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学目标]

1.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2.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3.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4.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5.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

6.从建构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角度,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归因分析及其理论解释;教学难点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以学校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

[授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另一类是邻里、社区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类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都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学校生活: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生活。具有其他社会生活所不能比拟的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生活并非他们惟一的生活世界,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与学校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相比,它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对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情感的特殊个别化的生活。家庭生活表现出来的基础性、持久性给学生的影响是相当独特和重要的,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教育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

但是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重视,使孩子承受着期望的重压,心理负担过重;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的任性、不利于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破裂家庭中父母的紧张关系往往会给孩子以感情上的打击,使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导致个性的畸形发展。此外,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家庭生活气氛不好、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长言行不当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局限性体现。同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影响并不是

固定不变的。

显然,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而学校生活则突出了“理性与理智”、“强制与限制”、“社会性与一致性”等方面。而二者最大的差别是强制性。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这种强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二是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三是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截然分开;四是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评价。

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这种差异性,首先要求学校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尊敬和信赖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其次,在制度化的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个体生活得到积极的关注;第三,学校生活必须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发挥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同辈群体: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主要指非正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对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与学校。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同时它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民主平等”、“互助合作”、“自由表达”等是同辈群体生活的显著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的特点是“权威与不平等”、“互相竞争”、“有限表达”等。学校要注意区分同辈群体的性质,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融入正规的学校生活中,克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学生生活环境。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尽管属于间接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社会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多元性,以及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而相对应的学校生活则偏于古板、严肃、抽象与理性,特别是当学校生活更多地强调学习活动时,这种对比尤为明显。其结果往往使学生感受到校外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影响。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生直接面对着三重社会生活环境,而它们之间各有一套价值、规范、期待、行为方式,因而在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何协调与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常常会与学校生活中所经历的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对立,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发展面对各种适应的困难。

面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差异,一种认识是把学校生活理想化,认为学校生活一切都是健全的、合理的,进而排斥其他社会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把儿童封闭于校园之内,学校则成了教育的孤岛;另一种认识则是看到了现代学校制度化生活的负面,认为学校生活单调压抑,封闭刻板,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总相信外面的生活很精彩,却在不知不觉中放任学生自我发展,使儿童迷失在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中。对此,协调好学生学校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及其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总体而言,学生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存在两大类型:良好的适应与不良的适应。当学生出现不良适应时,在心理上可能表现出烦燥、焦虑、压抑、挫败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在行为上则往往表现为学生的各种失范行为。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其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攻击;

(二)退缩;

(三)焦虑;

(四)恐怖。

三、学生失菬行为的各种表现

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学行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和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又称为校内暴力。日本法学家解释为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三是毁坏学校设备事件。校园暴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校园暴力的原因,除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在不良的大众传播中,淫秽物品的失控对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影响非常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当中,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倾向。青少年学生本身又缺乏经济收入,拜金思想和享乐主义往往驱使他们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一切地去犯罪,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威胁的“高危人群”,吸毒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行为中的突出新现象。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当前学生的整体生活环境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导致心理障碍和行为规范失控。其中最典型的原因为社会道德失范,文化市场的失控,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往往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

2.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

3.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为世界范围内失范行为猛增提供了空间。

4.价值观多元化社会变迁必然带来人生观、婚姻观、性观念、金钱财产观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5.人口流动问题人口快速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途径。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是以人口流动甚至不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来建立社会控制机制及其网络的,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控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得反社会行为猖獗。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在多元文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了适应困难。

2.个别教师素质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目前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还相对较少,缺乏专业人员,一些学校还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着思想政治问题来对待,未能从心理学角度去正确把握教育对象,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往往使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生活中的“四过现象”,即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分爱护、过度保护十分普遍;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解释学生失范行为。一种是“心理缺陷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他们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二)社会学解释

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一类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类是“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其中结构模式种类最多。包括:

“差异交往说”。所有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由于社会巨变,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于是产生了失范现象。

“手段—目标说”。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个人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亚文化群理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造成的,并且通常是在社会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的。

过程模式主要以“标签论”为代表。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从发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失范行为,可以分解为“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两类。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是对所有社会行为的高度理论概括,可以把学生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等。

