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用于监测和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可以通过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测量,也可以通过经肺热稀释技术间断测量。另外,PiCCO还监测心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分析热稀释曲线的平均传输时间(MTt)和下降时间(DSt)用于计算血管内和血管外的液体容积,PiC-CO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及每搏排出量变异度(SVV)等容量指标来反映机体容量状态,指导临床容量管理。大量研究证实,lT-BV、SVV、EVLW等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心脏前负荷和肺水肿情况,优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

[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并且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管外肺水增加,或存在可能引起血管外肺水增加的危险因素,均为PiCCO监测的适应证。PiCCO导管不经过心脏,尤其适用于肺动脉漂浮导管部分禁忌病人,如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附壁血栓,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和血管外肺水肿增加的病人,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水中毒、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严重烧伤以及围手术期大手术病人等。

[相对禁忌证]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无绝对禁忌证,对于下列情况应谨慎使用。

1.肝素过敏。

2.穿刺局部疑有感染或已有感染。

3.严重出血性疾病,或溶栓和应用大剂量肝素抗凝。

4.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病人,不能使用本设备的脉搏轮廓分析方式进行监测。

[操作步骤]

1.应用Seldinger法插入上腔静脉导管。

2.应用Seldinger法于大动脉插入PiCCO动脉导管。

3.连接地线和电源线。

4.温度探头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

5.准备好PULSION压力传感器套装,并将其与PiCCO机器连接(图1-1)。

6.连接动脉压力电线。

7.打开机器电源开关。

8.输入病人参数。

9.换能器压力"调零",并将换能器参考点置于腋中线第4肋间心房水平。

10.准备好合适注射溶液,注射速度应快速、均匀,以5s为佳,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射,PiCCO监测仪通过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建议测量3次),取平均值。

11.切换到脉搏轮廓测量法的显示页。

[注意事项]

1.PiCCO导管有5F、4F、3F3种型号可供选择,可置于股动脉、肮动脉或腋动脉,一般多选择股动脉,3F导管用于儿科病人,置于股动脉。

2.导管尖端不能迸人主动脉。

3.置管和留管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

4.保持管路通畅。

5.换能器压力“调零”,并将换能器参考点置于腋中线第4肋间心房水平,一般每6~8h进行一次“调零”。

6.每次动脉压修正后,都必须通过热稀释测量法对脉搏指示分析法进行重新校正。

7.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液温度和容积,注射液体容量必须与心输出量仪器预设液体容积一致,注射时间在5s以内。

8.有主动脉瘤存在时,lTBVI/GEDVI数值不准确。

9.动脉导管留置一般不超过10d,如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征象,应及时将导管拔出并且留取血标本进行培养。

10.长时间动脉留管,注意肢体局部缺血和栓塞。

11.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脉搏指示分析法不能准确监测各项指标。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完整版)

基于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心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 (完整版) 前言 《中国心血管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脏移植术后及心脏外科术后(如瓣膜修补术或置换术)等均属于心血管重症[2]。面对心血管重症防治的严峻形势,心脏重症康复是突破目前我国心血管重症防治瓶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重症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降低全因死亡并实现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心脏康复、预防已有70多年的历史,西方发达国家心血管事件拐点部分得益于此,目前已经成为决定心血管疾病或者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面对众多的心血管急性症发病和PCI术后等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临床工作重点仍主要局限于相关心血管重症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往往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没有足够重视,导致患者反复发病、反复住院,医疗开支不堪重负,故心脏重症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对于心脏重症患者病情的监测与评估是心脏重症康复的核心环节, 但是尚缺乏精准有效的连续监测和疗效评估手段。2016年心脏康复的心肺运动试验指南将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心功能的临床评估价值单独列

