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董雪林

总论

一、中国伦理学研究综述

二、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两重性

四、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发展阶段

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一、中国伦理学研究综述

20世纪产生了系统化和学科化的伦理科学。

1906年刘师培编著的《伦理教科书》和1910年蔡元培撰著的《中国伦理学史》等著作,标志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伦理学科的形成。

三四十年代,三大伦理思潮在国内战争和民族救亡的历史进程中按照各自的思维路径发展。

现代新儒家学派、自由主义的西化派、毛泽东伦理思想。

一、中国伦理学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伦理学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得以形成并获得巨大发展。自建国初期至1999年底的50年,是20世纪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发展极不平凡也极为重要的50年,可分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个发展阶段。

前30年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有发展也有坎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在通史、断代史、学派或思潮史、理论史、范畴史和问题史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一、中国伦理学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应用伦理学研究蓬勃兴起,对中国古代的经济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政治伦理思想、婚姻家庭伦理思想、人口伦理思想、科技伦理思想等均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伦理”与“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伦理:指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而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这种关系的道理。

“伦理学”与“伦理思想史”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本质、道德作用、道德演变及其规律性、道德修养、道德评价、道德教育等。

伦理思想史:是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史,是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史。

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一、关于道德的社会作用

二、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起源

三、关于道德评价

四、关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五、关于修养和道德教育

中国伦理思想的六个特点

一、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忠、孝、节、义,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

三、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

四、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重视人的精神境界。

五、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调调中庸居间的特点。

六、公私关系受到充分注重,强调个体服从整体,提倡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念。

中国伦理思想的两重性(八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有学术形态的特性,又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具有阶级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全民的特性。

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容,存在着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对立。

四、在中国正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具有家庭宗法伦理与国家政治伦理的对立性。

中国伦理思想的两重性

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名与实相分裂、相冲突的特性。

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既具有具体、特殊意义,也具有一般、抽象意义。

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具有精华与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

八、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从其社会作用上说,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一、天人论

1、尊天事鬼论

2、以德配天论

3、远天重人论

4、因顺自然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二、人性论

1、人性善恶无定论

2、人性超善恶论

3、人性善论

4、人性恶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三、义利论

1、以义制利论

2、贵义贱利论

3、公私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四、、人我论

1、贵己论

2、爱人论

3、无我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五、、治世论

1、德治论

2、无为论

3、礼治论

4、法治论

5、人治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六、观人论

1、卜相观人论

2、以态观人论

3、循礼观人论

4、志功合一论

5、以功观人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七、祸福论

1、福善祸淫论

2、命定祸福论

3、人定祸福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

八、生死论

1、贵生论

2、齐生死说

3、生死以义论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发展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到战国末期

第二阶段:秦汉至唐前期

第三阶段:唐中叶到明中叶

第四阶段:明中叶到鸦片战争

第五阶段: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第一讲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原始社会的伦理思想、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春秋时期——孔子、老子、墨子的伦理思想;战国时期——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伦理思想《礼记》中的伦理思想。

第三讲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西汉——董仲舒的伦理思想;

东汉——王充的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第四讲魏晋时期的伦理思想人物品题与才性之辩;王弼、郭象的伦理思想、《颜氏家训》

第五讲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伦理思想

南北朝——佛学伦理

唐——韩愈、李翱、李觏的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主要内容

第六讲宋至明中叶时期的伦理思想

北宋——王安石、周敦颐、张载的伦理思想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二程)、朱熹的伦理思想

宋明心学——陆九渊(象山)的伦理思想

第七讲明末清初的伦理思想

明——王阳明的伦理思想(理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伦理思想

王夫之、颜元的伦理思想

第八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

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德伦理思想

内容要求

一、简介人物生平

二、介绍人物伦理思想

(一)该人物关于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的论述(道德观的问题)(二)该人物关于道德评价的问题

1、善恶责任(道德选择问题)

2、道德评价的依据。“志”与“功”的关系

(三)该人物关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问题

(四)该人物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问题

第一讲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原始社会的伦理思想

1、原始人群时代:

2、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的集体主义和原始的民主、平等。

3、父系氏族公社:

(1)个体家庭的出现(一夫一妻制)

(2)私有财产的出现(原始的氏族平等被打破)

(3)善恶标准的出现。

第一讲中国传统(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周公姬旦的伦理思想)

1、“以德配天”

2、制作“礼、乐”

