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考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班级开展期末语文学习交流活动,以下是某同学的两段发言摘录,请按照要求,完

成题目。

①人生活在自然中,而大自然也已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寄托着人们的心灵。②史铁生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公园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启迪;姚鼎在泰山之巅,静观红日喷薄而出,精神也随之升华。

③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靖节先生的淡泊名利、少陵野老的忧国忧民深深地影响着我们。④古诗词,不仅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_______________,如青莲居士的豪放飘逸,易安居士的婉约细腻……

(1)发言摘录中有一个病句,请指出并修改。

第_____(填序号)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句子,使前后语义连贯。

(3)靖节先生指_______________,少陵野老指_______________。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班级将举行“乡土中国”综合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立了“家族:差序格局的中心”研讨话题,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活动。

材料一:

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差序格局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材料二: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选自鲁迅《呐喊·阿Q正传》)材料三:

家庭是政治生活伦理与行为的训练场。家庭仪式通过共同参与,以及对特定人群的容括和排除而强化父系继嗣原则。依照理学的训诫,全部家庭生活和活动都应围绕着祠堂来进行。朱熹迈出了极端的一步:将宗族祭祖仪式的权力扩展到整个血亲群体。随着宗族的扩张,对正确的居家仪式的考虑也扩展开来,无论在社会意义上还是在地理意义上。普通家庭通过设立自己的家祠认可这一社会秩序,以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的成员身份等。在晚期帝制期间,以祭坛为中心的日常仪式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包括许多并无识字之人的家庭,绑缚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当中。

(选自[英]白馥兰《技术、性别、历史》)2.活动一:为研讨的中心话题“差序格局”拟写一个词条,帮助小组成员明晰其概念内涵。(30字左右)

3.活动二:《阿Q正传》中阿Q说“我本来姓赵,可是赵老爷不许我姓赵”。有同学对“阿Q为什么在意姓赵”有困惑,请结合材料帮同学解惑。

4.活动三:有同学提出,如今已经进入“后乡土时代”,但重修家祠、家谱现象越来越多。请对这一现象说说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浅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zhuì。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5.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点zhuì(_______)②混混沌.沌(_______)③一椽.破屋(_______)

6.选文第一段对“江南之秋”的叙写属于“闲笔”,但“闲笔”不“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句作答)

(1)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8.景物的选取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本文选景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唐]韩愈《师说》)

(二)

汉魏以来,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唐承其

弊,是以一时士大夫之流,鲜不自鸣得意,竞耻相师,文公以一布衣

..周旋其间,而欲挽八代之颓风,洗一时之旧染,自非传道、授业、解惑三大端矣,不足以正流品而广善类。然持之过激,与言不得其人,则其道不传,而其业难受;其业难受,而其惑愈不解矣。今者李氏子蟠,不拘世俗,非所谓出类拔萃而知所向往者乎?文公作说以贻,因以嘉来学而奖后进。

(选自[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

B.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

C.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

D.神仙术士之学浮屠/老子之书/递易纵横/莫知所尚盖数/百年于兹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也指求学的人。文中应指前一义项。

B.句读:指文章句意已尽或未尽须停顿之处。教句读者非韩愈眼中之“师”。C.百工:泛指各种工匠。韩愈称赞他们虽地位低贱,却不以相互学习为耻。

D.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此处以身份的普通来突出韩愈的精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今者李氏子蟠,不拘世俗,非所谓出类拔萃而知所向往者乎?

12.士大夫“竞耻相师”的表现有哪些?请依据选文(一)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雨晴①

杜甫

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

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杀人。

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②频。

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

[注]①此诗为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漂泊西南夔州时所作。②犬附书,指传递家书。《晋书》载,陆机羁寓京师洛阳,久无家乡音信,作家书系于爱犬黄耳颈上,让它送回家乡。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山色不改,峡谷常新,初晴的喜悦消解了滞留西南边地的愁思。

B.诗人沦落到不同风俗的蛮荒之地夔州,面对东流的秋日江水,心生愁思。

C.诗人心中担忧沦陷中的土地而眼不能见,长歌抒情反而更令其心神哀伤。

D.全诗前四句描写雨晴所见所感,后四句抒发故国之思和漂泊之愁等情感。

14.简要赏析“有猿挥泪尽,无犬附书频”一联的表达效果。

六、情景默写

15.根据提示,填写名句。(任选八空作答)

(1)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曹操是一位有志向的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以周公自比,表达了广招贤才、重建王业的雄心。

