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进展

作者:赵争鸣, 张艺明, 陈凯楠, ZHAO Zhengming, ZHANG Yiming, CHEN Kainan

作者单位: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市海淀区,100084

刊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英文刊名:Proceedings of the CSEE

年,卷(期):2013,33(3)

参考文献(89条)

1.Barrett J P Electricity at the columbian exposition 1894

2.Glaser P Power from the sun:its future 1968(3856)

3.Lin J C Space solar-power stations,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s,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2002(01)

4.Nansen R H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the key to solar power satellites 1996(01)

5.Shinohara N;Kawasaki S Rece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in Japan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atellite 2009

6.Kurs A;Karalis A;Moffatt 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2007(5834)

7.Brown W C The history of power transmission by radiowaves 1984(09)

8.Liu C;Hu A P;Nair N K C2-D alignment analysis of capacitively couple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2010

9.Xia Chenyang;Li Chaowei;Zhang Juan Analysis of powe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of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 2011

10.Leyh G E;Kennan M D Efficient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power using resonators with coupled electric fields 2008

11.韩腾;卓放;刘涛可分离变压器实现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研究[期刊论文]-电力电子技术 2004(05)

12.毛赛君;王慧贞非接触感应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特性分析 2006(05)

13.Hao Jiang;Zhang Junmin;Liou S S Ahigh-power versatil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biomedical implants 2010

14.Hao Jiang;Jun Min Zhang;Shi Yu Zhou A rotating-magnet based wireless electrical power transfer for biomedical implants 2010

15.Young-Sik S;Minh Q N;Hughes Z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y inductive coupling for implantable batteryless stimulators 2012

16.强浩;黄学良;谭林林基于动态调谐实现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最大功率传输 2012(07)

17.Zou Yuwei;Huang Xueliang;Tan Linlin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abou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10

18.Li J,L W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State-of-the-arts in technolog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2011

19.杨庆新;陈海燕;徐桂芝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电工技术学报 2010(07)

20.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电气技术 2010(07)

21.赵相涛无线输电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1(10)

22.Jin-Wook K;Hyeon-Chang S;Do-Hyun K Analysis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to multiple devices using CMT 2010

23.Niu W Q;Gu W;Chu J X Coupled-mode analysis of frequency splitting phenomena in CPT systems 2012(12)

24.Jin Wook K;Hyeon-Chang S;Kwan-Ho K Efficiency analy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intermediate resonant coil 2011

25.Hamam R E;Karalis A;Joannopoulos J D Efficient weakly-radiative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An EIT-like approach[外文期刊] 2009(08)

26.Kim Y;Ling H Investigation of coupled mode behaviour of electrically small meander antennas[外文期刊] 2007(23)

27.曲立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机理的研究 2010

28.张超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谐振器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2010

29.张献;杨庆新;陈海燕电磁耦合谐振式传能系统的频率分裂特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09)

30.Awai I;Komori T A simple and versatile design method of resonator-coupl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2010

31.Awai I Design theory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 2010

power transfer 2012(06)

33.Teck C B;Imura T;Kato M Basic study of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based on impedance matching 2010

34.Lee W;Son W;Oh K Contact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using antiparallel resonant loops

35.Imura T;Hori Y Maximizing air gap and efficiency of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and Neumann Formula 2011(10)

36.Youndo T;Jongmin P;Sangwook N Mode-based analysis of resonant characteristics for near-field coupled small antennas 2009(08)

37.Kiani M;Uei-Ming J;Ghovanloo M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3-coil inductive link for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11(06)

38.Imura T Equivalent circuit for repeater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considering signed coupling 2011

39.Kiani M;Ghovanloo M The circuit theory behind coupled-mode magnetic resonance-bas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12(08)

40.Chen Xiaoyuan;Jin Jianxun Resonant circuit and magnetic field analysis of superconducting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2011

41.Kusaka K;Itoh J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rectifiers with SiC/Ga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a 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2011

42.Dionigi M;Mongiardo M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with relay elements 2012

43.Jufer M Electric drive system for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s using contact-free energy transmission 2008

44.Seung-Hwan L;Lorenz R D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odel f(o)r 95%-efficiency 220-W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over a 30-cm air gap 2011(06)

45.Garnica J;Casanova J;Jenshan L High efficiency midrang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2011

46.Chunbo Zhu;Kai Liu;Chunlai Yu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s 2008

47.Kurs A;Moffatt R;Soljacic M Simultaneous mid-range power transfer to multiple devices[外文期刊] 2010(4)

48.Jongmin P;Youndo T;Yoongoo K Investigation of adaptive matching methods for near-fiel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1(05)

49.Jin Wook K;Hyeon-Chang S;Do-Hyeon K Efficiency of magnetic resonance WPT with two off-axis self-resonators 2011

