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隐性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教育学部

姓名:陈煌

年级:2013

学号:2013010001

摘要:本文对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出现以来的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梳

理,对隐性课程研究做一个文献综述,更好地了解隐性课程的起源,内涵,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

关键词: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明确提出“隐性课程”一开始,隐性课程的研究已走过了40多个年头,隐性课程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一个公认的术语,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有关研究非常丰富。国外有些学者甚至认为,隐性课程研究是“继泰勒(R.W.Tyler)领导的早期科学化课程编制运动和布鲁纳(J.S.Bruner)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之后课程领域的又一次革命”(田慧生,1988)隐性课程不仅成了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引起了广泛注意。所以,对隐性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研究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一)隐性课程的由来

英国课程专家巴罗曾说过,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隐性课程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J.Dewa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杜威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谓的“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比语文、历史、地理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加重要,对未来生活具有根本性的价值。杜威的弟子,“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阐发了杜威的思想,提出“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既间接学习)是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习得,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存下去,并影响人的一生。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实际上已经触及了隐性课程的问题,这为后来隐性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对隐性课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菲利普·W·杰克逊(P.W.Jackson)。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在该书中杰克逊首次提出了“隐性

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就其本意来说,“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教育中还存着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至此,课程研究领域正式有了隐性课程一词。

(二)隐性课程的内涵

在“隐性课程”的概念出现以后,研究者们首先对其名称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复杂的内涵进行了长期争论。研究者们立足于这一术语所涵盖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术语和名称。诸如内涵课程,无声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不一而足,反映出对隐性课程内涵理解的丰富性又缺乏一致意见。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探讨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的阶段。1992年出版的刘根平的《潜课程论》一书将这种研究总结为:引进与介绍,初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两个方面,认为吴也显发表在《教育研究》(1987年第1l期)上的《潜在课程初探》是我国较早涉及隐性课程领域的一篇文章。班华的《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一文(发表在《教育研究》1989年12期)为深入研究隐性课程理论做了可贵的努力。目前,研究的范围、深度、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但同时,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育理论家看到了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的价值,课程理论家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不少哲学家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澄清,等等。虽然我国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使课程研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隐性课程也是教育论文中的一个公认的术语,但对此概念的把握上却是持各家之言。

对于课程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计划或方案说,强调教什么和学什么,强调计划性和规范性;二是经验说,把课程界定为学生在学校中实际获得的全部经验;三是活动说,把课程视为教育者给学生安排的各种活动。正是这多种课程观带来了对隐性课程的不同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习结果

杰克逊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代表,他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生活中未被注意到的方面,是非正式的期望,是隐喻的价值观和规范。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马丁说:“潜在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学习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它是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一定程度上包括家长在内的有目的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完全不知道的非正式的期望价值观和规范的总和。美国学者瓦兰斯(Vallance)也属于这一类。从结果看隐性课程分为学术性经验和非学术性经验。

2、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习过程

这种观点很普遍,强调隐性课程与显形课程在传递知识的方式上的不同,是隐喻的和无意识的,信息常常是非言语的,即使是言语性的信息,也是蕴涵在交谈的“深层结构”之中,因此,有研究者从课程设计角度探讨隐性课程是可计划的还是不可计划的;从实施主体看隐性课程是教师有意识传递的还是学生无意识中获得的。

3、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校背景

考察隐性课程是在课堂内发生的还是在学校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认为学校学习是在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刘佛年指出:潜在课程既不是课内学科,也不是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和风气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隐性课程被看作是独立于明显的班级学习之外的隐含的学习。但是,这一背景到底应有多大的范围?对这一点许多研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隐性课程应包括社会,环境中对学生影响的教育因素,它既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又存在于家庭和社会环境之中。有人则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隐性课程是专指学校背景,认为把隐性课程延伸到校外教育中,会把隐性课程的“外延扩大化”。对隐性课程外延的讨论,是和教育的定义有关,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决定隐性课程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了,但是,正如教育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区别于环境的自发性盲目性一样,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隐性课程,在笔者看来,关键是要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从有利于克服隐性课程的消极作用,使它更有可预测性的研究角度出发,主张要研究学校背景中的隐性课程。

4、把隐性课程看作教育经验

靳玉乐说:“潜在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他认为,潜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而课程又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教育性经验就是潜在课程的本质特征。

二、隐性课程的范围

国内外学者对隐性课程发内涵做了很多研究,但至今无一确切定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转向了对隐性课程范围的研究。对于隐性课程的范围集中在学校背景还是非学校背景。

