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引子:

1,早年印度有个狼孩玛丽、她是人们在荒山狼群中发现被

救出来的,但虽是人,却野性十足,不会直立,不会人言,而是四肢爬行。发现时有十五六岁。经调查研究,她是婴幼儿期一户农村乡民的孩子遭野狼侵袭被叼走的;野狼未予吞食反而被抚养长大。野狼活动的环境,使她失去了发育成为人类的心理条件而走上了发展成为野性的心理。以后虽经训练,但其智力仍只能停留在一二岁的孩童水平。数年后早衰死亡。

2,文革后在南京一户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地窖中发现二个被关闭十几年的姊妹两人,救出来时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十三四岁。也就是说,在她们二三岁时,就被父母关进地窖,因此她们的童少年期是与人隔绝长大的。当她两被救出来时,她们的智力水平依然停留在童年水平。前言

时代进入21世纪,有人云:21世纪是“心理”的世纪。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灵在心理。

心理是最神圣、最深奥、最发展、最动态、最具活力之源……世界之美妙,时代之进步,科学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

离不开心理;

然而万恶之源,罪孽渊薮,也来自心理……

当代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巨大发展,深刻洞悉,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粒子纳米,无不时有惊人发现,这都来自心理;可是对自己、对自身的心理却日益知之甚少:我为什么是我,我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我,时在云里雾里。

“自我”是当代人们最为推崇,最最特别强调的词。为什么要强调自我呢?自我与他我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本质是什么。区别就在于各自的个性不同,观念不一,性格各异。

然而人们很少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你的自我究竟比别人强,还是弱,是优还是劣,是好还是坏?这在特别强调自我的人,是很少去想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若是人们都能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和蔼,人群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发展,前进;如果人们只顾自我,不思考自己的自我存不存在什么问题,知道一味强调自我,突出自我,把自我凌驾他我之上,那么人群就会冲突,社会就会失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结果就会失去自我,毁损自我。

自我走到极端,自我就会变异,自我会发展到病态,心病也就油然而生。

研究一下什么是自我,为什么会有自我,自我究竟表现什么这个课题,对己对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裨益。

概括的总论

在经典心理学中马斯洛早就描述过人“需要”的几个层次:自我是需要金字塔的塔尖,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所以“自我”也就是人类进步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最高发展,最高需要。自我是个性心理的最高表现。要了解自我必须熟悉“个性心理”。个性的时代特征

在贫穷时代,在以体力为社会劳动特征的时代,没有什么自我可言,没有什么心理疾病可言;在现代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功能上升到重要地位,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的自我上升到非常的高度,甚至过正到膨胀的程度,但又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致使心理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致使心理这一重要学科落后于时代,而需要加速提升,予以补偿。对个性的认识、对个性知识需要提升。

《个性心理》就是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而写。

《个性心理》就是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

《个性心理》就是为人们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一件有力的理论武器

《个性心理学》

人均有个性,个性就是心理。个性心理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获得的?胎儿有个性心理吗?精子与卵有心理吗?这是一

些有趣的问题。很值得回味。

现在先从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研究的成就来看一看

个性心理的发展发育历程。

心理学告诉人们,先有知情意的发生发展发育,然后

才产生形成心理,才发展完善个性,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心理。

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必需要有健全完善的神经发育发展,形成发育完全成熟的神经系统及其大脑,才能有健全良好的感知觉器官、感知觉功能,才能接受外界客观的信息,才能形成产生感知觉的意识,产生心理现象,发展形成为个性心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个性心理是后天发生的。当然神学论者。信仰上帝,信仰存在就是感觉又当别论(这些问题的论争,这里不作展开)。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图示如下:

一、个性心理的内容:

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含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称为心理过程,

第二部分即个性心理。第一部分另文介绍。这里介绍的是第二部分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两个内容。

人的一般的心理过程为人的共性,每个人均经过这个心理过程。人的个性心理,为人的个性,每个人各不相同。

个性心理是在完成一般心理过程后发展起来的,没有一般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就不可能有个性心理的发生、发展。也可以比喻为:一般的心理过程为基础,个性心理是上层建筑。