第二节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学校以及与学校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感觉。它受制于多种因素,可以选择宏观的社会大背景来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微观的学校背景,或学生自身特征来寻找原因。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学生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别、家庭背景、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年龄和年级水平是一种制约因素: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态度会随着年龄和年级水平的升高而下降,而且这种下降是持续性的。

大多数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学校态度的性质以及内容均有明显影响。在任何一个年级水平,女生对学校的态度都较男生积极。

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学生对于学校的积极态度成正相关。

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与学校态度关系密切。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学校特征可以包含多种变量,如学校的开放与否、男女同校与否、学校规模、学校的社会声誉等。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对自己影响特别大的具体个人,这类人被称为“重要他人”。分析学生的“重要他人”是考察其学校生活状态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取决于其重要他人的类型与特征。以“重要他人”为依据,可以把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区分为两种水平:一是重要他人及其参照群体组成的“主导性影响因素”,二是非重要他人与其他因素组成的“一般性影响因素”。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到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由可依赖性强的重要他人逐渐转变为可依赖性较弱的重要他人,直到最终出现基本不属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即依据“家长——教师——同伴——个体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逐渐变化。

同时,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还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包括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社会地位等。

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往往会有层面的差异,即学生可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重要他人,分别对应着学生社会发展的不同方面,或学生社会需要的不同方面。

教师未必能在所有方面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甚至有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与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而主要区别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人物,往往是学生的互动对象,而偶像性重要他人则一般是社会知名人士,并非学生的直接互动对象;第二,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学生与其双向交流的产物,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单向选择的结果;第三,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涉及个体社会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其影响方式大多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则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往往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

三、学校生活与学习压力

学校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竞争和选拔。这导致了教育中的另一类重大问题,就是学习压力问题。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层面的因素:一个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即压力源);二是个体内部紧张状态(压力体验);三是个体的反应(压力反应)。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受主要来自考试的紧张焦虑。此外,作业量也是小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比较可怕的事件。

(三)学习压力的影响

沉重的学习压力所导致的是各种严重的后果,尤其是“恐学症”和心理疾患两个问题。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主要可以分成两类: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素质因素。而环境因素则主要有两个:分流教育制度和家庭。

分流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把受教育者按其原初状态分类,然后加工成不同规格的“人力产品”。家长期望值过高是导致学生害怕考试,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最重要的间接原因。

第三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教育活动既是文化的正式传播过程,也是文化的非正式传播过程,还是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影响及其实际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两大类。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在近代史上,对于学校应该传授什么知识的问题虽然有过争论,但决定工业时代经济繁荣与否最具有直接意义的无疑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它对于学校教育与教师的主要要求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未来工业社会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而,一方面,工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以简约、规范的形式传授知识,这样,教科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惟一能做的就是教科书中规定的知识原本地教给学生。

学校系统地向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无疑具有其重大意义,为工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不管今后各国的基础教育如何改革,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所应承担的惟一职责或任务。对于知识的无上崇拜,已经使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学会生存》,发出了“培养完人”的呼吁,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的副标题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基础教育概念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强调了教育应该“旨在促进人的发展”,要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通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

无论是从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或者是从人类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言,那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学校教育都必须加以改革,因此学校教育的宗旨也必须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改变。

二、生活经验

学校教育对学生日常经验的轻视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不论是对学生日常生活能力、动手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批判,还是对学生自理能力、自主能力等过弱的感叹,其实都说明了:学校教育的确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一直很少成为传统课程研究的关注中心,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经验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经验,这是一种有别于课程、学校文化影响的特殊教育经验,它透过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人的际互动,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得以传递。

在学校教育中,很少有对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予以学科知识教学那样的重视,也很少有从教育本义上对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而事实上,学生的受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极为多样,而且他们的很多知识来自于校外,来自于书本之外。

按照美国学者尼勒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其中他所强调的“经验的知识”,指通过看、听、嗅、触、尝,我们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知识是由根据所观察到的或感觉到的事实而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的。经验的知识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与发现来获得。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是“科学知识”,而最低形式则是“生活经验”。

正是由于此,杜威才强调了“教育即生长”、“生活即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如何适应社会、参与生活的经验。

因此,学生“生活经验”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日常经验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其影响绝不亚于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生活经验涉及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尤其是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即使我们按照内容来划分,生活经验中也包含了各种成分,如科学、自然、地理、时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流行的知识类别。