出。传统有创的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虽然是金标准,但有高价格、高风险、耗时、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培训等运用瓶颈,无法在临床常规开展。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动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则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选择。目前,基于动态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尚无统一的标准,为规范动态血流动力学在心脏重症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学术发展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的需求。中国心脏重症与康复血流动力学专家委员会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期为中国心脏重症康复动态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的标准应用及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 1.1定义: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是基于欧姆定律原理,通过新一代心室血流阻抗波形描记法,实时连续监测人体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以血流动力学角度评估静息、活动及运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广泛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液体管理、鉴别高血压及休克类型、制定I、II、III期心脏康复处方、评估治疗及康复效果等。 1.2使用方法: 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具备静息、动态、监护三种工作模式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1)血流动力学静息评估模式,指病人保持卧位或坐位静息状态监测。(2)血流动力学动态评估模式,这包括被动抬腿负荷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 监测:从心输出量监测到心脏超声(2)重症行者翻译组朱然译心脏超声心脏超声并不是一项血流动力学监测 技术,因为它并不能提供连续性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然而,一项近期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式单用途迷你经食道超声探头,这种探头可以在重症病人原位留置72小时,病人耐受性良好,因此,可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目前,心脏超声仍被认为是对休克病人进行心血管评估的首选,尤其是对休克类型的初始评估,及序贯心脏功能的评估。心脏超声的两项主要优势是无创性,及远好于其它方法的心脏功能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脏超声能够提供的最重要参数之一。由于既依赖于左室心肌收缩力,又依赖于左室后负荷,LVEF 必须结合动脉收缩血压进行解读。这在休克时尤其重要,因为此时的左室后负荷可以在短期之内出现显著改变。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可以通过心脏超声估测出,测量主动脉下血流的速度时间积分(VTI)及左室流出道面积,计算其乘积即为SV。VTI代表了红细胞在一个收缩期内的移动距离,可以应用脉搏多普勒在主动脉下进行轮廓描记。左室流出道面积通过其直径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主动脉下直径测量的误差极小,也可导致CO值的显著误差。不

