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如何感知乙烯受体

植物如何感知乙烯受体

植物如何感知乙烯受体
植物如何感知乙烯受体

海南大学研究生

课程论文(设计)

题目:受体感知乙烯信号的研究(综述)

作者:张浩(14071010210021)

所在学院:农学院

专业年级:2014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指导教师:周海龙

职称:

2014 年12 月25 日

受体感知乙烯信号研究(综述)

张浩

摘要: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它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响应等许多重要过程。乙烯信号转导的第一步是结合其受体. 乙烯受体功能的研究比较透彻,但乙烯受体的生化输出机制,但是与此相关的蛋白激酶CTR1的含量减少。据此提出了一个模型:铜辅因子结合乙烯,使受体通过一种过渡状态,减少CTR1的含量,最终引起下游转录的变化。

关键词:乙烯受体铜过渡金属

Receptors sense ethylene gas

zhanghao

Abstract:Ethylene is a hormone that affects many processes important for plant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sponses tostresses. The first step in ethylene signal transduction is when ethylene binds to its receptors. Numerous studieshave examined how these receptors function.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many of these studies and present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ethylene binds to the receptors. The biochemical output of the receptorsis not known but current models predict that when ethylene binds to the receptors, the activity of the associatedprotein kinase, CTR1 (constitutive triple

response1), is reduced. This results in downstream transcriptionalchanges leading to ethylene responses. We present a model where a copper cofactor is required and the bindingof ethylene causes the receptor to pass through a transition state to become

non-signaling leading to lower CTR1activity.

Key words:Ethylene Receptors Copper Transition meta

一.说明

乙烯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气态生物信号分子。这个初步的证据是在1901年时,俄罗斯科学家neljubov报道。外源性乙烯改变豌豆幼苗的生长。[1]三十年后,gane实验发现苹果释放了乙烯。[2]随后通过大量的研究,阐明了植物合成乙烯的途径以及乙烯影响植物许多重要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开花,衰老,果实成熟。[3,4]

尽管早期有初步的研究进展,但此后几十年间对于乙烯信号转导机制都没有突破性进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在植物细胞的提取物中找到植物乙烯结合位点,才有了突破性进展。[5–10].用拟南芥确定植物乙烯信号转导受体,取得显著进步。乙烯存在时,黑暗中生长的拟南芥幼苗出现三重反应: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上胚轴的横向加粗;茎失去负向地性而产生横向生长。这种简单又可量化的试验用于筛选和鉴定乙烯反应及乙烯信号LED基因。乙烯信号转导的模型: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激活乙烯CTR1受体,进而抑制下游信号。在这个模型中,对乙烯抑制作用,减少了受体CTR1活动。低CTR1活动导致下游信号转录的变化从而抑制了乙烯释放。本文综述了已知乙烯与受体的结合,提出了一种受体输出模型。[11–17]

二.乙烯受体概述

乙烯(乙烯受体1)是第一个从拟南芥确定的植物激素。[11,18]证据表明ETR1乙烯受体是一个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11,19]首先,在跨膜特定错义突变域的LED对乙烯

不敏感。第二,发现ETR1乙烯结合活性在酵母中表达。[20]后来的研究表明,除了ETR1受体,还有ETR2,ERS1(乙烯响应传感器1),ERS2,和在拟南芥中结合具有高亲和力的EIN4四种受体。不同亚型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跨膜α-端有三个乙烯-结合结构域的螺旋。拟南芥受体中有三个在其C-末端,这类似于细菌的双组分的受体域的接收机域。对比乙烯受体序列,植物乙烯受体分为两个亚科。亚科1:拟南芥ETR1、ERS1,它们都包括组氨酸激酶活性和体外组氨酸激酶活性。亚科2包括ETR2,EIN4,和ERS2,ERS2包含组氨酸酶域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ETR1具有组氨酸和体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磷酸化活性的研究,还不清楚是否有除此以外的受体激酶。[21–26] 亚科2受体N-末端的氨基酸可能作为一个信号序列。受体同源,稳定在由两个二硫键组成的N-末端。ETR1突变体缺乏时,这些二硫键仍然结合乙烯。此外,虽然缺乏二硫键的半胱氨酸,但蓝藻的同源乙烯受体还结合乙烯。这就有疑问了,这些二硫键是不是在植物ETR1受体的功能要求?[27-30]

使用[14C] -乙烯在豌豆ER膜(内质网)乙烯结合位点定位。对拟南芥,甜瓜的特定受体亚型和烟草的后续研究,证实这些受体主要定位于内质网。乙烯是亲脂性的,可以分散在水和脂环境,受体的内膜并没有阻止定位。

GAF,激酶,和接收机域可能也是输出该受体的结构域。双组分的受体通过组氨酸,天冬氨酸转移机制,乙烯和细菌受体同源性。[35]此外,在番茄乙烯受体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乙烯含量。然而对于磷酸化的定位还不明确。在对比的生化研究,遗传实验表明,乙烯ETR1绑定激活组氨酸激酶。乙烯信号突变的研究表明,组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在植物乙烯反应是一个小角色。这个活动可以精细调节受体信号传导的下游组件。[36]根据上述研究,这种活动似乎不需要乙烯反应,这很可能是乙烯受体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

CTR1是乙烯信号转导和受体的直接互的主要组成部分。去除CTR1突变体后,CTR1无信号转导作用。同时,乙烯的应用使以CTR1和受体依赖性的ER膜相联系。ETR1组氨酸激酶活性调制作用相互发生。[38]研究表明,乙烯诱导的构象变化抑制受体CTR1(图2)。其他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也可能调节受体,但CTR1与乙烯首先作用。[39]

三.乙烯受体的结合

、乙烯感知的第一步,是与受体结合。通过在酵母细胞表达的受体,发现,[40]乙烯结合发生在拟南芥和番茄的受体的跨膜结构域N-末端。[42]

3.1辅因子作用

乙烯信号转导的核心问题之一,蛋白结合具有高亲和,特异的受体。首先,基于对烯烃的化学分析,推测钴,铜,铁,镍和锌等过渡金属作为辅助因子。通过ETR1外源表达,酵母中,发现铜离子作为辅因子结合乙烯。后来的研究,铜离子,也结合其他四个受体亚型。[43--46]另外,铜辅因子,etr1 - 1受体突变体不能与铜和乙烯结合。此外,一些研究已经确定,铜转运蛋白,响应angagonist1,受体的上游,乙烯受体的生物合成也需要铜转运蛋白。受体的跨膜也需要铜离子的协助。在金属–烯烃配合物,如铜(I),非铜(II),参与乙烯和铜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Cu(I)在受体跨膜部分,这可能疏水性的环境,有助于乙烯与受体蛋白结合。[46-50]