(4)辛弃疾一心致力收复北方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刘裕北伐煊赫声势的描写,透露了年近七旬的诗人内心的渴盼。

(5)古人喜欢以水喻情。李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虞美人》)用水将家国之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秦观“___________________”(《鹊桥仙》)把恋人之情表现得如水般温馨、绵长,而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在水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洒脱。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声·留白·真空

沈致远

①乍看,无声、留白、真空三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思量三者均体现出“有”与“无”之间的微妙关系。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描写音乐之美妙的诗篇,千古传颂,历久弥新。其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怎么会胜过有声呢?我这样理解: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一段繁忙的音乐以后,琵琶声由急转缓,“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乐声悠然而止。使听众得以静下来回味其弦外之音,从而浮想联翩,进入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而且这里无声的停顿也烘托出随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种逼人的宏伟气势。总之,诗人告诉我们:音乐之美妙不仅在有声,也在无声,更在于有声与无声的浑然天成。音乐的这种表现手法在西洋的交响乐中也有采用。

③国画讲究留白,留白成为国画构图的重要元素。八大山人开写意画先河,是擅长留白的高手。留白突显东方艺术的审美观,但是传统的西洋画并非如此,在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上千幅西洋写实派和印象派的画中,竟然没有一幅采用留白。现代抽象派画家的有些作品中虽然也留出大片空间,但往往有颜色,严格地说不属于留白。画笔的渲染是“有”,留白则是“无”。东西方画家对留白的不同态度,是否反映了两种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呢?

④真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顾名思义,真空是空空如也。其实不然!用最强力的真空泵将密封容器抽到高真空,每立方厘米仍然残留上千个气体粒子。而且除了粒子以外,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了由微弱的电磁波所构成的背景辐射,这是宇宙诞生时“大爆炸”残留的余晖。空间并非空无一物,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

⑤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曾从理论上指出:即使在绝对真空中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

充满了许多正反虚粒子对。打个比喻:真空就好比是永不平静的海平面,波涛起伏浪花飞溅,随时都有水珠和气泡在产生和湮灭。水珠就好比是虚的正粒子,而气泡好比是虚的反粒子,他们成对产生,随即湮灭。这种方生旋灭的正反虚粒子对造成了所谓“真空起伏”,使真空永远不得安宁。

⑥可见,真空不空,而且非常复杂。真空起伏,正反虚粒子对……这对常人而言已经够玄了吧,但还有更玄的。李政道说,在真空起伏中可能有正反磁单极子存在,核子中夸克的禁闭可能是由于真空的特性所致,基本粒子的“对称破缺”可能来自真空起伏,真空可能有不同的态一现实的“真”真空与各种“假”真空,在高能量冲击下可能激发两者之间的“相变”,出现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他还认为,真空之激发可能是21世

纪物理学的重大突破。对真空如此钟情,是否与他的东方文化背景有关呢?

⑦无声,留白、真空是“无”。但无论在艺术或科学领域中,都不能小看了“无”。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归根到底,艺术与科学也是统一的。将艺术与科学分开来进行研究只是为了方便,是人为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⑧走笔至此,不禁想起《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入口处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毕竟是大彻大悟的过来人。

(选自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有删改)16.下面各项中对文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曲“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西洋交响乐也有无声与有声浑然天成的表现手法。

B.作者认为,科学与艺术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对将二者人为分开研究的做法持明确反对态度。

C.《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道出了“有”与“无”之间的哲理,作者评价曹雪芹是一个“大彻大悟的过来人”。

D.作者突破单一学科领域,从无声、留白、真空中发现了“有”与“无”的微妙关系,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

17.请概括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8.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19.请运用文中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赏析丰子恺的画作《野渡无人舟自横》。

八、微写作

20.微写作。

一些成语常被很多人误解。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很多人理解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原指有空穴才有风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常被人们理解为“毫无根据”。一些辞书便增加了这些解释。

请给这些辞书的编委会写一条150字左右的留言,表明你的观点。

九、命题作文

21.大作文。

词典中,“味道”一词义项丰富,其中有:(1)滋味;(2)趣味;(3)意味。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1)①;“寄托着人们的心灵”改为“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

(2)还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

(3)陶渊明;杜甫。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中“寄托着人们的心灵”承前省略了主语“大自然”,“大自然寄托着人们的心灵”显然不合逻辑,应为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所以改为“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由前文“不仅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可知句式上应选“还体现了诗人……”,由后文“如青莲居士的豪放飘逸,易安居士的婉约细腻”可知是指诗人的独特风格,所以最终可填:还体现了诗人独特的风格。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所以第一空应填:陶渊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所以第二空填:杜甫。