50.Hirayama H;Ozawa T;Hiraiwa Y A consideration of electro-magnetic-resonant coupling mode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09(19)

51.Dukju A;Songcheol H A study on magnetic field repeater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3(01)

52.Sample A P;Meyer D A;Smith J R Analysis,experimental results,and range adaptation of 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tor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1(02)

53.Sunkyu K;Myunghoi K;Kyoungchoul K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maximum transferred power i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2011

54.Sanghoon C;Yong-Hae K;Seung-Youl K Circuit-model-based analysis of a wireless energytransfer system via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2011(07)

55.Thuc P D;Jong-Wook L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high-efficiency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a variable coupling method 2011(08)

56.Mizuno T;Yachi S;Kamiya A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of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using magnetoplated wire 2011(10)

57.Cannon B L;Hoburg J F;Stancil D D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as a potential mean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multiple small receivers 2009(07)

59.Imura T Study on maximum air-gap and efficiency of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2010

60.Wenzhen Fu;Bo Zhang;Dongyuan Qiu Study on frequency-track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by resonant coupling 2009

61.Chi Kwan L;Zhong W X;Hui S Y R Effect s of magnetic coupling of nonadjacent resonators on wireless power domino-resonator systems 2012(04)

62.Oodachi N;Ogawa K;Kudo H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via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transmission coil array 2011

63.Lee B J;Hillenius A;Ricketts D S Magnetic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for distributed sensor and wireless systems 2012

64.Fei Z;Hackworth S A;Weinong F Relay effect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 2011(05)

65.任立涛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功率特性研究 2009

66.张小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特性及其实验装置研究 2009

67.张青谐振耦合式无线输电多载系统建模及特性研究 2011

68.Gundogdu A E;Afacan E Some experiments related to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11

69.Yong-Hae K;Seung-Youl K;Sanghoon C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o multi devices through resonant coupling 2010

70.Zhong W X;Chi Kwan L;Hui S Y Wireless Power Domino-Resonat or Systems With NoncoaxialAxes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2012(11)

71.Wenxing Z;Chi Kwan L;Hui S Y R General Analysis on the Use of Tesla's Resonators in Domino Form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3(01)

72.Kim D W;Chung Y D;Kang H K Characteristics of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for HTS coil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2012(03)

73.ChungJu K;Bomson L Analysi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between metamaterial-inspired loops 2011

74.Youn-Kwon J;Bomson L Metamaterial-inspired loop antenna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2010

75.Wang B;Teo K H;Nishino T Experiments 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metamaterials 2011(98)

76.Choi J;Seo C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based on metamaterial with relative permeability equal to-1 2010(106)

77.Urzhumov Y;Smith D R Metamaterial-enhanced coupling between magnetic dipoles for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1(20)

78.Bingnan W;Koon Hoo T Metamaterial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2012

79.Bingnan W;Koon Hoo T;Nishino 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metamaterials 2011

80.Bingnan W;Nishino T;Koon Hoo 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enhancement with metamaterials 2010

81.Ogawa K;Oodaehi N;Obayashi S A study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by impedance matching 2012

82.Bhuyan S;Panda S K;Sivanand K A compact resonace-based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 for implanted electronic devices 2011

83.Ning Y;Guizhi X;Qingxin Y Analysis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for implantable device based on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 2012(02)

84.RamRakhyani A K;Mirabbasi S;Mu C Design and opt imization of resonance-based efficient wireless power delivery systems for biomedical implants 2011(01)

85.Fei Zhang;Xiaoyu Liu;Hackworth S A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wireless powering of medical sensors and implantable devices 2009

86.Elliott G;Raabe S;Covic G A Multiphase pickups for large lateral tolerance contactless power-transfer systems[外

87.Chunlai Yu;Rengui Lu;Shumei Cui Research on resonance based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device for small mobile equipments 2011

88.Xuelin Fang;Hao Liu;Guiyang Li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for capsule endoscopy based on 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 theory 2011

89.Imura T;Okabe H;Hori Y Basic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lical antenna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Electric Vehicles by using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s 2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10703148.html,/Periodical_zgdjgcxb201303001.aspx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DOI:10.16640/jki.37-1222/t.2016.12.137 1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1)无线电能传输。无线电能传输,简称WP■技术,是根据能量传输过程中中继能量形式的不同,在不使用导线连接的情况下通过电场等进行进行传输的新型技术。其主要包括:磁(场) 耦合式、电(场)耦合式、电磁辐射式(如太阳辐射)、机械波耦合式(超声)。其中,磁耦合式是目前研究最为火热的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也就是将高频电源加载到发射线圈,使发射线圈在电源激励下产生高频磁场,接收线圈在此高频磁场作用下,耦合产生电流,实现无线电能传输。这项技术开创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基于能源供给而产生的无线电技术将会创造出人类能源史的新里程,其给大众带来的意义与影响也非同凡响。这项技术的使用具有以下的特点: 1 )通用性电波的传输不需要导线进行连接一旦普及,将会使电子产品从导线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电器接口、兼容性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供电更方便,便捷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便携性、实用性目前的生活状况下实现无线电能传输依旧面临这挑战,但这项技术的推广,将会极大的提高传输的速度、传输

