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文化合璧的西什库教堂

中西文化合璧的西什库教堂

中西文化合璧的西什库教堂
中西文化合璧的西什库教堂

中西文化合璧的西什库教堂(1703-)

中西

圣经语文(周冉) · 2015-08-14 22:14

题图:2012年春天时节的北堂。

2010年冬季,历史悠久的西什库天主教堂修缮工程竣工,这座几经炮火的古老建筑恢复了1887年在现址时的风貌。位于北京西安门的这座老教堂历经百年风雨,见证了无数教徒的喜怒哀乐,目睹了清代天主教在中国的盛衰,更与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它就是被天主教徒们称为北堂的北京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所在的北京西安门内,是明代宫苑的仓库所在地,如今教堂的主体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31.4米,鸟瞰大堂建筑呈一个巨大的十字形,教堂拱券门上方镶嵌的一块碑刻:“光绪十三年敕建天主堂”。然而查阅史书可以发现,这座皇家敕建天主堂,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清康熙年间。

天主教与清代统治者的关系,三百年以来时而亲密时而疏离,小小的西什库教堂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透过刚刚修缮一新的砖墙,你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它的往昔,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强烈交流与融合。

康熙赐地修建教堂

清代统治者从多尔衮开始,身边便出现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拥有西方人的外表,精通现代科学,却身穿朝服,穿梭于皇宫大内,为皇家事务献计献策,甚至参与大清的外交和传位大计。作为顺治帝的老师,法国传教士汤若望更是顺治口中的“玛法”(满语意为“老爷爷”),清代早期不少西方传教士接踵入华,遍布各省传教建堂,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一个黄金时期。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仅仅限于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更是帝国政治的参与者。他们成功地争取到了上层统治者的信任,为天主教踏上中华大地打下皇家基础。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任命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为议员,随同索额图参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条约以拉丁文为正式文本,在谈判中,两位传教士“竭尽绵薄”,康熙对其大加褒奖:“合约得以缔结,实赖尔等之才智与努力”。康熙还用西洋文写下“西洋人心最实,皆因学问有根也”的字句,以示对传教士的肯定。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下发了闻名西方的《一六九二年康熙皇帝保教令》:“查得西洋人仰慕圣化,数万里航海而来,劳绩甚多,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保留,不必禁止。俟命下之日,通行直隶各省”。

此后不久,康熙久病,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刘应贡献西药“金鸡纳

霜”(奎宁)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皇帝大悦,下旨把皇城内的一处住宅赐给他们作为赏赐。次年,康熙帝又把住宅附近的空地,也就是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作为修建教堂的地基赐予

法国神父,这里建成了最早的“北堂”,名为救世堂,即为西什库教堂的前身。这也是中

国第一座皇家承认的天主教堂。1703年,救世堂扩建成大堂,御赐“万有真源”等匾额。

据统计,至康熙末年,以法国耶稣会教士为主的在华传教士,已经使近3000名中国人皈依了天主教。这时的传教士在书信中,曾乐观地认为康熙已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中华帝国人民皈依天主指日可待,沙勿略、利玛窦等人所期待的“东方君士坦丁大帝”即将出现在“中央帝国”。整个欧洲也期待着康熙把中国变成最大的基督教国家。

礼仪之争导致“百年禁教”

康熙帝和天主教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自明朝末年罗马教会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以来,在传教方式上,传教士内部一直存在争论。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引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的概念,论证天主教之上神的存在,并顺应尊孔、祭祖等传统礼仪与社会习俗进行传教,解决了天主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获得了显著成效,这一主张却未能取得另一部分传教士的认同。

是否允许中国信徒祭祖祭孔?究竟用“天”、“上帝”还是西文“Deus”译音“陡斯”来汉译天主教中的天主?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甚至延伸到罗马教廷。

就在北堂建成的当年,福建的法国传教士颜当突然下令,禁止辖区内的中国教徒祀祖

敬孔。这使康熙帝十分恼怒,在天主教徒是否敬孔的问题上,他没有做出任何退让。康熙下发了对天主教传播的诸多限制,并手书“敬天”匾额悬挂于各地教堂。两年后,教皇特使多罗来华处理传教士间有关中国礼仪问题,并传达禁止教徒奉行中国礼仪的命令。

