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_民为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民为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民为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课件依次显示两幅楹联及图片)

在山西省平遥县,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县衙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读来颇耐人寻味。这是大堂,在大堂上挂有匾额“亲民堂”。“民”字有意多加了“一点”,意在“为民、给民多一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悬挂在县衙大堂的楹联。此联提醒做官不能忘本,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从井田来;提醒要勤政爱民,视民事如家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二堂,堂内挂匾额“思补堂”,挂在二堂的楹联是“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有趣的是,楹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给“百姓多一点仁爱,自己就会少一点愧疚”。提醒自己要常常反思自省,不能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才对得起天理良心。从这两则楹联中我们感受到为官者对百姓的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民为贵”思想。

(板书课题:民为贵)

二、教学目标(课件显示)

学生齐读。

1、反复诵读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三、浅读,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课件显示三则选文中的难认字词。生齐读。

2、分别指生读三则选文。

3、学生自读,依据课下注释,标注文言知识并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交流释疑,再不明白的就提出来我们集体解决。

3、指多名学生逐文选翻译,同时指出需要识记的文言知识点。老师就重点内容给予强调。第一则中的“社稷”这个词的含义;“祭祀以时”的句式。

第二则中的兼词“诸”的用法。放在句子中间时,是“之于”的和音词,如“告诸往而知来者”,“投诸渤海之尾”。放在句子末尾时,是“之乎”的和音词,例“闻斯行诸?”“子闻诸?”第三则中的“尔”字的用法。“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子路率尔而对曰”。

4、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现场翻译并点评。

(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3)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四、深读,理解文意

1、学生出声读课文,解决课件显示的三个问题。(用原文的话回答)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确答案: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2)“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式。

(板书:民贵君轻诛一夫

天下——民——民心——仁政比喻对比)

2、接着提问: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学生思考)

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等。(从各王朝灭亡的基本的或是主导性因素来看无非是暴政、昏政、恶政。失掉了民心,继而失去了天下。)

2、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例。

如(1)唐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这些都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五、再读,写作赏鉴

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思考几则选文在说理方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回答,师补充)分析第二则选文,齐宣王咄咄逼人,以为找到了可以反驳老师的漏洞。因为孔子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容侵犯的。孟子认为汤放桀,武王伐纣只不过祝灭了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

提示:,文辞犀利,气盛言宜比喻说理,对比说理

六、拓展交流

1、思考交流: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的通吗?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行不通。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朱元璋说“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其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上天安排的君主教化老百姓,又怎么能谈到有那些老百姓?)

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

2、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审视,孟子“民本思想”有什么局限性?

明确: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从阶级社会的本质来理解。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很少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

所以,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歧视百姓的一面是很明显的。

板书:民本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过渡到现在)

3、思考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与现代国家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否相同?(学生讨论)

明确:孟子的“民为贵”即以民为最贵重的资本,而“以人文本”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即以本为根本。以民为根本是把人们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一切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以民为资本是把人民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最终还是服务于自身利益。孟子的思想是一个进步,但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他的思想还是为统治集团、剥削阶级服务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4、说一说当今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践行情况。

(1)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让天下的劳苦大众得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筑成了荣辱与共、鱼水相依的血肉关系。

毛泽东无时无刻不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当年在井冈山,即使是在紧张备战的同时,毛泽东也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真实了解群众意愿,切实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困难。

(2)援藏干部焦裕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念着人民的幸福安康。

(3)汶川地震时,进入汶川的道路尚未完全打通。温家宝总理说:“把我空投进去”。

“当前第一位的还是要救人,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温家宝总理在灾区现场说。

(4)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张渠伟,为了所在县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贡献了自己的健康、智慧和热血。

(5)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始终牵挂着最穷苦的老百姓,经常去走访探望老百姓,对群众生活的关切细致入微。

七、课堂小结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古今。于执政者,可以治国理政;于个人,可以修身正心。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古今中外的重民的名言。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

4、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

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6、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7、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近平)

8、人民的安危应当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西塞罗)

9、人民至上就是:件件政治大事,要向人民请教。(巴尔扎克)

八、作业

1、背诵第一则选文。

2、从以上2、5、6、7、8则名言中,请任选两三句,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民为贵》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中必修内容及选修内容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除去个别生僻字词以及文言文中的几类难懂的语法现象之外,对于一词多义以及基本句式学生都能够自行归纳。依据课下注释和借助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意没有问题,但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还要注意和强调。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比较厌烦,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把握学生的情绪。多鼓励并作正面的引导。

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一时已经接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从浅层来说没有问题,希望统治者能关注、关怀老百姓,这样统治才能长久。至于它的局限性,还有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再者,现代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孟子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离得太远,不容易让学生接受。高中生对古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鉴赏能力还在初步阶段,有些难度。对于议论说理性的古文高中生还是接触较少,对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说理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的气势较难。