的量,对彻底解决人民生活中电力的供给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方便生活,提高效率。同时,对于目前很多缺乏或者无法布置电线造成的供电困难现象,无线电能传输的普及将会使这难题得到解决,紧急情况下快速地供电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加拿大等国开始尝试使用辐射式供电驱动的无人飞机作为电视转播台。 3)美观性不以导线连接的无线电能传输,将会推动电子设备的体积进一步的减小,电子设备的数据线将不再需要,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营造一种美观性。在能效转化效率、电磁人体辐射安全的情况下,无线供电时代的普及,将能够有效解决家庭布线、家电固定化等破坏问题,节省铜、塑料等资源。 4)安全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普及,将会消除电子设备接触产生的电火花、电火花可能引起的爆炸、插头损坏和接触不良等安全隐患。如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牙刷和电动剃须刀的防水性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5)绿色性、永久性若空间太阳能发电实现真正的商业运作化,人类将能从太阳能得到巨大的能量,在能源不缺乏的基础上,无线电能传输将而真正解决能源问题,实现绿色能源,提高能源供给,解决能源危机,造福后代。 (2)磁耦合谐振式磁耦合谐振式,作为新的无线电能传输方式,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物理学的"谐振" 原理,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实际上是将磁场作为传输的介质,当电源发送端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姓名:专业班级: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类社会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便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大至遍布世界各地的高压线、电网,小至各种各样的家用电气设备,传统的电能传输主要通过金属导线点对点,属于直接接触传输。这种传输方式使用电缆线作为媒介,在电能传输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尖端放电、线路老化等因素导致的电火花,不仅会使线路损耗增大,还会大大降低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且会缩短设备的寿命。在油田、钻采矿井等场合,用传统的输电方式容易由于摩擦而产生微小电火花,严重时甚至引起爆炸,造成重大的事故。在水下,导线直接接触供电还有电击的危险[2-4]。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呼唤着一种摆脱金属电缆的电能传输方式,即无线电能传输。无线电能传输(WPT)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电能传输方法,通过无线电能传输,不需要使用电缆或其他实物就能进行电能的传输,电能可以通过短距离耦合,中等范围的谐振感应和电磁波感应传输,在很难使用传统电缆的地方也可以实现电能传输[5]。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将使人类在电能方面的应用更加宽广和灵活。电能的无线传输技术将开辟人类能源的另一个新时代,给大众带来非同凡响的意义和影响根据传输原理的不同。 无线电能传输方式按传输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以及电磁波辐射式三种。作为无线电能传输的三种主流方式,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一般来说,电磁感应技术比较具有实现性,且已应用于当前各种电子产品,它的优点是能量的传输效率较高,但存在传输距离短,发热大,线圈对准困难等问题;电磁波传输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但是现阶段效率过低,另一方面传输过程中的介质也会对电磁波产生影响;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中和了上述两种传输方式,具有中中等距离传输和较高效率的特点,因而受到的关注较多。