(一)学校背景

持学校背景观点的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应该是学校文化和班级教学背景下的产物。在学校背景下,又可分为(1)学生在学校生活及各种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2)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变化;(3)学校物理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郑金洲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班华认为,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唐晓杰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则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顾明远)。隐性课程不但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而且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是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观点认为隐性课程是在空间上是学校范围,

是在学校文化和班级教学背景下产生的。把隐性课程限定在学校范围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对隐性课程进行更好的规范和控制。但是,把隐性课程局限于学校,也会忽略很多其他客观含有隐性课程的因素。

(二)非学校背景

郑金洲认为,把潜在课程延伸到校外教育中,会把潜在课程的“外延扩大化”。班华认为,把潜在课程延伸到校外教育中,会把潜在课程的“外延扩大化”。靳玉乐认为,潜在课程既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又存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对于潜在课程外延的讨论,是和教育的定义有关的。关于教育的定义,已普遍地被认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应当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既然潜在课程是一种教育现象,当然也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了。所以说,校内外教育中都有潜在课程存在。正如其它教育现象一样,潜在课程十分复杂,应当调动校内外的力量,共同建设好潜在课程。总之,隐性课程来源是多元的,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性经验,它既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

三、隐性课程的作用与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隐性课程具有人格发展的功能,包括认识发展功能、情感发展功能、道德发展功能,这些在当前的隐性课程的研究中已受到普遍关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马存芳)。对于隐性课程的文化传递功能,文化观视野中的隐性课程研究也已涉及,只是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对于课程扩展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目前的研究中涉及不多。无论何种功能,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它有着与素质教育共同的价值和功能。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着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隐性课程的价值就在于能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个性涵养、文化素质、审美修养、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这两者是一致的。然而,现实中的课程往往重视认知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意领域、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价值观、意志力和义务感等情意方面的发展,而隐性课程的功能恰好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成为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隐性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情意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其较强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将是隐性课程研究将要关注的方面。

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与推进,对课程理论与教育实践都具有深远意义。我国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隐性课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往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过于强调计划性的正规课程,相对忽视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文化气氛、师生关系等潜在课程因素的更新,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隐性课程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则会使整个学校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从动静两方面进行改革,必将收

到好的效果。隐性课程的研究,有助于课程论学科框架的创新。包含了隐性课程问题的课程论研究,其范畴结构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就是:从空间结构看,逐步走向立体化。课程论的范畴不再只是表述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等问题,而需要考虑相关的背景因素,如社会的、科学的和学生的因素,以及动态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因素等,从而使课程设计走向结构化、立体化和动态化。从时间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呈现出“全天候”的状态,随时随地接受教育。总之,隐性课程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活力的题目,它的展开必将促进课程论研究的活跃和发展。教育观念关乎教育品质的高低,隐性课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隐性课程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能够加强人们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并且,如果我们能正确科学地说明潜在课程现象的特征、规律和评价方式等,那么无疑会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潜在课程初探【J】教育研究,1987,(11).

2.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态,1989,(1).

3.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校(教科版),1988,(12).

4.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12).

5.靳玉乐.潜课程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

6.33.

6.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7.陈旭远.试论潜在课程的概念与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

8.赵正铭.潜在课程论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9.傅建明.“隐性课程”辩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8).

10.霍金宁.隐性课程:意蕴、价值与路径【J】渤海大学学报,2006(12)

11.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国务院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EB/OL]. . com/view/. [3]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 2012′1 [4] 陈兴中,付强,蔡小蓉. 《盘点新课堂——成都市郫县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71 期) [5] 杨新宇.《西部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年2月20日 [6] 张文革. 《重庆市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 万方数据:王毓殉. 《天津市普通高中教师适应新课改情况调研报告》[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4月第2期 [8] 董洪丹,卢志,李维明,陈静亦,贾贵洲.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 教育科学论坛. 2011年第3期(总第285期) [9] 白秀英、任丽平. 《陕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0] 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 《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7 期第35-39页 [11] 赵爱君.《浅谈实施县级中学新课程改革》[J]. 科技教育.发展月刊 [12] 杭州市教育局调查组.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 新课程在实施 [13] 马仲明①马力②. 《湖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4期(下半月刊) [14]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15]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文献检索课的课程性质和目的