所谓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世界上几十亿人口,就有几十亿的个性性格。不过,有很多个性都比较相近,例如内向的外向的等等,因此心理学家就将比较相近的个性归结为一种个性类型,这样就可进行比较、进行研究。

关于个性学说,西方较有影响就有三种个性结构理论:1,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2,德国的“人格层”学说;3,美国的特质阶层说。

关于个性类型有:

生物学的类型论;1,我国古代阴阳五态人分类(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2,古希腊体液说(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3,血型说;4,体型说;5,荣格的倾向说(内倾性、外倾性);6,激素的类型论。

心理学的类型论:1,艾森克的四分类法(内倾、外倾、稳定不稳定);2,吉尔福德的12种特质结合说;3,心理功能类型说;4,独立-顺从说;…

文化-社会价值的类型论:………

人际关系的类型论:……-

大多数学说都是学者专家进行研究之用;日常人们较熟悉的是内向、外向,或稳定、不稳定,实际上也就是艾森克的四分类法。有了个性的分类,就有可能对人的个性性格或对自己的个性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个性、性格两词一般通用,无绝对区别;严格讲有区别:个性是从总体上描述一个人,性格是具体地表述一个人)

二、个性心理内容简介:

个性心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个性倾向性与个性特征。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不同的动机。

人类社会丰富多采。社会越发展、越发达,物质与精神财富数量就越大,品种就越多,人类选择的余地就越大。选择这样还是选择那样,这就是个性倾向需要的差异区别;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精神需要是高级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的表达。由于需要不一样,所以兴趣也就有了区别,有很多东西可以大家都有兴趣。例如,以金钱、地位来说吧,不喜欢的人或许不多,但某些有特殊理想、信念和特殊环境的人,则也会厌恶金钱和地位。这一切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不同的人们对社会、对世界不同的看法和观念,和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不同的人们不同的世界观。

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指脾气、秉性或性情)、性格。

能力: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后,就有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事,这就是能力。能力包括智力、才能、技艺。

秉性(即气质):秉性是内在的个性本性,主要指大脑

皮层神经细胞的特性类型,如稳定或不稳定;反应的速度:是灵敏还是迟钝,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内在基础,是决定个性类型的基础。

性格: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例如:性格温和、热情、奔放、对人忠诚、疾恶如仇、礼让关怀;行动举止优雅大方、神态温和端庄、谈吐幽默等等……。

人的个性心理就是这两部分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通过从出生、婴幼儿、童年、青少年、学生,经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心理过程的发育、发展及至终生的接受教育、自我学习,锻炼, 最终培育形成了具有自我特征的个性。

三、个性的发生、发展、形成。

人的个性是在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通过从出生、婴幼儿、童年、青少年、学生,经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心理过程的发育、发展及至终生的接受教育、自我学习,锻炼, 最终培育形成了具有自我特征的个性。

所以人的个性、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来自后天学习所得,因此人的基本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符合当时、

当地社会人群的行为规范。这样,每个个体在表达自己的行为、习惯、爱好时都会“心安理得”,极其自然,心情舒畅。

强迫症中的强迫摸口袋(见强迫症案例)行为是反常的行为,不符合人们常见的普遍的行为,这种行为带给他的不是舒畅、自然,而是别扭、恐惧、焦虑。这是种病态,这种病态的反常行为同样来自后天的“学习”(坏的学习)所得。

在心理学上个性,性格基本也可以说是同义语,但也可以把个性看作是在总体上讲述一个人,性格是具体地描述一个人。

人的性格在幼年期已开始出现雏形,至童年已有明显的倾向性。到了青少年期就逐渐走向定型;这个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增多,社会的影响对性格定型起到极大的作用。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可塑性极大,判断能力尚欠完善,对外界影响的选择能力和抗拒能力尚不足。

刚从娘胎出生的婴儿,几乎全都相似,除了全都会哭、会笑、会睡外,并无什么个性;只是随着生长发育壮大的同时,他接触的客体逐渐多了起来,知的信息不断积累,婴幼儿也就逐渐开始出现和具有了不同的个性。所以个性来自后天。是由后天的环境培育发展完成的。不同的环境培育出不同的个性。古人对此深有体会和认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孟母三迁,也是由于孟母懂得这个规律的行动。