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1.实验原理 与无线通信技术一样摆脱有形介质的束缚,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是人类多年的一个美好追求。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也称之为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 Contactless PowerTransmission, CPT),是一种借于空间无形软介质(如电场、磁场、微波等)实现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备的一种供电模式,该技术是集电磁场、电力电子、高频电子、电磁感应和耦合模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能源传输和接入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解决了传统导线直接接触供电的缺陷,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电能传输方法,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该技术不仅在军事、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疗器械、家用电器、RFID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电磁理论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被列为“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到目前为止,根据电能传输原理,无线电能传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感应耦合式、微波辐射式、磁耦合谐振式。作为一个新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耦合谐振式是基于近场强耦合的概念,基本原理是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交换,而非谐振物体之间能量交换却很微弱。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尺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因此也被称之为中尺度(mid-range)能量传输技术,其尺度为几倍的接收设备尺寸(可扩展到几米到几十米)。 除了较大的传输距离,还存在以下优势:由于利用了强耦合谐振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功率(可达到kW)和效率;系统采用磁场耦合(而非电场,电场会发生危险)和非辐射技术,使其对人体没有伤害;良好的穿透性,不受非金属障碍物的影响。因此该技术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目录 1系统方案 (2) 1.1系统总体思路 (2) 1.2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2) 1.2.1 电源模块论证与选择 (2) 1.2.2驱动模块论证与选择 (2) 1.2.3线圈的论证与选择 (2) 1.2.4整流电路的论证与选择 (2) 1.3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 2理论分析与计算 (3) 2.1 TL494应用原理 (3) 2.2 IR2110原理 (3) 2.3 无线传输原理 (4) 2.4 计算公式 (4) 3电路设计 (4) 3.1电源模块(图3) (4) 图3 电源模块 (5) 3.2驱动模块(图4) (5) 3.3传输模块(图5) (5) 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6) 4.1测试方法与仪器 (6) 4.2测试数据与结果 (6) 4.3数据分析与结论 (7) 参考文献 (8)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1系统方案 1.1系统总体思路 由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且用空心线圈制作了直径为20cm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利用信号发生电路将输入的直流15V电转化为PWM脉冲信号,通过驱动电路产生交变电流,对发射线圈进行供电,线圈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端,最终在接收线圈端产生电流,达到无线电能的传输的要求。 经过几天的测试,制作出了传输效率达38.3%,x的值最大为26 cm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1.2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1.2.1 电源模块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利用双电源,直接对电路进行供电。 方案二:利用单电源,再接入PWM控制器芯片TL494固定频率的脉冲宽度调制电路,能够有效地将直流电转换为高频脉冲。 TL494芯片的功耗低,构成的电路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输出电压脉动小;且IR2110 的电路无需扩展,使电路更加紧凑,工作可靠性高,附加硬件成本也不高,为获取死区时间,可由基本振荡电路、与门电路构成,为方便我们选用TL494,选择方案二。 1.2.2驱动模块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利用三极管对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进行驱动,可以比较经济地进行驱动。 方案二:使用两个IR2110对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进行驱动,因其15V 下静态功耗仅116mW输出的电源端电压范围10~20V,工作频率高,可达500kHz,能够很好地满足线圈进行电能传输的需要。 考虑到线圈所需谐振频率较高,而三极管的通断不是那么灵敏,所以选择较为灵敏的场效应管,又考虑到电路的简便,则选择方案二。 1.2.3线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利用单层同心圆平面绕组,但其输出的频率很高对电容要求过高。 方案二:利用多层绕组。 考虑到多层绕组的频率相对稳定,它对谐振电容的要求较低,还有它对线圈的磁场干扰较小,并且它的电能传输效率能够达到标准,因此选择方案二。 1.2.4整流电路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二极管半波整流。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极管承受反压大,很有可能会烧毁二极管,直流电源输入时,不能构成放电回路,不适用于本电路。 方案二:桥式整流。四只整流三极管D1~4 和负载电阻RL组成。四只整流三极管接成电桥形式。桥式整流电路克服了全波整流电路要求变压器次级有中心抽头和二极管承受反压大的缺点,且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电路。 考虑到半波整流对电能的损失,我们选择的损失较小的全波整流,因此选择方案二。

浅谈无线电力传输

浅谈无线电力传输 张业邹代宇陈昊 内容摘要: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科技,这项技术未来将很大程度的造福人类。本文将对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历史,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前景进行介绍,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门新兴技术。 关键词:无线电力传输,电磁感应,耦合,共振,无线充电,改变世界。 一、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展历史 1820年:安培,安培定理表明电流可以产生磁场。1831年:法拉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规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了统一的电磁场方程,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电磁辐射。1864年:赫兹证实了电磁辐射的存在。赫兹产生电磁波的设备是VHF和UHF 波段的放电发射机。1891年:特斯拉(NikolaTesla)改善了赫兹的微波发射器的射频功率供应,并申请专利。1893年:特斯拉在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展示了他的无线传输的荧光照明灯。1894年:勒布朗(Hutin&LeBlanc)相信可以感应传输电能,并申请了关于一个能传输3KHz电能的系统的美国专利。1894年:特斯拉分别在纽约的第五大道南35号的实验室和休斯敦街46号的实验室通过无线方式点亮了一个单极白炽灯,实验手段用到电力感应、无线共振感应耦合等技术。1894年:钱德拉玻(JagdishChandraBose)使用电磁波信号远距离点燃火药和

触响铃铛,表明不用电线也能传递能量。1895年:钱德拉玻无线传输信号将近一英里远的距离。1896年:特斯拉发射了约48公里(30英里)距离的信号。1897年: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使用超低频无线电发射器传送6公里的摩尔斯电码信号。1897年:特斯拉申请了无线传输的专利。自此,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真正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 无线输电技术根据其应用场合的变化有不同的原理,技术方案也不尽相同。 1.电磁感应原理 此原理与电力系统中常用的变压器原理类似。在变压器的原边通入交变电流,副边会由于电磁感应原理感应出电动势,若副边电路连通,即可出现感应电流,其方向的确定遵从楞次定律,大小可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解出。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电流互感器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相对于无线输电而言,变压器的原边相当于电能发射线圈,副边相当于电能接收线圈,这样就可以实现电能从发射线圈到接收线圈的无线传输。虽然电磁感应原理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初衷并不侧重于电能的传输,而是利用能量的转化改变电压、电流的数量级,但其对无线输电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尤其是电能的小功率、短距离传送。目前使用电磁感应传递电能的主要有电动牙刷, 以及手机、相机、MP3等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由充电底座对其进行无线充电。电能发射线圈安装在充电底座内,接收线圈则安装在电子设备中。这种原理的无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2016年06月10日

