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诗两首(二)——《鹿柴》鉴赏

古诗两首(二)——《鹿柴》鉴赏

古诗两首(二)——《鹿柴》鉴赏
古诗两首(二)——《鹿柴》鉴赏

《鹿柴》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臵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臵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臵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乡镇意见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小学古诗赏析之鹿柴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

古诗文《鹿柴》赏析

古诗文《鹿柴》赏析 鹿柴 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译文及注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2)但:只。闻:听见。(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4)】照:照耀(着)。 鹿柴英文译文 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 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deep forest,As in the moss and pleasant scenery. 鹿柴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4 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

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4、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2、朗读全诗,背诵。 四、拓展延伸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五、课堂检测

李商隐诗两首1

李商隐诗两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李商隐,晚唐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按照“阅读——掌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学生逐渐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赏析的要领,培养热爱诗歌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教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教师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网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2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4.了解诗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5.分析两首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李商隐,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锦瑟》。 文本解读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 佚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蓟北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

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三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7 李商隐诗两首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 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 思,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 观却无。这一典故表达了对一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这《马嵬(其二)》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 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 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 因果关系 【答案】: 【解析】:

鹿柴 赏析

我爱读: 鹿l ù 柴zh ài (唐) 王 维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见jiàn 人rén ,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 返fǎn 景jǐng /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ái 上shàng 。 小助手: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但:只。闻:听见。 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景”古时同 “影”。 照:照耀。 呱呱译古诗: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和诗人交朋友: 王维简介(四)另见第14、24、54页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

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呱呱说古诗: 《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林幽深静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表现出了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诗的前半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突显了山的清静,“但闻人语响”,通过听觉感官的感受,衬托出山林的幽深,在视觉上是“不见人”,在听觉上是“闻人语”,将人的感受与情境结合,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 诗的后半部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是诗人返回到深山树林之中,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初看与前半部分矛盾,诗人由于身处空山深处,造成视野狭小,无法看见行人,只能听到人声。而后面却又写返回山中,给人感觉前后境界不一。仔细想,应该这么理解:诗人应该看到天色渐晚,便起身往回走,因为在深山之中,视野不开阔,只听到路人的说笑声,但不见其人,更加感受到空山的清幽,又不觉返身走回深山树林中,便看到夕阳“复照青苔上”。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此诗后两句寄情于景,作者对国家未来、对自己的远大理想犹如这夕阳余晖复照“青苔”。并未完全心灰意冷,而是希望国家能像夕阳一样仍能发光,自己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全诗流露出人生的一丝无奈。 ★闽南童谣串串烧★西北雨(流传念谣) 西北雨,直直落。鲫仔鱼,欲娶某。鮕鮘兄,拍锣鼓。媒人婆,土虱嫂。日头暗,寻无路。赶紧来,火金姑。做好心,来照路。西北雨,直直落。 西北雨,直直落。白鹭鸶,来赶路。翻山岭,过溪河。寻无巢,跋一倒。日头暗,欲怎好。土地公,土地婆。做好心,来带路。西北雨,直直落。 这一首闽南地区流传的经典念谣,已经被编成了歌曲,有多种版本,大意是: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小鲫鱼,要娶妻。鮕鮘(学名七星鳢)哥哥,敲锣打鼓。媒人婆婆,土虱(一种鲶鱼科的淡水鱼)嫂嫂。天色暗了,长不到路。赶快过来,萤火虫。心地最好,来照明。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白鹭鸶,来赶路。翻山越岭,穿过溪河。找不到自己的巢,摔了一跤。天色暗了,要怎么办好。土地公,土地婆。心地最好,来为它带路。来自西北的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千锤万击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7 李商隐诗两首-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 7 李商隐诗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筹”指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B .六军,按照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 C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D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解析:选B B 项,六军,后泛指军队。 2.下列对《锦瑟》中所用的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生梦蝶:庄生,即春秋时的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B .望帝啼鹃: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C .鲛人泣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D .良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解析:选A A 项,庄周是战国时期的人物。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宝十四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同杨贵妃及朝中要臣仓皇.. 出逃。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处死杨贵妃。面对利刃强谏,进退中绳....的君王最终还是做出了要江山弃美人的决定,倾.国倾城...的杨贵妃在一条白绫的死结里香消玉殒.... 。