三、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由于工业社会以来以“教”为主或者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人们对于“学习”之于学习者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学会生存》谈到了“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跃进”和“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地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间距也正在逐渐缩短”的事实,从而率先明确提出了“终身学习”。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提出在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需要包括“学会如何学习”,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由于知识经济本身的性质及其主要特征,人们对于“终身学习”有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显然,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个未来的发展、成长乃至生存,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资源、途径与手段。这些信息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如何有效地获得、辨别、评价、选择和使用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料和信息,乃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现实使得基础教育及教师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节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学校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离尽管有多种原因,但是从学校层面看,则是因为学校生活过多地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生活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育丰富的人性。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

1.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这就要求学校在深入领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下进行多方面的变革。

2.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要使得学生发展丰富的人性,就必须使他们在身心安定、愉

快的情境下学习,这就要求学校生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因此,就必须整顿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3.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要变革学校生活还涉及到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首先,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孤立地谈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二,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创新意味着发展,因此创新的主体必须突破既有的观念和经验、现成的传统和习惯。对于教育者来说,除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外,重要的是在学生创新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资助和自由,容忍他们可能出现的失败乃至错误。离开了学生自主、自由的活动,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三,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辩证关系。创新并不意味着彻底的破旧立新,任何创新都不是绝对的无中生有,都必须在人类既有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下进行。

第四,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创新固然以突破旧领域、开拓新领域为其主要表征,然而并不是所有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活动都配称做创新。任何创造思维、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承担。只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颖事物才能真正称得上创新。

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战后,科学技术不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与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日益密切的联系,人类诸多问题的解决,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于人,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人们现在也对现代化或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正是在这样深刻的社会背景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问题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学会生存》明确提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

第一,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研究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愿望、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等,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第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倾向日渐明显,地球村的概念被日渐接受的时代,所谓社会责任感无疑不仅意味着对人类命运负责,还要对环境负责。然而,在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所谓社会责任感,应该主要指作为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必须在思想、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诸方面为学生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好准备,为接受他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到方面的严峻挑战做好准备,真正把握好人类自身的命运。

[考核目标]

1.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各自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3.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缺失。

4.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

5.怎样理解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过程?

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间接的作用。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从一进大学起,就该切实重视这个问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防止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被国际社会称之为“健康基石”。我还要加上“规律生活,懂得休息”。大学生在学校生活,有的是初次住校,但是迟早要适应大学生活。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等。但是,大家对健康的追求却是一样的。 首先,合理饮食。大学生"饮食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规律,很多人早晨起床较晚,来不及吃早饭便去上课,有的索性取消了早饭,有的则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吃些零食。二是暴饮暴食。学生们主要在食堂就餐,但食堂的就餐时间比较固定,常有学生由于学习或其它原因错过了开饭时间,于是就吃点饼干、方便面来对付,等下一顿吃饭时再吃双份。营养学家们的研究证明,早餐吃好吃好,维持血糖水平是很必要的;用餐时不能挑食偏食,要加强全面营养,还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第二,戒烟限酒。吸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众所周知的。吸烟是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的危险因素,也是多种癌症的病因,并且还严重污染环境和威胁周围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适量喝酒却对血液的循环有所贡献,正因为如此,却酗酒。殊不知物极必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因饮酒而死亡的人数超过吸毒而死的人数,酒成为仅次于香烟的第二号杀手。所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民众都应该戒烟限酒,获得健康。 第三,适当运动。听音乐、跑步、做广播体操、踢足球等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实践证明:7+1>8。在这里,7+1表示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体育文娱活动,8表示8个小时的连续学习。也就是说,参加体育活动的7个小时学习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个小时学习效果要好。 第四,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作用可以说超过替他一切保健作用的总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心里紧张和心理冲突会造成精神疲劳,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疾病。 做到心理平衡,应该“以动养静”,学习、工作时专心致志,工作、学习之余,寄情于一技、一艺、一诗、一画、一花、一草,兴趣盎然,凝神定志。 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 做到心理平衡,应该有一份孝心。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做到心理平衡,就要有仁爱之心。对世界充满爱心,对他人充满关心。 总之,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多体谅别人,不过分苛求自己,经常反思,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在助人、奉献中获快乐。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论文