1706年,康熙下旨:在中国传教的西洋教士必须向内务府领取印票,写明不回欧洲,

凡是拒绝的一律驱逐。次年二月,多罗公布致在华传教士公函,不准尊孔、祭祖,不许使用“天”和“上帝”的称谓,违者应受惩罚,令各教堂摘下“敬天”匾额。部分传教士为服从教皇禁令,拒绝领清朝的传教印票而离华,多罗亦被驱逐出境。天主教在中国的道路日行渐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皇帝御批“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

多事”。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被逼转入地下,这一禁便是一百余年。

雍正继位后,通令各省,国人信天主者必须弃教,否则处以极刑,限令传教士半年内离境。嘉庆皇帝颁布的《西洋堂事务章程》明确规定:不许民人进教堂,也不许西洋人与民人交结。

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为了息事宁人,清政府于道光七年(1827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北堂),并没收全部教产。西什库教堂几近消

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规

定法国人可在通商五口建立教堂。次年二月,,清廷被迫同意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自此,被明令禁止了一百多年的天主教恢复生机,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起,清政府对天主

教传播的限制政策历百余年,史称“百年禁教”。

“百年禁教”使散在各地的教士受到驱逐,而在京城南堂、北堂的教士,因有圆明园的工程而暂时受到优待,但其人员的补充仍受到限制。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查封的北堂传教士或被驱逐或寿终人亡,人数日减,教堂无人为继,变成无人的空堂。

教堂因超高被迁至西什库现址

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法《北京条约》签订,根据条约,清廷被迫归还了教堂产业。1866年元旦,由法国人布里耶设计图纸的新教堂落成。

由于教堂所在地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站在北堂建筑顶层,皇家新建的西苑宫苑一览无余。高大的教堂钟楼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悦,她命总理衙门与法国教士交涉迁移,但教会认为,新堂规模高度均遵循“旧体”,绝不同意迁址。交涉不成,慈禧只好交由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事件来处理。

李鸿章认为时任北堂主教的意大利人德里雅布“心小无主见,与其商量恐为所沮,则无益反有害也”。于是绕过主教,派人与北堂传教士活跃分子樊国梁接触,会见时樊国梁提出了教会的条件:北堂处所由康熙皇帝恩赐,“乃本教莫大之荣”,“若一旦移于皇城以外,各处闻知,必疑为被逐而出”,即使不愿教堂切近大内,也得在皇城东北角或西北角给地复建,“庶无损于教堂名望”,须由清廷明降谕旨宣明此事;再就是迁建费用,也需要“朝廷俯赐助给”。

最后双方议订合同,除了将新址面积、新堂形制及上谕发布等事更为细化外,还议定迁移年限,“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初一日起,以两年为限”,原堂内物件,除家具外,其他一律不准转移、损坏(完好地留给清方),清政府付银让教方自建的银两减少至三十五万两。

事实上这一时期,罗马教廷与法方也在为北堂是“教产”还是“法产”吵得不可开交。而清政府与教会拟定的迁移合同中只字未提法国政府,引起了对方的极大不快,对迁移事项百般阻挠,并对教会实行了经济制裁。李鸿章出面与法国公使进行协商,并以外交礼节知照法国,保存了法国方面的“体面”,结束了这麻烦不断的迁堂之事。

最后,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什库,清政府事实上出了“建筑费用三倍的价钱”修建新堂。教方从北堂迁出的日期,还提前到光绪十三年底,比原定缩短了一年,清方以加付两万两银作为酬报。

在《迁堂条款》和光绪帝的上谕中,清廷一再强调,新建大堂“以五丈高为度,钟楼亦断不令高出屋脊”,教会方面同意了。

重建的北堂还恢复了原来的“图书馆”。原属北堂的部分藏书,加之俄国东正教归还的南堂藏书,建立起新的北堂书库。以后又有少量的补充,这就是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北堂书”。

图注:1890年,从蚕池口搬迁至现址3年整的西什库教堂。

1887年,西什库教堂告成祝圣。新建成的北堂虽然占地很大,但比蚕池口老北堂和庚子后重建的新北堂都要低矮一些,建成后即作为天主教在北京的总堂。数年后,教堂加盖了一层,两侧的钟楼矗立起来,高出了屋脊。

义和团围攻的六十天

据清政府的统计,庚子事变前,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在华的外籍传教士已有3200多人,入教的中国人达80余万。这时期的教徒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男女老幼。

