2)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主要途径:①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②从图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③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④从前一题结论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新概念或原理一般有注释)。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③信息的情境化。④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隐性信息)。⑤提供组合信息(考查学科内综合或科学间综合)。⑥逐步给出信息,引导考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问题。 了解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为准确审题带来帮助。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在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内容和方法。

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2.2 获取信息策略与技巧(XX教育)——教学设计 XX潍坊滨海中学王伟亮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目录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能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检索方法,培 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 2、学会灵活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词进行信息的搜索,提高迅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对常用搜索引擎的比较与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信息的兴趣和协作与交流 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检索技巧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受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方法。 说明:运用不同的搜索策略可以获得高效的检索结果,帮助帮助学生为今后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技巧。 说明:搜索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难以依靠老师的“教”来得到更多的技巧。 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即在任务驱动下,自学教材上相关内容和学习上的资源,上网操作实践,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几种主要策略和技巧。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四、教学过程:

2.2学生学案——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小组号:

成员:—————————————————————————————————————————————一、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 任务一 借助网络,开展下列题目的查找活动。 1)利用搜索引擎(百度)查找我校,并阅读我校最新动态。 2)目前世界上濒危动物华南虎的数量。 3)查找潍坊市最近三天的天气预报 4)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是哪国人留下的? 5)查找关于一种鸟名为黄胸鹀(wu)的生物特性(提示:.zoology.csdb./index.asp) 6)查找出中央电视台今晚各套的电视节目单 7)查找到XX列车的车次、时间与票价。 任务二 二、用好关键词 任务三: 学习并利用教材第27页的表2-10“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找出下面题目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下表相关栏目的填写。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①理解搜索内容,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 ②增加关键词细化搜索条件。 ③用好逻辑符号。 ④使用英文双引号进行强制搜索。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汇总(超级经典)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

网上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网上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已经知道网上有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从技术上讲,它们是在Internet的多种服务功能的支持下实现的,包含WWW、e-mail、Usenet、FTP、BBS等,其中发展最快,也是最为流行的是WWW。因此我们着重介绍WWW信息的检索方法。 据1999年底的统计,网上大约有15亿个网页,并且以每天增加190万个网页的速度在增长,到2002年已达到80亿个网页。要想在这么大的一个资源库中查找一条具体 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因此,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淹没在数据资料的的海 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现在出现了许多种在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既定目标的查找,一类是没有目标的查找,而后者往往是指一种网上"冲浪"游戏。在具有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如果已有信息线索,可以用浏览器航行的办法寻找信息对象;如果信息线索未定,则需要利用搜索工具首先获得信息线索。 搜索工具又有传统工具和现代工具之分。传统工具是在索引数据库中进行主题树/目录检索或KWDSEs(关键词搜索引擎)进行建设而索引库的建设是一个极其繁重的任 务,现在已经可以利用"机器人"程序来帮忙,它们通过跟踪最新建立的HTML网页的URL对整个网络进行浏览,可以在网上从这一个网站爬到另一个网站,并记录下它们访问过的网页的各自特征(这种只有十来年历史的搜索技术就被称为传统工具了,你觉得 奇怪吗?)。而现代搜索工具是利用智能代理来工作,它们不是对整个网络进行索引,而 是在接到一个新任务时就出发,去搜索网上资源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智能代理 是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搜索,它试图去发现自然语言与样本网页的模式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这些将与新近发现的网上资源相匹配,最后以一串网址的形式供用户访问。 图2_3_10显示了网上信息检索工具的选择方法。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1、收集高质量信息的有效技巧

1、收集高质量信息的有效技巧 现在信息爆炸,海量信息蜂拥而来,在信息的浪潮中,我们到底是如溺水之人,应接不暇地在挣扎;还是勇猛地驾驭信息大潮,成长为一个弄潮儿? 1. 学的越多越没收获,头脑越混乱,怎么破?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英文名叫做「大卫」。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大胃王」,但是那个Wei 是「胃口」的「胃」。取这个外号,不是说他饭量大,而是说他脑袋的「饭量大」,是「信息的大胃王」。 只是一天而已,他的朋友圈状态屡屡更新,足足刷了6屏,每一屏都有十几、二十条。他的大脑真的是「大胃王」啊,一天看了50、100篇干货,获取了大量的碎片信息。 我和他开玩笑说,刷完他一天的朋友圈,手机电量就从满格掉到只有50%。 我用三个词来概括这样「信息大胃王」获取信息的特点: ● 太多 ●太粗 ●太杂 太多:他的大脑简直是在「信息暴饮暴食」! 贪多嚼不烂,暴饮暴食必然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大脑也是如此,知识消化吸收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不节制地往大脑里胡吃海塞,我们的大脑也会消化不良的。 太粗:这些信息不仅多,而且质量还不高,粗制滥造,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太多公众号文章都是剪切拼凑的;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二手信息,甚至是三手,四手,五手,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的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这些。 太杂:我们再看看,他这一天的朋友圈信息都包括了哪些领域?健身、音乐、股票投资、人