通过对11种过渡金属的实验,只有两种过渡金属(银,金)支持的乙烯结合ETR1,有趣的是,银离子抑制与乙烯的感知。[51]而金离子与之相反。Au(I)和Au(Ⅲ)与烯烃形成复合物。[52]最初LED模型中,Ag(I)取代铜(I)作用下游信号的受体。然而,最近的一个研究表明,只有银离子可以替代铜离子,结合受体。[54]因此,即使乙烯结合结构域

受体亚型之间是高度保守的,还有有这功能的差异[55],ETR1既可以抑制银,也可以响应银离子。然而,除了ETR2,其他所有的受体亚型,可以补充这种反应的ETR1损失。[56]

这表明,有多个金属结合位点在受体介导的乙烯和另一银离子的抑制相互作用。[57] 银离子只有约30–50%与铜离子的ETR1乙烯结合。这种较低的结合,改变KD乙烯或乙烯一半释放。[58]这表明银离子比铜结合位点少。每个受体二聚体与每个铜离子结合乙烯。

[59]相反,当银离子存在,降低乙烯结合活性的结合位点。然而,也有可能,ETR1二聚体只需输入较少的乙烯。如果Cu(I)与受体结合按1:1的化学计量计算,铜二聚体与乙烯结合是铜一聚体与之结合的一半。[60]

3.2。乙烯-结合和信号转导

由于缺乏结构数据,无法确定乙烯受体结合确切的机制及引起的反应。然而,结合几个不同的研究有一个LED乙烯受体和信号在乙烯受体转导的构图。[61]如前所述,乙烯-结合结构域是由三个跨膜a-螺旋,乙烯信号模型(图2)

在这个模型中,第一个乙烯信号的状态:乙烯不受约束,这种受体信号激活CTR1。中央区域的a-螺旋1和1,七个氨基酸突变体组成了信号,导致不能和乙烯受体结合。其中Cys65,对铜的辅因子的协调是必须的。这种氨基酸,对乙烯ETR1-1突变体的突变不敏感。因此很有可能半胱氨酸是金属配位的一部分。[62]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其他的三种氨基酸(Asp25,try32,His69在ETR1)也可以参与协调铜辅因子,。

第二乙烯信号状态:一个乙烯的受体铜辅因子激活CTR1。这种过渡状态,13个氨基酸的任何一个在乙烯-结合结构域的产生突变,受体仍能结合乙烯。受体结合乙烯时,位于螺旋1和3的细胞质侧的氨基酸残基构象变化,[63]

第三信号状态:乙烯受体没有激活CTR1信号。无论乙烯是否存在,在螺旋3的胞质一侧的两个残基突变导致受体被锁定。[64]。这表明,这些氨基酸的需要从受体信号输出。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有两个乙烯结合的构象均衡存在[65]乙烯结合预测转移的平衡向状态3。基于该模型,在状态2饱和乙烯,CTR1被激活,由于信号状态2不起作用,受体与CTR1作用低。虽然乙烯是对称结构,但是乙烯结合位点是不均匀的。正环辛烯,乙烯受体抑制剂。最近发现:(R)对映体的正环辛烯比(S)的对映体,在阻止乙烯受体ETR1更有效。也有数据表明,手性识别的(R):对映异构体(S)为5:1时,乙烯结合发生在一个不对称的环境。一个清晰的乙烯受体相互作用和对乙烯的模拟图片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乙烯结合位点的特异性。[66-68]

四.总结

本文对乙烯的敏感性,受体结合构象变化,导致受体CTR1相互作用的改变做阐述。一个问题是什么结构的变化改变下游信号受体成分?化学,生化,遗传,分子的研究已经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乙烯影响的受体来改变它们的生化输出一个想法。

[1] D. Neljubow, Beih. Bot. Zentralbl. 10 (1901) 128–139.

[2] R. Gane, Nature 134 (1934) 1008.

[3] In: A.K. Mattoo, J.C. Suttle (Eds.), The plant hormone ethylene, CRC Press, Inc., BocaRaton, 1991.

[4] F. Abeles, P. Morgan, M.J. Saltveit, Ethylene in plant biology, Second ed. AcademicPress, San Diego, CA, 1992.

[5] E.C. Sisler, Plant Physiol. 64 (1979) 538–542.

[6] E.C. Sisler, Plant Physiol. 66 (1980) 404–406.

[7] D.E. Evans, T. Bengochea, A.J. Cairns, J.H. Dodds, M.A. Hall, Plant Cell Environ. 5(1982) 101–107.

[8] D.E. Evans, J.H. Dodds, P.C. Lloyd, I. apGwynn, M.A. Hall, Planta 154 (1982) 48–52.

[9] P.H. Jerie, A.R. Shaari, M.A. Hall, Planta 144 (1979) 503–507.

[10] C.J.R. Thomas, A.R. Smith, M.A. Hall, Planta 164 (1984) 474–479.

[11] A.B. Bleecker, M.A. Estelle, C. Somerville, H. Kende, Science 241 (1988) 1086–1089.

[12] P. Guzmán, J.R. Ecker, Plant Cell 2 (1990) 513–523.

[13] J.J. Kieber, M. Rothenberg, G. Roman, K.A. Feldman, J.R. Ecker, Cell 72 (1993)427–441.

[14] G. Roman, B. Lubarsky, J.J. Kieber, M. Rothenberg, J.R. Ecker, Genetics 139 (1995)1393–1409.

[15] C. Merchante, J.M. Alonso, A.N. Stepanova, Curr. Opin. Plant Biol. 16 (2013)554–560.

[16] C. Ju, C. Chang, AoB Plants (2012) 1–1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9835494.html,/10.1093/aobpla/pls031.

[17] F. Vandenbussche, I. Vaseva, K. Vissenberg, D. Van Der Straeten, New Phytol.

194(2012) 895–909.

[18] C. Chang, S.F. Kwok, A.B. Bleecker, E.M. Meyerowitz, Science 262 (1993) 539–544.

[19] Q.H.G. Chen, A.B. Bleecker, Plant Physiol. 108 (1995) 597–607.

[20] G.E. Schaller, A.B. Bleecker, Science 270 (1995) 1809–1811.

[21] J. Hua, C. Chang, Q. Sun, E.M. Meyerowitz, Science 269 (1995) 1712–1714.

[22] J. Hua, H. Sakai, S. Nourizadeh, Q.H.G. Chen, A.B. Bleecker, J.R. Ecker,

E.M.Meyerowitz, Plant Cell 10 (1998) 1321–1332.

[23] H. Sakai, J. Hua, Q.H.G. Chen, C. Chang, L.J. Medrano, A.B. Bleecker, E.M. Meyerowitz,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5 (1998) 5812–5817.

