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经典欣赏复习题

文学经典欣赏复习题

文学经典欣赏复习题
文学经典欣赏复习题

《文学经典欣赏》复习题一、选择题

1.《诗经》所收录诗歌的年代是( B )。

A.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末年B.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C.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末年D.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中期

2.“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 C )。

A.南方的音乐B.王朝京的音乐

C.宗庙祭祀的音乐D.婚庆的音乐

3.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A )。

A.四言B.杂言C.七言D.五言

4. 《战国策》的整编订者是( C )。

A.孔子B.左丘明C.向D.歆

5.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 B )。

A.《老子》B.《庄子》C.《子》D.《墨子》

6.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是( B )。

A.《九辩》B.《离骚》C.《孔雀东南飞》D.《木兰诗》

7.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家是( A )。

A.鲁迅B.胡适C.朱自清D.林语堂

8.《吊屈原赋》和《鵩鸟赋》都是(B )。

A.大赋B.骚体赋C.抒情小赋D.骈体赋

9.司马相如赋的代表作是(C )。

A.《吊屈原赋》和《鵩鸟赋》B.《七发》和《梁王菟园赋》C.《子虚赋》和《上林赋》D.《招隐士》和《酒赋》

10.《刺世疾邪赋》的作者是( B )。

A.祢衡B.壹C.衡D.蔡邕

11. 汉代民歌在形式上,以(D )。

A .四言为主

B .楚辞体为主C.五言为主D.杂言和五言为主

12.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A)。

A .《文选》

B .《玉台新咏》

C .《乐府诗集》

D .《乐府诗选》

13.建安时期诗歌成就最高的是(B )。

A.植和桢 B .植和王粲

C.王粲和蔡琰 D .操和植

14.建安七子中诗、赋最佳的作家是(C )。

A .植B.孔融

C .王粲D.蔡琰

15.正始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家是(C )。

A .王弼和何晏B.阮籍和向秀

C .阮籍和嵇康D.嵇康和伶

16.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作是(D )。

A.《登楼赋》

B.《洛神赋》

C.《三都赋》

D.《文赋》

17.中国诗歌史上开“千古平淡之宗”的诗人是(A )。

A.渊明

B.衡

C.孟浩然

D.白

18.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的诗人是(D )。

A. 操

B. 郭璞

C. 朓

D. 灵运

19.北朝民歌中最出色的叙事长诗是(B )。

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陌上桑》 D.《西洲曲》

20.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B )。

A.洪的《西京杂记》B.义庆的《世说新语》

C.郭澄之的《郭子》D.淳的《笑林》

21.初唐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诗歌名篇是(D )。

A.卢照邻《长安古意》

B.炯《从军行》

C.子昂《登幽州台歌》

D.若虚《春江花月夜》

22.诗歌风格“沉郁顿挫”的诗人是(B )。

A.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商隐

23.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是(A )。

A.孟郊

B.卢仝

C.贺

D.禹锡

24.以下著名词人中属于花间词人的是(C )。

A.璟

B.煜

C.韦庄

D.延巳

25.以下不属于豪放词人的是(D )。

A.轼

B.辛弃疾

C.亮

D.观

26.轼于熙宁年间写诗对新法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中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是(B )。

A.熙宁变法

B.乌台诗案

C.元祐党争

D.靖康之乱

27.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词句,被传为“三影郎中”的是:(C )。

A.晏殊

B.晏几道

C.先

D.吴文英

28.提出“童心说”的是:(B )。

A.袁枚

B.贽

C.袁宏道

D.朱彝尊

29.有“曲状元”之称的著名杂剧作家是(A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王实甫

30.主“文必汉,诗必盛唐”的文学流派是(A )。

A.前后七子

B.唐宋派

C.公安派

D.竟陵派

31.严羽《沧浪诗话》提出的著名诗论观点是(B )。

A.以俗为雅

B.别材别趣

C.点铁成金

D.别是一家

3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说“当为元人第一”指的是(B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白朴

D.王实甫

33.以侯方域、香群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部的矛盾和斗争,“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是(A )。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牡丹亭》

D.《清忠谱》

34.“四梦”中最优秀的作品是(B)。

A.《紫钗记》

B.《牡丹亭》

C.《记》

D.《南柯记》

35.鲁迅称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小说是(C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判断题

(T )1.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是《庄子》。

(F )2.《史记》的体例是编年体通史。纪传体

(T )3.班固的《汉书》坚守儒家思想。

(T )4.植后期诗歌典型的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F )5.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灵运的《登池上楼》。

