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2课时优秀教案

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2课时优秀教案

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2课时优秀教案
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2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第2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5节

【主题】水盐平衡、代谢多样性

【课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维持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意义;

2、概述新陈代谢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在实际生活中能自主搭配食物,均衡饮食;

2、在劳动、活动、病理状态时能及时调整人体水盐平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克服偏食毛病,养成良好的均衡膳食习惯;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道德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难点:新陈代谢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PPT、教案、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根据动画我们来回顾一下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

【学生活动】:回忆、并讲出尿液的形成与排出的过程。

【教师活动】:排尿对于人体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①排除废物。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教师活动】:当人的肾功能发生某些障碍,不能及时将溶于水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时,人体就会中毒,甚至死亡。对于严重肾功能障碍者,现代医学大多

采用人工肾和肾移植手段来维持生命。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人工肾的资料,等会儿请同学介绍人工肾的工作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做介绍。

2、新知识呈现

【教师活动】:肾脏对于人体是多么的重要不仅可以排出代谢废物还可以调节水盐平衡,那什么是水盐平衡。

【学生活动】:体液浓度的平衡。

【教师活动】:1、人体内的水分是怎样维持平衡的?

【学生活动】:肾脏(根据自身体内水分的多少形成适量的尿液)

【教师活动】:2、人体从哪些途径获得水分?

【学生活动】:(1)食物;(2)饮水;(3)代谢产生的水

【教师活动】:3、人体内的水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

【学生活动】:(1)泌尿系统排出尿液;(2)皮肤排出汗液;(3)呼吸系统排出少量水分。

【教师活动】:介绍汗腺的结构和分汗液(简单回顾)。体内的无机盐又是怎样维持相对平衡?

【学生活动】:如果我们喝很多水,又不增加盐分,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低的尿。如果我们摄入的盐较多,又不多喝水,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液,把多余的盐分排出。

【教师活动】:总的来说,我们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的量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肾脏在其中起了主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控制尿液水盐比例来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另外呼吸、排汗对水盐平衡也会产生影响,此外,人的神经系统会通过神经调节来控制我们的饮水情况。我们是否能饮用海水?为什么?

【学生活动】:肾脏对人体的水和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调节是有限度的。海水中盐的浓度远远超过人体内细胞质中盐的浓度,人体细胞会失水而死亡。

【教师活动】:生物与非生物的最大区别就是,生物能够新陈代谢和繁殖,什么是新陈代谢。

【学生活动】:活着的生物体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又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这个过程就叫做新陈代谢。

【教师活动】:身体内的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什么?【学生活动】: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新的自身组成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教师活动】:异化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自身组成物质,释放能量,并不断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教师活动】:其中把能量的转换称之为能量代谢,物质的交换和转变称之为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

【教师活动】:展示人和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动画,并做介绍。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

【教师活动】:展示生物的能量代谢的过程,并作介绍。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

【教师活动】:按同化作用的方式不同,可将生物的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什么自养?

【学生活动】:各种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直接制造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这种营养方式叫自养。

【教师活动】:什么是异养?

【学生活动】:人和动物等需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得营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

【教师活动】:进行自养生活的生物有植物和光合细菌等。进行异养生活的生物中,人和多数动物以捕食方式摄取营养;而如酵母菌、食用真菌和乳酸菌等可从已死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这类生物为腐生生物;还有如蛔虫、病毒和结核杆菌等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获得营养,这类生物为寄生生物。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

【教师活动】:新陈代谢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新陈代谢是人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和生物表现出来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特征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

3、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B、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C、同化作用在先,异化作用在后

D、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既矛盾又联系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陈代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陈代谢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B、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C、新陈代谢过程中包含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3.一个长期生病、逐渐消瘦。他的新陈代谢的特点是()作用占有优势。

4.正常状态下,人在老年时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关系是()

A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B 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

C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趋于平衡

D 无法确定

4、小结

5、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

6、板书设计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你看到了一个的世界? 2.是啊,世界是多彩的,神奇的,今天我们就从英国的彼得.西摩的作品中感受世界的有趣。板题。 3.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奇妙)它就是题眼。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86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很认真,词语也来祝贺你们了(投影出示词语),会读吗? 3.出示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4.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请各位同学当小考官,同桌两人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同桌读不好,请你教教他。开始吧! 5.小考官们,现在我也要考考你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吗?指名读,领读。 (1)适时理解“雕饰”,(雕刻,装饰)拆分法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2)振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也会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 (3)噼噼啪啪:这是怎样的声音?(雨滴、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4)蜡烛:“蜡”最早指蜂蜡。成熟蜂巢用沸水融化、过滤、冷却,就会得到蜂蜡。“虫”字旁指的就是蜂巢。(昔:旧的,成熟的)