工智能、英语、体育、名人轶事、政治……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地球目录啊!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太少了,什么都学的结果往往是「琴棋书画样样稀松」,什么都了解一点,但都是浅尝辄止,摆不上台面。 我们得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追赶朋友圈里面3天一变的潮流。甚至,很多人没有成长,根本不是学太多,而是学得太混杂!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信息暴饮暴食」? 因为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更新太快,客观上需要我们快速学习成长,不断获取新知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套高效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挑战,必然导致「信息焦虑」。 同事谈论这个明星离婚,那个明星出轨,我不知道就没有谈资,这怎么行?必须看啊!别人付费上了这个课程,我们不学就落后了怎么行?必须看啊!…… 所以,我们就像「信息成瘾症」患者,疯狂地摄取信息,生怕落后,在各种社会热点后面穷追不舍、东追西赶,在信息大潮冲击下,如溺水之人,拼命扑腾,但是所有扑腾只是让自己精疲力尽,沉重的身躯却不断下沉。 2. 信息大胃王是虚胖,不是真强壮 天天给大脑这样「暴饮暴食」的效果到底如何呢?我这个朋友有一天来给我诉苦,说他好像也很努力,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了解很多领域,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 不是说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怎么学了这么多,却「下笔如神经病」呢?我和他说,信息大胃王是「虚胖」,不是真正的「强壮」!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解析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二)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

比较各种搜索方法与技巧

比较各种搜索方法与技巧 因特网上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而且毫无秩序。为了方便我们在网上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一些网站提供了搜索引擎服务。搜索引擎的使用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何快速、正确的寻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源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关于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有多种多样,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主要有目录检索和关键词查询两种方法。 目录检索:也称为分类检索,是因特网上最早提供WWW资源查询的服务,主要通过搜集和整理因特网的资源,根据搜集到的网页的内容,将其网址分配到相关分类主题目录的不同层次的类目之下,形成像图书馆目录一样的分类树形结构索引。目录检索无需输入任何文字,只要根据网站提供的主要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入,便可查找到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当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提供目录检索服务的网站有雅虎中国()和搜狗)等。 使用技巧 1、简单查询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然后点击“搜索”就行了,系统很快会返回查询结果,这是最简单的查询方法,使用方便,但是查询的结果却不准确,可能包含着许多无用的信息。所以选择正确的关键词才是一切的开始。学会从复杂搜索意图中提练出最具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对提高信息查询效率至关重要,这方面的技巧是所有搜索技巧之母。在输入关键词过程中,要避免错别字的使用、选取的关键词太

常见和多义词,这些都容易造成检索的信息量过大或与自己想选取内容相悖。 2、使用双引号用 给要查询的关键词加上双引号(半角,以下要加的其它符号同此),可以实现精确的查询,这种方法要求查询结果要精确匹配,不包括演变形式。例如在搜索引擎的文字框中输入“电传”,它就会返回网页中有“电传”这个关键字的网址,而不会返回诸如“电话传真”之类网页。 3、使用加号(+)或减号(-) 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加号,也就等于告诉搜索引擎该单词必须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的网页上。在关键词的前面使用减号,也就意味着在查询结果中不能出现该关键词。 4、使用括号 当两个关键词用另外一种操作符连在一起,而你又想把它们列为一组时,就可以对这两个词加上圆括号。 5、使用空格 在搜索关键词中加入“空格”进行信息搜索是最为常见的搜索技巧应用,空格起到的作用是“与”的意思。比方说我们在搜索中国的长城方面的信息时,只需输入“中国长城”就可以了。这个空格加上后,它的搜索范围既可能是“中国的长城”,也可能是“中国和长城”,还可能是“中国长城”或是“中国北京的长城”等信息,这样一来信息的范围无疑将会大大增加了。在使用空格组成关键词时,要

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四年级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是相当有意义的。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