[24] R.C. O'Malley, F.I. Rodriguez, J.J. Esch, B.M. Binder, P. O'Donnell, H.J. Klee,

A.B.Bleecker, Plant J. 41 (2005) 651–659.

[25] A.E. Hall, J.L. Findell, G.E. Schaller, E.C. Sisler, A.B. Bleecker, Plant Physiol. 123 (2000)1449–1457.

[26] B. McDaniel, B.M. Binder, J. Biol. Chem. 287 (2012) 26094–26103.

[27] H.-J. Müller-Dieckmann, A.A. Grantz, S.-H. Kim, Structure 7 (1999) 1547–1556.

[28] W. Wang, J.E. Esch, S.H. Shiu, H. Agula, B.M. Binder, C. Chang, S.E. Patterson,

A.B.Bleecker, Plant Cell 18 (2006) 3429–3442.

[29] R.L. Gamble, M.L. Coon?eld, G.E. Schall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5 (1998)7825–7829.

[30] P. Moussatche, H.J. Klee, J. Biol. Chem. 279 (2004) 48734–48741.

[31] G.E. Schaller, A.N. Ladd, M.B. Lanahan, J.M. Spanbauer, A.B. Bleecker, J. Biol. Chem.270 (1995) 12526–12530.

[32] Y.-F. Chen, Z. Gao, R.J. Kerris III, W. Wang, B.M. Binder, G.E. Schaller, PLoS ONE

[33] F.I. Rodriguez, J.J. Esch, A.E. Hall, B.M. Binder, G.E. Schaller, A.B. Bleecker, Science 283(1999) 996–998.

[34] F. Xie, Q. Liu, C.-K. Wen, Plant Physiol. 142 (2006) 492–508.

[35] Y.-F. Chen, M.D. Randlett, J.L. Findell, G.E. Schaller, J. Biol. Chem. 277 (2002)19861–19866.

[36] Y.-F. Chen, S.N. Shakeel, J. Bowers, X.-C. Zhao, N. Etheridge, G.E. Schaller, J.

Biol.Chem. 282 (2007) 24752–24758.

[37] B. Ma, M.-L. Cui, H.-J. Sun, K. Takada, H. Mori, H. Kamada, H. Ezura, Plant Physiol. 141(2006) 587–597.

[38] S. Zhong, Z. Lin, D. Grierson, J. Exp. Bot. 59 (2008) 965–972.

[39] C.-H. Dong, M. Rivarola, J.S. Resnick, B.D. Maggin, C. Chang, Plant J. 53 (2008)275–286.

[40] C. Grefen, K. St?dele, K. R??i?ka, P. Obrdlik, K. Harter, J. Horák, Mol. Plant 1 (2008)308–320.

[41] A.H. West, A.M. Stock, Trends Biochem. Sci. 26 (2001) 369–376.

[42] J. Voet-van-Vormizeele, G. Groth, Mol. Plant 1 (2008) 380–387.

[43] Y. Kamiyoshihara, D.M. Tieman, D.J. Huber, H.J. Klee, Plant Physiol. 160 (2012)488–497.

[44] B.P. Hall, S.N. Shakeel, M. Amir, N.U. Haq, X. Qu, G.E. Schaller, Plant Physiol.

159(2012) 682–695.

[45] X. Qu, G.E. Schaller, Plant Physiol. 136 (2004) 2961–2970.

[46] W. Wang, A.E. Hall, R. O'Malley, A.B. Bleeck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0(2003) 352–357.

[47] B.M. Binder, R.C. O'Malley, W. Wang, J.M. Moore, B.M. Parks, E.P. Spalding,

A.B.Bleecker, Plant Physiol. 136 (2004) 2913–2920.

[48] T. Chen, J. Liu, G. Lei, Y.-F. Liu, Z.-G. Li, J.-J. Tao, Y.-J. Hao, Y.-R. Cao, Q. Lin, W.-K. Zhang,B. Ma, S.-Y. Chen, J.-S. Zhang, Plant Cell Physiol. 50 (2009) 1636–1650.

[49] M.M.A. Bisson, G. Groth, Mol. Plant 3 (2010) 882–889.

[50] J.D. Cancel, P.B. Larsen, Plant Physiol. 129 (2002) 1557–1567.

[51] K.L. Clark, P.B. Larsen, X.X. Wang, C. Cha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5 (1998)5401–5406.

[52] Z.Y. Gao, Y.F. Chen, M.D. Randlett, X.C. Zhao, J.L. Findell, J.J. Kieber, G.E. Schaller,J. Biol. Chem. 278 (2003) 34725–34732.

[53] B. Scharein, J. Voet-van-Vormizeele, K. Harter, G. Groth, Anal. Biochem. 377 (2008)72–76.

[54] T. Urao, S. Miyata, K. Yamaguchi-Shinozaki, K. Shinozaki, FEBS Lett. 478 (2000)227–232.

[55] Z. Lin, L. Arciga-Reyes, S. Zhong, L. Alexander, R. Hackett, I. Wilson, D. Grierson,J. Exp. Bot. 59 (2008) 4271–4287.

[56] Z. Lin, C.W. Ho, D. Grierson, J. Exp. Bot. 60 (2009) 3697–3714.

[57] C.-H. Dong, M. Jang, B. Scharein, A. Malach, M. Rivarola, J. Liesch, G. Groth, I. Hwang,C. Chang, J. Biol. Chem. 285 (2010) 40706–40713.

[58] Y.F. Huang, H. Li, C.E. Hutchison, J. Laskey, J.J. Kieber, Plant J. 33 (2003) 221–233.

[59] S.N. Shakeel, X. Wang, B.M. Binder, G.E. Schaller, AoB Plants (20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9835494.html,/10.1093/aobpla/plt010.

[60] B. Esser, T.M. Swager, Angew. Chem. Int. Ed. 49 (2010) 8872–8875.

[61] B. Esser, J.M. Schnorr, T.M. Swager, Angew. Chem. Int. Ed. 51 (2012) 5752–5756.

[62] M. Ding, A. Star, Angew. Chem. Int. Ed. 51 (2012) 7637–7638.

[63] R. Zhang, M.I. Tejedor, M.A. Anderson, M. Paulose, G.A. Grimes, Sensors 2 (2002).

[64] O. Green, N.A. Smith, A.B. Ellis, J.N. Burstyn, J. Am. Chem. Soc. 126 (2004) 5952–

5953.

[65] M. Santiago Cintrón, O. Green, J.N. Burstyn, Inorg. Chem. 51 (2012) 2737–2746.

[66] J. Thompson, R. Harlow, J. Whitney, J. Am. Chem. Soc. 105 (1983) 3522–3527.