高二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接受议论文写作的训练,所以学生对议论文的一些写法和技巧都有所掌握,前些日子也训练过几次名言组合式的材料作文,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最后从几则和“民本思想”相关的名言中选择二三则为基础,写一篇议论文。这样的练笔,学生可以接受,而且在课堂上已经举了一些实例,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当然,也提示学生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内容,平时积累的合适的都可以在甄选之列。同时,可以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注意语言的流畅简洁。

《民为贵》效果分析

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所以课堂的牵绊部分都是以读来带动学生思考,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学生大声朗读,参与度极高。接着,联系历史,说一说因失民心而失天下的例子,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勤奋思考回答,沉浸在课堂中。

后半部分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封建社会能否行得通,在现实中的意义。在让学生谈谈现代我们对“民本思想”的践行实例时,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辛亏备课时想到了这一点,课前让学生有所准备,避免了课堂上不话可说的尴尬。

最后的写作训练作业,欲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民本思想”观点的理解和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民为贵》教材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初中和高一时我们就已经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几篇文章,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

《民为贵》是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中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个人认为没有前后次序之分。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且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

《民为贵》教材选文五则:一则突出孟子简单、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二则通过与齐宣王的对话,机智、锐利、而深刻地指出: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得独夫,人人得而誅之。三则言不踐行仁政,就有丧失天下的隐忧与耻辱,陷入被诛杀逃亡之境地。这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息息相通,也有力的表达了这一思想。它与后来历代封建君主不许人民有尊贵的地位与权利,不许人民革命以反抗暴君,不许人民对暴君污吏施行报复,不许抨击黑暗官僚政治,唯知强化绝对专制统治而丝毫不顾及人民心声的做法形成何其鲜明的对比。对于我们今天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建设民主法治政治也有现实意义。

所以在一节课里,前三则放在一起讲。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民为贵》评测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二、基础知识检测(每题4分,共计3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社稷jì粢盛zì chéng 汤放桀jué伐纣zhòu

B、弑君shì走圹kuàng 獭t?驱爵què鹯zhān

C、溺nì谆谆chún 践jiàn 暴之于民bào

D、朝觐zhāo 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 篡zuà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4分)

A、①于传有之。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4分)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三、课内阅读训练(共计40分)

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是()(4分)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0、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4分)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⑵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13、本段采用、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

㈡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4、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4分)

15、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⑦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⑧使之主事而事治

A、①⑤

B、③⑥

C、②⑧

D、④⑦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⑵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18、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看来()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反映了孟子()的思想。(3分)

四、课外阅读训练(每题4分,共计28分)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9、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名官名

B、官名一般尊称

C、别号官名

D、爵名官名

20、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4分)

A、母亲

B、妻子

C、儿媳

D、姊妹

21、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4分)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所请不当圣意

C、以是方镇跋扈

D、求无不得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以来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

23、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⑵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

25、“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答案:

1、B(A、粢,zī桀jié C、谆zhūn暴pù D、朝cháo篡cuàn)

2、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

3、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

4、A

5、B(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

6、C(A、“爵”通“雀”B、“畜”通“蓄”D、“蚤”通“早”)

7、C

8、D(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并列)

9、D(均为“得到”的意思。A、能够 B、求得C、通“得”,感激)10、A(均为“……的(人、东西、事情)”。B、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1、C(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指示代词,这,此。12、⑴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⑵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13、比喻论证、引证得民心者得天下排比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14、忪→讼、沤→讴、饯→践、纂→篡 15、C(动词,辅佐、辅助A、名词,容貌B、

副词,表示彼此,互相D、名词,官名,指宰相,丞相)16、B(连词,表转折)17、⑴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也安于他的治理,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他。⑵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18、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民意以民为本 19、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20、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D(“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21、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22、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23、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24、⑴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⑵郭子仪在河中,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

【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民为贵》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收获之一就是在课堂上疏通文意时,没有直接把译文抛给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同时自己去标注总结一些文言知识点。今天我控制好自己的说话的内容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他们的观点。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三则选文,在写法上学习借鉴时,做到了学以致用。不仅孟子的名言可以作为写作方面的道理论据,而且孟子文章的气盛言宜、巧于譬喻、文风犀利都可以被学生们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借鉴。还有就是“民本思想”是现在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在拓展环节,引导着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现在我们对“民本思想”的践行情况,并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佐证。积累作文素材,最后的练笔作业中可以用上。

缺点就是在课堂上教学思路有时还是不够清晰,有的环节随意性太强,有时顾此失彼,让给听课的人一种很散乱的感觉,其实这反映了课备的不认真,不细致。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需要注意的。如果时间倒流,也许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反思教学上,多读书,来丰盈自己的灵魂。没有文化功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难度。

以后严格要求自己,在每个细节中力求做得更好,坚持每节课后都写教学反思,然后努力去改变自己。

《民为贵》课标分析

在中国古代,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具有强烈的震撼性。教学中要把这种思想放到它产生的背景和漫长的古代史中来审视,凸显其巨大意义。认识这一思想是标志我国古代思想所达到的巅峰之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之根。呵护它、发扬光大它,就能使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得以滋长、发展、壮大。

课标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任务群的学习提示中明确指出:(1)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