3、建立道德规范学说

(1)恭敬畏惧——敬

(2)无逸、节性——勤俭

(3)惠爱

(4)孝亲

4、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以德养生”有深刻的内涵,就个体生命而言,通过加强道德修养能够获得个人的长寿健康和生活幸福,就群体来说,以德养生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 践行动,从而在社会层面促进道德文明建设。因此,探究以德养生的内涵以及以德养生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这不仅能为现代健康心理学提供思想基础,而且能够为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以德养生;个体生命;群体生命 一、何谓“以德养生” “以德养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展现的是古人的一种健康观念,也是古人对何以养生的探索结果。它不仅关涉生命的存在,生活的幸福,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从而使其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扩大,其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具体而言,“以德养生”观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德以寿:德为生命之助 这种观点是从个体生命角度而言的,认为养德是长寿的重要因素,即孔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大寿”。古人注重形神兼养,“形”即人的生理存在,“神”即是人的意志或意识和心理。《黄帝内经》记载:“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能够心身皆重才能够实现长寿,既要对身体给予足够的

重视,还要修德以养身。否则“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庄子也说“老人之道,长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勿念杀,常念信勿念欺”,认为念善,念生,念信,注重道德修养,才能实现长寿之道。明代养生家吕坤的观点更具有现代意义,他说:“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嵇康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呻吟语》)。认为养德为养生的“第一要”,否则即使像嵇康一样善养生也未必能够长寿。 (二)德以存:德为生活之基 养德不仅关系个体生命的延伸,而且关系个体的生存和生活。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过富足而无忧的生活。王安石便提出:“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认为人若无德,生存空间都没有。相反,大德之人则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尽管时代发展至今,量才标准发生了改变,而不再仅仅是以德量才,但无疑在量才的过程中“德性”仍然是重要的考虑的因素,所以这一点仍具有现代意义。除此以外《国语》中也谈到:德,福之基也(《国语·晋语六》),认为德行是幸福的基础。明代洪自诚则在生活之外更进一步谈到“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认为德行伟大之人才能建立大的事业。 (三)德以谐:德为众生之要 即认为“德”不仅养个体之“身”,而且能养众生之“身”,进而“养国”以治天下。这种观点源于我国古代的“身国共治”思想。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149-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不灭的理想和追求。“养生”一词在先秦早已有之,道家重要典籍《庄子?养生主》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顾名思义,“养生”就是为了生命的健康长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养生思想的内容纷繁复杂,结合现代健康理念所提倡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发现传统养生中的养形、养神、养德对当今健康主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静以养神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这句话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了中国养生思想中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神为本,形为具。是故中国养生思想,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是以养神为主,养形为辅。只有“形与神惧”“形体不蔽,精神不散”,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神指的是人体的一切精神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养神的关键是清静,老子最先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躁君”的观点,《黄帝内经》则更全面地阐述了以静养神的观点,提倡“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庄子在《天道》中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2];另外《淮南子》也提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3]”可见中国古代的养生是以“静”为核心的。 静以养神并不是让人无所事事,而是让人少私寡欲,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孟子谓“养心莫善于寡欲[4]”,因为多欲就会伤神,只有减少贪欲,这样才能积蓄更多的能量,从而发挥更大的智慧。但中国养生思想之中并不是单纯地以静养神,而是以辨证的动静观实现养神这一目的。这里所谓的“动”,并非肢体的运动,而是指适当的脑力活动。孟子所言“耳目之官不思则蔽”,即用进废退,如果错误的理解“静”就是什么也不想,不思考问题,只能使脑细胞退化,思维迟钝。 反观现实,在环境、交通、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下,据统计亚健康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探究 张立新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50 摘 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主张无欲虚静,讲究“适劳其体”,反对“跳走喘乏”,同时认识到了道德修炼的重要性,其中的养形、养神和以德养生对现代的健康主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历史相关文献的探究,呈现个中本貌,为当今的健康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关键词 传统;养生;探究;归总 者约占人口的60%,健康与非健康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话题。“静以养神”对于处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副清凉之药,如能在杂乱之中,且驻足追求片刻的清静,认真体悟这远古的智慧,对于健康定有莫大的益处。 2 动以养形 形指的是形体,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脉络等。“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必不可少。中国的养生思想历来提倡“动以养形”。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然而,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五禽戏”。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还专门列了形体锻炼篇《导引按摩》,在该篇中收录了许多导引按摩的术式和方法,其中详细地介绍了华佗“五禽戏”的具体术式。孙思邈根据中医的原理,对形体锻炼的健身祛病功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老人“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奎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5]。” 然而纵观中国的历史,“动以养形”这一养生思想却有着自身的指导原则。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老子说“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庄子认为“形劳不休则弊”,晋朝葛洪认为“跳走喘乏,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抱朴子?辩问》。”这里的“动”与当今的体育活动是不同的,它将诸如扫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烦琐小事当做一种养生活动,体现了流水不腐的养生思想。动以养形是以清静养神为前提的。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之中始终贯穿着“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指导原则,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维持人这个有机整体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西方体育成为体育锻炼的主流之时,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关于“身体锻炼”思想的确有些另类,西方体育强调“更高、更快、更强”,中国的养生思想则是反对大强度的活动,要“常欲小劳”“体欲常劳”,做到“形劳而不倦”“不妄劳作”“不当使极耳”“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耳”。但两者之间并非矛盾,正确认识两者,便能使其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德养生 中国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古人将本来属于道德范畴的伦理归纳到自己的养生体系之,赋予道德以养生的职能。 葛洪指出“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6]”而孙思邈则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反复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成性,性自为善,……性既 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7]”。这正体现了保养生命活动中的伦理道德精神指向。这里“道”“德”“善”是生命修行的伦理目标,也是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由此可见,“养生”实际上不限于形体动作的“锻炼”,而且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意义。 “以德养生”在表面上是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来保养精神和形体,但从深层次方面看,却蕴涵着顺应天道以尽心知性的养生理念。姑且不论这一套理论是否成立,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至于是否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那便是“仁者见仁”的事了。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传统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的解读,仅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之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推行健康教育的今天,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4.1 提炼出适合中华民族心理和文化特性的锻炼形式 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 在健身方面,中国人主静不主动,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达到“无为而治”。而西方的健身理念则是主动,注重强身,突出体格的健美。东西方文明之间是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的,东方的养生观和西方的强身理念的融合必将对当代的健康主体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本民族的健身体系。 4.2加强一些有价值锻炼形似的人文教化作用 我们应当重视一些锻炼形式的人文教化作用,不能将两者剥离开来。养生文化,除去一些糟粕外,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文教化的思想,如将道德纳入养生体系之内。我们应当去发掘其有价值的东西,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多时候人们是在追求心灵的完美。参考文献 [1]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2 [2]安继民,高秀昌.庄子[M].第一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79 [3]许匡一. 《淮南子》校注献疑[J].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3(50):92 [4]金良年.孟子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2 [5]肖嵘等.武当道教武术养生方法略论[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2):70 [6]郭雪.中国道教与印度瑜伽养生的比较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7]周 宏.孙思邈养生方法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0(8):84 作者简介 张立新(1982-),男,河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2.09.093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 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 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 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 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 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