[67] S.P. Burg, E.A. Burg, Plant Physiol. 42 (1967) 144–152.

[68] E.C. Sisler, Tob. Sci. 21 (1976) 43–45.

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大全

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大全 我们知道,身边很多东西对于我们身体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很多东西对于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对人体有好处的治愈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可能大家对于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大全吧。 1.净化空气的植物: 吊兰、黛粉叶等,对装修后室内残存的甲醛、氯、苯类化合物具较强吸收能力。芦荟、菊花等可以减少居室内苯的污染;雏菊、万年青等可以有效消除三氟乙烯的污染。月季、蔷薇等可吸收硫化氢、苯、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在室内养虎尾兰、龟背竹、一叶兰等叶片硕大的观叶花草植物,能吸收80%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晚上不但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还能使室内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 2.芳香植物的芳香有抗菌成分,可以清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具有保健功能,如仙人掌、文竹、常青藤、秋海棠气味有杀菌抑菌之力,同时,植物的芳香还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如丁

香、茉莉可使人放松,有利于睡眠;玫瑰、紫罗兰可使人精神愉快,有发奋工作的欲望夜来香、锦紫苏、驱蚊草等气味有驱蚊除蝇作用。但香味不能太浓,否则会引起副作用,如丁香久闻会引起烦闷气喘,影响记忆力;夜来香夜间排出废气使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感到郁闷;郁金香含毒碱,连续接触两个小时以上会头昏;含羞草有羞碱,经常接触引起毛发脱落。 3.立体绿化居室的植物:在家居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攀援植物,让它们顺墙或顺架攀附,形成一个绿色的凉棚,可有效地减少阳光辐射,大大降低室内温度。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大全,相信大家对于这些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吧,我们应该适当的生活中多买一些对人体有好处的植物,才能够帮助我们塑造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增强体育锻炼,非常有好处。

生态学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实验1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2、理解植物器官的结构特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环境适应的意义。初步判定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3、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二、实验原理: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和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根据植物与其生境中水分的的关系,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包括了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依据其生活型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会形成一些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其中以叶的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叶子是植物的重要器官,它有两大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根系吸收水分的动力之一,植物根系吸收的矿物质主要是随蒸腾液流上升并转运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另外,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叶片的表面温度,从而使叶子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不至于因温度过分升高而受损伤。但蒸腾作用会消耗很到植物体内的水分,因而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叶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之间需达到一个等量的状态,即水分平衡状态。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叶表面的角质层,密生绒毛,气孔下陷或形成气孔窝,叶片内储水组子发达等,都是为了适应保持水分,减少水分蒸腾的特征。植物生活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叶片的这些适应性结构不同,形态变化也较大。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但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需要的光强不同。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要求,把它们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三大类。阳地植物与阴生植物是生长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中的植物,由于叶是直接接受光照的器官,因此,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就容易反映在它们的形态和结构上。又因为具有相同基因型的植物若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会出现结构和生理的趋异性;而不同基因型的植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又会出现趋同性,所以,即使是同一植物,因叶所处位置的光照不同,也会有阴生与阳生的差异。一般来说树冠上部和向阳一面的叶,具阳生叶特征;而树冠下部和阴面的叶则具阴生叶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叶是最具变化的器官。 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浅谈植物与人类生活

浅谈植物与人类生活 【摘要】 地球上有种类众多的植物,其中包括菌类、藻类、蕨类等丰富的植物种类构成了供生物生存的生态基础。从任何方面来说,植物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能取代和复制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是联系的越来越紧密,随处可见的观赏植物,各种新品种的绿色植物以及植物带来的经济效应都是植物与人类紧密生活的体现。所以在此形势下,人类更应该深刻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促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本文从美化、经济效应、生态作用三个方面解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键词】美化经济效应生态作用 【正文】 一 、植物美化人类生活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都是各色各样的植物,许许多多的植物都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我称此类植物为观赏植物。这类植物用自身独具特色的色彩、形态、气味时时刻刻的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人类也因随处可见的美丽景色享受生活。 植物的色彩美。色彩是观赏植物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看到一种花卉的色彩时,往往会联想到与其有关的一些事物,影响人的情感和情绪。植物的色彩美主要表现在花的色彩、叶的色彩和枝干色彩。花的色彩是极其丰富而又富于变化的。不仅不同的花卉种类具有不同色彩,就是同一花卉种内的不同品种其花色也足以构成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 植物的香味美。花卉的香气可以刺激人的嗅觉,给人以一种无形的美感。不同种类的观赏植物的花香味也不同。如茉莉花的馨香、兰花的幽香、梅花的暗香等。有些花如玫瑰、茉莉、玉兰、桂花等还能制成饮料和食品,给人别具一格的味觉美。 植物的形态美。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是任何其它经济作物不能相比的,千姿百态,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吊兰,其叶似兰、叶色清翠,别具飞动飘逸之美;文竹,叶色碧绿、枝片重叠、纤秀文雅;松树,挺拔,竹类刚直潇洒。花型,植物中较为丰富的观赏部分。有的花形似仙鹤,有的花形似荷包、有的花形似兔耳等等。叶形,形态千变万化,大的巴西棕高达到20多米。小的叶片仅几毫米。七叶树的叶子为掌形,羊蹄甲的叶子为蹄形等等。果实,形态各异、色彩差别较大。如红果的石榴、柿子等,黄果的银杏、佛手等等。 二 、植物为人类带来的经济效应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许多人把注意力转移到植物的经济效应上,通过利用植物自身的特点,大量种植培养,谋求经济效益。最基础的来说,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来自植物,身上的棉麻衣服来自植物,我们阅读书籍的纸张来自植物。这些都是植物给人类的最简单经济产物。接着对这些经济产物进行加工就能形成各种形形色色的经济产品,满足了人类的需要由此可见植物带来的经济效应超乎想象。 大多数植物均具有生产物质财富,创造经济价值的作用。根、茎、叶、花、果、种子及其所分泌的乳胶、汁液等可以入药、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用。牡丹、芍药、银杏金银花等均可入药;栗类、银杏等果实的种子富含淀粉,被誉为“铁杆庄稼”。生产者还可通过培育苗木、生产盆栽花木和树桩盆景等获取经济效益。如金发藓属的部分种,即本草中的土马骔,有败热解毒作用;全草能乌发、活血、止血、利大小便。暖地大叶藓对治疗心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一些仙鹤藓属,光萼苔、金发藓属等植物的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总之,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入,对苔藓植物的研究利用,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当某个地方环境很好、空气质量高时,石头缝中一般会出现苔藓。所以,有苔藓出现的地方,多为环境好的地方。 三 、植物带给人类的生态作用 植物生态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吸收CO2释放氧气,人类的生