人的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全是后天通过在环境中的学习、熏染、熏陶、感受、模仿、逐渐潜移默化、培育形成的。所以人也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与恨都有它的来源与出处。

人的能力、秉性、性格同样是后天培育形成的,聪明与笨、敏捷与迟钝、凶恶与和善并不是天生。

在成年以前个性心理的发生、发展、发育,基本上是被动的,年龄越小,被动成分越大,随着年龄长大,知的信息量增多,意与思维的出现,被动性逐渐减少,主动性开始萌芽、提升。成年以后,生理发育成熟,个性心理发育同步逐渐形成和完善,以后的心理发展就完全有了主动权。

个性心理发生发展的环境指的是:家庭、学校、以及大大小小的社会,这里包括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邻居…;这些是直接的客体环境;此外还有语言、文字、书本、(学校教育与自学阅览)影视、等第二信号系统的环境,这里包括故事,小说,人物-科学家、伟人、英雄-传记。人就是在在这种直接的、间接的环境中被教育、被培育、被熏染、熏陶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好的环境就培育出好的成材,否则成材就就会受到种种的干扰和损害。年龄越小,想躲避或选择这种环境的可能性越少,也就是说,出身无法选择。随着年龄的长大,选择逐渐有了某些余地和主动权。

一般人不大会去想自己的个性是怎样来的,也比较难能

够分析自己的个性有什么优缺点,难以分析自己的需要是否恰当合理,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是否正确;只有在学习心理学后,用心理学的眼光,和用比较、对照的观点去从新审视和分析,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并知道了自己的个性形成的来源与关键所在。

四、个性的品质

个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容众多庞大的概念和实质;既包含生理学的概念和内容,也包含社会学的概念和内容。就内容来说,有积极的、生气勃勃向上的内容,也有消极的、暮气沉沉下降的内容。个性问题的研究和了解,不仅有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的意义,当前更重要的是社会学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强调人性、人本位。而人的品质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个性心理。在一场势均力敌的体育竞技较量中,优胜者的关键因素,莫过于稳定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入学后首先被学校进行考察的是个性心理测试。现在的各级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已被列入重要的教育日程。在国外各种部门用人的要求标准中心理测验是一项重要内容。这就是说,个性心理的品质如何是当前社会极其重视的一项内容、课题。

个性品质在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要求是强健的体质、敏

捷的速度和灵敏的反应、强大的抗挫折耐力和承受力以及对各种环境的快速适应力,强大、均衡、稳定、灵活的兴奋性与抑制性的快速转换能力。在社会学上的要求是坚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纯真的情操、合群的个性性格。

个性是后天发生获得的,生物学上的品质是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争斗过程中磨炼出来养成的,社会学上上的品质是在接受教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锻炼中感悟,磨炼、锻炼出来的。

个性是个体的特性,每个人各不相同。个性的品质也互有差异。因此也就有优良、良好、一般和不良与很差的区别。能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能获得发展的个性是好的个

性品质,不能适应,当然也就难以发展的个性品质是不好的个性品质。能适应恶劣艰险环境的个性是极其优良的个性,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发展的个性。

优良的个性品质当然就具有了优良的才能、智慧和技能。

五、个性与事业、爱情、前途以及健康的关系

个性与事业、爱情、婚姻、前途以及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优良稳定的个性必然学有成、行有为、种有收,全投入必然会获得丰收;学习能集中精力,决不三心两意,心猿意马;做事踏踏实实,决不哗众取宠;意志坚强、毅力坚韧,

始终贯一,决不朝三暮四。这样的个性,学习,学习优良;做事,事业有成。有知识、有才华、有能力、有事业、有人品,必然会获得姑娘青睐;为人忠诚、性格温和,爱情、婚姻定能美满幸福。

飘忽游移不稳定的个性,学不能专心,行松散无轨,只想收而不想种,不肯全身心投入,肯定得不到收获。这样的个性性格,那里能有出色的学业,肯定也不会有足够的才能和智慧、能力,无学业就难以就业,更难以独自创业。前途茫茫…。既无学业,更无事业,有志的姑娘肯定会远离,爱情婚姻也将阴影重重。