1900年,整个中国的北方村村有拳坛,家家练神拳,义和团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烧教堂,杀教民和洋教士。当年为西什库教堂迁移颇为积极奔走的传教士樊国梁,已荣升为主教,作为北京天主教的总堂,西什库教堂成为这场起义中拳民进攻的焦点。

这一年的5月,义和团的战火还没波及到北京城内,63岁的樊国梁已经嗅到了血腥的味道。他在给法国公使的信中提及:“拳民的同伙正在北京城里等着他们;他们打算首先攻击教堂,然后就是使馆。”他在信中恳求派40或50个水兵来保护他们。

6月1日,各国第一批军队几十人不等,进入北京驻守。比樊国梁的预计,似乎还要更快一点,6月15日,义和团对北京城内教堂和使馆的攻击拉开序幕。当北京城里的其他教堂都已被义和团焚毁时,西什库教堂的危机才真正来临。

负责教堂防守的武装人员共41人,即法国水兵31人和意大利士兵10人,指挥的是一名叫做奥利维利的年轻意大利海军中尉。西什库教堂受到攻击的时候,保卫教堂的是41条洋枪和手握各式老旧毛瑟枪的3000多教徒和几十名传教士。

义和团攻击教堂前写了两封致教堂内避难的中国教民的信。信中言明:教民如果能够里应外合杀掉洋人,不但可免死,而且赏银子,平分洋人们的财产。然而,除了几个教民通过破了的围墙跑出来外,大多数人选择留在里面。

图注:1900年冬,经历了义和团围攻的的西什库教堂,可见墙壁上德累累弹孔。

战斗很快打响了。义和团最先的“战术”是使用最拿手的火攻法。他们用竹筒制作的“喷水筒”把煤油喷射到教堂的大门、窗户和院子里,然后射出带火种的箭以引燃大火。大小不

一的炮弹蝗虫般落下,把教堂灰色的高墙打得千疮百孔。

为了躲避炮弹、火焰以及坍塌下来的墙壁,妇女和儿童们惟一可做的就是不断地跑来跑去,数十天内一刻不停地在有限的空间里来回躲避。在外国报纸的报道中,西什库教堂里惟一的军官,年轻的意大利海军中尉奥利维利,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他一直站在被义和团或清军炸开的墙洞上指挥射击,士兵们随着他的口令几乎“弹无虚发”。义和团的冲锋潮水退下之后,他立即组织人,用砖石把墙洞堵塞起来。奥利维利“最后在两个传教士的臂中死去”。

有记载显示,围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拳民和清军达到1万多人,这场看起来胜负只是转瞬之间的战斗却整整持续了60多天。在60多天里,最严重的不是死亡,而是饥饿。教堂内所有可以吃的东西已全部吃尽,树叶和树皮都成了最珍贵的食品。

战斗的结局世人皆知,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义和团在西什库教堂外结束了长达两个月的不可思议的围攻。

记述这场战斗的各方资料汗牛充栋,似乎成为一个各说各话的罗生门。然而没有人真正知道在那60多天里这座教堂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义和团认为这是洋人运用“邪术”破解了自己“神术”的缘故。在外国记者的笔下,西什库教堂的抵抗也被神化。传教士萨拉·古德里奇这样描述使馆区被困的人们:“我们的祈祷多次得到神奇的响应。至少有两次,正当房子要着火的时候,风向就改变了。”

这场战斗义和团和清军死亡600人以上,教父教民死亡400多人,联军死伤各10余人。事实上遭受创伤最重的,是刚刚新建的北堂建筑,历经炮火的洗礼,它已经荡然无存。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清廷的扶持和镇压,这一系列事件组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庚子事变”,这一年,中国大地到处火光肆虐,杀声震天。

中西文化交汇的美丽

1901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樊国梁等传教士在其政府提出的要求以外,列出教会受损清单,迫使清政府增加赔款。以被杀传教士为借口,法国公使对华索取“精神赔偿”,迫使清政府出卖更多的主权,后来成为《辛丑条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条约内容,清政府出资修缮了西什库教堂,并加高了钟楼,形成了目前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教堂建筑与当时欧洲的流行风格一致,在一些细节上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风格,比如建筑周围的汉白玉石栏,柱顶的石狮子与排水的龙头设计。