五大天然植物激素

任何植物体内都有五大天然植物激素,即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不同的激素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家们通过合成和筛选选出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相似的活性物质,用来诱导植物激素更好的发挥作用。这类活性物质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对应着五大天然植物激素来发挥作用。 有拉长作用的药剂就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是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三类调节剂。 生长素类调节剂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发根,延迟离层形成,防止早期落果,促进未受精子房膨大,形成单性结实,提高坐果率,影响花的性别分化等。 二.四D属于生长素类调节剂,是拉长效果最好的调节剂,但因药效强、作用迅速,只能微量使用,控制不好就容易起坏作用。我估计之所以有“禁药”的传说,是因为农民没有精细作业的习惯,没有相应的量具和较为科学的操作方法,往往凭感觉、凭想象、凭粗糙潦草的干活习惯,很容易过量和超量使用。二.四D达到一定的量是可以当作除草剂来使用的。所以我使用的拉长剂,使用二.四D的剂量,一喷雾器(16公斤水)仅仅是0.2克。 赤霉素的主要功能是使细胞伸长,打破或延休眠,诱导形成单性结实。顺便说一句香蕉是单子叶单性结实的水果。920属于典型的赤霉素类调节剂,用作拉长剂是没有问题的,香蕉催不熟,被怀疑使用了920是没有道理的,也站不住脚,根本不用理睬。但单独使用920效果不理想,且价格稍稍偏高。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抑制或延缓叶片衰老,防止叶绿素降解。常用的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是6-苄氨基嘌呤(又名:6-苄基氨基嘌呤、6-BA、苄基腺嘌呤、吉得乐等)。 若没有把握控制好二.四D的量,建议使用920加6-苄氨基嘌呤,两种调节剂混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弥补。但价钱就比用二.四D高得多,一喷雾器的用量合15元左右。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乱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整个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有10多种哺乳类生物灭绝,还有20种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而他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动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跟着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动物能帮人类除害;很多植物给人类提供制药;很多动植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动植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 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我国己有一个多林国变成了少林国,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以致灭绝。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平等的权利,缺少了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人类将会极为寂寞,部分物种灭绝,将会引起连锁灭绝,人类也会灭绝。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类是地球的主任,除了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鸟兽。这些生物与我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如许多鸟事庄稼树木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地球上谁也离不开谁,保护环境,善待家园,只有这样家园才会变得更美好。 动物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使这个世界变得生机盎然,每个人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天会变得更蓝,水会变得更清,我们的栖霞也会变得更漂亮,我们这样做,全人类这样做,那么,蓝天绿水,鸟语花香,就会真切的在我们周围。 烹饪1605

为什么说人类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重要意义 1、降温增湿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炎热的夏季绿化状况好的绿地中的气温比没有绿化地区的气温要低 3-5度如我们测定居住区绿地与非绿地气温差异为4.8度。 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是因为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约20-50%)更主要的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植物吸收辐射的35-75%其余5-40% 透过叶片)吸收环境中的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18-25%)对于夏季高温干燥的北京地区绿地的这种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们生活的舒适度。 1公顷的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以从环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热量相当于 189台空调机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区的绿地每年通过蒸腾作用释放4.39亿吨水分吸收107,396亿焦耳的热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寒的冬季绿地对环境温度的调节结果与炎热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绿地的温度要比没有绿化地面高出 1℃左右。这是由于绿地中的树冠反射了部分地面辐射减少了绿地内部热量的散失而绿地又可以降低风速进一步减少热量散失的缘故。 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效益--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环境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 3.3万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3、滞尘效益--大自然的滤尘器 北京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至病菌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

植物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植物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食物供给碳氧平衡调节有毒气体的吸收以及大自然的净化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植物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事例的分析发现了现在植物利用和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本人的看法和解决方法还借鉴了各国对植物保护的方案和原则。 关键词:植物重要性保护利用 一、前言 地球上生长着大量的植物他们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氧气等。 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和利用它们这的确应当得到重视。 二、植物的重要性 1植物提供给我们食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即从太阳光中吸收能量合成淀粉等有权物。人类使可以直接从它们中得到食物其他动物吃掉植物来生长这使我们可以得到肉类即间接约从植物中得到食物。就是由于植物的存在地球上的动物才得以生存和繁衍。 2植物调节环境空气的碳氧平衡 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营养的同时向空气中释放氧气维持城市空气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区的绿地每天可以吸收33万吨的二氧化碳释放23万吨氧气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万吨、释放氧气

295万吨。对于维持清新的空气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吸进750克的氧气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早晨随着太阳的出升绿地中园林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于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点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开始进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动、车辆等的运转都向空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开始升高。所以在绿地中锻炼从环境空气的清新程度上来说、是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最好而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3植物是大自然的净化器 北京是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不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而且粉尘颗粒中还粘附有有毒物质、病茵等对人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绿地中的园林植物具有粗糙的叶片和小枝这些叶片和小枝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一般要比植物的占地面积大二三十倍许多植物的叶表面还有绒毛或粘液能吸附和滞留大量的粉尘颗粒降低空气的含尘量。当遇到降雨的时侯吸附在叶片上的粉尘被雨水冲刷掉从而使植物重新恢复滞尘能力。北京市区建成的绿地每年可以滞尘30516吨平均每公顷1518吨如果把这些粉尘集中起来可以在一个足球场堆积3米多高运送这些粉尘则至少要6000卡车。 4植物吸收有毒气体、保护人类生命 北京市每年要燃烧2800万吨的煤产生大约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