是操的观沧海

(F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观点的是勰《文心雕龙》。

(F )7.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陆机的《文赋》。《文心雕龙》

(F )8.鲁迅认为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我国近代戏曲研究创始人王国维曾经说过,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之《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T )9.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祖是《三国演义》。

(F )10.《红楼梦》属于世代累积型长篇小说。

名词解释

1、风、雅、颂

答: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齐、、唐、、、桧、、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答:风、雅、颂风、雅、颂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风、指音乐,乐曲。《诗经》有十五国“风”,即指十五个地区不同的音乐。雅,即“正”,正声,朝廷之乐曰“雅”。有“大雅”、“小雅”之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美盛德之形容”,“颂”,即是舞容,《诗经》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均为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

2.楚辞

答: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小山、朔、王褒、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3]

答: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当时并没有特定的名称,主要作家有屈原、宋雨等。西汉时向将屈、宋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编在一起,命名为〈楚辞〉。东汉时又有王逸将自己的一篇作品加入《楚辞》,并为全书作注,定名为《楚辞章句》。一直流传至今。“楚辞”作品“皆书楚语,作楚声,作楚地。名楚物”,既源于楚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又接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3.诗派

答: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诗社宗派图》,(详见思炜《吕本中与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三期)把黄庭坚、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诗派”。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师道、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诗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四、简答题

1.简析《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离骚》是一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以思想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下面是其艺术成就分析。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二、《离骚》是一篇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三、《离骚》在艺术上的第三个成就就是发展了比兴的艺术传统,使之达到新的高度。

四、《离骚》高超的语言艺术

答: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

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

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容比较单纯,句式和

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

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

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

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

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

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

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

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

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

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

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

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

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

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

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

(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

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诗人在运用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是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

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

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诗歌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风鸟,一路车马喧闹;当

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四海时,突然驻足在楚国上空不忍离去,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

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不借助于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

构思,是很难达到的。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

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

兴”。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

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

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

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

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四)诗歌形式和语言

《离骚》的形式吸收和借鉴了南方楚地的民歌而成,但它有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着的新体散

文的笔法,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容含量,又增强了表

现力。它采用了大量的口语方言入诗,用得最普遍的“兮”,便是在当时民间诗歌,特别是楚地民

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这一词语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

乐美。

2.试议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3.试析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1.平淡自然

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2.语言质朴,明白易懂,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3.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答:渊明的诗歌之所以“独起众类”,正是因为他的诗歌在神韵、感情、色彩、语言等方面,突出地表现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5]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涵神韵:明晰高远

我国的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历来讲究诗作的神韵,有含蓄不尽意在言外一类,也有直抒胸臆透彻明晰一类。渊明的两大类诗作虽然诗风不尽相同,但都具备了独特风格。

(一)平淡自然。

真,是渊明诗歌的特之一,即天真自然,这来源于他:其一是做人很认真,反映到作品中也纯真,作诗自然去做,带有自娱性。其二是他的语言真诚,纯白描手法,显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譬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全诗一律白描手法,语言平淡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感受到的是一片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和作者的志趣、心情,完全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因而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再比如他的《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作描写了夏天在乡下居住时的淳朴而悠闲的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羁绊之后的轻松知足的乐趣。诗风平淡冲和,意境辽阔,让人顿感淳真亲切。

(二)淳厚凝练。

渊明的诗歌看起来平淡,但绝不是那种敷衍浅薄的作品,诗歌语言是最常见的“田家语”,但却让人感到淳厚有味,这是作者对诗句进行过认真的提炼的结果。在这些非常精辟的语言中又都蕴含着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具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请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两句,一个“翼”字,和灵活性表现出了“新苗”振翅欲飞的动态。让我们仿佛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爱抚庄稼地里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一派生机勃勃。在《归园田居.其一》里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自然是渊明心中的至爱,那桃桑各种树木和茅檐上的鸡犬,让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心灵安宁祥和下来。作者抓住一组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榆柳桃从里几间草房,几缕炊烟,几声犬吠和鸡鸣,信手而来,明白晓畅,读起来种安逸闲适淳朴的味道溢满我们心间。渊明擅长于人们熟悉的农村题材中匠心独运,营造出淳厚深远而凝练的的意境。这就像清人祚明认为的那样,他说“靖节诗,如巫峡高球,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纾回。望者但见素明澄净,以为一目可了,不知封岩蔽壑,参差断续,中多灵境!”

