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美学考试重点复习整理资料

大学美学考试重点复习整理资料

大学美学考试重点复习整理资料
大学美学考试重点复习整理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选填:

1、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2、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行程应当是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

3、把美学的对象看作艺术,这种看法最早为普洛丁所持有。

4、人类的知识大体可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5、“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这一阶段,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

6、毕格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他们从数学入手。

7、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指出:“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他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当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就是从这种体积和安排中体现出来的整一性。

8、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整一观,进一步推出了神性的太一,并把这种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

9、法国启蒙主义美学以狄德罗为思想代表,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于“美在关系”说。

10、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含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

11、道家跟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不同,它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

12、美学史家们有一种共识: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

13、“美学”一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1875年又著《教化议》一书,谈到“丹青、音乐”“皆美学,故相属”。

14、王国维1902年翻译日本人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蔡元培1903年翻译科培尔的《哲学要领》

15、《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创构的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或许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个理论模式,一个开山纲领。

16人生在世由三种要素构成:世界、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17、当代中国美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即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8、在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之所以能成为人所珍重所向往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因为它是人在异化的条件下所能获得的一种最自由的存在方式。“所谓乐者,岂必处京台、章华、游云梦、沙丘,耳听《九韶》、《六莹》,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鷞之谓乐乎。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淮南轰烈集解》刘文典

19、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惊异既表现为课题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21、(不知道要考什么)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惊异作作为审美主体一种特殊的心境与态度,它一方面“摒弃了事物实际的一面,也摒弃了

我们对待这些事物的实际态度”,把主体从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引领出来,使之进入审美的状态,另一方面,它也把客体对象从世俗的功利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之作为审美对象向人呈现出来。

22、所谓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就表现在他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

23、美国20世纪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就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这一存在特征。

24、巫术活动不是用以满足人的某一个别的需要,而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25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

26、审美形态的特点: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27、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28、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的是康德。

29、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①与物质生产有关——一是装饰化的器物,二是器物装饰;

30、②与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有关——一是固定装饰,二是非固定装饰;③原始艺术——雕刻、绘画、音乐与舞蹈。

3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32、审美发生理论学说:

游戏说代表人物:席勒生物本能说代表人物:达尔文

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劳动说代表人物:卡·毕歇尔

二、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

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

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4.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5.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6.审美意识:概括地说,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7.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8.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的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9.气韵: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

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10.中和:“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的是两个或(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强调审美中的合适尺度和恰当分寸;强调各种因素的和谐兼容多样统一。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11.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意境的特点表现为: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

12.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13.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14.神妙: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在世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2.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答:一、感性直观性,指主体凭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直接呈现给主体,从而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

二、超越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感知与情感互相激发、互为因果。

四、自由无限性:首先,主体能力被全面调动,并处于一种整体和谐共振并处于最大发

挥境地;其次主客体相互交融,难以分清;最后,审美经验充分展

示了主体的自我本质,这种展示因审美境界深入会愈加深刻,

而审美体验也直接把握了对象整体,凸显了对象的“存在”。

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非理性表现在:(1)不自觉性和突发性;(2)非逻辑性;

(3)创造性。

3.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首先,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其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审美活动也是人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二、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

4.艺术创造的过程?

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触发阶段:触发阶段的本质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感发。

二、展开阶段:是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作用的阶段,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主旨的主导下,对艺术意向行为孕育和创造。本质是一方面主体的本质力量获得对象化的表达,形成意象;另一方面是对象与自然的本性,也被人从创作倾向角度加以表达,实现了“人化”或“主体化”。二者结合达到了主体合一的审美状态。

三、生产阶段:是艺术家将展开阶段获得的初步意向和以物态化或物化表达,即应用艺术技巧将意象与形式符号或物质材料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艺术品。

5.简述西方美育观的形成和发展

①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6.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二、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7.简述审美教育的功能

审美教育分为形式教育和理想教育两个方面。

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可以提高人们美化生活的能力;美的形式教育出了具有形式美教育的功能外,还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最佳途径。

理想教育根本上是要培养人的一种批判眼光,培养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精神和对平庸现实的赵越精神,从而用审美理想提升人的境界,塑造有理想之光烛照的美好心灵。

8.简述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包括表演艺术、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体部分。