面积庞大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以及光华女子中学、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华北教区主教府,现在这些附属建筑大多都被其他单位占用,只有若瑟修女院还保留使用,现位于教堂西北侧。

民国之后,天主教、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福传发展很快,陆续建成了东交民巷天主堂、南岗子天主堂等教堂。

1939年,罗马教廷宣布废除以往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允许教徒进行祭祀祖先和孔子的仪式;1958年,北京主教座堂迁往南堂,北堂被学校等单位占用,教堂藏书移交北京图书

馆收藏;1985年春,北堂返还教会,经过主体维修,于当年圣诞节前夕开堂,腾退工作也逐步开始,历时19年,投入6000万元搬迁了100余户居民,迁建了占用此地的39中校舍;1987年,北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主教府正式移交天主教爱国会。

图注:拱门上的十字架连枪弹都扛先来了,现在却不知所踪。

五彩斑斓的玫瑰花窗,高耸深邃的大堂穹顶,飞入云间的守护天使,高昂倔强的滴水龙头,百年的西什库教堂走过了历史的风云变幻,静默矗立。回归宗教用途的西什库教堂,它直冲云霄的塔尖,繁复绚丽的装饰,无一不在诉说着它自身的美丽。无论你是不是天主的信徒,来到这里,最为震撼你的,还是这座融汇了中西文化,历久弥新的建筑本身。(原载《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 1 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D ?A、白话诗 ?B、古体诗 ?C、现代诗 ?D、格律诗 2 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C ?A、改革开放时期 ?B、新生活运动时期 ?C、文革时期 ?D、五四时期 3

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B ?A、 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 ?B、 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 ?C、 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 ?D、 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 4

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错误 5 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 1 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D ?A、精英 ?B、个人 ?C、特定人群 ?D、大众 2 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C ?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 ?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 ?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

?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 3 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B ?A、蕴含的意义 ?B、接触的频率 ?C、他人的喜好 ?D、事物的外表 4 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正确 5 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错误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 1 《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B ?A、道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017尔雅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 35' 44''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15 23:59 一、单选题 1 《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 天地 ? ?B、 阴阳 ? ?C、 男女 ? ?D、 日月 ? 我的答案:D 2

从气候角度来说,中原一带的肥厚土壤主要是受到()的影响。 ?A、 太平洋暖湿气流 ? ?B、 副热带高压带 ? ?C、 西伯利亚冷气流 ? ?D、 温带季风 ? 我的答案:C 3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 我的答案:C 4 西方产生了帮主制主要是为了约束太强的()。 ?A、 理性主义 ? ?B、 唯物思想 ? ?C、 专制心态 ? ?D、 共和意识 ? 我的答案:C

5 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句子具有()。 ?A、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 ?B、 表义结构和表形结构 ? ?C、 文化结构和环境结构 ? ?D、 主观结构和客观结构 ? 我的答案:A 6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 ?C、 第四冰期结束 ? ?D、 第五冰期结束 ? 我的答案:C 7 地球上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位于()之间。 ?A、 北纬30°-40° ? ?B、 南纬30°-40° ? ?C、 北纬40°-50° ? ?D、 南纬40°-50° ?