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

鲁迅说“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静穆”是一种心境,是人有所归依,然后豁然大悟的心情写照,一种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

(一)咏怀咏史诗

古往今来,诗须得“缘情而发”,所谓言为心声是也。肖统在《渊明集序》中说过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的确,他的咏怀诗中表现出了刚健和豪放的风格,让我们能够直接体会到他在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比如他的《拟古》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旁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年少之时身体强壮精神刚烈,仗剑独自走他乡。谁说离乡出游只在近处,我就到了又到了幽州。饿了采食首阳山的薇菜,渴了就喝易水的流水。一路上没有相知的人,只看见路旁荒乱的坟丘。遇见两座高大的坟墓,就是伯牙和庄周安息的故乡。这样的奇士啊再难找寻,我独远游能有何意义?这是一首富于孤独和侠气的诗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的仗剑天涯者形象。“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两句用了三则典故,表达自己绝

不向侵占中原的北方统治者妥协投降的坚决态度,情感激愤,把心的矛盾痛苦煎熬诉诸于笔端。

渊明生活于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大环境之中,在40岁之前,他怀着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儒家思想浓厚。然而,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仕途万般险恶,让他在无奈的情景中,对现实深恶痛绝,思想逐渐消极避让,回归自然,退隐山林,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隐退于农村之后,使他对基层现实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了解,更能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境由心生,于是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美好社会,这就是名之后世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让世人羡慕的世外桃源模村,这个理想社会里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灾难,形势一片大好。

(二)山水田园诗

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人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也照常不是单纯在写景,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照常蕴涵着深深的思想感情。只是更加巧妙地把描摹农村生活与叙写心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了。《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作者看来,人一旦让吃穿奴役而去追求富贵与虚名,那行为就是扭曲人性和失去自我。那种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方式,远离人与人之间的角逐和斗争,才是自然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这里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读者却完全能从这些“静穆”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深沉的思想感情。

《归田园居》是渊明隐居之后写出的一组代表作。在这组作品里,诗人把情、景、理融汇在一起,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操,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交响乐。诗中到处都能够感触到他的真心真情真思想,情不自禁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诗人通过手中轻灵的笔触和明快的节奏,描绘出农村安居乐业、恬淡闲适的一幅幅画面,表现自己鄙弃官场而乐于归隐的思想感情。渊明的大量田园诗都反映基层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和容,把幽美、恬静农村描写得十分鲜活。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一副清静幽美、淳朴自然的图画,农民安逸闲适的生活映现于纸上。

三、语言色彩:质朴清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境界,指的是作诗为文摆脱掉了堆砌的辞藻、无谓的修饰、空虚的技巧,使作品至真至纯。梁启超在《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是这样评价渊明的:“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渊明于哲理和自然之间构筑了一个道,这条道使自然的旨趣和生活的艰难困苦之间达成和解,如此一来,就连那些最平凡的基层生活场景也在诗作中凸显出无穷的深长意味。

渊明诗歌在语言色彩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他不管是抒情抑或是写景,力戒浓墨重彩而多用轻笔淡色点染。如此一来就既突出了形象,又蕴含着质朴清丽的色彩之美,凸显出清丽而鲜亮的美感。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就把一个老农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明代文学奖钟惺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之外,使人心平累消”(《古诗归》卷九)。渊明创造的率真质朴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归于他在语言上追求质朴清丽的口语化不无关系。又如《停云》中的“翩翩飞鸟,息我庭柯。翎翮闲闲,好音相和。”这四句诗。鸟儿欢呼跳跃的神态让作者几笔就勾勒在我们面前,透露出诗人率真的个性。正如东坡评价渊明那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渊明的诗歌,许多都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自然、安定和闲适的隐居生活,譬如《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里“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春酒”、“蔬菜”、“微雨”等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显得多么干净新鲜,和谐自然。也难怪清代学者温汝能在《诗汇评》如是说:“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大量面世以后,以崭新的清新自然诗风,毫不容情的洗涤那些枯燥无味的玄言诗风,从而给当时的诗坛注入新鲜血液,开启别具一格的诗风,为后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四、语言特质:平淡新奇