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10日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jiang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Hardware Desig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quipment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e 2016

浙江工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任务书 一、设计(论文、创作)题目: 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 二、主要任务与目标: 根据对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要求,设计相应的硬件线路。要求通过单片机控制开关元件,使LC电路发生谐振,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要求,并完成整机的调试。 三、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根据无线传输装置的要求完成相关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谐振电路形式,使无线传输的性能指标处于较好 2. 撰写毕业论文和提交相关设计文挡、图纸等。 四、计划进度: 2015.12.20~2016.3.1 收集相关资料文献,学习相关软硬件基础知识;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熟悉课题,做好开题准备,有初步设计方案;2016.3.2~3.10 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开题交流;2016.3.11~4.30 完成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的硬件设计,接受中期检查;2016.5.1~5.31 制作硬件线路,调试与改进,做出最终设计成品。撰写毕业论文初稿;2016.6.1~6.17 论文修改,毕业答辩,提交相关文档资料。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傅文珍,张波,丘东元等.自谐振线圈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的最大效率分析与设计,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2009.6:21-26; [2] 翟渊,孙跃,戴欣等.磁共振模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中国电机工程学报[J].2012.4:155-160; [3] 于建阁,吕干云,吴张勇等. 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小功率CPT系统, 电工电能新技术[J].2012.7:93-96。 任务书下发日期2015 年12 月20 日 设计(论文、创作)工作自2015 年12 月20 日至2016 年 6 月20 日 设计(论文、创作)指导教师 系主任(专业负责人) 主管院长

国外无线电力传输技术进展

86 上 海信息 化 无线电力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功率变换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转换率、低辐射等方面逐渐取得突破,无线电力传输在军事、通信、工业、医疗、运输、电力、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领域呈现良好应用前景。 近年来,全球无线电力传输市场规模逐年递增,据IHS iSuppli数据显示,2010年无线充电设备市场收入达到1.2亿美元,到2015年将达到237亿美元。从2011 年开始,全球无线充电模块销量急剧增长,2019年将增长到9.23亿个(见表1)。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是无线电力传输的主要应用对象,厂商正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嵌入到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蓝牙耳机在内的终端。 十九世纪末,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使无线电力传输成为可能。近年来,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发展迅猛,在军事、通信、工业等各大领域都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线充电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带来充电方式的便捷化,随着无线充电技术从手机、平板等小功率设备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甚至电动汽车等大型设备的拓展,可以说,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必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文/陈 骞 美日两国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众多企业或研究机构竞相研发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探索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致力于将其实用化,目前,已获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相应产品也陆续面世。 美国电子信息企业对短距离电力传输技术给予极大投入。Power Cast 公司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借助二极管、非接触IC 卡和无线电子标签等,实现了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将无线电波转化成直流电,并在约1 米范围内为不同电子装置的电池充电。Palm 公司将无线充电应用在手机上,推出充电设备“触摸石”,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Powermat 推出的充电板有桌面式和便携式等多种,主要由底座和无线接收器组成。Fulton 公司开发的eCoupled 无线充电技术,充电器能够自动地通过超高频电波寻找待充电电器,动态调整发射功率。Visteon 公司计划为摩托罗拉手机和苹果的iPod 生产eCoupled 无线充电器。Power 公司开发的电波接收型电能储存装置以美国匹兹堡大学研发的无源型 RFID 技术为基础,通过射频发射 装置传递电能。WildCharge 公司开发的无线充电系统,充 电板的外观像一个鼠标垫,能够放置在桌椅等任何平坦表 数据来源:IHS iSuppli 单位:百万个 表1 全球无线充电应用数量 Oversea View 他山之石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进展