个性品质不仅与事业、爱情、婚姻有着密的切关系;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学上的健康,就是有稳定强健的内稳态和正常有力的生理功能。机体自身稳定就是重要的健康标志。中医的概念就是“本固”,本实。“本”就是“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就是说,扎实的体质,健康的体质,病邪就难以侵入。病魔被拒之予体外。

内稳态的稳定靠的是心理状态的稳定、个性心理的稳定。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在个性心理发生、发育、发展过程中就要求培育、培植、培养一个“在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要求是强健的体质、敏捷的速度和灵敏的反应、强大的抗挫折耐力和承受力以及对各种环境的快速适应力,强大、均衡、稳定、灵

活的兴奋性与抑制性的快速转换能力”(见十三、个性的品质)。心理状态的失衡、失调甚至紊乱,必然导致内稳态的波动和不稳定,这就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抗病力的下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由此丛生。治病必先治本,是中医高明所在。(进一步论述见健康心理的要求)

六、良好完善的健康个性要求:

理想的个性应该是:聪明智慧、才气横溢,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意志坚强、毅力巨大,豁达乐观、藐视困难,待人和善、责己极严,勤奋好学、从不自满,勇于向前、决不退缩,获成就不沾沾自喜,遇挫折不垂头丧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人际交往,善于合群,对人既宽容大度助之为乐,但又嫉恶如仇远离小人,既有远大理想,但又脚踏实地,学识渊博,技能高超,既能诲人不倦,也能不耻下问,既能英雄轩昂,也能忍辱负重,行为落落大方,萧洒脱俗,温文尔雅,礼义孝悌,既不卑不亢,更不阿谀奉承,但也不趾高气昂,……。这些是理想的个性,一个人很难样样齐备,完美无缺;但努力追求,力求完善,则是高尚的境界。完善的个性,对人、对己、对事业、对国家、社会都有非常大的裨益。

理想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锻炼

以及社会的实践、磨练、经验、教训、体会和长者的指导教诲、先哲的榜样典范模拟而培养成获得的。

WHO提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和不适,健康应该是体质的、精神的全面完善状态以及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Health is‘a state of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所谓精神的完善状态就是指良好健全的个性心理素质。由此可见,当代人的健康概念,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发育健全良好的个性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与人群和谐一致。所谓良好完善健康的个性必须包含四个要求,即:心身统一、社会和谐、主动调节、以及认知评价。也就是:完善的心身统一,融洽的社会和谐,积极的主动调节,主客观一致的认知评价。尤其是最后一点要求:“认知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四个要求的含义可以表述如下:

(一)心身统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躯体没有残疾和损害;

②心理状态稳定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点就是心身统一。由此可见,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治疗和预防躯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心理上的失调和纠正心理心

态的紊乱和障碍。这就是心身统一。任缺一种,健康都是不完整的。

(二)社会和谐。在保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提

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包括融洽的人间关系交往和良好的社交活动能力。人间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无能往往是心理失衡、失调、和障碍的重要原因或重要诱因。而良好的社会和谐就成为健康的个性心理的重要保证。

(三)主动调节。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常是复杂多变的;稳定是暂时的,运动(指变动)是永恒的;健全的个性能适应任何变化的环境,即使是恶劣的环境也照常能适应。人就是处在这种极其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存,所以人体的内外环境无时无刻无不受到外环境的影响、作用和侵袭,因此,机体的偶尔失调和受累是难以避免的,心理上的挫折和失去平衡也常在所难免;但人体中还存在另一种与之抗衡的潜力,如果把这种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就能把这种影响和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或予以完全避免;这种潜力的发掘就是就是人的主动调节。这种主动调节的能力,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最小的甚至微乎其微,而大的几乎能抗拒、克服任何的挫折与损害。人的主动调节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的潜力和潜能,如果将它发掘出来,那么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和抗治疾病的能力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认知评价。这一条是个性心理素质要求的极其重

要的一条。也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的一条。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学派。主动调节的能力和要求是重要的,但人的主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又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观点的能力,与正确与否有极大的关系。