《心理学与我》 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任务就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心理开始,要了解自己想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想而不这么想。在我求索中,我发现学心理学可以帮我认识自己的心理.。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生活中,我会因为和老朋友见面而兴奋,会因为和舍友吵架而郁闷,会因为没人理解而孤独……这是为什么呢?在心理学上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心理是由刺激引起的,是刺激引起的电脉冲在神经系统上传播的结果,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播所引起而产生的,是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的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导所引起的,是神经系统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工厂。 其次,刺激通过感觉被编码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从而影

响人体的体态变化。人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就种类而言,只有五种感官。就感受幅度而言,只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 其三,通过感觉而“搜集起来”的几种物质特性被知觉综合起来进行的反映,表象则是对物质过去到现在的整体认识的总结,想象是在过去表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可能形态进行的预测。 其四:思维对事物特征的“加工”。由此可见,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记忆把事物的特性“录入”大脑的过程;录入的内容有的建立了与其他原有内容的联系。意识和潜意识是经过记忆过程的事物特征的“存贮库”。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暂存在意识中的内容,不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存放在潜意识的内容。 其五:语言与行为都是人的一种“体态”,只不过是高度组织化了。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调控人的外在肌肉就形成了“体态”。人们主要通过体态变化来推测和探知人的心理变化和作用,他是心理运动的外观。 其六:能力将心理功能在行为结果上反映,智力将心理功能在思维成果上反映。气质将心理状态在人的体态上反映。需求将生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心理上反映。有了需求就有了动机,动机驱使我们达到我们的需求。当新认知与已有知识碰撞时,我就会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像前面提到的兴奋、郁闷、孤独等。在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之后,我们会将它固定下来,这就产生了情感。一感觉到该事物就会主动认为该事物好或坏。

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 ——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组长 洪昭光教授在中南海讲座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首长、各位专家: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座谈关于“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问题。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岁至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至90岁才算正式老年人。咱们在座的有好多中年、青年老年人。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至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那么应该怎么度过呢? 在120岁当中,70、80、90、100岁健康不是梦;人人都应该健康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平均活到120岁却只有70岁,整整少活了50岁。本应该70、80、90岁健康,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冠心病,60多岁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岁。 现在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现象。我在北京调查,小学生已经有了高血压,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所在。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了,钱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人反而死得更快了呢?有人就以为现在心脑血管病多、肿瘤、糖尿病多,都是因为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造成的。错了,完全错了。我认为这些病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而造成的,而是因为精神文明不足,健康知识缺乏而产生的。美国的经验表明:白人跟黑人相比,白人钱多,物质生活好,但是白人高血压、冠心病、肿瘤明显比黑人要少,美国白领阶层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中患疾病远远低于蓝领阶层,寿命也长。这说明什么呢?因为白领阶层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强。因此现在我们得病越来越多,并不是因为物质文明提高了,而因为精神文明不足,一手硬一手软。如果我们提高卫生保健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同时更健康,而不是病更多。所以首先要跟大家讲清楚,病越来越多绝不是物质文明提高了收入多了钱多了的原因,而是因为卫生保健知识没跟上。 现在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是什么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去年全世界死于新老心血管病是1530万人,占总死亡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因此钟道恒博士说过一句话:“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因此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可以避免死亡”。有个例子:有位同志,因为我们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书,很重的书,其实一回搬二本三本书,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一回搬一摞书,一使劲,当即心跳停了经过全力抢救后心脏跳动了,可脑子死亡了,变成了植物人,一个人年医药费花了150万元。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天买了许多白菜回家放在墙根,结果第二天下了一场雪,他怕冻坏了于是从三楼下来搬白菜,白菜一颗好几斤,第一次搬三颗,从楼底搬到三楼阳台,第二次又搬了三颗,第三次搬了七颗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为平常不干活,一下子上下三楼,累得直喘,越来越厉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医院。一到我们安贞医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赶紧挽救,打上一针,这一针药0.1克15000元钱。同志们,金子1克才100块;0.1克才10块钱,这个药0.1克就要15000元钱;药还挺好,打进去之后就化开了,最后花了6万元,为了抢救这6块钱的白菜共花了6万元医药费,命差一点就没了。如果他接受健康教育,要是知道这个事,唉呀!平常不太活动的人突然之间不要干重活,就可避免这个事了。 我们科学家还经常强调一句话:老年人要注意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经过这几个礼拜的对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方面的知识。深入理解了健康的真正含义,即没有疾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真正的健康不仅要保持身体健康,还要保证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我还学到了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应当保证合理的安排膳食、坚持适当的运动、改变不良行为、保持平和心态等。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比如说没有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还有就是缺乏锻炼,据统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大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压力越大,产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大。对于以上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改变。 第一,安排合理的膳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所消耗的能量都来源于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所以说合理的膳食是我们拥有健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合理安排膳食包括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两大方面。健康的饮食是指膳食中应该富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同时还要避免或减少摄入不利于健康的成分;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吃饭不分心、保持良好的进食心情和气氛等。 第二,坚持适当的运动。生命需要运动,过少和过量运动都不利于健康。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环境选择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男士的运动,当然,最好选择:登山:开阔眼界,锻炼毅力,提高心肺功能。游泳:改善脊柱,放松全身肌肉,调节情绪;足球、篮球:改善身体的协调能力,优化体型,培养团队精神。羽毛球:锻炼脑袋,锻炼体能,培养性情。女士的运动,最好:登山:增加骨头的密度,延缓衰老;游泳:改善体型,增加心肺功能,调节情绪;瑜伽:每天20分钟,能改善糟糕的心情;慢跑:让女士充满活力,一天都有精神。 第三,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平和心态。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1)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让自己的思想跟上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要能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2)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且为我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3)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走出心理阴影,步入正常的生活。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进,我们就会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身体,并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虽然这门课是选修课,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十分有必要。它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我们自身的健康状况,并能帮助我们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出合理的、适当的、可行的健康计划。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讲了有关这门课的知识,还贯穿着人生的一些哲理,通过给我们推荐书籍、看视频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人生。总之,这门课的学习对我影响很大,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我受益匪浅。