1 综 述 作者简介:程丽敏(198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进展 程丽敏,崔玉龙 (北京化工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摘 要:作为一种无线电能传输(WPT)方式,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为几十厘米,传输效率 可以达到90%,传输功率可以达到千瓦级。对磁耦合谐振式WPT 系统的整体结构类型,谐振器的拓扑结构类型,提高传输距离、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的方法及谐振频率分裂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内相关高校的研究成果,并给出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M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75(2012)12-0001-05 Abstract: As a mean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PT),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istance can be from scores of centimeters to several meters, transmission ef ? ciency can reach 90%,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an reach kilowatt grade.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whole structure category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WPT system, topologic structure category of resonator, improvement of transmis-sion distance, transmission ef ? ciency and transmission power methods and resonant frequency split etc aspects. Summary was made for study results of 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technology and existing problems was given. Key words: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 application prospect CHENG Li-min, CUI Yu-lo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Study Progress 0 引言 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是不使用导线连接而通过电场、磁场、激光等软介质实现的电能传输方式。1890年,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了把地球作为内导体、距离地面约60km 的电离层作为外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Hz 的低频共振,再利用环绕地球表面的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1]。2006年11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工业物理论坛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Marin Soljacic 首次提出了磁耦合谐振式WPT 技术[2]。WPT 技术主要有3种,即电磁感应式、磁耦合谐振式和电磁辐射式。电磁辐射式WPT 技术是利用电磁波能量可以通过天线发送和接收的原理而实现的能量传输。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简称IPT)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采用松耦合变压器或者可分离变压器方式实现 电能无线传输。磁耦合谐振式WPT 的理论基础是耦合模式理论,两个相同谐振频率的振荡电路,在波长范围内是通过近场瞬逝波耦合的,感应器产生的驻波在远远小于损耗时间内,允许能量高效地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物体。而与周围不同频率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电能传输的介质是中高频的磁场。 1 磁耦合谐振式WPT技术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WPT系统的整体结构类型 从磁耦合谐振式W P T系统的整体结构来看,可分为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的系统,单发射器、多接收器的系统,有中继谐振器的系统。 1)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的WPT系统 对于单发射器、单接收器系统,也有不同的实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报告 摘要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众多短距离电能特殊传输技术之一,它因其便捷,节 能环保而受到广泛关注。现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已经可以达到米级的范围,甚至有些技术还能穿透障碍物,相信当无线传输距离问题解决以后该技术无疑对无线电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该文主要讲述了运用磁耦合谐振无限能量传输的原理设计制作的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设备。该设备主要包括驱动发射线圈电路,磁耦合谐振传输电路,磁耦合谐振接收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以及显示电路模块等。当发射和接收端都达到谐振频率时即可实现能量的最大传输。该设备在题目要求下可实现10cm以上,效率高达26%的能量传输,并且可以实现点亮30cm以外的2W的灯泡。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发射距离接收效率 一、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要求:(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调整负载使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输出直流电压U2≥8 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

率η。(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 灯(白色、1W)。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二、方案论证 驱动发射线圈电路 方案一 :采用集成发射芯片XKT408和T5336搭建发射驱动电路。无线充电/供电主控制芯片XKT-408A,采用CMOS制程工艺,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其专门用于无线感应智能充电、供电管理系统中,可靠性能高。XKT-408A芯片负责处理该系统中的无线电能传输功能,采用电磁能量转换原理并配合接收部分做能量转换及电路的实时监控。 其主要特点为:

DIY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力传输实验

DIY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力传输实验 一、实验内容 1.了解磁耦合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2.自组装和调试磁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3. 探索频率和距离对无线电力传输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 1.确定LC电路的共振频率 以下为确定LC电路的共振频率的几种方法,任选其中一种。 方法一:利用实验室提供的LC电表分别测量线圈的电感和电容,然后利用公式(1)计算共振频率。 方法二:如果线圈绕线比较规则,可以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工具测量铜线的直径、线圈直径等参数,然后利用公式(3)计算线圈的电感,最后利用公式(1)计算共振频率。 方法三:利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观察LC电路的充放电过程,测量其共振频率,具体方法参考实验十七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三、实验任务 1.研究工作频率对电力传输效率的影响 按照下图在九孔面包板上完成实验系统的连接。 E 固定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距离,如5厘米。改变工作频率,利用示波器测量接收电路的信号幅度和频率,完成如下表格并绘制幅度-频率曲线。 表1 接收信号幅度与频率关系 频率(kHz) 幅度(V) 2.研究无线电力传输的距离对传输效果影响 调节R1的大小使得电路工作在共振频率之下,改变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距离,利用示波器测量接收电路的信号幅度,完成如下表格并绘制幅度-距离曲线。 表2 接收信号幅度与距离关系

