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

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2、“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

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4、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8、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0、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1、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2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2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0、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31、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32、资本的周转速度()。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33、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4、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3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D、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

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率

38、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

A、改进技术

B、价格竞争

C、资本转移

D、降低成本

3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

A、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B、避免两败俱伤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共20分)

1.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2.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3.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5.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6.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7、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9、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例

10、造成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固定资本由于使用而发生的损耗

B、固定资本因自然力侵蚀造成的损耗

C、出现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

D、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固定资本价值

降低

三、问答题:

1.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间竞争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首先简单说明部门间和部门内竞争的概念。

区别:

(1)部门内竞争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确定该商品的价值;部门间竞争确定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比例,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程度。

(2)部门内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动力,其影响到技术创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有机构成提高等现象和规律的产生;部门间竞争,资本在各部门的流动则是利润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3)部门内竞争是研究资本主义剥削的起点,以说明资本家在部门内部竞争的压力下通过何种手段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而对部门间竞争的分析则说明了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对工人实施剥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致的利益立场。

联系:

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竞争过程,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整体资本主义竞争的结果。部门内竞争既面临着外部资本进入的威胁,也有投资于其他领域的机会,部门间竞争时,进入一个部门机必然面临该部门内部的竞争,而且到底进入哪个部门也受该部门竞争的影响。

CCCCC DDAAA DDDCA CCCBD DCDCA ACDDD BDDAB DDCDA AC CD BD AD ABCD BC ABD ABCD AB CD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B 2、A 3、A 4、C 5、C 6、A 7、A 8、A 9、A10、A11、A12、B 13、 B 14、B 15、B 16、B 17、B 18、A19、D 20、D 21、A22、A23、D 24、B 25、D 26、A27、 C 28、 D 29、B 30、C 31、C 32、A33、D 34、B 35、D 36、B 37、B 38、B 39、B 40、A41、A42、C 43、A44、C 45、C 46、A47、B 48、D 49、A50、B 51、D 52、A53、C 54、A55、A56、C 57、 B 58、 C 59、C 60、B 二、多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两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AB 2、ABC 3、AC 4、BC 5、ABD 6、ABC 7、ABC 8、BC 9、AD 10、AD 11、BCD 12、AC 13、ABC 14、ABD 15、ABC 16、ABC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ABCD 24、ACD 25、ABCD 26、AC 27、ABD 28、ABCD 2 9、ABCD 30、BCD 31、ABCD 32、ABCD 33、ACD 34、ABD 35、ABC 36、ABC 37、ACD 38、AB 39、ABCD 40、ABCD 三、不定项项选择题 (本部分至少有一个答案或多个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C 2、CD 3、D 4、A 5、D 6、A 7、ACD 8、C 9、ABD 10、ACD 11、BC 12、D 13、A 14、B 15、A16、AB 17、ABC 18、B 19、ABCD 20、ABC 四、案例分析题 1、A 2、A 3、D 4、C 5、C 1、A 2、A 3、ABC 4、C 5、D 1、C 2、C 3、A 4、A 5、A 6、B 7、D 8、CD 9、C 10、BCD 五、综述题 (每答对一条给一分,答对其中20条即得满分20分,答对的超过20条的部分不计分,答错的不扣分。所做答案不以表格形式出现的不影响成绩给定) (一) 1 总论 2 建设项目 3 工程分析 4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 5 环境影响 6 环境影响评价 7 要提出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对其进行论述、评估和投资估算 8 对环境影响和经济损益进行分析 9 对环境监测制度提出规划要求、管理措施10 结论和建议11 附件

美学概论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美学概论》试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的,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的。 (古老、年轻)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墨子) 4、早在纪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 5、在他的美学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要辨析“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柏拉图) 6、年,德国哲学家的美学着作《美学》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50、鲍姆加登)

7、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 的、以蔡仪为代表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 (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客观社会派) 8、围绕着审美关系这一轴心而出现 的、、 三大方面,便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美感、美的创造) 9、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体现为两条基本原则, 即、 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构成了美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两条方法论原则。 (理论与世界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二、选择题 1、以汉语为例,“美”字最早见于的甲骨文。 a、殷代 b、春秋 c、战国 d、汉代(a) 2、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孟子(d) 3、“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观点是提出的。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c)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专业考试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真实只是艺术真实的___________,为艺术真实提供___________。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4、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5、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的方法和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二、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4-6题为多项选择。请将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运用( )塑造形象。 A、造型 B、表演 C、综合 D、语言 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 B、席勒与斯宾塞 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 D、荣格与克罗齐

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E、现代主义 5、灵感的基本特点( ) A、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B、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C、超长独特,富于创造 D、突然消失,不可再得 E、超控自如,随意挥发 6、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直感性 B、理念性 C、蕴情性 D、想象性 E、审美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典型: 2、创作灵感: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一、概念题(10 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试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环境学概论 818 适用专业(领域):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 考生需带的工具: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共12题,选做10题,多做依1-10题记分) 1、环境质量 2、PM 10 3、Environmental Capacity 4、TOC 5、热污染 6、Iner Environment 7、指示植物 8、POPs 9、土壤污染 10、可持续发展 11、生物浓缩 12、就地保护 二、简答题(共计50 分,每小题 5 分) 1、什么叫做二次污染物?SO 2、H2SO4、NO2和O3中哪些是二次污染物? 2、简述影响As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3、简述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与常见污染物类型。 4、简述土壤净化污染物的作用机理。 5、简述大气污染对农业气候的影响。

6、绘出简单河段水质的S—P模型图。 7、简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与措施。 8、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各有什么特征? 9、简述二氧化氮在大气发生主要的光化学反应。 10、什么叫做一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论述题(共计70 分,每小题10 分) 1、综合论述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2、论述辐射逆温产生的条件及机制。 3、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的指标与危害?如何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4、制定环境规划时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5、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原则是什么? 6、请你谈谈土壤中农药的降解、残留及污染防治措施。 7、根据重金属镉的特点,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土壤中的镉的危害?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 上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 共计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 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 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 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 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 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