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 一、何为养生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 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国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体系本身具有这种学科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概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时时不忘提醒你注意自己的身体。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养生与大众健康》这门课,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趣幽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1.顺其自然2.形神兼养;3.动静结合;4.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所谓“民以食为天”。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西方快餐的涌入,传统的与我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日三餐”越来越不为人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处在所谓“亚健康”状态。而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所以我学了,并且时刻提醒他们。 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说,不但要吃,还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才会让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为养—人吃五谷杂粮,也就是说“食常杂”即每日能够食用谷类及薯类、豆类及其制品、、纯热能食物,达到合理、健康之目的。要求每日吃不同的食物。食常杂的核心是坚持膳食的营养平衡和合理搭配,并持之以恒。粮谷类及薯类含有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豆类含有脂肪、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五果为助——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在肠道内不易被消化吸收,能增加肠蠕动,有预防肠癌的作用。

感悟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是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思想动机和观念模式。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在广泛汲取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华传统医学思想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的基础上,反映和体现着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这使得大部分人的身体状况都处在亚健康的状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注重养生。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中华传统养生》这门课,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价值进行挖掘。老师知识渊博,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八段锦和易筋经两个养生气功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个学期我们首先学习了养身气功八段锦,八段锦属于道家的养生观。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道家认为,只有在纯真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寻找纯真的“自我”。正如陶渊明“偏放于田园”,这种走人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的一种手段。道家从人、自然、生命健康的角度规范养生意义,强调人、自然、生命的自然性,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八段锦作为道家养生气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除此之外道家现在仍在流传的导引术还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 后半学期我接触到了健身气功易筋经,它是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其精髓在于调整五脏平衡、启动人体潜能,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很多,我觉得首先取决于五脏的相对平衡,这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只有五脏平衡,才能保证身体的良性循环。因此,在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时,务必抓住人体健康的主要矛盾---平衡,即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循环系统的相对平衡。中医讲,肝主情志,心主神明,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如果将人体五大循环系统调理好,相当于在人体内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人体细胞生长健壮有力,延缓衰老。其实人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只有保持各部件的完好无损和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身强体壮、健康快乐。健身气功·易筋经是一种调心健身、延年益寿的科学养生方法,其中包含着千百年来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坚持常年习练必然大有裨益。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