管怎样,由于主动脉瓣环是纤维性的,左室流出道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变化。因此,CO的相对变化可以通过VTI的相对变化进行估测,而VTI的测量更为简单,并且更不易产生误差。 心脏超声也可以评估左心舒张功能。将二尖瓣环的组织多普勒成像与脉搏多普勒测量的跨二尖瓣血流结合,可以半定量估测左室充盈压力。心脏超声还可通过对主动脉下最大血流速的呼吸变异度或下腔静脉直径的呼吸变异度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也可采用PLR后的主动脉下VTI变化来预测液体 反应性。并且,心脏超声还可用于评估右室功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脏超声是诊断急性肺心病的金标准。 心脏超声的主要缺陷在于操作者依赖性,并且操作者在达到熟练操作之前需要一定的培训时间。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心脏疾病或应用经食道超声时。但是,掌握重症病人经胸超声检查的基础技能所需的培训时间却是很有限的。 对于休克的病人如何选择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设备低血容量、血管张力降低、心脏功能不全是休克时最主要的心血管异常。这些情况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各种方式合并存在。心脏功能和前负荷反应性的评估对明确休克机制、选择足够治疗及评估治疗反应性来说都是最主要的。对恰当血流动力学监测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休克的时相,复杂程度和对初始治疗的反应性(图1)。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心输出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指标 心脏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为了推动血液在体内作循环流动必然要消耗能量作功,将化学能转化为用于心肌收缩、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机械能;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不但影响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同时也受血管运动和血液流动的影响,因此心肌能量的产生、心肌的收缩与舒张、血管的运动及血液的流体等发生变化时均可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其中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动力装置,泵的前后负荷、泵的工作效率以及外周循环动脉血压的变化均可直接影响心脏血液输出的效率;血液循环作为一个功能性封闭体,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对心肌细胞与血管细胞产生深刻的影响,导致心肌肥厚或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 一、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器官,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肌肉组织不断地作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心脏舒张时容纳静脉血液返回心脏,心脏收缩时则为心脏内的血液提供机械能使血液能从心脏射入动脉中,并在外周血管内流动。在心肌节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和心脏瓣膜规律性开启与关闭的配合下,心脏推动着血液沿单一方向在体内不停地作循环流动,心脏这种推动血液流动的作用方式与水泵工作的原理相近,因此可以把心脏看成是一个实现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 心脏泵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心脏向外周血管输送血液量的多少,这是医疗实践和实验医学研究中经常遇到和关心的问题。临床上将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同时将心力衰竭的早期过程称为心功不全,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的共同结果。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受心力衰竭发生部位的影响,按发生的部位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导致左心输出量减少、肺部淤血或水肿;右心衰竭见于肺心病、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疾病,并常继发于左心衰竭,结果表现有心输出量减少,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增加,常伴有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全身性水肿;全心衰竭是左右心室同时发生的一种心力衰竭,如心肌炎、心肌病等引起的全心衰竭,或继发于左心衰后并发的一种右心衰竭,结果表现既有左心衰又有右心衰的临床症状。显然心输出量的减少与组织代谢对血液量的增加都会导致心功不全或心力衰竭,有时心力衰竭发生在心输出量并不减少甚至是升高但机体对血液量的需要增加使心输出量相对减少,因此心力衰竭可分为高输出和低输出两类心力衰竭。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的严重失代偿表现,它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有一套客观的指标来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变化的程度以帮助临床上对心血管病人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 二、心输出量的评价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通常按心脏搏动一次或工作时间在一分钟内射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在ICU中监测的护理进展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在ICU中监测的护理进展 【摘要】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作为一种新的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近年来刚刚步入临床应用。此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还在逐步成熟和完善阶段。就此,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危重症护理人员在应用此技术时有辅助意义。【关键词】心排血量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 PiCCO nurse development in ICU monitor LU Mei-shan,ZHANG Xin.Department 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As a new cardiac output monitor technique,PiCCO have just entered into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ly years.It will be completed and perfected when monitoring and nursing come into mature in proc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thus summarize the relative literature.We hope it can be helpful to staff who nurse critical cases in clinical in using this technique. [Key words]cardiac output;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ursing 对危重病人进行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监测是了解其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的重要数据之一,目前CO监测的金标准是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法进行的,但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操作本身会使病人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1,2]。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应用肺动脉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病死率较未使用组高出39%[2]。因此临床医师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反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良好监测方法,既要准确同时还要创伤小。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初步研究显示,它不但创伤小、并发症减少以及对医护人员维护需求减少都使医疗成本大大减低,而且在连续监测CO、肺水含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3]。 1 重要监测指标 PiCCO监测仪是一种新的容量监测设备,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CO,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同时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GEDV)、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心脏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外周血管阻力(SVR)等参数。此技术之所以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与推荐,不仅因为它是一项微创伤、低危险、简便、精确、连续监测CO的技术,而更主要是它所提供的一些对临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监测指标,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适用于危重病新生儿和婴儿[4]。 1.1 心脏前负荷指标 1.1.1 ITBV和GEDV 临床上反映心脏前负荷的常用参数包括:中心静脉压力(CVP)、肺动脉嵌顿压力(PAW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等,都是通过以压力代容积的方法来反映心脏的前负荷,会受到心室顺应性、机械通气等多种因素影响[5]。就心脏前负荷的严格定义[6]“心脏舒张末期心肌纤维的初长”而言,即已指出心室充盈压不是前负荷的正确指标,只有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才是正确指标[7]。 GEDV、ITBV是以胸腔和心腔内的血容量指标直接来反映心脏的前负荷,避免了以往以压力代容积、以右心代全心的缺陷。以容量参数反映心脏容量状态消除了胸腔内压力及心肌顺应性等因素对压力参数的干扰,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容量负荷的真实情况[8]。已有大量文献证实ITBV和GEDV在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远比CVP、PAWP、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更强[9~11]。冠脉搭桥和肺移植手术中都有应用PiCCO监测心脏前负荷的报道,结果均是ITBV比CVP和PAWP 能更可靠地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12,13]。最主要的优点是它们在分别给血容量调整、儿茶酚胺和机械通气等多种改变时,不受影响仍能给出准确的前负荷变化[14~17]。 1.1.2 SVV和PPV 是评价心脏前负荷的另一项重要参数,也是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指标,多用于有机械通气的病人。SVV和PPV通过记录单位时间内每次心脏搏动时的每搏量(SV)和脉压,计算出它们在该段时间内的变异程度,以此来预测心血管系统对液体负荷的反映效果,从而更准确、更有效率地判断循环系统前负荷状态,优于心脏前负荷的静态参数[18~20]。一些临床研究显示,SVV是指导机械通气的严重脓毒症病人液体治疗的良好指标[21]。