芳香植物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芳香植物的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作者:金紫霖, 张启翔, 潘会堂, 李霞, 安雪, JIN Zi-lin, ZHANG Qi-xiang, PAN Hui-tang, LI Xia, AN Xue 作者单位:金紫霖,潘会堂,李霞,安雪,JIN Zi-lin,PAN Hui-tang,LI Xia,AN Xue(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张启翔,ZHANG Qi-xiang(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国家花 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刊名: 湖北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48(5) 参考文献(28条) 1.高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位论文] 2005 2.金荷仙梅、桂花文化与花香之物质基础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位论文] 2003 3.SON K C;PARK J E;SONG J E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sult of inhala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hinoki cypress (chamaecyparis obtusa) 2006 4.傅冠民芳香疗法的由来、作用及其应用[期刊论文]-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2(05) 5.姚雷;张少艾芳香植物 2002 6.李宏芳香疗法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方法[期刊论文]-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0(03) 7.HONGRATANAWORAKIT T;BUCHBAUER G Human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 to inhalation of sweet orange oil 2005(679) 8.刘方弄;彭世逞;刘联仁芳香观赏植物观赏与栽培 2006 9.WARRENBURG S Measurement of emotion in olfactory research 2002 10.陈祥;刘锦雯神奇的"花香疗法" 1998(10) 11.GAMMAGE R B;BERVEN B A Indoor air and human health 1996 12.VAINSTEAN A;LEWINSOHN E;PICHERSKY E Scientifie correspondence floral fragrance new inroads into an old commodity 2001(127) 13.ALAOUI I O;VERNET M E;DITTMARL A Odor bedonics:connection with emotional response estimated by autonomic parameters 1997(22) 14.项延军浅谈园林中的嗅觉效应 2007(05) 15.孙启祥;彭镇华;张齐生自然状态下杉木木材挥发物成分及其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4(31) 16.于海鹏;刘一星;刘镇波应用心理生理学方法研究木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期刊论文]-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31) 17.郑华;金幼菊;周金星活体珍珠梅挥发物释放的季节性及其对人体脑波影响的初探[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2003(3) 18.WARRENBURG S Effects of fragrance on emotions 2005(30) 19.洪蓉;金幼菊日本芳香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世界林业研究 2001(3) 20.吴鸣香味对人的心理作用 1994(01) 21.郑华北京市绿色嗅觉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学位论文] 2002 22.HONGRATANAWORAKIT T Physiological effects in aromatherapy 2004(26) 23.袁海容;钱志升内病外治药物的特殊类型--激经气药 1997(06)

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特点

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特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是指人工合成(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由外部施用于植物,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营养的化学物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很多,但根据其来源、作用方式、应用效果等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生长素类 生长素类是农业上应用最早的生长调节剂。最早应用的是吲哚丙酸(indole propionic acid,IPA)和吲哚丁酸(indole butyric acid,IBA),它们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一样都具有吲哚环,只是侧链的长度不同。 以后又发现没有吲哚环而具有萘环的化合物,如α-萘乙酸(α-naphthalene acetic acid,NAA)以及具有苯环的化合物,如2,4-二氯苯氧乙酸(2, 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也都有与吲哚乙酸相似的生理活性。 另外,萘氧乙酸(naphthoxyacetic acid,NOA)、2,4,5一三氯苯氧乙酸(2,4,5-tr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5-T)、4-碘苯氧乙酸(4-iodophenoxyacetie acid,商品名增产灵)等及其衍生物(包括盐、酯、酰胺,如萘乙酸钠、2,4-D 丁酯、萘乙酰胺等)都有生理效应。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IBA、NAA、2,4-D,它们不溶于水,易溶解于醇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生长素类的主要生理作用为促进植物器官生长、防止器官脱落、促进坐果、诱导花芽分化。在园艺植物上主要用于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结实、控制性别分化、改变枝条角度、促进菠萝开花等。 2.赤霉素类 赤霉素种类很多,已发现有121种,都是以赤霉烷(gibberellane)为骨架的衍生物。商品赤霉素主要是通过大规模培养遗传上不同的赤霉菌的无性世代而获得的,其产品有赤霉酸(GA3)及GA4和GA7的混合物。还有些化合物不具有赤霉素的基本结构,但也具有赤霉素的生理活性,如长孺孢醇、贝壳杉酸等。目前市场供应的多为GA3,又称920,难溶于水,易溶于醇类、丙酮、冰醋酸等有机溶剂,在低温和酸性条件下较稳定,遇碱中和而失效,所以配制使用时应加以注意。赤霉素类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防止离层形成、解除休眠、打破块茎和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也可以诱导开花、增加某些植物坐果和单性结实、增加雄花分化比例等。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是以促进细胞分裂为主的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为腺嘌呤的衍生物。常见的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有:激动素(KT)、6-苄基腺嘌呤(6-benzyl adenine,BA.6-BA)和四氢吡喃苄基腺嘌呤(tetrahydropyranyl benzyladenine,又称多氯苯甲酸,简称PBA)等。有的化学物质虽然不具有

园艺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园艺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因此人们都开始向往“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所以,园艺植物在是人类的生活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一些职务的各种功效、特性,并把这些职务与日常联系起来,以便人们在选择花卉等植物时更有针对性,并阐述园艺植物与人们的息息相关。让人们对园艺植物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在生活中能更好的运用植物来提高生活品质,提高审美鉴赏力等。 农业领域一个重要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当我们在选择植物时,比如:花卉等,应该依照各类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身体状况来选用与之相适宜的不同的花卉品种。 例如加入孕妇,当我们在选用花卉时就不仅要顾及孕妇的身体健康,还应顾及胎儿的健康,下面来介绍一些不适于放在孕妇房间内的花草有哪些: ①松柏类花木(函玉丁香、接骨木等),这类花木所发的香气会刺激人的肠胃,影响人 的食欲,同时也会让孕妇心情烦乱、恶心呕吐、头昏压花; ②洋绣球花、天竺葵等,这类花的微粒接触到孕妇的皮肤会造成皮肤过敏,进而诱发瘙痒症; ③黄杜娟,它的植株及花朵里患有毒素,万一不慎误食,轻的会造成中毒,重的则休克,严重危及孕妇的健康; ④郁金香、含羞草,这一类植物内含有一种毒碱。 而适合孕妇室内摆放的花草有如下:吊兰,他形姿似兰,终年常绿,观赏它可是人心情愉悦,同时吊兰还有很强的吸污能力。可以通过叶片将房间里家用电器、塑料制品及涂料等所释放出来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吸收进去。

当然,不仅是孕妇室内选择植物要慎重,病人也是我们格外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我们应当尽力给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舒心、宁静的生活环境。然而,尽管许多花卉能净化空气有益于健康,可有的花卉如果栽种在家里却会成为导致疾病的源头。如:茉莉、米兰等类花香 浓烈,可能会引起病人花粉过敏,所以,应该摆放文竹、龟背竹、海棠等,这类花草不含毒性,不会散发浓烈的香气,比较十一病人房内栽种。 园艺植物广义上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香料植物及药用植物等,园艺产品是人们食物和营养的重要来源,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具有保健作用的次生代谢物膳食纤维,它们水分很多能量低,不仅具有保持身体健康及抵抗疾病的功效。而且对降低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是人类的重要营养来源。花卉、蔬菜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可谓一句两得。(翁智林净化室内空气常用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园艺产品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园艺是占农业产值三分之一的支柱产业。我国蔬菜、花卉等每年进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园艺业已经成为农业甚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园艺产品价格高,附加值更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艺业必将更兴盛繁荣的明天,发展现代园艺产业必须是区域化终止、规模化经营管理,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应当瞄准国际市场。虽然园艺产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但是园艺植物的保护也不可忽视。任何影响正常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它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影响它的利用价值,园艺植物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有害生物和不利因素的干扰,便使园艺植物产量降低。(成善汉愿意文化中国农林出版社 2013年) 而常见的园艺植物兵症状有一下几种类型:变色、坏死、腐烂、畸形等,根据病症发生因素的性质又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所以,当我们发现一种病害时首先要识别病害应属于哪一类,额按后再坚定病原物,对病害做进一步的诊断。 园艺植物对生活文化的影响作用很宽广,就连室内空间植物的摆放等都有很大的讲究。在室内空间的植物装屎过程中,盆栽植物由于栽培简单挪放方便等而异军突起,成为人们美化居室点缀空间的首选材料室内盆栽植物装饰有很多的作用。其一是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通过植物的叶子吸热和水分蒸发可降低气温,夏季可以起到遮阴隔热的作用;其二是没话环境,陶冶情操,绿色植物,不论其形色、质味和其枝干、花叶,果实所显示出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力量,引人奋发向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植物激素