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文献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名。1984年原教育部颁布(84)高教一字004号文件,文献检索课被正式列入我国高校文理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20余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修完或正在选读这门课程,发展十分迅速。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有效提高人们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效率。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检索的方法,树立自觉捕捉、获取信息的意识,具有主动获取更深、更广、更新知识的技能,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第一,信息激增的现实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量激增的时代。据估计,世界每天有1.3 ~1.4 万篇新的科学论文问世,每小时有20项新的发明,每分钟出一本新书。互联网数据流量自1988年以来以平均每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近两年这个数字接近每年翻三番。互联网网页数已接近40 亿,并以每天10万页速度递增。信息激增不仅使“读不完,接受不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且使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合乎要求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信息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信息知识的有效期在缩短,例如:10 年前发展起来的新兴工程技术,今天约有30%已经过时。有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一生中所需知识10 %左右,而90%的知识是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的频繁更新,清楚地说明,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文献检索技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三,文献检索的专门化要求我们学习文献检索。现代文献信息的载体类型、出版类型、传播手段、组织形式十分复杂,近年日益普及的计算机检索,尽管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扶持下,已经使获取信息的手段变得更为方便、有效,然而,各种类型数据库的迅速增长,数据库理论、检索软件、检索策略等知识日益深化,迅速、准确、完整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文献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专门化的技术。那种“只要会上网,谁都会检索”的看法是外行人的一种错觉。 第四,文献信息检索是现在,更是未来科技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文献信息检索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始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的开题前,首先要对课题涉及的文献信息进行全面的检索,了解国内外动态,从而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周密的论证,以避免重复他人的劳动;在科研的进行过程中查阅文献信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有关“微课程”的文献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速、高效。微博、微信、微电影、微杂志等的“微软件”似乎向人们宣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然而,纵观中国的“微市场”众多的“微”软件、“微”网站都只是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生活,而随着推出的“微课程”就很好的填补了中国微时代中教育领域的空白。 一、“微课程”的发展 其实“微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案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就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他将建构主义方法转化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案内容,并在此后将“微课程”理念在该学院得以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培训机构或网上学习资源里推出“提分微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案模式,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将重点考点进行归纳,是一套真正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见效快”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微课程的出炉一般经过个过程:先寻找故事中的价值点,接着是梳理价值点,然后是提升价值点,最后是形成脚本,课程化开发。 二、国内外对于“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分析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案实践要求,以教案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案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案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案资源有机组合”;“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案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案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案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国外,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有一位课程设计师如是说: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案,并配上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圣胡安学院是在“职业安全”这门新的在线学位课程里开始利用微课程进行教案的,现在已经在很多科目中使用它,如阅读,部落管理和兽医等科目的学习。由于“职业安全”这门课使用微课程教案,所以在第二学期招生时,学生迅速的激增到人,这给圣湖安学院的管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管理者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在线班级可以使用微课程。 微课程的长度一般是—分钟,主要介绍关键词和概念。比如一个阅读教师迈克尔介绍说:学生通过听一个秒的微课程来学习单词构造,这个课程介绍了单词的组成并解释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同学们利用在线词典去找出个前缀,后缀和字根,并写下他们的查找的结果再通过留言板进行讨论。 圣胡安学院的延伸教育学院的院长桑德拉特雷西最初很怀疑微课程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似乎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些人认为像文学分析和求解复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包括义务教育语文在内的十九个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坚持了《语文课标实验稿》的改革思路和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的修订和完善,修改达二百多处!课程标准的完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指引着各学科教改的前进方向。《语文新课标》一经发行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语文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语文新课标》的风潮,教育类期刊高频出版相关文章。随着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针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研究范围涉及比较研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教学建议、增删条目等方面。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 班级:2016级中药1班 顾颖2016140836 姓名(学号): 邓颖2016140796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年11 月3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目录 1.课题分析 (1) 2检索策略 (1) 2.1 选择检索工具 (1) 2.2 选择检索词 (1)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1) 3.1 万方医学网 (2) 3.2 实体图书馆 (4) 3.3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 (5) 3.4中国知网 (6) 4.文献综述 (13) 5.参考文献 (17) 6.自我总结评价 (17)

1.课题分析 上次,我们的选题是“新型中药制剂技术”,这次,我们将上次的课题细化,选题为“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雷公藤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中药的重视,雷公藤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下面一些文献中,主要讲述雷公藤多苷类化学物质被发现并用于临床应用以及在免疫方面的作用;雷公藤产生毒副作用的机理以及相关减毒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毒副性越来越小。 2检索策 2.1 选择检索工具 2.2 选择检索词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3.1万方医学网 学位论文