13《穷人》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 师: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

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户普通的穷人家庭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为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 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

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穷人>>教学设计 姓名:任会凤 单位:玉田县大安镇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穷人》8~27自然段 教材简析: 《穷人》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本课主要解决第二个重点。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孩子多、生活十分艰难的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作者细致地描写她紧张、担忧、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孩子,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同时,新课程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具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后,抓“忐忑不安”一词,分别从词典、字形、文中来理解,从而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但桑娜还是义无返顾地抱回了两个孤儿,感受到她的善良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其次,在学生默读12—27自然段找出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让学生自主提问,抓住“熬”进行想象,体会渔夫和桑娜有着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齐读“我们的社会需要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德,需要心地善良的人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善良的心,真诚的爱,友善的帮助,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 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 板书: 看画面 请看画面。 出示课件迎客画面。

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 板书: 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 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齐读。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3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荷花 篇二:《荷花》第一课时公开课 《荷花》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评: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 2.荷花又称莲花或者芙蓉,它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和大作家叶圣陶一起走进这片荷花池,一起品味这一池的荷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带拼音) 指名读,讲解莲蓬:出示莲蓬图,读好轻声 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谁能读准它。 露出:它还可以读露(水)。 挨挨挤挤:生做动作,一个挨着一个,形容数量很多。翩翩起舞:跳舞很轻快,很美。读美。

3.去拼音,分行读词语,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板书:闻到花香 观察形状 欣赏姿势 想象成荷 回到现实 5.过渡: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品位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跑” 3、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想看荷花的心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篇三: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自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穷人教案》 穷人教案(一):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完美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大家一齐说说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穷人) 《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简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2、检查词语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 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

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 《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能够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1――2):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3――11):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12――27):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3、再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 三、细读课文,体味穷境 1、谈话提示:既然课文的题目是《穷人》,那作者笔下的穷人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句子,体味体味,说说理由 (1)既然是穷,为什么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呢? (2)为什么桑娜焦急万分的等待丈夫的归来,从中你能够看出什么? 四、设置悬念,铺垫下文 到底桑娜的丈夫能不能安全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六、布置作业 认读并默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 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

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穷人》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提问)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想信大家对他那精湛的写作手法记忆犹新,谁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情。) 二、理解:“穷”人 1.师:没错,通过这件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桑娜和她的丈夫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2.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老师也有同感,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写方法,让我们对文中人物了解得如此清晰呢?(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3.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别用──、~~~、=====画出来。(提问(课件)(相对灵活)(8分钟) 三、品读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地找出相关的描写,下面,让我们来细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高贵品质。(点击课件“精华品读”)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大段,了解到桑娜正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朗读3—7自然段了看个究竟吧。(生齐读) 师提问:读到这里,大家觉得桑娜会怎么做呢?(可多种答案:抱回、不理睬……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桑娜会怎样做呢?就让我们一齐读8—11自然段,看看桑娜的选择吧。 出示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这样做”指什么?“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与“非这样做不可”矛盾吗?为什么?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非这样做不可”指一定要这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忍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观察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歌曲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

《锡林郭勒大草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吉利区第一小学郭乐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 3、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4、认识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段的作用及静态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讲读法、演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配乐欣赏,游戏激趣 1、(出示课件二)导入语:欢迎大家乘坐建设303次列车,我是本次列车的代班列车长。列车运行中,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请睁开眼睛,开始我们的草原之旅吧! 2、指1到3名学生说说草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入新课:是啊,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样的草原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齐读第1自然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美丽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根据填充图来回答。 2.四人一组交流:找一找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课件,品读课文中各种景物所对应的句子。 (1)野草(4) A、出示句子: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B、引导学生想象,理解“满眼”“铺向”等词,体会野草绿而茂盛。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学习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细节描写,叙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重点:从桑娜和渔夫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续编《穷人》的故事。 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阶段目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 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师板书 等待丈夫:温暖、舒适 抱回孤儿:探望西蒙、 坎坷不安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 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 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 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1)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 (2)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 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 (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 (2)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两个沉默是什么意思。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草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中的第二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二、教案背景: 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第一课时的基础,并通过听歌曲、看视频、赏图片,对草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课时除了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来回归文本,感受、体会草原景色的美与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四、教学重点:

