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疑解惑”(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疑解惑”(1)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0446302.html,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设疑解惑”

作者:孙雪娜

来源:《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用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采取的是“知识灌输”的方式,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甚至进行个人学习方式的复制和迁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很难发挥出来。

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势在必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方法的引领是取得事半功倍成绩的关键,作为老师不能仅限于“授之以鱼”,更重要的在于“授之以渔”,“重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早就这样说过。所以,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解惑”的方法。

但是在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语文素质普遍较低,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质疑水平不高,归纳起来存在三种情况:1、一部分学生没有质疑的习惯,即不质疑,这是因为在这个视听时代,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缺少优秀的读书习惯。2、一部分学生能够质疑但所提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字词的不懂上,即质疑成了水上浮萍,不到位。质疑缺乏方向性,不恰当,没有查阅、下批注、交流讨论等习惯,习惯于教师的引领,让干什么干什么。3、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的质疑任务而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即为了质疑而质疑。学生不会边阅读、边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对文章的体验、比较、品味。这三种情况致使课堂设计的质疑环节成了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

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洛威尔说:“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运用“设疑解惑”的方法,要首先引导学生不能胡乱怀疑就漫无目的的提问题,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疑解惑,以老师少讲,学生多练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视某一篇课文的难易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运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老师设疑来问学生,二是学生设疑来考老师和其他学生。而重点是第一种模式。这就是首先要求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务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花大量的精力对文本多角度研读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课堂学习中一路点拨开去。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口技》一文时,我采用了第一种模式。在对文言文字词句翻译之后,就对分析课文这一板块我提出了下面这些问题:1、初读感知——作者抓住文中的哪个词来写口技人技艺高超的?这就牵动了全文的整体理解,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文章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2、再读探究——文中哪些地方写口技人“善”口技的,是用什么手法写的?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激发学生思考,引发讨论,形成波澜,探究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与写作结合起来。3、拓展——写一个片段,用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延伸是“听说读写”训练中的“写”的训练,体现出2011版《语文课程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