我的答案:A 8 索绪尔的()主要强调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变化。 ?A、 历时语言学 ? ?B、 短暂语言学 ? ?C、 共时语言学 ? ?D、 纵向语言学 ? 我的答案:C 9 关于阴谋诡计,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不存在大量阴谋诡计的现象 ?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梁碧莹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发端于19世纪初叶。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文化已开始由传教士引进中国。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绝状态,西方文化梯航而来,与中国文化频繁接触。然而,这种文化接触并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式出现的,而是伴随着外来侵略、民族压迫的痛苦和耻辱出现于中国社会。 信奉基督教新教的美国传教士来华始于19世纪30年代,他们在华活动,无疑起到了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国传教士要在中国扩大“基督福音”的宣传,利用办学校、翻译出版西书、创办报刊等办法作为传教的有力工具。这样,传教士就成为接触普通中国人和传播西方文明的桥梁。 本文通过对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华文化活动某些方面的考察,进一步探讨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一 教育是传教最强有力的辅助手段。美国传教士来华后,很快就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基督教文化和以信仰佛教为主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距离实在太远,他们的福音传播方式不能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为改变直接传教成效不大的状况,加快在中国发展基督教的势力,他们率先在中国办起了教会学校,通过学校传播基督教教义,这是美国传教士在华的重要文化活动。 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0年2月由美国公理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的贝满学校。这所学校规模很小,只收留了四、五名学生,并且举办不久便关闭(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台北,1978年版,第67页。),论影响并不大,但它毕竟开创了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办学的历史。1836年成立的马礼逊教育会是由寓居广州的外侨组织,由美商奥立芬赞助,裨治文任该会的秘书。该会具有商办教育的性质,但又明显地具有办学校同传教结合起来的倾向。马礼逊教育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开办和资助学校,除要中国少年读中文外,还要教他们读写英文,并以此为媒介,把西方世界的各种知识传授给他们。这些学校还将读《圣经》和有关基督教的书。”(《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第5卷,第374页。)马礼逊教育会成立后,即向英、美发出呼吁,要求派遣教师前来中国开办学校。美国耶鲁大学马上作出反应,派该校毕业生布朗来华办学,经费由马礼逊教育会提供。1839年,马礼逊学堂正式在澳门开学,首批学生六人,1842年迁往香港,学生逐渐发展到三四十人(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马礼逊学堂课程的内容包括基督教教义、各种近代西学知识和中国汉语。除汉语由一位中国先生任教外,其它各门课程皆由布朗夫妇执教。布朗不仅给学生灌输各种新的西方知识,而且还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容闳等人到美国深造的促成者。1847年布朗夫妇回国时,容闳、黄胜、黄宽三名学生随同赴美,在布朗和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芒松学校。容闳后来考上耶鲁大学,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个中国学生。黄宽赴英就读于爱丁堡大学,成为中国第一名留英学生和中国第一位西医的传播者。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 分 A、 大帮择主 B、 强化王权 C、 帮派主义 D、 契约分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1.0 分 A、 以礼规范 B、 以道规范 C、 礼法结合 D、 道法结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1.0 分A、 制造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军事工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1.0 分 A、 色、受、想、行、智 B、 色、受、智、行、识 C、 色、受、想、行、识 D、 色、智、想、行、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1.0 分 A、 思维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 分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7《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1.0 分 A、 天地 B、 阴阳 C、 男女 D、 日月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1.0 分 A、 社会的反应 B、 流行的理论 C、 自己的身体 D、 外部的环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1.0 分A、 程颢 B、 杨时 C、 陆九渊

张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1.0 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1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1.0 分A、 农耕文化 B、 工业文化 C、 商业文化 D、 产业文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1.0 分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3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1.0 分 A、 活用功能,词达理清 B、 直观综合,一语中的 C、 定位功能,比类条分 D、 用词严谨,使用灵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关于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 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因 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考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考 陈昌旭食品11-3班110424302 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知识分子是外来文化的传播者和介绍者,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接受,或以何种方式被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那么,农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并起了什么作用呢? 十六世纪末,随着利马窦等一批传教士的到来,基督教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对西方世界一无所知的农民在惊异中竟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接受了它。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殖民者再一次有机会向中国进行“文化”输入和传播。农民是小生产者,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而过着闭关自守的生活。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狭小的土地上,很少去关心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但是农民又极具现实精神,他们重经验,重实用,对闯入他们生活的新鲜事物并不一概排斥。这一特点使他们的思想在顽固保守之外,又具有变通、兼容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农民对基督教这种外来文化并非一概排斥则是可以肯定的。 农民信教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督教满足了他们心理的需要。基督教宣扬原罪,提倡来世,认为只有皈依主,投入主的怀抱,才能洗清前世罪孽,最终进入天国。基督教的这些说教,对于那些生活在苦难之中,看不到前途的农民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他们用基督教附会中国思想,这样就消除了农民因陌生而对外来文化产生的排斥、反感心理,有利于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是传教士进行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在传教士传播的各种文化中,这一部分往往最有价值,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然而它却是最容易为农民忽视乃至排斥的。但传教士通过创办慈善机构介绍的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如医学,则是另外一种命运。可以说在传教士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中,创办医院等慈善机构是最成功、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对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医学,农民不加拒绝地接受了,他们乐意到教会医院看病求医,并对它产生好感。这也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实用主义的认知态度克服了农民的顽固和保守,使他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一定的外来文化,给他们僵死沉闷的生活注入种种新鲜的东西。但是实用主义的认知态度终归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它眼界狭窄,目光短浅,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主动地拿来,更不能对外来文化作出科学地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始终没能很好地吸收、消融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原因很多,但农民实用主义的认知态度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实用的角度来接受外来文化的,但这种实用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分析之上,而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农民地位低下,没有文化,缺乏理智,头脑里充满稀奇古怪的想法,一种外来文化是否实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感受,他们所处的地位、环境,他们的心理、情绪、欲求都会对他们的判断、选择产生重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一? 单选题(题数:50, 共50.0 分) 1() 之后, 西方文化分裂为科学哲学与人本的艺术哲学两个部分? A? 维特根斯坦 B? 尼采 C? 黑格尔 D? 康德 我的答案:C 2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 儒家的仁强调区分() ? A? 地域联结 B? 等级秩序 C? 信仰对象 D? 经济阶层我的答案:B 3中国古代戏剧是() ? A? 悲剧 B? 喜剧 C? 悲喜和合局 D? 混合剧 我的答案:C 4下列人物中,() 不是孟子最为推崇的人物? A? 尧 B? 禹 C? 周文王 D? 周武王 我的答案:D 5达芬奇认为诗是理性哲学,() 是自然哲学? A? 音乐 B? 绘画 C? 散文 D? 建筑 我的答案:B 6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精气神” ,其中() 是构成一切组织器官与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 A? 精 B? 气 C? 神 D? 以上都不正确 我的答案:B 7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平和宁静在() 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我的答案:B 8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标志? A? 萌芽 B? 进步 C? 成熟 D? 衰落