体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体育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作用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养成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对其当前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其今后一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1、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的概念生活方式的概念 1.1 生活方式的概念所谓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 人们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其中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良好的生活方式即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规律的生活,都是对健康有利的因素,而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1.2 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 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 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1.3 健康的概念1.3 1978 年9 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 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最近WHO 重新将健康定义完善为: 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甚至将生殖健康列入其中。[3] [2] 2、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健康状况 2.1 当前大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紊乱的作息时间 2.1.1 紊乱的作息时间随着现代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中电脑、手机等相应增多,再加上学校在电视、网络等方面的完善,为学生的“夜生活”提供了好多便利的条件。很多学生沉迷网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多学生甚至经常出入于各种灯红酒绿酒吧、舞厅,甚至KTV,过早的参与到成人化的社会中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学里流行的“开夜车”,许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了考前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成为夜猫子。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夜间过度的放纵与精力消耗带来的是白天的萎靡不振,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1.2 马虎的饮食在大学里面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由于睡懒觉而耽误吃早饭,或马马虎虎应付一下,这不仅会导致机体精力不旺盛,学习效率不高,而且会对一天之内的营养平衡产生影响。长此以往,人的营养供给会产生缺陷,对健康造成伤害。此外今天社会上的喝酒吸烟之风早已弥漫于校园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聚于饭店之中举杯痛饮,从白酒到啤酒,不一而足;还有些同学模仿社会上的人抽烟,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其实这都是对学生的健康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抽烟和喝酒会极大的伤害我们的肺和胃。而且长期食用高脂肪、高盐的食物而忽略了蔬菜水果的摄取,会导致学生营养不均,容易产生肥胖。有些人甚至患上了高血脂等富贵病。另外,女生对零食的热衷,而导致的营养不良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运动参与的不足 2.1.3 运动参与的不足首先,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人都没有主动去锻炼的思想和习惯。其次,大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较重,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静坐状态,不少学生除上体育课外,几乎很少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大学里面体育课的设置不尽合理。每周一节的课量比较少,而每节课两小时的课时又比较长。冲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大多数体育成绩都比较差,有的也许在以前都很少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体育的畏惧心态。现代饮食结构改变和运动不足是造成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这类疾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并清晰呈现“低龄化”趋势。事实上,大学生患糖尿病、神经官能症、高血脂、高血压等情况屡见不鲜[4-5]。 2.2 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2.2.1 身体健康状况教育部关于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体育理论-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教案号: 课题:生活方式与健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 3、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学生举手回答。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 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三)活动一怎样才能获得健康 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 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3)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4)教师补充讲解,并与学生互动。 4、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 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 (四)提问讲解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军的生活方式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按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3、教师及时补充讲解与学生互动。 4、教师结合事例(如不注意睡眠、运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教师小结。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要获得与保持健康,就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五)活动二思考为什么林军觉得“说来容易做来难”?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活动目的。让学生知道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健康知识指导,需要坚定信念支撑,需要辅助正确的行动和意志努力,懂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知道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知”、“信”、“行”的统一。 2、活动形式。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推出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军这样的事例是客观存在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希望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用健康的知识、坚强的毅力、积极的行动,去战胜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样才能收获与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师总结 生活方式与健康密不可分,如果拥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将拥有健康。今天学习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相信它们将成我们今后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要关注家人及周围人的健康,成为健康的使者。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告别愚昧,选择文明,在学习、生活中成为现代健康观念的实践中。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1)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 (2)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部分大学生由高中时期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大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学生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面对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失恋等问题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弃,体验不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人际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紧张、不自然,讲话缺乏逻辑性,有时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