距离(cm) 幅度(V) 3.自制电感线圈(可以和实验室提供的形状、匝数不同),并联电容形成LC电路,分别测量电感线圈的电感L和电容C的数值;计算其固有共振频率,接入上图所示电路,观察其共振情况和电力传输效果,做记录。 四、报告要求 1.用坐标纸绘制上面的两条曲线,总结传输规律。 2.对自制的LC并联谐振电路的传输效果做分析和总结;对比实验室提供的LC电路,总结两者的特性和优劣。 补充讲义 实验七十七 DIY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力传输实验 你知道吗,不用电线就可以传输电力,点亮一个灯泡,这样的事情是利用什么原理和技术实现的?摒弃杂乱的输电导线,实现电力的无线传输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梦想。早在1890年,美国物理学家尼古拉斯?特斯拉就提出并设计了无线电力传输实验模型。2007年,一种新型的可实用化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由MIT的一组科学家得以实现。这种传输技术具有传输距离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随后在2010年青岛海尔公司就研制出了“无尾”电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各种家电设备会逐渐采用这种新型的无线传电技术,它会为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本实验为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探索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提供了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你会深切地感到自己就可以研制这样一种实用的无线电力传输仪器。 实验目的 1.了解磁耦合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2.自组装和调试磁耦合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3. 探索频率和距离对无线电力传输的影响 实验系统 本实验采用磁耦合谐振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所示。 ·1·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电路原理分析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电路原理分析 一、发射端 1.H桥工作原理及驱动分析 要控制线圈内产生交流信号,需要给线圈提供正反向电压,这就需要四路开关去控制线圈两个输入端的电压。H桥驱动原理等效原理图图如图3-5所示,当开关S1和S3闭合时,电流从线圈左端流向线圈的右端;当开关S2和S4闭合时,电流从线圈右端流向线圈左端。 图3-5H桥驱动原理等效电路 图 常用可以作为H桥的电子开关器件有继电器,三极管,MOS管,IGBT管等。普通继电器属机械器件,开关次数有限,开关频率上限一般在30HZ左右,而且继电器内部为感性负载,对电路的干扰比较大,但继电器可以把控制部分与被控制部分分开,实现由小信号控制大信号,所以高压控制中一般会用到继电器。三极管属于电流驱动型器件,设基极电流为I B,集电极电流为I C,三极管的放大系数为β,电源电压VCC,集电极偏置电阻R C,如果I B*β>=I C,则三极管处于饱和状态,可以当作开关使用,集电极饱和电流I C=VCC/R C,由此可见集电极的输出电流受到R C的限制,不适合应用于电流要求较高的场合。MOS管属于电压驱动型器件,对于NMOS来说,只要V DS≥V GS-V T即可实现NMOS的饱和导通,MOS管开启与关断的能量损失仅是对栅极和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充放电,对MOS管驱动端要求不高,同时MOS端可以做到很大的电流输出,因此一般用于需要大电流的场所。IGBT则是结合了三极管和MOS管的优点制造的器件,一般用于高压控制电路中。综合考虑,本设计选用了4只NMOS管组成H桥,其具有导通电阻R DS小,,电流I D大等优点。NMOS组成的H桥模型如图3-6所示。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F题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成都工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设计时间:2015.2.05—2015.5.18 系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专业:供用电技术 班级:1202161 姓名:刘佳福 指导教师: 目录

任务书 1.任务 根据2014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F题: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电能无线传输装置结构框图 2.要求 (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0.5A,输出直流电压U2≥8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的效率η。(45分) (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 灯(白色、1W)。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45分) (3)其他自主发挥(10分) (4)设计报告(20分) 3.说明

(1)发射与接收线圈为空心线圈,线圈外径均20±2cm;发射与接收线圈间介质为空气。 (2)I2=应为连续电流。 (3)测试时,除15V直流电源外,不得使用其他电源。 (4)在要求(1)效率测试时,负载采用可变电阻器;效率22 11100% U I U I η=?。(5)制作时须考虑测试需要,合理设置测试点,以方便测量相关电压、电流。 摘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在一些特定场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方式所不及的独特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设备供电的可靠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Developer?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Joshua?R.?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本设计主要由电生磁和磁生电两部分主成。第一部分发射电路由PWM集成控制电路TL494为主芯片的开关电源,以IR2110为驱动电路,控制两路输出,将电能传输给发射线圈,产生磁场;第二部分接收电路,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将接收到的磁信号,转化成电能,整流滤波后,供负载LED灯正常发光。 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串联谐振、传送效率、距离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装置 1系统方案 1.1系统总体思路 根据任务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用空心线圈制作了直径为20cm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利用信号发生电路将输入的直流15V电转化为PWM 脉冲信号,通过线圈驱动电路产生交变电流,在空间产生交变的磁场,利用磁耦合谐振式原理,在接收线圈端产生感应电势和电流,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线圈,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 经过几天的测试,制作出了传输效率达63.1%,线圈之间的距离x的值最大为 31cm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满足了设计要求。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毕业论文

天津工业大学 毕业论文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 基本特性研究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附表1 天津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 学生姓名学院名 称 电气学院专业班级电气094班 课题类型论文类 课题意义 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日益普及之时,无线电能传输也使在未来的生活中摆脱那些纷乱的电源线成为可能,并且它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无线电能传输主要应用于生物医学、交通运输、机器人的驱动、电池充电等,如果能研发出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将有可能引起能源领域一场变革。 本课题主要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最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基本特性研究,包括频率特性、距离特性、方向特性等。通过对该技术的基本特性分析与研究,掌握其传输的规律,力图使电能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远的传输距离。为该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支撑。 任务与进度要求1、课题调研,实习,查中、英文资料;(1~3周) 2、学习无线输电技术,电磁耦合等相关知识;(4~6周) 3、频率特性研究;(7~8周) 4、距离特性研究;(9~10周) 5、方向特性研究;(11~12周) 6、撰写毕业设计论文;(13~14周) 7、答辩。(15周) 主要参考文献[1] 杨庆新,陈海燕,李建贵.基于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可分离变压器传输 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7,22(Sup.1):107-110.