PICCO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PiCCO(pulse - 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即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 PCCO) [ 7 ] 。临床上使用的PiCCO 监测仪( Pulsion ,Germany) 只需置1 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及1 根中心静脉导管,既可进行CO、胸腔内血容量( ITBV) 及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 及指数( ELWI) 等指标的测定,并能进行连续心排出量( PCCO) 及指数( PCCI) 、每搏量(SV) 及指数(SVI) 、IBP 等的连续测定[ 8 ] 。与Swan - Ganz 导管相比, PiCCO 具有以下优点。第一,PiCCO 无需置管到肺动脉及肺小动脉,极大的减轻了对人体的损伤,减少和避免了Swan - Ganz 导管的一系列问题和并发症,而且留置时间可延长至10d[ 8 ] ;第二,PiCCO 采用了新的监测指标。Swan - Ganz 导管通过监测PAP、PAWP 及CVP 来评价血管容量和心脏前负荷的状况,可是易受到血管壁顺应度、心内瓣膜功能、胸腔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9 ] ,而且不能反映血管外肺水的量,使其准确性倍受质疑。PiCCO 引入ITBV 及EVLW 这两个 指标的测定,大量研究表明连续监测ITBV 及EVLW 能够更准确、及时的反映体内液体的变化[ 10 ] ;第三, PiCCO 整合了IBP 监测,一举两得,使用方便,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顺应了技术医学发展的潮流;第四,PiCCO 能连续反映一些高变异度但临床价值大的指标,能捕捉瞬息变化的信息供医生参考,并提供直观、简便、安全的界面和操作要求[ 8 ] 。 4 PiCCO 的启示 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起,西方医学几乎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热稀释法的提出及Swan - Ganz 导管的诞生在当时是医学界的重大进步。但随着人们对医学价值的深入思考,认识到医学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价值的统一。按照这一标准来评判,就曾经出现了否定Swan - Ganz 导管临床价值的观点,认为其会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11 ] 。虽然其后的一些随机大规模临床研究否决了增加病死率的观点,认为Swan- Ganz 导管仍能给患者带来益处并提高生存质量[ 12 - 13 ] ,但它的医学价值仍值得怀疑,大量应用于临床依然不现实。医学技术的创新是一个缓慢推进的变革,新旧技术的交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Swan - Ganz 导管被取代也需要时日[ 1 ] 。与Swan- Ganz 导管监测技术相比,PiCCO 因其微创性、科学性、简便性等优点正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见表2 。 经肺温度稀释法和PCCO的测定需要一根特殊的动脉导管。该导管通常置于股动脉或腋动脉,小儿只能置于股动脉。通过该导管,可连续监测动脉压力,同时监测仪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

PICCO监测技术经验及评分标准

P I C C O监测技术经验及 评分标准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步骤。 2、熟悉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的原理。 【知识准备】 1、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又称每分输出量,为心率与每搏输出量 的乘积,。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称为,人体静息时约为70毫升(60~80毫升),如果每分钟平均为75次,则每分钟输出的血量约为5L(4.5~6L/min),即每分心输出量。通常所称心输出量,一般都是指每分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评价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2、PiCCO(pulseindicatedcontinuouscardiacoutput)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该监测技术只需配置中心静脉及动脉导管,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pulsecontourcardiacoutput,PCC0),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 PCC0,可同时监测PCC0和容量指标,并可监测血管阻力变化。 2、PICCO工作原理:置入1根中心静脉导管和1根股动脉导管,随时监测病人血温且保持 在>30℃,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15ml,温度一般<8℃[1]注入中心静脉后,容积和温度很快弥散至心脏及肺内,当动脉热敏探头探测到热量信号时,即可识别温度差并汇成曲线,计算机自行对该曲线进行分析得出单次心输出量,并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心脏指数、动脉压、血管外肺水、肺水指数等。 【情境】 王某,男,60岁,住院号A209233,因呼吸窘迫,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 78%,R35次/分,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协助医生置入抢救治疗,HR138次/分,SPO 2 颈内静脉导管及PICCO股动脉专用导管,欲连接PICCO监测导线,行心输出量监测。 【用物】 PICCO监测装置的监护仪1套,PICCO监测导线2根(1根压力监测导线,1根温度监测导线),PICCO压力传感器1套,消毒用物,25U/ml肝素稀释盐水500ml1瓶,加压带一只,无菌纱布,胶布,三通管1支,冰生理盐水10-15ml,10ml注射器一支,护理记录单 【方法及步骤】 1.评估与准备 (1)核对治疗单及医嘱。