跃时期,大脑神经过程的抑制和兴奋发展不平衡,内制力较差,容易冲动。有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 其实,喜怒哀乐也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情绪困扰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行为和社会适应不良,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消极 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而且,消极情绪还具有感染性和弥散性,故学会情绪管理对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教程考试答案

? 名 称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 对应章节 ? 成绩类型 分数制 ? 截止时间 2016-12-15 23:59 ? 题 目 数 50 ? 总 分 数 100 ? 第1部分 ? 总题数:50 1 【单选题】(2分)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A.T B.F 2 【多选题】(2分) 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A.积极锻炼 B.合理营养 C.平衡膳食 D.适量睡眠 E.积极的休息 3 【单选题】(2 分) 日常生活中基础代谢占总消耗能量的 A.20%~30% B.30~40% C.60~70% D.40~50% E.50%~60% 4 【单选题】(2分) 运动治疗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 A.F B.T 5 【多选题】(2分) 合理营养的内涵包括 A.谷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B.动物性食品是膳食能量的基本来源 C.每日烹调用油20~30克 D.大豆中的植物蛋白质含8种必需氨基酸 E.保持每日食物的多样性 6 【单选题】(2分) 糖尿病人甜食不能吃,“无糖”食品多吃无 妨。 A.T B.F 7 【多选题】(2分) 可引起血脂升高的膳食因素 A.不饱和脂肪 B.膳食纤维 C.饱和脂肪 D.维生素 C 和E E.碳水化合物 8 【多选题】(2分)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有 A.种植性转移

B.非分泌型转移 C.淋巴道转移 D.血液转移 E.直接蔓延 9 【多选题】 (2分)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 生育及性生活 B. 抽烟酗酒 C. 环境污染 D.不良的膳食结构 E.某些职业 10 【多选题】(2分)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A.肠梗阻(晚期症状) B. 腹部包块 C.腹痛、腹胀(早期症状) D.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腹泻,便秘,便不尽感) E.大便的性状改变(大便变细、便中带血、脓或黏液) 11 【多选题】 (2分) 下列哪些不良的膳食结构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A. 高胆固醇、低纤维膳食 B.高脂肪、低纤维膳食 C.低脂肪、高纤维膳食 D.低胆固醇、低热量膳食 E.高胆固醇、高热量膳食 12 【多选题】(2分)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害因子 A. 冠心病 B.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C. 脑血管病 D.心血管病 E.恶性肿瘤 13 【多选题】(2分) 下列血压属于正常值的是 A.105/65 B.125/80 C.105/85 D.115/75 E.115/86 14 【单选题】(2 分)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 A.果糖 B.葡萄糖 C.蔗糖 D.多糖 E.