认知评价,就是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在心理过程、感知(感觉和知觉)的发生时已经论述过,由于所在的角度(或称之为立场)不同,因之不同的个体可以把同一个事物得出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结论,再加上知的信息量过少和不完全、因而又会把生理上存在的“错觉”当成了“真实”。所以就会出现对事物、事件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评价。在某些个体可以出现明明是错误的东西看成为正确的,明明是正确的看成为错误的来由。也是由于认知评价问题可以使正常的个性心理扭曲为异常心理,甚至产生病态心理。

因此,用认知评价的观点,对人的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帮助病人去正确地认知心理症发生的机理,有非常大的意义;“认知疗法”是心理症治疗中的重要疗法;用认知评价观点还可以在预防心理症的发生,和如何保护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在一生经历中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每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困难、挫

折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而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积极找寻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却怨天尤人、颓废萎靡、一蹶不振、悲观抑郁,甚或心情突变精神崩溃、病魔缠身;所以`之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人们对待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同、评价标准不一、心理准备各异。有的人对困难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估计,他(她)们认为“人生就是战斗”,因此当困难挫折来临时,能应付自如,不但不为所挫,反而更加奋勇;有些人平时乐于安逸,事事顺遂,因而只能看到风平浪静的一面,而不知还会有惊涛骇浪的出现;所以一旦环境一变,困难降临就目瞪口呆、心理失落、情绪突变。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和不同的心理准备是与人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评价不一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认知评价观点是一极其重要的观点,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医学的医生树立这观点和掌握这一观点学说的内涵、原则,对诊治心因性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认知评价观点还要受到众多的其他条件与因素相左右,例如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以及相处的人群类别和人际关系……,这一切在运用认知评价观点和原则时必须考虑在内。

七、个性缺陷,及其原因?

个性的缺点与个性的缺陷必须予以区别(当然这种区别只是相对而言)。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而缺陷则是病态,是正常人不应该有的病态。

健康、完善个性的要求是稳定的、灵活的、有韧性的心理功能。反之不稳定的、迟钝的、脆弱的心理则是不完善的个性。紊乱的、异常的心理甚至畸形的、畸变的心理当然是严重的缺陷心理和病态心理。

所以所谓个性缺陷就是指这个个性不同于正常的个性。

所谓正常的个性那就是“健康的、完善的个性”。这种个性能适应任何自然的、社会的的各种环境;这种个性适应能力大,抗挫折能力强,有巨大的承受力和耐力。缺陷的个性常难以适应环境,尤其是变化较大的、和相对艰巨的环境。

有缺陷的个性,那就是不完善的个性,或是病态个性。这种个性的思维方法,异于常人,例如强迫思维;这种个性的行为异于常人,例如强迫症;这种个性的心态、情绪、心理活动陷入了不正常的状态,例如:异常的焦虑、紧张,过分的压抑、忧郁、莫名的恐惧、无缘无故的空想、猜疑……等等的异常心理、心态和情绪。

个性是后天发生的,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健康的个性;不良的环境和不良的教育就会形成发生不良的个性。所以有缺陷的个性,也必然有其发生的来由和来源。但由于这些原因多是长期的、从幼年开始的、潜移默

化的、甚至是隐袭的因素,所以很难说那一个是主要的因素,如果不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就很难发现。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已经可以知道:在个性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不良的环境干扰、刺激,有可能使部分个性心理的发生发展受到了阻扰、扭曲、使正常的个性心理受到损害,知觉生理上的错觉被扩大,认知上的不完全、片面、局限,以致把错觉当成“真理”,把片面概括为全面,把局限视为整体。思维脱离了正确轨道,知识上的欠缺,不完全,个性

发展就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就产生了某些不正常的个性心理。这是不良个性产生形成的来由。

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完善和被扭曲,进而引起生理功能的

紊乱,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促使更多的一系列功能性紊乱,进而还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可以促使感知觉发生异常,思维发生紊乱,进而就可以发展成为幻听、幻觉、幻想的中枢错乱,成为精神障碍的根源。这就是病态心理发生的机理。(由于机体某些躯体疾病损害

中枢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老年衰退、退行性变所引起的精神损害、障碍,那是另一范畴的概念,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这就是一般个性缺陷和个性缺陷的机制以及病态心理发

生的来由和原因。

在儿童期发生形成的个性缺陷,环境是主要因素;成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