追求语言通俗易懂,是渊明运用口语化语言写作的具体表现。他的“田家语”接近口语,平淡、通俗。他的诗中那种质朴自然的接近谣谚和模仿民歌的语句比比皆是,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等等。再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叙写安适闲逸的隐居生活,句子自自然然找不到半点雕琢痕迹。又如他的《移居二首》中“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叙写春秋季节有很多晴朗天气,登高赋诗的好时光,邻居间互相招呼饮酒,忙时各自去耕作,闲时彼此想。念一派和和美美的局面啊。这首诗写了移居后的生活景况,抒发移居之乐。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闲适的宁静生活。这八句诗,语言口语化,好像和读者话家常,很是平淡无奇,读起来不但通俗易懂毫不吃力,而且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然而这平淡无奇的语言,却又是经过作者高度提炼和加工的“精粹口语”。

海德格尔说:“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渊明擅长提炼语言,但又看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田家语”运用得如此传神贴切,是诗人高度提炼的结果,这恰如元好问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7]也如明人王世贞所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8]。比《杂诗》其一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和《杂诗》其二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以及《和郭主簿》其一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新奇精道,巧用得恰如其分。他的诗歌在容上寓精奇于平淡之中,不管是抒发胸臆,还是描景写人,几乎都是轻轻点染,但却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诗无论在在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特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但凡有作为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容和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各自的艺术个性。渊明的诗作贡献给后世的就是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纯朴,不事雕琢;思想感情静穆深切,咏怀咏史诗作风格刚健、豪放;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语言色彩质朴清丽,平淡新奇,个性十足。

4.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

一、讽刺之成因――明末清初思潮与政治氛围交媾而生的特殊产物

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礼崩乐坏”,进步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以自己的著述深入解剖古老衰朽的封建社会,有识之士猛烈抨击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康乾时代,大兴文禁,文化呈颓靡之态,乾隆曾颁诏“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这一特定的时代思潮和政治气候交媾,滋生出含蓄,委婉刺世的讽刺艺术,此其首。

其次,吴氏敬梓少习举业,成秀才,之后其父辞官病死,敬梓不谙生计,生活坠入贫困之境,其间目睹了官僚豪绅徇私舞弊,膏粱子弟平庸昏聩,举业中人利欲熏心,“名士清客”招摇撞骗之象后,察觉到“上层士人”翻云覆雨的嘴脸。“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而窘步”,思想上开始唾弃功名富贵,不愿成为功名道上的殉难者,对社会的庸俗生活厌恶至极,加之他“灌夫骂座之气”的直率、倔强性格,难容阶级社会的势利观念,促成其对八股取士制度的不满,因统治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威慑天下,他只能“戚而能谐,婉而多讽”[3]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二、讽刺方式灵活多变――笑迂、唾色、谑邪、恶愚、刺伪、讽虚、软骨、丑态、假善

《儒林外史》艺术成就很高,最为突出的则为讽刺,其讽刺形式灵活多样,种类众多。

其一、运用白描手法进行讽刺――笑其迂。

《儒林外史》不事议论,抒情,但凭客观的述事、描写,主观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虽无尖刻、辛辣的讽刺,可诙谐婉讽凸现其中。

在“进中举”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描写人物言行,展示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其中对进“疯态”的描写,最为典型。初听邻人报喜,他道为哄他,嘲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央求邻居“莫误了我卖鸡”,几十年的科场困顿,贫困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再受人难堪的奚落,当他回到家看到报帖“已升挂起来”,心灵由此震颤。不看便罢,看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那种似梦刚醒,如痴如醉的神情,包含着多么丰富的酸苦感受。接着,自己拍了一下手,笑了一声,并道:“噫!好了!我中了!”说后,跌倒不省人事,灌水过后,复又醒来,又拍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随后往门外飞奔,掉进泥塘复又大笑,至此,他的确发疯了。小说中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曲折深刻,活活画出其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作者将主观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能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的鞭挞了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更加显得深刻感人。

其二、运用对比手法,在不经意中强化讽刺效果,让读者体味、感悟蕴含其中的艺术魅力。下面,就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1.见风使舵,首鼠两端(用同一人物前后截然相反的语言行为进行对比――唾其色变)。

周进在馆为先生时,梅玖以“老友从来不与小友序齿”讥讽周进;在周进因长斋而不动荤时,便嘲笑说:“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当周进举业成功后,周进责罚梅玖文章无长进时,他便哀告;“看老先生面子开恩,”称周进为“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梅玖初交周进,自尊为“老友”,蔑视周进为“小友”,笑他呆,戏弄其年龄已长,进学实乃做梦。后来称其为自己的先生,连名字也不敢直呼,通过这一人物言行的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