我的答案:C 9() 不适合用于形容西方文化? A? 逻辑性 B? 确定性 C? 含蓄性 D? 体系性 我的答案:C 10 中国古代诗人用闺怨? 春怨等主题中的怨郁的女子反应自身同样的遭遇与情怀 () 开始? 的情节自 A? 诗经 B? 淮南子 C? 屈原 D? 道德经 我的答案:C 11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提到, 不存在缺憾的文明是() ? A? 中国文明 B? 西方文明 C? 古代文明 D? 不存在的 我的答案:D 12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 文化?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浮士德 D? 荷马史诗 我的答案:C 13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 ? A? 易道补儒 B? 易佛补儒 C? 易道替儒 D? 易佛替儒 我的答案:B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模式更接近于() ? A? 线段 B? 螺旋上升 C? 半环 D? 圆环 我的答案:D 15孟德斯鸠提出, 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 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 关系 A? 德 B? 人 C? 法 D? 理 我的答案:C 16 在崇尚文学典范? 强调服从权威上,中国文学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 的? A? 相同 B? 相似 C? 相反 D? 无关我的答案:B 17关于和与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陈季同其人其书 黄兴涛 提起陈季同,今人能知道的怕是很少。他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但被遗忘的不一定就是该遗忘的。至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陈氏本应占有一席之地。就近代中国人而论,唯有他同辜鸿铭、林语堂三人用西文所写的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著作,可以说在西方真正畅销过。三人同属闽籍,人称“福建三杰”。其中,辜氏著作走红西方是在20世纪头20余年,尤以在德国影响为大;林语堂的著作最为畅销的时期是本世纪30-50年代,美英读者对之最表欢迎;而陈季同有关中国的书在欧洲流行时,比辜鸿铭还早近20年,时间是19世纪80-90年代,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人中最先以西方文字写作并出版了其介绍中国文化之著作的第一位畅销书作家。其书初以法文写成,故影响主要在法国。 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辜、林二人其实都不过是步陈季同的后尘而已。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思想上,均曾受到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今林、辜二人已是人尽皆知,著作广为流传,独陈季同仍湮没无闻,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图时,同时也以“三代”社会为其摹本,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模式,充满了对“三代”社会的美好回忆,描绘了一个类似“三代”社会无私有、无纷争和社会文明发展极其低下的社会。因此,与其说是历史倒退,毋宁说是以古鉴今和以古鉴未来;与其说是对古代社会的追求与怀念,不如说是以远古社会为参照对比现实社会,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实的弊病进行揭露和抨击。因此,道家的社会理想并不是真正地把历史拉向后退。 一 陈季同字敬如,西文名字作Tcheng ki-tong,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近代中国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初,朝廷拟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选拔他先行进行考察,他随洋员日意格游历英、法、德、奥四国,完成任务后于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1877年,清廷派李凤苞、日意格率留欧学生刘步蟾等人出洋,他随同为文案。不久,李凤苞改任驻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 1.0分 ?A、 礼 ?B、 和 ?C、 衷 ?D、 孝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诗作过程中容易把译文变得更加()。 1.0分 ?A、 平实 ?B、 口语化 ?C、 华丽 ?D、 书面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黑格尔提出的唯心主义提倡的是()。 1.0分 ?A、