A.仓皇B.进退中绳 C.倾国倾城D.香消玉殒 解析:选B B项,进退中绳:前进后退均合规矩。不合语境,可改为“进退两难”。A项,仓皇:匆忙而慌张。使用恰当。C项,倾国倾城:形容女子容貌很美。使用恰当。D项,香消玉殒:比喻年轻女子死亡。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白虽然仕途失意,在诗歌方面却成绩斐然。他游览且用诗歌赞颂过不少地方,已成为旅游胜地。 B.李商隐的诗的朦胧美首先体现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的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 C.《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然而它又是最不易理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人们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D.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语言等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析:选A A项,偷换主语,可在“已成为”的前面加“这些地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轻风无语,但大地知道。当千年前的往事在大地上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寻找着因范阳叛乱,洛阳失守,太平天子率群臣向南逃遁时 ②我寻找着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与爱妃杨玉环的那块诀别之地 ③被流淌的血渍浸湿了的土地 ④愤怒的兵将斩杀相国,逼死贵妃 ⑤我的眼光与思绪却在金子般的余晖里搜寻 A.⑤③②④①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③① 解析:选B⑤是总写句,应为首句。②句承接⑤句,具体讲搜寻的内容。

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体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很多,这两首诗有很多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四、教学难点: “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协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练习答案

一、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 1、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3、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 二、参考答案:《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有“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作者的自伤”等。(这是一个开放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三、参考答案: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比如《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尽管如此,这其中朦胧的境界,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它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为了表现惆怅莫名的情绪,李商隐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锦瑟》中所呈现的,就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 马嵬 一、参考答案:对比,颔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颈联写出了玄宗“当时”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是“六军同驻马”,要求“赐”死杨妃。尾联把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二、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以马嵬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为题材,批判唐玄宗荒淫失政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结局,抒发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讽刺现实政治,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三、参考答案: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叙”:“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设计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 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 《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 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进而受到美和感染,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 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 会写4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 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 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 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 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 J八 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 绿的无边无际. 荷花格外红艳, 红得另 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古诗两首教学案(1)

5 古诗两首 主备学校:镇江韦岗小学审核:实验片区五语组 课型:阅读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 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作业 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这句诗的情景。 3.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资料链接】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曾在朝居官,后长期隐居钱塘西 湖之滨。他的诗,都是描写山林景物和酬赠朋友之作。名作《游园不值》,久为人们传诵。其他如《田家三秋》、《夜书所见》等都写得词淡意远,饶有情致。 杨万里,宋代诗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 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学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我来和你对”(请写出下面诗句的另一句) 不知细对谁裁出,。 野火烧不尽,。 两个黄鹂鸣翠柳,。 横看成岭侧成峰,。 好雨知时节,。 迟日江山丽,。 __________ ,水村山郭酒旗风。 ,明月何时照我还。 2.《游园不值》是(朝代)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情趣。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值:________________ 柴扉:________________ 径:________________ 急走:________________ 处:________ 寻: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寻觅春迹,导入古诗 窗外雨潺潺,这是我们入冬以来的一场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到自己积累的古诗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来了,报春花悄悄地绽放了,让我们跟随着叶绍翁踏上游园的路,一起欣赏他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齐读课题 理解:不值,出示字典里的意思,选一选。“游园不值”的意思是去游园却 没有遇到。 ⒉介绍作者“叶绍翁”,预习反馈。 ⒊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节奏地读好《游园不值》。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

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2 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三.解析题目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锦瑟》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