第3章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第3章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一直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但有创技术要求高,并发症相对较多,需经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实施。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操作更加简单、科学可靠的监测方法。1983年,Wessellng首次提出了连续心排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这一技术概念。PiCCO是目前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热门技术,在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PiCCO 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包括:持续心输出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 olume,GED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 olume,ITBV)、每搏量变异(Stroke V 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心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CF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尤其是ITBV及EVLW这两个指标,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体内液体量的变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也取得一定进展,常规无创监测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RR)、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等监测指标。它们能较准确地反映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人体不构成新的创伤,所需费用也较便宜,易于为患者接受,进一步降低了医疗的盲目性和患者的病死率。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无创监测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反映即时变化的灵敏度较差,监测指标有限,且无法实现对特殊血流动力学监测。 利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进一步的测量血液动力监测和容量管理,并使大多数病人不再需要放置肺动脉导管。该监测仪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同时可计算ITBV和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ulm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Pressure,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 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只需置入1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1根中心静脉导管,即可进行动脉压力、连续CO的测定。PiCCO利用热稀释法,通过静脉导管注入冰盐水,动脉导管温度探头测定温度变化曲线,来测定单次的心输出量。通常需要测定3次心输出量求平均值来校正PCCO。由于便于操作创伤小,仅通过一条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简便,精确、连续、床边化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可测出心排血量、胸内血容量和血管外肺水,为判断肺水肿程度和心脏前负荷状态提供宝贵资料,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处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临床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存在大出血可能的手术、血管手术及伴有心室功能降低和瓣膜病变的患者,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并指导治疗.肺动脉插管监测技术在1970年引入临床后,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可为那些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和临床麻醉.肺动脉漂浮导管以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是临床判断心功能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进一步发展,生物阻抗、多普勒超声、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等无(微)创心输出量测定法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临床床边患者心输出量检测技术原理分析及进展(摘) 2009年07月27日星期一 09:32 P.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12737570.html,/view_article.php?id=420 随着危重医学学科的发展,作为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的心输出量(CO),目前临床监测越来越多,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起到重要作用。各种方式的检测技术也逐步成熟,就相关技术原理,检测方法和进展本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阐述。 1 检测方法分类和进展 1.1 分类 心输出量(CO)也称心排量,目前有多种检测方法和操作形式,从临床操作上可分为有创,无创和微创三种。从检测技术上分为热稀释法,多普勒超声学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Fick法,染色剂稀释法,部分重复呼吸法。检测方法上还可以分为直接、间接、连续和非连续测量,各种方法以下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创检测同样有连续和非连续监测二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Fick 法和染色剂稀释法属于有创方法;微创检测形式有经食道多普勒超声学检测和不通过Swan-Ganz导管的热稀释法;无创检测核素心血池显像,胸腔阻抗法和部分重复呼吸法。 1.2 进展 测量心输出量的动脉脉搏轮廓法最初是由Otto Frank在1899年提出。此后,建立了各种推算每次心脏搏动时射出血量的血压轮廓公式。其中测量心排量的"金标准"是根据Adolph Fick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理论发展起来的,Fick认为,某个器官对一种物质的摄取或释放是流经这个器官的血流量和动静脉血中这种物质的差值的乘积。尽管Fick法是“金标准”,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在测量过程中病人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多数需要心排量测量的患者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同时要控制吸入氧浓度,监测呼出氧浓度和动脉血采样。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法较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高,所以临床上很少使用。 染色剂或指示剂稀释法,其理论是19世纪90年代Stewart提出,并由Hamilton 完善。该方法在高心排状态更为准确,但需要较复杂的装备,故在临床也不常用。

心排血量

常用血流动力学测定参数 心排血量(CO)5~6L/min 中心静脉压(CVP)5~12 cmH2O 射血分数(EF)>0.50 心脏排血指数(CI) 2.5~4.5L/(min*m2) 左房压(LAP)5~14mmHg 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70ml/m2 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51~61gm/m2 肺动脉舒张压(PADP)5~14mmHg 肺动脉收缩15~30 mmHg 肺动脉楔压(PAWP)5~14mmHg 肺毛细血管楔压(PASP)压(PCWP)5~14mmHg 左室每搏功指数(RVSWI)8~12gm/m2 血气分析各参数正常值 血浆酸碱度PH 7.4+-0.05 血氧饱和度SO2 SaO2(动脉血) 0.9~1.0 SvO2(静脉血)0.64~0.88 动脉血氧分压PaO2 80~100 mmHg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成人男性35~48 mmHg,女性32~45 mmHg 儿童27~41 mmHg 二氧化碳总量TCO2 成人2.3~31mmol/L 儿童20~28 mmol/L 标准碳酸氢盐SB 成人25+-3 mmol/L,儿童21+-25 mmol/L 缓冲碱BB 45~55 mmol/L 碱剩余BE 成人-3~+-3 mmol/L 儿童-4~+-2 mmol/L