二、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包括文科专业、理工专业和医、农专业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三、遵循以活动为中心、分阶段进行的基本原则。

9.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以下四种观点,或者是四个派别。

①主观论美学。吕荧——“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②客观论美学。蔡仪——美是典型,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自美”

③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

④实践美学。李泽厚——一是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时间;二是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三是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四是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

四、论述:

1.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感知力。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2)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想象力。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理解力。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2.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3.西方审美形态

最后两道论述范围很广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拿出来论述题瞎考但划重点时老师在丑与荒诞这部分没有画重点但让重点看再结合网上关于这一章论述题个人认为他会考的题可能是以下几个大题中的一个

一、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答:(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式,审美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生实践,美作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过程,显然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就比以上二者的范围广泛得多。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但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2)作为戏剧形态的悲喜剧是其作为审美形态的成功呈现,被理论家广泛以其为例进行分析,但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要说明这一问题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恩格斯指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

(3)(3)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他们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灯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丰富复杂性。由此出发,悲剧可以使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使日常生活悲剧。喜剧既包括历史喜剧,也含有

现实喜剧。总之人生的丰富性决定了悲剧和喜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产生原因的各不相同。

(4)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的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从异化的角度来说,悲剧呈现出超前的个人悲剧以及社会悲剧,是不同社会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喜剧呈现出滞后性的荒诞滑稽的闹剧,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5)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在悲剧和喜剧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源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富于挑战性,这种挑战可以是挑战自然、想社会挑战或者挑战自我。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可以改造自然,而人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人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代表了人类的尊严,而被自然击败则往往是带有必然性的事情,不可战胜的是人的精神、意志等,同时也有人在实践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确认,这就是人生存在的基本意义所在。

二、论述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理应包含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

(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它既包括含有肯定性的一面,对美的发现欣赏,也有否定的一面,也就是对于丑的揭露鞭挞等。

(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a、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耳朵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

b、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对的,对丑的揭露鞭挞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方面。

c、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d、西方非理性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的兴起,都为丑进入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e、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的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近代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

(1)因为再创造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西方对荒诞的反思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拨正和对于现实的批判基础之上,而对于现实的批判几乎是所有审美实践活动所必然包含的内容。传统的审美实践其最终指向对于终极关怀的关注,而这种对于终极官宦存在主义哲学看来,是非常虚幻的,存在的一般表现是荒诞,人类审美实践不应该对这种荒诞给予认同,而是应该反抗荒诞的人生现状,再现与重创荒诞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抗。

(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

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正如萨特所说的“文学吧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通过个体的行为,重现和再创荒诞以消解世界秩序的方式达到了对个体加以确认的目的。这种行动本身是丰富而具有生命性的,它成为人们从荒诞世界中脱身的道路和方法。

(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际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是因为荒诞存在,而且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荒诞的实质。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实践就是在否定之中构建其审美价值,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四、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

优美和崇高作为基本的审美形态,因为其审美形态的内涵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特征的互补性,常常作为相互对立补充的一组审美形态出现。

(1)在西方,对崇高的探讨时在与优美的比较分析中展开的。最早提出崇高的朗基努斯,主要是基于当时纤丽的文风提出了“崇高”的风格。近代崇高被确定为美学范畴,博克就将崇高与美并列对立起来,立足于什么经验对崇高的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康德则从哲学上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独特地位。优美与崇高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组审美形态。

(2)对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强调了崇高的积极的、愉悦的一面,强调优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强调了崇高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

(3)从审美形态的内涵来分析,他们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凡是,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实则是殊途同归。

(4)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考察,人类生活早起的审美存在方式更多的联系于自然,所以赋予自然界的一定感性形式以优美或崇高的意义,感受到和谐的审美体验是优美,感受到与自身的对立状态并战胜这种对立,从而超越自然时,则显示人们自己的勇气与力量,这时的感受则是崇高。

(5)崇高和优美的实物在形式上有其量的规定性的一面,崇高以其数量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经常以突破形式美的形态展现,入锐角、巨大等。而这些与优美的形式,小巧、光滑等构成完全相反的特点。

四、论述:

(一).论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感知力。借助感知对对象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是对象在主体的也是之中呈现出来。不过,感知活动乃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哈奇生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不能产生占有欲或自私心,而必须持一种不涉及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的态度。康德则更进一步认为,主体在审美中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只是通过纯粹的观照来进行审美判断。叔本华则认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让“抽象的思维、理性概念占据着意识”,而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沉浸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地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2)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想象力。此一阶段主体必须通过想像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按照康德的观点,对事物的直观需要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直观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和想像力的先验功能分不开。杜夫海纳认为,先验想像力具有开拓和后退两种功能。所谓

后退,就是主体与对象拉开一定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先验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具有想像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理解力。此一阶段主体从自己的审美理想与价值标准出发,对已构成的审美表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应和与评价,理解力起着关键作用。审美经验从感觉始,而以感悟终。感悟与感觉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差异。感知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感悟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味;另外,主体在感悟中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感悟之所以能够解读对象所表现的意义,是因为它有智力活动无法达到的那种特殊的理解力。(二)、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有四个:中和,气韵,神妙和意境。

1.中和,“中”,在中国古代所表示的,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表示感情的发作要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后儒对中和的解释突出两点:一是保持天地本然的境界思想,二是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

产生: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一个高峰,中和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文化精神呈现在审美文化上就是中和的审美形态;中和的思想基础是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审美特征:一是强调适度,包括情感适度和人格精神的和谐;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平静的、宁静的、渐进的;三是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2.神妙: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方法,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产生:《庄子》和《淮南子》中,将“神”和“形”进行对比,对“神”的强调为它成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奠定了基础;东晋顾恺之的画论以“神”强调传神,是文艺领域形神论的发端;刘宋宗炳把“神”的概念从人物扩展到山水画;书法与绘画相通,因而神作为审美形态也较早地运用其中。文论中的神与画论大致相同。”妙”经老子和庄子哲学阐释后,更多地被运用于文艺和审美领域,如妙悟、妙赏等。

审美特征:一是形而上的超越性,即奇妙莫测;二是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三是对外形式的超越性;四是内在的自由性。

3.气韵: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产生:春秋时期,气韵萌芽;汉代是气韵的胎动阶段,以“气”为主;魏晋南北朝是正式的形成期,刘勰提出“风骨”,曹丕提出了“文气”,且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正式确立为成熟的审美形态;气韵在唐诗中达到高峰;在宋元时期消解。

审美特征:一是气韵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富于生命自由的审美境界状态;第二,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具有整体性的生命精神;三是气韵表现为审美对象呈现出浑然天成、完整浑一的结构特点。

4.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形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创造出新的意缊和境界。

产生:“意境”作为诗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在中唐提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盛唐;晚唐的司空图多次以意境谈诗;宋代时,“意境”有所发展;明代“意境”一词广泛用于文学评论,如王世贞论赋;20世纪初王国维的文艺美学理论,发展了“意境”的内涵,比如强调真景物、真感情,区分壮美与优美,以及强调文学境界与人格境界的高度统一等。

审美特征:一是主客统一;二是情景交融;三是时空转换;四是有无相生;五是言

有尽而意无穷;六是辩证的智慧。

(三)、西方审美形态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主要包括六个:悲剧,喜剧,崇高,优美,丑和荒诞。

1..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产生理论: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黑格尔提出“矛盾冲突”理论,从理念的内在冲突方面解释悲剧;尼采从日神精神(造型艺术的静态)和酒神精神(音乐艺术的动态)解释悲剧的诞生。

2.喜剧: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产生理论: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他在《斐利布斯篇》中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他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混合;康德喜剧发生论着重探讨的是喜剧对于人的心理效应;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

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产生理论:美学史上,对优美的探讨,是随着对崇高的探讨不断明晰起来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优美的探讨基本上是零碎而不成体系,优美甚至被看作是美的本质,与美划上等号;近代以后,博克仍然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但他在与崇高的比较中总结了优美的几个特点;康德的优美论主要是从一种审美效应角度讲的,在一定程度上已接近把优美看作一种审美形态;席勒与康德思路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优美是人处于相对自由和谐的状态之中。

4.崇高: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产生理论: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并举;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席勒使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黑格尔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5.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产生:丑首先源于人们对丑的感受的形成,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对丑的认知,丑的事物也就成为人们审视的对象,丑感也就形成了,经过逻辑总结成为丑的审美形态。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出版,标志着丑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6.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产生:荒诞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审美情感的产生,其实是与现代工业