2.差序格局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社会关系有差别的乡土社会结构形态。

3.一个家族会排他,而只有确定了姓氏,才可在一定的家族内参与家庭仪式,由而获得尊重、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成员的身份。阿Q在意姓赵,也是为了获得宗族成员的身份,获

得尊重。

4.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重修家祠、家谱,可以让乡村人们更有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成员的身份,并且在法律之外,自觉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乡土社会。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说明了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社会结构形态)是一种差序格局,并说明在这种结构形态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活动一要求为“差序格局”拟写词条(下定义)。根据“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

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差序格局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中”,可知:差序格局是一种乡土社会结构形态;结合“波纹”的比喻,可知: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受个人所处社会的影响而和别人形成社会关系;并且这种社会关系有差别。

所以最终可以表述为:差序格局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社会关系有差别的乡土社会结构形态。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文本观点的能力。

活动二要求结合材料分析阿Q“在意姓赵”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家庭仪式通过共同参与,以及对特定人群的容括和排除而强化父系继嗣原则”“普通家庭通过设立自己的家祠认可这一社会秩序,以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的成员身份等。在晚期帝制期间,……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当中”可知,一个家族会排他,而只有确定了姓氏,才可在一定的家族内参与家庭仪式,由而获得尊重、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成员的身份。阿Q跟别人说自己姓赵,但被赵老爷粗暴地否定了;并且,包括地保在内的其他人都觉得他“招打”,不该在赵太爷面前如此“胡说”。阿Q在意姓赵,也是为了获得宗族成员的身份,获得身份认同,获得尊重。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可以表明支持的立场。根据材料“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家庭是政治生活伦理与行为的训练场”“普通家庭通过设立自己的家祠认可这一社会秩序,以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的成员身份等”“在晚期帝制期间,以祭坛为中心的日常仪式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甚至包括许多并无识字之人的家庭,绑缚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当中”,可知家庭是政治生活伦理与行为的训练场,宗族祭祀让家庭存在于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空间中。重修家祠、家谱,可以让乡村人们更有赢得尊重感、祖先的庇护以及宗族成员的身份,并且在法律之外,自觉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乡土社会。

5.缀dùn chuán

6.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7.(1)选取典型景物“阳光”、“牵牛花”,运用了视觉描写及比喻手法,把牵牛花比作喇叭,写出景物祥和宁静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宁静,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2)运用了听觉、嗅觉及触觉描写,写出槐树落蕊落下时的安静,表现出当时环境的宁静,以及作者当时安宁的心境。

8.选取了秋院之景,“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既表现了环境中的宁静,也表现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宁静与落寞。“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则表现出环境的悲凉。写秋槐落下满地,毫无声息,能够表现出当时环境的寂静以及作者内心的安宁。写秋蝉衰弱的残声,渲染出一种悲凉、冷清、寂寞的氛围,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与愁绪。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需要注意“缀”是“绞丝旁”。字音字形注意前后鼻音。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作者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作者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精彩语句的能力。

注意本题是选做题,考生可以选最有把握的一句。首先需要找出选段中出现的景物,分析作

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去描绘景物特点,接着再去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及情感表达。

(1)这句是作者为我们展示的秋景图。这里有“日光”,还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秋“来得清,来得静”,全无“皇城人海”的喧嚣。这是作者眼中的秋;面对秋,作者的心也如秋一样的“静”,他手捧茶碗,眼观碧空,耳听驯鸽,“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运用了细节描写),“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好不悠闲自在,没有了名利场中的忧喜欣戚。此情此景,不由人不想起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来这“一椽破屋”竟是作者在“皇城人海”中的“桃花源”。这一句写出了景物祥和宁静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宁静,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2)这一句写“落蕊”,有视觉形象,也有触觉形象。花铺满地,视觉形象;脚踏花地,触觉感受。这里寂然无声,寂静无人,斯人徘徊,逍遥自在。作者写出了槐树落蕊落下时的安静,表现出当时环境的宁静,以及作者当时安宁的心境。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以及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第一幅故都秋景图,让我们细细品赏,看看它蕴含了怎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幅画的时间是早晨,主体是“一椽破屋”,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海”。我们先想象一下这“皇城”,从明到清,它是六百年的都城,多少人在这里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多少人在这里坠落云头,败家丧身。我们再看看这“人海”,达官贵宦,文人墨客,行商坐贾,无不荟萃于此,都为的什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这名利,多少人挑灯夜读,悬梁刺股;多少人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但是作者呢?身处在“皇城人海”之中,心却游在“名利场”之外,他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这难道不是一个置功名利禄于不顾,超凡脱俗的隐士?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浅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蓝色、白色属冷色,蓝色蕴意宁静深远,白色包含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失意而不绝望。红色称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态。用秋草“作陪衬”,因为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