生长素 生长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包括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等。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近年来提出激素受体的概念。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的激素特异地结合,尔后发动一系列反应。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作用于膜蛋白,影响介质酸化、离子泵运输和紧张度变化,属于快反应(〈10分钟〉;二是作用于核酸,引起细胞壁变化和蛋白质合成,属于慢反应()10分钟)。介质酸化是细胞生长的重要条件。吲哚乙酸能活化质膜上ATP(腺苷三磷酸)酶,刺激氢离子流出细胞,降低介质pH值,于是有关的酶被活化,水解细胞壁的多糖,使细胞壁软化而细胞得以扩伸。 施用吲哚乙酸后导致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RNA)序列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合成。吲哚乙酸处理还改变了细胞壁的弹性,使细胞生长得以进行。 赤霉素 赤霉素是一类属于双萜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1926年日本病理学家黑泽在水稻恶苗病的研究中发现水稻植株发生徒长是由赤霉菌的分泌物所引起的。1935年日本薮田从水稻赤霉菌中分离出一种活性制品,并得到结晶,定名为赤霉素(GA)。第一种被分离鉴定的赤霉素称为赤霉酸(GA3),现已从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出70余种赤霉素。因为赤霉素都含有羧基,故呈酸性。内源赤霉素以游离和结合型两种形态存在,可以互相转化。 赤霉素pH值3~4的溶液中最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赤霉素变成无生理活性的伪赤霉素或赤霉烯酸。赤霉素的前体是贝壳杉烯。某些生长延缓剂,如阿莫-1618和矮壮素等能抑制贝壳杉烯的形成,福斯方-D能抑制贝壳杉烯转变为赤霉素。赤霉素在植物体内的形成部位一般是嫩叶、芽、幼根以及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组织。不同的赤霉素存在于各种植物不同的器官内。幼叶和嫩枝顶端形成的赤霉素通过韧皮部输出,根中生成的赤霉素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 赤霉素中生理活性最强、研究最多的是GA3,它能显著地促进植物茎、叶生长,特别是对遗传型和生

浮床植物对水环境净化的作用

浮床植物对水环境净化的作用 植物浮床技术是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兼顾的实用技术,是指应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将植物移植到水面上种植,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消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从而达到水质净化和水面美化的效果[1-3].利用生态浮床栽培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具有原位修复、成本低、维护简便、植物资源可作为食品和饲料回收再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4]. 不同植物类型的浮床氮、磷去除效果会有较大差异.然而关于不同浮床植物在自然开放水体中的生长特性和栽种配置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因此对自然开放水体中浮床植物生长特性以及对不同氮磷吸收能力的浮床植物进行优化配置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选取珠海地区常见的5种浮床植物美人蕉(Cannaindica)、芦苇(PhragmitescommunisTrirn)、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水芹菜(Oenanthejavanica),通过研究5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等指标间的差异,为珠海及周边地区水质的净

化,植物浮床生态系统的构建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珠海市南屏镇珠武涌位于珠海南屏镇珠海大道旁,起源于南屏镇的广昌小学后面环山段,沿途经过广昌小区、生活区、广昌市场,最后经珠武涌水闸汇入前山河,全长1200km.珠武涌渠道流域内上游为山体,植被良好,覆盖率较高,下游较平坦,为广生小学和居民住宅区等.由于广昌市场和珠武涌水闸段污染严重,现取这两段污水进行试验. 1.2供试植物 要结合珠海气候条件选用适应当地生长的植物,并综合考虑植物的净化效果,特别要注意减少植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选取水生植物时需考虑以下几方面[6-7]:1)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功能;2)移值成活率高,长势良好;3)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危害;4)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5)价格适中,打理容易,综合利用价值高.基于以上原则,对比常用浮床植物资料,确定选取美人蕉、芦苇、水葱、凤眼莲、水芹菜5种珠海地区常见的浮床植物作为研究

园艺植物在人类生活的作用

园艺植物在人类生活的作用 内容摘要: 园艺植物是指一类供人类食用或观赏的植物。园艺是文明的象征,园艺植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益处,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关于园艺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对人类生活的养生保健和提供健康营养的作用、美化环境、家居装饰等内容。 关键词:城市健康家居生活 正文: 园艺植物是指一类供人类食用或观赏的植物。狭义上园艺植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广义上,它包括西瓜、甜瓜、茶树、芳香植物、药用植物和使用菌。园艺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和作用。 (一)园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一是园艺应用于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与外界连接的动脉,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良好的道路绿化,将会提供给市民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将作为城市的窗口展现良好的都市风貌。园艺的应用实现了道路在美观和效能上的统一。通常市内道路两侧会选用一些景观树或者果树,如广西大学校园内道路就有芒果树和扁桃等,或者选用一些绿化带和花卉,经过整齐的修剪也别具风格。而英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人们习惯把花木挂到路灯的灯杆上,是一种节省空间的做法。园艺的正确应用使得不同的城市道路实现了不同的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由此可见,有道路的地方就有园艺。 二是园艺应用于城市环境。城市建筑大到机场车站,小到社区住宅,都需要运用园艺来加以修饰点缀,才能拥有美丽的外观与合适的氛围。机场内外以绿色为主,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代表安全、平静。商场则多装饰了色彩鲜艳的花朵,以带给人们热情、奔放之感。酒店的插花应用很多,门口通常放一对石狮,显得大气而高档历史纪念馆通常栽植小型松柏和淡色的花朵,来烘托庄严肃穆的氛围。而住宅则是各具特色了,有的住宅外表攀缘着绿色的爬山虎,点缀了红色的窗沿,显得宁静又有生机;有的住宅在阳台之上摆满花朵,彰显温馨舒适。可以说,园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想要达到的和想表达的目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园艺以最直接的视觉画面呈现出来。 (二)园艺对人类生活健康