起止日期2013年2月25日至2013年6月7日 备注 院长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附表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表 姓名童芳林学院电自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 自动化 班级电气094 题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特性研究指导 教师 李阳 一、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有线电能传输由于存在诸如产生接触火花,影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甚至引起爆炸,造成重大事故等弊端,因此一种安全、方便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便成为科学家们最迫切的追求。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始于1889年的美籍克罗地亚裔物理学家特斯拉的研究,并且在无限探求下,2007年MIT的科学家提出了磁耦合谐振式的无线电能传输原理并成功利用该理论在2m 范围内点亮一个60W的灯泡。于是,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在无线能量传输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 本课题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频率、距离和方向这三个基本特性对电能传输的功率和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此研究将对该技术今后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电器、医疗器械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进度及预期结果: 起止日期主要内容预期结果 2013.3.11-2013.3.24 2013.3.25-2013.3.31 2013.4.1-2013.4.14 2013.4.15-2013.4.28 2013.4.29-2013.5.12 2013.5.13-2013.6.7 2013.6.8 查阅期刊文献,收集资料。 学习频率特性。 学习距离特性。 学习方向特性。 实验测试与证明,并获取数据。 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答辩。 了解课题; 掌握频率特性; 掌握距离特性; 掌握方向特性; 结果与理论一致 完成论文。 完成答辩。 完成课题的现有条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装备。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成都工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设计时间:— 系部: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专业:供用电技术 班级: 1202161 姓名:刘佳福 指导教师:

目录 1系统方案.......................................................................... IV 系统总体思路................................................................... IV 系统方案论证与选择............................................................. IV 信号发生方案选择........................................................... IV 驱动电路方案选择........................................................... IV 整流电路方案选择............................................................ V 总体方案设计.................................................................... V 2理论分析与计算.................................................................... VI 发射模块分析与计算............................................................. VI 信号发生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 VI 驱动电路原理分析与计算.................................................... VI 接收模块分析与计算............................................................. VI 参数选择...................................................................... VII 3电路设计......................................................................... VII 信号发生电路.................................................................. VII 驱动电路....................................................................... IX 功率MOSFET的使用......................................................... IX IR2110芯片的使用........................................................... X 接收电路...................................................................... XII 4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XIII 测试方法与仪器............................................................... XIII 测试数据与结果............................................................... XIII 5实物制作图片..................................................................... XIV 致谢........................................................................... XVII 参考文献........................................................................ XVIII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所谓无线电能传输,就是借助于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无线 输电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电磁感应可用于低功率、近距离传输;电磁共振适于中等功率、中等距离传输;电磁辐射则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传输。近年来,一些便携式电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移动设备都需要电池和充电。电源电线频繁地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磨损。一些充电器、电线、插座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这样即造成了浪费,也形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在特殊场合下,譬如矿井和石油开釆中,传统输电方式在安全上存在隐患。孤立的岛屿、工作于山头的基站,很困难采用架设电线的传统配电方式。在上述情形下,无线输电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在此旨在阐述当前的技术进展,分析无线输电原理。 1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产生无线输能设想的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因而有人称之为无线电能 传输之父。1890年,特斯拉就做了无线电能传输试验。特斯拉构想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把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 Hz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最终因财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胆构想没能实现。 其后,古博(Goubau)、施瓦固(Sohweing)等人从理论上推算了自由空间波束导波可达到近100%的传输效率,并随后在反射波束导波系统上得到了验证。20世纪20 年代中期,日本的H.Yagi和S.Uda发明了可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定向天线,乂称为八木一宇田天 线。20世纪60年代初期雷声公司(Raytheon)的布iM(W.C.Brown)做了大量的无线电能传输研究工作,从而奠定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实验基础,使这一概念变成了现实。在实验中设计了一种效率高、结构简单的半波电偶极子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天线,将频率2.45GHz的微 波能量转换为了直流电。1977年在实验中使用GaAs—Pt 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用铝条构造 半波电偶极子和传输线,输入微波的功率为8 W,获得了90.6%的微波一一直流电整流效率。后来改用印刷薄膜,在频率2.45 GHz时效率达到了85%o 自从Brown实验获得成功以后,人们开始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产生了兴趣。1975 年,在美国宇航局的支持下,开始了无线电能传输地面实验的5 ail'划。喷气发动机实验室和Lewis科研中心曾将30 kW的微波无线输送1.6 km,微波一一直流的转换效率达83%。199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