社会中,理性的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的。荒诞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6)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四川外语学院学年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复习大纲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学习要求的变化: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采用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属于必修课之外,还开设选修课。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甚至远离他乡。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理解和关系成为一种需要。 社会活动的变化: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⑴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⑵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⑶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地共同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理想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理想是多方面,多类型的。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B、 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C、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21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特征:目标性现实可能性超前性阶级性时代性差异性实践性 2.信念的涵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 理想信念的作用: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P32 6.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P34 7.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新年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36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主精神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7.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的内涵:(1)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2)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3)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4)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弘扬时代精神:(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与人生观P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P65 (一)涵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影响人生态度的因素:认知情感意识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否定人生态度:拜金享乐个人主义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4.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5.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点。 6.价值观的内容:1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2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7.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8.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9.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2)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10.联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6. 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7. 人生价值的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8.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应对心里问题的科学方法。(3).合理调控情绪。(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9.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功能:(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1)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3)结合实际。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科学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的规范和表达。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4.“八荣八耻”的内容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正式以“Ae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嘉登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Aesthetik的原意是“感性学”。鲍姆嘉登在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地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这就确立了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 二、康德论述美的四大特点 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征,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 1.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它与逻辑判断也不同,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审美判断是单称、主观的,但仍普遍有效。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意见和单称判断,然而却有普遍性。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自身的利害计较出发得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3.美是没有明确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的。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概念,但却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它是美的。因此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4.凡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因为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美育是指什么的教育?情感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感性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诗论》是谁的著作?朱光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人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的美育?五个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德育是什么性质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在西方,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育”?席勒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谁提出的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尼采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索福克勒斯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以李白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飘逸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以杜甫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哪种审美形态?沉郁美学原 理 选择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谁说的?孔子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软实力”是谁提出的?约瑟夫·奈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知识产权产业产于哪个国家?英国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部作品?滕王阁序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在绘画中,“数年不点睛”的作者是谁?顾恺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布利洛盒子”属于什么艺术?波普艺术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京城第一玩家”是谁?王世襄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是哪种美?民俗风情之美美学原 理 选择题 20世纪欧洲雕塑三座高峰代表性人物是谁?菲狄亚斯米开朗琪罗罗丹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来源于哪部作品? 《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自然美就是“胸中之竹”是谁说的?朱光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对自然美的性质主要的看法?美学原选择题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 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理 “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是谁说的?巴尔扎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谁提出的? 泰纳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是谁提出的?龚自珍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愉悦,它和生理快感是不同的是谁说的?格兰亚伦杜夫海纳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味与美感无差别是谁说的?马斯洛格兰阿伦马歇尔美学原 理 选择题 “一触即觉不假思索”是谁说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王夫之:“因明学”中现量的分类? A.现成 B.现在 C.显现真实美学原 理 选择题 老子“观道”“涤除玄鉴”指的是? 空明的心境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就是道。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王夫之讲审美活动是什么? 由“气”入“道” 审美意象论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的方式。”是谁提出的?胡塞尔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情景名为二”是谁提出来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战国时代哲学著作有哪些? 《荀子》《孟子》《墨经》《庄子》《老子》《韩非子》排除孔子的著作!!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是谁说的?王夫之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是谁提出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马祖道一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谁提出的?柳宗元美学原 理 选择题 朱光潜主张美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美学原 理 选择题 美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学习和思考任何美学问题都不能离开人生;第二,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第三,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美学原 理 选择题

名词解释 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 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柏拉图) 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 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 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语言、事物、内心) 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 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思修题库附参考答案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 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②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一 起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表现为对社会,对人类,对世 界所造成的积极的影响,促使这个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是对人文的丰富,对世界的探索。 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之上。 所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首要做的是,也是最为重要的事,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①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②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 心: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 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们与社会会价值。①人生 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 值的矛盾统一体。 ②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 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4、如何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5、谈谈新时代语境下人为何要有理想 ?如何才值实现理想 ?。①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 神现象。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满足生存需要,也需要理想信 念来充实精神生活。 ②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①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 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 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 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 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 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 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 第一章 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

学科的诞生 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 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 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 第二章 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 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 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 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 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五、什么叫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