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

中国传统养生

定义:传统养生是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身心为目的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重人贵生思想是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生命整体观:祖国医学认为:认得生命包括了“精气神”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天人合一观: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阴阳平衡观: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非常朴素、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经络理论:经络不仅是行气血、调阴阳的通道,而且也是联系人与自然的要津,它对人体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养生的内容: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 传统养生的特点:传统养生是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注重从人的整理出发,不论动、静或动静结合,都是通过自我的修炼好调养,是阴阳平衡,身心和谐,形意合一,以壮外强。 传统养生的功能:培养元气:元气受之于父母,随生命而来,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平衡阴阳:在阴阳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从而维护健康。 疏通经络:使气血通畅,营内卫外。 一中国传统的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才能作到合理养生与保健? 健康亦有方说来也平常生活要规律早睡早起床运动强筋骨吐纳肺腑良三餐粗淡饭素菜加点汤饮食八分饱杂粮调配当肉类宜少吃清淡舒胃肠风雨常避免戒烟酒适量性情宜包容静心寡欲强有病早就医诸疾重预防养生莫纵欲蓄精防劳伤交友诉衷肠善良寿而康忧愁催人老乐观寿自长贵在常坚持保健在经常四季勤锻炼 简答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原理和特点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中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中,顺应自然是养生理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康复,所有的方法和机能,都体现着与自然相适应的特点,也充满辩证的观点。 (1)天人相应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一切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随时随地与其保持和谐一致,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在养生实践中,必须遵循这一基本法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而“改造自然”、“挑战自然”、“战天斗地”之类的思想和行为,在养生领域是不应提倡的。我们要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适应社会,从而顺应自然,頣享天年。 (2)形神合一 形,是指人的整个形态结构,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和气血津液等基本营养物质,是人的物质基础;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又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反映。这二者的辩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密

中国传统养生与健康

中国养生茶 【摘要】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在生活实践中创建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涉及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方面面,在增进人类健康,延长寿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养生进行产业开发,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前言】 传统养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茶文化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养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还声名远扬传达到外国等诸多地方。而且茶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 【论述】 一、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

传统体育养生学理论复习资料

传统体育养生学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名词: 1、养生:人类维持生存、保养身体、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 2、中国传统养生学:以传统哲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采用行气、导引、服食、药饵、房中等具体手段,通过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发展身体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命和生存质量等途径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 填空: 1、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卫生、寿世等。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2、四时养生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3、在传统体育养生学中,静分为内静与外静,内静是指精神内守,外静是指形体安静。 4、在中国养生史上有主静和主动的不同养生学派,《吕氏春秋》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养生观点,老庄学派则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 简答题: 1、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A、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B、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内外合一 C、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D、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2、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 A、培补元气 B、平衡阴阳 C、疏通经络 D、调和气血 E、调理脏腑 3、简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概要 A、气一元论思想 B、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 C、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 D、内倾思维与反观自心思想 E、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

4、简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A、行气术 B、导引术 C、房中术 D、服食养生术 E、四时颐养术 5、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的特点: 顺时以益气、谨食以助气、导引以行气 第二章 名词: 1、传统体育养生: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静功:指在练功过程中练功者的形体和位置基本保持不动,并结合意念运用和呼吸调整,以达到锻炼身体内部机能为目的的导引功法。 3、动功:练功时以多变的肢体运动形式为特点,调身、调息为主,通过身体姿势变化对气机运行影响的功法。 4、保健功:运用简单的手法,通过自己的的双手或器具在体表某些部位或全身进行按摩、点穴、拍打,以达到防病保健、养生益寿或减轻某些疾病症状的目的。第三章 填空: 1、中国历史上养生的观念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早在商代典籍《尚书·洪范》中就提出了“五福”之说“五福: 一曰寿世,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终命。” 2、《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生理学、医学、养生学的最早经典著作。 3、《太平经》是道教最早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养生思想就是主张通过人体 的精、气、神修炼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4、葛洪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教养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著有《抱朴子》一书。 5、五禽戏是华佗依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创编的健身功法。五禽戏是华佗所创编的健身功法,五禽与五脏的关系是虎戏与肝相对应、鹿戏与肾相对应、熊戏与脾相对应、猿戏与心相对应、鸟戏与肺相对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