5、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①课件出示:“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指导朗读。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真的很令我们感动,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朗读这句话。 ②除了吃和喝的,还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把两族人民一起高歌的愉快场景读出来。 ④有感情地朗读。 6、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草原人民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概括为:人情---美(板书) 蒙汉人民同欢乐的场景真是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再次感受一下草原人民的热情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②课件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刚才的画面,带着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来朗读3、4自然段,再次回味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五)自主探究三:“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符号证明这个规律,并探索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2 (第二次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穷人在课文里主要指哪些人? 桑娜和渔夫穷在哪里? 西蒙穷在哪里?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为新课的学习——感受穷中的不穷作铺垫。)

二、再读课文,找重点句段。 1、找出最能体现穷人善良的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引导理解:“这样做”指什么?分别是哪些段落写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和为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设计理念:由重点句段入手,把长文读成短文,引领全文内容的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贫穷与善良。 (一)学习第三到七小节,感受西蒙的贫穷与关爱孩子以及桑拿的善良。 1、默读第三到七小节,思考: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说说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她头往后仰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1)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 (2)围绕“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多形式朗读因果句,体会西蒙的困难。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逐一找出体现“困难”的语句,加因果关联词反复朗读:生1:因为“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生2:因为“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齐:所以说“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六年级语文下:小学课文《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草原》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学生可从课文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随作家代表团去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感受到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辽阔,有很多的牛羊,草原很大很美很绿等)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草原去感受草原美景吧。(课件播放草原美景部分) 二、学习远迎客人 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蒙古族同胞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怎样迎接的,(板书:看画面)请看画面。(出示课件迎客画面)下面大家自己读书希望能做到边看边想边划出你感受或体会最深的句子,在书旁写出你的感受。(板书: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 学生汇报(说说你的收获吧。懂得几十里外迎接、骑马带路是蒙古人的特点,看出主人迎客的隆重热情,飞反映了主人迎客心情急切。) (从来到几十里外欢迎客人,立刻扭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车左右与前面引路等地方体会主人的热情礼重。指导两个比喻句。

幻灯出示: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比喻河;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古族同胞。小结:这些比喻的特点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建议大家把它背熟并抄写在笔记本上。)齐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画面吧(播放课件)(在汇报介绍过程中随机出示有关课文片段,以幻灯画笔指导,在学习热情款待部分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识字4《猜字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则字谜。 3.感知由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知由基本字加偏旁组成新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课文插图,导入课题: 同学们,请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猜灯谜)什么节日猜灯谜?(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挂灯笼,小孩子手提灯笼逛灯会,猜灯谜。我们也来猜一猜:(灯笼上出示) 1、灯字火已灭。(打一字) 2、文字长出两条腿。(打一字) 3、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学生猜后,老师小结:像这三个灯谜,谜底都是一个字,这样的谜语就是字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第4课,《猜字谜》。板书:4、猜字谜 二、出示课件,我们一起进入谜语王国。 三、进入谜语宝库第一关:读一读:出示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一边读一边把“我会认”中的生字在文中圈出来。 4.一起读课文。 四、进入谜语宝库第二关:认一认,出示我会认的生字: 1、带拼音出现下面的字:

相遇洗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拼读,一起拼读。) 2、去掉拼音出现下面的字: 相遇洗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多种方法识字: (1)编字谜的方法识字:相遇喜怕言互动令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令 (3)减一减的方法识字:万 4、合一合的方法识字: 欢净纯动(识记部首“又、冫”。) 小结:同学们很厉害,今天用了多种方法认识了很多字。 5、用下面这些词语各说一句话。 相遇———— 喜欢———— 最怕———— 五、进入谜语宝库第三关:猜一猜 课件出示: 左边绿,右边红, 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 红的最怕水来攻。 (左边绿,右边红,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绿的是什么?红的是什么?禾和火组在一起是什么?)(秋) 组词:(秋天)(秋雨)(秋风)(秋季)(中秋)(春秋) 六、进入谜语宝库最后一站:写一写 Zi 字 (1)上下结构,子藏在宝盖头下面,横要和宝盖头同宽。 (2)摆笔顺。(3)组词:写字打字大字 hong 红 (1)左右结构,绞丝旁三笔要紧凑,右边的工要稳。 (2)摆笔顺。

《穷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投影)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板书:忐忑不安。 2、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难怪她忐忑不安。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5、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你从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中具体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夜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