心外科常用药物剂量及用法参考表 抗生素 药名参考剂量用法 青霉素钠轻症3~5万u/(kg*d),分2~3次静脉或肌肉注射 青霉素钾重症20~40万u/(kg*d),分2~3次 力百丁成人0.625~1.0g,2次/d 口服 儿童80mg/(kg*次)3次/d 羟氨苄青霉素50~100mg/(kg*d),分3~4次/d 口服 头孢氨苄(先锋霉素IV)成人0.25~0.5g/次,3~4次/d 口服 儿童25~50mg/(kg*d),分3~4次 头孢拉定成人1~2g/d,分3~4次口服 2~4g/d,分3~4次静脉滴注 头孢克洛成人0.25g/次,3~4次/d 口服 儿童20~40mg/(kg*d),分3次 头孢曲松成人1~2g/d,1次/d 静脉滴注 儿童20~80 mg/(kg*d),1次/d 头孢他定成人1~ 2g/d,分2~3次静脉滴注 儿童30~100mg/(kg*d),分2~3次 3代,对绿脓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口服不吸收,体内不代谢,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泄。不良反应:小剂量对肝、肾、造血系统毒性极小,大剂量可偶见血清转氨酶、尿素氮等暂时上升,局部反应为肌注部位疼痛,静注过快可致静脉炎等。 头孢吡扝成人1~2g/d,分2次静脉滴注 儿童30~50 mg/(kg*次),3次/d 庆大霉素成人80mg/次,2~3次/d 口服 儿童10~15mg/(kg*d),分3次口服 2~5 mg/(kg*d),分3次静脉滴注 成人或儿童每日3~5mg/kg,分1~2次肌注或静滴 血药浓度高峰在0.5~1h到达,半衰期约2小时,肾功能不全者要减量。不良反应:1、发生率较多的有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耳毒性);2、血尿,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或尿量减少;3、食欲减退、极度口渴(肾毒性);4、步履不稳,眩晕(影响前庭);5、发生率较低者有呼吸困难、哮喘,极度软弱无力;6、过敏。禁忌症:过敏的,肾功能严重不良或听力严重下降的病人不宜选用。 奈替米星成人100mg/次,2次/d 静脉滴注 儿童6~7.5mg/(kg*d),分2~3次 红霉素成人1~2g/d,分3次口服 儿童20~4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 罗红霉素成人150mg/次,2次/d 口服 儿童2.5~5 mg/(kg*次),2次/d 克拉霉素成人250mg,2次/d 口服 儿童7.5 mg/(kg*次),2次/d 万古霉素成人1g/次,2次/d 静脉滴注 儿童40mg/(kg*d),分2次

PICCO监测参数及其原理

经肺热稀释技术在循环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经肺热稀释技术(The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为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一项循环功能监测技术,通过一个中心静脉导管和一个带有热敏探头的动脉导管,可持续监测CO,并同时可测得心脏前负荷(容量状况)和液体治疗反应等。这项技术现由德国Pulsion公司推出的PiCCO监护系统上得以实现。应用此项技术,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学者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脉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另外,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比较,还有一个优势是前者可有效地应用于小儿CO 值测定。利用CO测定时的脉搏波形作为参考,PiCCO监护系统还可通过对每一个动脉波形下面积(pulse contour)的计算分析,测得即时的CO值,从而得以实现CO的持续测量。本文将简要综述其使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 一、监测项目和原理 1、经肺心输出量(CO) 经肺热稀释心输出量(CO)是计算各种血液容积的基础参数。CO一般根据Stewart-Hamilton方法测量。进行热稀释测量时,尽可能快的速度在静脉内注射已知容积的冷溶液(温度至少应比血液温度低10oC),被记录到的温度降低变化由冷指示剂流经的容积和流量决定。热稀释曲线作为结果被绘制出。PiCCO系统在动脉内(通常在股动脉内)检测冷指示剂,从而测得CO。 2、容积的测量原理 如果快速将一种指示剂注入一个流体系统,指示剂稀释曲线下面积代表单位时间内流经系统的液体,即心输出量(volume/time)。温度指示剂可透过血管壁,会受肺间质液体量(即血管外肺水)的影响。当指示剂为温度指示剂时,该容量即为胸内温度容量(ITTV),它包括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包括四个腔室舒张末期容量的总和,即全心舒张末期容量(GEDV),和肺血容量(PBV)。 PiCCO测得的胸腔内血容量(ITBV)是利用GEDV估算而来。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已证明GEDV 与ITBV相关良好。通过利用回归分析,已得到利用GEDV估算ITBV的回归方程。 利用估算的ITBV,一个估算的EVLW可计算出来。EVLW=ITTV-ITBV。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血流动力学监测 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用于监测和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可以通过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测量,也可以通过经肺热稀释技术间断测量。另外,PiCCO还监测心率、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分析热稀释曲线的平均传输时间(MTt)和下降时间(DSt)用于计算血管内和血管外的液体容积,PiC-CO可监测胸腔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含量(EVLW)及每搏排出量变异度(SVV)等容量指标来反映机体容量状态,指导临床容量管理。大量研究证实,lT-BV、SVV、EVLW等指标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心脏前负荷和肺水肿情况,优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嵌顿压。 [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并且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管外肺水增加,或存在可能引起血管外肺水增加的危险因素,均为PiCCO监测的适应证。PiCCO导管不经过心脏,尤其适用于肺动脉漂浮导管部分禁忌病人,如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附壁血栓,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和血管外肺水肿增加的病人,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水中毒、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严重烧伤以及围手术期大手术病人等。 [相对禁忌证]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无绝对禁忌证,对于下列情况应谨慎使用。 1.肝素过敏。 2.穿刺局部疑有感染或已有感染。 3.严重出血性疾病,或溶栓和应用大剂量肝素抗凝。 4.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病人,不能使用本设备的脉搏轮廓分析方式进行监测。 [操作步骤] 1.应用Seldinger法插入上腔静脉导管。 2.应用Seldinger法于大动脉插入PiCCO动脉导管。 3.连接地线和电源线。 4.温度探头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

