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青菱都市工业园建设的思考_窦豫庆

关于青菱都市工业园建设的思考_窦豫庆

2011年第10期下半月

·总第492

期20

10年8月武汉市洪山区青菱都市

工业园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地处

107国道以西,长江以东,三环线以南,处

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之间,位于武汉市的南大门,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方向。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力图打造成为洪山区中小企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青菱都市工业园将是洪山区在“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实施“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环境优区”三大战略,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经受了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考验,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教强区战略,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根据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我区的发展目标是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确保翻番,力争突破”,努力实现千亿生产总值、百亿

财政收入。

然而,经插花地调整和区域托管后,我区土地资源优势逐步减弱,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产业基础削弱,区域优势集成不够,产业布局变化大。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对洪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洪山区发展面临重构产业体系、重组空间结构和重塑区域品质的严峻挑战。

在此严峻形势下,我区提出了建设青菱都市工业园项目,把此项目建设作为我区实现“十二五”规划经济目标的重要抓手。在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各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加快编制工业园控制性规划,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可以说,建设好青菱都市工业园是实现我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目前,武汉市各区均有工业园,欲在众多的工业园区中崭露头角,拥有一席之地,青菱都市工业园必须定好位,规划好,才能建设好。

作为远城区新兴工业化示范园区和武汉市市级都市工业园示范区,青菱都市工业园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打造综合效益好、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根据这个定位,结合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配合青菱生态新城开发建设工作,以及市政府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青菱地区的产

业布局,促进产业服务业的快速成长,盯住高端,打造精品精神,笔者认为,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废旧物质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为核心,实现发展生态工业,提升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打造环境优势品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节约集约用地、生态品牌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型的都市工业园才是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选择。

生态工业园是指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理念革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把不同工厂、企业、产业连系起来,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体系,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方式,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信息反馈,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最终实现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这方面,加拿大的伯恩赛德工业园可资借鉴。

伯恩赛德工业园,发展非常迅速,如今己经开始显现出环境和经济效益,与青菱工业园比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伯恩赛德工业园位于新斯科舍的达特茅斯

(DartmouthNovaScotia),占地约2000英

亩,容纳了1300多家企业,分布在十几个工业产业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新的产业不断进入,主要是由一些在工业加工

●窦豫庆

郭小红

实践·探索

S H I J I A N ·T A N S U O

一、建设青菱都市工业园是洪山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型的都市工业园才是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的选择

152

2011年第10期下半月

·总第492

期过程中会产生剩余物的小型公司组成,如纸浆加工造纸厂、建筑板厂、石油提炼厂等,不同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相互利用副产品的机会不断增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园内副产品交换网络己经相对比较丰富,各企业之间己基本建立工业共生网络关系,能量的梯次流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园区内已普遍出现,园区已开始向“工业生态系统”的方向发展。为了鼓励和促进新企业进入园区,使工业共生网络更加完善,园区内建立了企业环境孵化器,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园区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鼓励企业为副产品寻求新的用途,并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利用其它企业的副产品。

如今,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方向。生态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青菱都市工业园如今已经确立了发展的方向是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制造业,那么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进去,参照国外成功的案例,脚踏实地地去实施,青菱工业园才能脱颖而出。

(一)政策上的思考。建设生态型的工业园区符合武汉“两型社会”、低碳环保的要求,但生态工业园区与一般的工业园区相比,建设起来更加困难,这方面就必须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所以,在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为工业共生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工业共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园区管委会应针对工业共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鼓励企业相互交换副产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参与企业充分享受因共生而带来的优惠政策。

同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共生企业的行为,鼓励诚信合作,培育共同的企业

文化等,增强园区内企业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园区管委会还应制定优惠的招商政策,大力吸引各种产业类型的企业进入园区,填补共生链条中的空白环节,增强共生链条的连续性,使共生关系更加稳固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重点上的思考。世界各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不同,但著名的园区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目标明确,这正是这些园区成功原因所在,对我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在“十二五”规划中,青菱工业园的定位是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现代制造业,打造成为洪山区中小企业集聚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目前,园内已有武汉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和武汉白沙洲冷链食品有限公司,这些都是国家农业部和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的市场、生产性服务企业,市场年销售总额125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位居前列。

以上说明我区已确立了工业园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下步将按照产业组合、布局规划以及牵引产业群的切入点,重点打造商贸冷链基地、研发中心及工业总部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环保产业基地。发展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如果在这些发展重点中,挑选出重中之重,致力于扶持一到两个品牌,再从这几个品牌中发展延伸,那么青菱都市工业园才可能复制伯恩赛德工业园的成功。

(三)管理手段上的思考。目前,青菱工业园正在继续完成园区的道路、绿化、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当然是生态工业园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是园区管理者和政府最容易做到的,然而管理手段能否上层次则直接决定园区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首先,园区管委会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在运作过程中,管委会最适合扮演“协调人”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参与减少企业因微小冲突就中断合作关系的可能性,避免由此发生的更多损失。

其次,制定工业共生总体发展方案,

进行积极维护与管理。政府站在有利于整个园区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共生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并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和规划方案。在很多成功的生态工业园案例中,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了维护的功能。维护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监控系统运营中的大量关键企业以及与其它企业的关系,对系统成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促进组织学习,培育新的企业,调整发展计划和制定改进方案等。

(四)关于借势发展的思考。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青菱都市工业园毗邻,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正式亮相,自此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支点,如今已成为全国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世界光纤光缆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同时,东湖高新区又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消费电子、生物产业领域相继开拓,目前呈现“五大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光谷生物城”,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生物产业产值1300亿元,集聚生物企业700家,将生物产业打造成与光电子齐名的又一千亿级产业。

青菱都市工业园与这样一个规模强大、后劲十足的前辈为邻,发展前景可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如果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飘忽不定,就很可能被开发区的光芒掩盖,最后被开发区吃掉;喜的是到目前为止,青菱都市工业园的规划走的是与开发区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按照上文所述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那么不仅不会被开发区吃掉,反而正可以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之势错位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S

参考文献:

[1]戴永务、刘燕娜、郑晶、余建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国内外比较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期。

[2]《武汉市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洪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艾

实践·探索

S H I J I A N ·T A N S U O

三、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15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