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 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搜索引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是举足轻重。无论怎样,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都需要一点点技巧。有人说,会搜索才叫会上网。 网络信息搜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习一些网络搜索的原理和表达方式对提高网络搜索效率大有益处。但同时还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掌握不同数据库的特点,以便提高搜索效率。 网络信息搜索的一般原理 网络信息的搜索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对网上信息进行查找,它的基本原理是使用搜索程序来遍历因特网,将Web上分布的信息下载到本地文档库,然后对文档内容进行分析并建立索引,对于用户提出的查询提问,搜索引擎通过查找索引找出匹配的文档或链接,再返回给用户。目前搜索引擎主要通过两种技术实现信息搜索:一是使用网站分类技术,把网站进行树状的归类,对每个网站都有简略的描述;二是使用全文搜索技术;全文处理的对象是文本,通过网页抓取程序对大量网页数据建立由字(词)组成的倒排索引,以便使用户用关键词对文档进行查询,系统则返回含该关键词的网页。

网络信息的搜索技巧 1. 分析搜索主题,决定从何处开始进行搜索。在搜索中,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步骤:一是概括搜索提问,选择精确的搜索词语;这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技巧。目前的搜索引擎还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自然语言。因此,在提交搜索请求时最好把自己想法提炼成简练而与希望找到的信息内容主题关联的查询词。一般说来查询词选应用名词和动词的组合。二是正确运用搜索提问的方式。 2. 考虑搜索提问中的关键词是否有同义词、近义词以及词形的各种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运算符号,扩大词语的搜索范围,降低检索结果出现遗漏的可能性。例如:要查询酸奶方面的,与酸奶有关的词还包括牛奶、酸牛乳、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因此,为了查到更全的,合并同类项后的搜索词为:酸奶、酸牛、乳酸。 3. 当有多个搜索词语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时,就分期分步制定搜索词语:(1) 分析搜索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地建立“子逻辑 式”;(2) 根据搜索提问中涉及的主要主题概念,构造搜索提问式;(3) 尽量选专指词、特定概念或专业术语作关键词,避免普通词和太泛指的词语;(4) 短语搜索时应加双引号,提高查找的准确度;(5) 使用邻接算符可以提高搜索的准确性和灵活性;(6) 在关键词前可用不同符号表示词的重

小学阅读理解技巧整理精华版

小学语文阅读分析解题步骤与方法 第一部分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的一种)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动态和静态(形、声、色、态、味)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搜索引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已是举足轻重。无论怎样,要想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都需要一点点技巧。有人说,会搜索才叫会上网。 网络信息搜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学习一些网络搜索的原理和表达方式对提高网络搜索效率大有益处。但同时还要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掌握不同数据库的特点,以便提高搜索效率。 网络信息搜索的一般原理 网络信息的搜索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对网上信息进行查找,它的基本原理是使用搜索程序来遍历因特网,将Web上分布的信息下载到本地文档库,然后对文档内容进行分析并建立索引,对于用户提出的查询提问,搜索引擎通过查找索引找出匹配的文档或链接,再返回给用户。目前搜索引擎主要通过两种技术实现信息搜索:一是使用网站分类技术,把网站进行树状的归类,对每个网站都有简略的描述;二是使用全文搜索技术;全文处理的对象是文本,通过网页抓取程序对大量网页数据建立由字(词)组成的倒排索引,以便使用户用关键词对文档进行查询,系统则返回含该关键词的网页。 网络信息的搜索技巧 1.分析搜索主题,决定从何处开始进行搜索。在搜索中,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步骤:一是概括搜索提问,选择精确的搜索词语;这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技巧。目前的搜索引擎还并不能很好地处理自然语言。因此,在提交搜索请求时最好把自己想法提炼成简练而与希望找到的信息内容主题关联的查询词。一般说来查询词选应用名词和动词的组合。二是正确运用搜索提问的方式。 2.考虑搜索提问中的关键词是否有同义词、近义词以及词形的各种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运算符号,扩大词语的搜索范围,降低检索结果出现遗漏的可能性。例如:要查询酸奶方面的资料,与酸奶有关的词还包括牛奶、酸牛乳、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因此,为了查到更全的信息,合并同类项后的搜索词为:酸奶、酸牛、乳酸。 3.当有多个搜索词语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时,就分期分步制定搜索词语:(1)分析搜索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地建立

初一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

初一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我觉得很好)!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依托培养【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托培养【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的能力】 依托培养【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摘要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它是其他三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阅读获取信息思考政治生活以突出能力考查为核心的高考改革并未脱离教材的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大纲明确考察学生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四种能力的考察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它是其他三种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综卷中的政治试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均以情境材料的方式呈现,尤其近3年高考政治试题的材料阅读量呈增加趋势。这一切都使从基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能力、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