从序号3选出 主题词:雷公藤AND药物AND研究AND(发展OR进展) 【篇名】雷公藤应用研究的在研讨和再评价 【作者】郑家润 【摘要】雷公藤热门研究和应用近半个世纪,项目涉及新药研究所有的医、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但研究发展很不平衡,留下很多需要再研讨和再评价的问题。单一结构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研究样品的标准化及量化;药效和毒理研究受累的同时,进一步制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能提供临床研究直接参考的、有指导性的实用基础资料不多,因而靠经验、靠观察作判断,从而产生带偶然性和盲目性的报告很难避免。在雷公藤自身药用研究还不充份和不均衡背景下,雷公藤新的药用衍生物的问世,带来了雷公藤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雷公藤药代动力学药用衍生物药用价值甾体激素毒副作用 【出处】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集 【原文】该数据库提供了全文。 【篇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状态及雷公藤多甙片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玲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 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中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DN发病率呈明显地逐年增加趋势.DN一旦出现明显持续蛋白尿以后则病情基本不可逆转,常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本研究观察DN患者血浆白介素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摘要:管理是管理者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地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总结。管理学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学科,为日常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从课程的主要内容入手,归纳、总结了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例如:含义、作用、特征等)和结合本职工作的原理应用。最后是本课程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课程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是一个管理者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知道工具书籍。通过两年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到了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得到体会和贯通。选择学习《管理学基础》对我的人生大有裨益。 《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十四章的内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作为协调各成员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虽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发展,同时虽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管理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讲述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出现了大批的管理科学学者和工作者,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第三章,计划,主要叙述了计划的含义,特征,种类以及编制方法,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计数法,线性规划法。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对每一个计划方法都有所了解,并不一定非常精通。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组织中的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要按计划执行,否则就是盲目的行动,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第四章,目标管理,讲述了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目标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出点,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体系。他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的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第五章,预测,主要讲述了预测的含义和类型以及程序和方法。计划使企业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企业行动的指南。预测就是对尚未发生,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是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决策,主要讲述了决策的含义方法和特征,决策具有以下特征:超前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和科学性方法有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决策是计划的核心。第七章,组织概述,主要讲述了组织的概述,组织的作用和原则。组织是一切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作为静态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动态的组织职能,组织在管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八章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设计中,要充分意识到制约其设计的因素,应合理的进行职能分解与设计,制定合理的组织框架,保障组织运行。要注意反馈与及时修正,合理授权与分权。第九章,人员配备,其任务是物色人选,严格考核,科学论证,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人员的配备的原则体现在: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量才适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合理制定管理人员需要量,做好选聘工作,做好培训,并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开发人才。第十章,领导,领导的实质是影响,主要有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两方面。法定权是组织上赋予领导的岗位权利,有明显的强制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组织本身,领导者表现在许多类型,但一个好的领导都是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能听取意见并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浅谈“慕课”的概念及现状 “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以它学习模式的开放性及学习对象的无限制性,引领着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它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姿态为教育界带来改革的动力。 标签:MOOC;慕课;起源;概念;现状 一、“慕课”的概念 (一)“慕课”的起源 “慕课”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掀起了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7年8月,在犹他州州立大学,大卫·怀利早期教授的网络课程,应该可以说是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慕课”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人文教育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在教学实践创新中提出,后经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思与国家研究院斯蒂芬·道恩斯领导设计了“慕课”在线课程。 (二)“慕課”的概念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OpenOnlineCourse”缩写,中文意思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代表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到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以兴趣导向,全世界的学习者都可以进来学,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慕课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是指某研究领域中的围绕一系列学习目标的结构化内容。MOOC体现着技术和文化的融合正围绕着数字化创造出新的能量。MOOC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编目视频、数据采集与分析、带有社交功能的授递平台,使得基于网络的教学相比过去更加有效、更具规模。从文化角度,MOOC秉承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流、协作和知识发现的学习文化。 把“MOOC”翻译成“慕课”一词的是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者焦建利教授。焦建利教授在《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一文中提出:“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与传统的透过辅导专线、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等形式的远程教育截然不同,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也差别迥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更是泾渭分明。“慕课”旨在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传递到最偏远的角落。 二、“慕课”的发展现状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绪言 在这一部分中,着重介绍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发生的历史背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原有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并预测其走向和趋势,最后给出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 在我国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过去课程普遍反映为繁,难,偏,旧,很不适宜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的特点,所以课程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自2003年起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思路,2007年开始加大了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着重分析几个重点问题,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希望管窥蠡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新现象中,我有一些明显的感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过程重合作探究,轻独立思考。从而在一些课程上造成了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三新课改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终极追求。所以,它的基本观点有: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验的基本途径有: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殿堂;优化家校合作。对于现行体制,有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范式。 四对于教师对于新课改的冷漠态度的审视 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教师个体被动,专业自主权欠缺;竞争专制的学校文化氛围;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如下建议仅供参考:倡导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合作民主的学校氛围;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创立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 五新课改推行过程中的欠缺 难以拿捏指导的力度,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担心失去尊严;难以整合过去的经验,教师对知道缺乏信心;难以通晓评估的理念,教师指导压力重重;难以整合多元化学习经历,教师的理解更添困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的专业需要为起点;关注教师是环境互动的产物,伙伴协作致力于改变情景脉络。 第四部分未来趋向及建议