由“落蕊”之景而生发出“落寞”之人生的伤感。“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很细腻,又觉得清闲”,这是小景。然而作者却从这些“小景”中感悟到“落寞”人生之大情。由“落蕊”而生发出人生的“落寞”,这便是“深沉”。

秋蝉的残声。在南国,蝉远离人类,而在北国,蝉与人竟这样地紧密关联,难怪自古以来蝉就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被武则天迫害,落魄沉沦之后,以蝉自喻,高风亮节尽现其中。“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隐居辋川的王维用来抒发清闲悠然的心境。郁达夫的人生与王维、骆宾王有着相似之处,听到故都的蝉鸣,恐怕也难免有同类的悲凉伤感吧。

郁达夫在这篇文章中总的要表达出清、静、悲凉之感,孤独旧院既契合作者沉郁悲凉的孤寂心绪,又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并且,这故都的秋也是因着作者的心境而显现出来的。

9.C

10.A

11.(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现在李蟠,不被世俗拘束,不就是所说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而明白自己心中向往的人吗?

12.自身有疑惑,不愿意向老师求问;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考题中“神仙术士之学”与“浮屠老子之书”这两句句式一致,需要断开,排除AD。

“递易纵横”“莫知所尚”可按照四字句式断开。“盖数百年于兹矣”中“盖”用于句首表推测,在它前面断开,排除B。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神仙术士的学问,佛教道教的书籍,交替更换杂错众多,不知所崇尚的东西,在这之间大概有几百年。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应指前一义项”说法错误,“学者”在文中指求学的人,应是后一义项。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是故”,所以;“无”,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不拘世俗”,语义被动句,不被世俗拘束;“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同类;“知”,明白。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归原文,体现士大夫“竞耻相师”的句子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概括为:自身有疑惑,不愿意向老师求问;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参考译文

(一)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智慧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足以可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哎!求师的风尚难

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

汉魏时期以来,神仙术士的学问,佛教道教的书籍,交替更换杂错众多,不知所崇尚的东西,在这之间大概有几百年。唐朝延续了这样的弊端,因此当时的士大夫这一类人,很少不洋洋得意,竞相把拜师求学当作耻辱。韩文公(韩愈)凭一介平民的身份在他们之间应对,而想挽回八代以来倾颓的风气,洗除当时沾染的不良习气,倘若不是传授圣贤之道,讲授学业、技艺,解答困惑这三大角度,不能够纠正社会地位,并推广有德之士。然而他所持的言论过于偏激,所说的言语不适合这些人,那么他的道理不能传播,从而他的学术很难被接受;学术很难被接受,那么这些困惑就更加不可以解决。现在李蟠,不被世俗拘束,不就是所说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而明白自己心中向往的人吗?韩文公(韩愈)写《师说》来送给他,用来嘉奖他主动求学和激励后辈。

13.A

14.本句采用用典抒情的手法,通过引用陆机让爱犬送家书和渔者歌的典故,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归乡不得的思乡之情;此外,“有”和“无”形成对比,“尽”和“频”极言诗人思家心切;诗人通过描写猿声凄厉,泪零已尽,指出夔州地处偏远,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苦。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初晴的喜悦消解了滞留西南边地的愁思”说法错误。首联乐景衬哀情,通过写晴日山景,反衬诗人思家之深。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猿声沾泪,黄犬附书,猿多而泪零已尽,无犬而频觅附书,上句用《水经注》渔者歌,下句用陆机入洛事,用典抒情,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归乡不得的思乡之情。

用词精练,一“有”一“无”形成对比,作者久无家乡音信,却只听到猿的哀鸣,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愁苦。“尽”,看似写猿的“泪尽”实则写作者“泪尽”。“频”写出作者希望频

频收到家信的心理,极言诗人思家心切。

猿声凄厉,泪零已尽,而夔州地处偏远,诗人触景深情,更增添了自己的故国之思和漂泊之苦。

15.金石可镂哀吾生之须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柔情似水古来万事东流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镂”“臾”“戈”。注意本题是选做题,考生可以选自己最有把握的。