个人认为这些能力完全可以在使用教材资源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升华。政治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实践 一、确定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能力的最佳时间是文理分科以后,这是因为从主观上讲文理分科后的文科生在态度上更加重视政治课的学习,有了学好政治课的渴望。在能力上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初步具备了阅读教材和逻辑分析的能力;从客观上讲,文理分科后所学教材为必修2政治生活,学生做题的训练量在增加的同时更加贴近高考,政治生活的教材结构和所训练试题的特点也决定了此时最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教材、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重视目录和前言,按照政治生活的结构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书要从阅读目录和前言开始。通过阅读目录让学生初步把握政治生活全书结构分为4个单元、9课、24框、4个综合探究,使学生对这本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前言也就是起始课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编写结构及如何阅读这本教材。以前言中第二部分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层次阅读教材1.重视单元结构图表及序言,整体把握单元的内容和意义。政治生活每个单元的起始页都有本单元的序言和结构图表,这既是进入单元学习的钥匙又是一个单元的总结概括。培养学生阅读图表和序言可以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培养学生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

专题一求准确——怎样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规范训练新人教版

专题一求准确——怎样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高考考试大纲(生物部分)中明确指出高考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是: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典例精析】(2012·新课标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答案:(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方法点拨】 (1)提取文字信息“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图中信息“b”与神经节相连,由此判断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d为效应器。 (2)将文字信息“屏住呼吸”解读为条件反射,则设问(2)的答案应填为大脑皮层。 (3)由图(b)获取的信息为神经元①的轴突与②的细胞体膜相接触,因此设问(3)第二个空答为树突或轴突不予给分。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信息是解答生物学试题和提高得分率的关键。所谓信息,即试卷中出现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及设问等。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的提炼和整理,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方法:首先,对信息把握要完整、全面。其次,把握信息要准确,分析

法律检索方法和技巧

法律检索——方法和技巧 一、学习法律检索的重要性 第一,无论你在律师行业中是什么身份处于何等地位,是初出茅庐还是经验老道,法律检索都贯穿你的执业生涯全程。这里的法律检索,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包括在数据库里找具体法条。在座的每一位,可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资深律师或者合伙人交给你一沓材料,或者你刚刚听客户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小时还拿到一大堆文件,你看来看去就是发现不了其中需要研究的地方,哪些是会引起争议的点。而当你们成长为资深律师或者合伙人,本身仍然要参与案件或者项目,也需要自己去进行法律研究。在合伙人与助理磨合还没有非常默契的时候,在合伙人对助理的工作能力、检索能力、认真程度尚不能完全确信的时候,他势必要亲自验证或者说核查你搜索到的是否就已经穷尽了所有正确的答案。所以,我说法律检索是做律师一辈子的工作内容之一。 第二,无论你擅长的是什么业务类型,是做诉讼还是非诉讼业务,法律检索都是必备技能之一。以诉讼业务为例,无非就是“接案子”和“做案子”。大家都有个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法院判案要“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和法律,都需要我们通过法律检索或者说法律研究来协助法官完成,以使得判决更加有利于你这一方。在这我来说说法律检索在接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梳理事实现状与了解客户要求的基础上,只有做好法律检索才能制定出更加完备的策略报告,才能提供更加充实、可行、准确的诉讼方案,甚至于通过完整的法律检索得到的答案决定你主观是否要接这个案子。我曾经听过大成所张健律师“诉讼策略报告如何写作”的讲座,他谈到“在你不具备经验的时候,你只能靠逻辑”。我想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即便是“经验”也是可以通过法律检索去获得的,比如说某种案情的案件原告如何起诉被告如何答辩,你完全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搜索同类型案件裁判文书来学习、观摩与模仿。前阵子听说律师代理案件的政府指导价要取消了,律师的价值将会由市场决定,那么你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或者说不被远远甩在后面,让客户认可你的价值,就需要你能拿出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方案,取决于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以及就这些问题你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 第三,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变幻莫测的交易模式、产品以及专业术语怎样层出不穷,法律检索仍然是每位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我每天都会关注行业新闻,几乎几天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产品或者交易架构,但是我认为从根本上讲,暂时还没有脱离民商法的基本法律概念或者说基本的法律关系。在座的助理们来自不同的合伙人团队,大家平时接触的业务也都不尽相同。我就举两个金融方面的例子来印证我刚才的观点。第一个某银行计划操作一个“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考虑选用“债权转让+权利完善措施”的模式,需要律师帮他们做一个完整的法律论证。第二个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争议解决,李某通过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 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朴素/清新/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做阅读题的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