心排血量

心排血量 文章目录*一、心排血量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心排血量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心排血量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心排血量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心排血量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 心排血量的基本信息 1、定义心排血量(CO)是临床上了解循环功能最重要的基本指标之一,CO指心脏每分钟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血量,可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包括心脏机械做功和血流动力学,了解前、后负荷、心率及心肌收缩力。在麻醉和ICU中,CO常常用于危重病人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的监测以指导病人的治疗和观察病情进展。 2、专科分类心血管 3、检查分类超声 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5、是否空腹空腹 心排血量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正常人在同一时期内抅,左心和右心接受回流的血量大致相等,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在静息状态下,心室每搏量60-80ml,每分心输量等于每搏量乘以心率,约每min5-6L火罐网。 2、临床意义心力衰竭的主要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心排血量减低,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其减低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监测到心排血量呈进行性下降,常预示心源 性休克将发生。 心排血量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取大试管1支,加入尿液至2/3试管高度处。斜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待上部尿液煮沸。滴加5%醋酸液2~3滴,轻摇,再加热至沸,立即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 2、注意事项心排血量是评价循环系统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一般多采用空腹和静息时每 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即心指数为指标: 一般成年 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平方米。静息时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故其心指数约为3.0-3.5升/分/平方米。在不同生理条件下,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8-03-26T15:08:24.8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吴宝珍陈志鹏[导读] 临床医师可以PICCO监测数值更合理、客观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改善患者预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目的:探讨 PICCO用于脓毒性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接受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39例,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19例给予传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20例通过PICCO 监测数值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乳酸水平(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指标。结果:当复 苏后24h,两组患者Scvo2、Lac、尿量、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PICCO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能避免盲目补液对机体造成损害,为临床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PICCO;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07-02 脓毒性休克是指严重脓毒症患者在给予足量液体复苏后仍存在组织低灌注,即无法纠正的低血压状态或血乳酸浓度≥4mmol/l,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毒素或炎症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是ICU致死率较高的因素之一。而导致脓毒症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难治性低血压和心血管功能衰竭,组织脏器长时间处于低灌注及缺氧状态,导致后期并发症较多,这亦是临床治疗的难度所在。因此,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需要准确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对体液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进行指导。近年出现的PiCCO是一项全新的脉搏轮廓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与经肺温度稀释心排量监测联合应用的技术,能精确、连续监测心排量及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EVLW)的变化。我们通过对PICCO监测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进行比较,探讨PICCO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意义。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SICU收治并确诊为脓毒性休克的患者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36~75岁,平均51.5岁。分组根据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有条件者选择PiCCO 监测。其中对照组19 例,实验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按照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国际指南早期复苏目标(EGDT)管理血流动力学,并以此为目标进行补液,使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 1.2.2实验组经股动脉放置PiCCO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1],主要监测指标:血管外肺水(EVLW)和胸腔内血容量(ITBV)。当EVLW <14mL/kg和ITBV<1000mL/m2时,予积极补液治疗;当血EVLW小于生理指标,而ITBV超过生理指标时,将采取限制补液量,当EVLW 大于生理指标时,则采取控制补液量同时使用利尿药物。 1.3 监测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后6h、24h Scvo2、Lac、尿量、28d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等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复苏后6h监测两组Scvo2、Lac及尿量无统计学差异,而复苏后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实验组28d 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复苏24h后两组Scvo2、Lac及尿量比较(x-±s) 3.讨论 脓毒性休克治疗目前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难题。液体复苏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科学指导液体复苏尤为重要。传统应用中心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反映心脏前负荷,易受胸腔内压力、心脏及血管顺应性、瓣膜反流等因素影响,且过度液体复苏往往会造成患者肺和组织水肿。因此,较准确地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有积极指导意义。PiCCO可以通过监测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TBV反映心脏容量状态,并反映机体EVLW情况,EVLW不仅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转归,并能指导其治疗。此三项监测指标能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机体内液体的变化,指导临床更加合理实行液体复苏,防止液体输入过多导致肺水肿、心衰或液体复苏不足时盲目增加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来维持血压,为临床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更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适应证 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急性肺动脉栓塞、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多发伤、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大手术围手术期等危重病症需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功能变化者,以便指导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二、用品及方法 (一)漂浮导管法 漂浮导管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两种: ①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②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常用的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法和体表置电极心电阻抗血流图方法,具有损伤性、操作简便等优点,绝对值误差较大,作为动态监测有意义。 三、主要监测指标 (一)直接测量所得指标 1.上肢动脉血压(AP) 正常值:收缩压12.0~18.7kPa(90~140mmHg),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动脉壁弹性、循环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响动脉血压,其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房压。 2.心率(HR) 正常值:60~100/min。 反映心泵对代谢改变、应激反应、容量改变、心功能改变的代偿能力。心率适当加快有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50次/min或>160次/min,心输出量会明显下降。