文献检索课学习心得(精选3篇)

[标签:标题] 篇一: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心得 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心得 内容提要:通过本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意识、自学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使我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了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更广阔、更科学的途径来搜集相关资料,这对我撰写论文或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关键词: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文献信息检的索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的意见与建议 一、文献信息检索意义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宽广魅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促使我们从这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快速了解所参与的工作、生活、业务、设计等的基本知识。可以继承和借鉴他人的成果,避免重复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人力或投资费用。可以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行业动态信息的获取渠道与范围,随时收集和掌握相关信息,培养行业信息的敏锐性。另外,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帮助识别信息,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是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按时上课,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多看书本,按照老师说的进行上机实验。 二、文献信息检索的体会和收获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源。之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馆藏很是不熟悉,每次查找一本书都是像大海捞针一样,总是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机房还可以查找很多网上资源,可以做题、看书等等。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就能很快的查找我所需要的图书,不用再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找了。而且,我也会利用电子室的数据库来帮助自己学习。我个人觉得对在校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能更快的、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样图书馆的作用也发挥到最大,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献信息检索的利用 本来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一般都是用的“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的资源有限,而且重合率较高,权威性也不高。当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让我了解到了更广的资源库。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里面的图书资源和期刊论文资源都非常的宝贵,搜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通过一定的搜索步骤,可以将大量的同主题的图书或期刊一起寻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寻找资料者带来便利。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期刊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集成化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提供全文服务,8000多种学术性期刊数字化。为我们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帮助。现在,这些数据库已经成为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时,经常使用的信息搜集途径了。 我们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固然要学习和掌握好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和善于运用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主动和源 究能力的提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身学习是跟上时代要求的唯一途径,而善于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功夫。

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MOOC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 MOOC(慕课)的教学研究始于2014年。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梳理了国内MOOC(慕课)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外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整理,旨在通过研究现状的了解,进一步推动慕课对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词】慕课;课程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MOOC国内研究现状 MOOC(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的音译。随着2013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签约MOOC平台,国内掀起了MOOC研究高潮。教育界纷纷研究MOOC对于各门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当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于MOOC的教学研究起于2014年,其中“MOOC+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文章,不包括MOOC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构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类的论文34篇,足见研究的热度。由于MOOC在2012年开始蓬发,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国内外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至2014 年,以“MOOC”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总库进行检索,分别为 1、111 、642篇。主要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MOOC发展历程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视角的研究。国内文献资料中讨论和介绍MOOC相关发展历程的文章比较多,如陈肖庚等(2013)在文章中指出,MOOC起源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联通主义学习理念下兴起,在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繁荣,从学习理论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王颖等(2013)主要从国外大规模开放课程发展的角度阐述了MOOC的发展历程。樊文强(2012)、韩锡斌等(2013)、王萍(2013)、刘继斌等(2013)也在各自的文章中从MOOC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角度进行了阐述。王文礼(2013)则从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顾小清等(2013)在文章中探讨了MOOC本土化的诉求,面对MOOC的本土化发展态势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MOOC所引发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对MOOC发展历程的剖析,以期对后来研究者理清MOOC 与远程教育、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从查阅的国外文献来看,对MOOC发展历程研究的学术文章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关注MOOC对教和学带来的影响。 第二,基于教与学视角的研究。国内学者从2012年起开始关注MOOC中对教与学的研究。樊文强(2012)指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MOOC,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与结构,从学习支持的角度剖析了学习者的自组织和课程设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opening rep or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文献综述怎么写】 1论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 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 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 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