大学生心理学与生活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对一系列显示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措施 健康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里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也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前提。在各类校园刊物上诸多学者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提出了很多卓著的见解,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发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其心里健康状态密不可分,只有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有可能健全他们的人格。然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和人格的扭曲。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清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心理

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根据问卷调查的二十道问题进行分类,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问题,情感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面,通过对这120份问卷调查问题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出上面的数据比例,其中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存在问题比例最高36.5%,其他方面的问题是恋爱、友情、亲情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不仅面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习惯的巨大改变,而且还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第一节、生活方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 3、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4、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学生举手回答。 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三)活动一 怎样才能获得健康 1、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3)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4、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四)提问讲解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军的生活方式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说出理由。 2、学生按要求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3、教师及时补充讲解与学生互动。 4、教师结合事例(如不注意睡眠、运动,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5、教师小结。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要获得与保持健康,就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五)活动二 思考为什么林军觉得“说来容易做来难”?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什么? 1、活动目的。让学生知道改正不良习惯,需要健康知识指导,需要坚定信念支撑,需要辅助正确的行动和意志努力,懂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知道改变生活方式的关键是“知”、“信”、“行”的统一。 2、活动形式。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上交流,教师小结。 3、具体操作。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体会。 (3)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推出代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4、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像林军这样的事例是客观存在的。反思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是否也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希望同学们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就要对自己提出改正的要求,用健康的知识、坚强的毅力、积极的行动,去战胜不良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样才能收获与保持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师总结 生活方式与健康密不可分,如果拥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将拥有健康。今天学习了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相信它们将成我们今后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要关注家人及周围人的健康,成为健康的使者。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告别愚昧,选择文明,在学习、生活中成为现代健康观念的实践中。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业参考)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2012-2013-2体育作业 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病,对大学生而言,构成生活方式之一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很大。古往今来,人们对健康的解释各不相同。事实上,健康不仅指躯体上的健康,它还有很多的内涵。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能促进我们的健康,与之相反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1、紧张的现代生活方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我国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快节奏,低运动,内容丰富而形式单一,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忙碌之余已无暇顾及运动这一重要环节。另外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产水平高,物质生活富裕,长期的坐卧、以车代步,会使之缺乏最基本的运动。 2、体育活动的缺乏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如果小孩不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的话,那他们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很好,就影响到智力稍微不明显的低下。体育活动有时也许乏味无趣,但是积极参加锻炼的好处却是无庸置疑的。 3、营养过剩对大学生带来不利于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过剩,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精神困倦、动脉硬化等不良影响。 4、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过量或无节制地饮酒即酗酒造成严重的后果,沉迷网络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5、心理压力过大对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由于交通、通信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给学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会给学生产生烦躁、焦虑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健康。 一、饮食与健康 我国营养学会根据国情,制定了膳食指南,其原则包括:“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2.利用探究的方法,找出身边的不良生活方式,提出应对策略,意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帮助学生提高辨别的判断能力,培养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教学重点: 理解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找出身边的不良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观。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举例让学生明白健康技能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师:众所周知,健康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有人曾把健康比作“1”,事业、地位、家庭等就是它后面的“0”,只有把这个“1”写好了,后面的零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只能是“0”而已。我想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一个阿拉伯寓言谈起》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1882年,马克思在给女儿劳拉·拉法格的一封信中,曾经介绍过一则意味深长的阿拉伯寓言:“有一个船夫在激流的河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想渡到河对岸的哲学家,于是发生了下面对话: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

船夫答:不懂!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 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又答:没有! 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哲学家刚刚说完这句话,风就把小船吹翻了。哲学家和船夫双双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 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答道:不会,不会呀! 船夫说道──那你就失去了你整个生命!” 这似乎是个哲学问题,但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生命健康的角度讲,马克思想告诉女儿什么?结合本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在生命面前,健康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什么名利都是次要的,在哲学家和数学家眼里,船夫好像没有生命一样,但在风浪面前,哲学家和数学家却失去了生命,而船夫活了下来。 生2:实践出真知!我觉得马克思想通过这个寓言告诉女儿生命的重要性,在生活实践中人应该掌握一些对健康必需的实践技能,有时候这远比其他一些东西更有用,关键时刻,船夫依靠自己的游泳技能活了下来,而此时此刻,哲学与数学都帮不上忙了!(学生们的议论变得热烈起来)二、合作探究 (一)分析资料,并探讨以下问题: 1、我国1957年和2000年疾病种类的结构以及死因顺位发生了那些主要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我国2000年与美国2000年主要疾病以及死因顺位有何