16.B

17.本段先提出“留白是成为国画构图的重要元素”这一分论点,接着引用“八大山人”和“现代抽象派画”的例子作为对比,进一步论述其分论点。最后,以设问的方式,传达“两种绘画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这一观点。

18.本段进一步解释“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这一观点。通过狄拉克曾的理论说明“绝对真空中也并非空无一物”,又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详细阐述观点。同时,也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关于“真空起伏”的探讨中。

19.丰子恺的画作《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用画笔描绘了“一叶扁舟停靠在渡口”的场景,渲染出凄清的氛围。同时,画面上半部分,大量留白,“此时无人胜有人”,引发观者联想,更传达出更为广阔的主旨内涵。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明确反对态度”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科学与艺术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定位到原文第7段,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反对的态度倾向。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

“国画讲究留白,留白成为国画构图的重要元素”,先提出“留白是成为国画构图的重要元素”这一分论点。

“八大山人开写意画先河,是擅长留白的高手。留白突显东方艺术的审美观,但是传统的西

洋画并非如此,……竟然没有一幅采用留白。现代抽象派画家的有些作品中虽然也留出大片空间,但往往有颜色,严格地说不属于留白”,接着引用“八大山人”和“现代抽象派画”的例子作为对比,进一步论述其分论点。

“画笔的渲染是‘有’,留白则是‘无’。东西方画家对留白的不同态度,是否反映了两种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呢”,最后,以设问的方式,传达“两种绘画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文明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这一观点。

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段落作用、领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曾从理论上指出:即使在绝对真空中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许多正反虚粒子对”,本段进一步解释“现实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这一观点。通过狄拉克曾的理论说明“绝对真空中也并非空无一物”,“打个比喻:真空就好比是永不平静的海平面……水珠就好比是虚的正粒子”,又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一步详细阐述观点。

“这种方生旋灭的正反虚粒子对造成了所谓‘真空起伏’,使真空永远不得安宁”“可见,真空不空,而且非常复杂”,同时,也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关于“真空起伏”的探讨中。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根据文意,可将“有”理解为“画笔的渲染”,将“无”理解为“留白”。丰子恺的画作《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用画笔描绘了“一叶扁舟停靠在渡口”的场景,着重强调“自横”,强调小船镕荡的情态,渲染出凄清的氛围。同时,画面上半部分,大量留白,“此时无人胜有人”,引发观者联想,小船在这里“有情化”了,气韵生动,更传达出更为广阔的主旨内涵。20.辞书编委会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我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小学时老师告诉我的易错成语到了高中就“合法化”了。私以为文辞应坚守风雅,不应向“文盲”低头。成语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而来的,约定俗成,应该具有表意的稳定性,若是迎合世俗谬误,文辞意思朝三暮四,小到让学童学习迷惑,大到让文辞表意无定法。总而言之,成语词语的意思可以随时而变,但不可想变就变。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短评的答题要领有:①旗帜鲜明,表明观点态度。②说理分析,客观辨证,有的放矢,须有自我见解。③提出解决方法,通情达理。前提是熟悉所给材料的有关背景知识。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相较于硬性的制度而言,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更多是

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成语的解释中,需要兼顾历史和现实,寻求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与尊重人民群众用语习惯的最大公约数,要谨防用正确与错误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将语言变化的联系割裂。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只要社会大众认可的,就应该被收录。

当然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21.例文

味道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稼轩归隐,田园寄托,而我,却是乐享的经历。

有人说故乡是游子落叶归根的地方,我想说故乡是弥漫着珍藏味道的家园。

每年寒冬,父亲总带着我千里迢迢回到那个落后的小山村。每当车驶过田间,我便趴在车窗上,使劲用鼻子嗅。母亲问我闻到了什么,我答有泥土,柴火,还有爷爷做菜的味道。他们总会哈哈大笑,说我鼻子真灵。

车转过弯,远远地看到爷爷的祖屋地升起缠绕的炊烟,那白雾似的烟夹杂着爷爷做菜的香味,一缕一缕飘向远方。爷爷总是候在门口,等我一下车,就把我抱起来。闻着爷爷身上特有的陈旧味,我不觉像是找到了小时候的依靠。