植物激素,催熟剂

使用催熟剂后的果蔬会降低营养价值吗? 很多人以为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果蔬成熟快、催熟的,就是“揠苗助长”,想当然地认为使用了催熟剂的果蔬营养价值差。其实,使用催熟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果蔬生长,增加产量,果蔬的营养价值并不是全部都是差的,甚至,在某些果蔬中,营养价值还有提高。 在深色果蔬中,催熟果蔬的营养价值的确会有部分劣势。在番茄的催熟研究中人们发现,使用乙烯催熟的番茄中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的含量都要低于自然成熟的番茄。究其原因,是因为番茄未成熟时,都是青黄色的,几乎没有番茄红素,而维生素C含量已经有一定水平。催熟过程中,由于缺乏阳光作用,番茄红素的产生受到一定影响,而贮藏过重中维生素C会受到氧化而减小。 不过,在其他浅色果蔬中,使用乙烯催熟的果蔬,营养价值并不会减少。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研究报道显示,在绿豆种子萌发过程中使用乙烯可使绿豆芽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25.1%、66.07%和163.9%;在荔枝、梨子的研究中发现,使用乙烯催熟的桃子总糖含量有升高,同时也能较好的保持维生素C的含量;营养价值均有增加趋势。 总体来看,认为使用催熟的果蔬营养价值一定降低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有色的水果来说,催熟后的某些营养的确有降低,但是,对于那些果肉部分没有多少颜色的水果来说,催熟剂反而会提升它的营养。 不过,现在我们大部分人的问题依然是果蔬的食用量不够,而且,秋冬季节果蔬少。营养学推荐每天要吃200-400克水果、300-500克蔬菜,而我们目前60%以上的人连一半都无法达到。相比担心催熟果蔬那点营养差异,我们更应该担心能否吃够果蔬。如果能够吃到自然成熟的甜美果实,我们就享受它的风味和口感;如果实在不能吃到它们呢,也未必非常吃亏,因为还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些有益物质。所以,还是不要太担心催熟的果蔬营养差了,多吃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怎样可以完全去除残留的催熟剂? 目前使用的果蔬催熟剂主要是乙烯利。乙烯利是一种可以溶解在水里的物质,因此,用水清洗和浸泡就可以去掉残留的。所以,平时吃水果,如果担心有催熟剂残留,不妨多用清水冲洗几分钟。

植物对环境的修复作用

植物对环境的修复作用植物,大家随处可见,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注意了植物对地球的修复作用。可以明确的说,如果没有植物,将不会有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关注环境的人会经常听到一个词---植物修复。何谓植物修复呢?所谓的植物修复就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因而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也是一门正在崛起并涉及土壤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 植物对环境的修复作用主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广泛的就是对水域的修复作用、对土壤的修复作用、对空气的修复作用。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下植物修复的机理(以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为例)。 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是指通过植物系统及其根系移去、挥发或稳定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毒性,以期达到清除污染、修复或治理水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目前按其机理可分为植物挥发、植物吸收和植物吸附。 植物修复过程中可以具体分为5种: 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植物过滤、植物加强的降解作用 (1)植物挥发 植物挥发是指重金属通过植物作用产生毒性小的挥发态物质。目前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金属元素汞和重金属元素硒。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汞污染被认为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环境灾害。工业产生的典型含汞废弃物中,都具有生物毒性[4],例如,离子态汞(Hg2+),它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成对环境危害极大的甲基汞(MeHg )。利用细菌先在污染位点存活繁衍,然后通过酶的作用将甲基汞和离子态汞转化成毒性小得多、可挥发的单质汞Hg(0),己被作为一种降低汞毒性的生物途径之一。当今的研究目标是利用转基因植物降解生物毒性汞,即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细菌体内对汞的抗性基因(汞还原酶基因)转导到植物(如烟草和郁金香)中,进行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证明,将来源于细菌中的汞的抗性基因转导入植物中,可以使其具有在通常生物中毒的汞浓度条件下生长的能力,而且还能将从水体中吸取的汞还原成挥发性的单质汞。植物挥发为水体环境中具有生物毒性汞的去除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性。诚然,植物挥发时将水域中的重金属转移至大气,若从区域整体环境质量考虑,利用植物挥发修复水与重金属,应以不损害大气质量为前提。

各种植物激素的用途

各种植物激素的用途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培养基中关键物质,对植物组织培养起着生根而又明显的调节作用,没有哪一种比植物调节剂所生产的影响更大,它用量的多少,配比的适当程度,将影响培养的成败,即影响到愈伤组织的生长,形态建造,根和芽的分化等等。 目前已知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五大类植物激素,几乎都与分化有关。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调节剂,尤其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生长调节就不可能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生长素常用2.4-D,萘乙酸(IAA),吲哚乙酸(NAA),吲哚丁酸(IBA)等,其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生根,对愈伤组织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细胞分裂常用激动素(KT),6-苄基氨基嘌呤(BA),玉米素(ZT),2-异戊烯腺嘌呤(Zip),它们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性能仍稳定。SLKT受光易分解,故应在4-5℃低温黑暗下保存,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延长组织衰老,增强蛋白质合成,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及显著改变其他激素作用的特点。 通常认为,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大时,有利于根的形成;比值小时,则促进芽的形成。低浓度2.4-D 有利于胚状体的分化,但妨碍胚状体进一步发育,NAA有利于单子叶植物分化,IBA诱导生根效果最好。赤霉素(GA)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植物伸长,节间伸长,分生组织芽生长,诱导淀粉的合成,打破休眠和促进开花等,与生殖器官发生有关,一般不常用。 脱落酸是植物体天然存在的生长抑制物,有促进叶部脱落,诱导休眠作用,与生殖器官发生有关。 乙烯是植物内唯一呈气体状态的激素,与植物衰老和成熟有关。 植物营养培养基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类别名称缩写词分子量使用浓度范围母液配制说明 生长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21.0 0.001-10mg/L 生长素通 常用NaOH 溶液滴至 溶解成溶 液。 能溶于乙 醇 IAA易被植 物细胞所氧 化。故培养基 中很少单独 使用。 α-萘乙酸NAA 186.2 0.001-10mg/L 吲哚-3-乙酸IAA175.2 0.001-10mg/L 吲哚-3-丁酸IBA203.2 0.001-10mg/L 细胞分裂6-苄基氨基嘌呤BA 225.2 分裂素通 常能溶于 稀NaOH, 含水乙醇 或稀盐酸 玉米素不耐 热,不能高压 灭菌。 6-糠基氨基嘌呤KT 215.2 N-异戊烯氨基嘌呤 (玉米素) ZT 219.2 赤霉素赤霉素GA 3 346.4 能溶于乙 醇 不耐热不能 高压灭菌在 愈伤组织和 悬浮培养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