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 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 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 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 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3文献综述的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 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如何撰写课程综述

如何撰写课程综述 一、何为综述? 顾名思义由“综”和“述”两部分组成。 综: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 述: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是“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 二、课程综述 对课程内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 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课程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的技术领域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课程综述的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本学科领域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课程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课程综述选题,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在系统编程技术课程综述 综述EDA技术 综述现代电子设计技术 综述在系统编程技术 综述可编程逻辑器件 综述硬件描述语言 三、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学习意义。 (2)该领域背景知识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应用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写作格式: 四部分前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 前言:说明写作的目的 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 明确有关主题的现状 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正文:综述的主体 写法: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 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 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 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对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 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 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五、难点 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

慕课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

慕课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 【摘要】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最优秀的课程进行学习。本文对慕课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对中职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慕课;平台;现状;趋势 MOOC 又译作“慕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盛行。慕课的核心思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地球最偏远角落”。慕课从提出至今,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程度非常之高。慕课提出的实践还比较短,本文就慕课的发展现状和气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慕课发展现状 慕课的概念最早是加拿大的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的,2012 年,美国有五门大学的课程完成了慕课的设计与实施,这是慕课正式进入美国高等急教育体系的标志。从此以后慕课的的发展速度变得很快。目前,在世界范围的标准慕课平台有edX 、Coursera、Udacity 三种。 edX 慕课平台是非盈利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出资建立的,目前该慕课拥有的注册者已经拥有超过

90 万人。该慕课平台从2012 年秋季开始设置哈佛、麻省理工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些免费的课程。从那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高校都纷纷加入到edX 慕课平台。Coursera 同样也是免费的,由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合作推出,现在的Coursera慕课平台的课程有大约400门,拥有的注册者超过400 万。Udacity 平台是盈利的,但是在线课程的学习却是免费的,该平台主要通过收取学生的认证开始费用和为学生找工作 来盈利。 慕课在我国的发展开始于2013 年,最早开始慕课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个慕课平台式清华大学提出的,称之为“学堂在线”,在平台中可以选择选课,第一批上线的课程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电路原理》等,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另外还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也开始步入了实施慕课和利用慕课技术进行教学的行列。 二、慕课今后发展趋势 虽然慕课的推出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速度真的非常快,慕课已经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革命和变革。下面对慕课今后在高等教学和中职教育中的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 分析。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 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绪言 在这一部分中,着重介绍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发生的历史背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原有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并预测其走向和趋势,最后给出改革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部分历史发展 在我国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由于过去课程普遍反映为繁,难,偏,旧,很不适宜当今社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此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的特点,所以课程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自2003年起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思路,2007年开始加大了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从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着重分析几个重点问题,并且以此为突破口,希望管窥蠡测对整个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进一步明白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当今课堂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新现象中,我有一些明显的感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轻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过程重合作探究,轻独立思考。从而在一些课程上造成了本末倒置,缘木求鱼。 三新课改与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应该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构建和谐校园,追求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终极追求。所以,它的基本观点有: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验的基本途径有: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殿堂;优化家校合作。对于现行体制,有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改革和科研的范式。 四对于教师对于新课改的冷漠态度的审视 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教师个体被动,专业自主权欠缺;竞争专制的学校文化氛围;封闭保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如下建议仅供参考:倡导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营造合作民主的学校氛围;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创立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 五新课改推行过程中的欠缺 难以拿捏指导的力度,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担心失去尊严;难以整合过去的经验,教师对知道缺乏信心;难以通晓评估的理念,教师指导压力重重;难以整合多元化学习经历,教师的理解更添困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的专业需要为起点;关注教师是环境互动的产物,伙伴协作致力于改变情景脉络。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范文1

“案例教学”在现代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 Abstract:a literature search was the students must master a skill,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case teaching"in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摘要:文献检索是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案例教学”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以介绍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科研、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服务。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对读者自如地检索和利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检索信息、获取文献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教学改革的意义 以往的文献检索教学方式,主要采取逐个讲解文献数据库,向学生灌输具体的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信息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文献数据库越来越多,已经无法也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对数据库进行逐个逐个地讲解[1];另外,信息爆炸和信息饥饿之间的矛盾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信息筛选能力。所以,现代文献检索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有效地查寻、评价和利用信息,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据此,现有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笔者结合对本校商学院学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