八仙桌前,热雾氤氲。爷爷每打开一道菜,醇香被水汽包裹着扑面而来,那乡村特有的味道在我久居的城市从未遇见。火塘里的火舌勾着柴火,把每个人的脸映得通红。还有燃烧的煤炭味弥漫到每一处,我看见长辈们都露出幸福的笑容。

夜深了,爷爷抱着我坐在藤椅上远处传来几多狗吠。我静静地缩在爷爷怀里,好似闻到了岁月深邃的味道,那味道笼罩在夜色里,似乎飘啊飘,飘成了孤寂的田野,没入泥土的花瓣,寂静的天空……

都说小山村迢迢又落后,可我却怀恋这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小地方。都说童年的味道足以伴天涯,可我的天涯总在一次次离别中向着远方感伤而又期待。

临行前,爷爷枯瘦的双手紧紧攥着我的小手,然后,他把一盒盒包好的东西塞给我,丝丝香气沁入味蕾,我知道那是爷爷提前给我准备好的年货。我的心中漫过一股暖流,我感到无比幸福。看着爷爷的眼神,充满着复杂的情绪,我木木地接过他递的盒子,好久好久,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接过的到底是什么。

落日余晖,残阳映血。夕阳把我的眼睛刺得生疼,我低下眉去想要掩饰泛红的双眼,却在转身的那一刻,泪奔如涌。

回去的路依旧,那炊烟不断地袅绕,升腾,还夹杂着一切味道,追着夕阳,飘向远方,并见证着历史翻动的年轮。枫叶摇红,苇絮飞白,朝如青丝,暮已成雪,一个人在炊烟中日

渐迟暮,但炊烟未老,味道未散。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那久久被我珍藏在心底的味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叫故乡,或者乡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其实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如何写出新意,写出高度是非常考验考生的水平。

“味道”一词的义项非常丰富,比如“滋味”,从本义上来理解是食物的某种滋味,可以是酸、甜、苦、辣、咸中的一种,可以写“茶之味”“薄荷清香”“小巷面条香”等,再进阶一步可以谈生活的滋味、成长的滋味、苦难的滋味、幸福的滋味……人道无情岁月有诗味,生活如水,每每让人觉得平淡,但细品会发现岁月有着似吮吸山茶花蒂般丝丝回甘,那甘甜不恰是于庸常之上我们追求的诗味吗?

比如“趣味”,是指一个人对于生活的体悟、感知、品味。趣味也分等级,当人们沦陷于奶头乐式的低级趣味中,一味酣豢高眠,醉生梦死,便和那病卧榻上抽着福寿膏、纵享毒品味道的“病夫”无异,真正的“趣味”应如那古人会于会稽山阴兰亭,畅叙幽情,感世兴怀;也应如那汪元量在“绿正肥”的苏堤之上,“对花对酒”,“请卿卿吃蛤蜊”。人生应该追求高级趣味,莫让那朽味阻碍了心中明月渐升。

比如“意味”,常常指更深层次需要回味、理解、品读的味道。王国维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妨说景中“意味”也透露人之“深意”,又有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中的深意总要细品才能出真知,写读书之味也未尝不可。

不仅是美食,一段回忆,一个人物,一则信息,都可以带给你“滋味”“趣味”或者是各种“意味”的思考。

注意文体要求是记叙文。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切忌大且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

【立意】

1、可以谈生活的滋味、成长的滋味、苦难的滋味、幸福的滋味。

2、可以写人生应该追求高级趣味。

3、可以写读书之味。

4、可以写一段回忆、一个人物、一则信息等带来的“滋味”“趣味”或者是各种“意味”的思考。

【素材】

1、戒浮薄之气,增加实干之味,人也就少却了浮躁,也让自己“气自华”。慢慢的自然就会有责任的味道一个文人该做什么,韩愈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以载道是一个文章必须蕴含的,若不能言当世之要,那么还要写文章干什么呢?文人的味道说到底是责任的味道,在这味道中,会有国仇家恨的苦涩,有河清海晏的欢愉,有两小无猜的香甜,但绝不能也不应是满腹牢骚的酸味,作为文人的导向作用,社会的脊梁,应当用自己的味道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人味而知其所应当为之事,那么不会为“日本冲绳”而赞叹,反而应当记住在溜球的国仇家恨,记住当地人拥有中文名,记住那曾属于我们的地方!

2、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董卿想到的是《红楼梦》。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中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就像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的,让我们尽情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

3、93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这位老先生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来表达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

叶嘉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仙儿。她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她一生为学,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她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用诗词里汲取力量,度过忧患,获得治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