心理学与生活 期末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期末论文 数学科学学院 1090500031 孟凡艳 fanying.450@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3006795.html, 一:自我状况 没有上课以前,我的生活几乎是三点一线式的,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新奇过后,就只剩下了,平淡与无味。仿佛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这样的从我手间匆匆流过,没有一丝痕迹。我有一些不甘,却也是安于现状。苦恼,但却不知如何解决。上课后,我最大的改变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即看到我身边的环境变化,我能自发的运用我在生活教育课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并且积极主动的去接触生活。看到了生活中有一些新的东西。以前的我,感觉离现实的生活太远,并没有自发的思考过我身边的生活,但是在上完这门生活教育课后,我发现我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再者,我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提高自己的生活满意度,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 在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健康的六个因素,智力激发,情感健康,身体健康,称心的生活角色,社交效力,心灵之旅。在学完这门课后,我也经常从这六个角度看自己。这就好比是给了我六个渠道,让我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我会想,我是如何对待班上的学生的,他们又是如何对待我的,我和同辈的人相处是否融洽。和其他一些待人处世的方法。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一生的知己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数的完,那么我也会思考我是否有属于我自己的亲密的朋友。并且当我自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能否做到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积极的自尊,能够接受个人局限性,并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支持。此外,在大学学习方面,以前的我也只是机械的去学,没有注意到一些必要的延伸,并没有考虑太多在知识本身以外的东西,以及如何去用的问题。那么通过这次课我了解到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本身,我应该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且学习有效处理新挑战。此外,学习是终身的学习,应该有无限的好奇心,并且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应对更多的挑战。我学会了更加乐观的去生活和学习,找准自己的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工具,努力做一个成熟的,理智的处理问题的人。 二:友谊 以前的我没有对友谊没有更多的想法,认为那只是顺其自然的事,全凭缘分。例如在一起上课,例如是一个宿舍的舍友等等。没有更多的对友谊的维护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以下是出guo 的人教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教案,欢迎大家浏览查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 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 、掌握健康的概念及组成部分。 2 、知道健康四大基石及含义。 3 、列出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 。 4 、认同生活方式对健康* ,选择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难 点:重点:掌握健康的概念,知道怎样获得健康。 难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范晓萱主唱的一段健康歌。 2 、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歌词中都唱了什么? 3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导出学习内容(生活方式与健康) (二)提问讲解 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小学阶段学习的健康知识,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什么是健康。 2 、学生举手回答。

3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讲解健康概念及组成部分。 4 、教师小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的一切都以健康作为载体,健康不仅承载着我们的智慧和品格,还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部分。那么我们怎么获得健康呢? ( 三) 活动一 * 获得健康 1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心理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明确获得健康要树立“健康四大基石”的信念,知道“健康四大基石”的含义。 2 、活动形式。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3 、具体操作。 (1) 学生按要求自学教科书中“健康四大基石”内容,并进行分组讨论。 (2)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指导。 (3) 小组推代表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4 、教师小结。获得健康是每位同学的权利,也是责任,更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学会判断、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呢 ( 四) 提问讲解 1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林军一天生活方式表现图;要求学生判断林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总结和感悟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总结及感悟 一课程简要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心理学主要阐明下列问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看到”、“听到”、“尝到”、“闻到”、“触摸到”,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觉。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比感觉要更复杂一些。知觉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因反映的事物的性质不同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觉过的事物、经验的反映。它是一种比感觉和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一个人一生的所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几乎都是靠记忆来实现的。因此,“记忆”一直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间接地反映。思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考。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具体化等环节而进行的。思维的形式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而体现出来。思维的种类主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5.想象和思维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在以前感知觉过的事物并通过记忆而存留在头脑中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实际就是对记忆表象的一种加工改造和重新的组合。它是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 6.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情感总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并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如高兴时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显然,情感活动与人的血液循环以及肌肉、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情感的种类、特征、性质以及情感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等,是心理学所要阐明的内容。 7.注意,是当我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想象的时候,都必须全神贯注,这样才能看得见东西,听得清声音,才能牢记在心经久不忘,才能迅速正确地解答问题和进行创造活动。这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状态,心理学上将之称之为注意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它总是附属于其他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而存在的,并伴随进行始终。 8.意志。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它、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行动,心理学称之为意志行动。支配这种行动进行到底,达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意志实质是一种调节、支配、控制人的行为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