PICCO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PICCO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祖凌云 PiCCO (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是一种非常简便、安全、快速,且能明确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检测方法。 一、 PiCCO 的主要测量参数 (一)热稀释参数(单次测量) 1. 心输出量 2.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3. 胸腔内血容积 4. 血管外肺水 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 (二)脉搏轮廓参数(连续测量) 1. 脉搏连续心输出量 2. 每搏量 3. 动脉压 4. 全身血管阻力 5. 每搏量变异 二、 PiCCO 技术的原理 PiCCO 技术由两种技术(经肺热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组成,用于更有效地进行血流动力和容量治疗,使大多数病人可以不必使用肺动脉导管。 (一)经肺热稀释技术 经肺热稀释测量只需要在中心静脉内注射冷( <8 o C )或室温( <24 o C )生理盐水。

PPT7 图片显示的是中心静脉注射冰盐水后,动脉导管尖端热敏电阻测量的温度变化曲线。通过分析热稀释曲线,使用 Stewart-Hamilton 公式计算得出心输出量。 PPT8 图片上的五个圆形分别代表右心房舒张末容积、右心室舒张末容积、肺血管的容积。在中心肺血管容积外面有一部分容积代表血管外的肺水。随后的两节显示的是左心房的舒张末容积和左心室的舒张末容积。通过模拟图可以更好的理解, PiCCO 与常规热稀释导管测量心输出量的异同。可以看到 P i CCO 测量的心输出量涵盖右心房、右心室、肺循环以及左心房和左心室。常规漂浮导管测定的心输出量更注重左心室的心功能。 1.PiCCO 容量参数 通过对热稀释曲线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这些容量参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积、血管外肺水。 ( 1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是心脏 4 个腔室内的血容量。 ( 2 )胸腔内血容积( ITBV ) 是心脏 4 个腔室的容积 + 肺血管内的血液容量。 ( 3 )血管外肺水 血管外肺水( EVLW )是肺内含有的水量。可以在床旁定量判断肺水肿的程度。 2. 容量的测量原理 ( 1 )温度平均传输时间( MTt ):从注射冰盐水至体内到温度下降 1/4 的时间,通常代表着约一半指示剂已经通过温度的敏感电极。 ( 2 )温度下降时间:代表着从敏感电极探测到温度下降 1/4 到 3/4 的时间。通常是温度下降曲线的指数。 幻灯 14 的模式图显示 Vall=V1+V2+V3+V4 。指示剂由注射点到检测点的平均传输时间 MTt 由两点间的总容积决定。下降时间 DSt 由其中最大的腔室决定,比其它腔至少大20% 是成立的,因此,最大腔室的容积可以用温度下降时间乘以流量来确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