思维 ?B、 原型 ?C、 理论 ?D、 精神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0.0分 ?A、 亚里士多德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安提西尼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5 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 1.0分 ?A、 互根律 ?B、 互抗律 ?C、 互助律 ?D、 互证律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在年龄较小的人群中适宜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的原因是他们()。 1.0分 ?A、 机械记忆能力强 ?B、 理解记忆能力强 ?C、 理性思维能力强 ?D、 感性思维能力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关于权威学者或舆论的话语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可能改变整个民族的思想 ?B、 可能对人的思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 对这些抱有质疑态度才能彻底解放思想 ?D、 能够促进民族思想地发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导致地球10万年左右的周期性冰期变化的是()的循环。 1.0分 ?A、 地球与太阳 ?B、 太阳系与银河系本星系团

?C、 本星系团与银河系 ?D、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 根据辜正坤老师的观点,中华文化大概存在了()左右。 1.0分 ?A、 3000-5000 ?B、 5000-7000 ?C、 7000-9000 ?D、 9000-10000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下列不属于中原文化特点的是: 1.0分 ?A、 顺应自然 ?B、 家庭小工业 ?C、 草场文明 ?D、 内陆贸易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相较于西方,中文受到语意的影响体现于它更具有()。

2018尔雅中西文化比较章节练习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审美递增递减律(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A、 ?B、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

?D、 我的答案:AB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通常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万物五象选择律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事物的发展倾向的发展方向有()个。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中西文化演进有七大律,这当中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莱布尼茨对于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于太极,其他了解不多。()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

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 ――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作者:周爽历史2007级01班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这条道路的开辟,促使了我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多年,由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长年遭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刘彻决定派出使者联络地处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共同夹击匈奴。张骞领命,于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虽路途辗转,但其不忘使命,终达成汉武帝召命联络到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这就促使了张骞二次出塞。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丝绸之路便由此形成了。 它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全长约7000公里。 因为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形成于此时,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①“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②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 【摘要】:文章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我们认识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文化;背景;特征;重大事件 一、历史背景 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从近代历史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诸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同时,经济上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与市场扩张的强烈需求,西方列强凭借其武力继续着在世界范围内攫取资源、占领市场、分割殖民地的行动。而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正是其侵略与瓜分的对象。 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近代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 可见,鸦片战争不仅是西方国家对古老中国的军事入侵,从文化的角度说,也是西方异质文化对中国东方文化的入侵与征服,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勿庸置疑,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中国文化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传统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和支持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少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更多的是伴随征服与抗争的激烈冲突。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从根本上讲,是一场广义的文化冲突”。 二、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 中国文化特征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这种文化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答案

?
《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20)48.5 66' 50''
题量: 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7-12-01 23:59
一、单选题
1
一万年来,中国的气温明显上升是在()年前。
?
A、
9000
?
B、
8000
?
C、
7000
?
D、
6000
我的答案:B
2
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是()。
?
A、
笛卡尔
?
B、
霍布斯
?
C、
洛克
?
D、

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C
3
中国当代提倡年轻化的重要原因是把()代替了政治传统。
?
A、
军事传统
?
B、
经济传统
?
C、
文化传统
?
D、
思想传统
我的答案:A
4
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
?
A、
一音多义,多分类义
?
B、
多义字少,模糊义多
?
C、
字义简洁,多综合义
?
D、
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
我的答案:D
5
()认为中国实现了圣君与良臣政治。

?
A、
黑格尔
?
B、
康德
?
C、
叔本华
?
D、
法耶尔阿本德
我的答案:A
6
关于格律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格律诗最盛于唐宋
?
B、
格律诗不存在生命周期
?
C、
格律诗包含不同的格律
?
D、
格律诗的格律通用于不同的时代
我的答案:C
7
第一次农业革命开始于()。
?
A、
第二冰期结束
?
B、
第三冰期结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